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玩具

2024-05-24

教育随笔:玩具(通用11篇)

篇1:教育随笔:玩具

干嘛干嘛啊,我的,这是我的车!!”正在“停车场”玩的轩轩叫了起来,我循声走了过去,看见两个孩子正在争夺自行车。“怎么啦?”“老师,他抢我的车子”另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先拿到的,也要玩这个车的,我也要!”这就是最近经常发生在我们班的事件,也是我比较头疼的事。也许是刚刚放寒假回来,孩子都习惯了家里的生活,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构成了倔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是到了幼儿园里,和那么多兄弟姐妹在一齐,玩具数量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

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对故事、儿歌理解的很快,每次当我宣布要开始讲故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安静的用小眼睛看着我,于是我就想到能够利用儿歌、讲故事的形式引导他们,让他们从中领悟分享,体会分享的愉悦。有一次我讲故事《大家一齐玩》,让孩子们来听和理解故事。对于孩子们,最有效的方法就应就是游戏了吧。我就利用区角活动的时刻让几个孩子在建构区一齐搭积木,在娃娃家玩的时候,我让孩子分主角扮演,分好工作,比如:让琪琪和晟晟专门负责厨房那块,做好吃的点心,让倩倩哄宝宝睡觉,小医院就有静静做医生,给生病的小朋友看病,让他们一齐搭建玩具,分工合作,培养幼儿合作潜质和体会分享的愉悦。在去淘气堡或是滑滑梯的时候咱们也总是不忘提醒一句“注意安全,不能抢着玩,要一个轮着一个!”

在离园时,和家长交流幼儿园里的活动状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里需要大家一齐分享才能愉悦融洽的生活、游戏。

经过一段时刻我突然发现孩子们为抢夺玩具而争吵的现象明显比以前少了,虽然还是会有个小朋友,但是我明白他们,正因我知道他们还小,咱们只有用博大的无私爱心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让他们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明白分享的愉悦。

篇2:教育随笔:玩具

今天的区域活动中,我拿出了大型管状积塑,组织幼儿进行“筑城墙”游戏,主要来练习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突然发现刘林宏和几位小朋友把一些长草叶团在一起放在了积塑里,我对他们说:“里面放好多小草,还能插在一起玩吗?”他们说:“老师,我在做饭呢!”听了他们的创新玩法,我表示了支持,同时,没有忘记提醒他们玩好后收拾干净。我说:“那你们做好饭后,记得要把锅刷干净呀!”“好的”他们一边答应着一边继续忙活。过了一会儿,刘林宏大声对我说:“老师,面条做好了!我们要刷锅啦。”一边说一边迅速地把“锅”里的草叶收拾干净,我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可是过了一小会儿,这几位小朋友又从沙水区拿来一桶沙子和一桶水。我问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说:“老师,我们还要做菜!”我困惑道:“这需要用水和沙子吗?”他们很肯定地回答:“这是往菜里加的盐和油呢!”说着,就要往“锅”里倒入水和沙子。

此时,作为老师的我,是保护玩具的合理使用方法,还是鼓励与尊重幼儿的“独特”玩法呢?《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所以,我从以下两点来寻求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第一,明确教育的要求。明确向他们指出,管状积塑里不可以倒入沙子和水,否则会把积塑弄得很脏,引导他们明白积塑玩具是不能这样玩的。

第二,满足幼儿的需求。我保护了这几位小朋友探索创意玩法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既能保护玩具,又有创新的玩法。于是,我问他们:“做饭除了在积塑里,还可以在什么地方做?”“管状积塑除了做饭,还能怎么玩呢?”

篇3:教育背景下的儿童玩具

一、作为娱乐工具的儿童玩具

儿童最早的玩具, 其制作者和使用者是一体的———儿童。据史料记载, 这时的玩物多为自然物。如泥、水、沙、树木、草叶、花朵、石子、羽毛, 等等, 都能被儿童选择成为游戏的伙伴, 它们或者完整保持其自然形态, 或者被儿童稍加变形, 便在游戏中广泛使用。另外, 祭祀用品在这个时期也经常被儿童选作游戏时的玩物。这里所说的祭祀用品, 是祭祀仪式剩下来的小人像等, 在儿童眼里, 它们都是宝贝, 适合被当做玩具。[1]作为儿童自我建构的玩具, 仅仅是作为儿童的娱乐工具而存在的, 在教育中并没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儿童自我建构玩具的时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儿童, 直到人们意识到这种原始的玩物不能够再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而自己也有了足够的闲暇时, 玩具的选择就进入了一个自觉的行为过程, 人们开始主动地、有目的地加工和制作一些小东西。从此, 玩具渐渐进入了成人的视野, 成为成人建构的领域。

二、作为教化工具的儿童玩具

玩具刚刚开始进入成人建构的领域, 是作为成人生活和劳动工具的一种延伸而存在的。成人最初为儿童制作的玩具只是与成人有关的“缩小的模型”, 这种“模型”在制作上比较简单、粗糙, 品种也不多, 主要是一些缩小化的、简化的生产工具和祭祀物品的模拟物及表现民间习俗与传说的承载物, 等等。虽然只是简单的“模型”, 但在这一阶段, 成人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向儿童提供玩具和运用玩具。比如, 向儿童提供模拟生产工具的玩具是为了帮助年幼的儿童练习和掌握实用的生产和生活技能;向儿童提供模拟祭祀物品的玩具是为了传承种族的信仰与崇拜, 也带有祀神和娱神的意味;向儿童提供承载民间习俗与传说的玩具一方面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和学习社会风尚和规范, 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祁福避邪的愿望。[2]

很显然, 从成人染指玩具伊始, 玩具便携带着社会文化的规则和特征。成人根据文化的准则筛选、制作玩具, 而这种特征使得玩具变身为一种文化的物质传递工具, 携带着社会文化的规则和特征, 将玩具中蕴涵的价值、信仰、行为方式在儿童身上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 玩具因此转变成为社会情感的桥梁, 它不仅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要, 而且以一种愉悦而又富有趣味的方式将儿童从一个自然人纳入和整合到一种文化、一个群体之中。他将社会的规范融入玩具, 使得玩玩具成为规范儿童的过程。显然, 此时的玩具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传递的重要物质中介, 这时的玩具制作者已经将携带的文化价值观念、规则、情感通过玩具传递给游戏者。

然而, 在整个农业社会, 玩具虽然具有规范的作用, 但是, 这种规范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因为在整个农业社会中, 并不存在独立的“儿童”的概念, 儿童更没有独立的地位。成年人并不了解儿童, 在他们的视角下, 儿童只是成年人的一部分, 儿童和成年并没有什么区别, 它也只是成年人的“缩小的模型”而已。[3]因此, 儿童玩具的规范目的, 并非出于制作者一种明确的传递目的, 而只是自然地统一于他们共有的日常生活、信仰、习俗之中, 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传递过程。虽然这种传递在整个社会文化传递结构中不处于意识层面和核心地位, 但它却以一种柔性的 (如果我们将那种规范、法定的文化传递理解为刚性的话) 、无意识的、生动的方式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变迁之中, 承担一种教化职能。

因此, 农业社会中成人无意识建构下的玩具, 已经不同于作为娱乐工具而存在的儿童自我建构的玩具。它提升了对文化的传承的关注, 注重对儿童的规范, 遵循任何玩具都在向幼儿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的理念, 寓教于乐, 把所有的玩具都看做是“教育性”的, 事实上将玩具演变成一种广义的教育性玩具。

三、作为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工具的儿童玩具

18世纪, 玩具迎来了崭新的年代。一方面, 生产力的革新带来工业革命的爆发,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制度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资本主义社会走上了历史舞台。这一转变意味着人类走上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 现代学科逐渐产生, 人们借此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 在这一阶段, 儿童这一概念得以确立。这标志着, 新的时代已将人们分为有阅读能力的人和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儿童的世纪来临了。在此基础上, 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大众教育得到普及。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 玩具受到更多的关注, 其价值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思想家、教育家在此基础上对玩具的教育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促进了玩具业的飞跃式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向儿童提供玩具。玩具的这种变化与发展可以就两方面分别阐释。

一方面, 在专业教育机构中, 玩具逐渐被设计改良成为教具。

在这一过程中, 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成为两个关键人物。

为了帮助和指导母亲们改进学前教育工作, 福禄培尔于1836年开始着手设计一套合乎教学论要求的游戏材料。出于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的目的, 福禄培尔设计出的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及与此相配合的一套活动玩具作为教具, 他称这套活动玩具为“恩物”, 意味着他们是上帝的恩赐。一年以后, 在凯尔豪附近的勃兰根堡他开办一个“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反活动的机构”, 首次使用了这一套“恩物”。他把该“机构”周围的儿童组成了一个“游戏小组”, 把“恩物”首先拿到“游戏小组”里试验和示范, 然后分发到各地。[4]

福禄培尔首先设计了一套作为教育的玩具“恩物”。而蒙台梭利则发展了教具。在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中, 蒙台梭利为儿童设计了专门的教具, 用来引起儿童的兴趣, 发展儿童的心智。在蒙台梭利眼中, 教具是不同于玩具的。教具“就像开钟发条的钥匙”, 儿童在使用教具后, [5]“不仅能持续地使用它, 而且使他的心理比以前更健康和更有活力。是真正的心理激励物”, 而玩具则没有这种功能, 它只是休闲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活动。在这里, 教具的教育价值得到极大体现。

另一方面, 在社会生活中, 玩具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18世纪初, 教育性玩具迅速发展起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用成套的卡片来教地理、历史、拼写和天文的玩具和游戏。John Spilsbury在18世纪60年代初期发明了拼图玩具 (jigsaw puzzles) (Vandivert&Vandivert, 1974) 。[6]Spilsbury发明的这种拼排式地图对教儿童学习地理十分有意义, 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儿童玩具从玩具到教具的转变, 教育性玩具的发展, 意味着玩具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具有教化意味的文化传承的工具而存在。事实上, 它已经从一种广义上的教育性玩具转变为一种狭义上的教育性玩具。今天, 玩具制造商和教师所说的“教育性玩具”通常是狭义的, 即人们专门设计用以刺激和促进幼儿学习某种概念或技能 (例如颜色、大小、形状、分类、序列、推理、数字、计算、社会角色, 等等) 的玩具。[7]今日的玩具, 作为一种狭义的教育性玩具的存在, 其价值更多不在于儿童玩具本身的“娱乐性”, 而在于刺激儿童习得某种技能或是发展某种智力。事实上, 当今玩具, 其教育意义得到空前的关注与提升, 人们正试图在玩具中设定某些标准、传达某种规范, 并寻求以各种方式进行测评, 以期达到某种效果, 这一属性使得儿童玩具演变成一种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芒松著.苏启运, 王新连译.永恒的玩具.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2][6]李辉.以玩具为中介的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7.

[3][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京华出版社, 2002.

篇4:教育也需要“玩具思维”

这一事件反映了我们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的问题:用物质化、功利化的目标动机吸引甚至威逼孩子去学习。老师和家长最惯用的说法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挣大钱,过好日子。于是,有些家庭条件不好但资质尚好的孩子,就在能过富有的好日子的引诱下,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学有所成,过上了比老一辈人好一些的体面生活。这诱使着许多类似的孩子前赴后继地去努力学习,于是,考试升学就像过去的科举考试一样,成了我们教育的主流。现在,“小虎现象”出现了,有的孩子不需要上学就能拥有巨额财富,不需要努力学习就能轻轻松松地过上好日子,这样他们怎么还肯像其他孩子那样苦熬十年寒窗。于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面对“小虎”们的不肯学习只有束手无策,传统的教育思想到这里也只能捉襟见肘、穷途末路。我们不禁思考: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学本领、挣大钱、过有钱的好日子吗?对此,相信大家都会说不,但一直以来,我们不都是这样鼓励学生的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我们的孩子中有几人能对学习“乐之”呢?显然“知之者”众多,绝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但许多人却不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小部分孩子因为上学过程中经常通过考试比较获得认可,被认定为可塑之材,有希望在升学竞争中获胜,所以他们才肯“好之”,基本能坚持努力学习,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好学生”,他们中也鲜有“乐之者”。每年高考结束后的撕书、烧书现象,大学里大量出现的逃课、上课玩手机等学习不用功现象,无比鲜明地告诉我们:那么多平时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也不是学习的“乐之者”。那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让他们“乐之”呢?笔者以为:问题就出在缺少一种“玩具思维”。

“玩具思维”是笔者最近读书学到的一个新概念。《人性之根:互联网思想的本质》是这样定义“玩具思维”的:“我们将这种超越产品基本功能需求,赋予用户感官刺激、情感享受,满足其玩乐欲望的产品战略观称之为玩具思维。”游戏与玩乐就是人类的天性。互联网对旧有时空束缚的消解,使人们无时无刻都能接收、接触讯息,也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前所未有地加快。一方面,对外界刺激进行即时反应是人的本能;另一方面,社会的快节奏化大大压缩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玩乐缺乏症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科学研究表明,玩乐缺乏和睡眠缺乏颇为类似。当一个人极度困倦时,必然要弥补性地大睡一觉。同样,当一个人在忙碌奔波之余,也会产生对玩乐的极度渴望。”

这段话说得很精辟。以此反观我们的教育,孩子们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考试,双休日、假期也常常有各种学习任务压头,“休闲”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奢求。在学习任务、考试升学等多重重压下,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越来越厌学,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玩乐,为什么有的孩子走火入魔般地沉入游戏不能自拔。他们太缺乏玩乐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见过有哪个学校的学习生活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能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学生们始终没能逾越“十年寒窗”的怪圈,难道学校非得成为“寒窗”吗?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小虎”们才不肯继续他们的学习生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改变,他们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儿童时期是不成熟的,处于幼稚、蒙昧的状态,这一阶段越早度过越早成熟越好,其实不然。正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分析的那样:“我们对未成熟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期和青年期,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的确,如果我们的孩子一个个都早熟,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却不再天真活泼,变得循规蹈矩,那么,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非常乏味。杜威还说:“教育即生长”“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生长或发展不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它们自身就是目的。”“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这些话说明,我们不能把孩子接受教育当成一种手段,而应该将其看成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是孩子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精心设计有趣且有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让孩子们快乐地度过他们的学生时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地“受煎熬”。

我们的教育应该注意“玩具思维”这一规则。学生就是我们的“用户”,我们为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就是我们的“产品”,怎样让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主动发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篇5:《会摆动的玩具》教育随笔

物体摆动,有关力的知识如何呈现给孩子。必须与孩子的生活结合。因此,我把这个活动设计成孩子们都喜欢的“荡秋千”。从帮助积木荡秋千入手、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体验“力”的存在。同时感受到:摆动的有趣。发现摆动方向的不同、用力方式的不同。接着植入生活中荡秋千的经验,说说刺激、害怕的感觉。最后介绍一个大人的摆动游戏——大摆钟。(有些孩子跟大人近游乐场也见识过。)整个活动,把摆动与“玩”联系在一起。玩,孩子是有经验的。因此,摆动又有了孩子的感受:惊险、刺激、心里痒痒的、怕怕的、好玩又害怕。

材料的选择,我尽量简化,原案例是毛绒玩具改为3个不同色的积木块。一方面能保证重量的相同,另一方面减少孩子对它的关注,把注意力更集中于摆动本身。在预操作中,我发现借助黑板的左右摆动不可行(黑板是斜的,阻挡了摆动)。于是及时调整,寻找、尝试。最后使用一根小棒、两张椅子的`靠背制作的简易秋千架,能保证操作的进行。也能让孩子清楚地观察到摆动的方向、幅度、用力的方式等等。

孩子们积极参与,用的力很多方式:奕飞用手指弹的,欣蕾用手推,小毅则用手拉、猛的一放。我及时渗透力的名称:弹力、推力、拉力。孩子们知道用力了,积木荡起了秋千。

在部分孩子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观察细致,发现了摆动的不同方向,于是问题自然就来了:为什么会不同?就在孩子们的疑问——相互解答中,关于用力大小、方向与摆动幅度、方向间的关系逐渐清晰。

篇6:夜话玩具随笔

白天,大大小小的玩具们在幼儿园的区角里活动区,默默无语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责,任由孩子们玩耍,攀爬,脚踏,悬动,他们没有怨言,它们知道自己生来就是孩子们的玩具是为了孩子们快乐的游戏,也是孩子们用来锻炼身体的工具所以它们才任由孩子们践踏玩耍,每天听孩子玩玩具声响,就像美妙的音乐,每当孩子们来到他们的身上,就像孩子的父母背起自己的孩子一样,它们的付出是应该的是有价值的,可不曾想也不知是哪一个小精灵听到一个消息说:“上边的领导要来检查幼儿园的玩具,看看哪一个幼儿园的玩具保存的好,这一消息一传出,使本幼儿园的大小玩具顿时愕然,这可怎么办,大家都没有主意,面对玩的高兴的孩子们它们也无话可说。

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都在一天的劳累之后鼾鼾入睡,就在这时幼儿园里的大小玩具都偷偷的集合,在一起开起了诉苦讨论会,并邀请了其它幼儿园的玩具代表来本园交流发言,会场安排也很有层次,中间是大型玩具滑梯,其它的玩具分布在它的四周,区角玩具都是些小型的自制玩具,它们有的`是观赏玩具、有的是课堂游戏玩具,由于人数太多,它们就在自己的区角安排为分会场,用电视电话与主会场一起来开诉苦讨论会,大会在安静的情景下开始了,首先发言的是大型玩具滑梯,它最有代表性,它是面目全非,腿脚伤残,它痛苦的说:“我是最早被安排到这个小小的幼儿园的,我来的时候,院子里是泥土一片,我一来,孩子们就红了眼,争着抢着往上爬,孩子们都像猴子一样,占满了我的整个身体,老师也死死地盯着,并要求着什么,要注意什么,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放心大胆的攀爬,只有两年我就遍体鳞伤,我的皮肉已被磨掉并露出了我综质的骨髓,有的孩子不愿滑了,因为破了的滑梯可使他们的皮肤痒痒的难以忍受,现在我已失去原来的帅气,但是幼儿园只有我自己,孩子们仍旧爬上滑下,没办法,也只能到检查那一天,狠狠地告这里老师的状,让他们挨批,这不是我的错,我就说到这里吧”!

紧接着是自制秋千、平衡木桩、秋千绳说:“我们是被老师栓在墙上的布绳,当做简易秋千来玩,也好,我们的单价也提高了,有了用武之地”。这时,木桩小子们着急了也开始腔:“我们本来是烧火柴,可被老师发现了就用据把我们埋在地里,叫什么梅花桩,孩子们天天来我们的头顶上踩踩去,可憋屈了。”

“唉!都怪我们的联邦太少了,才有那么多孩子盘绕在我们身上,哥们,还是认命吧!“紧接着攀登架开了腔。

新来的跷跷板开了腔:“我们兄弟俩被安排的这家小小的幼儿园当天,老师还是很看好我们的起初不让孩子们玩,我们以为是不是看到我们穿着一身红色的新衣,舍不得让孩子们玩呢,原来,上面的领导要来检查,必须看到新的玩具,所以,老师才不让孩子们玩的。”

这时,咚咚咚,有敲门声,原来是邻村幼儿园的玩具皮球、滑梯等玩具来了,看到皮球一副崭新的姿态,“你怎么那么漂亮啊,我们幼儿园的皮球早已面目全非,退休休息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哎呀,别提了,我们那的老师为了不让孩子们玩坏我们,我们天天被锁到房间里,这不,明天领导要检查了,才把我们摆放出来透透风,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领导面前风光风光,然后再对我们进行封闭式管理,所以才会年年新,哈哈”!

天快亮了,诉苦讨论结束了,其它园的玩具都回去了,只剩下本园的玩具们唉声叹气:“我们就等着挨批吧”!“别怕!别怕”!这时传来了葫芦娃的声音,这是聚集在区角里,参加分会的玩具们,最大的是葫芦鲸。“领导来检查也别怕,我们衣服破没关系,只要孩子们喜欢我们就行,领导不会批评我们的,说不定还给我们带来许多联邦呢!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篇7:玩具跳蚤市场热卖中教育随笔

大班的孩子们很快就要开始小学生活了。幼儿园里准备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玩具跳蚤市场”,鼓励大班的孩子们把自己不再需要的旧玩具拿来拍卖。这样,既可以让大班的孩子锻炼能力,又可以帮他们处理掉家里成堆的旧玩具,同时,也可以让小班和中班的小弟弟小妹妹买到喜欢的玩具。

“玩具跳蚤市场”开幕前,孩子们忙碌地做着准备,瞧!莹莹小朋友娇小的身影一直在教室里穿梭不停,在忙什么呢?原来她正给她的玩具和物品补上价格标签呢。寄宿的小豪在忧心:“我妈妈怎么还没将玩具带来?”南南正为找不着自己的玩具发愁,可一会儿玩具又从床箱底下冒了出来……孩子们真是够紧张的,甚至有些迷惑了。为了缓解紧张气氛我建议大家来彩排。

“能不能便宜一点?3元卖不卖?”“已经很便宜了,原价要40元,我只卖4元。再便宜不能卖了。”听着他们一板一眼的讨价还价,我想,该是我们收起扶持的双臂,让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果然,下午4点,“玩具跳蚤市场”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开始显现。他们自己商量好,有的两两结对,有的三五结伴,共同在一个桌面上设摊。有的小组还作了分工:有招呼顾客的,有作介绍推销玩具的,有专门收钱管钱的。没想到,一会工夫吸引了不少正准备离园的家长和小朋友们。一个小弟弟拉着爸爸来到摊位前,煜煜亲切地对小弟弟说:“小弟弟你想买吗?”然后又转向小弟弟的爸爸,坚定地说:“2元钱一个,不能再便宜了,我们卖得的钱是准备捐给‘希望工程’的。”

另一边,翊翌、雨晗正在不慌不忙地介绍着“这个充气榔头很好玩的,4元要吗?现在便宜一点,2元卖给你吧。”雨晗的爸爸妈妈也在一旁帮着叫卖起来。

丽丽和君君的图书无人问津,炽热的阳光将她们的小脸晒得通红,可是她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我吃惊地发现,原本5角、1元的小图书被她们依照顺序标上了1元、2元、3元、4元……我问:“你们知道这些书原价是多少吗?旧图书比原价低才有人买呀。”她们相互对视着,这才意识到书卖不出去的原因,赶紧把标价一个个作了修改。

在这浓浓的氛围中,我们置身其中便不觉时间的流逝。南南的小鸟笼被买走了,亦宸的光能枪、遥控车由于太吸引人也早早地以5元、4元卖走。孩子们的.玩具一一卖出。有的孩子陆续把挣得的钱投入了爱心箱,也有的孩子用卖玩具的钱到书市买了心爱的新书,满足地离去了。还有几个孩子,守着没卖出的玩具迟迟不愿回家,几位老师走过去,把玩具都买了下来。

篇8:亲子自制玩具:幼儿教育的新资源

一、发挥宣传效应,促使家长转变观念,敢于参与

亲子自制玩具,所谓“亲子”无疑需要家长的参与。但是许多家长,特别是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的家长常常这样认为:我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应该由幼儿园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因此,当一个“亲子制作”的课题任务分配下去后,往往会遭遇埋怨。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构建了多种桥梁向家长积极宣传,如“亲子桥”“家园直通车”等,向家长大力宣传《幼儿园指导纲要》的理念,让家长感受到家庭教育、家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的意义。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宣传,渐渐地家长的观念改变了,开始主动地与老师交流制作中的经验、困惑,也会经常询问老师需要自己配合做些什么。而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老师,我没有上过多少学,这制作玩具,我怕干不了,不如学校多开些培训班,先把我们教会了再说。”家长的这一心声得到了幼儿园的积极响应,我们利用各种平台,如“家校通”“告家长书”“家长学校”等,把一些制作玩具的小课程告知家长,鼓励家长克服畏难、怕烦的心理,同时给予表现积极的家长的子女适当的鼓励,如一颗红五星、一张漂亮的贴纸,孩子也感到很光荣,而孩子的这种荣誉感也会感染家长,使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到“亲子自制玩具”的课程建设中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围绕家园互动,促使家长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随着我们教育活动的深入以及各种不同主题的开展,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家长们的言行也开始转变了,有的说:“老师,你们带孩子真不容易,这样那样的东西都有用,平常我们家里有的话就帮你们留在那儿吧,需要的时候说一声。”“老师,孩子刚过生日,家里的蛋糕盒我给带来,孩子做游戏可能用得上呢。”……就这样,很多家长都自发地把家里的饮料瓶、空罐子、卷纸芯拿来,大大丰富了亲子自制玩具的材料库。

如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我的一家”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话题涉及“我最喜欢的东西”“送礼物”“爸爸的车子”“漂亮妈妈的宝贝”等,老师借机引导,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幼儿从收集材料开始,进一步交流、制作、展示……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前期准备工作很到位,孩子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从IQ到EQ都向前迈了一大步。各项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精彩纷呈,孩子们动手制作的作品以及亲子制作的成果,大大丰富了主题墙。整个主题活动,家长们主动参与,孩子们资源共享,实现了教育效应的最大化。

同时,家长职业资源的优势也不容忽视,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家长们尽我所能为幼儿教育服务的习惯性行为。在各个主题开展的同时,让家长们的职业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开展主题活动“亮眼看世界”时,为了最大化利用孩子父母及社区环境的资源,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全程参与整个活动,当家长了解到这一主题时,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他们和教师一起见证了孩子的发展,快乐的付出得到了幸福的回报。

贝贝的爸爸是警察,他精心准备,让孩子们观看了精彩的视频,结合自制的红绿灯、现场绘制的斑马线,生动地讲解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有关汽车的手工制作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对警察这个职业的认识更加具体、形象化。

好好的妈妈是护士,她和同事调休,赶来参加了活动。她的参与,丰富了孩子区域活动“小诊所”的情节,家长自制了听诊器,孩子们在她的指导下制作了药片、药丸,加上她图文并茂的讲解,丰富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情节更生动了,表现更投入了,连在一旁观摩的大人们也被深深地吸引,从驻足观看到参与其中,一切都那么自然。还有那些在制帽厂工作的、行船的,甚至务农的家长,也都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丰富多样的玩具。孩子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能力得到了发展,认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会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从而受到“要尊重成人劳动果实”的教育。

三、搭建活动平台,促使家长展现才能,善于参与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是潜在体内的一种能力或能量。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家长的潜能加上教师的挖掘,会变成孩子的一笔大财富。

不管哪个地区、哪所学校、哪个班,孩子们的祖辈、父辈中不乏教育“能手”。教师的作用就是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为他们搭建多样化的舞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展示,继而带动其他家长,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实现家校双赢的可喜局面。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孩子,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也是终极目标。

在亲子自制玩具的活动进程中,经验介绍、个别交流、实践操作,家长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也在悄悄地改变:从被动到主动,从后台走向前台,学习、取经、亮相,一步一步稳稳地走着、收获着。成绩的获得调动了家长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师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信心,家园合力教育的良性循环形成了。

为了让每一个家长的才能都得到最大程度地施展,我们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如巧手时装秀、六一童话节、亲子运动会等都是家长非常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搜集材料,思考,再创造,很多不起眼的废旧材料经过他们的巧手变成了各种玩具。在废物利用的问题上,教师的作用只是给了一点温馨提示:权衡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关系,省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省力这一点,结果出现了让教师刮目相看的“作品”。做的过程就是玩,做完了还可以玩,真是一举多得。家长们在书上学,在网上学,相互之间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有的用锅盖、蛋糕盒拼成了架子鼓,有的用两个薯片罐制作成望远镜,有的用牙膏盒做成了各式汽车,有的用塑料篓子搭成了电视塔,有的用纸团制成了各式彩球……其教育价值与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具相比简直毫不逊色!教师们把亲子制作的玩具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域里,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玩着,有声有色,不亦乐乎。

篇9:论教玩具与兴趣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与心之间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互呼唤,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映照。

一、什么是兴趣教育

所谓兴趣教育,是指主体因对客观事物萌发兴趣好感而产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从而促使主体去接受他与兴趣相关的教育。

兴趣教育的产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与“兴趣”同时存在是必然的,但两者的结合却是偶然的。过去的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并未将兴趣列入到教育内容中,教育工作者只是机械地传授古人之经验。然而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与知识量的扩大,受教育者的“兴趣”日渐强烈,这样的环境给了“兴趣”与“教育”结合的机会。当素质教育开始存在时,兴趣教育这粒埋藏已久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产生而显现出来,兴趣教育被提到了教育的议事日程。

二、教育在人类智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影响人智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人的性格基本在3岁之前就已成形,所以中国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毫无疑问,遗传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间就已定型。而环境则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唯一可以调控的是环境因素,更确切地说是教育环境。如果有恰当的方法进行适当干预,那么,个体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包括性格等各方面都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如果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即使一个人有着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古代神童方仲永成年后成为平常之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才源于用心,采取合适的情境、内容、方法,就可以轻轻松松开启智慧之门,培育出真正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才。从人降生那一刻起,他就在接受各种信息,利用他的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世界,并学会和谐地与周围环境相处,学习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

三、兴趣教育是全方位的

教育青少年不是一种负累,也不是一种付出,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获得。教育有时候就像在做一个实验,你创设了很多条件,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然后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身不就是很有趣的一种探究吗?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好的时期,那种求知的眼神、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以及探索事物奥秘的动力与方法,这就是兴趣教育的基础。使用教玩具给青少年以求知的工具正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理的最好工具。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自己的兴趣学习是青少年求知的最佳途径。我们往往低估了人的能力,其实人天生就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是我们常常在无意中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压制了他们的这种能力,所以他才会逐渐变得依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一旦别人或者老师灌输了某些东西,他就囫囵吞枣地将灌输的一切原原本本吸收进去,不加以消化,更不会举一反三,这就是教育最为失败的地方。所谓“授之以渔”,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一些能力,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理生活的能力等。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有心,就可以将这一切潜移默化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设计的教玩具其实就是玩中学,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知道玩和学不是矛盾的。对于人来说,从他出生那天起,他就一直在学习,只是他的学习与我们通常定义的学习含义不同而已。我们没有必要把玩和学隔离开来,玩本身就是学习,学习本身也可以是玩,就看以什么样的方式玩,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了。

中国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强制读书,有死记硬背的“正统”教育。如果功利地看待学习,急于看到效果,就可能使人在重压下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将学习看成一个不堪重负的任务。如果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痛苦的,那么他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磨灭。不论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只要有适合青少年进行教玩具活动的情景条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拓展,带给他们更多愉悦的感受,这是最好的学习。真正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而是辐射性的。

四、利用教玩具培育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

其实以兴趣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脑子里始终绷着这根弦,就能成功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玩具培育青少年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这里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1)创设各种条件,设立各种假设,在这里思考的起点是发散式的;

(2)排除各种虚假的条件,推翻一些不合理的假设,思考的过程是严密的、科学的;

(3)通过正确的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思考的终结是通过实践检验的。

也许读者会提出异议,觉得教玩具的过程是毫无意义,为什么不直接了当交给结果,把解决的问题用最简洁的方法表达出来呢?其实我们知道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认知,他更需要学习认知的途径与方法。假定我们在荒郊野外迷失了方向且听到很多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那么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怎样呢?我们会有很多猜想,然后我们会对这些猜想一一进行排查,最后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结论,这就是思考。在很多细微的生活实例中,我们可以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思考的方式。学习本来就是很快乐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帮助青少年找到学习的快乐。我们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不急功近利,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五、兴趣教育也离不开个性培养

要施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兴趣教育。孔夫子提出“因材施教”,这其实就是个性教育,而个性教育实际上也是创造教育。兴趣教育没有套用模式,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媒体对某些教育问题提出很多观点,甲说A是需要提倡的,B是不应该提倡的,C是对的,D是错的,乙则可能正好来个相反的论点。这些互相矛盾的说法常常让教育工作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那么我们究竟该听谁的?笔者认为,甲和乙所说可以参考,但不要偏听任何一方,更应该关注被教者的心声和教育者的直觉。

很多人谈到卡尔威特的教育其实算不得成功,因为小卡尔威特仅仅成为一个成绩平平的大学教授,没有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或者别的什么家,其实笔者认为这是很没道理的一种说法。小卡尔威特作为一个当年被认为智力有问题的孩子能发展到这样的水平,谁能说他没有成功?再说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了让他将来一定成名成家,但是如果他能尽早掌握一种学习能力,并在将来因此活得轻松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其延伸,可以扩充到与这个点相关的非常广阔的领域,他的思维能力就会辐射出去。设想以下场景:假定一个小孩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兴趣,追着小猫到处跑。聪明的家长引导说:“我们画一只小猫好不好?”孩子会立刻拿起笔,在白纸上画起来。“我们写小猫的名字好不好?”小孩会好奇地看着家长写上“小猫”两个字。小孩跑过去把小猫抱了过来,家长将那张写有“小猫”的白纸绑在小猫尾巴上,小猫拖着绑有“名字”的白纸在屋子里钻来钻去,而小孩也牢牢地记住了“小猫”这两个与当时有趣的情景相关的文字。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想要强调的一个字就是“玩”,玩的结果就是让其快乐,没有压力,开心地成长。

六、教玩具是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兴趣教育没有特定的模式,一些好的兴趣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很多实际的方法其实都是这些理念指导下的产物。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教玩具游戏使青少年越来越聪明了。为什么会这样?首要原因就是他们接触的世界不一样了,来自不同渠道的全方位的刺激让他们无论是智商、情商还是别的方面都得到更快的发展。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只是这种教育不是我们刻意而为之的教育,仅仅是环境施加给他们的教育而已。大多数家庭都为孩子准备了一大堆的玩具,这些玩具五花八门,确确实实可以让青少年心动好几天。而大多数的情况是,过不了几天,他们便对这些玩具失去了兴趣,他们的眼光又不可控制地瞄上了新的柜台……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说,教玩具的概念全然不是如此,在他们的眼里,什么都可能成为教玩具。比如一个几个月的婴儿,他自己的小手小脚就是玩具,所以他常常将小手伸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吮吸,或者在眼前挥动着小胳膊,好奇地盯着看。在大一点的孩子眼里,一个包装盒、一张废报纸、一根小细线、一块碎布头、一颗小石子、一根小树枝……所有这一切毫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教玩具。日本的大都市收集垃圾都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当天8点,各家各户都将要丢弃的垃圾等收拾好拿出去。不少家长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他们常常在垃圾收集日的前一天傍晚收拾好准备第二天早晨拿出去的废品,并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对宝宝进行创造力教育。“这个丢了真可惜,你看还有别的用处吗?”家长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品、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创造力。有鉴于此,有心的家长不妨主动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废旧物品,消毒后归类放置,引导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制作一些他们喜爱的教玩具,让他们在制作教玩具的过程中利用所有感官去认识周围世界,从而调动起他们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观察力、思维力与创造力。找材料,设计构思,尝试制作,不断完善,到最终制作成功一个完整的教玩具,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玩的诱惑,是比教玩具更高一层次的创造性地玩的过程。当一个最初构想的教玩具在他们的参与甚至全盘操作下制作成功,那种成功的喜悦将有效地提高其自信心。此外,自制教玩具的过程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其构造以及教玩具发明的来之不易,既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使他们学会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自制教玩具的过程中,当他遇到困难或者当别的同伴需要提供帮助时,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愉快的与人合作的环境,对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养成起着非常好的作用。不能否认的是,在教玩具的训练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可能突发奇想,冒出新的创作意图,于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设想及时修改设计方案,整个过程都由自己控制,灵活而又主动,对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兴趣教育中的教玩具游戏对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好行为习惯都有显著成效。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与智力开发同样重要。其实智力培养与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是整体性的,不能截然分开,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没有必要刻意去做些什么。真水无香,真正成功的兴趣教育可以不着痕迹,使学生在一言一行中受到熏陶、感染,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篇10:幼儿园玩具安全教育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最爱。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与活动中,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和玩具打交道。因此,对幼儿进行玩具安全教育十分重要。幼儿玩不同的玩具,应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如玩大型玩具滑梯时,要教育幼儿不拥挤,前面的幼儿还没滑到底及离开时,后面的孩子不能往下滑;玩秋千架时,要注意坐稳,双手拉紧两边的秋千绳;玩跷跷板时,除了要坐稳,还要双手抓紧扶手;等等;玩中型玩具游戏棍时,不得用棍去打其他幼儿的身体,特别是头部;玩小型玩具玻璃球时,不能将它放入口、耳、鼻中,以免造成伤害等等。

6、幼儿生活安全教育。

篇11:幼儿园玩具教育活动方案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待玩具取放并不是很规律,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拟定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要互相谦让。

2.幼儿园里的玩具很多,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以后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小朋友要懂得谦让,会整理物品,不乱放东西

活动准备

幼儿喜爱的各种玩具(芭比娃娃、小火车、小熊等)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2.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玩具呢?

3.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喜欢玩具呢?

小结:玩具可以陪我们做游戏,还可以和我们过家家。

二、教师教授儿歌:

玩具玩具我爱你,天天陪我做游戏;

玩具玩具真听话,爱和我玩过家家;

做完游戏摆放好,妈妈拇指竖得高。

三、自由活动:

请小朋友到玩具柜里取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说明为什么喜欢它。(个别幼儿)

四、故事判断:

1.明明和东东正在玩小火车,他们玩的可开心了。这时候强强跑过来,一把抢下小火车,重重的摔在地上。

提问:强强做了什么?他做的对吗?为什么?

2.晗晗最喜欢玩芭比娃娃了,可是她知道妞妞也很喜欢玩,于是她把芭比娃娃让给了妞妞。

提问:晗晗做了什么?她做的对吗?为什么/

3.奇奇家里有很多的玩具,可是他玩完玩具从不收拾,说自己还小让妈妈收拾。

提问:奇奇做的对吗?为什么?

小结:玩具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了它我们就不再孤单了。可是幼儿园里玩具很多,如果玩完玩具以后不放回原来的位置,就会很乱。所以小朋友一定要记得玩完以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能很快的找到它。

五、活动延伸:

1.向小朋友介绍你所喜欢的几种玩具。(如名称、颜色、功能等)

2.引导小朋友自己整理物品,不乱放东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随笔:玩具】相关文章:

玩具背后隐藏的潜能随笔05-27

教育随笔家庭教育04-27

教育随笔04-09

教育随笔作者05-25

教育感想随笔04-08

教育随笔小班04-17

亲亲教育随笔05-12

差生教育随笔06-03

教育随笔 初中06-13

礼仪教育随笔06-14

上一篇:学习组织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四群教育典型亮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