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认识说课稿

2024-04-29

线的认识说课稿(精选8篇)

篇1:线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难点: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鉴于教材的特点和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索活动,获取新知闯关练习,巩固新知拓展创新,感知提升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2、说一说: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直的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赶紧和同桌的说一说。

认识线段的特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线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线的认识》说课稿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

第三关: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第四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篇2:线的认识说课稿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认一认”、“读一读”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发现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四环”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三角板。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

1、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悟空,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进一步区分三种线,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形状、长度、端点、与直线的关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4、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三)、检测

为学生准备两道练习题,第一题认一认,读一读,第二题判断。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采用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收获了什么知识的方法,目的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四、说板书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用表格的方式表示三种线之间的特点和关系,二是三种线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立足于引导、启发,让学生发现并说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再通过练习巩固即就是检测,让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但还是显得被动,因而只能说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郭林涛

篇3:《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圆》这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 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 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 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 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熟悉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 感受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采用尝试法、操作法、讨论法、引导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的数学方法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自由合作、展开讨论、积极探索, 探寻特征, 巧妙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思, 做中悟。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设疑激趣

游戏导入,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感受,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步孕伏“一中同长”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老师的右脚5米处, “宝物”可能在哪里?做法是:用大吸铁石放在黑板上, 代表老师的右脚, 用一支笔的长代表5米的距离, 用一些小的吸铁石代表“宝物”。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摆“宝物”, 引导思考如果用一点代表宝物, 这样的点会有无数个, 轨迹会形成一个圆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圆的平面轨迹形成建立感性认识。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说圆, 初步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例子,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用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天坛、大炮、水滴、车轮、双人溜冰等等系列图片展, 从自然现象、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运动现象等各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圆的美。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圆形成初步表象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 画圆, 探索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画圆, 自己动手画一画。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画圆的想法, 鼓励创新。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圆。共安排了三次画圆:第一次学生自主画圆, 引导学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总结自我画圆方法。第二次, 让学生自由汇报, 点名让学生板演画圆, 集体分析与评价。第三次学生画圆前设置疑问:如果方法正确, 会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图形?会不会出现椭圆呢?为什么?在画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会这些问题便可, 边画边感悟圆的特征。学生汇报画圆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画圆的关键是针尖不动 (一中) 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同长) 。教师在黑板演示用圆规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认知,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识圆, 探寻特征。认识圆主要是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由画圆引出了“不变的距离”, 让学生在圆上找出“不变的距离”, 教师顺势揭示了半径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半径的特性, 探究在画圆的过程中,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半径, 引导学生发现半径长度相等。

让学生剪下圆, 拿圆片折一折, 反复折几次, 会出现几条折痕。教师讲解:这些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设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交点是圆心。画圆时候, 针尖不动地方, 便是圆心。设问:圆的直径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教师总结:对一个圆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由导入游戏的笔摆的定长到画圆活动的不变距离, 始终贯彻半径定长的概念, 探寻出圆的特征, 并在操作中获得直观体验。

(4) 议圆, 对比理解。提出问题:圆之所以成圆, 这是与什么有关?如果它的半径或直径是不一样长, 会是什么图形?自己试一试, 画一画, 说一说。教师总结归纳:圆之所以成圆, 跟半径的长度有关。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 具备同样特征, 分析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

【设计意图】提升“一中同长”的思想, 同时架起了圆与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

五、拓展练习, 引发思维

(一) 必做题: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练习第三题, 指明让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巡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 选做题:

出示3道比较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练习题学生选做, 巩固圆的特征。

(三) 拓展题:

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拓展题必做题与选做题设计旨在针对不同学情分层练习。拓展题设计意在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全课, 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以对话评价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布置课外练习:用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找跟绳子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篇4:《认识左右》说课稿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篇5:第五册美术《线的秘密》说课稿

《线的秘密》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前,有一位名小朋友刚刚学会了用绳“翻叉叉”的游戏,邀请我和她一起玩,还自豪地向我介绍翻出的花样,不断地询问我设计的各种线条造型……渐渐地我发现身边感兴趣的孩子越来越多,我想“翻叉叉”的线条不正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形象思维非常发达的阶段,他们爱提问,爱动手,何不将“翻叉叉”的游戏导入教学,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趣的情境,与“线条”朋友一起去漫游,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从中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由于运动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同,线条会产生许多变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的许多绘画大师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线画经典作品。

本节课安排“我们身边的线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立足于教材,结合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形象思维非常发达的阶段,他们爱提问,爱动手等特点,破除了美术学科本位的束缚,借助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翻叉叉”游戏、寻找“线条”朋友、动手感知、听音乐联想、挥舞彩带体验、作品欣赏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和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大胆地创作,充分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㈠.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之一,它最直接、最简便地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具有美感的线的自然物、人造物,特别是艺术作品,因此本课设计利用游戏、音乐、舞蹈、多媒体可视形象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让学生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里的细节,这也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美术素养之一。

㈡在感知活动中激发兴趣,鼓励创造

1、创设情境,唤起学习的欲望,使孩子们主动地去观察和表达。

2、注重教学综合化,进行跨学科学习,将音乐、舞蹈、科学等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入课堂,进行多感官的感知、体验和领悟,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挖掘、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创作出有独特个性的线条作品

4、通过展示作品和评价、做线条表演游戏,进一步体验、理解线条的无穷魅力,发展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线的组织。

教学程序

一切好课行如流水,习旧引新重在激趣,探求新知力求自主、创新,巩固发展启智培能。为此,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我作如下设计。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翻叉叉”的游戏吗?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就藏在这“翻叉叉”的游戏里,你们猜它会是谁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启发学生边玩“翻叉叉”游戏,边在彩绳中寻找线条。)

设计意图:创设愉快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综合探究

画一画: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能到前面来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吗?

(请两位同学在投影仪上画出几种线条)

师:同学们画的线条真漂亮。你们知道吗?这位新朋友还会变魔术呢,不信?你们看,这样的线条叫什么名字?(分别出示“直线”和“曲线”的课件)

生:答(略)。

师:同学们再看这个线条,它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曲线有点像,不过有些地方不一样,谁能找出它们的差别呢?(出示“折线”课件)

生:曲线是圆滑的线条,这种线条有棱有角,不断转折,应该叫“折线”。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这些线条碰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来瞧一瞧。(出示“交叉线”课件)

生:线条碰到一起像渔网,我认为叫“交叉线”。

设计意图:启示性语言,引导学生认知线条,师生对话的方式,在互动中共同构建出线条知识。

找一找

师:线条这个新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其实说是新朋友,也不完全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线条。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条”好吗?

(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寻找线条,并描述线条特点。)

生汇报:桌子、椅子上有直线;铅笔是直线;衣服上的衣纹是曲线;树上有交叉线;黑板报上的图案有折线……;精致的细线条,如墙面的转折处、桌子的木纹等;粗的线条,如凳子的腿、窗户的边框线等;柔和、起伏的线条,如布纹褶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线条美,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扩展课程资源。

折一折

师:同学们观察探讨得非常认真,能找到这么多的线条,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线条其实是很有本事的,它可以变成许多漂亮的东西。下面,请大家把材料袋打开,把里面的魔术线拿到手里,弯一弯,折一折,看能变成什么?大家可以一个人变,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你们要大胆想象,看谁变得跟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用彩色电线做出各种生动的物象,教师请部分同学到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告诉大家你的线条变成了什么?是怎样做的?

生:这是眼镜;这是蛇……

生:我是用折的方法做的,他用了弯曲的方法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出各种物象,旨在加深理解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看一看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实际上,在自然中,还有更多更美的线条,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吧。

(集体欣赏自然界中各种线条课件图片)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有无数的美丽的线条……

生:这些景象很美,非常漂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线条美,拓宽学生的观察空间和思维渠道,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听一听

师: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其实,线条不但能看到,还能听到呢!不信?你们听——

(课件播放音乐)

师: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到什么?

生:像直线!

师:请继续听音乐,可以随着音乐画一画。(播放《小白船》)

生:像曲线!

师:太棒了!请接着听(播放舞曲《四只小天鹅》)

生:是折线!

师:太正确了!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用手打节奏。(播放《钢琴曲》)

生:交叉线!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首乐曲不仅能表现出一种线条,还能表现很多线条,有些音乐就像是线条在合唱,你有这种感觉吗?

设计意图:听曲联想,感受音乐的节奏,想象各种线条的形象,做到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舞一舞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材料袋中的小彩带拿出来,拿在手里。全班同学起立,跟着老师伴随乐曲一起舞动彩带,看谁的彩带线条舞得最优美。

(师生齐舞。伴随着音乐,彩线飞扬,同学们笑逐颜开)

设计意图:利用彩带挥舞,表现各种线条,呈现直观的彩绸舞蹈场面,成为视觉、听觉、动觉综合交互体验,体现了低年级美术教学要在画画、做做、玩玩中学习的特点。

想一想

师:小朋友们的线条舞太美了。你们知道吗?线条还带感情呢!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线条更漂亮!接下来请欣赏会动的线条。

(出示动画课件《猫和老鼠》)

师:这些线条好玩吗?看了这段动画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吧。

学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继续欣赏,这幅画是我国著名大画家吴冠中先生画的《春如线》。大家边看边小组讨论一下,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播放课件。学生各抒己见,并选代表发言)

生: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线条;春天像线条一样美丽;线条在跳舞,线条在唱歌……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看小朋友的作品。

(出示学生系列线条绘画的作品课件)

设计意图:欣赏名家和小朋友的作品,输送艺术信息,增加交流,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为下一步作画做好情感的铺垫。

合作创新感受乐趣

师:看到这些小朋友们用线条创作了那么漂亮的作品,你们想不想试试吗?请准备好画具,我们来和线条朋友一起去漫游,用你喜欢的线条完成一幅作品好吗?

要求:自由畅想,大胆表现,小组分工合作,画出你心中最美丽的线条作品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同学们合作创作线条表现画,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切实有效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情绪,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现。教师没有太机械地讲述作画方法和步骤,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科学评价体验喜悦

师:同学们画得很漂亮,每个小组表现得都很积极。我们把作品展示在前面,大家一起来欣赏、讲评,请说出你喜欢的作品,并给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我喜欢《跳舞的线条》;我喜欢《五彩线条》……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太美了,连老师都陶醉了。同学们很有想象力,都有绘画天才,老师真高兴。

师:让我们张开双臂,跟着老师一起做线条表演游戏。(播发节奏乐曲,师生模仿做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的动作)

设计意图:作品的展示和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达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使学生从中学到一定的赏评方法。同时,在有节奏的乐曲中,师生做线条表演,使用身体、动作再现线条美,进一步体验、理解线条的无穷魅力,使艺术情感得到宣泄,课堂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反思与思考

1、创设探究情境,注重教学综合化。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更富趣味性,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这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这一优势,创造性运用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玩“翻叉叉”游戏、寻找“线条”朋友、电线弯折感知、听音乐联想、挥舞彩带体验、作品欣赏等实践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围绕美术学习这一主体,将音乐、舞蹈、科学等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入课堂,形成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渲染学习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处于振奋状态,对线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和“线条”朋友一起去漫游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艺术熏陶。

2、注重情感体验,引发探究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育只注重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掌握,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针对一年级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差、爱玩等特点,在教学中以游戏为载体,着意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找一找线条朋友”、“体验线条的美感”、在“线条”世界中玩玩学学,带着问题去探究等情景,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大空间,使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动促思,以趣激思,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课堂上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3、和谐的师生互动,学生成为主人。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本节课是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立场出发,运用启发、引导等生动方法,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使教学呈现直观、生动、新奇、有趣等特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中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开展一个又一个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自我学习研究、自主构建发展的过程,创造个性得到培养,人格心灵得到升华。同时,教师始终和学生处于平等、友爱的关系中,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采取主持人的姿态和方式,与孩子们热情地对话、互动研讨,在知识关键处予以引导,在学生出现迷惑时引导反思,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喜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4、科学的评价激励,赋予成功体验。

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评价观,改变“像不像”、“技能性”等单一化评价标准,形成评价促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评价激励、反馈、调节等功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教师让每组的学生来展示、介绍创作的作品、做线条表演游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反思,学会正确体验被尊重的愉悦,建立充分的自信,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素质。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美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大的一片自由空间,让他们掌握飞翔的本领,在五彩缤纷的美术世界里吸取丰富的知识,获得不断发展的力量。

案例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符合课改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体现了美术学习的文化性质,具备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内涵,改变了单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倾向,突出了美术文化学习的这根主线,使教学内容丰富、过程美观、兴趣浓厚、效果良好。

2、教学方式上,教师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立场出发,运用启发、引导等生动方法,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经历自我学习研究、自主构建发展的过程,创造个性得到培养。

3、教师始终和学生处于平等、友爱的关系中,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形象与孩子们热情地对话、互动研讨,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地迈入艺术欣赏和表现的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艺术享受。

4、注重教学综合化,进行跨学科学习。在教学中破除了美术学科本位的束缚,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美术学习这一主体,将音乐、舞蹈、科学等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入本课堂,进行多感官的感知、体验和领悟,使学生获得全面艺术熏陶。

篇6:线的认识说课稿

本节教材是学生了解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一节拓展内容,它不仅是探究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平分线的位置关的拓展和延伸,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归纳能力,因此,本节教材对学生掌握几何证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大纲要求以及新课改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篇7:《认识角》说课稿_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0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篇8:“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说课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及拓展, 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基础, 并为确定内切圆的圆心提供依据.

2.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一般性认知规律及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需要,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作角的平分线的原理及作法, 深刻理解全等三角形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技能.

(2) 数学思考:经历借助模型思考问题的过程, 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 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能独立思考, 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 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学生的团队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尺规作图角的平分线及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

突破策略:通过动手实验作角的平分线, 实践作角平分仪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感知全等的判定的应用, 通过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突破命题的证明方法.

二、教法分析与学情分析

主要采取我校三模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也充分考虑我们不熟悉八五三中学的学生状况, 整堂课教师对活动的操控会有一些灵活机动的处理.

三、教学流程及设想

我们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 设计成一堂实验探究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应用, 而是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学会独立思考, 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探究一:情境创设

设计动手实验, 让学生通过折纸确定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再用剪刀对折叠后的纸片剪切, 让学生说出折痕之间的关系, 反之折痕满足这样的关系:折痕所在的射线会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吗?并且过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 我能剪出最短的一条剪痕吗?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中复习全等知识并用其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为后面角平分线性质的引出及后续教学中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做好铺垫.

探究二:动手实践

探究二的设计正是探究一的延续, 请学生运用探究一的证明原理, 亲自动手制作角平分仪, 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能力.创设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契机.学生用自己制作的角平分仪去画任意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在动手中学生会感觉到存在一些利弊, 必然促使我们找到更优的画角平分线的办法, 从而顺利引出探究三.

探究三:尺规作图

根据角平分仪制作原理, 从实验操作中获得启示, 抽象出几何模型, 使学生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学习过程的处理上采取隐性分层,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独立完成或参考书中的作图过程.学习成果的处理上采取我校倡导的小组汇报形式, 整体的展示要做到学生能做的, 教师不做;学生能讲的, 教师不讲;学生可以质疑的, 教师不问.让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让作法中的难点在生生质疑、生生讲解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探究四:推理论证

有了探究一的铺垫, 学生会很快得到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猜想.随后, 教师重点应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析猜想的已知、求证.师生共同总结出另一个知识点证明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以及得出性质之后, 用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在学生证明的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指导, 规范学生的证明过程, 并选一名优秀的学生展示证明过程.

尝试练习

教师及时出示一组尝试练习, 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其中一道判断题, 将性质的条件进行删减, 使得图形看似相似, 实则不同,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性质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从而加深对性质的理解.第二题给出了完整的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条件, 在应用性质的同时, 又会让学生总结出另一个快速解决选择填空题的小模型, 即此时AD即是∠BAC的角平分线, 也是∠BDC的角平分线.可以快速解决AC长.采取快速思考、独立解决、快速展示的形式.

能力提升

此变式题是我们设计的一道灵活机动的题, 教师根据课堂完成情况, 选择课上处理还是课下解决, 若是课上完成, 我们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解决疑问, 最后进行展示.

反思提升

通过数学小日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情感收获, 明确解题思想及注意问题.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能力

我们用实际问题很好地为学生展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设计思路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欧洲西部下一篇:倒送厂用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