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12

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精选5篇)

篇1: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今天,我们一家人难得团圆在一起,奶奶给我们烧了一顿大餐,奶奶一整天忙里忙外的,但脸上总挂着笑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用完奶奶的爱的大餐后,决定一起去散步。

我与爷爷奶奶并间走在最后,爷爷奶奶望着姑姑们的身影,渐渐地湿了眼眶,然后举起那只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对我说:“你长大以后啊!要多陪陪爸爸妈妈,不要像你姑姑那样,自己有钱了,给我和你爷爷造了一栋大别墅,到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住,多么冷清,她们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来住几天,他们今天都来,我很......高兴。”

说着,奶奶便摸起了眼泪,我抬头看着奶奶,我不禁吓了一跳,奶奶的额头上什么时候 多了这么多的皱纹,以前奶奶那乌黑的秀发不见了,现在犹如干枯的.杂草,引发随着风在飘,使她显得无比苍老,使人心酸,这几年来,两位老人在空荡荡的别墅里寂寞度过,时间飞快地流逝,两位老人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岁月把它们变了,便老了,他们的青春已逝去,就多陪陪他们,让他们的晚年,能够幸福、安康。

我想对天下的儿女说:“不要把身心全投到赚钱里去,要知道,你们的背后,正有孤独的老人在默默地,等你们回去。”

篇2: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手掌上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这是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诗:沙粒虽小却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共性, 野花虽小却折射出天堂的光芒;就在小小的手掌上可以盛放无限, 一时间就是永恒。所以, 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入手, 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 就可再现社会、生活的全貌。——文学总是以小见大, 文如此, 诗亦如此。

在作文教学中, 常需要进行举例论证——讲方法念例文相结合。但因为作文篇幅较长, 一篇作文往往要念上十分钟, 结果往往少慢差费。笔者试将诗与作文相连, 以诗作为作文范例, 不仅以一当十, 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的意蕴增加了课程的意味, 诗的简短易于学生的记忆, 结果使作文课的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了, 学生作文的进步速度也加快了。

一、文贵“求真”

诗缘情绮靡, 一首诗是心灵的一次颤音, 会拨动我们的每根心弦;它带着鲜活的感受, 运用生动的形象, 是朵朵枝头怒放的花朵, 有的鲜艳, 有的淡雅。如“节约粮食”这个话题, 古诗《锄禾》描摹了汗滴禾下土的情景, 通过向学生讲述, 就会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同情, 在吟咏之间,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生发出“要节约粮食的意识”。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就远比对学生进行要节约粮食的灌输式教育效果好很多。

“以情动人”是诗的共同特点, 说真话, 抒真情, 让读者能和你产生感情共鸣。“抒情, 言志, 是诗的生命, 诗的灵魂, 任何类型的诗歌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的本质和基础都是在传导一种情感。”

二、文贵“求新”

虽说好的文章大半都是眼泪, 但文章中如果只有眼泪还是不行的, 如同是牵牛织女题材, 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也有“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鹊桥仙》﹚。两首诗都很动人, 比较起来, 角度不同, 高下立分。秦观的诗, 由于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变化了视角, 从本是悲剧的故事中看到了哲理, 看到了主人公的伟大之处, 因而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使读者对主人公除了同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启示, 获得了更多的心灵震撼。后者因为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而显得更加透彻。

三、文贵“求实”

近日在网上常看到“作文满分解密”之类的文章, “语言华丽, 会使你的文章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入教师的视野。一字一句, 宛若金字银词, 能够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心, 使你的文章‘事半功倍’, 分如流水。”其实这也是许多师生的共同“经验”,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华丽空洞, 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之语在学生作文中涌现, 背好词、好句, 以备写作时进行“组装”就成了写作文的“法宝”。其实, 只要有好的内容, 即使语言平淡无奇, 也同样可以感人。比如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 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 他的诗, 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 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 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朵野花, 我仿佛看到了, 辽阔而沉寂的田野上,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 自开自落, 虽然渺小, 却摇曳生姿, 纵情欢笑。语言清新质朴, 淡淡的文字, 似乎释放出某种力量;如繁星闪烁, 带给人某种精神的清辉, 蕴藉弥散的韵味让人流连。

但在高考作文训练中, 考生们往往为了得高分而片面追求形式, 忽略了文章的内容, 使作文成了“注水肉”, 看起来“一目了然”, 结构清晰, 实际空洞无物。对这种现象, 我们要坚决反对。

四、文贵“典型”

有这样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题目是“送别”, 诗为何却从‘送罢’写起呢?跑题了?仔细想想, 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首句“送罢”与“送”有关, 而掩柴扉时, 心中的心绪不正也与“别”相关吗?“归不归”这一问, 不正是送别后对朋友的牵挂吗?

再思之, 诗人写日暮掩柴扉之时, 侧重表现离情, 所选的特殊时间点非常典型。不知道大家体会到了没有:你在与朋友分别时, 什么时候最想他呢?不是在别时的一刹那, 恰恰是在别后当天的那个傍晚。当别离的身影已经融入遥远的地平线, 当白天的喧嚣已经过去, 你回到只有你一个人的小屋, 要独自面对漫漫长夜的时候, 无边的寂寞仿佛就一下子吞噬了你的心。

可见, 诗人所选的角度不仅仅充满了新意, 还特别能表现别离之情, 表现人对“伴”、对“友”的依赖, 所选的例子很有力度。

有这样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不直接说东吴灭亡, 而用“铜雀春深锁二乔”指代, 这样好还是不好?好。因为二乔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连二乔都被掳走, 那东吴的灭亡便不言而喻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既是东吴灭亡的含蓄表达, 更是东吴灭亡的形象表达, 很典型。所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 也要力求典型。

以上内容涉及求真、求新、求实、求典型四方面, 笔者曾花一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讲解, 并为学生留足了读例文、讨论和布置话题的时间, 可谓省时高效。而且由于举的诗大家都很熟悉, 齐背齐诵,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也因为熟悉, 所以没有仅仅关注于字面, 而是指向更深的层面, 去悟问题的本质。

总之, 诗歌有同其他体裁的共性, 如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准确生动、感情真挚、立意深刻等。教师在诗歌教学中, 要注意挖掘诗歌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因素,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认真品味诗歌对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进行作文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真挚的感情, 学习诗歌如何点题、切题, 学习诗歌怎样处理详略, 学习诗歌准确生动、言简意丰的语言。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可以诗歌为例, 体会为文之道。文章试从话题作文为文的基本原则谈起, 涉及"求真、求新、求实、典型"四方面的内容。

篇3: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发展, 使得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衡量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一方面,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改善了家庭收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 教育会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通过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但是, 还有相当一部分长寿健康老人几乎没有受过教育或受教育水平不高。那么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控制了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后还存不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简述

国外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起步较早。Katherine E.Heck和Elsie R.Pamuk (1997) 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女性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 但是在控制了已知的影响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后, 这种正相关关系消失了。Koening, H.G.et al. (1999) 采用1986—1992年间美国的面板数据对是否有宗教信仰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有宗教信仰或者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正效应。Haveman-Nies A.et al. (2003) 对1989—1999年间欧洲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包括运动、吸烟和饮食) 和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保持适当运动和不吸烟不管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是防止衰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且对男性的影响甚于女性, 但是饮食对老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却不显著。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陈国栋等 (2009) 使用中国健康长寿因素跟踪调查数据, 考察了子女数量对于父母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影响。该文没有发现子女数量对父母健康有显著的“生育效应”, 但发现其存在显著的“支持效应”。博素茹等 (2002) 对社区老人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年龄、性别并没有显著关系, 而与社会支持成正比, 与对生活事件的评价成反比。

受教育水平作为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基本变量, 在国内外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多有涉猎, 但是大多仅作为控制变量, 且没有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老年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及其配偶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老年人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工具变量, 不仅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衡量了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还使用二元选择模型下的连续性内生变量框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比了两个估计结果, 使得本文的结论更稳健。

二、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下或简称“老龄跟踪调查”) 。老龄跟踪调查项目的基线调查开始于1998年, 并于2000、2002、2005及2008年共进行了四次跟踪调查。因为本文的关键变量, 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在历次调查中几乎不变, 因此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意义不大。考虑到时效性和样本量, 本文采用2008年调查的横截面数据, 样本的详细信息可以参见蒋承和赵晓军 (2009) 。

本文用二个因变量来衡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评健康是老年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主观综合评价, 精神状态简易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下简写为MMSE) 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较客观评价, 主要关注精神方面。自评健康是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 以往大量研究证明, 自评健康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主观性指标, 既可靠又有效 (Benjamins, Hummer, Eberstein&Nam, 2004;Idler&Benyamini, 1997) 。在老龄人口跟踪调查问卷中, 自评健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 将回答“较好”、“很好”或“一般”者视为自评健康“好”, 而将回答“很差”或“差”者视为自评健康“差”。

本文关注的自变量是老人的受教育水平, 用老年人的受教育年限来衡量, 对应老龄人口跟踪调查中的问题“您一共上过几年学?”为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 使用的工具变量为被访老人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和配偶的受教育年限, 分别对应调查中的问题“您父亲上过几年学”和“您老伴上过几年学?”另外,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日常生活习惯这三组。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三、实证模型

(一)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性回归分析中基本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 Yi表示健康的衡量指标 (自评健康和MMSE) ;Selfedui表示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水平;Xi表示控制变量, 包括年龄、民族、婚姻状况、现在受否居住农村、出生地是否农村、童年时生病能否及时治疗、童年时是否经常挨饿、10岁时是否父母双全、家庭在当地的相对贫富状况、60岁前职业的社会地位、生活来源是否够用、30岁前是否吸烟、30岁前是否喝酒、30岁前是否经常锻炼中的全部或其中一组变量。

括号中为标准误,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 *表示10%水平显著。

注:括号中为标准误,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 *表示10%水平显著。

注:括号中为标准误,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 *表示10%水平显著。

注:括号中为标准误,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 *表示10%水平显著。

由于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同样受到其年轻时健康状况的影响, 而采用本文所用的数据无法完全控制老年人年轻时的健康状况, 因此若直接用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受教育水平等变量回归, 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而根据Hausman (1978, 1983) 进行的内生性检验表明, 确实存在内生性问题。所以, 本文将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和配偶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老年人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工具变量, 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了估计。

根据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中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 老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及其配偶的受教育水平系数联合显著的F检验P值为0.000, 因此内生变量和工具变量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另外, 本文进行的最小二乘法估计还通过了过度识别检验。

(二) Prob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

由于本文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二种衡量指标 (自评健康和MMSE) 均定义为的二元离散变量, 用线性模型分析有可能使得预测值超出[0, 1]范围, 而显得不合理, 因此本部分在Probit模型下进行分析。基本模型为:

其中, 相关性不为0。Yi表示Yi表示健康的衡量指标 (自评健康, ADL或MMSE) ;Selfedui表示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水平;Xi同上也表示相应的控制变量;Fatheredui表示被访老人父亲的受教育年限;Spouseedui表示被访老人配偶的受教育年限。

基本假设是服从零均值的二元正态分布。将以上模型进行标准化, 使得, 记为, 则根据Rivers和Vuong (1998) , 有

因此, 将Yi对Xi, Selfedui, Vi进行Probit回归可一致估计出。由于在内生性问题中, 估计出的系数与原模型中的系数由相同的符号, 而决对值更大。另外, 在此估计方法下, 可用Vi的系数θ的t统计量来检验内生性问题是否存在。

四、回归结果

(一) 受教育水平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表2总结了线性模型下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对于总体样本, 在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差的平均概率有10%水平显著的负向影响, 受教育程度增加一年, 老年人自评健康差的概率减少0.002, 但这种影响在控制了内生性后几乎完全消失了。对于男性样本组, 不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还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在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受教育水平对自评康差的概率均有5%水平显著的负向影响。依照后者的估计结果, 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 老年男性自评健康差的概率降低0.006;而且这种影响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后不再显著, 但在控制了生活习惯后在数量上增强。对于女性样本组, 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后, 受教育水平对自评健康差的概率有5%显著性水平下的正向影响, 且这种影响的规模较大, 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 女性老年人自评健康差的概率增加0.019。

表3总结了Probit二元选择模型下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其中2SProbit代表本文介绍的运用工具变量的Probit回归, 因为类似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此估计方法也有两阶段, 且第一阶段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相同, 故记做2SProbit。由于Probit估计的系数与线性回归的系数不具可比性, 我们这里仅比较两类回归中教育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方向。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和2SProbit估计中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完全相同, 显著的系数的符号也一致。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受教育水平对男性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有正向影响, 即受教育水平越高, 男性老人的自评健康差的概率越小, 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的, 比如高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职业地位, 提供可靠与充足的生活来源。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因素后, 受教育水平对女性老年人自评健康的负向影响, 可能是由于教育会提高女性老年人对健康的评价标准, 或使其更容易意识到自己身体的疾病。

(二) 受教育水平对MMSE的影响

表4概括了线性模型下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不论对于总体样本, 还是男性样本组或女性样本组, 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均有1%显著性水平下的负向影响, 即受教育水平越高, 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越小, 而且这中影响在不同控制变量组合下均显著。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 男性老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就降低0.014, 而女性老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则降低0.030。是否控制生活习惯对这种影响的规模几乎没有作用, 但是控制社会经济因素会增大这种影响, 其中女性群体的这一增幅大于男性。

Probit模型回归结果与表4的回归结果非常一致, 系数的显著性、符号, 及其在不同控制变量组合下变动的方向均相同。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列出, 所有省略的相关信息, 有兴趣的读者均可以向作者索取。

研究表明, 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正向影响, 受教育程度越高, 认知能力完好的概率越大。受教育水平对女性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大于对男性老年人的影响。受教育水平主要不是通过生活习惯或经济状况来影响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可以读书看报, 拥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保持良好的认知能力。

五、结论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 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建国后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 分析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众多分析健康影响因素的文章中多有涉及, 但是大多数文章仅将教育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分析不够透彻, 而且没有考虑受教育水平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2008年的横截面数据, 将被访老人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和其配偶的受教育年限作为其自身受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 分别在线性模型和二元选择模型下, 估计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

综合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以及考虑了连续型内生变量的Probit回归结果, 发现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受教育水平对男性老年人自评健康有5%水平显著的正向影响, 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 老年男性自评健康差的概率降低0.006, 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的;而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 这种效应消失。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因素后, 受教育水平对女性老年人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1%显著性水平下的正向影响, 而且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 男性老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降低0.014, 而女性老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则降低0.030。是否控制生活习惯对这种影响的规模几乎没有作用, 但是控制社会经济因素会增大这种影响, 其中女性群体的增幅大于男性。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2008年的数据, 将被访老人父亲的受教育年限与其配偶的受教育年限作为其自身受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 分别在线性模型和二元选择模型下, 估计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状况使用了自评健康和MMSE二种不同的衡量指标。研究发现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受教育水平对男性老年人自评健康有5%水平显著的正向影响, 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 老年男性自评健康差的概率降低0.006, 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的, 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 这种效应消失;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因素后, 受教育水平对女性老年人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1%显著性水平下的正向影响, 而且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仅控制人口因素时, 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 男性老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降低0.014, 而女性老人认知能力受损的概率则降低0.030。是否控制生活习惯对这种影响的规模几乎没有作用, 但是控制社会经济因素会增大这种影响, 其中女性群体的增幅大于男性。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受教育水平,内生性

参考文献

[1]Annemien Haveman-Nies, Lisette C.P.G.M.de Groot, and Wija A.van Staveren, Relation of Dietary Quality.Physical Activity, and Smoking Habits to10-Year Changes in Health Status in Older Europeans in the SENECA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3, 93 (2) .

[2]Benjamins, Hummer, Eberstein, and Nam.Self-reported health and adult mortality risk:an analysis of cause-specific mortality[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4, 59 (6) :1297-1306.

[3]Chen Guodong, Lei Xiaoyan.“Fertility effect”or“supporting effect?”—Quantity of children and parental health[J].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 4 (4) :601-616.

[4]Haveman Nies A, et al.Relation of Dietary Quality.Physical Activity, and Smoking Habits to10-Year Changes in Health Statusin Older Europeans in the SENECA Study[D].working paper.

[5]Idler and Benyamini.Self-rated health and mortality:A review of twenty-seven community studies[J].Journal of Health&Social Behavior.1997, 38:21-37.

[6]Katherine E.Heck和Elsie R.Pamuk.Expla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7, 145 (4) .

[7]Koening, H.G.et al., Does religious attendance prolong survival?A six-year follow-up study of3, 968older adults[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A.1999, 54 (7) .

[8]Wiener JM, Hanley RJ, Clark R andNostrand JF.Measuring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Comparisons Across National Surveys[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90, 45 (6) :S229-S237.

[9]蒋承, 赵晓军.中国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研究[J].管理世界.2009, (10) .

篇4: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与问题

2010年7月,我们对豫东的周口、商丘地区的4县的8个乡镇进行调查,对240位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入户访谈。在这些老人中,60~69岁的占65%,70~79岁的占32%,80岁以上的则很少,大约占3%。访谈中,重点关注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诸如经济来源、劳动强度、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精神需求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调查结果。

首先,是经济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因子女外出打工,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具有不稳定性。在访谈中,留守老人说,随着子女外出务工,有19.8%的家庭现金收入,每年达到1500元,有53.2%的老人现金收入每年达到3000元,有26%的家庭现金收入每年达到5000元。可见,子女外出打工对留守老人的现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改善程度与子女的孝敬程度关联性较强,因而呈现出不稳定性。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外出子女寄回家的现金只占家庭总收入的13%,因此,有必要区分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的来源,其间接收入增加的同时而直接收入却不一定增长,这决定了留守老人在经济上对子女依赖程度加强。在子女外出务工收益差或子女不孝敬时,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就可能恶化。

其次,是健康问题。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及获得的医疗保健情况,总的来说是不容乐观的。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评价为一般的占25%,较差的占36%,非常差的占7%。23%的老人说自己比较好,只有9%的老人说自己很好。也就是说,有68%的老人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及以下状态。农村留守老人由于身体、年龄等客观因素,体能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尚未完善,医疗水平、人员及设施配备也很有限。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医疗所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留守老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常常采取的办法,也是无耐之举就是“小病忍,大病拖”。再加上子女外出务工,无人照看他们,因此,他们的健康状况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心理孤独寂寞。农村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贫乏,他们的活动内容为看电视、赶集、串门聊天和打牌。在调查中发现,在子女出外打工前,有80%的老人说不孤独,有大约20%的说自己偶尔感到孤独;子女出外打工后,老人感到孤独的占60%,超过了半数以上。产生留守老人心理孤独寂寞的原因之一是子女与父母在空间上的分离,导致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加大,淡化了照料中精神慰藉的内容。即使子女偶尔与老人通过电话联系,也主要关注留守家中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关注老人的就少了。原因之二是大多数留守老人年老体弱,自身经济状况窘迫,加之所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脆弱,以致文化娱乐的软件设施及其匮乏,留守老人往往感到孤独寂寞。

第四,安全隐患多。其一,留守老人大多年事已高,一辈子含辛茹苦,往往积劳成疾,加之子女不在身边,容易出现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其二,农村留守老人大多缺乏科学知识,由于使用电器不当导致火灾从而造成严重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其三,留守老人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他们年老力衰,无还击之力,财产易于被盗。有时,不仅造成财产损失,人往往也因受到惊吓而生病。

二、留守老人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首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留给家中的老人。老人们由于自身的年龄、体力、文化水平以及观念等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一,劳动力投入不足。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仍是体力活。留守老人体力逐渐衰退,导致劳动力投入不足,因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同时,农业生产的播种、收获的节气性很强,加之受天气变化的影响需要及时耕种和收获。由于老人体力差、行动迟缓,往往难以及时完成播种、收获的任务,很可能导致农业收成的减产。其二,影响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留守老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化肥、农药以及种子的使用,都缺乏合理性,更谈不上因地制宜了。另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干了一辈子的农活,大都非常相信自己的经验,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当他们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体时,势必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其三,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需要专业化经营与管理,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农村老人的观念里,土地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不能随便转让给他人的。这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其四,制约农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老人们大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品尝过饥饿的滋味,所以他们非常看重生产粮食。对于发展养殖事业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展本地经济,这种观念在他们头脑中几乎不存在。再者,他们缺乏发展新经济所具备的新的科技知识和新的经营理念,因而不可能使农业经济走出一条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其次,留守老人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负担沉重。河南地处中部,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不发达,因此养老问题十分突出。留守老人的增多,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负担。第二,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传统伦理观念削弱。子女经年在外打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老人的话不再作为家庭的权威来奉行。据调查,子女外出打工后,有大事情从不和老人商量的子女比例由外出前的18%上升到30%。另外,由于子女对家庭贡献大,也由于老人对子女经济的依赖,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随着老人地位的下降,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被弱化。第三,文化娱乐减少,农村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随着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与此同时,也带走了乡村的生机和活力。村中的留守老人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这样的农村和我们所倡导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谐乡村格格不入。

再次,对农村下一代教育的影响。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了两个并存的问题,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安定。由留守老人照看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加之老人对隔代孩子的溺爱和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现代的社会是知识型的社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对国家来说,有着良好教育素质的公民,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成为一个更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留守老人问题,说到底是由于子女远离家门谋生而产生的,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积极扶植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其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放宽和倾斜,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这样青壮年劳力不再为了致富而离乡背井。其二,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的援助,还要更多的体现在科技方面的支援。其三,河南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是一个人口大省。政府在支持当地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经济的同时,鼓励年轻人在当地积极从事服务性等行业。这样既可以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又能使农民能够兼顾生产和家庭生活,满足人性需求,既可以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又可以缩小地区差距,缓解交通、能源等压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其四,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本地区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有农林牧专长的毕业生回本地就业,发挥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2.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中国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农村老人仍然是依靠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结构也由传统的几代同堂转变为以三口之家为主的核心家庭。这种变化,不仅使农村老人对子女经济的依赖减少了。同时,子女对老人的照看也相应的减少了。而对于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来说,养老的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正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据《大河报》,2010年6月12日报道:2009年,河南省的21个县被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今年6月,记者在试点县之一的清丰县进行访谈,了解到养老保障的一些具体内容:每名60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每人每月可领取60元基础养老金,而且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刷卡领取。其他人员只要年满16岁均可参保,缴费标准设定为每人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省、市财政还在缴费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补助,县里还将对45~59周岁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烈士遗属每人每年补助100元。经过摸底,清丰全县有近38万农民符合参保条件,经层层发动,目前已有30余万群众参保。经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副局长算账,一名45岁的农民,按照每年500元缴费标准,15年后每月可领取120元左右,如果每年按100元缴费,15年后每月可领取75元左右。农村的消费水平虽然低于城市,但无论是75元还是120元对一个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如果没有儿女的支援,这点钱是无济于事的。针对农村老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补贴,使农村老年人每月能领到300~500元的养老金,他们的生活就能够过的更好,能够真正同城市老人一样安享晚年。

3.扩大新农合的范围,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软、硬件建设。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政府近两年来在我国农村。实行新型医疗合作制,简称“新农合”。这对解决一部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新农合”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病人看病,只要不住院,均不在报销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病人住院治疗,要先出钱,后报销,而且只报销住院费的一部分。目前,乡镇卫生院大都是盈利性质的单位,小病看下来动辄几十甚至几百,这使得“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是得了重病,非住院不可,家庭首先要垫付出一大笔钱,才能治疗,这使得家庭经济不富裕的人会因此产生更大的困难。为此,政府要想办法扩大“新农合”的范围。第一,参与“新农合”的乡镇卫生院由政府来统一经营管理,实行平价医药,不以赢利为目的。真正使农村留守老人看得起病,住得起医院。第二,“新农合”的报销制度应该覆盖面更广、更大,不仅住院费报销,门诊的医药费也应该按比例报销。另外,先支付、后报销的制度,需要机动灵活地执行,对于实在无力支付的病人应允许先治疗,后结算。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以人为本”,政府应该使“新农合”成为农村留守老人所享有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第三,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等的软、硬件建设。政府加大要对参与“新农合”的乡镇卫生院的财力投入,使他们能够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这样农民得了大病,就不需要千里迢迢到大城市去看,在当地就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软件建设,即具有一批技术力量过硬的医疗人才,这是目前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待遇低,很难留住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应以优厚待遇,招聘医疗人才。同时,当地政府还可以采取培养本地的医务工作者外出进修,结业后回到本地,给予与引进人才相同的待遇,使他们积极的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第四,整合乡村医疗诊所,成立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强化基层的医疗队伍建设。目前,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小诊所,较大的村庄甚至有几个小诊所。它们的优势是距离近、收费低、服务周到,能够对行走不便的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它们的劣势也很明显,就是规模小、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等。针对它们的特点,乡镇政府可以让它们联合起来在乡村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就能综合他们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针对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的问题,政府给他们免费配备;针对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问题,乡镇政府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进来”即邀请国内知名的医务工作者定期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授课,使乡村医生了解最新的医疗动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走出去”即让年轻的医务人员到医学院去听课、实习,学习更多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回到基层后,更好的为当地居民服务。

4.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帮助留守老人成立各类团体或协会,解决留守老人孤独寂寞的心理问题。

乡村要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乡村党员、干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借助老年活动中心这个场所,成立各类团体,让老人们活跃起来。如成立乡村戏曲协会。河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化更是家喻户晓,从小孩到老人都能哼唱。可以把爱好戏曲的留守老人组织成戏曲协会,让他们自娱自乐,还可以给其他老人们演唱。成立手工艺小组。留守女性老人,大多心灵手巧,她们会刺绣、编制等手工艺,组织她们成立手工艺小组,聚集起来使她们在有说有笑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们的劳动成果可以给儿孙或赠送给亲戚朋友或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拿到城市去销售,她们既有了收获,又有了快乐,可谓是一举两得。成立棋、牌协会,举办雅俗共赏的活动。留守老人,尤其是男性,他们喜欢打扑克、下地棋,在快乐中打发无聊的时光。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成立老年互助协会,让他们相互帮助。留守老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身体健康,但经济困难;有的经济宽裕,但体弱多病;有的性格孤独,但多才多艺。老年互助协会的成立,能够使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各取所需,相互帮助,既解决了他们自身的困难,又解决了情感孤独的问题。

5.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建立农村养老院。

农村长期存在的养老模式就是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他们的生活无人照看,因而农村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养老院。这样子女在外务工也安心,留守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过去,政府在乡镇建立为数不多的敬老院是为了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无偿服务,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目前,打工潮的出现,过去的极少数敬老院已大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建立为数更多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养老院,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但是,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不同于西方, 我们是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与家庭共同承担。政府承担硬件设施费用和护理人员的培训费用,家庭承担老人的生活费和服务费。当然,收费情况要与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否则家庭承担不起,养老院成为虚设。

6.大力弘扬儒家孝道文化,倡导养老、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就物质上孝养而言,目前,我国的农村的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才刚刚起步,政府对农村老人的养老和医疗投入有待加大,因此,留守老人的养老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就精神上的敬养而言,就是要求人们尊敬自己的老人。老人们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无论何时都应该受到子女的爱戴和尊重。这种敬老的传统美德,如果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那么当我们每个人老的时候都能够充分享受子孙带给自己的人生乐趣,这岂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好事。从社会的角度讲,家庭和睦,社会就安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了倡导养老、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方面利用学校教育这个青少年学习的主渠道,在学校开设有关儒家孝道文化的课程,诸如《弟子规》等,教育青少年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另一方面,让青少年利用节假日,帮助留守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培养了年轻一代的尊老、参考文献敬老意识,又帮助留守老人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摘要: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家庭结构转变,出现了所谓的“留守老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等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留守老人,外出打工,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①周祝平: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9(5)。

②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J].农村经济,2006(4)。

篇5:以请陪陪老人为话题的作文

一、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不可能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收入。在日常生活方式上, 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 他们的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来照料, 甚至是个人卫生也需要他人来帮助。这些老人身体状况较差, 还需要规范的保健护理。那么, 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到底是处于怎样的状况呢?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有8.9%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 其中女性老年人不能自理的为7.7%, 要高于男性。在所有老年人中, 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例高达50.3%, 85-89岁的老年人中不能自理的比例为35.6%, 随着年龄的增加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例上涨, 如图1所示.

二、X区老年人养护中心现状

如果我们把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人, 80岁以上老年人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大。2005年我国高龄老年人有1600万人, 占全部老年人总数的11%。为了了解高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本文对X区老年养护中心进行了调查。该调查主要针对养护中心对入住老人提供的生活照料、保健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

该养护中心由一对退休医生私人承办, 紧邻卫生所。该中心的老年人大多为80岁以上, 即高龄老人, 大多数老人身体状况较差, 入住老人均需缴纳包括床位费、饮食费、护工费等费用, 基本费用为600元左右。

1、养护中心的环境。

该中心处于三楼, 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与场所。虽然该中心高龄老年人居多, 但是也应该给他们提供活动场地, 老年人不常走动会使身体状况更差。该机构的内部环境基本与医院病房一致, 有三人间和二人间供选择, 高龄老年夫妇可以选择二人间, 这一点是较为人性化的。

2、医疗设备状况。

该机构配有主治医生2名, 及少量医生。护工均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 其中包含外地务工妇女。据一些护工反映, 老年人的子女老探望时所带物品时常发现丢失, 而原因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护工。该机构的医疗设备只限于一般卫生所的条件, 并不具备高端先进的医疗设备。

3、日常生活照料。

老年人每日早上八点左右起床, 部分老年人因病情较严重、身体孱弱, 长期卧床。但是也发现部分老年人是可以离床活动的, 可护工人员并没有帮助他们起床。一些意识模糊的老年人只是坐在房间, 无任何活动。十点钟是午餐时间, 护工将食物分发给每位老年人, 不能自己进食的老人将由护工喂食。午餐为一荤一素, 荤菜通常为猪肉或者是虾, 素菜则为时令蔬菜。调查中发现, 给老人食用的肉有时为大块状, 部分老人无法咀嚼进食。调查发现老人的唯一休闲方式为观看电视, 电视仅在大厅内设置, 无法走动的老人是无法享受的。

4、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入住老人均有子女, 且都有医疗保险, 入住原因主要是: (1)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需要经常性的医疗; (2) 子女无法照顾老人。调查中未发现完全自愿入住的老人, 这说明老年人最能接受的是家庭养老方式。据护工叙述:

“有些老人的子女很难得来探望老人, 老年人的精神状况因此不是太好, 时常会惦记子女。某些老人会在门口张望, 盼望子女的探望。特别是刚入住的老年人, 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 有时会掉眼泪, 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很不利。”

三、结论与讨论

针对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以及上述养老机构的调查发现, 对高龄养老事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养老机构的硬件。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因其身体状况, 环境上所需要的设备要多于一般人。养老机构应该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 在老人活动范围的地面设施都应该平缓没有门槛阶梯等易使他们摔跤跌倒的障碍。

2、加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养。

在养老机构中护工平日与老年人接触最多, 护工应具备专业的工作素质, 同时还应具备日常医学知识, 对待老人也要有耐心、有爱心。这就要求养老机构对他们进行相应的专业培养。同时护工的报酬也应该适当提高,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为老年人服务。

3、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关爱。

有资料表明, 在各类老年人疾病中, 有50%~80%是源于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其中约70%的心理疾病主要是因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致。应该看到, 更多地给老年人以精神关爱, 既是当前问题又是长远问题, 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徐刚:《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 中国信息报, 2006年3月22日。

[2]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人口研究, 2005年11月第29卷第6期, 90-93。

上一篇:德谟克利特名言名句阅读欣赏下一篇:单身个性留言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