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严禁学习心得

2024-04-25

十严禁学习心得(精选8篇)

篇1:十严禁学习心得

学习十个严禁心得体会

在全省警示教育大会之后,我校组织全室党员干部认真落实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作出的“十个严禁”规定,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贯彻“十个严禁”是狠刹不良风气,推进作风建设、规范干部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十个严禁”的逐条学习,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从自

身的岗位做起,找出不足,杜绝违规情况发生。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要认真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工作态度问题。工作态度是衡量我们能否真正树立全心全意思想的试金石。

1、对工作要做到不推诿、不扯皮,认真执行好老干部相关政策;

2、对待学生和学生家长要诚恳热情、耐心服务,避免态度冷硬、故意拖延;

3、对待自己要严格管理,履行党和国家纪律法规,认真执行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杜绝上班时间利用网络做一些规定之外的任何事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真学习,树立爱岗敬业的好思想、好作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更加细致地做好教育教学和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十个严禁”是一项纪律。这项纪律也是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对于规范我们的言行具有重要的约束力,我们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严守规范、注重细节、养成习惯,个人、学校的形象树立起来,才能更好地维护党和国家形象。

篇2:十严禁学习心得

篇一:十个严禁心得体会 提高纪律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广坪中学李欢 通过学习,我对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就”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落实行动求真务实”发挥自身表率作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本次教师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是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校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带头做到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把整顿作风与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教育整顿和当前工作两促进,两不误,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二、立干见影,从我做起。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作风、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始终牢记教育宗旨,认真落实”双常规”;始终牢记党员形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牢记党纪国法,爱岗敬业干实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心思凝集到教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提高教育质量上,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以追求一流的责任感,用自己最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业绩。

三、落实行动,求真务实。树立务实形象,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认真做到”五实”:安排工作重实际,检查工作查实情,对上对下说实话,解决问题想实招,评价工作求实效。崇尚实干,绝不空谈,扭住目标,锲而不舍;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搞浮夸,让事实说话。把精力和时间全部放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努力使学校形成党员干给教师看,领导带动教师干的新局面。

四、加强学习,自我完善。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作为一名教师终身的任务。宽广的视野、正确的决策,来自不懈的学习。我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工作的预见性、洞察力和驾驭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熟悉中央大政方针,正确分析宏观形势,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向先进学习,学先进的理念,学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助我发展。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创造业绩的行动。

五、顾全大局,畅通政令。畅通政令,是确保步调一致、夺取胜利的法宝。我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全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服从校委会的统一部署和重大决策。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到位要履职,履职要到位,增强执行力,做到”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同班子其他成员多沟通、多尊重、多补位,少猜疑、少埋怨、少拆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树立学校领导班子威信。

六、改进方法,大胆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是学校工作始终充满活力的关键,如果仅凭经验办事,按部就班,不愿创新,怕承担风险,就会被时代发展的车轮远远地抛在后面。我要通过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超前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讲究工作方法,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教学手段的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贡献。

篇3:十严禁学习心得

一、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思想、体制、教研、课外活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1]。校园文化是一种依托于校园而发展起来的,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 校园是校园文化产生的肌体, 离开校园也就谈不上校园文化,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校园文化又同活跃于其中的师生紧密相连。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甚至是精神面貌, 良好的精神外貌, 形于心, 发于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形成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科学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校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2]。和谐校园要求各方各面协调一致, 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同时也要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和谐一致。和谐校园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是人文景观的和谐, 是办校规模同师资水平的和谐, 是同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关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理念的外现, 其核心内涵依然是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忠于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为精神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目前某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单方面强调学校速度和规模。对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失衡。殊不知, 离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大规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丧失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初意义。

2. 片面追求学术水平高速发展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忽视内涵建设。

当前, 各方积极倡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但各种不同的理念相互激荡, 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过分提倡实用主义, 弱化人本关怀。[4]学术水平和学生就业是学校两大支柱, 部分高校单纯强调学术水平和就业发展, 这种模式是一种随时都会丧失生机的发展, 它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

3. 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重视不够。

学生, 是学校根本, 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发展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 为基源。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 在当前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 部分高校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问题未形成充分认识, 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首先, 学校对不健康网络文化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5]。大学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 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知识技术, 对网络文化也相当关注。目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的缺失, 使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学生造成思想冲击和影响, 对健康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十分不利。其次,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6]。当前, 各大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 未能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些高校处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感受, 其实质上掩盖问题, 并没有实际解决, 深刻影响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再次, 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7]。当前“老人倒地无人扶”等社会问题引发关注, 这些道德事件表明道德建设和人文素养尚待加强。学校对学生道德要求的提升将成为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将思想品质和德育建设归为中小学的义务和职责, 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持续培养和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基石, 对广大的师生影响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同时也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其影响能够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从一定时期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和谐校园的发展, 从长期看高校校园文化关系到中国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是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过程, 必须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凭空臆想就能形成的文化形态, 而是要通过全体师生的实践并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形成、定型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伴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 各种不健康的意识也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各种错误的思潮汹涌而至, 扰乱了人们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伐。各种错误思潮对当前学生的影响日渐明显, 进而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前途, 这些人才是祖国未来的脊梁, 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理应引起高校主管及其领导人员的重视。

当前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重要机遇, 抓住机遇建设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要构建和谐社会, 应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 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的人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值此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契机, 各高校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四、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 要提升校园文化示范效应。

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适度竞争有利于高校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也有利于各高校的良性发展, 但是这种竞争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高校间的竞争应表现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 而这种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 因而各高校应努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并带动各其余高校的发展, 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示范效应, 努力铸就自己的先锋榜样作用。

2.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发展变化。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 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一个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必须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和程度, 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和谐校园不仅是校园物质层面的和谐, 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而言, 它更是一种学生内在个体素质的和谐, 因此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的培养发面, 要求学校能够做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不健康思想、低俗文化的监管力度[9]。

加强对腐朽、低俗思想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的有效监管,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既有利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也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 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校园文化系统功能, 强化校园文化要素的整合功能。

校园文化是由各种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因此, 一个良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兼顾各方,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完美的和谐校园。

总之,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当前党中央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积极发展学校特色, 维护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党的十八大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软环境, 对学生素质培养、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和启示作用。值此十八大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之际, 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校园文化建设紧迫性, 简要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举措意义重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慧.现阶段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理论月刊, 2006, (2) .

[2]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3) .

[3]杨经录, 王宏宇.基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探究[J].国电力教育, 2008, (6) .

[4]陶成文.理工科院校应强化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 (2) .

[5]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

[6]刘德宇.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4, (9) .

[7]张建明, 李遵清.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1) .

[8]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7) .

篇4:学习十年课程改革心得

总之,在语文学习的各环节中,始终要围绕“听、说、读、写”开展活动,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

如何知道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构思好以后,下笔不停,一气呵成。写完后不能就此结束,应该对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反思。教师应要求学生最少将自己写的文章读三遍以上。在读的过程中要三看:一改主要看内容,选材切题主题明;二改主要看结构,层次分明思路请;三改试读每句话,语句通顺心情畅。

数学学习金字塔

屯里联校沟上小学 曹学芳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我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这一教学理念在短期 这内不一定有效果,但长此一往,效果凸现!希望这一理念得到全体老师的普及应用,将课改进行到底!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篇5:十严禁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

杨兴中学:张磊

10月14日,我校党支部书记郑德建组织学习了《贵州省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十严禁”》和《贵州省党员干部作风“十不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十严禁”和“十不准”是进一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 “十项规定”的重要举措,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措施。

《贵州省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十严禁”》对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更应该率先垂范、严格遵守。

《贵州省党员干部作风“十不准”》是对党员干部作风方面不准违反的十条规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按照“十不准”的要求模范遵守,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凝聚正能量。

党员干部政治纪律、作风关系民心向背,是党员干部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员干部政治纪律、作风问题不仅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更影响党风,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认真贯彻落实“十严禁”和“十不准”,有助于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抓好政治纪律和干部作风建设,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端正、廉洁自律、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关爱学生,自尊自律,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严格执行 “十严禁”和 “十不准”要求,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实际行动树立干部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

篇6:学习贵州党员干部十严禁

全省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十严禁”。严禁发表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定不一致的言论,编造传播政治谣言、丑化党和国家的言论。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秘密。严禁购买、传看反动书刊、音像制品、电子读物。严禁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对党组织说假话,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严禁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小山头和人身依附。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打折扣、作选择、搞变通。严禁向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安排。严禁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严禁诬告陷害、诋毁抹黑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严禁加入非法组织、宗教组织,参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全省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十不准”。不准侵害群众利益,不得利用职务便利或单位影响为本人或亲友谋取私利。不准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金礼品、会员卡、购物卡或各种有价证券。不准收送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贵重物品。不准在工作时间、会议期间以及公共场所打麻将,不得参加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不准在工作日午间和节假日值班期间饮酒。不准收受地方土特产,不得在公务活动时接受超标准接待。不准参与未经批准的地方论坛、节庆活动。不准用公款送礼,不得参加用公款支付的旅游、健身、娱乐及其他与公务无关的活动,不得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占有住房,不得用公款购买、印制和寄送贺卡、明信片。不准出入私人会所、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不准大操大办婚丧喜庆或借举办婚丧喜庆敛财。

篇7:学习银行五十严禁有感

2010年1月2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监管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四川银行业从业人员案防工作五十个严禁》的通知,通过对“五十个严禁”、《银行业案件防控文件制度汇编》、《银行业案件防范警示教育材料》、《十年恨事》等案例警示教材的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法律法规,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根据学习情况,结合个人实际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金融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在这个风险无时不在的行业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案件防控五十禁令》的出台,对于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合规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十禁令》既是新形势下银行完善内部措施的有效之举。也是每一名员工修身立德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

合规是最好的优质服务。

客户创造市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是我们的效益之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有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我们的业务才有发展,员工的价值才能够体现。但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没有合规,就没有效益,更可能带来巨大经营风险。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明确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特别要牢记《五十禁令》,确保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岗位制度、合规守法工作标准及纪律惩处规则,把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落到实处,使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全面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最好的保障。

在学习“五十严禁”的同时,要联系岗位重点学习,并做到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法与守法相结合。另外,在学习教育上应突出教育的普遍性,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注重教育的针对性,抓好结合点,把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和学先进、学英模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能够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与此同时,分析和评价犯罪成本,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人,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并能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不违章,不违纪。

云龙信用社:文燕

篇8:十严禁学习心得

一、特色道路梦

梦不同, 圆梦的道路亦不同。“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 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路, 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 实现自己的发展, 建设自己的社会。它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 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 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 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 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 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 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 等等, 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和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确立, 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二、人才强国梦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当前的两个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这个关键, 在当今中国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的实现, 从根本上说都要走科技与人才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 我国主要是依靠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存量的释放, 以及对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来获得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的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到目前为止, 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进入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在前一个发展阶段之中, 我们虽然完成了基本的体制改革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单一地追求GDP增长, 使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性加剧, 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再完全沿袭旧的方式, 而需要开拓新的道路。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中, 我国必须在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将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4]。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要求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将“人才强国”作为基本国策, 实现“人才强国梦”。“人才强国梦”的实现, 要经过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 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从人才强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三个战略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达到以下标准:人才的总量、素质与结构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 能够以人才优势弥补我国由于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劣势;拥有若干支适应国际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能够有效地支撑党和国家各项关键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并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获得科学的平衡与互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 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人得到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人才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回报, 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效转化为人的才能与贡献, 并获得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有效实现,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 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中国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人才吸纳、聚集、培育开发能力的世界人才中心之一。

三、科学发展梦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 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 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实现“科学发展梦”, 实现“中国梦”, 当务之急, 就是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是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在想问题、促发展、作决策、抓落实时, 如何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宿归、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处理好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成果的关系,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从现实看, 至少包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坚持靠民发展和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全党在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执政使命[5]。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同志强调,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健康发展,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事关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意义重大。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 才能出政绩, 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了科学发展, 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能做出优质的政绩, 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实惠。在新的历史关口, 领导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当前和今后党必须担负的执政使命, 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的举措和具体实践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推进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统筹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因此, 必须把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根本要求。从现实来看,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与不好, 发展得快与不快, 发展的质量高与不高, 与那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较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哪个地方扎实抓好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哪个地方就会呈现出一心一意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哪个地方放松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就会造成经济滑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可持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娄底市第四次党代会在科学发展、加速赶赴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幸福娄底的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对各种新的变化, 作为娄底的领导干部, 必须把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落实到推动幸福娄底建设的实践中, 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两型”引领、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努力开创娄底科学发展、幸福娄底新局面。过去的五年, 娄底人民全力推动娄底科学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城乡面貌大为改善, 生态环保明显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是娄底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得益于娄底市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娄底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梦”的实现[6]。

四、文化繁荣梦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 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治、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更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 文化要素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实力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地位,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发展, 文化越需要及时跟上。文化的发展, 能够倡导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为社会变革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条件和氛围。同时, 还能创立一种紧贴时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指引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也正是基于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时期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前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后者回答了“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从这一点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结果。可见, 文化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

实现“文化繁荣梦”, 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集聚正能量。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在统一全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作用, 关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造民族自信与开放胸襟,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引导帮助社会成员认同和归属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自觉坚持和拥护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并把这种价值体系认同和支持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 在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尤其是主流文化, 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其他载体传播、传承, 变成社会意识和客观精神, 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对每个社会成员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综合国力中, 生产力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力构成中, 劳动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迅速提高, 劳动者素质以及一般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兴盛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和精神动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强盛,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说,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7]。对当前中国来说, 决定国民素质高低、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实现“文化繁荣梦”、全面小康而奋斗。

五、民主法治梦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事业,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 民主法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内涵深刻, 意义深远。“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 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 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 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 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 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 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民主法治梦的基本理念就是用制度约束规范公权力。法治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划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并为其设定一套理性的运行规则和机制, 一切国家权力的运行都必须置于法律预设的控制之下;对权力予以有效的防范和制约是保证个人权利不受政府权力肆意侵犯的制度性前提, 是人权保障的最有效武器。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权和自由, 人权和自由只有在公权力、私权利的边界清晰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法治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界定权利和权力的边界, 所以, 没有法治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梦”的关键点主要是:第一, 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只要政治家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 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就有希望。第二, 重点规范约束公权力, 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严格的约束, 尽快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 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 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同时, 应当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政务、司法、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热情和新兴媒体的便利, 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失控。第三,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建议确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地方政府领导干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他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只有建立以法治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法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 法治的“中国梦”才会顺畅实现[8]。总之,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又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 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实现“民主法治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科技创新梦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 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 而是……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且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 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9]。在新的世纪里, 谁在高技术产业化深度、广度和速度的竞争中领先, 谁就拥有未来世界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科学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 无疑将促进人类向更文明的时代进步, 但是它的现状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全球范围内,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西方和社会主义东方存在着极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 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这样那样的非平衡。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 中国要取得在21世纪的主动权, 要达到和赶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 不加入发展的行列, 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目的, 就是“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建国以来, 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不断汲取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具备一个契合科技革命潮流的发展战略和正确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自己国家走向21世纪, 抢占制高点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或政策。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 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主要包括高科技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开展和高技术应用扩散三个层次, 从整体上说, 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开掘, 抢夺市场, 谋求高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从提高国威转向增强综合国力, 都将在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落实到对高技术产业化广度、深度和速度的领先争夺上[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追求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表明, 只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我国实现“科技创新梦”,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 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内资企业推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科技创新的“基数”。只有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它们才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改善专利申请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第二, 国家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 国家一方面要在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把能否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 树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第三, 完善产、学、研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技术创新“乘数”,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大国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升我国各行业网络化程度,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 提升联接经济性引致的乘数效应[11]。

七、生态文明梦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 生态文明,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 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2]。”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 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质疑。另外, 战争、陆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航运石油泄露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 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 资源消耗惊人, 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 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 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 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 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 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 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把生态保护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当前, 实现“生态文明梦”, 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即:加强公众生态知识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构建绿色家庭观;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树立绿色政绩观。二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即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三是扶持生态文明科技。即践行科技发展的生态文明原则, 扶持和推广生态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 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四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即建立统筹城乡生态一体化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内涵丰富、切实可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监管体制机制。五是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即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把住生态修复关。

八、人生出彩梦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人生出彩梦”的实现, 必须促进“成才梦”、“家庭梦”、“干事梦”的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实现自己的“成才梦”。圆一个“成才梦”, 务必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勇于创新创造, 四要矢志艰苦奋斗, 五要锤炼高尚品格。俗话说,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这讲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幸福家庭, 圆一个和谐家庭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如大海, 家庭像港湾, 夫妻是港湾的守护者。家, 是躲风避雨的港湾, 有了幸福的家, 才会有好的心情, 才会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设和谐家庭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自古就有家国之说, 所谓“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等等, 都说明温馨家庭、和谐家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现实中, 我们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制定我国人口发展规划,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确保人口结构均衡、性别比均衡发展, 为青年男女圆“和谐家庭梦”、“幸福家庭梦”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 不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家立业, 都是讲要干事创业, 圆一个“干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 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 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 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 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 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成就你我, 干出一番事业。总之, 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理想相互衔接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巨大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摘要:“中国梦”是多层次的, 动态的。既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 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两个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是辩证的统一。笔者心中的“中国梦”, 至少包括“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民主法治梦、科技创新梦、生态文明梦、人生出彩梦”这八个梦。“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人生出彩梦

参考文献

[1] .林坚.实现“中国梦”需要总体设计[N].嘹望新闻周刊, 2013-4-15

[2] .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3] .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 2013, 1

[4] .彭剑锋, 朱兴东.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J].中国人才, 2004, 1

[5] .李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研究[D].中央党校, 2010, 5

[6] .杨平.建设幸福娄底更加需要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J].学理论, 2012, 8

[7] .湘浏.文艺复兴:开辟欧洲巨人时代的运动[J].炎黄春秋, 2001, 5

[8] .马怀德,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N].学习时报, 2013-3-4

[9] .王焕丽, 王军.新科技革命冲击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路径选择[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

[10] .吴焕新.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维”本质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11] .纪玉山, 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5

上一篇:我们一起走过(500字)作文下一篇:对领导离别的祝福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