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2024-05-01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精选14篇)

篇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院感办应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生物检测率>50%。科室监控医生认真如实记录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及相关消毒情况。

3、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院感办,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4、感控科应每月月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结果反馈相关部门。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6、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院感办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时,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进行上报。

篇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50%。

三、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四、感染管理科于每月2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列病历最后一页。

九、填表质量作为甲级病例评分标准的内容之一,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篇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护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 感染部位, 感染相关因素, 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护理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 发生医院感染185例, 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 发生医院感染145例, 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 临床兼职院感质控医师实时监测本科室病例, 确诊院感病例立即通过网络上报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阅此病例, 进行核实确认。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干预组患者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主要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 成立干预控制小组, 由各科室护士长及主管床位医师、护士组成。 (2) 重视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评估, 提高护士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针对长期卧床、癌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侵害性操作的患者要加强每日护理评估,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 加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 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4) 每例确诊医院感染病例, 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参加科室院感病例讨论会议, 针对易感因素、侵害性操作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指导医护人员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5) 建立医护沟通机制, 主管床位医师将感染患者需要重点落实的感染防控措施向护士长汇报, 由护士长组织主管床位护士重点加强落实, 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6) 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 (1) 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 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一次, 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 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 (2) 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p 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 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3) 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 保证鼻饲管通畅, 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 (4) 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保持空气清洁, 湿度适宜,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7) 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 (1) 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 置管时严格消毒, 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 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 置管后妥善固定, 保持通畅, 每日评估, 及时拔管; (4)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 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8) 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 (1) 加强患者宣教, 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减少探视; (2) 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 (3) 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 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 (4) 病室加强通风, 避免患者受凉, 保持大便通畅; (5) 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 (6) 帮助患者拍背、排痰; (7) 注意消毒、隔离, 加强患者体质, 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 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 两组各部位构成比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构成比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易感因素中以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居前四位, 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构成比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侵害性操作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居前三位, 详见表4。

3 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应首先加强对科室的管理, 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本研究通过感染管理科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 对每例院感病例组织科室病例讨论会;管床医师加强与护士长沟通;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感染防控措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感染病例的管理意识, 护理人员在感染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 加强感染病例早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例 (%)

例 (%)

例 (%)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 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感染管理部门要和临床科室多沟通, 加强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和早期护理干预管理, 能有效医院感染发生率。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 发现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 高龄患者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提示临床应加强对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 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老年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 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 往往病程较长, 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 居于前三位的侵害性操作为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 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 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 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 规范好操作规程, 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 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 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 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 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 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 深静脉置管时, 选择正确置管部位, 避免股静脉置管, 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 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 及时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 加强护士对高危易感因素控制措施的学习、培训与规范落实指导, 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 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选择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 针对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 感染科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0.68%, 干预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运用早期护理干预, 加强对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 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熊杰, 白生华, 汪璐, 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503-505.

[2]骆春华, 陈春娥, 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177-178.

[3]郑益娇, 吴件姿, 陈玉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693-694.

篇4: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效果

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按要求包括感染病例的监测(方法有回顾性监测、前瞻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回顾性监测法是对全院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和工作人员所发生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监测,目的是了解全院医院感染病例的情况。前瞻性监测法是对部分科室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等进行监测。目标性监测法是在前瞻性监测的基础上,针对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查找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控制感染率的针对性监测方法。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于1998年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时开始了回顾性监测至今,2002年1~12月对内科、妇产科进行了前瞻性监测,2003年1~12月对妇产科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现将各种监测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与同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监测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

对象:我院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病人的出院病历。

诊断标准:1998~2000年依照二级甲等医院验收标准(卫生部[1989年]印发的二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的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2001年1月~2003年12月依据卫生部2001年1月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方法:专职人员每日到病案室查阅当日出院病历,对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填表登记,每月汇总、制表,将结果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与院医疗质量检查得分挂钩。

结果: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6.3%(202/3200)、7.1%(218/3057)、6.8%(215/3152)、7.4%(242/3283)、7.8%(269/3451)、7.9%(262/3313)。

前瞻性调查(2002年1月~2002年12月)。对象:妇产科、内科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

方法:专职人员每天深入两个病区,通过参加医生查房、看病历、了解病人情况等,观察两个科病人住院全过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对每例新入院病人登记,观察以下内容: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日期、入出院诊断、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日期、手术时间及持续时间、伤口类型、伤口愈合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转归等。并将各种资料每月统计汇总制表,使其资料数据化,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科主任和各临床医生。

结果:内科的医院感染率是7.7%(53/687),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率是12%(50/417)。

目标性监测(2003年1月~2003年12月)。对象:妇产科所有住院48小时以上的病人。

方法:同前述前瞻性调查方法。

措施:以前瞻性调查获得的上呼吸道、表浅手术切口两个部位的感染率高为依据,与科主任制定了1年内使科内医院感染率下降至正常范围的目标,把4名临床医生所分管的床位范围划分为4个小组,专职人员及各临床医生及时发现、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发现缺陷,及时改进。每月向科主任、临床医生各发放一张各小组病人的医院感染率统计表,使每位临床医生均可及时掌握各自病人的医院感染率在本月的排序位次,进行相互比较,并寻找原因,专职人员每月同科主任及各临床医生共同评价本月对感染预防、控制的效果,使其自觉遵守操作规程,积极采取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手术操作方法、产妇保暖、合理应用抗生素等为主要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率。

结 果

2003年妇产科的医院感染率由12%下降到7.8%(41/525)。

讨 论

回顾性调查是基础。我院回顾性调查表明,医院感染率都在正常范围,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可疑病例,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病程记录不完整、不详细,甚至不愿真实记录,害怕科内医院感染率高,质量检查时扣分,影响了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危险因素不能随时发现、及时纠正。但回顾性调查方法所需时间短、出结果快、节省时间、人力、物力,是专职人员探索与提高,积累经验的阶段,所以说回顾性调查是基础,在排除一些不良主观因素后,能反映医院感染的整体情况。

前瞻性调查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我院使用前瞻性调查方法获得的医院感染率虽然比较高,却是准确可靠的,所得医院感染率最能代表医院感染水平。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利于降低感染率。但前瞻性调查专职人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病房,对专职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可为实施目标性监测提供可靠依据。所以说,前瞻性调查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在进行回顾性调查的同时,可有目的地进行前瞻性调查。

篇5: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一、制定我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二、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每年开展一次。

三、各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必须对本科室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送病原微生物检测培养,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0%。

五、明确诊断后,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内上报院感办,如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暴发时按照相关规定报告,并且认真登记在科室内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上,汇总记录在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手册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主管医生会同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做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讨论后确定的按规定进行报告,不确定疑似病例电话上报院感办确诊。

七、院感办根据本院感染病例发病特点、高危因素等综合考虑,每年进行2项目标性监测。

八、发生医院感染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报院感办,不得隐瞒不报、迟报、漏报,不得弄虚作假。

九、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或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或科室负责人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篇6: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24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篇7: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流程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流程 发生

医院感染病例

临床主管医生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疑似医院感染病例 明确诊断 按要求填写医院感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 染病例报告卡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讨论 24小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排除 确诊医院感染 登记感染病例相关信 息 查阅病例,核对调查跟进等

篇8: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1 系统设计与实现

1.1 系统设计

目前,覆盖基本业务的一体化设计的医院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2]。我院自1997年开始运行“军字一号”工程,之后又陆续引进和扩展了部分医疗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门诊、住院、收费、检查、检验、药品、物资、健康查体等各个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形成了以病人信息流、费用信息流为主,涵盖物资、管理信息流的数据资源[3]。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系统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充分利用了现有数据资源和硬件环境,系统设计如下。

1.1.1 工作模式

系统采用C/S模式(Client/Server)。C/S系统是以前台客户机和后台服务器为主要特征,基于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模式[4]。系统设计考虑在各科室医生工作站安装客户端软件,实现录入与查询统计功能,在服务器端数据库中创建专用表结构存储数据,并根据客户端作业请求,执行相应的操作或计算,将结果送回客户端。

1.1.2 系统结构

病人有关住院信息数据从现用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提取,其他数据由感染病例报告系统录入,具体结构流程如图1所示:

1.2 系统实现

1.2.1 开发工具

采用sybase Powerbuilder9.0应用程序开发环境[5],Powerbuilder(PB)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之一。采用目前流行的图形化的界面和可视化的编程方法,通过引入独具特色的数据窗口对象,可视化地完成对数据库的开发[6]。客户端软件使用PB开发,能够很方便地实现与数据库的连接,以友好的界面实现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

1.2.2 数据库设计

医院现有服务器数据库为Oracle Database 10g,该版本在高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7]。在现有表空间tsp_medrec[8]中创建专用表infect_report用以存储感染病例数据,并授予医生角色(role_doctor),对该表具有选取、插入、修改、删除的权限[9]。系统还涉及到已有表pat_master_index,pat_visit,dept_dict等,用以提取病人有关住院信息。

1.2.3 主要技术方法

数据窗口是Powerbuilder提供的快速建立应用程序的强有力工具,使用数据窗口对象及数据窗口控件可以更方便、更直观、更简捷地操纵数据库。考虑到感染病例报告录入时字段较多,录入数据窗口采用freeform风格,可以根据报告卡内容灵活安排布局。录入内容多为单选或复选项且相对固定,将每一复选项内容定义为字段,直接在数据窗口中定义字段edit属性中的style_type为Check_Box,数据以1或0存储,既方便录入又便于查询统计。单选项字段定义属性为RadioButtons,直接将单选结果作为数据保存起来。统计数据窗口采用tabular风格,并加入统计图控件,列出数据并同时以图形方式直观显示结果。

1.2.4 系统特点

系统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环境下,按照“军队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格式简捷地录入数据,并可方便地完成数据的查询与统计。实现了院内感染病例信息收集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

1.3 系统功能

1.3.1 用户登录

使用程序时首先要输入用户名、口令进行登录,用户只能修改本人录入的感染病例报告,对别人书写的报告只能进行查询、浏览,不能修改。

1.3.2 感染病例报告录入

报告内容包括病人住院信息、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检查、危险因素、抗菌药物使用、感染与预后关系、报告单位、科室、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其中,病人有关住院信息由系统自动从现有数据库中提取,报告单位、报告科室及报告人默认为登录用户的有关信息,不需再次录入。其他信息以复选框或单选钮列出,可进行单选或多选录入。

1.3.3 感染病例报告修改

输入ID后单击“查询”调出已录入的感染病例,只能对本人录入的病例报告进行修改,修改界面与录入界面相同。

1.3.4 打印功能

可以按照“军队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格式打印感染病例报告。并可以打印统计与查询结果报表。

1.3.5 病例查询

包括感染病例查询及感染诊断查询。可以查询指定日期区间内全院或指定科室所上报的感染病例以及符合所选感染诊断的病例。在浏览模式下双击某一病例可以进入报告卡模式,查看详细的感染报告信息。

1.3.6 报告统计

包括感染诊断统计、按病原体统计、危险因素统计、感染与预后关系统计。可以对指定日期区间内的感染病例按照相关因素进行统计,以数据和柱形图或饼图的方式显示结果,便于感染控制部门了解医院感染病例情况。

2 应用效果

2.1 充分利用数据资源

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10],根据病人ID可以自动提取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入出院日期、入出院诊断、入出院科室等信息。医生不需要调阅病历查找后再手工填写。

2.2 录入规范,上报及时

感染病例一经发生,就可由医生在计算机中按照上报内容以单选或多选方式选择录入或直接提取,不需手工输入太多信息,并可根据需要打印,格式规范清晰。同时感染控制科立即可以接收到报告信息,便于准确及时地掌握院内感染情况。

2.3 高效完成查询与统计

以前要人工翻阅纸质感染病例报告查询所需信息,手工按照所需条目进行统计,速度慢且不准确。应用该系统后,输入查询统计条件后只需轻轻一点,即可直观明了地显示结果,查询统计快捷方便。

3 结束语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系统实现了院内感染病例的计算机网络化上报与查询统计。系统的运用使我院在感染病例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有了明显地提高,对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及时、准确上报医院感染暴发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本文依据医院感染病例报告需要,按照军队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格式要求,开发了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系统,并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开发技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医院感染病例计算机网络化上报、查询与统计。

关键词:HIS,感染病历报告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

参考文献

[1]韩黎,胡小华,尹丽霞.医院感染控制-重要公共卫生问题[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5):331-335.

[2]薛万国.新阶段HIS的功能定位与基本特征[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8.

[3]陈昆,郭文明.数字化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3):22.

[4]张效祥.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崔桂武,等.PowerBuilder9.0基础应用与系统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郑阿奇,殷红先,张为民.PowerBuilder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Kevin Loney,Bob Bryla.Oracle Database 10g DBA手册[M].朱洁梅,王海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刘志敏.Oracle数据库应用管理解决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9]任树华.Oracle 10g应用指导与案例精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9: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关键词】 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2

医院内感染是一个老话题,但近年来随着多家医院发生多起院内感染事故,医院内感染又进一步被大家重视。一旦发生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住院日就要有所增加,大大减慢了病床周转率。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有很多,为了了解和掌握本院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对本院2010年——2012年三年间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共计4109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连续、全面、综合性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住院病历41094份,其中发生医院感染809人次、845例次,感染率为1.97%,感染例次率为2.06%。

2.2 年龄与医院感染 809例医院感染患者,60岁以上的189例,占52.29%;50-59岁的189例,占23.36%;40-49岁的98例,占12.11%;30-39岁的38例,占4.70%;20-29岁的48例,占5.93%;10-19岁的4例,占0.49%;10岁以下的9例,占1.11%。由此可见,老年患者是院内感染的发生的主要人群。

2.3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共341例次,占40.36%;其次泌尿系感染149例次,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共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其中占头三位的致病菌为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5 医院感染各科室感染率 从感染率上来看,最高的为烧伤科,达3.60%;最低的为职业病科,为0.21%;从感染例次发病率上来看,最高的为消化科,达5.23%,最低的也是职业病科,为0.21%。

2.6 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为烧伤科79.90%,最低的為心内科22.94%;抗菌药物应用细菌培养率最高的为职业病科96.89%,最低的为消化科52.36%。

3 讨 论

3.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41094份病历,共发生809例院感,感染率为1.97%,低于国家卫生部的标准(二级医院感染率<8.0%)。

3.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本次调查记过显示,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为主,占40.36%;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病房流动人员多,开窗通风情况较少,易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发生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的机会都增加,所以导致其院感发生率较高。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明显低于卫生部规定≥50%;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分离出的致病菌以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及葡萄球菌为主,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本次调查的致病菌种有95株多耐药菌,占45.24%。在我院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普遍存在用药起点过高、选药不合理、用药过于集中、没有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引起多耐药菌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干预措施 ①加强手卫生管理,洗手已经被公认为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好方法,但我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的依从性较差,在今后工作中,要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医源性传播。②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工作,做好病房的通风、消毒及日常监测工作。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⑤按照要求做好各项院感监测,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及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富秀玉,马桂霞.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5):2196-2198.

篇10: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一、各科应设有以科主任、护士长和兼职医院内感染管理医生、护士组成的医院内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的医院内感染监控工作。

二、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有无医院感染病人做为交班内容之一,有查房或护理病人时,应对易感病人进行重点观察,若发现医院内感染病例,应及时填写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

三、经治医生应逐项认真填写医院病例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填发后及时交医院内感染管理护士,医院内感染管理护士应于每月5号前将本科的所有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凡报出的感染病例均应做细菌学检验和药敏试验。

四、医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的专职人员负责对各种报表(原始资料)进行登记、核对、统计分析、总结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将信息反馈到各科室,并协助临床寻找漏报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五、专职人员将各科的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汇总。

娄底东方医院

篇11: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耐药性、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医疗安全。院内各级主管部门和临床科室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减少、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一、医院由专人负责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每月对各科室上报和兼职人员检查的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倾向,需要其他科室协调解决时,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院领导,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二、兼职人员应对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加强监测频率,以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测效果。同时开展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医院部位感染率控制在10%以下,漏报率低于10%。

三、确诊的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经治医生应及时向主任报告,同时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报医院办公室。

四、如发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院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立即报告院长和分管院长,并于12小时内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经查证发现医院有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因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篇12:医院感染监测记录与分析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记录与分析报告

时间

科室

全院相关科室

监测内容:

①。

失控原因:

处理方法:

影响程度分析:

整改措施:

篇1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感染办组织人力对2008年—2010年出院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 对住院期间诊断为医院感染病例而未上报者均列为医院感染漏报病例, 判断依据参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结果

3年共累计出院病历50 777份, 限于时间紧和感染办人力少等原因, 实查40 524份, 实查率为79.81%;发生医院感染1 337例, 已报1 088例, 漏报249例, 漏报率为18.62%, 见表1.

3漏报原因分析

(1)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普遍不强 (极少数科室甚至整年无医院感染上报病例) ,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发现的上报意义认识不足, 迟报现象时常发生。

(2) 科主任重视不足, 少数人认为以前无医院感染管理也无大事情发生, 也有人认为多报会影响科室的声誉甚至会影响科室奖金的发放, 故尽量少报或不报。

(3) 送检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意识仍很不足,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尤以大外科送检偏少。对于许多感染性疾病, 大部分医生仍喜欢经验性用药, 因未做细菌培养, 导致难以判定是原发感染还是继发感染, 从而造成漏报。

(4) 出院患者电话回访时, 缺少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的问答, 使有些出院病例难以跟踪调查造成漏报。

4整改措施

(1) 加强医院感染的宣传和培训, 以《医院感染核心制度》为抓手, 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 增强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自觉性, 使医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

(2) 充分发挥临床医院感染监控小组的职能作用, 加强本科室的监督检查。

(3) 感染办专职人员每周至少2次下病房抽查病例, 与科主任和护士长加强沟通, 以获取他们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督促临床医师抽空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率高的科室重点监测并督促临床医师及时准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对发现漏报有积极作用。

(4) 争取领导的支持, 制定考核标准, 必要时采取经济手段惩罚医院感染漏报多或漏报的科室或个人, 同时奖励积极主动上报的科室或个人。

5总结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漏报例数较多由诸多因素造成,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感染办专职人员自身应加强学习, 同时应加大督查和指导力度。医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关键, 应大力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积极性。

摘要:目的 分析县级医院医院感染漏报的原因, 为改进工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2010年出院的40 524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年医院感染漏报共计249例, 漏报率为18.62%.结论 造成医院感染漏报的原因主要有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相关检查不完善等, 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宣传和培训, 减少漏报率。

篇14:230例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275-02

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特点能够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和策略。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5678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为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5678例住院患者的出院病例。

1.2调查方法:对上述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诊断均依照我国卫生都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调查病例5678例,确定医院感染患者23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1%(230/5678)。

2.2感染部位及其比例:感染部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呼吸道系统感染40.0%(92/230)、手术部位感染22.2%(51/230)、胃肠道感染17.4%(40/230)、泌尿系统感染8.7%(20/230)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7.0%(16/230),其他感染4.8%(11/230)。具体见表1。

2.3医院感染病原体:病原体共检出106株,其中G-杆菌44.3%(47/106),G+杆菌31.1%(33/106),真菌24.5%(26/106)。具体见表2。

2.4年龄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全部医院感染患者中,<2岁患者共有4例,比例为1.7%,>60岁患者共有86例,比例为37.4%。

2.5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情况具体见表3。

表3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情况明细表

3讨论

3.1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其防范措施:本组研究显示,呼吸道系统感染的比例为40.0%,基本上与参考文献[1]和[2]的医院感染率相同。医院的人员流动性大,易引起患者、医护、探视人员、陪护之间的交叉感染,其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3],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氧气湿化瓶、连接管道等装置的消毒管理,严防病原菌通过管理直接进入患者呼吸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合理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病房管理,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确保空气消毒质量[4];严格探视和陪护制度,减少病房人员流动等均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3.2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导致住院患者获得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较长、年龄偏大、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因此,医院方面必须要强化对符合以上因素中一种或者几种因素的患者的监控,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以及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杨大国,马汉武,肖伟,苏健,胡瑛,钟旬华.深圳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1)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193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08)

[3] Sax H,Hugonnet S,Harbarth S,et al.Variation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alence according to patient care setting:a hospital-wide survey.J Hosp Infect,2001,48(1):27-32.

上一篇:劈相机的故障与维修下一篇:新长征突击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