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颂

2024-04-23

7雷电颂(精选8篇)

篇1:7雷电颂

《雷电颂》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4、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重点难点

1、学习象征手法及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戏剧常识及《屈原》剧情,掌握字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戏剧常识

1、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什么是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剧本通常包括哪两部分?

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

4、戏剧文学有哪些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

5、戏剧的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徽)等。

(6)演出场合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

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四、《屈原》剧情简介

1、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2、《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该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五、朗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波澜lán 发泄xiâ 污秽huì 稽首qǐ 睥睨pì nì 徘徊pái huái 迸射bâng 罪孽niâ 眩目xuàn 伫立zhù 鞺鞈tāng tà 咆哮páo xiào

木梗gěng 脚镣liào 虐待nüâ 雷霆tíng 忏悔chàn 郢 yǐng 驰骋chí chěng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雷霆:雷暴;霹雳。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3、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自主学习

1、阅读作品,找出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

时间: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来临,最黑暗的时刻。

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

环境:殿内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2、《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对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铺垫。

3、阅读剧本,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此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思想内容: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

七、课堂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仔细分析一下。

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小结:委婉曲折含蓄 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赏析语言

《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因为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

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

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战斗精神,表

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写作特点

《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拟人兼呼告——爱憎表达最直接有力

2、排比和反复——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3、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拓展延伸

英·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当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课外作业

1、背诵1-6节

2、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篇2:7雷电颂

教学设计:叶红红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4.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睥睨()咆哮()波澜()污秽()犀利()劈开()稽首()驰骋()虐待()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二、自主探究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通过对屈原内心情感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内心独白。爱国诗人屈原在召唤风、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请你回想你所积累的诗文,写出一句与“风”或“雷”或“电”有关的语句,并分析其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脚镣()睥睨()咆哮()波澜()鞺鞳()污秽()眩目()稽首()伫立()木梗()驰骋()虐待()雷霆()迸射()徘徊()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B、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C、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D、这次考试,班上同学们的成绩参差不齐,差别不大。....

4、.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修改:删去“问题”。B.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修改:删去“通过”。

C.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5、填空。

①《雷电颂》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剧,创作于_________年。②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风!你咆哮吧!……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2、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3:《雷电颂》的抒情艺术

一、典型环境是抒发情感的基础

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而又受到奸佞迫害的的爱国者形象。本文开篇的舞台说明写道:“他手足戴着刑具,颈是系有长链”, “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这时他看到囚禁他的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给人以阴森恐怖的感觉和令人窒息的气氛;遥望殿外,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此情此景直接点燃了诗人充满激情与愤怒的火花。至此,长期积聚在诗人胸中的怒火喷涌而出。他呼唤咆哮的风,去“吹掉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呼唤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呼唤闪电化作心中无形的长剑,劈开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高呼要把“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的“土偶木梗”烧毁。情因景而生,景为情而出,郭沫若在这里创设了一个触发主人公激情抒怀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使屈原同风、雷、电合而为一,奠定了这篇杰作的抒情基础。

二、独白的形式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

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他与楚国保守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最终寡不敌众,锒铛入狱。《雷电颂》正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受到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天问地所表达的理想宣言书。独白以诗意的语言赋予风雷电以神力,以风雷电化作心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焚毁黑暗,借以抒发诗人对昏庸无道的楚国统治者的无限愤懑。然而幻想终归是幻想,诗人立马回到了现实,充分认识到了要劈开黑暗,焚毁黑暗,不能依靠风雷电的伟力,战胜邪恶,迎来光明。所以诗人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惊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过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真正数得上英雄的还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他们才有力量劈开黑暗,迎来光明。于是诗人发出了“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雷电颂》以独白的形式直抒胸臆,正如他的《炉中煤》和《凤凰涅槃》。这急风骤雨般的爱憎,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可以最有效地抓住听众,感染听众,使听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了最佳的抒情效果。可以说这里的长篇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的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诗。

三、巧用多种修辞,增强抒情效果

《雷电颂》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

主人公呼唤风、雷、电,斥责“土偶木梗”,把它们拟人化,极富爱憎感情。如开篇的“风,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里诗人用第二人称呼告的形式,仿佛是诗人在直接和风对话,和风交流,把风赋于人的性情;而且连用“你咆哮吧”反复地酝酿感情,使感情步步升级。单这一句就综合运用了呼告、拟人、反复几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抒情效果。又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句呼唤雷电风,把它们比作“诗”、“音乐”“跳舞”,而且相同的句式连串使用,非常有气势。这些句子综合运用了呼告、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像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贯穿全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有力地抒发了主人公的爱憎感情。

四、诗化的句式使抒情语言美不胜收

本文与其说是话剧中的人物独白,还不如说是一首激情四射的抒情诗。文中的句子本身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长短句交替使用读起来琅琅上口,格调铿锵。独白多用短句,如“风,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森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这些短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使主人公内心的不平与愤怒,火一样的爱国热情澎涌而出。在用短句的同时,也有长句的运用,如“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力呀!”这些长句表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呼唤,是他在急促的激情洋溢的短句独白后的一个舒缓,又为以后高昂的短句独白作铺垫与蓄势,文章如同波澜壮阔的钱塘大潮,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层层推进,越涌越高,把诗人胸中的火一样的激情极致地抒发出来。同时长短句交替使用,使抒情的语言错落有致,跌宕起伏,这种诗化的句式使抒情的语言美不胜收,让人百读不厌。

总之,《雷电颂》这篇激昂澎湃的抒情独白,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们诵读《雷电颂》,感觉总是振聋发聩,由衷钦佩作者高超的抒情艺术技巧。

篇4:7雷电颂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篇赞颂他的文章《雷电颂》。

二、作者介绍: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嵇 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3.理清结构。

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小结: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六、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篇5:7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③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6:续写《雷电颂》

你个楚怀王

你是什么楚怀王

你就是一个被利用的傀儡

君王

可笑

你连土偶木梗都不算

你从那金銮殿上爬下来

你从那龙椅上爬下来

风雷电

与我一起劈了这个小人

无耻小人

哈哈我要把你劈开劈开劈开……

天啊天啊

我要问你

你何曾管过我屈原

我被那楚国傀儡侮辱入狱

我被那泼妇诬陷

我被那“正人君子”排挤

我不曾喊过冤

可你不让人活,不让人活

婵娟被捕冤死

我长泪而别

你黑暗无边的天

我恨你

来风雷电

与我一起砍开这天与日

让这腐朽的朝廷灰飞烟灭吧

让光明重现天空照耀世人吧

我此生无憾

篇7:小议“雷电颂”与“暴风雨”

关键词:“平行”论;艺术估价;“平行”;论的症结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七课《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中第五幕第二场。当我上这课给学生教授“一切景语皆情语”时,不自觉地联想到大学所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与之类似的一幕——“暴风雨”场面。

郭沫若在1942年完成了历史剧《屈原》并搬上了舞台,它的演出轰动了重庆山城。然而,个别好心朋友都劝作者把“雷电颂”改为“天问”或别的场面。其理由是“雷电颂”与《李尔王》里的“暴风雨”场面“有平行”,甚至警告说:“在暴风雨的题材里,莎士比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因此超过它是很难的。”这一建议,郭沫若并未采纳。

但是,“雷电颂”与“暴风雨”是否“有平行”,对《屈原》与《李尔王》应当怎样估价艺术性,“平行”论产生的原因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评价《屈原》及郭沫若的历史剧都是有益的。

一、是否有“平行”

《屈原》与《李尔王》里,虽然都出现了风雨雷电场面,但是,人们一般称前者为“雷电颂”,而称后者为“暴风雨”,这是因为两者有着内在的区别。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两个剧中风雨雷电的台词,就会感到屈原的那段独白完全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长诗,是饱含着哲理的对于风雨雷电的颂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与风雨雷电的同化和融合,它是“雄伟的诗歌,是震撼的雷,是耀眼的电,是最强烈的生命的呐喊”,是抒情而壮美的“雷电颂”。李尔的独白却又是一种悲苦的宣泄。这个退了王位的李尔把所有权力与财富都分给了两个女儿,当他遭到女儿的遗弃,处于风雨交加、雷电轰鸣的荒野时,他只能把满腔怨愤倾诉于风雨雷电,企图求助于自然力来替他申冤。然而,大自然并不理解他的苦恼,只是无情地把那“可怕的威力”降临在“这个白发的老翁”头上,因此李尔又诅咒大自然“太卑劣”。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撕裂了肺腑的哀歌,是倾泻于风雨雷电的痛诉,这在基调上与屈原的“雷电颂”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屈原》与《李尔王》的艺术估价

由“雷电颂”与“暴风雨”的“平行”论,自然会引出《屈原》与《李尔王》的艺术估价问题。

在题材的来源上,《屈原》主要来自《离骚》《史记》《战国策》《韩非子》等史书中的有关史料,郭沫若对屈原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占有史料之丰富与研究工夫之坚实,是他进行艺术构思的雄厚材料和思想基础。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创作的诗剧《湘累》是构思的一个初步标志。可见《屈原》酝酿构思过程是相当长的。《李尔王》的材料主要来自民间,同时也参考了贺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来自民间的材料又主要是旧剧中两个同名剧本及英国民间故事。由于莎士比亚来自民间,对民间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就能够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创造出带有传奇色彩的《李尔王》。题材的来源不同,作家的气质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作品的差异。

在主题思想与社会效果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巨人,他的《李尔王》通过借古喻今手法,形象地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暴。在表现这个重大的主题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超过了过去关于李尔的所有艺术品。以前关于李尔的戏或故事,基本上都是喜剧结尾。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风暴时代的悲剧,揭露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贪婪、残酷与罪行。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屈原》。《屈原》诞生的时代,是我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暴虐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考验,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为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日主张,号召并团结广大爱国力量开展民族民主解放斗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严重打击,使其卖国投降阴谋难以得逞。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條件下,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史剧《屈原》,他“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着我们当时的时代”,从而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

三、“平行”论的症结

“平行”论的出现,并非怪事,却应当引起我们深思。为什么历史上无数同样题材和形式的作品,人们很少说它们是否平行,而“雷电颂”一出现,就有人感到它与“暴风雨”“有平行”。我们考虑主要原因有两点:(1)因为题材和品种相同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人们无法也难以去一一辨别其异同。(2)鹜远性。人们有一种可怕的习惯。其表现之一便是鹜远的习性。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终于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承认。郭沫若的命运比莎士比亚好得多。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早已承认并高度评价了他,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不识庐山面目,对郭沫若以恶言秽语相加。然而,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郭沫若毕竟是郭沫若。他们的成就和业绩决不是污言秽语所能抹杀的。

中国人民爱看《李尔王》,也爱看《屈原》。莎士比亚为中国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郭沫若也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丰碑。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的莎士比亚,更多的郭沫若,更多的《李尔王》,更多的《屈原》。

篇8:《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 咆哮 潸然 痉摩 稽首 踉跄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 ”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提示:C

5.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划分为二个层次。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总之,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6.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独白中的风雷电象征什么 ?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

提示:(略)

7.简要分析《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提示: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8.《雷电颂》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提示: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9.婵娟在这场戏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 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

提示: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绢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10.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当今,谈一谈自己如何从行动上向屈原学习。

提示:(略)。

【妙文赏析】

猫不吃鼠的启示

一提到猫,人们立即会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敌。可我家却有一只不吃鼠的猫。

为什么呢? 原来,奶奶每天都喂它十几遍,它吃饱喝足之后,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变得又馋又懒,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捕鼠。现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会抓了。

猫尚且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 ? 现在,很多老师都把我们当成了“猫”,把那些现成的书本知识,给我们喂了又喂,灌了又灌。猫总是要饱的,怎能吃了又吃 ? 可有的老师就不管我们这些“猫”的消化能力。白天满堂灌,晚上题海战。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师又怕“饿”着:“《××习题集》《××千题解》都不错,星期天玩够了的时候好好做吧。”玩够 ? 唉!真是天大的笑话。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可我们一些老师做起来时却又把它忘了。猫总是饿了才去觅食。同样,学生有时间,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识,猎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猫不喂那么饱,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这样,既省了喂,又锻炼了捕鼠的本领,也不至于变得又馋又懒,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喂”给那么多东西,使学生能够吃得消,接受得了,那么学生就有时间和精力潜心于课外,去猎取更多更精美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食品”。无形中,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智力,发展了能力。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 ?

如此看来,师“喂”徒也应讲求点方式方法了。

赏析:

类比论证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两个特征或属性基本相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已知事物的结果,来证明另一个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猫不吃鼠的启示》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

文章不长,论题也不新,但却具有吸引力,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就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好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具体的论述中,将事例和分析逐步展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类比推理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其论证时是从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发,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

【思维体操】

这一年,纪晓岚随乾隆南巡。一天傍晚,两人微服出游。他们在江边散步时,只见那儿停着一艘小船,一个老头儿正蹲在船头,手持鱼杆在钓鱼。但见浮标晃动,老头儿手腕一甩,钓上金色鲤鱼一条,活蹦乱跳,老头将大腿一拍,朗声大笑。

此情此景,使君臣诗兴大发。乾隆当场要纪晓岚口占七绝一首:限在四句二十八字中,必须嵌入十个“一”字。

晓岚望着江水渔舟,来回踱了几步,悠然吟道:_________________乾隆听了,连声赞叹:“好诗!好诗!”

同学们,你们尝试一下,就这幅图画展开联想,写几句诗。

提示:纪晓岚吟的七绝为:“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全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一幅《秋江独钓图》历历在目。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本单元《雷雨》、《屈原》、《窦娥冤》三篇戏剧在高中教材中十分重要,也很有代表性。要求大家要对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矛盾冲突、戏剧常识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从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学习本单元戏剧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认真领会。

3.因为戏剧的矛盾冲突复杂、集中、尖锐,所以,戏剧语言常结构复杂,蕴含信息量大,感情充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力求把握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从而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反复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常考内容举例及方法总结(1989年全国高考广东题)

下面一句话综合运用哪几种修辞方法 ? 选出正确的一项。

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中,总司令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啊,他对敌人总是针锋相对,革命意志像钢铁一样地坚强;而对自己的同志又总是宽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样的温暖。

A.排比 比喻 借代

B.对比 比喻

C.对比 排比 比喻

D.对比 对偶 比喻

解答方法:“惊涛骇浪”(比喻中的借喻),“对敌人”“对自己的同志”(对比),“情感像……温暖”(比喻),因此,答案为B。

【例2】对下列古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夸张黄河来势之猛来势之高。

B.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借代为秋天:“南冠”借代为囚徒。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是个设问。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落九天”是比喻与夸张融合在一起使用。

解答方法:答案应选C,C是反问,不是设问。

【动手动脑】

阅读下面屈原的一段独白,完成1—4题。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a!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 b,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 c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你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①在“你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个句子中,应该重读的音节是()

A.你

B.这

C.最

D.剑

②对红色的两个“你”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是()A.都指自然现象。

B.前一个指邪恶势力,后一个指自然现象。

C.前一个指自然现象,后一个指邪恶势力。

D.都指邪恶势力。

③对划曲线的三处短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 b指闪电,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剑,c指闪电

C.a指闪电,b指佩剑,c指信念

D.a b指闪电,c指佩剑

④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诵读语气正确的一句是()

A.渐弱 渐弱

B.渐强 渐弱

C.渐强 渐强

D.渐弱 渐强

答案提示:1D

D

3C

4C

【创新园地】

1.甲、乙两人对着吹牛。

甲:“我是一个巨人,两脚踏在地上,头能顶到天上!”

乙:“那算什么巨人 ? 我一张嘴,上唇能顶着天,下唇能贴着地!”

甲:“那你脸呢 ? ”

乙:“我不要脸了!”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唐诗名句。

2.妈妈让儿子填籍贯。

儿子:“妈妈,籍贯这栏怎么填 ? ”

妈妈:“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儿子:“噢,我明白了,籍贯——妇产医院。”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报纸名称。

请同学们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答案提示:1.谜底为:人面不知何处去。2.谜底为《体育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上一篇:南卫乡卫生院实施长远规划 谱写宏伟蓝图下一篇:请学会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