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的发现作文

2024-04-24

无意中的发现作文(精选13篇)

篇1:无意中的发现作文

星期天的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后,妈妈带我去爬太平山,我们刚刚走在太平山跟前,就看到白茫茫的雾,就好像是喷雾飞机刚刚从天空划过一样,山上的树叶都变黄了,一阵微风佛过,树上的叶子就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就一起回家。回家的路上爸爸买了两瓶矿泉水,回家后,爸爸把矿泉水冻进冰里,过了两三个小时后,爸爸就把矿泉水瓶从冰箱里拿出发现矿泉水瓶子里凸了出来了。而没有放在冰箱里的矿泉水瓶却是凹进去的。

下午,我们一家人出去吃火锅,爸爸吃的是微辣,我和妈妈吃的是三鲜汤的。可是我发现爸爸的火锅汤比我呵妈妈的热的快,我问爸爸为什么他的火锅要比我和妈妈的热的快?爸爸说:“因为我的火锅上漂这一层辣油,油要比水轻,所以当热气上去的时候,有就会像锅盖一样把热气反弹下来,所以我的火锅比你的热的快。”

今天我认为是快乐的一天,因为今天我发现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能学到知识,慢慢积累起来后,我们就会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

篇2:无意中的发现作文

就在前几天,我无意中发现,男生比女生来得现实。男生的豪爽,男生的开放,男生的风趣,都让我感到男生有许多女生身上找不到的好。希望看到这里的女生们不要想到拿扫把来“追杀”我。

在我现在的学校里,我周围的女生不是矫柔造作,就是凭着自己的势力来欺压别人;不是老指着几个男生说他们好帅,就是老在别人面前说某个人怎样怎样。在这种环境下,我实在忍受不了她们的那些风格,那种行为,那种花痴,那种“小人”样(我只是指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并没有在伤害谁,打击谁)!

就在这种环境下我的异性缘更强更旺!而往往在这种时候,就会发生种种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绯文,传言,对对方的好感与误解,父母对我的误会,女生对我的成见。我常被这种感觉绞的十分无奈。或许没有人能帮助我,没有多少人能理解我,没有人能听我解释。

现在的我已经失去了许多原本可以得到的珍贵的友谊,我无奈,我难过,我绝望。

我先存有的同性友谊只有一点点,而异性友谊是布满各地。

篇3:无意中的发现作文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集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青蛙在无意中发现了“回声”, 感到非常奇怪, 就去请教妈妈。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 小青蛙终于弄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他高兴地玩耍起回声。课文图文并茂, 画面生动, 以儿童化的语言, 拟人化的手法展开叙述, 读来妙趣横生, 令人回味无穷, 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时, 要紧密结合本单元“爱科学, 学科学”的单元主题, 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既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回声”这一现象的存在, 又要让他们概略地探究出产生“回声”这一现象的原因。因此, 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理解, 做实验, 查资料, 看视频等方式帮助、丰富、增强学生对“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受到“爱科学, 学科学”的熏陶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 刨根究底,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出示“回”字, 提问:“小朋友们会读这个字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引导组词。“回”字包含着出去了, 又返回来的意思, 你们能用它来组词吗? (预设:回来、回去、回家……)

3.谈话引入。同学们组的词真是又好又多, 老师也来组一个词:“回声”。 (板书:“回声”) 同学们, 我们出去了, 还可以再回来, 可声音出去了, 还会再回来吗?让我们共同到第31课《回声》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 从“回”字到“回来、回去、回家”再到“回声”, 巧妙地实现了从“旧知”到“新知”,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 要感受老师的发音、语速、吐字、停顿等, 在不会读的地方注上拼音。 (2) 自读课文。 (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不添字漏字。)

2.认读生字, 读准字音。

(1) 认读生字, 识记生字。 (先带着音节读, 再隐去音节读。全班读, 同桌读, 自读, 开火车读等。) (2) 交流识记方法。 (3) 教师指导。教师对生字的识记方法作指导。 (如可编顺口溜:“呱”———小青蛙, 呱呱呱, 张大嘴巴找妈妈;“纹”———“小文”不学习, 没有文化皱起眉;“返”———“反”字想妈妈, 迈腿跑回家……)

3.认读词语, 积累词语。

呱呱叫好哩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

(1) 认读词语。 (全班齐读, 同桌读, 小组读, 自读, 开火车读等。强调“圈”是多音字, 另一个音是“juàn”, 可组词“牛圈”。此处读“quān”) (2) 理解词语。你们能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同学交流, 教师指导)

4.练写生字, 识记生字。

岸纹洞影倒游圆围

(1) 认读生字, 给生字组词。 (2) 范写指导。教师示范, 边写边讲解识记及书写这些生字的关键之处。 (如:“影”字的“三撇儿”要写成一列而不能写成一行;“游”字的右边是一个“横人头”, 下面加一个“子”字, 不能写成一个“反文旁”;“圆”字和“围”字都是“国字框”, 而不是“口字旁”, 因此外框要写得大方而周正……) (3) 学生描红、练写。 (要求:笔顺正确, 字形优美, 不多笔少画, 清秀整洁。) (4) 共同点评。实物展台展示, 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要说出好在哪里;对写得不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并指导, 说说该怎样改进。

5.自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致力于对学生进行识字与写字能力的培养训练,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能较牢固地识记相关的字词。

三、精读课文, 读懂“回声”

1.图文结合, 发现回声。 (1) 体会桥之坚硬光滑。朗读第1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桥洞? (聚焦“桥洞”的特点:该桥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坚硬无比, 桥洞的表层还砌了一层光滑平坦的石块。意在为回声的产生埋下伏笔。) (2) “发现”回声的存在。 (1) 朗读第2、3自然段, 想想小青蛙在桥洞里玩耍时发现了什么?从“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他在学我说话哩”。 (3) 模拟表演。你会学别人说话吗?请两位同学上来为大家表演一下。

2.感悟回声的特点。 (1) 朗读2、3自然段, 在小青蛙说的话下面画“横线”, 在“另一只”小青蛙说的话下面画“波浪线”。对比朗读以下两组句子: (1) 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 多好看哪!”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 多好看哪!” (2) 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2) 总结特点。同学们, 通过对这两组句子的朗读对比, 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只”小青蛙的话作朗读对比, 感悟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原声”发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就形成了一种“内容与原声相同, 时间稍微靠后, 音量有所减弱”的声音, 这就是“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声”与“回声”的朗读对比, 引导学生较为直观地发现回声“慢、后、弱”的三个特点,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称之为“回声”, 同时为后面更好地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做好铺垫。

3.多重方法, 探究原因。 (1) 图文结合, 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朗读4、5自然段, 并着重朗读感悟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 : (1) 她捡起一颗石子, 扔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动画模拟) (2) 孩子, 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 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上的模拟视频和课本插图, 想象、感悟回声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2) 做实验, 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实验 (1) :教师往一个装着水的透明玻璃缸中抛入一块石头, 观察水波纹的往返过程;实验 (2) :将一个乒乓球拍向墙壁, 观察其往返弹跳的过程;实验 (3) :对着手掌吹气, 感受气流吹出又返回到脸上的感觉。 (3) 启发思考。同学们, 经过前面的朗读感悟、视频模拟以及三个实验, 大家明白回声产生的原因了吗? (4) 归纳总结。发出去的声音就像荡出的水波纹, 拍出的乒乓球, 吹出的气一样, 碰到障碍物, 特别是坚硬、光滑、平坦的障碍物时, 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内容跟原声一样, 但音量较弱, 时间稍微靠后的“回声”。这就是回声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弄清楚回声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 该环节采取朗读感悟文本相关句子, 看视频动画, 往水中抛石块, 拍乒乓球, 向手掌吹气的方法, 形象直观地模拟出整个回声产生的过程, 将空洞抽象的深奥原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让学生真正理解回声产生的原理。

四、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1.拓展延伸。 (1) 启发思考。同学们还知道关于回声的其他知识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 (2) 教师介绍。课件展示 (1) :当回声返回的速度慢于0.1秒时, 我可以听到回声。而当回声返回的速度快于0.1秒时, 我们就无法直接听到回声了。因为此时回声和原声融为一体, 使原声听起来更加响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狭小的房间里说话会觉得特别响亮的缘故。课件展示 (2)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 冰山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2.升华情感。同学们, 我们现在都已经可以利用回声来做事情了, 真了不起呀!可古时候的人们能这样做吗? (1) 课件出示并朗读: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1)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词语, 你们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引导。是呀, 这一个个神话故事都寄托着我们人类的祖先无比美好的愿望, 只可惜当时这些愿望都没能变成现实。 (2) 课件出示并朗读: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 (1)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词语, 你们又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引导。而今, 这些美好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这一个个科技成果, 一项项伟大发明, 充分印证着人类不畏艰难, 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奥秘, 攀登技术高峰的决心与足迹。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 才有了今天这科技发达、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世界。

3.总结抒情。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

4.归纳总结。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精彩与便捷。因此, 我们要用科学武装头脑, 从小做一个爱科学, 学科学的孩子, 长大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 更好地服务生活, 造福人类。

5.布置作业。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回声的知识, 介绍给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

篇4:无意中的发现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它第一次向人们揭示:电和磁是互相联系的,电流通过导线的时候,可以产生和磁铁一样的作用。

人们立即想在实际中利用这个发现。1825年,英国人斯特金用裸铜线在一根U形铁棒上绕了18圈,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当线圈通电时,铁棒就能吸引比它重20倍的铁块,断电后它就什么也吸引不动了。1829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利用绝缘导线代替铜线,大大改进了这种装置。由于导线有了绝缘层,就可以一圈圈紧密地绕在一起,不必担心短路。到了1831年,亨利已制成一个很有力量的电磁铁,它的体积虽然不大,却能吸引1吨重的铁。

今天,这个发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厂里采用电磁铁起重机搬运机器和钢铁材料;在运物料的传送带上方安装一个强有力的电磁铁,可以吸出混杂在砂糖、木屑或水泥中碎铁屑;许多机器人的手掌和指头安装上电磁铁,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就可以调节抓握东西的松紧;电视机屏幕上的图象是由显像管发射出电子束产生的,电子束又受电视机中线圈产生的磁场控制,使荧光屏形成清晰的图象……

篇5:无意的发现作文

一天,刚吃过午饭,天突然乌云密布,没一会儿,就电闪雷鸣,狂风四起,不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大约半小时左右,雨渐渐停了,西边的太阳出来了,大地的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我和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到鱼塘边玩儿。当我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我发现鱼塘里有一条巴掌大的鱼儿跃出了水面,接着又有好几条鱼儿也先后从水里跃了起来。我觉得很奇怪,心想:鱼儿从来都离不开水,怎么会跳出水面呢?难道真有“鱼跃龙门”这种事吗?也或许是它们听见我们的嬉笑声,奈不住水里的寂寞,想上来和我们一起玩耍?带着疑问,我立刻跑回家里,在书架上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夏天暴雨后,水里氧气不足,鱼儿们为了呼吸到空气中的氧气,就努力的摆动尾巴,跳出水面。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冬季的傍晚和夏季雷雨之后,有时严重了,还会引起鱼的死亡。原来任何生物都是离不开氧气的,不然就会引起生命危险。

篇6:无意中的雪仗小学作文

今天,我一早起来复习了一会儿语文和数学,又做了一会儿作业,就想到应该轻松一下。我马上走出家门去找了几个好朋友一起来玩雪了。我们一起来到一个雪多一点的地方,大家说还是打雪仗好玩。于是,我们分成了两个队,我们的.雪仗就开始了。

我马上弯下腰拿起一团雪,两只手一合捏成一个球形就向对方扔了出去。啊,我没有想到随便一扔竟然扔到了一个大人的身上了。他是一个行人。我看到闯祸了,立刻招呼大家躲到了一个大草堆后面。那个大人在大声叫唤:“哪一个野孩子乱扔雪球?”突然,我们中间有一个人被别人挤到了草堆外面。那个大人看到了就拿雪球扔我们。我们几个人开始担心他会追上来打我们,现在一看,正好跟他打雪仗,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于是,我们就跟他打起了雪仗来了。

我们八个人纷纷迅速地拿起雪捏成雪球向他扔了过去。他也不示弱,和我们对扔起来。我们打得可高兴了,因为找到了对手。

篇7:无意中的教育心得体会

母亲节到了,这个母亲节让我收获了一份特殊的教育心得体会,内心暖暖。

母亲节当天我想给母亲一份惊喜,那就是悄悄的亲手做一些她喜欢吃的可口饭菜。因为母亲节刚好赶在了周末上,所以出去采购物品的时候顺便带上了我家一年级的小宝,孩子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今天要买这么多东西呢?我就说这些都是你姥姥爱吃的,今天是母亲节,所以我就要为你的姥姥我的妈妈准备一份大餐,而且是悄悄的进行,因为妈妈想给她一份惊喜呢。解释完我就接着挑选。小宝也一直象个小跟屁虫似的在我旁边,时不时提醒 我哪些物品买了哪些物品没有买。

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购物一多就容易忘记,所以为了购物方便,我就直接列单子,按照单子购置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很顺利的买完所需物品我们就回家,开始动手做起来。我在厨房忙碌的时候,小宝则去书房写他的作业。过了一会儿 他来到厨房,对我说:“妈妈,我要到楼下超市去一下。”我说是作业本不够了吗?他摇摇头然后象我说话的样子说:“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我一听笑了,“怎么你也要给我惊喜”?对呀你不是要给你妈妈也就是我姥姥准备礼物惊喜吗?我是你的孩子我也要去做!

看着着他那红红的小脸,亮亮的眼,我答应了他,允许他到超市购物。他高兴的.从自己的零花钱里面拿出十元钱便出去了。因为他说要给我惊喜所以并没有告诉我买什么。再因为就十元钱所以对于他的保密我也就应允了。

小宝到超市了,在厨房作饭的我内心却不再平静。我真的没 想到孩子会因为我的行动而立马效仿。以前也看过言传身教的一些教育心得体会,但是总觉得取得好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浸染,而小宝立即效仿的方式还真的是让我吃了一惊!

篇8:无意中发现了自己

在我们一切探索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到达开始的地方,这时才第一次了解这个地方。

——T.S.爱略特

你得远涉重洋,才能耳目清新。要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一眼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一件困难的事,有时甚至很尴尬,但总是非常有价值。美国人到中国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然而我们大概万万没有想到来中国有这样一个好处。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这里引起的反映很随便,亲切,又经常不断,我们往往没有察觉,就把它放过去了。只有在习以为常的东西显得十分触目刺耳的时候,我们才停下步来——象鲍伯·霍普独立纪念日演出那样。在那个七月三日,在距崭新的北京饭店不远的王府井大街上一座二十年代式样的华丽电影院里,美国文化在中国舞台上表演了自己,暴露了自己。

那天晚上的目的是要拍一部电视节目供美国国内映出。这个节目必须特别精采,才能作为鲍伯·霍普主持的一系列新节目的第一部。因为这位著名的喜剧演员的年纪已经老了——这是美国文化的一个弱点——这部节目的老板就需要采用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必须给观众看到一个有点不同一般的、有点不大见到的背景,来吸引过去三十年来已经看惯了霍普的面孔、听惯了霍普的笑话的观众,使他们在一笑之下去买新式的汽车、改进的除臭剂、改装的电灶、最新的不用熨烫的衬衫。那末还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比中国更能吸引人呢?因此,独立纪念日,美国新使馆的落成,中美友谊——这一切都成了理想的背景。我不知道鲍伯·霍普是不是知道Bei-jing一词的双重含义:一种写法的意思是“北京”,换一种写法意思就变了“背景”。不论是否自觉,他加以巧妙的利用。他做到了——至少想办法做到了——把中国当作美国人自大的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

北京在时间上比美国早十二小时,但在科技上落后美国好多年。这里很少有人能够了解拍一部电视节目片的工作是多么复杂。我自己也几乎已经忘了,只有看到戏票上添印的一排小字才记起来:“请在开演前半小时入场。”我请去看演出的一位中国朋友和我都没有想到戏院里尽是明亮的灯光,摄影装备和录音话筒。为了要向她解释拍“实况”是怎么一回事,我自己也附带地看到了其中的一些侧面。美国观众在第二天看到的是一件自发的事,鲍伯·霍普和中国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根据我父母从迈阿密寄来的剪报:“鲍伯·霍普星期二在北京首次为中国观众演出即获成功。”但是在首都剧场,观众大部分是西方人,“成功”的效果是从事先录制的半小时笑声中剪辑而成的。早在鲍伯·霍普出场以前,就有一个年轻的技师出来拍“准备动作”,译成中文有些可笑地成了“热乎起来”。这个年轻的美国人站在舞台中央,说的话在美国是很自然的,国内听起来一定会觉得滑稽的。他无意中泄露了我国宣传机构的秘密。这是说漏了嘴才泄露的——那就是电视自称拍的东西只不过是纪录实况,其实这实况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你们诸位都是演出的参加者。我们需要你们的笑声和掌声。我一数到三,你们就使劲的笑,使劲的鼓掌。”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九百多人,有的从来没有听说过鲍伯·霍普其人,他们的笑脸、笑声、动作都被拍入了镜头,而他们这般热烈欣赏的明星却还没有登场呢!我们这么欢叫鼓掌多次之后,这位年轻人才认为已达到了预期的热烈程度,可以满足美国国内观众的期望了。在对这样的效果感到了满意以后,他才向观众宣布这样做的目的:“女士们,先生们,美国给全世界的礼物:鲍伯·霍普!”

在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提到头面人物的话最近已开始谦虚起来,我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几个月以后,对于这种个人崇拜的表现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很快我的不安让位于好奇,因为我开始注意到“单口相声”同本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鲍伯·霍普站在那里四十多分钟,连续不断地说着大部分是关于他自己的笑话,大部分是说他多么出名、伟大、重要。他要使得大家感到滑稽可笑的事是中国人对这种美国文化基本成分的反应。他一个接着一个地重述街头场面,宴会场面,商店场面,他都是这些滑稽场面中的令人捧腹大笑的中心人物:“我去参观民主墙,看大字报,心里觉得很奇怪,这些人怎么都知道我要来了。”他越说越使人明白,他无法设想一个没有“我”的世界。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费吹灰之力,这种精神上的毛病是好莱坞电影明星、电影皇后特有的东西。我越看霍普的演出,我越坐立不安地认识到,凡是在西方长大的人都有这种急于表现自己的个人主义。我们内心之中总有一种自我意识,要不断地博得确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或赞同,就觉得生趣索然。但是在中国,人们很少这样要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少中国人能够象鲍伯·霍普那样畅怀地取笑自己。我是说取笑,不是自我批评。

霍普的单口相声大部分是靠关于美国人的欲望的笑话——这种欲望在中国反而因为显得十分过分而成了笑话:做妻子的恨不得把半个北京城买下来回国去当作名贵的礼品,洗衣房为了要赶上霍普的快速要求,最后把他的睡衣裤连同物主一起送去洗了。引起的笑声最大(名副其实是自发的,而且在中国报纸上作为“真正”美国的东西刊登出来)的笑话是:“为了喝可口可乐,何苦跑这么远到这里来。”但是,许多其他笑话却无人欣赏,那是因为在中国这样的背景下无法了解。比如关于海亚特旅馆和希尔顿旅馆不同的笑话,对于北京的居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至今为止,北京抵制住了外国的压力,没有在北京的各个大楼外面挂上不同的楼名招牌。那位有才能的,有话必译的中国译员有一次还不肯转达霍普想吃桑德斯上校监制的快餐肯塔基炸鸡的要求。他大概觉得,这话不仅用他本国的话不好说出口,而且也无法理解。听着这些关于美国文明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可或缺的东西的笑话,我不由得寻思:中国现在既已不能再无视资本主义的诱惑,那它怎么对付呢?

这次演出不仅仅是为了要向中国人宣传美国生活方式的好处。它还想向美国国内的人介绍这里的人的生活、习惯、价值标准等等。在这方面,这场演出是个可悲的失败。极其明显,鲍伯·霍普对于中国人名字的发音是不屑操心的。对他的东道主的语言这样漫不经心,他就无意中表现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想法,以为全世界应该都会说英语,或者至少有朝一日终于都会说英语。因此他就轻率冒失地说着关于邓副总理和一种叫做“汤”的饮料的笑话。他完全明白,如果中国人对一个叫卡特的总统开“叩头”的玩笑,美国人是会生气的。结果是,霍普关于中国的笑话彻底失败了,不仅因为他很不尊重中国文化,或者因为他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些北京填鸭或茅台的这种小东西,也因为他对于中国人对他们自己的看法太不了解了。要是他当初听一听街上的人怎么讲,而不是老向他们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他可能会觉察到他的关于性的笑话是多么粗鄙无聊,在一个努力要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措施的国家里,竟说些什么“九亿中国人的常备电池(电池又有“孵蛋箱”意。——译者)”。也许目的不是要向美国观众介绍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苦难感到好受一些。这个意思可以说是在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权运动的轻率无礼的话中泄露出来的:“你们美国人真幸运,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卡特,如果你在观看这场演出,你就知道在下一个选举年里应该感谢我。”

不过,在鲍伯·霍普的单口相声中还是有一些片断,他用美国人的眼光看中国的事务,使得我们对中国和对我们自己都有了一种真正清新的看法。这些片段所表现的是地道的美国幽默,因此中国听众常常无法领会。例如,由于他们不熟悉美国的体育运动,他们就没有听懂关于城市生活危险的笑话中的妙句:“在北京过马路就象在洛山矶打棒球:你不是成了天使,就是个东躲西闪的。”(“天使队”和“躲闪队”都是著名的棒球队。——译者)我们听众之中少数曾在西方世界中开汽车如今又在远东开始骑自行车代步的人,听到鲍伯·霍普这样巧妙地击中要害的确是感到十分可笑,高峰时间的交通拥挤突然具体地成了到处都存在的了。我发现自己在捧腹大笑,不过感到有点宽心,这个笑话说的是事实但不带侮辱性。这就象弄到了一付新眼镜,但又不要中国人付什么代价。

这场演出有霍普的单口相声增色,但并不限于他的单口相声。其他表演者无意中也给我们看到了做一个美国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在国内是无法看到的。我们在演出之前知道了节目的内容以后,大家都在纳闷,“迪斯科”音乐在中国怎么能获得成功。从这个乐队的名字顺利地译成中文来看,这种两国文化之间的差距似乎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不管“大合唱”说得听上去多么象“桃和草”,报幕后出现的景象却令人吓了一跳。直至今日,我还弄不明白,为什么看到一个年轻的黑人妇女身上只穿着用紫红丝带和金色链条系在一起的细条乳罩和裤衩而感到震惊。我同我的中国朋友坐得很近,我可以觉出她感到心。可能是我在过了几个月宿舍的集体生活之后,我的眼光已太中国化了(在宿舍里,腼腆的中国姑娘却在公共浴室里喧喧嚷嚷地洗淋浴),我忘记了西方的妇女为了要引人注意或者推销东西常常得赤身露体。不管是为了什么缘故,这位黑姐妹不仅光着身子,而且令人痛心地可悲。不管她多么令人神魂颠倒地唱着《乖乖,你使我感到这么快乐》,我还是不忍看她。这样好的黑人音乐由于刚才教人吓了一跳的缘故失去了效果,这也使人感到可惜。我的中国朋友终于习惯了台上的扭摆。她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与中国的音乐不同的歌曲的旋律。我原来在国内感到这种要求在肉体上有所表现的冲动,这种黑人音乐的节奏是能解放人的精神的,那天晚上在北京却漠然不为所动。给我留下来的就只是《就在此时此地》这最后一曲的空洞回音。这使人沮丧地想到,为了要忘记我们的长期憧憬,我们学会了耽溺于现在。

鲍伯·霍普晚会还有其他内容。这些内容不那么刺激,不值得做广告,但是似乎最受中国观众欣赏。例如,毫不著名的薛尔兹和耶纳尔搭挡的哑剧,使观众得到了几分钟颇受欣赏的无言的享受。他们一开场演的是一对男女机器人,他们的羞怯的接吻所引起的触电力量要比迪斯科歌手扭屁股要好多了。他们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男的演一个人在吃了香蕉后变成了猴子,他表演了猴子在人群中逛了大街以后要拉开动物园的铁门,回到安全的铁笼生活中去。这一想象中的生物所得到的热烈掌声只有电视节目《西萨姆街》中的大鸟可以与之相比。那一大堆黄色的羽毛使得人人——不管老幼,不管中美——都一起跟着唱《只要能够,跟我合唱》。

另一个不那么刺激,因此是令人感到有意思的节目是伟大的舞蹈家巴里希尼科夫的表演。根据事先的广告,他要跳三次舞,除了鲍伯·霍普本人以外,比哪个演员出场次数都要多。显然美国的支持者和中国的官员都很想让大家注意这个全世界有名的避难者。霍普把巴里希尼科夫摆在这样突出的地位是为了要讨好双方:一方面提高美国作为自由国土的威望,另一方面同时暗示,中国对待它的艺术界持不同意见者,态度是与苏联不一样的。(中国报纸和美国报纸都欢呼有一个苏联不满分子在中国首次演出。)但结果是,巴里希尼科夫在台上只出现一次,与一位中国芭蕾舞女演员同台演出。那天晚上钟润良二十年来第一次演出吉赛尔。他们俩在舞台上飞跳时,这个有力的,受过高度训练的俄国人悄悄地给了他的不那么有把握的舞伴很大的支持,因为她在被迫中断练习以后刚刚开始重操芭蕾舞的旧业。这是中美友谊的一个令人尴尬的但是令人感动的时刻。

整个晚上都贯穿着友谊的主题。但是由于这在这场“演出”中占了这么大的地位,反而在感情上不那么令人信服了。压轴戏使得这一新鲜的感情看上去象是个老掉牙的口号。那是一个中国魔术师从她的戏法匣里变出了两只鸽子,两束纸花,两面国旗,一面美国的,一面中国的,最后是一大幅横旗,上面写着“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岁”。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北京居民的深切关怀,看到这面横旗反而觉得太神奇,几乎是假的了。它的轻飘飘的靠不住的几个字掩盖着我们不久之前才开始的来往的困难,而越南战争和文化大革命、咒骂东方佬和洋鬼子的记忆犹新。

比那面横旗更丧气的是鲍伯·霍普的最后一首歌曲。他的目的是要表示美国新出现的对中国的热情,结果却暴露了我们以前的恩人施主的态度。听到鲍伯唱“要是你遇到困难,要是你给关进了牢,要是你骑虎难下,尽管来找我好了”,我不由得感到奇怪,但是也不是真的感到意外。我相信美国国内的人真的是喜欢那样的。他们所设想的中国和我们自己,一直就是这样的:强者伸手援助弱者。鲍伯·霍普从新中国发回了一个令人放心的信息,而这个新中国已经过了三十年社会革命的改造,这一社会革命我们仍很少了解。这很象四十年代电影的结尾,美国英雄人物(例如却尔顿·赫斯顿)带着一个中国小孤女骑在马背上向落日驰去。我们这种自以为道德高尚的救援者的形象,还有待于逐步自我认识而纠正之。

那天晚上散场时,我就在寻思,有什么事情能够帮助美国人接受中国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显然不是以北京为背景来表演美国仍未改变的自作多情的态度的电视节目。我骑车回去的时候忽然记起来,这四小时的盛大演出缺了一样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它对七月四日本身这个主题始终默而不提?也许要是我们重读我国自己的独立宣言,要是我们能重新领会它的简单的真理,那就是在人类历程中,一个民族必须站起来改变或者推翻压迫他们的制度,那末我们大概就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了。我们只有更加真实地了解我国自己的历史,我们才能也了解中国。到了那时,我们就会到达我们开始的地方——这一次不再是无意中发现自己了。

七九年九月十七日

篇9: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作 者:王琳娜 WANG Lin-na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6(10)分类号:H059关键词:译文 有意误译 无意误译

篇10:无意中的发现作文

【摘要】“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艺术创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本文分别从概念、结构组成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的创作原则。

“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提出来的。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荣格发展了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将无意识具体地区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按照荣格的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遗存既包含了人类先天的生理学意义上的遗存,也包含了人类后天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的遗存。

在荣格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但这种纯心理学意义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只是客观个体的一种意识属性。正因为如此,“无意识”理论仅仅只可能用于研究客观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例如“释梦” [弗洛伊德将梦认为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梦中)“愿望的满足”]及对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医生可以从病人的习惯行为中找到习惯无意识,再按照他或她的习惯无意识就可探索他或她的心理病因,最后可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而“集体无意识”的提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它第一次将心理学从纯个性化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将心理学引入了广阔的人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

就艺术理论而言,“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

简单地说,无意识就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人们常常也将其称为“潜意识”。我们认为“潜意识”一词也许比“无意识”好,因为“无”字往往易发生误会,“潜意识”可能会更好。

人类的“无意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人的种群无意识,或者说是人的先天本能无意识;二是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习惯无意识。人的种群无意识是人在漫长的种群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无意识,人在历史长河中会出现多种习惯思维方式,但随着岁月默默的无情冲刷,习惯思维方式在意识中被淡化了、隐退了(所谓时间能改变一切)、沉淀了,变成了无意识。此种无意识就历史而言是习惯无意识,就我们今天而言就是先天的本能无意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先天的本能无意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后天的历史的无意识,只不过是因为人只能将自己生命时间段之外遗存的习惯称之为先天的。

在简单的讨论了“无意识”之后,我们再看“集体无意识”。从学理上讲任何意识都只可能是人的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或者说任何意识都只能依附于实在的个体,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意识(心理活动)不可能实在地依附于某个抽象的群体。“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某一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共同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某种集体。按此种理解,“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某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一种公共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公共无意识)同样的应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共同的无意识――公共本能无意识,以及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公共习惯无意识.

下面就来谈一下“集体无意识”(公共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美是能引起我们产生愉悦感(美感)的形式(形象、符号、外观、样式),艺术是用美的形式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表现真与善),因此,我们在进行任何艺术创作时首先要求艺术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美,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美感),才能感动人,才能让欣赏者愉快地接受你的艺术作品,所以莱辛说“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任何艺术作品仅仅是只有美的形式也是不够的,它必须同时具有健康的内容,它必须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只有这样“形情并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所谓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艺术,严格得说它们并不是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美的创造。欣赏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作品实质上只是欣赏纯形式美,欣赏视听冲击,而不是欣赏艺术。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艺术创作必须同时关注形式美与健康的情感意志,那么在艺术创作中存在什么理论原则?或者说应该遵循什么理论原则?实践告诉我们,某一形式它是否美,不是由形式自己说了算的(不是形式的固有属性),而是由艺术欣赏者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心理所认定的,所谓“人是美的立法者”。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志是否能为欣赏者所接受也是由欣赏者按自己的情感意志所认定的。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意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人的一种超情感无意识。

原则上,从个人的心理层面上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情感意志都是个性化的,这下麻烦可就来了!我们怎么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呢?难道艺术家可能为每一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吗?艺术家可能理解每一个欣赏者吗?幸亏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人类之所以能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其最终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公共的审美心理、公共的情感意志,公共无意识是上帝(自然)建构于人类心灵之间的一座公共交流之桥。

当我们理解了公共无意识,又了解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后,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浮出水面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艺术欣赏是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去理解艺术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实际上创作心理与欣赏心理是“互逆同构”的,如果是自娱自乐,则两者的心理是完全互逆同构的,或者说是互逆同一的。完全互逆同构的,或在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然而幸运的是,此种差异通常是被两者之间的公共无意识所覆盖的。他们通常都能在差异的条件下找到公共的无意识。尽管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差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的情况总是主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得出极其重要的创作原则:艺术创作应尽可能地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说具体一些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应尽可能地接近受众群的审美心理(公共审美无意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意志应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群的情感意志(公共情感无意识)。任何艺术都是具体的,它必然也只能面对某一特殊的受众群,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心中必须对受众群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同时对形式美和情感意志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与受众群协调的定位,唯有这样的艺术创作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说到底一句话,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准确地紧紧地抓住受众群的公共无意识――公共情感无意识。

下面举两个实例对上述原则加以说明。

首先以儿童文学为例,在文学中儿童文学占有一种原始性的地位,它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儿童文学家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灰姑娘”、“丑小鸭”所传递的情感意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曾在它们的陪伴下成长。许多童话语言现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话语,已经成为人生哲理,已经渗入了人类的公共无意识。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是偶然的,我们应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这些作品中那种朴素、纯真童趣的形式美打动了儿童幼稚、天真的公共无意识,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小读者。再就是作品以儿童形式美所透露(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感意志温暖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善良的赤子之心。儿童的心是一颗最鲜活的原始的心,它充分地代表了全人类的本能无意识,儿童的心是人类本能集体无意识的一块精美的活化石。

正因为如此,优秀的儿童歌文学不仅能打动孩子的心,而且能震撼每一颗成人的良心(成人的公共无意识);正因为如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不仅是孩子的“美味”,也是成人的“佳肴”,同时能让成人在返璞归真中获得启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儿童的,也是成人的,是“童叟共赏”的,是每一个人的共同财富。遗憾的.是,今天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一切都成人化、市场化了,眼下的一些“儿童文学”,既失去了儿童喜爱的形式美,也找不到儿童的情感意志。社会丧失了童心,作者丧失了童心,人类似乎也丧失了童心!不少有识之士也曾大声疾呼,为儿童呐喊,然而这一切也许都是枉然。作家丧失了童心(儿童公共无意识)怎样可能写出童心!要写好童心,惟有自己有一颗童心。人类离开了童年也许是必然的,成年虽并不是坏事,但我们不希望它很快地就步入老年,至少在心理上不能如此。

再以爱情题材为例,人们常说“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尤其是艺术理论家,绝不应仅仅停留于承认此事实,更重要的是应探索,为什么?其实,此种原因或者更确切地说其根本心理学原因是:性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公共无意识,而且就时间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本能的公共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凡是优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总能激发每一个正常人的情感,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享受!《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成为了人类永恒的公共精神财富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爱情题材作品的成功绝对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人类的本能公共无意识――性爱,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必须尊重历史的社会的习惯无意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爱情,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爱情,每一类人有每一类人的爱情,我们不可能将焦大的爱情与贾宝玉的爱情观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将薛宝钗的爱情观与林黛玉的爱情观相比。一切爱情艺术作品惟有能从爱的个性中展现了爱的公共无意识才是好的作品,才可能获得并征服广大的欣赏者,也许可以说,爱情题材只有是个性的才是人类的。

抽象的柏拉图式的“灵超越肉”的爱情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柏拉图式的爱的确是对至高无上的爱的一种希望,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认为,现实的爱情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情爱去取代去排斥性爱,但更不能让情爱完全依附于性爱,追求情爱与性爱的同一也许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审视现代世界艺术中的爱情,几乎被全盘物质化、肉欲化了,陪伴他或她的除了豪宅、洋车之外就是时装、珠光宝气……。艺术是反映生活的,当然必然会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但艺术不仅应“告诉我们正在怎样生活”,艺术更重要的是应“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参考文献

篇11:无意优秀作文

一不留神笔尖在笔记本上留下了一个黑点,我看着讲台上仍旧专注的讲解着课题仿佛并没有注意到外面的雨又下大了的老师觉得这样单调的生活有些无聊。

同桌忽然递给我一块橡皮我不明白她是什么意思然后我看到她小心的用是指指了指我旁边座位上和我隔着一个过道的女孩正在小心的用手指摩擦着笔记本像是什么东西写错了。

篇12:言者无意五年级作文

话到舌尖是门艺术,是门高深的说话艺术。

有一种想说,却又不敢说的冲动。明明脑子里的字字句句已经满到了嘴边,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地在脑海中思量许久,只能将每一字所组成的每一个句子,修饰到最完美、最友善,然后再说出口。

我有个朋友,他有个不太好的坏习惯……抖脚,上课有时会抖,就连吃饭也会。妈妈从小就告诉我:“抖脚既是不好看的习惯,也是礼仪上的问题。”而且有句俗话也说:“男抖穷,女抖贱。”所以每当看到他抖脚的时候,我这句话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出于善意,不希望他被别人贴上这句话的标签;说与不说,这个问题存在我心中纠结了好久。好几次话都满到了嘴边,却又被我吞了回去。直到某天中午他在吃饭的时候无意的`做了这个动作,于是我终于鼓起勇气吐出在我心中许久的大石头。

篇13:秋风无意,落叶无声作文

九月总是秋高气爽的一天。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诗人总是在秋天表达自己的悲伤,但直到那天电话响了。

嘟嘟嘟起来后,内心深处的空虚是冷漠的。

风不再柔和,它猛烈地咆哮着,像是怜悯;此刻,雨水一滴一滴地打湿了干燥的土地,猛烈地拍打着窗户,仿佛在哭泣,又仿佛在发泄怨恨。

似乎全世界都知道:她走了。她的脚步声再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她的胸膛再也不能起伏,她微弱的呼吸在那一秒停止。

泪水打湿了满是灰尘的地板,卷入了那个秋天

奶奶和叔叔,快来!四岁那年,我牵着奶奶的手,奶奶微皱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我笑得肆无忌惮,那一天真的让我整个童年都充满了笑容

我爷爷奶奶月薪不高,而且是一大堆老人。有时候他们还要捡垃圾卖钱。孩子们总是向她借钱。她叹了口气,数了数紧紧攥着的一沓钱,递给了她的孩子。同时她在吃青菜胡萝卜,过着没有淡水没有油的悲惨生活,但对我从来不吝啬。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总想这样那样。当她用皱巴巴的钱掏钱的时候,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谁也看不出这钱来之不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但是爷爷奶奶的背却越来越驼。我和爷爷奶奶的距离有这个高度那么长。我不会再牵她的手,也不会再向她要这篇作文.去找她的日子越来越少了。

但是,我记得,每次我去的时候,她都会笑。虽然皱纹被钻刻在她的脸上,但很美。

我们全家赶到她家的`时候,爱乐已经演奏完了,哭声响彻整个走廊。我们这些还有点幻想的人,面对这个确定的事实,惶恐不安,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一个月前,是姨妈姨夫生病后的五六个月。我去看她,她睁大眼睛盯着我。她闭上了嘴,终于艰难地挤出了一个遥远的词。我走过去,再次挽起我熟悉但单薄的手。她紧紧地抱着我,就像我在公园迷路看到她的那一刻牵着她的手一样。紧了又紧,一直不肯放手。

现在,我看着她的手,把它们松松地放在床上。我突然明白,那双被我握紧过千万次的手,再也不会握住我的手了

我叔叔捡了我爷爷奶奶的照片。据说是她自己拿的。在照片中,她笑得痛苦而美丽。真的,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她的笑容。为什么,这最后一声笑那么动人,却是以照片的形式。

你的火花那天我没有去。我在教室里逃跑。我害怕看到你静静地躺在水晶棺材里突然消失。上课的时候,我躺在栏杆前发呆。突然我看到一朵白云漂浮在清澈的蓝天旁,它看起来像你,向我点头微笑,若隐若现地走了。

上一篇:七一建党节99周年演讲稿,回眸党史,感恩母亲下一篇:戴圩镇职业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