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怎样

2024-04-11

那又怎样(精选8篇)

篇1:那又怎样

角落,

向日葵默默的开

尽管

潮湿,黑暗

寂寞的花

依旧开得灿烂

没有阳光

那又怎样

只不过是生命

让我坚持

不需要

暴风雨的衬托

不需要

严寒的磨砺

生命就是一场最严厉的考验

没有阳光

那又怎样

在没有阳光的角落

就是最明亮的

石柱中学高一:

篇2:那又怎样

可知脚下亲切的土地爱你多深,愿意倾尽一切把你供养。

那里常缺少甘霖雨露。

那又何妨,那又何妨?

你早已学会隐忍顽强,只管默默把根须扎到你能延伸到的地方,努力汲取一切可以获得的养分把自己滋养,学着用简简单单把日子过得缤纷斑斓。

你无法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因为你天生不是大树的种子。

那又何妨,那又何妨?

大树有大树的挺拔茁壮,小树有小树的别致虬枝,都一样可以共享一片蓝天,一个太阳。

或许你开不出娇艳的花来。

那又何妨,那又何妨?

何不学着用绿叶吐露芬芳,偶尔迎风摇曳,翩跹起舞;

偶尔拥抱暖阳,尽情地把枝干和树叶舒展。

也时常会有暴风雨袭来。

那又何妨,那又何妨?

你有你不屈不挠的倔强,咬牙捱过之后就是生命力的又一次增强。

有时,狂风会无情地折断你的树枝,很痛,很痛,那又何妨,那又何妨?

你便学着把痛苦编成动听的歌吟唱,把眼泪高傲地汇入浪漫的诗行。

再索性,顺着残缺的模样,自己忍痛生生砍掉几根树枝,修剪出别样一种疏影横斜。

篇3: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

●学会用爱经营课堂

爱是什么?所谓爱,就是祈愿他人好。课堂是什么?课堂是让学生变得更好的地方。课堂不是驯兽场,不是炼狱。如果课堂充满教师的爱心、学生的诚心,课堂还需要什么模式呢?

纵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其实计算机技术教学、应用软件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种教学内容变革,以及任务驱动、主题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的进步,都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课怎么上,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都是课怎么上,其他并非最核心的问题。

当然教有法,教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上课的风格,每一次课程改革也都有每一次的要求,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但不容易却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到。在上一轮课改中,笔者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历程中,也做了一些诸如技术核心价值、半成品加工策略的研究;在即将迎来新一轮课标的形势之下,笔者也开始做微项目教学策略的实践尝试,但这并不能让笔者完全满意,或者说并不能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新形势不断变化的应对之策。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笔者与有关学者交流,与有关教师探讨,寻找到几个容易理解的“关键点”,不断反思,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启发大家从实践行动的经验和超越功利的视角来总结“怎样上一堂怎样的课”。

●技术“派”

技术“派”就是强调信息技术。“派”不仅指尊崇技术教学的“派系”,更指包含具有技术爱好的“派头”,即由原理、操作、技能、意识等组合而成的像苹果派那样的“派”。

这样的提法,是想提醒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并不是要刻板地成为学习的机器,他们有学习的尊严,有学习的自主权。而无论课程怎么变,教师不要忘记技术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一种混合载体,万万不能教条地灌输。

做技术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掌握相关技术中的核心内涵,讲明白技术的用途,学生练习清楚操作的步骤,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在《计算机原理》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网上“选购”一台计算机。在选购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计算机核心部件的功能、性能,并对性能指标的含义进行探讨与理解。或者,教师指导学生亲手打开主机箱,尝试更换部件或检查故障。别小看这些真正的实践,也不要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不论做到什么程度,只要真正去做了,就自我感觉很有“派”,就会主动站队在技术派中。

做技术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技术的规律。软件、技术大都可以区分出三大类,如文字处理就是输入、编辑和版式,数据处理就是编辑、计算与统计,动画就是造型、渲染、动作,到了时间轴操作又是关键帧、修改与补间设置。概要总结规律的好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快速掌握规律,把握本质,形成知识体系。各种技术作为技术体系的分支,一脉一“派”聚合出规律、形成系统,技能与素养深刻生成。

●文化“范”

文化“范”一是让技术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让文化滋养技术。只有如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充满人文气息,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才能慢慢变得极有技术文化风度。

教师要避免产生“加工热爱家乡图片”就是文化,“古诗输入、排版”就是文化这类错误认识,这些都不是技术文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并不深刻。因为,教师需要做的是关注技术文化本身以及应用技术产生的新文化现象等。

关注技术文化本身就是要掌握技术的社会性:讲明白技术特点,让学生懂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简单的一个网络段子都可以引出技术社会性的讨论,如“韩国美女的产生是靠整容,中国美女的产生是靠什么”。学生略加思考,教师则引出答案:“靠美颜相机、美图秀秀吧!”学生会恍然大悟,并讨论热烈。这个无厘头的问题和答案看似无聊,其实美颜技术包含的自动磨皮不仅涉及亮度、模糊、修复、颜色调整等图像技术,并且也涉及模式识别等更智能的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很强的社会性需求。

技术的应用产生新的文化生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乎理性地使用技术才能适应并发展新的技术文化。例如,文字技术看似简单,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以其快速、聚合等特点会得到飓风般的传播。又如,信息的传播与交互可以通过二维码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因此,运用新技术进行文字处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耐心、诚信发布观点,真心诚意专心应用网络交流与学习。不论是利用Word处理单机文档还是在空间、朋友圈文章写作,新技术下的新文化不再只是文字本身的事,更多的是分享与传媒的力量。

●艺术“腕”

在古希腊语中技术与艺术是同一个词根的,技术与艺术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艺术“腕”是透露出一份自信和霸气,信息技术作品也要充满自信与霸气,彰显个性。可以说,个性的东西才是创新的表现,十分规矩的作品只是重复和模仿的结果。

因此,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使用量规会很容易让学生失去个性。谁规定至少3幅图片、必须要有动态等才是好的作品?一张照片如果质量高,不是一样可以获得摄影大奖吗?文字多少、色彩选择以及线条、动态等元素都不是可以统一规定的,而是跟主题、风格、表现力等艺术本身的审美有关。

至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技术的表现力:讲明白技术特色,让学生获得技术的艺术魅力。如图像教学,从体系构建就要注重艺术元素,讲究点拍照、加工的审美;学会深度地欣赏音乐与电影;更艺术地去做个拍客……(如图1)

●思维“弯”

小时候做数学题,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做,这往往容易出错,因为笔者有一天终于发现出题人已经改变了思路,加了一个“弯”,漏过这个弯就做错了。后来,大家喜欢做脑筋急转弯,如“八个人比赛,小明超过了第二名他是第几名”“小强超过了倒数第一名,他是第几名”等,超越思维的弯道,需要用动脑来解决思维惯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弯道是如何掌握技术的创造力,教学需要增加技术思维含量,从原理认识技术都要用计算思维考量技术的思维弯度。

例如,就数据处理而言,以前笔者主要是界定在数据的计算,至多能到信息的表达。现在,就要往前伸展思维的弯度,明了数据的底层加工,包括数据的存储、传输、加工原理以及数据加工的程序实现;并且还要向后伸展思维的弯度,体验数据是信息的载体,稳定的信息形成知识,知识的传播构建文明。总之,由数据构造的不仅仅是数理世界,更是整个信息社会。

又如,在《人工智能》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机器翻译体验人工智能的一些功能应用。为了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知识规则的了解,笔者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汉语创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寻找多种在线翻译尝试汉译英,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比翻译结果的不同,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修改,再提交到公共邮箱进行学习与讨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应用,不仅手动起来了,脑也动起来了,由此就需要面对思维的弯道,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增强思维活动(如下页图2)。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探讨到这里笔者忽然明白: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中去落实“核心素养”:“核”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过程中有值得收藏的体验、成果;“心”就是要用爱心去构建最打动学生内心的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技能、习惯、素养,让他们形成能动力,主动而且有能力去进行数字生活,适应并发展信息社会。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还需要教师抓住两个关键的课堂教学品质:一是“宽容”的品质,通过尊重学生的选题、尊重学生的进度、尊重学生的方法,达到宽容学生的思想、宽容学生的行为、宽容学生的需求;二是“勇敢”的品质,师生都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因为科学技术原本就起源于勇敢,所以还原学习的源动力也在于勇敢。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教师需要经营课堂,良好的沟通让师生的心始终在一起,课堂中的小惊喜会让课堂保鲜,教师在乎的态度会让学生感知,克制自己,不争暂时的风口,重要的是彼此有爱,拥抱未来是最后的答案。

苍山点题

第一篇文章,是大家来从两节课出发现场研讨教学内容、形式怎样才能有效。其实,这些问题几乎是每堂课上都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我们课标、教材等所有课程元素都面临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采用纪实的方式,几乎原味地进行了分享,让大家产生更多共鸣。

第二篇文章,是在大家讨论之后,由王爱胜老师代表蓝调百香果及本栏目对课堂教学的最近研究的分享,用几个关键词共同探索“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一起用爱心去营养课堂,用技术派、文化腕、艺术派、思维弯等去破解像这标题一样纠结的课堂现状。

篇4:现实残酷,那又怎样?

(一)当“绝不”变成“不得不”

2013年的夏天,我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本来对未来抱有无限热忱的我,被现实碾压得遍体鳞伤。本来以为可以凭高出一本线90分的成绩去一个不错的学校,但志愿退档的现实却把我拽进了深渊。

我数不清那时度过了多少个无眠的日子,只记得整个人在煎熬中瘦了一圈。最后,备受打击的我躺在床上呆呆地盯着天花板,说出了那句最不想说的话:“妈,我决定复读了……”我曾经发誓绝不复读,我畏惧那炼狱般的生活。然而,“绝不”变成了“不得不”。

高四开学前夕,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剪去齐腰的长发。理发师问我:“留了这么长的头发,剪掉不心疼吗?”我点头:“心疼……”当剪刀发出“咔嚓”的声音时,泪水从我的脸上滑落,乌黑的长发伴着我曾经的骄傲和心中的苦楚,在锋利的刀刃下悄然落地,昭示着我与过去挥别,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二)我只是为梦想努力的孩子

以最高分数入学复读,必然要承受他人惊奇的眼光。在他们眼中,我是一名学霸,但在我眼里,我们都只是为梦想努力的孩子。每个课间都争分夺秒的是我,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最多的是我,我不想被第一名的光环冲昏头脑,我只坚信天道酬勤是不变的真理。

从家到学校需要30分钟的车程,早出晚归的艰辛,我又重新经历了。早晨,在摇晃的车厢里有我背单词的身影;晚上,加班加点看书成了我的习惯。为了节省时间,我养成了从家带午餐到学校吃的习惯,中午打开的保温饭盒不仅盛有健康营养的饭菜,还有妈妈浓浓的爱。每次吃完午饭,我都会立刻做两篇英语阅读理解、一篇英语完形填空。直到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我仍旧会感受到为梦想奋斗的幸福。

(三)生命脆弱,且行且珍惜

然而,意外却接踵而来。2014年4月,因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我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后,我才发现生命如此脆弱,若不为梦想马不停蹄地努力,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为了不留下中毒后遗症,減轻对脑细胞的损伤,每天下午我都要去医院接受高压氧舱治疗。可是祸不单行,恰巧又赶上感冒,为了好得更快,我没有听从医生提出的暂停治疗的劝告,坚持选择治疗。每次治疗时,因为鼻子不通气,压力顶在耳膜上都会让我疼得直流眼泪。

那时的我总是用“生命没有过不去的坎”这句话鼓励自己,只为重新站立起来。

在那场劫难后,我多了对未来的乐观,少了面对现实的脆弱与悲观。我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让正能量蓄满自己的身体。每天治疗结束后,我就立马飞奔回家,一遍遍地研究高考真题,把每套卷子都记满了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

在一个月的治疗期结束后,我重返学校,恰逢5月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依旧屹立在榜首。

(四)幸运之神的赞赏

2014年6月,又到一年高考季,不再是2013年那个心情大起大落的我,从估分到出成绩,再到录取,每一步我都走得平和乐观。虽然最后离北大仅一步之遥,没有得到最完美的结果,但我已在征途中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篇5:那又怎样

公车私用可谓是当今官场公车泛滥情况下的多年痼疾,虽然群众意见很大,但正是由于涉及到权力拥有者们的既处利益,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或根本就不想真正进行监督,即使象广州这样装模作样再花费巨款装备了用于监控公车私用的GPS定位系统,却仍然不时有在街头巷尾见到这种屡禁不绝的丑恶腐败现象。甚至针对群众的举报,警方回复竟然表达出一种权力的傲慢,谓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拦截、检查或强行进入他人车辆”。

据羊城晚报11月20日报道,11月19日,广州市天河区警方通报广州市民区伯投诉“公车私用”事件调查情况,称区伯投诉的粤O·01308车为省公安厅老干部生活保障用车,事发当日下午,该车在出车时应一老干部要求顺路将其约9岁的孙女送至珠江新城。经警方初步调查:当天下午3时30分,当事人区伯(男,53岁,广州市人)乘车至珠江新城华就路时,因怀疑停放在路边的一辆车牌号为粤O·01308的车涉嫌公车私用,便下车持手机强行进入车内,对车内的儿童进行拍摄。车内有关人员下车后,区伯继续跟随其后试图拍摄。

显然广州当事市民区伯发现公车私用的情况而采取了先取证再举报的措施,为的是让自己的举报有充足的证据而不至于被举报方将来否认,毕竟公车都是政府的车,也就是权力部门的车辆,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说不定自己还会限于被动局面;所以显而易见区伯的作法是基于对公车私用这种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并行使一个公民合法的监督权力,何况广州市针对群众对公车私用的强烈不满,也一直不断的在鼓励群众进行监督,因此政府部门理应该对这种市民自觉监督公车的行为进行鼓励,至少能让公车私用的公务人员不至于象过去一样堂而皇之的招摇过市。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区伯举报公车私用的情况发生后,警方的回复却让人感觉到他们明显的内心不快,报导说,警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公务车管理,欢迎群众依法监督。但是,除了法律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依法对公民和车辆进行盘问、检查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拦截、检查或强行进入他人车辆。

本来群众一定都想听到警方对他们明显的公车私用行为被举报后的处理态度,但他们一方面“欢迎群众依法监督”,另一方面又警告市民“除了法律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依法对公民和车辆进行盘问、检查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拦截、检查或强行进入他人车辆”,言下之意举报公车私用的市民区伯的车内取证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看来警方可以因此不仅不表扬鼓励区伯,甚至还可以“依法”处置他了,这实在令人莫名其妙,欢迎群众依法监督,可所依的“法”却告知群众没有资格对公车强行检查取证,看起来警方所谓的法已经让他们公车私用的腐败行径有了某种制度上的保障,群众如果采取检查取证的方式行使监督的权力,就有可能触犯他们的法律,这种后果似乎相当的严重,警方的态度显然有警告区伯这类“爱管闲事”的市民的意味。

我们看到警方强调称,区伯投诉的粤O·01308车为省公安厅老干部生活保障用车,事发当日下午,该车在出车时应一老干部要求顺路将其约9岁的孙女送至珠江新城。言下之意这是老干部的生活保障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务车;但谁都知道,公安厅的老干部生活保障车是政府花钱用来保障退休的老干部的生活的,并非用为接送他9岁的孙子的车,即使是所谓的“顺路接送”也不行,这件事事实上已经涉嫌公车私用,并没有什么疑义。市民区伯的检查取证行为,是为了使自己的举报有充足的证据而已。照讲警方本应该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就此事进行检讨处理,当然更要对区伯行使公民权力、响应政府配合监督公车私用的自觉行为给予表扬才对,但公众看到的涉事警方的态度相当的暧昧,似乎对来自群众的监督相当的“不高兴”,搬出所谓的法律来警告市民,当心监督他们公车私用的时候犯法,这还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了。

难怪即使是群众怨声载道、即使是政府部门三令五申的试图遏制公车私用腐败现象泛滥成灾,但这种现象却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遏制,如果警方声称的群众无权强行检查公务车的“法律”确实存在,我们无话可说,只是所谓“欢迎群众依法监督”岂不是成了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如果市民举报公车私用却拿不到切实的证据,结果可能基于公车的背后之权力,最后只能还是公车说了算。所以很简单,政府如果不在所谓的“法律”上、公车使用制度上进行改进,不大幅度的减少泛滥成灾的公车数量,即使花财政巨资安装GPS

篇6:那又怎样

座以稀为贵

虽然是9年来首次再上战场,原以为那大姐会把这开场一战搞得轰轰烈烈,却不料,这次,天后居然是尽量“收”着来。进场一看,本可容纳12000人的工体馆,被整个舞台隔去了一半,足足占用了近4000个观众席。那英还把整个三楼和部分二楼看台区域用装饰墙隔断,以求让现场更有剧院效果,这又“牺牲”了至少3000个座位。所以最终只有3000位观众有机会进入现场。

但即使如此,天后复出后的第一战,仍然吸引了无数的新老歌迷,下午5点开始,以工体馆为核心的方圆两站地以内,都不断见到各种黄牛党,手里捏着钞票,逢人就问:“票多不多?”这与其他包括天王级歌手在内的演唱会,还未开场就有开始挥泪大甩卖的情况大为不同,甚至在演唱会已经开始之后,黄牛票价仍然不见也降低,据其他媒体报导,当天“黄牛”们以“这可是歌坛大姐大的演出”及“今天票量非常少,卖一张少一张”为由,让最低票价“坚挺”在200元左右,宁可不卖也不“贱卖”。

歌以新为主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一场演唱会,前前后后只唱了15首歌曲,而其中的十首歌,都是那英即将发行的新专辑《那又怎样》中的歌曲。整个演唱会进行了1小时40分钟左右就宣告结束,虽然之前的新闻已经有过预示,但很多现场的观众仍不肯相信:事情真的就这样发生了,那英“那又怎样”演唱会还真的就是这样安排的。

演唱会一开始,那英以一首《征服》开场,一曲唱毕,那英说,这首歌通常是她以往演唱会中的返场歌曲,但这一次她选择换一种方式:“今天是我9年来发行的新专辑的试唱会,所以新的故事是从现在开始的。”一开场,那英就如此表明了立场:今天就是一场新歌试听会,于是接下来,她一口气唱了6首新专辑中的歌曲,那大姐,决意从“新”开始的立场,如此鲜明而肆意,第一首新歌,就来自歌坛并不大红大紫却小负盛名的才子郭顶的作品,紧接着,蔡健雅、苏打绿、汪峰等那英之前很少合作过的音乐人的名字都相继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一一出现,虽然那英嗓音依旧,但不同音乐人的个性色彩与那英金风玉露一相逢,仍是激迸出不少新鲜的色彩来。《长镜头》、《你不是说》、《变幻的年代》、《Always Friends》等歌曲都让人印象深刻,整体让人感觉,这是一张值得在家细细品味的专辑。演唱间隙,那英也小心问观众,新歌可好听,台下有人高呼好听,那英难得小小得意一下。

虽然从第三首开始,就有不少观众就在台下高喊“唱老歌”,但台上的那英我行我素,坚持整场演唱会只唱子5首老歌。而五首老歌也并非所有都是歌迷耳熟能详的大金曲,像与日本乐手合唱的《因为爱》,还有《爱要有你才完美》,都算是那英作品中相对比较偏门的。最后观众一直站着不走,强烈要求那英返场,希望那英能唱出几首超级金曲来,在观众的呼声中,那英果然返场,却只是把先前唱过的新歌《Always Friends》重新唱了一遍而已,让很多观众大呼不过瘾!

人以静为雅

当天的那英,也一如之前宣扬的,在舞台上极尽简雅之态。演出还未开始,但见整个舞台笼罩在一片高悬的白纱之中,随着开场音乐的响起,舞台正中的白纱突然从天而降,而那英,便以天神的姿态,高唱着“就这样被你征服”,耸立中舞台中央半空之上,气势惊人。

篇7:我那又弱又小的儿子

从和暖的初春到飘雪的冬天,那一年报社的宿舍里接连诞生了6个孩子。

第2年春天来临的时候,6个孩子已经咿呀学语了。他们有一天被爸爸妈妈抱到了一起,躺在我家洒满了阳光的大床上,由蒲泽的爸爸拍一张合影。蒲泽是6个孩子中最大最茁壮的一个,他出生时就有8斤多了。

孩子们在床上坐着、爬着、咿呀着,他们好奇地看着满屋子的大人,也看着周围的同伴。只有夏天静静地躺着,看上去又小又弱。他出生4天以后,就因为溶血症住院了,到现在头上输液时刮去的头发还没长齐。他的体力明显不如同伴们,只有眼睛里透出来一种特别灵敏的光彩。

伙伴们都健壮地呐喊着,伸展着手脚,有一个孩子甚至用手抓扯着身边的孩子,我的儿子却只是用眼睛望着我。

我赶紧抱起又小又弱的儿子。在我的心里,夏天再弱小,也是可爱的,我要悉心地照料他,让他成为一个精神上丰富的人。

这以后,6个孩子就不时地在大院里相遇,有的孩子很快地就能够独立走路了。夏天也能歪歪扭扭地走路了,但他还是显得弱小。他的头发也不肯长,又软又黄地在头上飘荡着,像秋天里的一把小茅草。我喜欢叫他小苗苗,有时候也叫他小教授。他说话比其他几个孩子都要早一些,可能是由于生病,感受的痛苦多一些,心智也就成长得快一些。

他喜欢细心地盯着童车上的花布、墙上的图片看,有时也用手触摸一下,然后回过头来用眼睛与我交流。他很少哭,可能是在医院里哭得太多了,哭了也没有人理。他只是在非常不舒服或者是找不着爸爸妈妈的时候,才放声地哭几声,当你抱起他来,轻轻地拍一拍,马上就不哭了。

我每天对着他说话,和他一起翻看画书,给他穿柔软的棉布衣服,用小小的童車推着他走出大院。我们看明亮的太阳,来往的行人,车辆,树木,动物,听风刮过来的声响。不知不觉地,他似乎开始正常了起来,正常但还不是健壮,可是我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

我们也许都不应该小瞧那些先天不足或者是飘落到贫瘠土地上的种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成长起来,但总有那么三两颗,会顽强并且独特地生长起来。

夏天4个月大竟然就会说话了,能喊爸爸、妈妈。喊他的名字,他也能够答应。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就用眼睛看着你,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他想吃苹果,就伸出手来抓握几下。他不会叫姥爷,就叫他A,一直叫到他长大了,能够叫清楚了姥爷为止。

对孩子心灵的照料其实与身体的养育同样重要。我想很多做父母的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睡得足、长得壮实就行。

小时候,孩子们的不同潜藏在身体里,不容易看出来,他们都会表现出一些大致相同的特征来。到十几岁以后,他们的区别就开始形成了。我到农村,跟路边那些帮大人干活的孩子说话时,发现他们只会看着你,很少能用语言表达什么。这些大都是辍学的孩子,他们能够感觉到你的好意,但是不能准确地接受一些具体的信息。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稍微好一些,他们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得多一些,交流起来更容易,也具体和准确。

这就是后天教育带来的差异。一个孩子接受的教育不仅是指读书,还包括与人的交流,所以说,生活就是教育。那些辍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忙于农活,很少关注到孩子心灵的细微需求,时间久了,孩子心灵的反应便粗糙和迟缓起来。

所有忽视了心灵教育的孩子都是这样。

在中学的课堂上,当老师在讲台上刚刚讲完了一个问题,下面的孩子们便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大部分学生总是老师一讲完他们就明白了,最好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刚开始讲述的时候,就明白了,他们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述,理解了所有细微之处,甚至理解到了老师没有明确表述的地方。但是也总有一些学生,他们在老师的讲述中艰难地跟随着,不能做出同步的反应,总是有一些地方他们还没有理解,老师就已经讲过去了。

心灵的交流应该从小开始,从孩子一出生,就跟他说话。不要以为小孩子听不懂,他或许听不懂你的话,但是他在用心感受着。交流也是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从小就有这种习惯,以后长大了,就会自然地与同伴交流,与周围的人交流,不至于孤僻和苦闷。

两岁的时候,夏天差不多每个月都要生一次病,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他的肠胃在住院时由于过多的药物刺激和没有悉心护理失调了,此后一直虚弱。我在他生病的时候,总是默默地祈祷,愿他早一天好起来。我甚至愿意用我的健康来换取他的健康,他还太小太小,我愿意代他去承受一次次的痛苦。

我倾尽全力地爱护着他,认真,虔诚,不敢有一点马虎。夏天从小也受到我的影响,他在对待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也像我一样,认真而虔诚。

shen_wanzhen@sina.com

(编辑:沈万臻)

幸福感悟

篇8:那又怎样

徐媛也不知道确切答案。不过6月17日这天早上,她正忙着在Uber后台的UI素材库里努力找到几个能够代表船只的图标,并快速地把Uber页面上常见的汽车图形替换成小船。几分钟之前她的同事在线上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完成这一切只花费了她40分钟。时间刚过早上10点。上海范围内的Uber用户打开这个用于解决乘车需求的应用,附近道路上便会出现几艘船只在滑动—通常用户看到的都是几辆移动缓慢的汽车图标。

这不是什么真的船。

一场极其糟糕的暴雨把上海的部分街道淹没,社交网络上的照片也不断刷新着此情此景。这座城市的通勤一族们都戏谑性地用“给我一艘船吧”来调侃这极端恶劣的天气。徐媛和同事正是留意到这一切,决定在Uber页面上放几艘船只,来表示路面上可供使用的汽车。激烈讨论的时候,他们还想过游泳裤或者雨伞,不过它们显然不会像船只那样让人瞬间兴奋起来—“好吧,你这个调皮鬼。”

当然不仅是开个玩笑那么简单。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说,这件事情的根本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司机上路。“用一种更好玩的方式去解决暴雨天业务上的难题。”他说。但他并不愿意提供这段时间内上海市区Uber司机的增长数量。

“动态定价”是Uber用来调节通勤高峰时段或恶劣天气的车辆供给需求的手段。暴雨当天Uber出现了最高5倍的溢价,这可能才是司机上路的主要动机。

倒是用户获得的惊喜更多。住在上海的德国人Sascha Engel在这天早上打开Uber时,也留意到了变化。“改变UI上的细节去表现用户脑子里可能出现的想法,确实很棒。”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用户会觉得这个品牌或应用不只是一个数据化的服务,感觉很亲近,而且是充满个性的东西。”Engel是奥美(Ogilvy)中国副数字化总监,他认同这种用户界面上的小把戏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营销主意。用户打开一个应用的时候,如果能在第一照面吸引他,显然可以最直接地建立关联或制造惊喜。

这种惊喜可不是Uber上海团队的首创。

今年4月2日,同性恋者Cyd Zeigler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时多少有点不安。因为上个月这个州的州长刚刚公开反对性取向自由并签署了类似法案。但当他打开Uber时,发现所有汽车图标上都附上了代表支持性取向自由的彩虹图标。

“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太意外了。”Zeigler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Uber用这种变化传递了它对于特定事件的态度。

用户界面的小把戏确实可以给用户在进入应用,并消费所提供服务时带来意外。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用户体验的附加值,以及建立品牌良好形象的开始—技术公司的Geek们并没有死板地固守传统,有时候还是有点意思。

即便你不住在上海或印第安纳州,我们在谈论的玩意儿你也不会陌生。

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8年第一次使用了类似的方式,来拉近技术产品和用户的距离。Google产品的最初界面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大大的Google标志,还有一个看起来死板无趣的搜索框。出于开个玩笑的目的,两个人去参加内华达沙漠举办的火人节之前,将Google的第二个“o”变成了一个火柴人,以告诉使用这个网页的人,两个贪玩的家伙外出了。这是Google Doodle最开始的故事。

如今全球的Google使用者依然对这些经典涂鸦津津乐道。Gibson的传奇吉他设计师Les Paul 96岁诞辰这天,Google Doodle设计团队做出了一个绝妙的吉他设计,用户可以点击按钮进行弹奏。这家公司甚至不久前还把吃豆人(Pac-Man)的游戏搬到主页面上,你可以在上面选择熟悉或陌生的街道地图玩上一把。

“除了庆祝或是纪念一些名人,我们更多是在制造一些惊喜。”Google Doodle团队主管Ryan Germick这么说道。

“这些涂鸦就是通过设计去优化用户体验的一个例子,”英国市场营销公司Seven Brands的首席执行官Jasmine Montgomery在接受BBC采访时说,“这实际上也是营销的一部分,就好比消费品有时会采用有噱头的包装那样。”

用户界面这种体验如今更多从桌面转移到了移动端,这往往给提出点子的设计师或工程师带来更多挑战。

尝试在用户界面上动些手脚的设计师或工程师,通常会在整个页面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目光的地方下手。Google可以很自然地选择主页上的logo,而Uber则看准界面上不断前进的汽车—如果你使用过Uber,就知道眼睛是离不开它的。这并不是在玩躲猫猫的游戏,快速直接的惊喜往往更有效果。对于Uber的这次改变,你可不想在大雨中慢慢研究,它到底想干什么。

Google Doodle团队通常会一次收集许多创意—他们可能来自涂鸦师、Google其他部门的同事,或者用户—然后定下未来6个月的呈现方案。“对其他公司来说,去研究日历本或许是最简单的办法。”Engel建议道,“你绝对会找到合适的机会,比如一个什么节日或纪念日,让你可以在UI设计上玩些花样。”

特殊日子可以事先规划,但要想让用户真的觉得出人意料,仍然需要对热点的快速反应和执行。这往往是互联网和技术公司的优势,它们结构扁平,决策灵活。徐媛能够在40分钟左右快速完成将Uber上所有汽车图标变成船只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迅速沟通和决策。Uber的素材库里备有全球此前其他市场活动中出现过的素材,遇到热点话题时,可以快速调用。

她的老板王晓峰甚至都没有参与整个讨论也没有表示同意与否。员工们也非常适应这一点。Uber在中国的运作方式中,城市团队拥有区域内运营的最高决定权。“这件事情不需要那么复杂,也不需要设计师参与,”王晓峰说,“如果对Uber在这个市场上的运营有帮助,基层员工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所有互联网公司都面对一个问题,屏幕没有以前富余了,必须学会高效利用资源,”无线淘宝市场部负责人寇仲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需要明白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变为最好的营销素材,借用产品对外传递品牌个性。”手机淘宝在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天,把首页界面换成了哆啦A梦的视觉主题。

但杨光在6月1日的前几天看到手机淘宝主页UI的设计方案时,直接否决了这个方案。在这位淘宝无线用户体验设计(UED)总监看来,创意和设计带来的这种惊喜,可能会减少应用的实用性。

“你们这是要玩坏主页啊?!”他这样对设计团队说道。这确实不是一个日常能够看到的手机淘宝的主页界面,哆啦A梦呆萌的圆脸出现在最高一级的广告位上,第二阶梯阿里巴巴的8个业务功能全被漫画风格的元素替代,页面内还有“任意门”等元素。

“当时的方案我直接毙掉了,”杨光说,“因为我觉得它太大胆,会影响首页的点击和使用。”

淘宝的设计团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他们完全保留了主页UI内的构图排版方式,更改了漫画效果的视觉样式之后,为了保持业务项目的辨识度,对天猫、聚划算、淘生活几个小图标的设计效果做了加强。而方案初期提出的黑白漫画形式,最终也因为浏览效率和视觉舒适效果被放弃,最终采用了折中的红蓝两色。

手机淘宝UI的设计结合了用户体验和它固有的商业属性,因此难以进行改动。这家公司的设计师会选取用户最为常用的功能和板块作为首页的重要入口,好比搜索是首要需求,所以它被放在了页面最上的位置。

至于广告,可能有着更复杂的考虑。“首页最重要的地方却要放这么大广告图,而且还有好几个,这就是出于商业需求,因为我们也需要推广销售的活动。”杨光说。这些缜密的设计,毫不奇怪,可不会让步于某一次吸引眼球的行动。

“是的,可不要本末倒置了,”Engel也认可这种做法,“这些界面设计上的小变化,永远不能影响到网站或服务的实用性。”

暴雨停歇之后,Uber上的小船又变回了原来的小车辆。这种变化非常自然,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留意。与原始界面配合适当的设计与创意,更重要的是能否给人们带来惊喜。

“惊喜不是用户轻易就能预料到的。”寇仲说。

上一篇:念书的孩子观后感700字下一篇:张光霞第八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