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校园暴力知识

2024-05-03

防校园暴力知识(共6篇)

篇1:防校园暴力知识

防校园暴力知识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怎样防止发生校园“暴力”,加强自我保护?

近年来,勒索钱物、恃强凌弱、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这已不是个别学校的个别现象,尤以一些中学为最。较突出的校园暴力有如下几种:

一、勒索钱物。

湖北某校秋季刚开学就发生了3起殴打、勒索学生事件,被劫现金达1千余元。后经查证,做案者竟是六名刚升入该校的初中生,平均年龄不到12岁。勒索钱物的现象近年来较为常见。这类暴力活动常常是以团伙形式出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他们早已了解好的目标。

二、聚众斗殴。

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粗俗港台影视片影响,崇拜那些“草莽英雄”、“黑社会老大”,还有一些同学大讲“哥们义气”,因此在学校拉帮结派,常因一些小事聚众斗殴,这类暴力事件涉及人较多,造成的危害也较大。

三、随意伤人。

部分中学生唯我独尊,缺乏起码的法律意识,在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或个人的利益受到损伤时,甚至采取了恶性的手段,例如某市的一名学生就是因为借笔发生口角产生了伤人事件。

四、早恋引出纠纷。

早恋在中学时代是应该制止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教育不当,中学生的早恋或明或暗地进行着,而这其中又不免有“单相思”和“三角早恋”。由于中学生的单纯幼稚和性情的冲动,往往产生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某市一高三学生,就因为“单相思”产生了怀疑和忌妒心理而杀人,酿成了悲剧。

校园“暴力”事件虽然为数并不很多,并且大都发生得较隐蔽,但其反面影响是极大的。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暴露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杜绝校园暴力必须综合治理。社会有关部门特别是治安部门要对校园暴力引起充分注意,要指导学校建立健全的学校内部的保卫组织,经常结合典型案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师生的安全。学校对此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搞好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出现问题严肃处理,不要怕暴露问题而“捂”着不报,更不能采取让家长私了的办法来助长坏人坏事的气焰。教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尽到师责。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不应歧视,或害怕而放手不管,而应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学生中的事故苗头。

学生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对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做好下面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暴力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暴力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 要举止文明,不要口出脏话,随意骂人。要自尊自爱,不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伤人或戏弄同学。要团结互助,不要欺弱怕强。要礼貌待人,不要打架斗殴。要强身健体,不要喝酒、吸烟。要友谊为重,不要早恋。

要参加有益活动,不要看不健康的影视图书。要遵守秩序,不要围观、起哄。

要加强法纪学习,不要个人意气行事,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在发现校园暴力事件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和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校园暴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在我们身边发生,做为新世纪有思想、有文化、有抱负的新大学生,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维护校园的安定团结。

篇2:防校园暴力知识

星子镇中心小学班主任:陈海带

2016年12月20日 教育过程及内容记录

一、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篇3:防校园暴力知识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基于个体或群体在体能、心理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导致的权力滥用现象,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侵犯性行为。其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实施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行为。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主要体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较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力,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使孩子人格出现缺陷甚至扭曲,导致暴力心理和行为的滋长而一发不可收拾。

2.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部分低收入家庭,无法满足孩子正当的日常开支需求,致使孩子在校园内发生偷盗,抢劫等行为,校园暴力也会如影随形地出现。

3.家庭结构缺陷带来的影响。有调查数字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高达64%。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师生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音调。教师所在的学校是被一定的制度和严格的仪式形式、训练措施和惩戒方法等所支持的组织形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借助暴力,即体罚、变相体罚。正因为如此,我国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师生关系可能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做出了针对教师的严格规定:“第六十三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其固有的特征是严格遵守制度,而且对个体差异的容忍度很低。因此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事实性地孕育了其暴力行为的发生。

2.学校注重升学率和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教育偏差,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发生。社会上有些家长如是说:“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了多年,仍有个别学校只盯着升学率,忽视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可能用暴力手段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是否发生,发生频率的高低以及严重程度,都是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折射。

3.不良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实际上一个治理有方的学校、一个拥有健康校园文化的学校发生学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然而在一个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强权支配的师生关系;另一个是“放羊式”的师生关系。学生有可能把那些有力量而且独裁的教师当做崇拜偶像。如果学生把这些老师的言行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对待自己的同学并实施伤害行为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反之,那些既不严厉又无法控制课堂秩序的教师同样会让学生对校园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憎恶学校,也会导致校园侵害行为的发生。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态度同样可能成为学生伤害其同伴的借口。譬如教师对学生使用尖酸刻薄的措辞伤害其自尊等。

(三)社会暴力文化及网络、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

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缺乏可操作性。在许多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许多血腥的暴力场面。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即使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也乐此不疲。其实,由于孩子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远不及成人水平,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文艺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和正面角色。相反,他可能欣赏到的只是其中的惊险刺激的暴力行为。

(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不良人格倾向会引发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这些孩子之所以称为“问题少年”上文中已经提到,或家境贫寒,或家庭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常常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三、针对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德育对策

校园暴力的阴霾还在四处弥漫,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抹上了一道败笔,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该怎样应对呢?

第一,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扎扎实实地改善校风,搭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人性化。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尊严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建立全员式的、发展的、平等的、和睦相处的师生教育关系。

第二,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教师愉悦工作的一方净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对教师来说,要求教师能够努力倾听学生的心语,并把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和交流作为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下,不要忘记对他们进行文明教育和礼貌教育。

第三,授予学生如何预防及应对校园暴力的策略。学校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学生和学生之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如何预防和应对一些即将发生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如现在有的学校聘请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法制副校长,定期来学校向学生讲解法制知识,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教育内容,使学生正确应对和处理校园暴力侵害行为。

第四,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面对高考的指挥棒,怎样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正德智关系,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是摆在当前教育大车前的一座大山。

总之,校园暴力在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身边,让校园回归安宁,让我们的教育环境远离血和泪的痛苦,还校园一份宁静,是每个教师和同学及家长的共同愿望。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校园、平安校园。

摘要:校园是我们实行和接受教育的场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在我们周围,血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引起高度的重视。校园暴力不仅危害到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和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精神阴影。我们该如何看待校园暴力事件,它形成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校园一片净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校园暴力,产生原因,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篇4:防校园暴力知识

内容摘要:近年来,女性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其中故意杀人、放火、故意伤害(致死)、抢劫等女性重型暴力犯罪也并不少见。这类犯罪女性多为弱势群体,选择的犯罪对象多为关系密切的人,实施的犯罪手段异常凶残,造成的犯罪后果特别严重。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深层次犯罪原因较为复杂,笔者尝试从家庭暴力、婚恋矛盾、经济困难、精神障碍、性格缺陷等方面予以探讨,并探索检察机关在有效预防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方面的机制构建,以期降低女性重型暴力犯罪发案率。

关键词:女性犯罪 暴力 惩防机制

近年来,女性暴力犯罪频频见诸报端及各大网络媒体,并迅速传播,有的犯罪手段异常凶残,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检察机关作为一线办案部门,直接接触案件的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其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有更为直观的了解,理应通过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在女性严重暴力犯罪的惩治和预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在个案办理中通过刑事诉讼的一系列程序,做好对特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预防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机构、部门的机制对接,将类案调研成果有效输出,及时遏制犯罪发展苗头,达到一般预防的社会效果。

一、女性重型暴力犯罪特征分析

女性重型暴力犯罪在犯罪类型上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抢劫、放火、爆炸、绑架等。本文以T市某分院五年间(2011年至2015年)审查起诉的15件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为视角进行分析。其中,故意杀人8件,占53.3%;故意伤害(致死)2件,占13.3%;抢劫4件,占26.7%;放火1件,占6.7%。在犯罪形式上,共同犯罪8件,其中,4件抢劫案件均為共同犯罪。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办理上述案件的过程中,通过对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庭审及审查相关证据材料,可以发现女性重型暴力犯罪呈现出四方面特征。

(一)犯罪女性多为弱势群体

所谓弱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低,上述15件案件中,绝大多数犯罪女性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二是经济条件较差,本人无职业,无生活来源,上述案件中,除1人有职业、1人系退休教师外,其余均无职业,无收入来源,如刘某某在其前夫去世后搬到其母亲家同住,靠其母1500元退休金生活,另如敖某生活窘迫,参与抢劫作案时系未成年孕妇;三是属于家庭暴力受害者,如岳某某20余年长期遭受丈夫的家暴,造成耳聋、腰背部疾病等;四是身患疾病,如宋某经鉴定患有“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可见,实施重型暴力犯罪的女性在家庭、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劣势,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这些女性犯罪人都表现出对自己生活处境的悲观无奈,而这种状态在触发其犯罪动机方面均起到一定作用。

(二)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案件居多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导致婚姻家庭矛盾的产生和激化。2012年3月8日重庆晨报报道“丈夫出轨、家庭暴力成为女性犯罪主因”、2012年3月12日深圳商报报道“女性暴力犯罪,收拾情敌居多”。[1]此外,婆媳关系、生子问题、再婚重组等均会影响婚姻家庭关系。在上述15件案件中,妻子杀害丈夫的3件,女儿弑母2件,继母杀害继女1件,还有杀害情人、前女友及好友各1件,比重达到81.8%。可见,除部分侵财类犯罪以外,女性暴力犯罪的对象较为特定,多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接触密切的亲友。这一方面反映出女性严重暴力犯罪的辐射范围较窄,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多数是因家庭、婚恋矛盾长期积聚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反映出此类女性犯罪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接触层面较为局限,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和矛盾疏通渠道。

(三)犯罪手段异常凶残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女性是柔弱的代名词,不太可能实施凶残的犯罪,但从本文选取的15个案例来看,结果恰恰令人瞠目。其一,其使用多种手段和凶器。如岳某某先使用安眠药,后又用绳索、斧头、剔骨刀、剪刀等工具,反复向被害人致命部位攻击。其二,犯罪后续行为残忍。多数女性在杀害被害人后继续实施肢解尸体、煮尸、焚尸、抛尸入河等残忍行为。如史某某使用斧子等工具砍击情人头部,肢解尸体,最后将尸块跨省运回原籍焚烧。通过对这些女性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能够发现,多数人实施上述异常凶残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掩饰犯罪,而更多的是出于极端愤恨和情绪宣泄。正如岳某某供述“分尸以后,他就彻底安静了,不能再打我了”。

(四)犯罪产生的社会危害后果特别严重

女性重型暴力犯罪除了导致被害人死亡以外,还会产生诸多不利后果。一是触发一系列关联犯罪行为的发生,即产生触发剂效应。如史某某杀害情人后联系其二哥、三姐及外甥女婿等人帮助其运输尸体回原籍,焚烧尸体,导致其亲人实施帮助毁灭证据的犯罪行为。二是女性加入犯罪团伙后,凭借其组织、领导方面的能力使得犯罪团伙更加紧密、牢固,即产生凝固剂效应。如黄某被骗加入传销组织后迅速发展成为骨干成员、领导,并将他人领导的传销组织强行解散,壮大自己领导的传销组织,后指使传销组织成员对他人实施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犯罪行为。三是女性犯罪对家庭、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即产生腐蚀剂效应。对家庭而言,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角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行为方式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犯罪的女性容易让子女习得错误的行为模式,使其模仿母亲非正常的生活习性。同时,女性犯罪后,常导致年幼的子女交由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还有的被送往儿童福利院等社会机构。如沈某某虐待继女案,沈某某的亲生女儿交由天津市太阳村特殊儿童研发服务中心收养。可见,女性犯罪对社会、家庭的稳定以及未成年的教育都有重要影响,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忽视女性犯罪问题受惩罚的将是整个民族。[2]

二、女性重型暴力犯罪的根源探究

从相关案例呈现出的特点分析,女性实施重型暴力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数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引发犯罪的发生。具体来说,女性重型暴力犯罪根源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家庭暴力、婚恋矛盾缺乏有效的救助途径

据统计,我国24.7%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近90%的家暴受害都为女性。2012年,妇联系统受理的婚姻家庭类问题中家庭暴力问题占23.7%,暴力致死263件。[3]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涉及家庭暴力的故意杀人案件,占到全部故意杀人案件的近10%。[4]201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10起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其中有两起均是受害女性以暴制暴的情形。[5]家庭暴力通常呈现出阶段循环周期性的特征,一个周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紧张关系的形成阶段、家庭暴力的爆发阶段、施暴人道歉双方重归于好的平静阶段。[6]遭受家暴的女性在初期往往会顾念夫妻感情、家庭完整以及自身经济不独立等因素原谅男性,由此逐渐形成“受虐妇女综合症”,即慢慢放弃各种求助、维权的尝试和努力。“学会无助”理论是指家庭暴力下的受虐女性经常感到有陷入感而难以离开这种关系,受虐妇女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将会彻底明白自己无法阻止被打的命运。每一次的家庭暴力行为都会使她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无助。[7]这些女性在饱受煎熬后,会产生报复心理,一旦出现导火索即会失去理性,实施极端行为,实现从受暴者到施暴者的蜕变。

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严重暴力犯罪的女性在接受讯问时更愿意讲述自己长期以来所受的伤害、所处的困境,甚至小到生活细节都娓娓道来。从内部因素看,这反映出在实施犯罪之前,这些女性无法将长期积累的问题有效地向他人进行倾诉,得到救助或疏解,亦或她们不了解可以向哪些机构寻求救助。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是反映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尚不健全,法律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在2016年3月1日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出台实施前,相关的规定仅是分散在《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且多是宣示性的规定,缺乏具体操作规则和力度,导致实践中执行不力。二是女性投诉、维权、救助等渠道不畅通、机制不健全。虽然居委会、村委会、妇联、妇女救助站、派出所等机构可以受理此类求助,但是囿于“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上述机构存在互相推诿、衔接不畅、干预不及时、调解力度有限、跟踪回访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女性求助无门,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也导致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二)弱势女性的生存发展条件受限

从前述15个案件分析,个人生存发展的限制更易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性格偏激、嫉妒心强、与他人相处不和谐、家庭矛盾增多、仇视社会等。如只某某杀母案中,只某某仅有初中文化程度,长期无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其决议杀害父母的目的是意图将所住房产据为已有。又如郝某某、敖某抢劫案,二人均系未成年少女,自幼家庭贫困,被迫辍学打工,敖某未婚先孕,身无分文,且时值隆冬季节,其衣服单薄,二人遂决定抢劫一服装店的瘦弱老人。此类女性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多表现得较为平静,虽然处于被羁押状态,但其自认为作案前生活窘迫的状态得到缓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贫困是犯罪的重要诱因。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多为农村家庭)以及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犯罪女性曾经被迫辍学,导致受教育程度不高,基本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水平。这些女性辍学后,有的在农村从事繁重的劳动,有的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女性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且无一技之长,往往难以找到有较高工资水平的工作,大多从事餐饮、服装等较为辛苦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女性不肯吃苦,长期依靠父母、丈夫、男友等的帮助,更有甚者,直接从事色情行业。这些女性先天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再加上后期自身努力不够以及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导致其逐步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据2009年统计,我国的女性犯罪约占整个犯罪的10-12%,其中70%以上犯罪类型与谋取物质财富有关。[8]

(三)女性特殊精神、心理问题缺乏跟踪疏导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压力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的精神、心理压力也在加大,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有些女性严重暴力犯罪就是由于女性自身精神、性格问题而引发的,從个案角度看与他人关系不密切,但从宏观角度也反映出针对女性特殊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疏导机制欠缺。

在本文选取的15个案例中,部分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宋某有失眠、被害妄想、性幻想等症状,经鉴定其患有“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徐某于案发四年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出现狂躁、自残等症状。刘某某被诊断患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这些女性在受到轻微刺激、或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便实施严重暴力犯罪。另有一些女性反映出性格缺陷,常见的为自私、冷漠、不合群等。如沈某某虐待继女致其死亡案中,沈某某与亲属、邻里关系恶化,认为自己对继女无抚养义务,遂对其采取关押、冷冻、殴打、有病不给治疗等方式实施长达两年多的虐待,导致继女因病情严重未治疗而死亡。

由于女性思想较为敏感、细腻的特点,产生精神、心理、性格问题的可能性比男性稍大。由此类问题产生的家庭、社会矛盾,通常能够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得到反映,特别是在发生一些邻里纠纷、家庭问题的情况下,相关机构、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关注和疏导。但是大量案件证实,有关部门任由矛盾延伸激化,是预防严重暴力刑事犯罪不利的重要原因。

三、检察机关在预防女性重型暴力犯罪方面的探索

女性实施重型暴力犯罪是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预防女性严重暴力犯罪要多管齐下,从教育、疏导及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女性的心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帮助。虽然我国有很多女性帮教、救助机构,但工作范围和层面都有所不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日常工作接触到的女性犯罪人和女性受害人较多,是接触女性严重暴力犯罪的最前沿。因此,应当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探索工作机制,发挥检察机关在此类犯罪惩防方面的积极作用。

犯罪预防分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而检察机关恰恰可以将这两方面工作相互结合,探索创新工作思路。一方面做好特殊预防工作,即从已经发生的女性重型犯罪案件中,通过检察机关特有的审查起诉等业务,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针对特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开展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延伸一般预防工作,即总结女性严重暴力犯罪的根源、特点和成因,加强调查研究,通过与其他机构和部门的机制对接,将调研成果和经验进行输出,释放到社会生活的最前沿,以减少女性重型暴力犯罪的发生。

(一)建立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例库,强化大数据收集研究

女性严重暴力犯罪主要由分院一级的检察机关办理,其特点、成因和应对措施与其他轻微女性犯罪案件有所不同,因此惩治和预防手段也存在区别。检察机关应对女性严重暴力犯罪的优势是掌握第一手的案例、数据和资料,能够从中进行相关犯罪成因和惩防机制的分析。实践中,虽然个案分析和类案研究进行较为广泛,但从研究角度分析,系统的案件数据分析统计仍然欠缺。一方面,由于案件管辖上存在不同审级和地域的区别,掌握的案件情况不一,各单位的统计数据通常不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统计标准,使得具有普遍性的犯罪特征无法得到全面呈现。

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利用办理案件的独特优势,和案件管理系统的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和有效运用,在分院一级的检察机关建立规范化的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例库。一是保证案例收集的完整性,注重案例库的数据交流,特别是不同分院之间对已公开案件进行数据互通,保证本地区案例库的信息全面,避免个案研判的局限;二是将统计条目规范化,如对涉案女性的身份信息、涉及罪名、量刑情节、判处刑罚、执行情况等类目进行详细统计梳理,增加案例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建立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例库不仅可以用于女性犯罪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于多种帮教救助途径。

(二)探索“志愿者服务机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加强对于女性的法制教育

从近年T市某分院办理的女性重型暴力犯罪案件的情况看,实施上述犯罪的女性在家庭及社会大多属于弱势群体,且多数存在经济贫困或无经济来源等的问题,从综合治理角度来看,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和生存能力是预防女性重型暴力犯罪乃至女性犯罪的重中之重。生存能力教育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教育,以此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文化素质教育除提升个人修养,还应包括相应的法制教育。检察机关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司法机关,应当在对女性的法制教育方面,尤其是在预防女性犯重型犯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5年,笔者所在单位成立了“巾帼普法志愿服务小分队”,均由女检察官组成,小分队成立以后多次与市妇联合作深入基层社区、女子戒毒所、未成年管教所等地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向市妇联上报了志愿者名单及履历,在社区、单位需要志愿者讲座时,派遣相关女检察官前往授课,以女性的视角和检察官的专业,为社区、女子戒毒所、未成年管教所的女性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女检察官长期工作在办案一线,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结合真实案例向女性群众讲解法律,由个案向类案扩展,由特殊预防向一般预防延伸,引起女性宣传对象的高度共鸣,课后提问也非常踊跃,法制宣传的效果十分明显。

同时,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妇联等相关组织形成联系机制,对于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多发,或者近一时期有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生的社区,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教育活动,为广大女性提供更多的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法律知识,对于提高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女性重型暴力犯罪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借鉴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的相关经验,探索检察官在女性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机制

近年来,包括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检察和审判部门,一部分办理未成年案件的检察官接受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培训,部分具有国家认可的心理咨询师资质,目的在于对案件中的未成年犯罪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以修复心理创伤和预防犯罪。

通过对女性重型暴力犯罪案件的研究,女性实施的重型暴力犯罪呈现出对象多为身边亲近的人及手段残忍的特点,究其原因均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内心仇恨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女性心理失衡、仇恨聚集、性格变化的情况,及时疏解,才能有效地防止女性重型暴力犯罪的发生。

对此,可借鉴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的相关经验,组织有心理学相关经验的检察官,对于刑事案件審查逮捕、审查起诉以及监所检察等工作过程中涉及女性犯罪人、女性被害人,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一方面防止再犯,一方面防止被害人由于心理伤害成为犯罪人。

在法制宣传活动、检察官兼任学校、单位、社区法制讲师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女性由于家庭、社会压力造成的心理失衡、精神状态不良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可与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相关的女性教育机构协作,探索公益心理讲座、个体咨询等,对于办案及其他渠道发现的心理创伤的女性,如刑事案件的女性被害人、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女性以及因婚恋、家庭矛盾导致精神抑郁的女性、戒毒所、监狱等特殊场所的女性,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改变心理活动的方向,减少女性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复仇性质的严重暴力犯罪,把犯罪诱因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与其他机关、社会组织的沟通,探索对弱势女性的社会救助机制

女性严重暴力犯罪多由家庭、婚恋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发,矛盾发生初期及发展过程中会有所表现。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团体、政府有关部门及城乡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与群众生活的联系广泛而密切,最能够及时发现社会成员生活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对女性加强教育、保护和管理,预防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丰富的经验。

检察机关处理的多为刑事案件,侧重对于侵害女性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即对犯罪人的事后惩罚,对于女性实施的重型暴力犯罪的事前预防经验较少,需要加强与相关基层组织和机关的沟通、协调,形成信息共享与反馈、线索移送等相关的平台或机制。

对于在案件办理中发现的处于弱势的女性被害人、案外人存在的生活困难的情况,应及时与相关的社会救助机构取得联系,对于生活困难、无家可归的女性予以救助,防止弱势女性,因贫、因弱导致犯罪。例如,针对涉及家庭暴力、伤害等案件中涉及的被害女性,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及上述女性的生活环境,应当与女性生活的群众自治组织、派出所等基层组织机构建信息共享和联动平台,及时向相关基层组织反馈信息,密切观察女性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给予上述女性受害人生活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定期回访,进行教育培训等活动,促进受害女性走出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努力减少女性因地位弱势或者受到侵害而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各级检察机关在办理女性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对于实施犯罪的女性,及时了解女性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有效发挥监所检察部门驻监检察官工作优势,与女子监狱、未成年管教所等部门联合,对于女性服刑人员、女性戒毒人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方面使女性服刑人员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在精神和心理上予以开解,使上述女性释放后能够有能力独立开始新生活。同时建立跟踪机制,对于刑满释放或社区矫正女性定点监控,定期回访。

检察机关应与相关的社会救助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广泛的女性社会救助平台,使每一名女性在受到伤害时,因各种原因生活困难时,有所依靠,为广大女性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防止弱势女性因生活或经济窘迫、心理等原因实施重型刑事犯罪,有效防止女性严重暴力犯罪的发生。

注释:

[1]参见揭萍、巫勇群:《女性暴力犯罪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4期。

[2]参见汪新建等编著:《社会心理学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3]参见秦秀明:《家庭暴力的危害、形成原因和预防办法》,载《行政与法》2014年第7期。

[4]参见张年亮、李玉坤:《近10%的故意杀人案涉及家暴——最高法探索建立反家庭暴力统筹联动机制》,载《人民公安报》2014年2月28日。

[5]参见张先明:《推广审判经验 统一法律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十起涉家庭暴力典型案例》,载《人民法院报》2014年2月28日。

[6]参见赵秉志、郭雅婷:《中国内地家暴犯罪的罪与罚——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四起家暴刑事案为主要视角》,载《法学杂志》2015年第4期。

[7]同[6]。

篇5: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教案

1、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2、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资料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xx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二)抵制校园欺凌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篇6:幼儿园防校园暴力应急预案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时常要预先开展应急预案准备工作。那么优秀的应急预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防校园暴力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防校园暴力应急预案1

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危及师生安全的各类安全事件,有效地控制事态的扩大,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与国家财产的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可能引发幼儿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造成的破坏性行为、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的恶性行为、歹徒在被追捕过程中的威胁性行为、因严重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报复性行为、精神病人的严重失控行为等。

二、事件的预防:

1、由符合条件的专职保安担任门卫,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幼儿园。

2、加强对园内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员的管理。为确保幼儿园安全,具有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员必须在正规的精神卫生部门进行鉴定,一旦确诊为精神病人,幼儿园应劝其在家休养治疗,经济待遇上给予帮助照顾。

3、对可能引发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

4、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预案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

三、事件的处理:一旦发生幼儿园暴力事件,务必以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1、报警。可按紧急报警按钮或拨打“110”报警电话。

2、选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身体强壮的老师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

3、保护有关对象及全体幼儿,将被保护者护送到安全处。

4、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通知家长或亲属。

5、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

6、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作善后处理。将情况报局办公室及综合教育科。

四、组织机制:

1、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旦发生事故,实行逐级负责,园长在由园长指挥,园长不在由分管园长指挥,以此类推。

2、各类人员分工明确、行动步骤清晰,如:报警人员、周旋应付人员、护送幼儿转移的人员、将伤者送往医院的人员、向局报告的人员等等,均要有明确的分工。

幼儿园防校园暴力应急预案2

为有效防范校园内发生暴力事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人身的安全,及时处置侵害师生安全的安全事件,维护幼儿园稳定,按照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学校突发事件“沉着应付、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总体要求。在认真做好幼儿园安全保卫和综合整治等工作的基础上,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提高警惕性,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组织管理

幼儿园园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防暴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防暴力事件处置工作,一旦发生暴力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处置领导小组快速有效开展工作。

防暴力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贾风莲

副组长:高子忠刘建贞贾红英

组员:庞玉香姜美香苏秀英张风珍李凤英周天美刘云霞高宝莲

三、职责分工

1、保卫室:严格传达室工作制度,对来往人员及时查问,切实做好登记制度,外来人员凭出入单进出校园。发现可疑人员及时与领导小组成员联系。

2、校园保卫组:加强值班和校园巡视,及时处置突出事件,做好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3、安全管理办公室:根据《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会同法制副校长,妥善处理学生的伤害事故,保障中小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各班主任负责与学生家长联系,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4、教育教学管理室:日常安全教育活动的计划和有序开展,教育幼儿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总务处、安全科:加强学校内部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排责消除安全隐患,加大预防投入;特别是加强食堂的管理,严防师生中毒和人为投毒事件。

四、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原因

由于种种因素对社会不满和因矛盾激化铤而走险、因严重利益冲突而报复、精神病人发病以及极少数歹徒行凶犯罪等情形是引发学校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五、应急措施

1、来人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应力加阻止,不得放行。如来人已闯入校内,门卫追赶不及,应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领导,及时将闯入者逐出校门。

2、获得事件信息的任何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幼儿园领导或有关人员报告,并同时打110报警。

3、幼儿园领导或有关人员应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对不法分子进行劝阻或制服,使犯罪分子无法靠近学生,保护在场师生安全,防止事态扩大。

4、为防止不法分子逃跑,在制止、制服前应关闭校门。

5、如有伤员,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并通知受伤人员的家长或家属。

6、负责组织班主任、教师把所有学生和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7、作好师生的稳定工作。

8、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当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

六、预防措施

1、加强对师生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意识。

2、严格门卫登记、管理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

3、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七、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按下列程序处理;

1、报警,可按紧急报警按钮或打“110”报警电话。

2、立即按要求逐级上报,可先口头后书面。

3、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送往就近区级以上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校方要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与歹徒周旋。尽力规劝其终止犯罪;同时学校要全力保护好在现场或附近的其他学生,并迅速疏散至安全的地方。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和善后处理。

幼儿园防校园暴力应急预案3

为了预防和减少本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全力提高我园处置暴力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时的有效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成都市教育局防范处置校园暴力事件工作预案》,结合幼儿园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基本情况

幼儿园位于县城中心,现有幼儿900余名,教职员工107名。

暴力事件可能由以下情况发生:由幼儿之间的纠纷引起的矛盾激化,导致家长之间的暴力事件;还有幼儿离异家庭发生的暴力事件造成的破坏性行为;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的恶性行为、歹徒在被追捕过程中的威胁性行为、因严重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报复性行为、精神病人的严重失控行为等。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急处置在本园发生的暴力事件。

3、应急处置部门与职责

3.1幼儿园成立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旦发生事故,实行逐级负责,园长在由园长指挥,园长不在由分管领导指挥,以此类推。

组长:杨云秀(园长)

副组长:李波(副园长)杨晓敏(副园长)杜燕(副园长)

陈炼红(副园长)

组员:张平(总务主任)李文平(班长)潘俊菊(教研组长)

杨红丽、葛川新、方艺陶(保教主任)王肖(教研组长)张怡(教研组长)曾艳华(保健医生)

3.2主要职责

防范暴力事件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加强管理;快速反应,遵纪守法,减少伤害。

3.2.1摸清情况

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幼儿园一定要摸清情况,分析暴力事件出现的性质、原因,同时及时制止暴力事件的发展。

3.2.2立即报告

如无法阻止暴力事件,而且暴力事件范围、程度比较严重,幼儿园应立即启用“110”等报警装置,向公安部门和县教育局应急办报告详细情况。

3.2.3统一指挥

在公安和现场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妥善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2.4迅速布控,减少伤害

迅速疏散师生,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的伤亡。

3.2.5快速处置

幼儿园必须在公安的协助下,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有效控制局面和事态的发展。

4、预防办法和措施

4.1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

4.2加强对幼儿园内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员的管理。为确保幼儿园安全,具有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员必须在正规的精神卫生部门进行鉴定,一旦确诊为精神病人,幼儿园应劝其在家休养治疗,经济待遇上给予帮助照顾。

4.3对可能引发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

4.4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5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减少家庭暴力。

4.6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开展铸师德炼师魂的活动。

4.7园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先制止、制服,为防不测,同时拨打“110”报警。

4.8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预案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

5、应急处理流程

(一)先期处置:门卫发现持刀暴恐分子试图闯入校园,酌情进行先期处置,阻拦或关闭大门。

(二)发出警报:报告幼儿园值班领导、分管安全工作的处室干部、幼儿园分管安全工作的园级干部、园长。

负责安全的园级干部接到警报后第一时间拨打“110”或派出所联系电话报警。

(三)应急指挥到位:园长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应急指挥室(播音室)统一协调指挥,并发出提示“老师们同学们,幼儿园发生了暴力,请大家不要紧张,幼儿园已经报警,并出动了应急小分队,请老师们履行职责,坚守岗位,请室外的同学尽快返回教室,关闭门窗,听从老师指挥”。

副园长或分管领导到应急指挥室协助园长协调指挥。

(四)应急防暴组到位:所有防暴组成员持器械立刻到学生集中的教学楼区域楼下。

按演练前的分工分别据守对应楼道,阻止暴恐分子进入教学楼。

(五)应急指挥小组调动各方力量,集中力量到暴恐分子突击的入口或暴恐分子聚集点,但每个关键入口或楼道务必有人把守。

最终制服暴恐分子,或尽量拖延时间,等待警察到来。(幼儿园可根据具体准备情况,设计为制服暴恐分子,或是与附近派出所联合演练,设计为警察赶到,抓获暴恐分子)

(六)教师到岗:听到警报后,公共活动区的学生应迅速返回教室。

班主任和配班教师立即赶到教室,指挥幼儿紧闭门窗,用课桌、木柜顶住门窗,防止暴恐分子破门窗而入。若暴恐分子强行进入教室。老师立刻举起椅子与其搏斗,椅面朝向自己,椅腿朝向暴恐分子。靠近门的同学立即撤离,来不及撤离的同学躲在老师身后,并充分利用桌椅保护自己,逐一及时撤离。

(七)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5.1信息报告程序

幼儿园健全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值勤人员,构建“安全工作绿色通道”,确保安全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

幼儿园发生暴力事故后,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及时向幼儿园负责人(园长或分管领导)报告,如幼儿园负责人都不在则迅速向其他行政人员报告。(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

与此同时,立即以口头形式报告教育局应急办,同时立即拨打“110”报警。在2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县教育局办公室。

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的简要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目前的状况等。

5.2事件处置程序

5.2.1报告情况(在校的最高行政领导)

幼儿园立即启用“110”等报警装置向公安部门和县教育局应急办报告详细情况,同时视伤害情况向“120”急救中心发出求救信息。

5.2.2控制现场李波(副园长)张平(总务主任)钟华(教研组长)

组织师生进行疏散,并明确专人负责维护秩序。

5.2.3迅速营救杨晓敏(副园长)黄婕(办公室主任)张怡(教研组长)

幼儿园迅速组织营救,并转发疏散人员,尽快努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5.2.4组织救护杜燕(副园长)曾艳华(保健医生)刘丽(教研组长)

李文平(班长)江华(教研组长)

在现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做好救护准备。

6、善后处理措施

6.1评估分析

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后,要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及可能社会政治稳定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评估分析,并认真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做好家访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6.2安排慰问受害者及家属

设施保障、认真落实救护家属。

6.3开展救助应急演练

幼儿园应急队伍要制订相应的处置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6.4通信保障

上一篇:区女大学生村官情况调研下一篇:全神贯注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