金蔷薇读后感

2024-04-24

金蔷薇读后感(共11篇)

篇1:金蔷薇读后感

昨晚上看完这本书,看之前还有点昏昏欲睡,然后就越看越清醒,然后看完了,睡觉前脑海里还是回荡第一个故事里“让,会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吗?”。今天我准备写书评的时候,转身发现自己有支金蔷薇,是真的24K黄金的蔷薇花,是多年前一个叫简简单单的追求者送的,后来她结了婚,后来这支花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每每看着,心里就笑当年他的傻和我的笨,我想要不要联系他,我去翻了手机号,复制去搜微信,没搜到,我去翻QQ联系人,早就删掉了,果然还是灰飞烟灭了,我呀,找什么找,还是当年那么笨呀?

人生第三个剩下一个尾声了,脸上的皱纹日趋明显,心里的就不说了,简直就是大裂谷,从小到大对文学的迷恋一直到今天,想着趁着想着有些碎片化的时间,我一定不要辜负自己,我要用起来。这本书不单单讲故事,还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我们怎么写作,怎么从普通的日子里找到不普通,怎么在平凡的人身上看到不平凡,怎么去描写春天的生气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沉稳冬日的内涵,怎么去爱去恨去愤怒去拒绝,怎么去热烈疯狂地去相遇怎么去悄无声息地离开。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好好看看这本书,鼓励孩子去观察去体会去热爱生活,去好好写日记写作;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一定要给你的学生介绍这本书,激励学生去记录去留意去更好的热爱青春和爱情;如果。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察觉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然后,送那个最爱的人一朵永不凋零的金蔷薇。

篇2:金蔷薇读后感

我第一个写下的关键词是素材,而后划掉是因为我觉得它已经包含在经历里面了,包含其中的还有细节和。我们的经历又可分为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而在《金蔷薇》中,作者主要着重于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在切尔诺贝利镇的一家理发店里,作者听说了关于赫丽斯嘉的故事,尔后他以此为主题,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片小说,也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生活经历生活知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和影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一章中他他所描写的自身的经历以及感受。听信了父亲描述的火星死亡的原因是沙漠的侵蚀,作者内心对沙漠的恐惧便根深蒂固了,而之后作者在乡下祖父的家中度夏时亲身体验了沙漠毁灭一切的破坏力之后,更是加深了其对沙漠的恐惧感,我仍能感受到干热风从作者身上吹过,那种被死神的长袍包裹着的感觉。这种无法从阅读经历中获得的内心感受在为文学创作时提供素材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无可取代的。另外,我之所以认为细节包含在经历中,是应为细节在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会体现得更明显。就拿以上提到的作者在祖父家经历“干热风”一事来说,其中的细节描写尤其绘声绘色。“打背后扑来的热气是那样的烫人,就好像我衬衣的后背着了火似的。我嘴里满是沙土,一咬牙就发出咯擦咯擦的声音,眼睛也被沙土迷糊了。”这段关于作者切身体验的细节描写仿佛把干热风带了过来,读着读着浑身感觉火烧似的`不舒服。如果说文学创作是盖大厦,那么素材便是那砖瓦,是盖大厦所需的基本材料,而细节则是镶在大厦周遭的瓷片,仅由砖瓦堆砌成的大厦色调单一枯燥乏味,而镶上瓷片以后,整座大厦立马熠熠生辉。

在《钻石般的语言》一篇中,作者毫不掩饰地赞美语言的美。“只有一点事无可争论的,那就是绝大部分有诗意的词都和我国的大自然有关”、“凡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水、空气、天空、云、太阳、雨、树林、沼泽、河流、湖泊、草地、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语中都有大量传神的字眼和名称。”那些熟稔大自然、精通民间语言的大家的作品中甚至是人民本身,他们的语言无不丰富多彩,给人以诗意的享受。一个护林人对于“泉水”的理解与感受,普普通通的话语就已概括了自古以来人民的全部经验和人民性格中全部诗意:泉水、祖国、人民搁在一起就像是亲族。大自然或许不懂诗意,但是它总能给人以诗意的享受,而这种享受,人民用最普通的、最朴实的、最简单的语言便能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又是最自然的,最原始的,如此说来,便是要推翻“大自然不懂诗意”的结论了。在后两节中,作者对雨。对花草的描述更是充满了诗意。雨的形态、下雨时的景象、雨的声音等等,作者在描写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汇的语言表现力。风能在沙地上吹出波纹,不同的花草有不同的名字,语言的能量多么巨大,它可以使即使不懂诗的人也能诗意地生活。在读了所有作者关于语言和自然的描述后,我发现自己最后的想法竟和作者惊人的相似:只有清晰易懂的文学作品才能存在下去,才能用于读者,费解的、晦涩的,或者故弄玄虚的作品,只有作者自己需要,人民绝不需要。

关于想象力,我认为与诗意有关。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充满诗意的。孩童时代,我们想东西时总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但是那时我们的世界“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极了”。有时候,单纯,就是一种诗意。文学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尽管艺术源于生活,但它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给文学作品以加以诗意的修饰。作者在阐释想象力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安徒生的生活的叙述,以及,关于他的爱情的叙述。安徒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单从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而在生活中,他的想象力同样能给人诗意的享受,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让他邂逅了美丽的爱情,虽然最终由于他内心缺少爱的力量和勇气而错失了这段感情,然而我一直认为,这段残缺的勉强称得上爱情的情感一定是美丽的,因为它从头到尾充满了诗意,而从相遇到相识相思,安徒生都始终相信: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天长地久。

篇3:金蔷薇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写作理论, 从创建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学科定位, 与文学理论命题交叉, 体系建构和叙述方式等问题。《金蔷薇》虽已刊行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很多研究者只是把它当做作家的创作经验谈甚至是小说来解读, 而现行的写作理论多使用枯燥僵化的伪哲学语言和概念, 本身就失去了写作的叙述魅力和想象力、启发性, 处于既不能指导创作, 又不能启发教学和阅读的尴尬境地。

本文从写作的元命题和写作的创造性两个角度, 探讨《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启示, 并倡导一种敬畏生命式的写作范式。

爱的主题与情感至上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大量作品的基础上, 指出写作的本质在于作家追求人的心灵、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艺术情感化。

为何要进行写作, 这是任何写作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多数的解答是源自“需要”, 但是这个命题还可以加以延伸解读, 除了应用文写作是日常交流的需要以外, 多数写作者的使命感是源自情感宣泄交流的需要。巴乌斯托夫斯基将之命名为爱的主题。

中国的写作理论在这个元命题上就显得犹豫而前后脱节。一方面, 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不能直面情感的第一推动力量, 而是含混地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1) 这种定义初看很中规中矩, 但是, 在接下来的解释概念的时候, 没有对思想感情做任何延展性的解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能否做历时性的归纳?思想 (理性) 和感情 (非理性) 是什么关系?是如何交互影响和碰撞的?

在做了四平八稳的概况说明之后, 中国的写作理论往往延续着千篇一律的体系结构: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文体知识。在开篇讲授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写作过程等。又简要条目式地介绍各种文体, 主要是应用文体。这样的理论格局, 除了生硬教条以外, 还存在一个误区:只有僵硬的概述, 缺乏鲜活的论证。个别理论也只是将文人轶事、作品片段作为例证来填补理论的苍白, 显得突兀无比, 又有冰冷的技术操作之嫌。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开篇《珍贵的尘土》把作家的工作比作在珍贵的尘土中淘洗出金粉, 铸造成金蔷薇。作品是从尘土中诞生, 而又不属于尘土的金蔷薇, 作家的创作就是将尘土变成金蔷薇的过程。又进一步阐明了作家创作独特的审美特征———真切的梦幻和诗意的追求、独特的审美功能———抚慰痛苦和慰藉心灵。《金蔷薇》的开篇就是默默祝福和牺牲自我的爱的主题!对爱的珍视, 对想象的崇尚成为贯穿全文的理论线索, “沙梅的金蔷薇, 让我觉得有几分像我们的创作活动。奇怪的是, 没有一个人花过劳力去探索过, 是怎样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 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的洪流来的。但是, 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作的一样, 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 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 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 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2) 《金蔷薇》全书共十九篇, 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 并无情节上的连续性, 然而读后却不觉此书结构松散, 实际上,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悲剧般的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人文关怀和人类精神, 早已超越了他阐述写作原理的初衷, 而使他的创作具有了“全人类意义”。“金蔷薇”, 金色代表着永恒与辉煌, 蔷薇则是爱的象征。

《金蔷薇》承载的是人性光辉和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迪。爱, 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 也应该是一切文化创造永恒的源泉。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总会热爱自然, 热爱本真, 一部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艺术家多大程度上发自内心地把其感受到的强烈感情传达给别人, 而艺术感染程度的深浅取决于所传达感情的独特、清晰和真挚程度。作品与作品的不同, 不是题材、主题、艺术技巧的不同, 而根本就是境界的不同。而境界跟艺术家心灵有关, 和作品题材基本无关。

所以, 与其说些无关痛痒的技巧、模式, 不如开篇就讲清楚什么是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样启示录意义上的总纲, 应该是现有理论所缺乏的, 而又是读者渴望得到的。所谓写作, 就是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以及对自我人格的确认, 更是对心灵世界秩序的重新设定。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 现实世界基本上处于一个遮蔽状态, 被各种流行思潮、意识形态、情欲冲动、功名利禄、肤浅理念、生活压力等遮蔽、牵引和压制, 唯有在自我省思、自主创造的刹那, 才开始真正的审美活动。这是一种澄明境界, 是对现实世界的打破与撕裂, 是新的理解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所以, 我们基本上不能通过反映论模式探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程度, 面对作品, 我们首先应问的是作家有没有创造一个独创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有没有使这个艺术世界上升为气韵生动、元气饱满的艺术境界?

写作到底应该是情感的聚合还是冰冷的操作?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将巴乌斯托夫斯基倡导的爱的主题剥离开写作理论的语境, 也是一种写作素养上的致命伤。比如学术论文的写作, 往往深受现有写作理论的影响, 无法提出深刻的命题, 更缺乏问题意识, 只是社会学术语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延续。比如有无深刻反映历史生活的本质, 有无丰富生动的情节, 有无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之类。这种评论模式大量泛滥, 动辄反映生活深刻、情节生动丰富、人物塑造鲜明, 语言富有个性化等, 全是些正确的废话。这到底是通过艺术进行活生生的心灵对话, 还是把艺术当成尸体解剖?如果不能挖掘写作中深沉的爱的真谛, 细化情感的表现手法, 写作理论将永远无法获得学理性和专业化的发展。只能是被作家和读者双重拒绝的浅表化学科。

崇尚想象与精神自由

《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面对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和灵动绚烂的叙述语言, 现有的写作理论标签化和模式化问题严重, 任何作家都可用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四大块进行切割, 更生动一些的不过加上了故事情节介绍和注重人物形象分析而已。诸多中国写作理论的研究者往往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作理论该怎么表达?是逻辑性思想性得到强化?还是赏析性寓意性得到张扬?笔者的看法是, 与其都千篇一律, 按部就班地排列写作常识, 不如突破桎梏, 在想象性和寓意性上下工夫, 不是俯瞰式的道德说教, 技巧宣讲, 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 这样的理论著作, 才能让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 获得精神的自由。

《金蔷薇》是怎么做的呢?关键词的设定, 是这部著作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众所周知, 一部理论著作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 并能让读者理解记忆自我独特的理论主张, 是写作理论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而有了关键词, 就意味着有了理论的支点。当下写作理论的一个误区就是所谓的全面化、规范化, 不能用若干关键词串联起思想的珍珠。某一理论的关键词是该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列宁《哲学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 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 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 (3) 通过这种关键词, 它把某种体系最主要的思想承载下来加以表达;而研究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该关键词的梳理, 达成把握该体系的效果。

《金蔷薇》中, 理论缘起部分的关键词是爱, 理论实践部分的关键词是想象。

《金蔷薇》中有篇文章《夜行的驿车》, 说的是安徒生在到维罗纳的路上与爱的邂逅, 作者是借此说明文学创作中“想象”的重要性, 但这点其实对读者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对他们来说, 这是发生在黑夜里的白日梦, 以想象之名满足了对灵魂之爱的企望。“在海上, 低低的秋云飘动着。运河里的污水汩汩地流动。冷风掠过十字街头。但当太阳冲破乌云的时候, 墙垣的绿微下边便露出蔷薇色的大理石来, 于是窗外便呈现出城市的景色, 跟昔日威尼斯大画家卡纳列托的画一样”。 (4) 巴乌斯托夫斯基对人生的未知性充满探寻的好奇, 这种探寻是一种精神的奇遇与美的历程, 惊喜随处可在某个街头的路口出现, 也许就在你阴差阳错的生命中:一位相貌奇丑的人 (安徒生) , 在夜行的驿车中遇到了三位天真朴质的年轻女孩, 他俨如预言家一般对她们的将来做出了期待, 赢得了女孩们的倾慕, 是怎样梦幻般的奇遇?当她们中途下车之前一一亲吻安徒生, 那个时刻, 我们的作家, 以写作的名义获得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荣誉。

写作既然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中, 那么, 把这种复杂关系和想象力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思考, 就始终是有必要、有价值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写作理论中, 应该将想象力细化为多种分支:如“节奏”, 就是行文的张弛力度。而“节奏”首先来源于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 它超乎理性之上, 能最大限度地拭去日常世俗生活飘落下的灰尘, 恢复文字的光泽度, 并重新挖掘其内涵, 拓展其外延, 赋予它们一个芳香扑鼻的新生命。如“污水”对安徒生相貌的隐喻和对未来情节的暗示。而图画和现实风景之间的关系, 又会使我们与童话世界拉开审美的距离, 虚构是想象力的手段, 而艺术真实又是想象力的细节, 二者只能用叙事技巧和矛盾修辞加以平衡。

丑陋的外貌和神秘莫测的预言, 这就是生活苦难和写作精神的超越性的暗示。这也是一个写作者创作艰辛的隐喻, 巴乌斯托夫斯基认为想象是源于苦难的。只有在人们现实的各种希望都无法满足时, 他才会借助这一种如梦般的意识表达方式。然而, 作品的根本不是为了歌颂苦难, 也不是鞭挞苦难, 它只是在努力找到一种让人能理解的生活或思索过程, 让人们都能明白生活。可见这朵金蔷薇来自现实世界, 但又决不等同于现实世界, 而是盛开在艺术世界的金蔷薇。

应该承认, 当下社会物质繁荣, 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 精神生活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 想象力的萎缩、思维的简单化和幼稚化驱使人们轻易就选择了快餐性的读物, 有时甚至更愿意在“读图”的快感中消磨自己。置身在一个诗性缺乏的时代, 或许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的存在, 写作的意义就蕴藏于此。人是面对永恒、死亡、宇宙和上帝的孤独的个体, 其实,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写作的冲动是生命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他们渴望抵达的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卢梭说过,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又无处不在枷锁中。这位哲人洞察了人类自由的本质, 一个存在着无数缺陷的世界则呈现无数的开放性, 它刺激人的想象力, 为物质向精神的过渡铺设各式各样的通道。人置身其间, 不由得会滋生修补缺陷的渴望, 与这种渴望相伴随而涌动的则是创造的需求和探索真理的勇气。

透过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我们看到:写作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 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有了爱的光亮在前方导引, 想象的力量定会在现实中留下生命的奇迹。

摘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面对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和灵动绚烂的叙述语言, 现有的写作理论接受过程存在着误读现象, 标签化和模式化问题严重, 本文从写作的元命题和写作的创造性两个角度, 探讨《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启示, 并倡导一种敬畏生命式的写作范式。

关键词:写作理论,爱的主题,想象,生命

参考文献

①王光祖、杨荫浒:《写作》,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页。

②④[俄]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版, 第11页, 第172页。

篇4:《金蔷薇》简介

K·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前苏联著名作家,他的历史小说、传记小说、科学小说在前苏联都有影响,但他影响最大的作品还是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金蔷薇》。

《金蔷薇》可以说是一部美文集,题材很美,叙述得美,描写得美,即使译成中文,其文字之美仍能明晰可感,其“永远渴求美”(这是作者在这部书的扉页上引的巴尔扎克的话)的气息,开卷便扑面而来。这部作品写成于1956年,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本书不是什么理论研究,更不是什么指南之类。而仅仅是我对作家劳动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经验的札记而已”。它用散文诗的语言、小说似的铺叙,将文学劳动、接受美学、创作经验、名家创作情况等等内容娓娓道来,如同面对友人品茗畅叙。此书由20篇“札记”组成,作品内涵丰富多彩,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作者逞才炫技之故意和高傲。阅读此书,使人有一种隐秘的快感,一种因发现了文学写作的秘密而产生的快感。如此神妙,作者的功力亦可见一斑。《金蔷薇》由于内容富于魅力,文体结构精致,语言活泼清新,因而成为极受读者欢迎,数十年来各种译本在世界上常印不衰的阅渎佳品。在中国,它也是许多作家的挚爱。

“但如果我能够使读者对作家劳动的绝妙的实质得到些微的概念,即便是一点儿也好,我便以为我算完成了对文学的义务了。”——在阐述《金蔷薇》的写作目的时,作者如是说。在读完这部书后,我想大家会说,巴乌斯托夫斯基完成了他对文学的义务,而且完成的挺不错!

书名由来

“金蔷薇”,来源于这部书的第一篇散文《珍贵的尘土》。这篇散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沙梅,一位贫苦的巴黎的清洁:工,靠打扫区里几家手工艺作坊维持生活。他深爱着少女苏珊娜。苏珊娜对沙梅曾给她讲的故事深信不疑,谁要是有一朵金蔷薇就会幸福。后来沙梅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垃圾收集起来,在这些尘土里有一些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天长日久,他收集的金屑终于铸成了一小块金锭,送给首饰匠打成了金蔷薇。然而,这时沙梅才知道苏珊娜早已去了美国,不久,贫苦的生活条件和疾病也夺去了他的生命。

作者讲述的故事是为的说明“作家的劳动”: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儿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但是,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做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精彩链接

下面大家读到的是《金蔷薇》的最后一篇散文《在卡车的车厢里》的片段,作者似乎是在以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描述着自己的旅行,其实还是在化若无痕地讲述“作家的劳动”。

森林到尽头了。下边是干枯的沼泽——苔沼,长着小树林,有白桦林、白杨林和赤杨林。

这里是最后一个休息的地方。白昼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它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好像一群看不见的蜜蜂。每一阵甚至最小的微风吹来,暗淡的光线就如波涛似的在小树林中掠过。

从这里往前两公里的地方,在苔沼中间,隐藏着黑湖——一片黑水、水底残株和巨大的黄色睡莲的国度。

在苔沼中行走要小心:在深厚的苍苔中,凸出着折断的为时间磨尖的和长矛一样的小白桦残株——刺。碰上能够把脚弄成重伤。

在小树林里很窒闷,有腐烂的气味,脚底下黑色的泥炭水发出呱唧呱唧的声音。每走一步,树木都摇晃、颤动。应该一直往前走,不要去想在你脚下,在只有一公尺厚的一层泥炭和腐殖土下面,便是很深的水——地下湖。据说湖里有像煤一样黑的沼泽里的梭鱼。

湖岸比苔沼稍微高一点儿,所以比苔沼干燥,但就在这里也不能在一个地方站得很久,脚印里一定会冒出水来的。

最好是在日暮黄昏的时候下湖,周围的一切——微弱的水光、最初的星星、幽暗的天空的光辉、不动的树梢——都和气氛紧张的寂静那样牢牢地连在一起,好像因为寂静才有这一切似的。

坐在篝火旁,听着树枝噼啪响,想着,假如不惧怕人生,而能由衷地欢迎它,人生是异常美好的……

我就是这样在回忆中,跋涉在森林里,然后徘徊在涅瓦河岸或普斯科夫严酷的田野中满覆天蓝色亚麻的小丘之上。

想起这些地方来时我总觉得有一点儿难过,好像我永远失掉了这些地方,好像我这一生再也看不见它们了。而且,虽然由于这种感觉,这些地方在我的意识中获得了异常的美。

我问我自己,为什么以前没注意到这些,我立刻便想到,当然,这一切我看到过而且感觉到了,只是在别离中,故乡风物的这些特点,在我内心里更加迷人了。应该加入到自然中去,好像每一个、甚至最微弱的声音加入到音乐的共同的音响中去一样。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对自然的感觉中去,只有当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爱,我们的欢乐或悲哀完全和自然相适应,不能把清晨的凉爽和可爱的目光分开,不能把匀整的森林的声音和对过去生活的冥想分开时,自然才会对我们发生极大的影响。

风景描写不给散文添加分量,也不是装饰。应该沉浸在风景中,好像把脸埋在一堆给雨淋湿的树叶中,感觉到它们的无限的清凉、它们的芬芳、它们的气息一样。

简单说来——应该热爱自然,而这种爱,和一切爱一样,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 来有力地表现自己。

篇5:《金蔷薇》读后感

她躺在棺材里,显得说不出的美丽,一双浸湿的沉重的金色辫子搭在两边,惨白的唇上挂着一抹歉仄的微笑。

有一个老婆婆对我说:

“你不要看她,亲爱的,不要看。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最好别看。”

但是我不能不看安菲莎。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那比死还强的无限的女人的爱。

其实,为爱殉情的少女在这个世界并不少见,但令我心灵震颤的是,从那老婆婆的嘴里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

如果,是发生在中国,不论是农村,城镇,我们的老婆婆们或我们会说什么呢?最多,不过摇头叹息说:“可怜啊(如果是四川,就是‘造孽哦’)……”然后议论一番,纷纷散去。会有一个人发觉她的美吗?

真正的悲悯不是口头表达的同情,那种同情还含有好奇心的满足感,自己高于他人处境的优越感。真正的悲悯是在深深了解并体味他人的苦难,用爱去了解另一个个体。

“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最好别看”。是的,一个俄罗斯的乡下老婆婆说出这样的话,让我的心热热的酸楚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又是怎样的信仰和荣耀啊。

篇6:《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的开篇《珍贵的尘土》具有荡涤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它描述巴黎清洁工沙梅收集作坊金屑,锻造了一朵金蔷薇的过程。这是一个很美的很感伤的故事。当小女孩苏珊娜听完金蔷薇的故事后,禁不住问:“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这是她内心纯真的情感渴望。金蔷薇象征浓浓的爱意与幸福之光,拥有金蔷薇就拥有幸福。这位身份卑微,饱尝生活艰辛,相貌丑陋的沙梅,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情感,把自己满满的祝福献给渴望不可及的女郎。这是一种真诚,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美的故事表现文学创造过程。“怎样从珍贵的尘土中,产生移山倒海的文学传统来,文学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他们—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收集着,锻成自己—中篇,长篇小说,长诗。”美是文学创造的追求。

第二篇散文《碑铭》作者认为“作家一分钟也不能像苦难屈服”。每个作家都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苦难意识。在残酷的年代里他们以自己不灭的艺术精神,维系人性的闪光。刻在碑铭上话:“纪念那些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看似是悲观情绪,又蕴含了绝不投降的决心。每个作家都要有内心得独立和自由,这样才有使命感。不怕经历苦难,这是使内心变得强大,丰富人生阅历的一个必经途径。

作者在《闪电》中说:“构思是闪电日日暮暮在空中积聚闪电,当它弥漫大气到局限时,一朵白色的积云便成阴云。于是在这云层中这浓密的电迸发出第一道光。”当我们有灵感,就能构思出一个精美的故事。也许简单的一句话,一次邂逅,一个笑容,一个声音,一缕阳光,就能刺激到我们的神经,得到灵感。作家要善于捕捉流过指尖的影子。

在《一束假花》里,他认为:“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最伟大的馈赠。”作者强调要以孩童纯真幻想一切的眼光去体会生活,才能捕捉到生活的诗意。这是人类艺术生活的特点。要对生活保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单纯而新鲜的眼光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能透过一片秋叶,草地上一滴晨露,湖面泛起的一轮涟漪发现诗意,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篇7: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读后感

书中作者并不像教科书系统性的说教那样罗列和分析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而是以自己的经历经验作为案例讲述文学创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第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讲述自己小说的生活原型,展示了一个作家如何将生活中积攒的素材加工成文学作品的。关于素材的积累,在《心灵的印痕》中他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做笔记,不要将素材很急忙地就要用作品中去,而是作品需要的时候才安放进去,并且作者自己的一篇小说创作经历来阐述这些想法。在《发生在阿勒斯万公司的一件事》中一个老编辑只是在改动标点符号的情况将一篇之前看起来很烂的文章变成一篇美文。相比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的问题会很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提醒想要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命力的发端》和《夜行的驿车》两个篇幅来说明想象力对作家的重要性和影响。

作者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在书中向善于描写大自然的普里什文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在书中,他用闪电来比喻构思。讲到俄罗斯语言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时,拿描述泉水、雨、花草等等大自然事物的语言做例子,甚至作者想编纂出“既可提供有关我国自然界的知识,也可使人们体会到俄语词汇的丰富和取之不竭”这样的辞典。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作者用在火车上画家跟他讲述对大自然色彩变化的观察来说明绘画、诗歌、音乐等领域的知识对散文写作的益处。当作者坐在卡车前往战争前线时,在爆炸声下,在车厢里,依然冥想着远方那片自己所爱的森林,神游其中,回忆漫步森林时不断变化的风景。

作为苏联文学界的一份子,作者也关注当时文坛的风气。在《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中,他提到当时苏联国内小说界不注重细节的问题,并且指出细节的意义是“小事往往会被我们的眼睛忽略掉,却能在众人眼里闪耀出光芒”。在《白夜》中,表示对文学界搞几个人合写一本书这样做法的质疑,作家要一个人自由地在文字间驰骋。他在本书的第二篇《摩崖石刻》中甚至发出了“我们应当把那些仅仅因为美的存在不依他们意志为转移便对美切齿痛恨的伪道学者,逐出我们的国家”的怒吼。

篇8: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起来的感觉是你明明一开始知道这是本论作家劳动的札记,但由于帕乌托夫斯基行云流水的联想能力,巨大的知识体系,看着看着会觉得这更像是本论文学创作的散文集。所有的论点都通过信手拈来的故事与举例说明的细节展开来加以阐述。

他从切身感受谈到了作家灵感的由来、作家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丰富知识等,对想象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等。对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与散文创作的共通性、相似性的探讨。

在阐述以上艺术创作的真谛时,最吸引我的是他描绘的各种天文、地理、气象、地质、植物、海洋等大自然景观。

比如,他在说明一个作家需要清楚地看到他所写的字眼的内涵,这样才能以惊人的力量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作家想要传达给他们的那种思想、感情和心绪时,他举例讲到了雨,雨分毛毛雨、太阳雨、淫雨、蘑菇雨、疾雨、片状雨、斜雨、骤雨、以及暴雨。但这些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作家如何把这些雨用准确的字眼描述出来,使读者有一拍大腿喊:“对,就是这样!”的阅读快感?

比方说疾雨和蘑菇雨的区别。

“疾雨滂沱而下时,河上的景色尤为好看。每一滴雨珠都把河面打出一个圆圆的深坑,形成一只用水做成的小巧的杯子。雨珠猛地弹起来,然后又落下去,在它消失前的一瞬间,还可在水杯的底上看到它。雨珠闪闪发光,活像珍珠。

与此同时,河上响彻一种玻璃相撞的声音。根据声音的高低,可以判断雨在越下越大,还是在渐渐停下来。

而蘑菇雨则是一种蒙蒙细雨,打低垂的乌云里懒洋洋地洒落。由这种雨水淤积起来的水洼,水总是挺暖和的。这种雨从不哗哗地喧闹,只是昏昏欲睡地悄声絮语,好不容易才能听到它在树丛中窸窸窣窣地忙碌,仿佛在用柔软的爪子一会儿摸摸这片树叶,一会儿又摸摸那片树叶。”

除了写雨,还有写霞光、森林、四季,写蒲宁对色彩的高度敏感的审美能力,写普里什文对自然的幽深的洞察力……你会忍不住感叹,这不仅是一本教人写作的札记,而是一本呼吁人要细腻的生活,要能看到生活的美的美学之书。

只有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才会以如此流畅细腻的笔墨传达出那种饱含深情的诗意与眷恋。在这种深深的眷恋中,能感受到他对世界的悲悯情怀。

在他抒发大自然的文字中,他不是在装饰心理、点缀环境、衬托气氛、以物喻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把自我意志与万物融合,所以他笔下的大自然,雨、云、海、森林……读起来是俏皮的顽童,发怒的老人,急吼吼的青年人……在这些细腻的描述中,人好像印刻在草丛林间,灵动而自由。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的感情移到对自然的感觉中去,只有当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爱,我们的欢乐或悲哀完全和自然相适应,不能把清晨的凉爽和可爱的目光分开,不能把匀整的森林的声音和对过去生活的冥想分开时,自然才会对我们发生极大的影响。”

篇9:《蔷薇谷》读后感

此书讲述了《痴鸡》、《古堡》、《第十一根红布条》等十五个故事,亲情、友情与师生情,成功、挫败和挑战,工作、生活与生命,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我最喜欢的是《蔷薇谷》这个故事。

《蔷薇谷》的故事围绕一个女孩和一位老人展开:一个遭遇不幸的女孩在蔷薇花开的悬崖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被用心守护蔷薇的老人阻止。素不相识的老人和女孩生活在了一起,犹如爷爷和孙女。爷爷曾十年牢狱,出来后已被妻女抛弃,也曾走向悬崖却留在大山拼命扩种蔷薇。爷爷没有钱,但还是将女孩送去上学,读上大学。上学要走很多山路,但女孩没有放弃。干旱疯狂地笼罩着大山,蔷薇依然长出绿油油地叶子。干燥让爷爷的嘴唇爆皮,但爷爷毫不动摇地坚持让女孩洗完脸再去上学。爷爷老去辞世,每当蔷薇花盛开的时候,女孩就会回来小住,让爷爷孤独的灵魂不再孤独……

想起郑柏青老师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就是“青山”,困难都是尘土。一个人心中只要有“爱”,温暖无处不在;一个人心中只要有“感恩”,生活是那么地精彩;一个人心中只要有“信念”,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上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于是,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们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实。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目瞪口呆。

可怜的驴,被人放弃。聪明的驴,自己没有放弃自己,面对困难,想方设法,成功自救。我好佩服!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说我其他都不错,就是发言不积极,翻看期末成绩单,郑老师有四次提到我举手不够的问题。我也很想改正,但是有时因为害羞,有时怕回答不全,脚像灌了铅站不起来。“发言不积极”是我的学习中尘土!读了《蔷薇谷》的故事,我相信只要自己有决心,想改正,一定会有办法抹去!有自信,一切皆有可能!

篇10:蔷薇岛屿读后感

上官朝夕

上官朝夕,男,12岁开始发表文章,出版福建80后在校大学生第一本诗集《第一次看到她微笑》。因创作长篇小说《中国式蚁族》深度揭露中国社会打拼与沉沦的蚁族真实生活而被媒体关注。20获得《福建日报》新人奖。出版作品:《第一次看到她微笑》《三天》《中国式蚁族》《孤独是诗,寂寞是歌》《青春念时年远》。关注新浪微博@上官朝夕;EMAIL:shangguanzhaoxi@foxmail.com

安妮宝贝是中国最低调的作家。旅行是她的生活,自由是她的信仰。看过她所有的书,最喜欢的是《蔷薇岛屿》。这是我行走风景边缘最常带的书。这本书我有两个版本。第一本是白色的,第二本还是白色的,只是此本封面有一张湛蓝的天空下像城堡一样古老的房子站在风中,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望山顶。

“关于爱。行走。行走。”它让我想起另外一个风尘仆仆的台湾作家三毛。风一样的女子穿过大地的血液,奔走在年华的碎片上,凄美地转身,消失在城市的人海。以奇特的文字构造,演绎出一场场无关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离殇。随手翻开一页,独立成段,犹幻觉耀在周围,犹孤独一路陪伴。

一路这样下去,很好。火车站、汽车站、轮渡、飞机场。这些驿站停靠着天南地北的过客。这本献给她父亲的`书记录的却是她自己的旅途。上海、北京、香港、越南、柬埔寨,留下的疼痛依然无法泯灭。照相本子留驻的瞬间有阴暗和明媚,黑白和绚烂,图片和文字汇合成非主流的伤感。伤而不哀,最终的尽头依然是虚无。

我们在夕阳的草场上仰望月光,突然夜幕下充满诡异、流离的意象。就是这样的生活,一直如此。偶尔回忆童年的美好,那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情感。回忆暗示了衰老,可没有人可以阻挡思潮。那唯一的幸福,在蔷薇开满的岛屿幽然绽放。携带《圣经》和诗集,带着时光入睡,绝望得只剩下一个白色的小房子,与你共同呼吸。秘境中,你相信宿命,不相信爱情。尘嚣的背后,是心对世俗的反抗。朋友不多,一个够了。能和你在写作的文本上倾听心事,并相拥入眠。疲惫过后,阳光洒满被子,新的一天帮你推开窗户。

纯净的心灵花园中,构思一种淡定。爱和生死,都曾流淌在异域的荒原。明信片上传递温暖的印迹,从靠海的小镇到炊烟的乡村,从吱吱呀呀的公寓到金碧辉煌的酒店,一切都变化得太快,不真实。仿佛昨天与今天对立,明天与今天对立,若即若离。

安妮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换言之,人又是被拘禁的,从未曾得到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这一句说出了每一个人的心声,特别是内心渴望旅行的人。那一种也只有在路上才有的感受,像是一个毒瘤,蔓延全身,直到有天走不动了,躺在天涯的一个客栈,喝一杯下午茶,看夕阳变成了晨星,看晨星落入宇宙。像是电影的一个画面,不知道还有多少帧。逗号,逗号,逗号,句号。句号。句号。布满文字的方格子上写满心灵梦游者的梦和痛,扼杀的脑细胞被咖啡催醒,时间渐渐荒芜……

篇11:《蔷薇岛屿》读后感

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异国他乡漂泊。从河内开始沿海岸线从北到南,一直抵达西贡,然后从西贡坐船到柬埔寨,最后飞回香港。这样一个孤身的女子背着行囊不停的行走在灯火闪烁的小镇。每夜伴着夜空中的繁星入睡。孤独中却依然让她对一切心存感激。

她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异国的生活。在那渐行渐远、满目芳华的文字里,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仿佛是我在旅行。在炎热喧哗的夜色中睡去,在鲜花和木瓜的芳香中醒来……太多感触,无法一一言语,我只能屏住呼吸,侧耳倾听。

听喧嚣的城市,缓慢婉转的越南语,哀怨的越南情歌,呼啸的大海……

闻正午的阳光,茉莉花的清香,烂熟的桑葚,浓香的咖啡……

看越南女孩羞怯的笑容,戴银耳环的老板娘,疯狂的孩子……

以这样的方式记住他们,保存着瞬间的感动与永恒的回忆。

与其说我在读安妮宝贝的旅行文字,不如说我在行走,行走在生命的路上追寻我想要的一切。

生命亦是场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我常会幻想通往远方的路途,追寻自己的幸福。这种追寻是不屈服命运的人的孤独,如同宿命,需要付出太大代价,可我不害怕。我一直相信安妮宝贝那义无返顾的人生信仰。

上一篇:能源消耗年度公示制度下一篇:党支部建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