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动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的新闻稿

2024-04-07

关于启动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的新闻稿(通用4篇)

篇1:关于启动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的新闻稿

重庆将启动网上填报高考志愿新闻稿

6月26日至28日,重庆将启动网上填报高考志愿。20日下午,市教育考试院发布志愿填报须知,建议在规定时间段内错峰填报志愿,并事先选定志愿后再进入操作系统,否则一旦10分钟未进行操作,网页将自动关闭。志愿填报截止时间前,考生都可登录系统查询和修改志愿。

根据安排,6月26日9:00至28日18:00,我市将开始高考志愿填报。考生可进入市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或重庆招考信息网,在志愿填报入口处输入考生号、密码(原始密码随准考证提供,考生以原始密码登录后,必须重新设置密码),以及随机出现的四位阿拉伯数字确认码进行登录。

考生在对自己姓名、体检、外语口试成绩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核对后,即可按批次进行志愿填报。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批次志愿填写完后,考生必须点击相应批次对应的保存按钮,才能对所填报的内容进行保存。此外,各批次专业志愿都要求进行专业调配意向选择,考生必须选择“愿”或“否”,否则不能提交保存。

当所有批次志愿填报完成并保存后,考生可通过系统“志愿查询”菜单,核对自己所填报的志愿是否正确,如无误可打印志愿留存。在志愿填报截止时间前,还可登录系统查询和修改志愿。

填报志愿时间截止后,考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报名区县(自治县)招生考试机构或报名学校,在打印的“志愿信息卡”上签字。此卡将装入考生档案供招生单位录取参考。

市教育考试院提醒,请广大考生把握好志愿填报时间,并且注意错时填报,以免系统拥堵。此外,请考生事先选定志愿再进入系统操作,否则若10分钟未进行操作,网页会自动关闭。

2月10日,天津五中新疆班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学校杨海荣校长、劳卫中书记、陈嘉琪副校长、曹爱辉副校长,牺牲了佳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时刻念着在五中过年的新疆班同学们,在这里陪着同学们一起过大年,并为同学们带来了慰问品和祝福。当天,多年来资助过无数残疾儿童、贫困学生以及在津求学的内高班学子,被同学们尊称为“新疆妈妈”的天津港保税区阿依木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阿依木汗女士也来到晚会现场。

同时,新疆商会负责人也为同学们送来了慰问,年夜饭前夕,阿依木汗经理为同学们送来了水果50箱、雪克莱提经理送来了同学们喜欢吃的`囊,为年夜聚餐活动增添了喜气,增添了温暖。联欢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与爱心企业家一起欢度春节。

一年一度的成人高考逐渐升温,预计从8月开始,重庆市成人高考将正式启动网上报名。每年报考时都有部分考生时间观念不强,等到报名即将结束时才想起,有的甚至因此错过报考。

8月起,考生可关注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和重庆招考信息网上公布的报名时间和信息,根据时间节点及时进行网上报名。

篇2:关于启动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的新闻稿

评卷工作将在高考结束后开始,按照日程安排,21日前全部结束,考生预计可在21日后查询成绩,预计24日至26日考生填报志愿。近日,省招生办将发布高考成绩详细查询办法。

今年高考阅卷工作仍采取网上阅卷的方式进行,网上评卷将传统的笔评方式变为科学的“多评制”。据介绍,我省自201x年开始,普通高考试卷采取网上评卷。网上阅卷系统是利用网络及图像处理等技术,以控制主、客观题评卷误差、体现考试公平性原则为目的,结合传统阅卷经验进行设计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

简单地说,网上阅卷就是将考生答题卡扫描成图像,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扫描的图像再切割成子图。主观题部分将子图通过网上阅卷系统随机分发给阅卷教师评阅,采用“2+1”评阅制,并设定每道题的评分差异值,当两位教师给出的成绩差异值超过规定值时,计算机阅卷系统将此题再随机派发给其他评卷教师或者派发给学科专家组来确定最终评分值。客观题部分计算机自动识别子图答案。主、客观试题评分完毕,计算机自动生成考试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阅卷系统中的子图中不体现考生任何信息,每个考生的不同子图均通过计算机条形码和密码识别。

篇3:关于启动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的新闻稿

2015年12月7日,北京发布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这是自北京2012年发布实施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以来,首次启动该级别重污染预警。近几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以雾霾为主的空气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北京在启动第二次橙色预警两天后即启动红色预警,从预警开始到解除,国内外媒体都对此持续追踪报道。由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思维差异、新闻采编习惯等原因,中外媒体的报道有明显的差异性,凸显各自的国家立场和态度。

本文搜取了此次预警期间(12月7日~11日)BBC与人民网相关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托,从内容呈现、标题与用词、报道形式、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对其新闻文本进行异同点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英媒体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观点和倾向性,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而BBC在环境问题报道中对事件的深度剖析与全面解读也为我国在环境问题报道方面提供了借鉴。

二、中英媒体报道对比分析

(一)内容呈现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加工的过程。对于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中英媒体在事件描述、主题选择、深度分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内容呈现,体现不同的新闻建构和新闻立场。

BBC和人民网都对此次雾霾红色预警发布的时间、原因、政府采取的措施、市民状况、预警结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作为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BBC对此次预警多为深度、专业性的报道,除了对事件的描述,还普及相应雾霾知识,采访相关专家学者,运用不同研究机构数据,强调雾霾的严重程度,并通过采访中国民众反映加强这一例证。而同样在中国占据媒体主流的人民网,对此次事件报道更多集中在政府具体措施、实施状况、治理成效以及如何防霾保护健康的知识普及上,强调政府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举措和众人抗霾的顽强精神。

中英的报道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在预警启动首日,双方都关注了预警启动的原因,BBC认为是政府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采取措施,而人民网解释为条例规定条件没有达到;红色预警下人民的生活,BBC侧重在市民的不适反应上,人民网则关注市民生活不受干扰的一面;预警结束后,人民网着重描述此次预警治霾成效显著,而BBC更关注效果,关注中国政府长期的举措与态度。

(二)新闻用词与标题

新闻报道要以客观为准绳,但新闻选题与用词的建构往往使传播内容带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作为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媒体,BBC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多用负面词汇。例如,“world’s worst polluter”“growing public pressure”等,描绘了一个重度污染环境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政府不作为的中国形象;在标题方面,BBC的关注与侧重也偏向负面,题为《北京雾霾:首发红色预警私企员工照常上班》的报道,指出虽然规定弹性工作制,但大多数人没有享受到政策,暗指政府区别对待民众,报道带有明显的偏见色彩。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BBC在对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中,虽然也呈现了事实,但通过语言的构建,隐晦地表达了对中国政府批评与不满的态度。

人民网的用词标题则多偏向正面,虽然也有对政府不及时启动预警的疑问以及预警期间政策落实难到位的描述,但多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正面解读,以及人民积极耐心抗霾的表述,塑造出严重污染环境下政府和人民团结一致抵抗灾害的积极景象,带有一定的宣传意味。例如,《首个红色预警启动首日:北京全力以赴减霾》《北京“红色预警”首日,学生停课不停学》,以及雾霾结束后《京津冀携手减排北京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报道,多凸显政府的积极作为以及民众在重污染中不受影响,正常生活的一面。“当机立断”“严厉打击”等词汇表现政府对治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坚守岗位”“保持规律作息”等词凸显民众积极抗霾的场景,尽量避免对政府及事件的负面描述。

(三)报道形式

丰富的报道形式可以将信息更全面有效地传播给受众。BBC关于此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多以图片和文字结合为主,包括雾霾下城市的样貌、民众的生活,以及大量雾霾前后对比。除此之外在深度报道中引用大量图表,如北京2008年~2015年空气质量比重柱状图、折线图,PM2.5释义三维动画图,充分展示了此次雾霾污染程度的严重性。除此之外,BBC的深度报道广泛搜集有关报道的主题信息,在《China pollution:First ever red alert in effect in Beijing》这篇深度报道中,对“air pollution monitor”“The smog film taking China by storm”等11处短语句子做了超链接,辅之以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在文章最后有相关内容引申报道,将BBC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进行整合,大大扩充了报道的信息量。

人民网对此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多以通讯、消息、评论为主,报道篇幅较小,报道数量多但分散,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多分开,主要以文字报道为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深度文章作为整合,文章之间较为独立,没有相关链接作为内容的支撑。

同时也要注意到,报道形式构建也暗含媒介的报道倾向与价值取向,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图片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影响,思想和价值判断也会被左右。在对重度污染环境下城市与市民生活景象的图片呈现中,BBC多使用展现污染严重、人民痛苦和无奈的画面,而人民网的报道多采用反映市民生活不受干扰、政府积极治霾的图像,传达了人民网的报道态度和立场。

(四)消息来源

新闻信息源常被看作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项,也被认为是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新闻报道中,标明信息来源能使新闻报道更具客观性,消减媒体在报道中介入主观因素的嫌疑。

作为网络媒体平台,信息来源较为杂乱,人民网信息的来源多以国内各大媒体为主,除其主要报刊人民日报的报道外,还包括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与网站的消息。关于此次雾霾首次预警的报道,人民网就多次引用新华社的报道。新闻内容来源以政府发言人、官方代表、专家学者解读为主,来源较为单一。

而BBC在此次雾霾报道中引用信源较为丰富,在深度报道中,包括记者自身调查、专家学者观点、调研机构数据,短片通讯中主要以对民众采访为主。例如,在对北京雾霾严重程度描述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大使馆、德国自然杂志、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等。BBC网络平台信息来源在中国主要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主,国外更多引用美联社的相关报道。值得注意的是,BBC在将中国媒体作为信源时要特别标明“中国媒体称”“中国官方称”等,以显示消息来源为政府而更具可靠性与真实性,实际暗含“只是官方看法”“民众并不这么认为”的意味。

三、研究总结与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也愈加受到全球的关注。此次北京启动首次雾霾红色预警,也为中国环境问题敲响了一个警钟。对比中外媒体对中国雾霾问题的报道不难发现,即使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双方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这都是与其各自代表的国家利益和价值取向相关。尤其英媒在此次报道中,报道的主题框架大多贯穿雾霾的严重程度和政府责任问题,凸显其国家主义立场。受这一价值偏见的影响,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雾霾问题时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独立。因此,我们在看到西方媒体专业性、科学性的报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报道的潜在风险。

从BBC对此次雾霾问题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报道内容的丰富、报道形式的多样、信息采集的全面,其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丰富性值得我国媒体借鉴。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整合功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的同时,加强新闻的专业性,提高记者跨学科专业知识素养,使其能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解读和报道。这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媒体报道质量,增加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众对中国环境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使中国媒体在环境传播中更具话语权,以削弱外媒在对中国环境问题报道中的偏见和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维护和完善中国的国家形象。

摘要:2015年12月7日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本文对比分析BBC和人民网对此次事件的相关报道,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异。BBC强调此次污染的严重程度,基调多为负面;人民网着重于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多为支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英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报道,探求中国国家形象在外媒中的建构,同时为我国媒体的环境问题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问题,雾霾,BBC,人民网,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8-209.

[2]姚荣华.框架建构下美媒对中国雾霾的报道研究——以美国纸媒对中国雾霾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06):224-225.

[3]刘新鑫,陈骁男.负面消息的国际再传播——以BBC关于北京雾霾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5(08):33-35.

篇4:关于启动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的新闻稿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实行的是考后出分梯度填报志愿录取模式。这种志愿填报的结构和录取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生填报志愿难度大、风险高,高分段考生容易落榜;二是高校生源不平衡,年度差异大,常常出现“大小年”或“断档”等现象,高校招生宣传和录取难度加大。这种现象不仅对当年考生和高校有影响,同时还要波及到下一年度考生的志愿填报和高校的录取,虽然各地采取了许多高分考生保护的措施,但由于这种模式固有的不足,始终没有找到有效解决志愿填报博弈性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分考生担心冲“高”落榜而“低”报志愿,这就造成了从表面上看,一志愿的满足率很高,但从深层次看,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和部分考生家长的不满。

为什么会出现老百姓不满意的现象呢?其主要原因是出分填报志愿引起的。过去考前填报是考生以自己的实力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填报,由于不确定的因素较多,考生填报院校的离散度较大,虽然也有“大小年”“断档”现象,但矛盾不突出。实行出分填报志愿后,考生虽然知道自己的分数,但是由于不可能对全局的志愿报考信息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因而在志愿填报上仍会举棋不定。正是由于这种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的缺陷,造成了许多高分考生高分低就,甚至出现意外落榜。从高校招生而言,由于考生处于志愿填报信息“盲区”,“大小年”或“断档”等现象不但没有解决,甚至比考前填报更为突出。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招生考试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以考生为本。高考事关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水平、工作质量好坏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制度设计的理念上要体现以考生为本,在实施的操作上也要落实以人为本。不仅要维护考生的合法的受教育权,还要维护考生合理的选择受教育的权。

践行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把招生工作公平公正进一步落到实处。梯度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出现的“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六月考学生、七月考家长”、“运气好读好学校、运气差没有书读”,高校出现报考“扎堆、断挡”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招生的公平公正,也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损害高校招生的形象。因此,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解决这种模式带来的考生志愿填报博弈性大、高分考生一志愿录取不了心理落差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政府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过去制度设计不完善、不合理、影响老百姓利益要求改革的呼声更为强烈。虽然我们招生改革过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通过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

为了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各省级招办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改革举措。2003年湖南省率先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改革,2005年到2008年间,江苏、浙江、上海、辽宁、安徽也先后跟进。从几年的招生实践看,新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三减少、三提高”,即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断档现象减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录取透明度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考生的流向更趋合理,高校的录取线普遍提高,录取考生学业水平较为接近,更加有利于高校理性招生宣传和教学组织管理,进一步维护了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应当说,这种改革实践社会舆论高度赞扬,考生家长高度认可,是招生战线实实在在为考生着想、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

普通高校招生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改革,是在教育发展新阶段,解决当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突出矛盾的较好方案和重要改革举措,各地要充分领会这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现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高考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特殊历史环境下,采用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是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考满意度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在现行全国高考制度下,分数是评价考生能力、平等享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最客观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价标准。

推动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自觉改革不符合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在招生改革上真正做到思想上不断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实行平行志愿改革的省份,对在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有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做法和解决方案,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为进一步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应该很好地借鉴。我们还要根据这种新模式带来的生源动态性、院校联动性等特点,统筹兼顾考生、招生院校、省级招办的权益,在计划管理、工作流程、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群策群力、共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方案,努力做到让人民更加满意。

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是一项新的改革,不能用传统的思维定式和方法去认识和实施这一方案。各地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确保这项改革平稳推进。一是要研究平行志愿投档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得越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越少,并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二是要尽快组织网上录取系统研发,开发适应新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的软件系统。三是各省级招办要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工作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具体的实施细则,如志愿填报办法、特殊类型招生投档办法、投档分数排序规则等,高校也应根据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的新变化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本校的录取规则。四是招生院校、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对于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带来的诸如投档比例的确定、退档考生的处理等新的问题,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予以解决。

把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这一让老百姓满意、受益的事情办好,还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把新方案实施新规则和给考生带来的好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告诉大家。同时应加强对考生的风险意识教育,指导考生理解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投档规则,合理填报院校志愿、专业志愿(专业调剂志愿)及志愿顺序,有效规避志愿填报风险。

上一篇:冠脉介入进修心得体会下一篇:2022傲慢与偏见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