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病例报告

2024-05-22

如何病例报告(精选14篇)

篇1:如何病例报告

临床病例报告,是最早期的医学传播形式之一,是一种传播从临床实践获取的新知识的方式,医药工作者经常接触不同或特殊的病患,比如先前没遇过的情况、复杂的已知疾病、不寻常的副作用、对治疗方式产生的不良反应、对常见的医学情况采用新的方式等等,也因此临床病例报告应该要讨论一疾病的迹象、症状、诊断和治疗。

临床病例报告是医学文献的第一线证据,其中呈现原始观察,对医学生和医生来说都是进入学术写作很好的起始点,此外,发表病例报告对医学科学来说是绝对的贡献,也能为自己的履历加分。今天笔者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发表临床病例报告。

我们先从研究病例开始说起。科学研究过程往往充满不确定性,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以作为指导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参考。将研究目标和进展情况随时和导师进行沟通,千万不要等到最终成功或失败明确时再和导师交流(我们的学生往往容易有这样的问题,经常到最后才说不成功或很不错,培养研究生日常过程其实更重要)。另外一个好习惯是将计划中的文章提纲写好,这样可以随时提醒自己那些研究内容是重要和关键的,研究数据经常会出现贫富不均的情况,需要的数据没有完成,已有的数据用不全。

要注意一些不能直接使用的意外数据或者能提示新的方向和假说(最好的思路其实大多来自意外)。一般情况下,理解和解释科学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好像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如果研究结果不符合预期,重新审视你的结果,甚至从反面来分析,或者原始的假说就真的很假。或者对思路进行重新包装,研究数据理论上都可以发表,关键是怎么解释。

科研工作中预期管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希望大多数假说都具有可行性,或者没有必要把阳性结果作为研究的必然预期结果。尽量把研究生期间的工作作为教育经历,而不是工作经历,这样就可以降低预期,减少压力(我们的研究生是有成果要求的,这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完全背离)。享受这个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科学活动就是交流,读学位的过程就是要培养自己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交流应该贯穿始终。特别是博士学位课题,要求具有独立性,因此具有和他人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周围的同事是最重要的交流对象,头脑风暴、评价思路、新技术新知识学习,甚至合作研究。另外研究生院其他同学也是一个交流的理想目标。

不过如果遇到一个研究项目经过认真全面分析后确实不能获得好的结果,也要懂得不要恋战,因及时放弃。重新回头评估研究过程和设计,必要时借助外力协助指导,常言说旁观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整个攻读学位期间保持热情确实很难,因为难免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科学上的成功往往需要反复尝试,反复的失败很容易导致人的心情沮丧。但是,要想成功就必须克服别人不能克服的困难,勇于承担失败带来的打击。

最理想的环境是所有的研究生都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分享思路、研究数据和讨论问题过程中相互竞争和学习。研究生一定要争取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例如1760405151医学论文发表扣在组会和系里的学术会议。另外也要尝试和外行甚至非科学人员进行交流,因为学者有义务给公众介绍科学进展和知识,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了解公众对那些内容更有兴趣。这对将来做好研究,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任何建议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人。这些建议更适合那些将来走学术路线的学生,肯定不是每个研究生都会走学术道路,在读研究生期间,考虑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也是必要和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找到合适的病例。不论你是医学生或是医生,都必须要密切注意特别或不寻常的病例,不过,要辨别什么样的案例值得拿来写成报告还是不太容易的事,根据专家的看法,一个好的病例报告应该要有清楚的信息,可以普及,而且与众多医学人员相关。

大多数期刊发表的病例报告大多具有以下特点:不寻常发现;对治疗的不良反应;令人困惑的不寻常的综合症状;新理论的例证;现有理论的问题;个人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架构临床病例报告呢?不同期刊对病例报告的格式要求略有不同,建议先列出理想的几个目标期刊后,读过他们对发表的病例报告,了解他们在顺序和格式上的要求。

不过一般来说,所有的病例报告都包含:摘要、前言、病例、讨论。有些期刊可能还会要求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

摘要:摘要需简介整个病例,要讨论的问题,还有本案例传达的信息,病例报告的摘要通常非常短,最好不要超过 150 字。

前言:前言会介绍案例要处理的问题,在必要之处引用相关的文献,前言通常会用一句话结尾:叙述病患和病患遭遇的基本情况。

病例:这个章节需要依照以下顺序提供病例信息:

• 病患叙述

• 病历

• 身体检查结果

• 病理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

• 治疗计划

• 治疗预期结果

• 实际结果

讨论:这是病例报告最重要的部分,通常是期刊判定病例是否值得发表的关键章节。开头可从前言已提到的信息开始发展,着重在为何该病例值得注意还有它牵连的问题。

然后简介同样主题的既有文献。如果期刊要求文献回顾为独立章节的话,要放在讨论之前。讨论病患的主要情况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发现,整个综述应收敛到病例中引发疑惑的主要原因以及最主要的挑战。

最后将病例与文献连结,说明病例传达的信息,作者需要阐明这个病例与目前对该问题的认知是否相同,本案例的证据对未来的临床时间有何价值与贡献。

结论:依据期刊要求的格式,病例报告会以以结论或概要作结,这部分需带读者看此案例报告涵盖的重点,作者可以提供建议反馈给医生、老师或研究人员。有些期刊不想要将结论独立成一个章节,那么可以改成在讨论章节的最后一段进行总结。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想要发表临床病例报告,一定要具备病人同意书。因为病人同意书是病例研究的道德要求,涉及人体的研究大多需要取得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这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开始写病例报告前就该取得病人的签署的同意书,所有的期刊都要求作者在投稿时递交病人同意书。如果病患未成年,则必须取得双亲同意,而如果是没有能力同意调查或治疗的成人,则需取得家属的同意。保护病患身份也是重要的要求,不可泄漏任何有可能透露出病患身份的信息,尤其要特别注意照片,患部的图片不应该露出病患的身份特征。

篇2:如何病例报告

题目:病例:1.男。58岁患高血压已有十余年。今年常有便秘,五日前大便是突然晕倒,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麻痹2.女。60岁。五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伤)四天前早晨醒来自觉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麻痹3.女27岁。换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有赘生物形成)。起床下地时突然感觉头晕。当即卧床两天后发现有上下肢麻痹格式1.病例2诊断3分析报告4临床措施(西医临床)

参考:

1.患者,男,58岁;

主诉:高血压十余年,突发晕厥,伴大小便失禁和右侧肢体麻痹5天。

诊断:1.高血压;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

分析:患者为58岁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有长期便秘表现,以上均为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5天前突发晕厥,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麻痹,提示左侧大脑内囊突发病变,结合危险因素,考虑为纹状动脉出血所致。

临床措施:CT以明确诊断;检测血压、吸氧;降压(180/100mmhg水平,不可太低);通便(开塞露或软泻,出血期禁用灌肠);护脑治疗(防止脑水肿的进一步加重);止血治疗;酌情考虑降颅压治疗(甘露醇有一定,酌情使用);必要时手术治疗(出血灶>30ml)。

2.患者,女,60岁;

主诉:脑动脉粥样硬化5年,突发头晕伴上下肢麻痹4天;

诊断:1.脑动脉粥样硬化;2.脑梗;

分析报告:患者为60岁女性患者,有AS病史,是发生脑血管栓塞的高危因素;突发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提示左侧基底节供血不足,故考虑为脑梗诊断。

临床措施:CT平扫+增强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治疗;护脑治疗;扩管治疗;不溶栓,因为已超过溶栓时间窗。

3.患者,女,27岁;主诉略;

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脑血管栓塞;

分析报告:患者为27岁年轻女性,有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史,存在二尖瓣赘生物,容易发生赘生物脱落,随血循环栓塞远端血管;且患者起床下地时突发头晕,以及两天后出现的上下肢麻痹均提示赘生物脱落,栓塞颅内血管,造成大脑部缺血,()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措施:心脏B超、头颅CT+DSA检测,明确诊断;长程青霉素抗风心病治疗;介入取栓;炎症控制后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篇3:临床病例报告

例1.女,30岁,农民,下午在田间劳动时发病。突然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呈胀裂样。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伴恶心,头晕、眼花,无呕吐、腰痛及尿频、尿痛、肉眼血尿,平素健康。月经14岁,周期28-30天,经期3-5天,本次月经已超一周,20岁结婚,生育2胎,1男1女。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5年,查:T:36.50C, 神清,血压90/60mmHg, 呼吸21次,被动屈曲位,急性病容,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发凉,心率96次,律齐。血常规:Hb100g/L, 红细胞3.4×1012/L, 白细胞5.6×109/L, N.74%, 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以腹痛待查,急性阑尾炎收住。来院后腹痛减轻,暂给予抗生素液体疗法,观察治疗,至当天晚上10时已输注液体2000ml,血压仍不升,自述气短,心慌、出汗、乏力。查腹胀,下腹部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急诊B超复查,子宫后有深2.0cm液性暗区,血常规Hb80g/L, 请妇科会诊,宫颈举痛,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液,尿妊娠实验(+),考虑宫外孕破裂出血。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侧输卵管峡部有一3.2×3.1cm2大小包块,有凝血块于破裂口突出腹腔,

有活动性出血,腹腔内有1500ml血液及凝血块,擦拭清理干净,保留卵巢。行输卵管破裂处切除,结扎。探查左输卵管已结扎,阑尾未见异常。术后住院治疗一周出院。

例2.女,32岁,农民,输卵管结扎术后6年,晨起后突然出现左上腹疼痛,呈绞窄样剧痛,呕吐胃内容物,急诊来院,询问病史自述一年前因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末次月经已过40d。查:T:36.50C, BP:100/60mmHg, 神清,面色苍白,呼吸快,心肺无异常。腹软,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弱阳性,肝脾未触及。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Hb.11.0g/L, WBC:8.7×109/L, , 中性65%,心电图无异常,腹部B超示慢性胆囊炎,子宫后有0.9cm液性暗区。诊断:慢性胆囊炎,盆腔炎。晚上7时腹痛转移至左下腹,不向其他部位放射,无腰痛尿痛,尿常规未见异常。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有1500ml血液及血凝块,左侧输卵管峡部破裂,活动性出血,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术,保留卵巢,查右侧输卵管已结扎,其他脏器无异常,冲洗腹腔,术后给予输液抗炎治疗。

2 讨论

异位妊娠在妇科并不少见,但输卵管结扎的病人发生异位妊娠的却很少,因此对育龄妇女来院述腹痛,有休克体征的要严密观察,经输液血压不升反降者并血色素持续降低,应该想到宫外孕的可能,并且尽早排除。

对B超检查有腹腔积液、腹痛较剧烈并有休克征兆者,应尽早穿刺,明确积液性质。

停经超过40d的育龄妇女腹痛且有腹腔积液者应排除宫外孕的可能。明确诊断后及早手术。

输卵管结扎术后自然复通管腔发生狭窄的机率大,发生宫外孕的机率高。

篇4:如何病例报告

【关键词】皮肌炎;食道癌

【中图分类号】R59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66-02

病例介绍

患者66岁,男性,因“颜面部红斑半年,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入院,于2012年10月17日收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红斑,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畏寒高热,在我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皮肌炎,行退热激素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停用激素后症状反复。2月前开始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未行检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 T:36.6℃,P:86次/分,R:20次/分,BP:99/68mmHg。神清,颜面部、颈部、前胸部见大面积红斑,局部皮肤温度较高,口唇无紫绀,巩膜轻度黄染,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出血点。右侧锁骨上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3cm*2cm,质硬,活动度差。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5级。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尿、便常规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 5.2 *10^9/L ,中性粒细胞% 75.60 % ,红细胞 2.29 *10^12/L,血红蛋白 75 g/L,血小板 20 *10^9/L。血生化:谷草转氨酶 58 U/L,肌酸激酶 523 U/L,乳酸脱氢酶7053 U/L,a羥丁酸脱氢酶 51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252.4 U/L 。血沉60mm/h。CEA:3.82ng/ml(参考值0.00-3.40ng/ml)。凝血象未见异常。乙肝三系示HbsAb阳性,余项均为阴性。丙肝抗体阴性。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肢体导联QRS低电压。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肝脏彩超未见异常。胃镜活检示:食管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转移性鳞癌。诊断:1.皮肌炎 2.食管癌 入院后行输血小板,口服泼尼松50mg/d,中成药香菇多糖抗肿瘤等对症治疗,因患者血小板低,肝功能异常,不能耐受放化疗,于2012年10月28日死亡。

讨论

篇5: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 亡 病 例 报 告 制 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我院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3、防保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篇6:病例报告分享

暨LUTS病例经验分享会

1、病例报告准备要点

介绍典型病例诊疗经验时需介绍以下几项内容:①患者性别、年龄、入院主诉和入院日期;②现病史、与疾病有关的过去史和家族史,查体主要阳性体征;③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和主要阴性结果,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放射、影像学等检查结果;④初步诊断,包括鉴别诊断或之前的误诊过程;⑤治疗经过,药物治疗需介绍药品名称、剂量、疗程;手术治疗需简要介绍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术前术后辅助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药时间);⑥随访,包括随访方法,随访时间,转归情况;⑦讨论,讨论需围绕本病例特点以及通过诊疗过程得出的经验或教训进行;对疾病的发病和诊疗观点需有文献支持,文献需包括国内外期刊,尤其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已发表的相关文章,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限10条以内。

注:①现场病例报告以幻灯片形式简要介绍,内容需包括上述7条。时间8-10分钟。②另需将纸版病例报告按上述要求撰写并打印10份,交现场评委审阅。

篇7:病例分析报告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菌鉴别。无菌采取病尸心血、肝、脾、肾、胆囊、肠系膜淋巴结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还对分离的肉汤培养物做同样检验。

2.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置37度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天后,再观察一次。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4.沙门氏菌增菌液的增菌效果比较。

5.动物试验。小白鼠3只,腹腔接种肉汤培养物,每只0.4ml。对照小白鼠3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只0.4ml。

二、结果

1.细菌形态。菌体为短而粗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

2.出菌器官为肝、胆和肠淋巴,编为Ⅰ、Ⅱ、Ⅲ。细菌在麦康凯、EMB(伊红美兰)和SS琼脂平板上培养,长出圆整、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脂平板上菌落呈淡绿色、β溶血;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针头大,露珠样,略隆起,光滑,湿润,淡灰色半透明的菌落。初分离出的细菌经37度培养1天后,再于室温放置2天,菌落形成外围绕有一圈的粘液堤,表面见有细致的放射纹。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见表1。

4.细菌在普通肉汤中37度培养18~24小时,可见均匀一致的中度混浊,48小时后,管底出现粉状沉淀,72小时摇振时,沉淀呈云雾上升,细菌在肉汤和平板琼脂培养基经正常培养24小时后,除少数在干燥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失去活性外,其余的都有活力。

5.增菌液的增菌效果相互对比中,各增菌肉汤的3组同样菌数的管,经培养18小时,菌检定性结果一样,详见表2。

6.肉汤培养物接种小白鼠3只,分别经5、7、8天后死亡,剖鼠分离出与接种物相一致的细菌。对照小白鼠健活。

三、小结与讨论

1.从死猪尸体组织中分离的3株菌,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反应和小白鼠接种,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征,证明仔猪死亡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

2.本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常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经过传代和不良环境影响容易发生变异,粘液堤试验就说明这一点。在多元培养基上生长需37度24小时以上的培养,才能使培养基全部转为绿色。

篇8:马蓖麻中毒病例报告

1 病例简介

病例一:8岁红栗色母马。主诉:前一天, 把煮开后给孩子搓疹子的萝卜缨和蓖麻籽拌在饲料中喂马, 今天早晨发现马患病, 前来就诊。根据主诉和临床症状, 确诊为蓖麻中毒。经抢救治疗无效, 当日下午濒临死亡, 迫杀。

病例二:7岁铁青色母马和10岁栗色骡子。主诉:上午把马和骡子拴在院外沟边晒太阳, 吃了沟边的蓖麻茎叶和落在地上的蓖麻籽, 中午时发病。根据主诉和临床症状, 确诊为蓖麻中毒, 经抢救治疗无效, 晚上相继死亡。

2 临床症状

患马病初体温升高, 可视黏膜黄染, 口唇痉挛, 头颈伸张, 呼吸加快, 脉搏加速, 腹部不安, 肋部一起一伏, 呈节律性跳动, 并伴有急促的吸气动作, 吸气时病畜全身震颤, 精神不安, 流涎, 于鼻孔附近可听到吭哧声。后期体温降到常温以下, 可视黏膜发绀, 运动失调, 站立不稳, 倒卧抽搐。

3 剖检变化

血液黏稠呈酱油色, 大网膜、肠系膜、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 心脏、肝脏、肾脏、脑出血、充血, 血管内有血栓, 小血管壁扩张、增厚。

4 讨论

(1) 蓖麻中毒初期, 可采用强心、输液、放血、镇静、洗胃、鞣酸解毒、泻剂排毒等疗法救治。实践证明, 蓖麻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 上述疗法几乎无效。

(2) 对家畜要严加管护, 对种植的蓖麻要严加管理, 茎叶要单独存放, 籽实要及时采收, 防止家畜在放牧或散放时误食蓖麻籽及其茎叶而发生中毒。

篇9:仔猪病例分析报告

【关键词】仔猪;病例分析;报告

仔猪在出生后,生长发育很快,1月龄体重能达到出生时的六倍之多,伴随着仔猪的快速发育生长,会有一些常见疾病发生。如果养殖(场)户能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救治,一般都能成活,使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某村某人从外地购进两汽车仔猪,以赊账形式卖给村民。3d后,这批仔猪相继发病,死亡。以下痢、胸腹部皮肤呈暗紫红色和肠道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经现场检疫和剖检变化观察,怀疑为仔猪副伤寒病。为了进一步确诊,我们做了病原分离鉴定,并对其培养特性做了观察,现分析如下。

1 仔猪常见病例分析

1.1 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腹泻、黄痢、白痢、红痢、血痢、寄生虫性下痢等,下痢病是仔猪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且对成活率的影响很大,成为仔猪疾病的第一死因。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24h观察菌落,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d后,再观察一次。

1.2 仔猪假死

仔猪出生时由于母猪身体状况欠佳,分娩时有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分娩时间过长等情况发生,以及仔猪口腔充塞黏液等原因造成的短期窒息,而心脏仍然跳动的现象称为假死。假死仔猪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很快就会死亡。

1.3 仔猪水肿

仔猪在断奶后7~15天较容易引发水肿病,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稍高,有的仔猪伴有腹泻或便秘,四肢無力,站立不稳,有的仔猪眼睑和头颈部水肿,严重者口吐白沫而死。

1.4 仔猪贫血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猪舍以木板或者水泥为地面的养殖(场)户,并且又不采取补铁措施的养猪场内,春季发病较多。是2~4周龄哺乳仔猪由于缺铁或因为摄入铁的量不足而发生的营养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红细胞低于正常值,消瘦,全身衰竭等症状。如果能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将会避免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1]。

2 仔猪下痢病例分析报告

一养殖场有一批仔猪相继发病,大部分死亡。表现为下痢,胸部和腹部皮肤暗红,怀疑为细菌性痢疾。经过对现场检疫检测以及病原分离鉴定,现将病例分析做如下报告,为以后研究此类疾病提供实践依据。

(1)细菌鉴别与结果分析。通过细菌鉴别方法,在无菌状态下采取病死仔猪的心血以及肝脏、脾脏、肾脏、胆囊和肠系膜淋巴结涂片,运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对分离的培养物做同样检验。结果显示细菌形态为菌体短而粗,两端有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两端钝圆,为中等大小的革兰氏杆菌,呈阴性,能运动。

(2)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做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蔗糖、肌醇、硫化氢、尿素酶、乳糖、V-P等显示为阴性,甲基红、枸酸盐、动力显示为阳性,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显示为产酸产气[2]。

(3)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在37℃的环境中培养24h,这时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中钩菌,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再做一次培养观察,将分离出来的细菌在室温环境下放置两天,继续观察。结果显示,出菌器官为肝脏、胆囊和肠淋巴,细菌培养后长出光滑、圆润、半透明的菌落,颜色呈淡绿色,溶血。在血液平板上再一次培养,长出形状像露珠、略微隆起、光滑、圆形,颜色为淡灰色的半透明菌落。常温放置两天后继续观察,此时菌落外围有一圈黏液,表面有细致的放射状纹理。

(4)用三只小白鼠做动物试验,将肉汤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每只接种0.4ml;另取三只小白鼠,腹腔内注射0.4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结果是接种培养物的小白鼠,相继在5~8d内死亡,解剖小白鼠后分离出与接种物一致的细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小白鼠状态均良好 [3] 。

3 结论

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分析,结论为从病死仔猪的身体组织内分离的细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常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是经不良环境影响后容易发生变异,通过血清试验和小白鼠接种试验,以及对菌落培养特性的观察,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性,以此认为仔猪死亡的病因为猪感染致病微生物导致下痢。

参考文献

[1]王林果,蒋玲艳,杨海霞. 芒硝作为添加剂对小白鼠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2]龚云登,周代军,易志恩. 仔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防治药物筛选与防控[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篇10: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一、科室发生输液(血)反应必须及时填写输液(血)反应报告单一式三份护理部,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追究要求各项填写准确、完整,经该病区护士长签名后,于当日送交院感科、病区发生输液(血)反应逾期不报或有意隐瞒的,责任。

二、输液(血)反应液体的瓶口、静脉管道、针头用无菌纱布包扎,附上细菌培养申请单及病人寒颤高热时采的血标本和血培养申请单,及时由护士送检验科

三、检验科应将培养结果及时报告院感科,科室应将培养报告单贴入病历中。凡遇节假日、双休日或班外时间,输液(血)反应标本直接送往检验科签收处理.输液(血)反应报告单有紧急情况可直接报院行政总值班, 然后补报院感科。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一、医院感染病例应严格按照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二、各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人时需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或电话报告上报院感科,报告人必须是病人的经治医生,进修生填写时需由上级医生签名确认,送院感科。

三、如发现短时间内同一病区中出现多例同类感染的病例时,应及时通知院感科。

四、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于24小时内报告分管副院长,医院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上报市卫生局。

五、院感科将每月查阅发现的漏报病例通知病区医生,经治医生应及时进行核对,修正内容并补填至病历首页。

六、院感科将每月漏报的医院感染病例汇总,出现一例漏报扣1分对科室或个人进行奖罚。

终末消毒制度

一、床、床旁桌、椅子热水瓶用消毒液擦洗。

二、出院后更换清洁的床单、棉褥、棉被、枕心晾晒或紫外线消毒后备用。三、一次性口杯、便盆、脸盆等,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四、传染病人、病房按传染病人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消毒。(一)室内进行彻底的封闭熏蒸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二)病人的随身用物如衣服、食具、玩具、书报等均需消毒处理后方可带出.(三)熏蒸消毒后,室内家具、墙壁、地面再次分别用含氯消毒液擦洗,进行彻底打扫除,并开窗通风1小时。

(四)换下的被服放入双层污物带内,标识清晰,密闭运送到洗衣房。

(五)收有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全部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并贴“特殊感染性废物”标识,统一送医疗废物暂存处。

五、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放置,生活垃圾用黑色袋装,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各类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用黄色袋装,只能装3/4满,并注明生产单位、生产日期、类别,做好交接登记工作.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外区明确,标志清楚,设有流动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要求包装规范,包布完好无损,包内放置3M灭菌标志,标明打包者、灭菌日期、过期日期(有效使用时间7天),灭菌后放入专柜,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过期予以重新灭菌。

四、各种注射器严格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静脉注射时应一人一针「止血带(门诊抽血室应加一巾)。

五、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每4小时更换1次,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外用盐水无菌保持24小时有效。以上各种药液、溶媒开启后应注明日期、时间、用途。

六、碘酒、酒精、碘伏瓶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及灭菌2次。常用无菌持物罐每周灭菌更换1-2次,置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漏的污物袋内,及时密闭运送至垃圾屋消毒处理。

八、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治疗车、治疗盘使用后保持清洁整齐。

九、各种管道做到一人一管一消毒,引流管、引流瓶、呼吸气囊、舌钳、牙垫、开口器、雾化吸入及面罩用后浸泡,消毒后再清洗。

十、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十一、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放置,生活垃圾用黑色袋装,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用黄色袋装,各类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只能装3/4满,并注明生产单位,生产日期、类别,做好交代登记工作。

十二、医护人员应熟悉掌握院感知识。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污染区(污物回收、分类、清洗、干燥)、清洁区(检查、维修包装)、无菌物品储存区(储存、发放),各区域用屏障隔开,人流物流外开,物流由污到洁,逆流,人员不能来回穿梭。

二、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物品运送车有“洁”、“污”标记,专车专用,做到无菌物品与回收物品密闭运送,运送车用后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保持干燥,定点放置。

三、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每天应做B--D监测,若维修,也应做B--D监测合

四、预真空蒸汽灭菌,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其工艺监测每周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由专人监管,入库前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标记是否清楚,包装清洁,是否有污染、水渍、霉变、包装是否有破损、变形,并记录入库日期、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进入无菌储存区的物品应去掉外包装.六、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灭菌供应,对消毒剂的浓度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七、认真执行检查制度,无菌物品要求包装规范,包布完好无损,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貼3M灭菌标志,标明打包者、灭菌日期、过期日期(有效使用时间7天),灭菌后放入专柜,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过期予重新灭菌。

八、无菌物品取出时应保持干燥,贮存前检查品名、有效期、化学指示剂变色情况.包装完整性,是否湿包、散包、工号,不符合规定者一律视为非无菌物品。有筛孔的容器灭菌前应打开,灭菌后及时关闭,无菌物品在搬运或贮存过程中一旦掉落地面或变潮,应视为已被污染,需重新灭菌处理。

九、凡传染病人或可疑病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由科室处理浸泡后,送供应室常规清洁灭菌处理.十、无菌室每天由专人负责擦拭,每周固定消毒日,每月做好各项监测.定期对无菌物品抽样细菌培养,空气环境、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进行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物理、化学、生物检测。

十一、消毒员持证上岗。

十二、建立登记制度,所有质量监测、效果监测、工作流程均应登记备案。

十三、医疗废物的管理应达到国家及卫生部的管理要求。

十四、器械去污一ㄧ彻底清洗-保养--灭菌(或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篇11: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医生须即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随即送到感染科。

2.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卡后到病区调查、核对、登记,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3.凡发现在同一病区三例以上的相同细菌感染的病例,科室质控员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暴发流行发生,对不及时报告的个人与科室予以一定处罚。

4.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在转科后已留标本报告阳性,并确诊为院内感染者,由转出科室补填登记卡并注明转归。

5.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6.医院感染管理科常规进行漏报调查,漏报与隐瞒不报,予以相应处罚。

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处置原则

1.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管理制度。2.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证实有流行或暴发。(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4)制订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3.报告主管院长,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1)协助当地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指导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对感染病人的诊治。4.当其他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如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的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粘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特殊感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为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职工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标准预防,如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立即按下列规定进行: 1.立即用软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剂对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处理。2.尽可能了解暴露源的危险程度。

3.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登记。

4.由感染性疾病科指导预防及治疗(书写相关病历)。

5.医院感染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六个月。

篇12:临床病例分析报告

并非所有患者都一定有这些诱因,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各种基础疾病的作用,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脑出血,脑出血的发生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尤其经常有以上诱因的患者需要谨慎,严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临床表现

脑出血的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血肿大小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有关,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位于非功能区的小量出血可以仅仅表现为头痛及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而大量出血以及大脑深部出血、丘脑出血或者脑干出血等可以出现迅速昏迷,甚至在数小时及数日内出现死亡。典型的基底节出血可出现突发肢体的无力及麻木,语言不清或失语,意识障碍,双眼向出血一侧凝视,可有剧烈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小便失禁症状;丘脑出血常破入脑室,病人有偏侧颜面和肢体感觉障碍,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而脑桥出血小量时可有出血一侧的面瘫和对侧肢体瘫,而大量时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眼球固定,危急生命;小脑出血多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构音障碍等小脑体征,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瘫痪症状,血肿大量时可侵犯脑干,出现迅速昏迷、死亡。

2.并发症

脑出血的并发症较多,人脑是生命的总司令部,脑出血的发生或

多或少都会影响脑功能的正常运行,脑出血并发症常常为多发的,全身各个器官都可以成为并发症发生的器官,所以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应该注重并发症的治疗,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条:

2.1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而长期卧床成为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最常见的原因,脑出血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即为肺部感染,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表现为多痰、呼吸受损,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需要行气管切开手术。

篇13:母牛难产典型病例报告

1 诊断

1.1 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对牛体、场地、检查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兽医人员及助产人员要剪好指甲, 防止损伤母牛产道, 注意消毒灭菌。

1.2 对母牛进行临床检查

1.2.1 全身健康检查:

对难产母牛的体温、呼吸、心跳、瞳孔反射等方面进行检查, 发现呼吸、心脏功能异常时, 及时对症治疗。

1.2.2 产道检查:

重点检查难产母牛盆腔是否狭窄, 产道是否干燥, 有无出血、水肿, 排出液体的颜色、气味是否正常, 子宫颈开张程度等情况。

1.2.3 胎儿检查:

查清胎儿进入产道的姿势, 是正生、倒生还是横生, 以及胎儿大小, 胎向变化等情况, 准确判断胎儿的死活。

2 典型病例

2.1 胎位不正所致的难产 (胎儿头颈侧弯难产)

2009年11月, 七峰林场养殖户张某家的一头母牛发生难产, 母牛频频努责, 却不见胎儿产出。临床检查发现, 胎儿头颈位于骨盆一侧, 随着母牛子宫收缩, 胎儿胎体继续向阴门前进, 胎儿头颈侧弯程度加重, 胎儿两前腿部以上伸出阴门以外, 但不见头部、唇部。顺着方向能够摸到胎儿头部位于自身胸部侧面。检查时发现, 胎儿有生理反应, 证明是活胎, 随后进行助产。先尽力推动胎儿, 使母牛骨盆入口的前方腾出空间, 然后用手握住胎儿唇部把胎儿扳正, 然后顺位拉出, 母仔平安。

2.2 母牛骨盆腔狭窄、胎儿过大所致的难产

2.2.1 确定是活胎时的处理措施:

2010年3月, 养殖户孙某家大母牛发生难产, 经过临床检查, 母牛骨盆腔狭窄, 胎儿体形过大, 根本无法自行产出。检查时促动胎儿的脐部、肛门、后肢, 有生理反应, 是头健康的小犊牛, 母牛精神状态良好, 为保母仔平安, 决定施行剖腹产手术。

为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要对母牛实施确实的保定, 同时采取确实有效的麻醉。手术切口位置选定在左肷窝腹壁的上三分之一部, 该切口的优点是靠近子宫角, 便于术中缝合快速收缩的子宫, 其次是内容物不易流入腹腔。手术过程中要确保无菌操作。切开皮肤、肌层要果断, 避免复刀。为避免手术刀伤及子宫或瘤胃, 至腹膜时用止血钳提出腹膜作一切口。后用手术剪剪开腹膜。切开腹腔后, 前推瘤胃, 双手抱出子宫, 隔着子宫壁握住胎儿的脚或头, 小心地将子宫大弯拉出于腹壁切口处, 在子宫与切口之间塞上大块灭菌纱布后, 沿子宫角大弯, 离子宫颈远端, 避开子宫阜, 作一与腹壁切口等长的切口。先剥离一部分子宫切口附近胎膜, 拉出于切口之外, 然后再切开, 抓住胎儿两前肢, 套住双肢, 由助手抬出胎儿。术者引流内容物至腹腔外, 同时, 快速分离胎衣, 迅速往子宫内放入适量消炎粉。由于产出胎儿后的子宫收缩极快, 因此, 在胎儿拉出后一定要快速缝合子宫。后用0.9%生理盐水对腹腔冲洗、清理干净, 在切中涂上大油剂, 把子宫纳入腹腔, 避免子宫变位。然后, 对整个腹腔作无菌化处理, 最后依次作腹腔缝合, 并对各层作无菌化处理。

2.2.2 确定是死胎时的处理措施:

2010年12月, 养殖户胡某家的1头母牛发生难产, 临床检查发现, 胎儿过大, 母牛产道狭窄, 子宫收缩无力, 胎儿发生窒息已死亡。为保母牛平安, 只能选择对胎儿进行手术取出。线锯是最早应用于此, 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已经出现了胎儿绞断器, 对母牛的伤害小, 使用起来又方便, 还省力, 又节省时间。

3 难产母牛的护理

篇14:如何病例报告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当天发表声明说,耳道假丝酵母菌可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真菌感染,通常对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声明指出,这种耐药感染已在全球多国出现,是一个“新出现的威胁”,美国疾控中心为此已于今年6月向医疗机构发出警告。

据介绍,在这13例病例中,有七例是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之间在纽约、伊利诺伊、马里兰和新泽西四个州发现的,研究人员已对他们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七个人本身都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恶性血液病、急性呼吸衰竭等,平均住院18天才被诊断出感染耳道假丝酵母菌。虽然有四人死亡,但尚不清楚感染这种“超级病菌”是否是他们死亡的直接原因。研究人员发现,耳道假丝酵母菌可能具有传染性。这七名患者中,有两人曾同时在新泽西同一家医院不同病房接受治疗,他们感染的耳道假丝酵母菌几乎完全相同;另有两人曾在伊利诺伊同一家医院看病,也感染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耳道假丝酵母菌。研究还显示,耳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需要使用专门的检查方法,因为它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另一种假丝酵母菌感染,其中有五名患者就曾被误诊。此外,其中五名患者感染的耳道假丝酵母菌对一种或两种主要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而在其他国家发现的一些耳道假丝酵母菌会对全部三种主要抗真菌药物都具有耐药性。

耳道假丝酵母菌是2009年在一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首次发现的。此后,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南非、肯尼亚、科威特、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英国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了耳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病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何病例报告】相关文章:

死亡病例报告05-25

羊病例报告04-26

作业病例报告06-05

死亡病例报告范文06-01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07-16

死亡病例报告流程07-16

死亡病例网络报告07-16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05-28

病例报告单05-29

眼科特殊病例报告模板05-26

上一篇:教育学院研究生会组织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留学生落户北京户口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