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2024-05-25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精选8篇)

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

吴永刚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带的是我校的七年级三个班历史,七(1)共57人,及格31人,红色9人,均分59.47,七(2)共57人及格30人红色6人,均分58.39分,七(3)共54人及格35人,红色12人,总体情况不是理想,特别是低分较多。题型、题量、难度及分值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到位,做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对所学知识只做了机械记忆,有的同学甚至记得都很少,对于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回答的同题似乎就没有办法解答,表现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问题。

三、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首先,还是要解决学生记忆的问题,争取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基本点的记忆要基本上不出现什么问题,以为将来九年级的复习考试打下基础,其次,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有一个更新的突破,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总之,本次分析总结了这次考试不理想的原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汲取教训,力争做得更好。

篇2: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王村中学

延文斌

本次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多种多样。选择题40题共40分,非选择3大题共60分,分为简答题、材料题和探究题。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知识理解上的考察,注意专题的归纳,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覆盖全面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实现了全面覆盖,试卷中选择题的类型多样:有读图、有排序、有匹配等。试题新颖覆盖面大,实现了考点对本册书均匀的全覆盖,但有显得主次分明。

(2)图文并茂

整套试卷共用图12幅,图片形式多样,有地图、有文物图等。如:第23、24题等,图说历史的两幅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历史时空关系。实物图有助于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图片资料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3)联系生活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分析题第24题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一谈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

(4)论从史出

充分利用原始史料,是本次期末试题的很明显特色。第22题材料一、二分别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始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做题并发表自己对这些改革看法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5)形成专题

第26题围绕“文化与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这些题型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进行专题复习,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的同学考分很高,靠死记硬背的同学会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2、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帮学生建立时空观念,通过积累充分的表象知识,引导学生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3、在新课和复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归纳、总结、专题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和体系。

篇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1.6.3737……精确到十分位是 ( ) , 保留两位小数是 ( ) 。

2.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0.36, 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 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 积现在是 ( ) 。

3.6.5小时= ( ) 小时 ( ) 分4m5cm= ( ) m

5.6kg= ( ) kg ( ) g 0.72km= ( ) m

4.请你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5.去掉3.14的小数点, 也就是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 ) 位, 它的值相应扩大了 ( ) 倍。

6.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7.把1.1616……、1.1666……和1.16三个数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

( ) > ( ) > ( )

8.根据运算定律填一填。

9.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 如果a=2m, b=1.5m, 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 ) m2。

10.1个面包0.8元, 买a个应付 ( ) 元

l1.《故事会》每本2.5元, 《故事大王》比《故事会》贵x元, 《故事大王》每本 ( ) 元。

12.图书角有a本图书, 借走b本, 还剩 ( ) 本。

13.妈妈买了4kg苹果, 每千克y元, 付给售货员50元, 应找回 ( ) 元。

14.三个连续自然数, 中间一个是a, 较小数是 ( ) , 较大数是 ( ) 。

15.小明读一本a页的故事书, 已经读了5天, 平均每天读b页, 剩下的c天读完。

(1) 5+c表示 ( )

(7) 5b表示 ( )

16.小明住在南湖花园10号楼3单元的2楼02室, 记作:10-3-202。小英家住在13号楼4单元的1楼01室, 应记作: ( ) 。

17.四年级爬竿比赛, 前5名的成绩是5m、7m、6.5m、4m和4.5m, 他们的平均成绩是 ( ) 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 。

18.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 用 ( ) 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较合适。

19.转动指针, 停在3号方格的可能性是 ( ) ;如果转动指针100次, 指针大约会有 ( ) 次停在1号格上。

20.有四张卡片2 3 4 5, 从中抽出一张, 有 ( ) 种可能, 可能性都是 ( ) 。摸出卡片的数字大于3的可能性是 ( ) 。

二、请你判断对错

l.6x-4>是方程。 ( )

2.x=5是方程3x+5=20的解。 ( )

3.当m=3时, m2+7的值是13。 ( )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5.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6.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7.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 )

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 )

9.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cm, 底的长度是高的5倍, 它的面积是180cm2。 ( )

三、择优录取选一选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4cm2, 高是0.9cm, 底是 ( ) cm。

(1) 0.6 (2) 6 (3) 1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底边的长度也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cm, 三角形的高是 ( ) cm。

(1) 6cm (2) 12cm (3) 3cm

3.将用木条钉成的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它的面积比长方形 ( ) 。

(1) 大 (2) 小 (3) 相等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0cm2, 底是8cm, 它的高是 ( ) cm。

(1) 10 (2) 5 (8) 20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6dm2, 把这样的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 dm2。

(1) 32 (2) 16 (3) 8

四、计算我能行

1.直接写出得数。

2.根据要求填表。

3.列竖式计算。

4.脱式计算。 (能简便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5.解方程。

.看图列式并计算。

五、动手画高, 并进行相应测量, 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测量时, 保留一位小数, 单位:cm)

六、观察物体我仔细

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这是从 ( ) 面看到的。

这是从 ( ) 面看到的。

这是从 ( ) 面看到的。

是从 ( ) 面看到的。

七、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的?请你画一画

八、解决问题看我的

1.《少儿童话》每本价格为5.40元。五 (1) 班订阅了55本, 五 (2) 班订阅了45本。这两个班共花了多少钱订购《少儿童话》?

2.李老板购进200米彩条, 卖出108米, 剩下的准备扎成花篮出售, 每个花篮需用彩条2.5米, 一共可以扎多少个这样的花篮?

3.玩具厂计划生产2600只机器猫。前5天每天生产18只, 为了赶在交易会前交货, 余下的要在8.5天内完成, 每天应生产多少只机器猫?

4.小青买了2本日记本, 付出10元, 找回4.4元。每本日记本多少元?

5.南山广场种樟树365棵, 比柏树棵数的4倍还多13棵。柏树种了多少棵?

6.甲、乙两地相距350km,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5km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 行驶几小时后, 汽车距乙地正好80km?

7.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 底是20m, 高是35m, 共收小麦840千克, 平均每平方米产小麦多少千克?

8.一个梯形的高是4.8cm, 比上底长1cm, 下底比高长1.2cm, 它的面积是多少?

9.一张等边三角形卡片的周长是18cm, 高是4cm, 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0.一块长方形平面钢板, 长1.5m, 宽0.8m, 从这块钢板上截下一块底长0.4m、高0.5m的三角形钢板, 剩下钢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1.桌子上摆着9张卡片, 分别写着2 3 4 5 6 78 9 10各数。如果摸到单数小明赢, 如果摸到双数小红赢。

(1) 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2) 小红一定会赢吗?为什么?

(3) 你能想出一个什么办法使这个游戏公平。

12.下表是五 (1) 班七名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1) 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 为什么中位数比平均数小?

13.

(1) 求出中位数。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1照样子,写词语。

秋雨萧萧往事悠悠

井井有条翩翩起舞______、_______、

火红 雪白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很多,例如: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看。__________: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________

此外,我还知道其他表示“看”的词语有(越多越好,3个得满分,每多写3个加1分):

3神话故事是文学殿堂的瑰宝。《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的名篇。在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知道许多希腊神话中的神,例如主神宙斯、_______、______、等等。许多成语也跟神话故事有关,例如开天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我读到“林则徐、关天培、岳飞”这些民族英雄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成语:_________;每当我读到司马迁、苏轼、李时珍这些饱学之士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成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七、我能填: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16分)

1充满神奇色彩的九寨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________,古木参天,________,________,是个充满________的人间仙境啊!

2月夜,站在洞庭湖岸边。我会情不自禁的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除夕之夜,听到屋外爆竹声声,我会轻声吟诵起____________的诗句。

3我会对对子:和风对___________,白云对海马对__________,古木参天对_______,春回大地千山秀对________,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

4“不一会儿,这小家伙______________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谁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寥寥数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美好画面,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__________,也能感受到__________。这正是“________”?

5今年4月份,我校邀请了著名作家曹文轩来校做报告,并开展了“走近曹文轩,感受纯美文学”读书活动。我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会仿:照样子,我也会创造。(4分)

1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当做人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起了,“呼呼”声好像在向天地万物示威。小树在风中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树叶也“簌簌”地离开了树枝。垃圾袋飞上了天空,被窗前的树枝钩住了,在风中“哗啦——晔啦”地嚷着……(写一两句话,用上拟声词)

九、我会说:听懂对方的话,为对方着想,为别人分忧,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5分)

一天,小明和小华相约一起去观看冰雕展。小明准时来到了车站等小华,可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小华还是没有来。等,还是不等,让他左右为难。这时小东看到了小明。他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呢?争取在其中用上一两句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

小东:小明你准备到哪里去呀?

小明:____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

十、我会读:认真把文章读两遍,后面的练习就会做。诚实与信任(节选)(6分)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就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宴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1文中的“我”主动留下字条,是因为___________;“我”请车主把购货单据寄来,是因为“我”觉得

2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中“诚实”是指___________,“信任”是指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两人的“对话”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11分)

在地球的南端,有一个巨大的“冰箱”。它比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合起来还要大,这就是南极洲。南极洲和包围着它的海洋一起,通称为南极。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25度。

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冰雪。有的覆盖在大地上,有的漂浮在海洋里。( )把世界上所有的冰分成十份,南极大陆( )几乎占了九份。这么多冰堆在一起,使南极的平均高度达到235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洲。这么多的冰如果融化了,可以使地球平面升高60米,英国、法国、美国,还有非洲西北部和大洋洲将全都淹没在波涛之中。

不过,不要以为南极有多吓人,这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南极( )没有花草树木,( )大陆上有郁郁葱葱的苔藓,海洋里有色彩斑斓的海藻,伴着洁白的冰雪,反射着灿烂的阳光,就像一座大花园。南极( )没有狮、虎、猴、鹿,( )有种类繁多的海鸟、海兽,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笨得可爱;海象、海豹、鲸时常游到这里玩耍;还有一种火柴头大小的南极蠓,别看它小,却是南极土生土长的动物。

1读一读文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童的主要内容。

3为了说明“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作者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冰雪的数量多;为了说明南极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作者从__________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使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生命与美丽。

4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南极动物们活动的情景。(不少于50字。)

十一、我能写:我们爱读书,更爱读故事。善于想象的我,更会编故事!

1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我们爱读书,争当小书虫”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的读书口号是:___________。(3分)

2请围绕“皮卡丘、刘翔、航天飞机”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道理,那就可以得高分了!题目自拟,400字左右。(25分)

部分参考答案

一、1春2细 密 牛毛花针细丝3薄烟绿得发亮青得碧你的眼

三、药(材)(继)续安(详)(销)毁

贪(财)邮(寄) 吉(祥)(消)灭

五、茁壮烦恼购买敏捷增添

六、1银光闪闪 文质彬彬烟火袅袅欣欣向荣息息相关冉冉上升漆黑桃红柳绿2眺望窥视俯视遥望凝视注视瞥瞪3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战神阿瑞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七、1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诗情画意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细雨红日 山羊平湖飞瀑日照神州百业兴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竟人鸟和谐共处鸟对人的信任人对鸟的关爱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5《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

十、《诚实与信任》1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2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相信我会实事求是处理事情,不担心我会乘机敲诈等

《南极》1如果……就……虽然……但是……虽然……但是……2南极冰天雪地,十分寒冷,但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3假设具体数字植物动物

篇5: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材料分析)构成,其中选择题占20分,非选择题占30分。试题侧重对期中考试以后的知识点的考察,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本次考试中

(一)选择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

(二)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漏

题是主要丢分点。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

(四)过程性评价没有统一的尺度,平时遇见的问题也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地图的识读能力不强,图中学生对于重要的地理方位、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今后教学打算:

在期末复习中,按学校规定制定了复习计划,但在考试后,仍然发现问题,这说明教学中仍有不足需改进。考试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我决定以后教学中: ①

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篇6: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看谁记得牢,看谁眼力好。本大题共2 5题, 50分。)

1.在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遗址发掘中,不曾发现的是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B.粟、稻谷种子残留

C.生活用的陶盆、陶罐 D.用于祭祀的大型青铜礼器

2.小轩一家决定假期去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3.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王的第一人是

A.尧 B.舜 C.禹 D.炎帝

4. 古代有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刻录下来。认为这位天文学家 所处的时代极有可能是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5.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B C D

6.周幽王开始“烽火戏诸侯”时,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是在履行哪一制度给他们规定的义务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7.右图古代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它们应是

A.骨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石制工具 D.铁制工具

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

慢,子由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

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9.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思想的`核心是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10.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11.4日上午,泰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正式对外宣布:国务院、省政府在关于调整泰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同意,设立泰州市姜堰区,以原县级姜堰市的行政区域为姜堰区的行政区域。请问,我国最早推行“县制“是在什么时期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商鞅变法 D.秦朝统一

12.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13.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图片一: 图片二: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14.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③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④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5.秦统一后,官府发布的文告使用的文字体例是?

A.甲骨文 B.小篆 C.大篆 D.金文

16.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A.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B.秦朝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

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 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17.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A.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

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强对地方的管理

18.“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诗中的“单于”是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A.越族 B.鲜卑族 C.蒙古族 D.匈奴族

19.《西游记》中塑造的如来佛、玉皇大帝等人物形象,主要是吸收了哪两大宗教文化的结果 ① 佛教 ② 儒教 ③道教 ④基督教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三国两晋时期,中原战乱且疾病流行。当时,人们不可能采用的防治措施是

A.为病人做手术时使用“麻沸散” B.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治病良方

C.向李时珍请教防治方法 D.练习“五禽戏”,增强体质

21.下列组合有错的一项是

A.蔡伦——“蔡侯纸” B.张衡——地动仪

C.王羲之——《兰亭序》 D.张仲景——“五禽戏”

22.,“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观看。下列有关《史记》表述错 误的是

A.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精神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23.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A.吴国 B.辽代 C.北宋 D.元朝

24.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①风声鹤唳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5.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方多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D.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比北方安定

第一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 择题(看看谁做得认真仔细。本大题共4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1)“书籍被烧残”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请举出“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至少四个派别)(8分)

(3)西汉时期“自由思索的那种精 神”又受到了一次严重打击,是哪个事件?(2分)

(4)秦汉时期统一了思想,而失去自由思索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分)

27 .看图说话: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请回答:(1)图一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图二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是指什么?该商路在古代东西方的交往上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2)参照图二请将这条商路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4分)

(3)现在新疆是图二商路上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我国最早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统辖?(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某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4分)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某平原是指我国哪一平原(4分)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 些?(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元 长孙 陆 贺 刘

材料三: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4分)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 “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4分)

(3)材料三指的是“魏主”采用汉姓,“魏主”采用了什么汉姓?(2分)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2分)

(5)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B B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B B A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A C

26.

(1)秦始皇 焚书;(2分)

(2)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8分)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制、打击其他学派。(2分)

(4)观点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7.

(1)图一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图二的东西方商路是指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2)B欧洲;A长安(4分)

(3) 西域都护(2分)

28.

(1)A大禹;B李冰 (4分)

(2)都江堰;成都平原。(4分)

(3)发动群众,堵疏结合。(2分)

29.

(1)“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洛阳(4分)

(2)学习汉语;鲜卑族。(4分)

(3)元。(2分)

(4)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2分)

篇7: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2.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是 ( )

①种植粟 ②能制造陶器 ③种植水稻 ④挖掘水井 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⑤

3、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

A.中国人善于想象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 )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6、商鞅的变法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7、我们今天的汉字,是从( )文字发展而来的。

A、钟鼎铭文 B、甲骨文 C、大篆 D、隶书

8.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9.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

A、压制知识分子 B、有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体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1.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西汉时期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是在(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2.两汉时期,为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是( )

①卫温 ②甘英 ③张骞 ④王昭君 ⑤班超 ⑥文成公主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⑥

13.x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开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 D.公元前60年

14.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15、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16.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17.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两大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下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④南方没有战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 )少数民族境内的美好风光。

A、羌族 B、羯族 C、匈奴 D、鲜卑族

19、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 )

A、《春秋》 B、《汉书》 C、《资治通鉴》 D、《史记》

20、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顾恺之

二、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计8分)

21.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______________,它的复制品已在20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复制品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

22.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3.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_____;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____。

24.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

三、 材料解析(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

25、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成果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请回答:

①上述资料所讲的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③从第二段资料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④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你喜欢哪一种?

四、各抒己见(每小题13分,共计26分)

26.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不同?根据你对三种思想的看法,就学生拉帮结派现象如何遏制问题给学校政教处写一份建议书。

27.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你怎样看?(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五、 以史为镜(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28、大禹治水”是造福于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谈谈大禹治水给你的启示。

篇8: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 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 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 形式呆板、僵化, 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 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 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 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 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 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 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 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 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 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 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 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 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 近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 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 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43页讲扁鹊时, 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 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 都精于医术, 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 中兄次之, 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 :“我长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 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 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 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 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 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 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 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 短小精悍,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 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中, 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 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 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 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 一个叫李延, 一个叫倪寻, 都得了头痛发热病, 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 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 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 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 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 你们症状相同, 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 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 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 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 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 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 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 不光指治病, 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 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 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 “矢”指箭, 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 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因”指根据, “材”指资质, “施”指施加, “教”指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 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 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 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 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起 (二) ”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 针对其“仁”的学说, 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 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 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 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 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 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 一年只有三季。”“哎, 您搞错了, 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 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 客人向弟子磕 三个头, 如果是三季, 弟子向客 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 从屋里走 出来, 弟子向前问道:“老师, 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 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 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 磕头!”弟子没法, 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 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 一年明明有四季, 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 蚂蚱春天生, 秋天就死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 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 磕三个头, 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 进行讨论、总结, 并根据其行为, 寻找其性格品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总结, 学生品味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对为什么“孔”文化能长久地占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上一篇:全国助残日主题宣传的标语下一篇:高中生狂人日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