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2024-05-24

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平移”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

小学中心校 查道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认、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特点和本质。

3、能说出生活中的各种平移现象,感受平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体验变换的思想方法。难点: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仅要是学生认识和感知平移,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实例,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同谈话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

1、观察热气球、缆车、电梯、升国旗等的运动,说一说他们都是怎样运动的。

2、像这些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方向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二、进一步理解平移

1、在生活中找一找平移现象。

2、在游乐园里找一找。

三、动手操作。

课件动画演示: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1、平移一个点

2、平移一条线。

3、平移一个三角形、蜡烛、小鱼。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

4、小结,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四、应用。课件出示

五、欣赏美丽平移图案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说出平移的概念。

七、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沿直线运动。平移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会发生改变。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还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的数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

其次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归纳出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其三是应用。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学生动手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平移。

篇2: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个旧市红旗小学 普恩祥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个旧市红旗小学 普恩祥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加法的估算》反思

学生探索着估算的方法,体验着估算的合理性,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发展,思路得到了拓宽,对数学的感受是真实,亲切,自信的!放手让学生学习数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使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去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即使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数学内容。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作业干净,认真,题全做对了就是好学生。一节课后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题是否会做了,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我们课堂中,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第一学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教学实践证明: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比与生活相疏离的教学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在本课前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知识基础,所以这节课新授的知识点并不难。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三位数加三位数,做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但有了这个意识,我并没有大胆的全部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整个问题,还是做了一些引导,应该放心大胆的让孩子自己完成计算,总结方法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自主探索。还有应该让学生比较126+143、126+5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在课堂作业这块我选择分层作业,让学生更好的更兴趣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达到各有所需。总的来说,这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较好。知识从更深的一层来说,还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次有待改善。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由于学生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思考:

1、在生活中人们怎样知道物体的重量?

2、物体重量的单位有那些?

3、掂一掂一个2分钱的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

本节课一开始,我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班上两位同学,一位是:陈小东(比较胖),另一位是王叶(比较瘦)请同学们说说如果现在举行比赛,你会选择背哪位同学?从而引出物体是有重量的并由此导入新课。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我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称一称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3、教具直观、形象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例如:1个苹果重量,1个鸡蛋重量,一个笔盒的重量等。感知1克时,让学生称一称一支铅笔的重量,一把尺子的重量,一个橡皮的重量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称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一点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找规律》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背景分析: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篇3: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主要包括英语教材内容自身的语言美和教学用语的语言美。由于整个课堂的言语活动均以教材所选内容而展开, 该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自身的语言美。根据修辞学理论, 修辞活动大致分为词语选用、句式变化和段篇安排三个层次, 故我们也可从这三个方面探索教材内容的语言美。

1 词汇美

选词考究的文章必然会使得读者产生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戴顿教授说的“强烈的兴趣感、兴奋感、奇妙感和愉悦感。”关于词语的选用, 学者们公认的三项标准是“准确、鲜明、生动。”且这三项标准是层层递进的, 前两项是最后一项的前提和基础。

1.1 选词的准确性

选词准确要求运用词汇时考虑其所在语境, 用词时要熟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同形异义”等词义现象, 清楚什么情况下使用词的“基本意义”, 什么情况下使用其“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如“cover”这一简单的词, 在字典中的释义用法就接近三十条。此词在体验英语一Marcela’s Work Experience (Unit1:Passage A) 一文中出现过三次, 该文作者在使用时能分辨不同语境对其多种含义把握得相当精准而恰到好处:

1) It was easy to adjust to life in London.And there is so much to see that after six months exploring I probably covered only half what I intended.

2) It is an economical way to live and travel in anther country since most of jobs pay enough to cover rent, living expenses and some travel expenses.

3) My job search began when I chose three different business employers and faxed them my cover letter.

点评:句例1和2中的“cover”都用作动词, 且使用了引申意义, 根据语境可以分别理解为“行走”、“支付”之义, 最后一句是名词用法, 且为美式英语提法, 应理解为“附函”。

1.2 选词的鲜明性

选词鲜明与用词简练有关, 要求用词既要简明扼要, 避免冗繁罗嗦, 所表达含义又要鲜明、清晰, 这也是在把握准确性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体验英语一So Much to Learn (unit 1:Passage A) 一文中的两个句例可以证明此标准:

1) Jubilantly, they filed into the classroom.

点评:此句中代词”they”指的是一群高年级工科学生, 作者想在故事中描绘一群学生排成队非常有秩序一个接一个走进教室参加考试的场景, 即“walk in a line one after the other”, 使用“file into”既简洁且使人印象鲜明。

2) She surveyed the worried faces before her.

点评:此句中代词“She”指举行一堂特殊考试的教授, 考试结束后, 当老师故意询问学生答对了几道题时, 面对学生的沉默与紧张不安的神情, 作者选用一个动词“survey” (仔细地审视、观察, 即“look carefully at”) 便能使读者充分体会到她举行这场特殊考试的深意 (她表面上似乎在看学生的表情, 实则在仔细揣摩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 因为她对考试结果是早已经预料的) 。

1.3 选词的生动性

在前两项标准的基础上, 此项标准要求更高, 很难把握, 既要避免词藻过分华丽而显矫揉造作、空洞, 又要让词语表达形象并具有一定的修辞美感。体验英语二Death of a Dream (unit4:Passage A) , 讲述了一个悲剧性故事, 但在悲剧发生之前, 作者却把故事画面渲染得十分具有喜庆感和美感, 与最后的悲剧性结局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从而形成一种反衬的修辞效果。这离不开作者生动的选词。悲剧发生之前, 作者是这样描述故事人物 (一群年轻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的:

The best of America’s skaters beamed for the camera.Mostly young, they laughed and gigged, their eyes dancing with excitement.

点评:读完此句, 我们的整个脑海应该被欢笑所占据, 主要是因为作者几个生动动词的选用:首先“beam”一词本有“光”或“照射”之义, 用在此可让人联想到运动员们当时如阳光般灿烂迷人、朝气蓬勃且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接着“giggle”这一拟声词又产生了一定的音响效果, 我们仿佛听到了他们咯咯的爽朗笑声;最后“dancing”一词则使用了辞格, 又让我们似乎看到一双双跳动着喜悦与欢乐之光的眼睛。可以说, 三个动词就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该故事中还提到了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年轻新星Lauria, 作者如此描述她:“Lauria had great skill, dazzling grace, and a winning smile.”她的笑容则含着对自己无限光明事业前景的自信和骄傲, 而“dazzling”一词又让人想到她令人目眩而倾倒的优雅和美貌, 读者也会更加为这样一位正处花样年华并具有无限资质的优秀花样滑冰选手感到痛惜, 故事的悲剧力量进一步增强。

如果读者读完由上述一系列词汇所构造的充满光的、美的、欢乐的画面, 再读到文中最后一句:“All that remained...were three pairs of melted skaters dangling from one of the wings.”“dangle”一词让人想到一切美好情景尽失, 仅剩下三双已烧得近乎融化的冰鞋, 挂在飞机的残翼上并在风中孤独摇曳, 这种“人去楼空”的悲呛而残酷的画面让人不禁黯然泪下。

2 句式美

修辞对句子的要求是在正确的基础上富于变化, 也即句式的多样化。体验英语所选用的每一篇文章不仅十分注重长短句的结合, 即一个段落或篇章会同时选用简单句、并列句以及复合句等多种句式, 且通常选用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或辞格更好地实现语言美。

1.选用特殊句式结构

时常采用倒装、掉尾、省略、重复、渐进、突降等特殊句式结构能达到特殊的语言效果。再以体验英语一So Much to Learn (unit 1:Passage A) 一文为例, 其中多处句子使用了倒装结构, 使得作者的主要意图更清晰, 表达效果更鲜明, 如:

1) On their faces was confidence. (介词短语前置)

2) The approaching exam, they know, would be a snap. (宾语前置)

3) Jubilantly, they filed into the classroom. (副词前置)

2.运用辞格

某些篇章也在句中运用比喻、对照、排比、双关等不同辞格, 不仅增强句子的可读性, 也使全文显得更为生动。如体验英语二Things I Learned From Dad (Unit 7:Passage A) 擅用比喻辞格, 以下例句划线部分均使用了比喻中的隐喻:

1) There was always so much love in the family, I grew up with an incredible security blanket.

2) Dad was a pillar of strength for us.

当Richard Branson提到父亲擅用表扬而非批评教育子女的方式也选用了他的一句比喻:“If you pour water on flowers they flourish.If you don’t give them water, they die”.

3 段篇布局美

段篇修辞为修辞活动中的最高层次, 不论是段落还是篇章, 也不论是记述、议论、说明、描写哪种体裁, 首先要求有明确的中心, 再者要合理组织所选用语句, 即各句句意必须协调、一致且表达连贯, 符合全文逻辑和中心思想。以体验英语一Internet and Education (Unit 2:Passage A) 为例, 先看整体布局, 全文所选各段落意思衔接紧密, 所表达中心一致, 读者只需阅读该文每一个段落的主题句便能迅速抓住文章整体思想, 即是在通过现代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来体现前者的优势。最后一段为总结段, 它不仅再次强调主题, 且点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即网络教育不仅比传统教省钱而且更方便, 是未来教育不可避免的趋势。再看具体段落, 句子紧凑、流畅, 句意连贯、层层相扣, 毫不偏离主题。下面节选其中一段加以证明:

The internet classes and courses are also very convenient because there are no physical restrictions as in conventional education like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s.First, in classroom-based education there is a limitation o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at are allowed in each class while Internet education is available to everyone because a classroom is not an issue there.Students don’t have to struggle in order to register for the classes they like.In addition, there is no time limitation so students can repeat exercises as many times as they need.

点评:此段中第一句为主题句, 指出网络教育之所以方便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此也为该段落将要表达的中心。接着作者紧密围绕这一中心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段分别论证了为何网络教育比传统教育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上和空间上选择的灵活性。其中过渡词“First, In addition”的使用使段落分为两层意思, 结构清晰。

4 小结

本文研究仅是单纯从语言学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美的探索手段之一, 我们还可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英语选文中的文化、故事、人物、主题思想等角度体会语言的美感。为此, 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是不容忽视的另一环。如英语教师如何在充分发掘所选教材语言美的基础上通过灵活使用个性化的课堂用语 (如幽默风趣型、诗意浪漫型、富含哲理型等) 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段 (如联系课本、联系生活、联系学生心理、联系文学、名人名言等有效的课外资源充实课堂内容) 进一步在课堂上传递美、营造美和渲染美期待与同任们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林艳, 吴瑄.从认知规律学习理论看英语中的美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2]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http://www.reader8.cn/data/20111214/911941_2.html.

[3]吴敏.浅谈美学视角下的英语学习[J].才智, 2010 (7) .

[4]吴学琴.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艺术美[J].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0 (6) .

[5]吴俊芳, 欧阳慧.英语语言的“音、形、修辞”之美[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 (3) .

[6]王国印.英语语言美之举隅[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2) .

篇4:二年级下册数一数教案

2、数学思考方面: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数出或估算出生活中的大数。

3、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生活中大数的例子。

4、情感与态度方面: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计算机一台、教学软件。

学生:计算机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展示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大数。

1、教师谈话,引入主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分别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大数,谁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搜集的信息?”

2、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大数,教师结合内容进行人文、环保、爱国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学生收集的作品,便于学生集中交流,更具形象直观性,吸引学生注意力。】

3、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信息。

师: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忍不住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4、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师:看到这些大数你有什么体会呢?

5、小结:我们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询问家长,可以了解到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数,也有关于大数的一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生活中的大数”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建立计数单位“千”“万”的概念。

1、课件显示大立方体。

师:请你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要知道究竟有多少个,我们需要数一数,请4人小组商量一下可以怎么数?

学生上机操作。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电脑演示,由一组十,由10组百,由百组千。

①、一个、一个地数出一排,10个一是一十;

②、一十、一十地数出一百,10个十是一百;

③、一百、一百地数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

3、软件拖出10个一千的大立方体,学生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

师:现在小正方体更多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吗?

4、出示数位表,学生说说数位表的位置和顺序,个别学生拖动“个”、“十”、“百”、“千”、“万”填进相应的位置里,理解数位顺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百”、“千”、“万”,还有我们以前学习的单位“个”、“十”,它们各有自己的数位顺序,请同桌两人先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课件演示(强调数位顺序表应从右边起)。

数 位 顺 序 表

……()位()位()位()位 个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有利于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千”“万”的概念,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进制关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估一估:

①、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

②、我校大约有学生一千人,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2、看图说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

课本第29页,学生看图在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这个数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给出一个数,如“248”,个别学生上机操作,拖出相应的数量的小正方体,进一步练习大数的组成。

4、小组轮流活动(上机操作):其中一人说数,其余同学托出相应数量的小正方体。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电脑操作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交流、感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四、师生总结:

篇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说课稿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认识。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哪里?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49页第四题,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可以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篇6: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知道了乘法的含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5个5

个地计算对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应用的比较多一点,所以计算不是问题。学

生对乘法口诀有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

学生对口诀还不是很了解,把重点应该放在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5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5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乘法口诀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要准备过冬了。它们来到

森林里,你知道它们正在干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了,教材中的主题图。

学生回答出它们正在采集松果,教师板书采松果。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新知

1、师:看看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一共多少个松果

师: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学

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课件出示。

师:我们来整理一下。

师出示松果图指明学生说出乘法算式。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指明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展示每个算式的特点。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的又对又快吗?

指明学生说出记忆方法。

师:为了记起来方便,我们把这些式子编成口诀,记起来就又

顺口又容易了。

2、师介绍乘法口诀,出示课件

你们能试着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尝试编制口诀,教师相应出示口诀表的课件。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是谁编出来的?

生:我们自己

师:你们真棒!大家编的口诀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规

侓,你们愿意把它们找出来吗?

指明回答,师出示相应的课件

3、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记住这些口诀呢?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

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出示了相应课件,学生说出口诀。

师:想不想和老师玩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

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生互动,做游戏说口诀

师:现在和你们同桌来玩这个游戏,同桌交流完成

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我想出一些难一点的题

目,大家能完成吗?课件出了,练习题对答好的同学

给予鼓励。

三、巩固新知识

1、把口诀补充完整

指明学生回答

2、填一填

教材31页1题

3、填一填

教材31页4题

4、先在图上圈一圈,再数一数,说一说

教材第31页5题。

5、拓展练习

篇7:二年级《平移旋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移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0~31页例

2、例3及做一做,教材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运动引入,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直观理解、辨认图形的平移旋转现象。平移和旋转是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之后学习研究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平移和旅转都基学生在日常生感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马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由应有不同的要求。平移旋转知识的编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训图形的交换发展他们的空间现念。教学时,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话中所热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模仿、比较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

2.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区分出平移和旋转。

3.通过判断、涂色等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初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正确判断、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学难点

能辨认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的简单图形。教学准备

《平移旋转》教学课件、练习卡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看一看。这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每看到一个活动,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个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也可以用你的声音、表情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

活动1: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游乐项目;根据出示的图片,用手势、表情、声音等模仿。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运动方式。

思考1:大家做的很好,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游乐园里的活动都有什么感受?

活动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初步能说出很快、转的头很晕。【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思考2:刚才这些游乐项目它们运动时的方式一样吗?现在你能根据他们运动时样子的不同分分类吗?你打算分几类?怎么分呢?把你的想法先跟同组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活动3:学生小组内讨论运动的分类,要求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全班讨论分类情况,引导学生对比几种分类,选择分成两类,一类是直线运动,一类是曲线转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学生从运动方式上感受平移和旋转运动的不同,为区分平移和旋转做准备。

(二)新知探究 1.平移

思考3:我们来观察这类运动,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它们移动后有什么变了,有什么没变?

活动4:学生观察想象物体的运动,找到相同点,基本说出朝一个方向沿直线移动。移动后物体的大小没有变,位置变了。

像滑梯、小火车、跳楼机这样整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我们称为平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只你喜欢的小动物,伸出手指,听老师的口令,让它平移。

活动5:学生想象一只动物,听老师说向左平移、向右、上、下、左上、右下等口令,用手表示动物的平移。再次感受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方式,感受平移现象,加深对平移的现象理解。

2.旋转

游乐园的活动中还有另一种运动方式,我们来看。

思考6:我们来观察这类运动,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移动后有什么变了,有什么没变?

活动6:学生观察想象物体的运动,找到相同点,基本说出转动。转动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没变,位置变了,方向也变了。

思考7:那旋转飞机或者飓风车会这样转着越转越远吗?(用手势)它们分别是绕着什么在转?

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在转动的叫做旋转。【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对学习习近平移现象,学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自主研究旋转现象。

(三)巩固练习

1.除了我们已经出现的这些运动现象,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旋转吗?谁来说说?

2.用手势或物体做出运动现象,让其他同学说出运动现象。3.下面的哪些小动物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活动7:学生观察讨论,找到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的图案,引导学生讨论小蝴蝶、乌龟分别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吗,思考平移后除了物体的大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小兔子和蜗牛都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但蝴蝶和乌龟不可以。看来,物体平移后不仅物体的大小、形状不变,物体本来的方向也不变。

请学生上前操作演示,用语言描述平移的过程,可以有不同路线,进行一次平移或多次平移。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是斜着还是竖着、横着移动,只要是沿直线移动,都叫平移。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研究平移现象的特点,为辨认平移现象以及简单图形通过平移后的图形做准备。

【解析】考查目标1,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和旋转,考察学生是否能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②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做手势“ ”,是旋转的做手势“O”。

(四)课堂检测

1.下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打上“√”,是旋转的画上“○”。

1、水龙头的水往下滴。()

2、拧开水龙头开关。()

3、升降机上升。()

4、开关教室的门。()

5、前进的汽车。()

6、汽车轮子的运动。()

2.下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灰色小鱼重合? 把它们涂上颜色。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8: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我们把游乐园中的活动分成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两类,知道了平移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还可以分辨出哪些物体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篇8:教学设计——二年级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篇9: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2008-2009第二学期)

科任;刘过亨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61人,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能遵守纪律,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待进学生。这个学期必须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

(二),整理和复习等四个部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

3、学会绘制复式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所说明的问题。

4、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例应用题。

5、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比例的应用,小学阶段主要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努力构建“和谐有效”课堂,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3、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抓好育尖补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四周:第一单元;比例。

第五周----第七周:第二单元;圆柱、圆锥和球。

第八周----第十一周:第三单元;简单的统计

(二)。

第十二周----第十五周: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

篇10: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学生用具】 方格纸,小房子卡片,小熊卡片,小篇子。【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给它们分分类?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来了一个新伙伴,你们欢迎吗?你们想不想跟小熊一起去游乐场看看?

师:你能从下面的游乐项目中找出平移运动的吗?小熊最喜欢玩旋转类的游戏了,你愿意帮它挑出来吗?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你们看小熊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咱们一起跟小熊做个游戏愿意吗?游戏之前让咱们一起先来看看游戏建议吧!

(课件演示游戏建议)

(学生进行活动)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小熊做的是什么运动?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对平移与旋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它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呀?

二、探究体验

1.学生动手移一移,说一说。(学生拿出方格纸和小房子卡片)

师:请你将小房子卡片从原来的位置向上平移3格。生动手移一移)

你是怎么移的?两个同学一块儿说说。

请你把小房子向右平移4格。

互相出题移一移,说一说。

学(出示课件: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移的?向哪儿平移几格?

师:你们真棒!通过动手动脑,学会了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了。

2.演示课件:快看,小火车带着小熊和小朋友来了!

运动过程中提问:小火车做的是什么运动?

(运动停止后,呈现两人都说自己经过的路长)

学生讨论:到底谁经过的路长呢?

师小结:小熊和小朋友无论站在车的什么位置,经过的路都一样长。

三、巩固练习

1.做小篇子,实物投影订正。

2.小篇子:几号小鱼能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请你把它涂成红色。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四、布置作业

到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下节课向大家汇报。

【设计说明】

首先,就教学目标的定位来说,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和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动手活动,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其次,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我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小房子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学生在做小鱼图的练习中不仅用到了平移的知识,还用到了旋转的知识,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课的最后,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上一篇:办公室英语: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下一篇:孩子的百日咳是父母传染的 打疫苗时间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