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2024-04-07

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通用5篇)

篇1: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余 庆 县 龙 溪 小 学

(2014年下)

新 方 法 培 训 讲 稿

主讲:田艳1

(教案)

新方法培训讲稿及教案

(集中培训)

时 间:2014年11月15日上午8:00—12:00 地 点:学校多功能室 学 时:4学时 主 讲:田艳 对 象:全镇教师

内 容:《教师管理智慧》第八章:一视同仁第1、2、3节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老师们了解一视同仁的意义以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自己评价自己对待学生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从相关情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并进行照镜子、找出不足和优点,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相关情境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胜任特征的说明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们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就要合情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对待学生时加上个人偏好,是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最基本的要求,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体现了教师以对学生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心灵好比露珠,需要老师加倍呵护。”作为老师要使自己被学生接受,就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正是所有学生所期待的,也是老师都渴望做到的,但是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是要学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第二节、评估方法

1、你是一个公正、公平的人吗?你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了吗?请一一回答16道测试题吧。每题选是得0分,选否得2分。0分你是一个标准的好老师,完全能够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教学还是与学生的关系,你都处理得游刃有余。6分以下,你对你的学生基本做到一视同仁。8---18分你对你的学生还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有些方面仍需改进。20你以上你已严重偏离老师职业道德中的公平对待学生的准则。

2、教师了解题目,自己评价。(P157至159)

3、教师交流自己属于哪一种。

第三节、相关情境 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体现在教育目标方面:对每个学生的目标要求都要相同,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基础差就在教学目标上给定位低一些。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做到所设立的目标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合理的。不论学习好坏、基础如何,都要相信他们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待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老师更应呵护有加。

1、阅读P160至165三个情景,2、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对待,是怎么想的。

3、教师交流。

总结:

教师谈学习感想。作业:

什么是一视同仁?

新方法培训讲稿及教案

(集中培训)

时 间:2014年11月15日下午2:00—6:00 地 点:学校多功能室 学 时:4学时 主 讲:田艳 对 象:全镇教师

内 容:《教师管理智慧》第八章:一视同仁第4、5节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老师们根据自己从指导与训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学难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过程:

第四节、解决策略的辨析(教材第165-170页)

4.1老师能够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固然好,但是在教学中老师充当的不是和事佬,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做老师的往往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讨厌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会产生“偏心眼儿”的现象,要知道,这样不仅是伤害了学习差的学生,还害了学习好的学生,差生因为不被老师重视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不好就受老师批评,这样就会恶性循环,越来越差。好学生会侍宠而娇,将来面临一点挫折或困难就承受不了。

4.2相对比较冷静和公平的处理问题的老师,基本上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在处理师生之间和同学这间的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具体做法方面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可能会收效很慢,而且不太乐观。

4.3能以一个平等垢、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这是教育教学所期望的,也是每个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拥有这种态度和做法的老师无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

第五节、指导与训练(教材第170-176页)

5.1.1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用爱的力量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1.2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 5.1.3 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

5.2.1 多方面理解学生,因材施教 5.2.2 积极关注学习中下等的学生 5.2.3尊重学生

5.3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时可借鉴以下建议:

一、全面了解学生,老师要爱所有的学生。

二、深入学生之中,从产生问题的症结上下手,及时与家长沟通。三、一定要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的严重性,爱护不等于纵容。

四、老师要信任 学生,要坚持尊重、理解的原则。

五、加强与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与合作。

新方法培训讲稿及教案

(集中培训)

时 间:2014年11月16日上午8:00—12:00 地 点:学校多功能室 学 时:4学时 主 讲:田艳 对 象:全镇教师

内 容:《教师管理智慧》第九章:尊重、信任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老师们了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意义以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自己评价自己对待学生是否尊重和信任。从相关情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并进行照镜子、找出不足和优点,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指导与训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学难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胜任特征的说明

信任与尊重学生是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学生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情绪上获得满足,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节、评估方法

1、《人际信任量表》你想了解你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吗?使用P179至180的25道测试题进行测试吧。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2、教师了解题目,自己评价。(1)项目6、8、12、14、16、18、21、22、23和25正序记分。(2)其余项目1、2、3、4、5、7、9、10、11、13、15、19、24反序记分。(3)如得1分则记5分。(4)所在的项目得分累加则为总分。(5)高分都人际信任度很高

3、教师交流自己属于哪一种。

第三节、相关情境

信任与尊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信任、尊重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思想转化以及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可以说信任与尊重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理性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就难以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关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理应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阅读P181至P186的情景三个。想想自己会怎么做。

第四节、解决策略的辨析(教材第186-191页)

4.1权威式的解决方式:权威式的解决方式有利于维持班级的良好秩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控制班级像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地控制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4.2中等的解决方法:具有这种想法的老师占多数,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这类老师能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并且可以灵活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反思。在解决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时,他们能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效率较高。

4.3尊重信任的解决方式: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师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动地表现出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构建起了通畅的沟通平台,进而在相互理解伯平台上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从而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信任的幸福,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自尊,增进师生情感。

第五节、解决策略的辨析(教材第191-195页)

5.1.1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

5.1.2 教师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并及时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5.1.3 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改变单纯的批评方式 5.1.4 要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 5.2.1 信任学生,建起沟通的桥梁 5.2.2 鼓励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5.3.1 在工作中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5.3.2 明确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

总结:

学生谈谈学后感想。作业:

谈谈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去尊重和信任学生。

篇2: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1.1 课件评价标准 (1) 教学内容设计

对教学内容做精心的设计是课件质量的保证, 只有正确完整的设计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否则, 一切都象散沙一样无法凝聚, 缺少灵魂。

(2) 具有生动性

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机的与多媒体手段充分地结合, 如多加入图片, 动画等, 使学生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互动性

使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加深理解和记忆。

(4) 个性化

提供启发式或病例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让每门课给每个学习者带来最贴心的学习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枯燥无味, 而课件教学, 这种多媒体软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情绪, 使古板变生动, 抽象变具体, 深奥变浅显, 沉闷变愉悦, 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学生的理解。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件逐渐得到普及,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有声有色的课件,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容易,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 提高效率

可在最短的时间内, 让学生清晰透彻的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

2 教案

教案是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对不同的层次及专业学生, 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群, 结合学生实际并进行教学设计和设想, 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而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具体讲课方案, 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 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 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教学水平, 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 反映了教师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程度, 反映了教师了解学生, 准确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的程度。

3 讲稿

3.1 优点

(1) 便于教师记忆

(2) 有了讲稿不至于课堂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3) 对于下一次上课是一个重要文献

(4) 对于同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有助于互相学习

3.2 缺点

(1) 限制了教师的表达能力, 比较僵死

(2)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细微的知识, 照顾不到;对于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的侧重点照顾不到;对于学生的情绪、反应, 即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交流照顾不到

(3) 对于教学的总纲目及与各个分纲目之间的联系都照顾不到。

4 课件、教案及讲稿的形成程序及具体内容

4.1 形成程序首先看教材, 然后查相关专业参考资料, 写讲稿, 写教案, 制作PPT。

4.2 具体内容

(1) 问题情境——多采用导入法

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但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足够的掌握和获取更多新知识。独特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 开展知识探究活动——教师自身能力体现

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以下几点。第一, 促使学生重点明确。重点问题应根据教学标准, 结合教学内容而定, 每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 但不能过于多。第二,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以展开探究活动, 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熟练技能。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多设一些子问题, 难点分解, 多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 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此过程学生可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 获取成功体验——教态问题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演员。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和交流, 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 改进探究, 培养合作精神, 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 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 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 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最终关键体现的是教师要有爱心, 学生要有自信心。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师自身素质, 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成果, 促进学科特色和教师自身能力,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课件、教案及讲稿三者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师上好每堂课的基础, 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课件 (courseware) 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要求, 制定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 而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 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即多媒体课件。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讲稿是教课前、报告或演讲所写的底稿, 对于我们高校教员而言, 讲稿即讲课的发言稿。课件、教案及讲稿三者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师上好每堂课的基础, 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件,教案,讲稿,程序

参考文献

[1]包桂花, 包同力嘎, 包明兰.正确认识教案及编写教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 (5) :181-182

篇3: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关键词:锚杆支护,围岩控制,参数

根据新方煤矿各煤层地质、生产技术条件, 围岩特点及围岩的分类结果, 提出新方煤矿回采巷道的参考支护型式为锚网索 (梁) 联合支护。但由于现场地质条件和围岩局部受力变化比较大, 实际的支护形式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调整: (1) 当顶板较完整时, 可局部取消金属网或取消钢筋梁, 但金属网和钢筋梁最好不要同时取消; (2) 当两帮煤很软较破碎时, 增加钢筋梁 (或W钢带) 。

1 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1.1 锚杆长度

式中:L顶、L帮分别为顶和帮锚杆长度, m;

l1为锚杆外露长度, 取0.1m;

l2为顶锚杆伸入松动圈外长度, 取0.25m;

Z为帮锚杆伸出非有效承载区的最小锚固深度, 取0.5m~0.7m;

l3为两帮有效承载区深度, m;

f煤为煤层普氏系数。

根据对中层煤的点荷载实验, 可知中煤层的抗压强度为19.8MPa, 所以其普氏系数f煤=1.98, 根据新方煤矿地质报告提供的数据, 上中下三层煤性质基本一致, 硬度及顶板条件相差不大, 围岩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别, 所以各参数适用于上中下煤层回采巷道支护。

巷道宽度取3米, 顶板松动圈长度取1.55米, 帮取1.65米, 则:

1.2 锚杆直径

顶和帮锚杆分别选用Ⅱ级建筑螺纹钢, 锚杆直径设计依据式 (4) 。

式中:F为单根锚杆设计锚固力, 顶、帮锚杆分别为70kN、50kN;

py为锚杆材料的屈服强度, MPa。

由式 (4) 可分别计算出顶和帮锚杆的直径为0.016m、0.0178m, 设计时取顶和帮锚杆直径均为18mm。

1.3 锚杆间排距

锚杆支护密度

式中:ps顶, ps帮分别为顶锚杆和帮锚杆支护密度, 根/m2;

k为安全系数;

r, rc分别为顶岩层容重和煤的容重, k g/m3;

Q为考虑采动影响煤帮侧压, t/m 2, 依据式 (7) 计算;

kd为采动影响系数;

c为巷道一侧松动宽度, m, 依式 (8) 计算;

ψc, α分别为煤体内摩擦角和煤层倾角;

b为潜在平衡拱高度, m, 依式 (9) 计算;

a为巷道顶板有效跨距之半, m;

fz为直接顶综合普氏系数;

ky为顶部煤岩类型系数, 取0.4。

由式 (5) 、 (6) 可分别计算出顶锚杆和帮锚杆的支护密度为1.14根/m2、1.23根/m2, 则1/ps顶=0.87。

由此取顶锚杆的间排距为8 0 0×800mm。

帮锚杆间距s为:

由此取帮锚杆间距s为800mm。

2 锚索支护参数设计

根据新方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2004年10月) , 煤层上方有一层砂页岩或泥页岩, 上层煤为1.1m~5.67m, 平均3.45m;上层煤为1.56m~6.6m, 平均3.45m;下层煤为0.5m~6.9m, 平均4.16m。该岩层破碎易垮, 稳定性差, 与上方中粗砂岩的粘结力较弱, 容易造成垮塌, 为了保证安全, 避免大面积局冒, 所以当该岩层厚度超过1.6m, 且顶板破碎, 节理裂隙发育时, 应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

锚索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支护方式, 对围岩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其锚固力可达300kN以上, 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锚索的长度一般不受限制, 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使其能够锚固到深部比较坚固稳定的岩层中去;二是可施加相当数量级的顶应力, 是一种有效的主动支护形式。

锚索采用D15.2mm的钢绞线, 采用树脂锚固剂实现端头锚固, 配合大托盘和特制索具, 施工方便。

(1) 锚索长度的确定。

根据悬吊理论及免压拱理论计算, 即:

式中:11为锚索的外露长度, 取0.2m;

12为锚索的有效长度, 对顶板而言, l2为垮落带 (或离层) 的高度h;

13为锚索的锚固长度, 取1.5m。

根据矿方提供的采掘工作面地质条件知, 煤层上方不稳定岩层的厚度大多在2~3米, 所以垮落带 (或离层) 的高度h, 即l2取3米。

把各有关参数代入式 (10) , 可得到锚索长度为4.7m, 取l=5m。

(2) 锚索间距的确定。

考虑每根锚索承载能力与垮落带内岩石重量相等, 有:

式中:Ka为安全因数, 取1.5;

P为锚索的锚固力, 取300kN。

则锚索间排距为s=1.758m。

考虑到锚杆的支护作用, 则锚索的间排距可适当放宽。根据经验, 锚索的间距取2m~2.5 m。

锚索托盘采用240mm×240mm的大托盘, 由钢板切割而成, 厚度为12mm。树脂锚固剂直径为D23mm (配D27mm的钎头) , 长度分别为500mm (超快CK型) 和700mm (快速K型) 。在每个钻孔中分别放置超快和快速锚固剂各一卷, 要求端锚长度在1500mm以上, 锚索锚固力在300kN以上。

3 新方煤矿回采巷道锚网支护参数优化说明

(1) 通过设计得到新方煤矿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为:为了便于施工和现场操作、管理, 顶板及两帮采用Φ18×1900mmⅡ级建筑螺纹钢锚杆, 并配金属网和钢筋梁 (或W型钢带) 支护, 间排距为800×800mm。为提高锚杆的抗剪能力和控制巷道底鼓, 施工时将两帮顶、底脚锚杆上挑或下扎15°。

(2) 当地质条件变差时, 顶板支护取消钢筋梁 (带) , 增加锚索支护, 锚索长度5米, 巷道顶板中部单排, 间距2m~2.5m。

(3) 由于经费投入等原因, 围岩岩石只作了点荷载试验, 其它参数除坊子煤矿地质报告上有的以及现场监测得到的以外, 其余取至《煤矿支护手册》等其它参考资料。

篇4: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1 萃取法

1.1 常见的萃取法

现实生活中, 分离富集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是液相萃取技术。近年来, 分离富集法逐渐开发了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萃取技术。

1.2 浊点萃取法

浊点萃取法是较高效的分离富集法,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能溶于水, 温度低是该溶液无色透明;当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到浊点以上时, 该溶液经放置或离心分离, 溶液逐渐分成两相:上层是表面活性剂富集相;下层为水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疏水性物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相结合, 待测的金属离子被萃取进入表面活性剂相, 而待测物中干扰物质留在水中, 经过两相分离, 就可将样品中需要的物质分离出来, 称为浊点萃取法, 简称CPE法[2]。

1.3 节能环保特点

富集分离法测痕量金属不会使用到那些具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 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几乎为零。这种分离检测方法常常是以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的溶解性和浊点现象为基础, 通过改变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溶液温度以及溶液的酸碱度等等, 做到疏水性物质与亲水性物质两相分离。这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萃取法方法具有经济节能、安全、高效、简易等优点,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研究中。

2 铅的富集分离研究

铅及其化合物具有毒性, 是一种对人类健康以及自然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化学物质, 水环境会被铅污染, 铅随水而进入动物或人类的食物链。自然界水样中铅的含量较低, 通常是微克级或纳克级, 痕量铅及其化合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难以直接检测出结果, 因此测定前需要进行预分离富集[3]。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 实验方法

取10ml铅标准工作液置于50 m L刻度离心管中, 依次加入1.4 m L的DDTC, 4.0 m LTriton X-100, 4.0 m L p H值为5.0的缓冲溶液, 用水定容至50 m L。震荡匀后于80℃恒温水浴中, 加热50min, 趁热在4000r/min下离心6 min使其分相, 用吸管吸弃上清液, 然后将表面活性剂相以0.2 mL的10%的THF稀释, 加水稀释至1mL刻度线,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铅的含量。

3.3结果及讨论

3.3.1p H影响

从表2可知, 随着p H值的增大萃取率 (萃取率以相同浓度, 未经处理的铅标准溶液为标准的) 增大, 在p H=5.0时, 萃取率达到最大。

3.3.2 DDTC浓度

在p H=5.0和浓度3.0 g/LTriton X-100介质中, 取含0.1g/m L铅的50 m L溶液, 考察DDTC对萃取率的影响。由表3可知, DDTC的浓度在2.4~3.2 mmol/L, 萃取率最大。

3.3.3 Triton X-100浓度

随着Triton X-100浓度的增加, 萃取率逐渐增大, 当浓度达到4.0 g/L时, 萃取率达到最大值。Triton X-100浓度的大小决定了表面活性剂相体积的大小, 要提高萃取效率和富集能力, 在保证萃取完全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减少相比。

4 结语

浊点萃取法萃取水中痕量铅的最佳条件为p H=5.0、DDTC的浓度2.8 mmol/L、Triton X-100浓度4.0 g/L时, 萃取效果最佳。

摘要:本文通过萃取法的理论分析, 就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 (DDTC) 为络合剂,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TritonX-100为萃取剂的浊点萃取分离富集水中痕量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浊点萃取,痕量铅,节能环保,实验

参考文献

[1]雷夏.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金属离子.河北农业大学, 2010.06.

[2]杨柳.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金属元素的研究.湘潭大学, 2007.06.

篇5: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1、日语的方言、共通语以及标准语

方言是一个国家语言丰富性的表现。在语言学中,方言是语言变种地域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日本各地被使用,但又因地域而异的日语被称作日本方言。与方言相对的有共通语和标准语。共通语是不同的语言之间或者方言之间,为了彼此交流而使用的第三语言。而标准语是一种语言唯一的一种规范,也就是理想化的语言。

2、方言产生的原因

方言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间交通的阻隔以及各地社会状态的特殊性。以下阐述几种典型的原因。

第一,自然地理的原因。例如阿尔卑斯山脉把本州岛分成东西两部分,从而也形成了东西方言。八丈岛是离岛,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八丈岛方言。

第二,民族以及居住民的移动。例如九州的延冈,存在于九州方言带,却使用的是东部方言,就是由于江户时代的移封制。

第三,在大都市各种方言的混淆。典型的代表就是东京方言的形成。

第四,封建制度下形成了封建社会,也造成了不同方言的出现。例如山形县内的庄内方言以及米泽方言等等。

3、诸方言的特征

根据东条操的方言区画,本文主要考察琉球方言、本土方言下东西部方言和九州方言的特征。

(1)琉球方言

琉球方言和本土方言相比的话,差别很大,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以下列举一些例子。

不止在音韵和语法方面,在表现形式上琉球方言与本州方言也大相径庭。比如本州的「ありがとう」,在琉球方言里是「ニフェーデービル」。例如此类的说法还存在很多。

(2)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在本州岛上,阿尔卑斯山脉把本州分为东西两部,从而也形成了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以下通过对比东西两方言,看一下两方言的主要特征。

音声音韵方面,东部方言倾向于子音本位的发音,而与之相对,西部方言倾向于母音本位的发音。另外,在发「ウ」母音时,东部方言中是「w」,嘴唇收缩小。而西部方言是「u」,偏向圆唇。正式因为发音的方式的不同,也才造成了语法表现的上的不同。

语法方面,例如打消助动词。东部方言是「ない」,西部方言是「ん」。东部方言是「書かない」,而西部方言是「書かん」。打消助动词的假定形,东部方言是「しなければ」,而西部方言是「せねば」。断定助动词,东部方言中是「だ」,而西部方言中是「ジャア」。动词连用形音便,例如「買う」的连用形,东部方言是「買った」,西部方言是「買ーた」(此时「買」读作「こ」)。形容词连用形音便,比如「白い」的连用形,东部方言中是「白くなる」,而西部方言中是「白ーなる」。诸如此类,东西部方言在语法层面的不同还有很多。

另外,“烟雾”在东部方言中叫作「けむ」,在西部方言中则叫作「けむり」。“茄子”在东部方言中叫作「なす」,而在西部方言中叫作「なすび」。吃东西觉得咸的话,东部方言带的人会说「しょっぱい」,而西部方言带的人会说「からい」。

以上只是举出了一些例子比较了东西方言的不同,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产生不同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因为发音倾向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不同。

(3)九州方言

九州作为日本四大岛之一,虽然距离本州不远,但是方言受古语影响很大,具有浓厚的古色。以下列举一些九州方言古色浓厚的例子。

在音韵方面,「クヮ」、「シェ」、「イェ」这样的古音还广泛存在。另外「ジ」和「ヂ」,「ヅ」和「ズ」在九州方言里也被区分。在九州方言中,蕯隅方言最能代表九州方言的特色。例如在词尾或者词中会出现闭音节。像「釘、靴、茎、屑」这几个词都读作「kut」,「かき集める」读作「káa mut」,词尾都出现了闭音节。

在语法方面与本州方言也有许多不同。例如,九州方言中的比况样态助动词是「ゴタル」。尊敬助动词,丰日方言中是「ンサル」、「ナル」,肥筑方言中是「シャル」、「サッシャル」,蕯隅方言中是「オ~ナル」、「タモす」,与本州的「レル」、「ラレル」明显不同。除此之外,表示转折的接续助词「バッテン」准体助词「ト」,像这样九州方言独有的现象处处存在。

二、日语中的新方言

随着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的成立,各方言地带的人涌入大都市,方言与方言之间出现融合,形成了新方言。井上史雄(1985)首次提出了新方言的概念。他将新方言定义为以下几点。

1、不像标准语和共通一样被广泛认同。

2、在年轻人之间使用的情况增多。

3、使用新方言的人不认为这是一种共通语,在正式的场合也不会使用。

综上所述,新方言是在日本各地方言的基础上成立的一种比较新的方言。以下把新方言分为同共通语以及其他方言接触所产生的变化以及新语两大类。

同共通语以及其他方言接触所产生的变化。例如在关东方言中表达推量意思的「べ」以及「ぺ」的用法逐渐简略化,方言色彩逐渐薄弱。以前是「いいべ」「いいぺ」、「よかんべ」「よかっぺ」,现在逐渐统一成「いいべ」这种说法。再例如岐阜以及四国方言受到关西方言的影响,传统的文末助动词「じゃ」也被「や」所取代。

新语。例如福岛县伊达郡方言中表示「~したい」的「~ッチ」。原本表示想做某事的时候是「デー」,見デー、行きデー等等。现在逐渐使用「帰ッチ」、「取ッチ」(只限于ラ行五段动词)此类的说法。另外在东京的年轻人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方式。例如カッタルイ(だるい)、ナニゲニ(何気なく)、チガカッタ(違っていた)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突破了原有的表达形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

三、结语

本文论述了日语中的方言和新方言。通过对方言产生原因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方言的多样性与地域性。尤其是随着新方言的出现,方言本体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本文中,因为篇幅有限,对于方言的声调并没有进行涉及与研究,今后作为课题进行另行研究。

摘要:日语中的方言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与体系。本文主要从日语方言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基于方言区画的基础上各方言的特征阐述了日本方言。在方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方言,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日本方言的多样性与地域性的差别。

关键词:日语中的方言,特征,新方言,方言与共通语

参考文献

[1]佐伯哲夫·山内洋一郎.国語概説[M].和泉書院,1983.

[2]井上史雄.新しい日本語-新方言の分布と変化[M].明治書院,1985.

[3]飯野公一·恩村由香子.新生代の言語学[M].くろしお出版,2004.

上一篇:凿岩台车司机安全培训试题下一篇:智斗老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