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2024-05-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共6篇)

篇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企业财产安全,提升企业的火灾风险防控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总部、专业分公司及其独资子公司、地区分公司(以下统称地区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

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的控股公司通过法定程序实施本办法。第三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原则,实行股份公司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员工共同参与、火灾风险分级防控、应急救援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有关消防安全的制度、标准和规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好火灾预防、专职(志愿)消防队伍建设和灭火救援等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设置满足企业消防安全实际需要的有关组织机构,建立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六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对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组织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消防演练;

(七)依据消防法建立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专(兼)职消防队伍和岗位志愿消防队;

(八)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股份公司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七条

股份公司、专业分公司及地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分管业务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所管辖业务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

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是股份公司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国家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负责重点工程项目消防设施“三同时”监督,组织制(修)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组织消防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负责企业专职消防队专业化建设监督指导及区域联防协调工作,参与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和调查工作,组织推动消防安全科研与新技术推广工作。

第九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明确本单位的消防安全主管部门。消防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组织制(修)订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应急救援演练,负责新改扩建项目消防设施“三同时”、火灾隐患治理和工业动火安全的监督,指导专(兼)职消防队和岗位志愿消防队建设,参与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十条

依据消防法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伍的地区公司,必须建立专职消防队伍。专职消防队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所在地区公司及区域内股份公司所属其他单位(以下简称责任区)的火灾扑

救、抢险救援、现场监护及消防安全监督等工作。

专职消防队应当在地区公司消防安全监督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企业新改扩建项目消防设施“三同时”、在用消防设施和装备管理、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参与火灾调查处理。专职消防队也可以接受责任区股份公司其他单位的委托,对其前述消防安全监督工作进行指导。

第十一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建立满足火灾预防和初期火灾处置实际需求的岗位志愿消防队,负责本岗位火灾预防和初期火灾处置,以及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协调配合工作。

各地区公司应当定期组织对岗位志愿消防队进行消防理论知识培训和消防应急救援技能训练,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设有专职消防队或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地区公司,应当定期组织岗位志愿消防队与专职消防队或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合演练。

第十二条

下列未设立专职消防队的场所的灭火救援或现场监护业务,可就近依托所在区域股份公司所属专职消防队,也可就近依托公安消防部队或股份公司以外的专职消防队:

(一)行车距离不超过2.5公里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或设施的灭火救援;

(二)固定消防设施完善且行车距离不超过30公里(或行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的油(气)田站(场)或管道石油库的灭 — 6 —

火救援;

(三)固定消防设施完善且行车距离不超过20公里(或行车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除第(一)、(二)款以外其他油库的灭火救援;

(四)行车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和销售设施的现场监护。

第十三条

消防业务的需求单位应当与所在区域专职消防队的地区公司签订消防服务协议,消防服务协议应当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服务程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费用。消防业务需求单位应当及时向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报备已签订的消防服务协议。

需专职消防队派驻队伍驻勤的,消防业务需求单位应当按国家、股份公司的有关标准向驻勤队伍提供执勤、训练的基础设施,配备相应的消防车辆及其他消防装备,并承担派驻队伍的运行费用。

不需专职消防队派驻队伍驻勤的,依托消防队日常执勤备战所需的经费由其所在地区公司承担,灭火救援、现场监护等发生的灭火剂消耗、油料消耗、过路过桥费、人员食宿费等由消防业务需求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设立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报审并依法开展消防技术服务工作。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竣工验收提供图纸审查、安全评估、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资格,按照法律、— 7 —

行政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执业准则提供消防技术服务,并对出具的审查、评估、检验、检测意见负责。

第十五条

股份公司按区域设立相应的消防联防组织,消防联防组组长单位由各联防区成员单位轮流担任。

各联防区应当建立灭火救援增援的协调指挥程序和增援预案,各联防成员单位接到增援求援信号后应当及时派出增援力量。各联防区的组长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增援桌面演练,以及灭火救援战例与技术、消防监督和队伍管理等交流活动。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十六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以及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本单位的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企业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应当调整、完善;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

第十七条

各地区公司的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负责。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七个工作日内,— 8 —

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抽查。

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公安部《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施工。

第十九条

依法应当进行消防验收的建设工程,未经消防验收或者消防验收不合格的,禁止投入使用;其他建设工程经依法抽查不合格的,应当停止使用。

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验收。其他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验收后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抽查。

第二十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选用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等级的消防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合格的消防产品和满足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和人员,严格遵循国家消防法规以及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有关工程建设的消防技术标准要求,保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实行工程监理的建设工

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施工质量一并委托监理。

第二十二条

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消防法规及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编制符合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不得违反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设计;设计选用的消防产品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应当注明规格、性能等技术指标,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标准。

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实施情况签字确认。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以及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者备案的消防设计文件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消防设计进行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应当查验消防产品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的质量,使用合格产品,保证消防施工质量。

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培训,落实动火、用电、易燃可燃材料等消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在建工程竣工验收前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和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等完好有效。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以及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者备案的消防设计文件实施工程监理;应当在消防产品和具有 — 10 —

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的施工、安装前,核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不得同意使用或者安装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和防火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对建设工程消防施工质量签字确认。

第二十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或者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建立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当依据火灾风险的大小实行地区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三级管理。下列场所应当作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一)所属的炼化关键生产装置、油(气)装卸设施、大型油(气)站(库)、天然气集输和处理等易燃易爆高危场所;

(二)所属商(市)场、医院、学校、宾馆、饭店、体育场(馆)、影(剧)院、会堂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所属民用燃气系统的调压站、计量站等;

(四)所属高层建筑与公共地下建筑设施;

(五)其他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场所。

第二十七条

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常规消防安全检查、消防专项检查和防火巡查等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消防安全检查的责

任人、内容和频次等,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地区公司应当每半年、二级单位每月、车间(站、队)每周、班组每班至少对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常规消防安全检查。炼化生产装置、油(气)站(库)、天然气处理厂等易燃易爆高危场所的防火巡查应当结合巡回检查进行。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应当至少每二小时进行一次防火巡查。医院、养老院、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应当加强夜间防火巡查。

第二十八条 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有关消防技术标准。

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位置,并符合防火防爆要求。不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消防技术标准或防爆要求的应当限期整改。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得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应当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并进行封闭式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必须执行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并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产品说明书中,应当注明产品的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数据和防火防爆注意事项等。独立包装的易燃易爆危险品,应当贴附危险品标签。

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第三十条

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内,禁止使用或携带火种或者能够产生火花的电器等物品。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或有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等物品时,应当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可靠的消防安全措施。

第三十一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工业动火许可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工业动火的分级标准、管理职责、审批程序及安全措施等。动火作业应当取得作业许可证审批手续并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实施。动火作业的批准人、作业人和监护人,应当经过动火相关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的专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审批和从事动火作业。

第三十二条 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的设置必须符合有关消防安全规定,并按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保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完整,禁止锁闭、遮挡安全出口,占用、阻塞疏散和消防车通道;

(二)应保持消防设施及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完好,禁止擅自停用、挪用、遮挡、损坏、拆除、埋压或圈占;

(三)电气设备的安装、电气线路的敷设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并安装安全保护装置,禁止擅自拉接临时电线;

(四)应建立使用管理制度,禁止超员使用,禁止违规使用明火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五)应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消防和应急专业技能培训及消

防应急疏散演练。

第三十三条

举办大型群众性集会活动,承办单位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分工,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保持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配置齐全、完好有效,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消防车通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三十四条

关键生产装置开(停)车与紧急抢修、火灾风险较高的工业动火、生产装置消防水中断、举办大型群众性集会活动以及其他有可能发生火灾或人员伤亡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安排消防车进行现场监护。承担现场监护任务的消防队应当与责任区属地单位共同对现场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编制现场监护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建立现场监护记录。

第三十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消防产品的准入制度,加强消防产品的采购、施工安装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使用的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及股份公司标准。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以及应依法取得而未取得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新研制的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技术鉴定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六条

各地区公司使用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 — 14 —

不燃、难燃材料。

第三十七条

各地区公司使用的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等产品,应当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必须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三十八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消防设施、器材的检查、测试,确保消防设施、装备和器材的完好。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第三十九条

各地区公司负责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保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等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时,有关单位必须事先通知消防主管部门及专职消防队,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消防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对员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消防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四十一条

地区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与操作人员等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的

专门培训,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与操作人员还应当持证上岗。地区公司应当对新上岗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第四十二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或活动期间,应当通过张贴图画、广播、闭路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常识。学校、幼儿园应当通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幼儿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第四章

专职消防队管理

第四十三条

专职消防队伍的设立与消防站的建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纳入股份公司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统一规划。

新改扩建项目需新增设消防站的,应纳入项目整体建设方案,并在可研论证阶段报经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组织论证后方可实施。可就近依托或委托现有专职消防队的单位,应当将其灭火救援和现场监护任务就近依托或委托现有专职消防队。

第四十四条

专职消防队所在地区公司应当按照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根据职能配置、工作量、轮班形式等因素,确定专职消防队的建制、级别、编制和领导职数,并按管理权限报批。

第四十五条 专职消防队的人员应当从热爱消防工作、身体健康的人员中选用,并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专职消防队中队以上 — 16 —

(含中队)指挥人员应当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消防工作经验的人员中优先聘用。消防车驾驶员应当取得企业内部准驾许可,消防车的操作人员应当经过所操作车型的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六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业务训练管理制度,明确业务训练的职责分工、对象内容、组织实施、考核评定、教育训练档案以及奖惩等管理要求。

各专职消防队应当依据责任区灭火救援的实际需求,制定并落实包括基础理论培训、责任区熟悉培训、个人体能与技能训练、战斗编成训练、现场演练等内容的业务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应当明确参加训练的人员、时间、科目及考核标准。指挥员每年的脱产培训不应少于40学时,战斗员每年的业务培训不应少于640学时,新上岗消防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应少于3个月。

第四十七条

专职消防队人员应当享受所在地区公司生产一线员工相应的薪酬、福利待遇。所在地区公司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为专职消防人员办理相关保险。

第四十八条

消防站的消防车库、通信室、执勤室、办公室、训练塔(场)、烘干室、消防器材库等业务用房,以及会议室、食堂、浴室、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有关建设标准要求,并应当满足消防队伍的执勤战备需要。

第四十九条

专职消防队所在地区公司应当依据国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标准,结合执勤战备与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 17 —

为专职消防队配备相应的消防车及其他灭火救援装备,为消防员配齐制式服装、作训服和灭火救援防护装具。

第五十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执勤战斗装备管理制度,明确消防装备与器材的配备、使用、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管理要求。专职消防队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消防车操作规程。消防车(艇)不得用于与执勤训练、火灾扑救、抢险救援、现场监护等无关的活动。

第五十一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战备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执勤人员的职责任务,以及战备值班、战备检查、战备教育和等级战备等相关管理要求。各专职消防队应当建立健全执勤战斗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并定期演练、评估和及时完善。

第五十二条

专职消防队应当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实行24小时不间断战备执勤制和执勤队长负责制。执勤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专职消防队应当把执勤人员、执勤车辆与装备、灭火剂及通信设施等运行状况作为交接班的主要内容。如正在交接班时接到紧急出动命令,应当由交班人员率先执行出动任务。

第五十三条

股份公司及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正规化建设管理制度。各专职消防队应当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加强队伍内务、营区卫生以及消防指战员的着装、仪容、举止、礼仪等管理。

第五十四条

各地区公司的专职消防队应当以责任区内各生产装置和关键设备火灾爆炸时发生次生灾害的风险、责任区内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料发生火灾或泄露时对救援人员的伤害风险以及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战斗行动每个环节的人身伤害风险为重点,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建立制度、落实责任、系统培训以及检查、考核等手段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全面落实。

第五章

灭火救援

第五十五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针对本单位火灾特点制定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明确生产、设备、安全、环保、保卫、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医疗救护等各个专业的火灾扑救工作职责和协调指挥程序,建立消防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提供资源保障。

第五十六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明确火灾报警程序,设置火灾报警电话。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第五十七条

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扑救,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生产、储运设施发生火灾,应当及时清点火灾现场人员、确认起火部位和燃烧物质,为消防队伍的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准确信息。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第五十八条

责任区消防队接到火警,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临近消防队接到增援请求,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增援。责任区消防队及增援力量应当听从火灾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火灾所在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消防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第五十九条

负责火灾扑救的专职消防队,应当成立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对现场灭火救援行动进行统一指挥,灭火救援现场指挥部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下列事项:

(一)使用内部的各种水源;

(二)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三)划定警戒区,实行区域内局部交通管制;

(四)利用内部的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五)为抢救人员和重要物资,防止火灾蔓延,拆除或破损毗邻火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设施等;

(六)调动内部供水、供电、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工程抢险、环保等有关单位支持灭火;

(七)向临近公安消防部队或区域消防联防单位发出增援请求。第六十条

火灾扑灭后,火灾现场指挥部或发生火灾单位,应当组织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检查,防止火灾复燃或次生灾害发生,并有效保护火灾现场,如实向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提供火灾情况。

第六十一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因参加扑救火灾或者应急救援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给予医疗、抚恤,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应当按规定申办。

第六十二条

发生火灾事故的地区公司,应当依照股份公司事故管理规定及时上报事故信息,积极配合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或总部依法进行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和事故原因分析,并依据“四不放过”原则组织开展企业内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各地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火灾事故登记台账,并建立火灾事故档案,对火灾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存档。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火场概况、起火经过、火灾扑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起火原因、防范措施等内容。

第六章

第六十三条

各地区公司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负责解释。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

(二)消防产品,是指专门用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和火灾

防护、避难、逃生的产品。

(三)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四)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五)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

1.体育比赛活动;

2.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 3.展览、展销等活动;

4.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 5.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

(六)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七)准军事化管理,是指非军事单位仿效军队管理模式,实行的内部规范化、正规化管理。

(八)专职消防队,是指股份公司所属专门从事火灾扑救、— 22 —

抢险救援、现场监护以及消防监督工作的成建制的专业化队伍。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石油质字〔2000〕231号)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专职消防队管理办法》(油质字〔2006〕791号)同时废止。

篇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动火作业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依据股份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总部、专业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地区分公司(以下统称地区公司),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的控股公司通过法定程序实施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动火作业是指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各种临时作业活动。

第四条 地区公司应当根据动火场所、部位的危险程度,结合动火作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以及组织管理层级等情况,对动火作业实行分级管理。动火作业等级原则上划分三级,各专业系统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动火作业分级。炼油与化工系统可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其他系统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油气与勘探、炼油与化工、油气销售、天然气与管道系统动火作业等级划分见附录。

第五条 动火作业管理应当遵循“管工作管安全”的原则,有效落实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强化作业风险管控,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作业,防止事故发生。

第六条 专业分公司负责对所属地区公司落实本办法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地区公司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动火作业每一级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开展相应培训,落实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要求,并及时开展检查指导,确保动火作业安全。

第二章

动火作业流程

第八条 实施动火作业的流程主要包括作业申请、作业审批、作业实施和作业关闭等四个环节。

第九条 作业申请由作业单位的现场作业负责人提出,作业单位参加作业区域所在单位组织的风险分析,根据提出的风险管控要求制定并落实安全措施。

第十条 作业审批由作业批准人组织作业申请人等有关人员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确认合格后,批准动火作业。

第十一条 作业实施由作业人员按照动火作业许可证的要求,实施动火作业,监护人员按规定实施现场监护。

第十二条 作业关闭是在动火作业结束后,由作业人员清理并恢复作业现场,作业申请人和作业批准人在现场验收合格后,签字关闭动火作业许可证。

第三章

动火作业安全职责

第十三条 作业区域所在单位是指具备动火作业许可审批权限,组织动火作业的属地主管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开展动火作业风险分析。

(二)提供现场作业安全条件,向作业单位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单位动火作业现场存在的风险。

(三)审批作业单位动火作业安全措施或相关方案,监督作业单位落实安全措施。

(四)负责动火作业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

(五)监督现场动火作业,发现违章或异常情况有权停止作业。

第十四条 作业批准人应当是作业区域所在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对动火作业全面负责,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与作业单位沟通作业区域风险和安全要求。

(二)组织现场核查动火作业条件和安全措施或相关方案的落实情况。

(三)负责签发和关闭动火作业许可证。

(四)指定属地监督,明确监督工作要求。

第十五条 属地监督是指作业区域所在单位指派的现场监督人员,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了解动火作业区域、部位状况、工作任务和存在风险。

(二)监督检查动火作业许可相关手续齐全。

(三)监督已制定的所有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四)核查动火作业人员资格和现场设备的符合性。

(五)在动火作业过程中,根据要求实施现场监督。

(六)及时纠正或制止违章行为,发现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等异常情况及时要求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

第十六条 作业单位是指具体承担动火作业任务的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参加动火作业现场风险分析。

(二)制定并落实动火作业安全措施。炼油与化工系统特级动火作业、其他系统一级动火作业时,必须制定HSE作业计划书(动火作业安全工作方案)。

(三)开展作业前安全培训,安排符合规定要求的作业人员从事作业,组织作业人员开展工作前安全分析。

(四)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状况,及时纠正违章行为。

(五)当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以及现场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报告作业区域所在单位。

第十七条 作业申请人是指作业单位的现场作业负责人,对动火作业实施环节负管理责任,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提出申请并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二)参加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并落实安全措施。

(三)对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前安全培训和安全交底,保证作业人员和设备设施满足规定要求。

(四)指定具体作业监护人,明确监护工作要求。

(五)参与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动火作业条件和安全措施或

相关方案的落实情况。

(六)参与现场验收和关闭动火作业许可证。

(七)当人员、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及时报告作业区域所在单位。

第十八条 作业监护人是指由作业单位指定实施安全监护的人员,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对动火作业实施全过程现场监护。

(二)熟悉动火作业区域、部位状况、工作任务和存在风险。

(三)检查确认动火作业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检查作业人员资质和现场设备符合性。

(五)保证动火作业实施过程满足安全要求,有权纠正或制止违章行为。

(六)发现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等异常情况,以及现场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及时要求停止作业并立即向现场负责人报告。

(七)熟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救援措施,熟练使用相关消防设备、救护工具等应急器材,可进行紧急情况下的初期处置。

第十九条 作业人员是指动火作业的具体实施者,对动火作业安全负直接责任,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在动火作业前确认动火作业区域、内容和时间。

(二)动火作业前,参加工作前安全分析,清楚动火作业安

全风险和安全措施。

(三)动火作业过程中,执行动火作业许可证及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

(四)服从作业监护人和属地监督的监管;作业监护人不在现场时,不得动火作业。

(五)发现异常情况有权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六)动火作业结束后,负责清理作业现场,确保现场无安全隐患。

第四章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二十条 动火作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一)各种气焊、电焊、铅焊、锡焊、塑料焊等各种焊接作业及气割、等离子切割机、砂轮机、磨光机等各种金属切割作业。

(二)使用喷灯、液化气炉、火炉、电炉等明火作业。

(三)烧、烤、煨管线、熬沥青、炒砂子、铁锤击(产生火花)物件、喷砂和产生火花的其他作业。

(四)生产装置、成品油库装卸作业区和罐区联接临时电源并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电动工具。

(五)使用雷管、炸药等进行爆破作业。

第二十一条 动火作业实行动火作业许可管理,应当办理动

火作业许可证,未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严禁动火。

第二十二条 作业申请人、作业批准人、作业监护人、属地监督、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具备相应能力。

第二十三条 动火作业许可证是现场动火的依据,只限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范围内使用,且不得涂改、代签。一份动火作业许可证只限在同类介质、同一设备(管线)、指定的区域内使用,严禁与动火作业许可证内容不符的动火。

第二十四条 处于运行状态的生产作业区域和罐区内,凡是可不动火的一律不动火,凡是能拆移下来的动火部件必须拆移到安全场所动火。

第二十五条 必须在带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容器、设备和管线上动火时,应当制定有效的安全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采取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达到安全动火条件后方可动火。

第二十六条 遇有六级风以上(含六级风)应当停止一切室外动火作业。

第二十七条 在夜晚、节假日期间,以及异常天气等特殊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动火;必须进行的动火作业,要升级审批,作业申请人和作业批准人应当全过程坚守作业现场,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证动火作业安全。

第二十八条 地区公司可根据动火作业地点远近和作业频繁程度等实行动火授权审批;作业批准人进行书面授权后,与被授权人共同承担动火作业现场安全的主要责任。

第二节 作业申请和准备

第二十九条 作业申请人负责与作业区域所在单位进行沟通,准备动火作业许可证等相关资料,提出动火作业申请。

第三十条 动火作业许可证应当包括作业单位、作业区域所在单位、作业地点、动火等级、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属地监督、危害识别、气体检测、安全措施,以及批准、延期、取消、关闭等基本信息。

动火作业许可证应当编号,并分别放置于作业现场、作业区域所在单位及其他相关方;关闭后的动火作业许可证应当收回,并保存一年。

第三十一条 作业区域所在单位应当针对动火作业内容、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分析,作业单位应当参加风险分析并根据其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必要时编制安全工作方案。

第三十二条 与动火点相连的管线应当切断物料来源,采取有效的隔离、封堵或拆除处理,并彻底吹扫、清洗或置换;距动火点15米区域内的漏斗、排水口、各类井口、排气管、地沟等应当封严盖实。

第三十三条 动火作业区域应当设置灭火器材和警戒,严禁与动火作业无关人员或车辆进入作业区域。必要时,作业现场应当配备消防车及医疗救护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四条 气体检测设备必须由具备检测资质的单位检测合格,并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气体取样和检测应由培训合

格的人员进行,取样应有代表性。

第三十五条 应当对作业区域或动火点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动火。动火时间距气体检测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超过30分钟仍未开始动火作业的,应当重新进行检测。

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或其他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浓度应小于其与空气混合爆炸下限的10%(LEL),且应使用两台设备进行对比检测。使用色谱分析等分析手段时,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V/V)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0.5%(V/V);当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V/V)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0.2%(V/V)。

第三节 作业审批

第三十六条 根据作业风险,动火作业许可应当由具备相应能力,并能提供、调配、协调风险控制资源的作业区域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

第三十七条 收到动火作业许可申请后,作业批准人应当组织作业申请人、相关方及有关人员,集中进行书面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确认作业的详细内容。

(二)确认作业单位资质、人员能力等相关文件。

(三)分析、评估周围环境或相邻工作区域间的相互影响,确认动火作业前后应当采取的所有安全措施,包括应急措施。

(四)确认动火作业许可证期限及延期次数。

(五)其他。

第三十八条 书面审查通过后,作业批准人应当组织作业申请人、相关方及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内容包括:

(一)与动火作业有关的设备、工具、材料等。

(二)现场作业人员能力符合情况。

(三)系统隔离、置换、吹扫及气体检测情况。

(四)安全设施的配备及完好性,消防、急救等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五)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情况。

(六)人员培训、沟通情况。

(七)其他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第三十九条 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通过之后,作业批准人、作业申请人和相关方均应当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

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可同时在作业现场进行。

第四十条 对于书面审查或现场核查未通过的,应当对查出的问题记录在案;整改完成后,作业申请人重新申请。

第四十一条 当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等人员发生变更时,应当经过作业批准人的审批。

第四节 作业实施

第四十二条 动火作业实施前应当进行安全交底,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动火作业许可证的要求进行作业。

第四十三条 动火作业前应当清除距动火点周围5米之内的可燃物质或用阻燃物品隔离,半径15米内不准有其他可燃物泄漏和暴露,距动火点30米内不准有液态烃或低闪点油品泄漏。

第四十四条 动火作业人员应当在动火点的上风向作业。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控制火花飞溅。

第四十五条 动火作业过程中,应当根据动火作业许可证或安全工作方案中规定的气体检测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间隔不应超过2小时,记录检测时间和检测结果,结果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在有毒有害气体场所的动火作业,应当进行连续气体监测。第四十六条 动火作业过程中,作业监护人应当对动火作业实施全过程现场监护,一处动火点至少有一人进行监护,严禁无监护人动火。

第四十七条 用气焊(割)动火作业时,氧气气瓶与乙炔气瓶的间隔不小于5米,两者与动火作业地点距离不得小于10米。在受限空间内实施焊割作业时,气瓶应当放置在受限空间外面;使用电焊时,电焊工具应当完好,电焊机外壳须接地。

第四十八条 如果动火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继续动火作业前,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应当重新确认安全条件。

第五节 作业延期、取消和关闭

第四十九条 动火作业许可证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班次,延期后总的作业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适当延

长动火作业许可期限。办理延期时,作业申请人、作业批准人应当重新核查工作区域,确认所有安全措施仍然有效,作业条件和风险未发生变化。

第五十条 当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动火作业许可证。需要重新恢复作业时,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一)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而影响到作业安全时。

(二)作业内容发生改变。

(三)实际动火作业与作业计划的要求不符。

(四)安全控制措施无法实施。

(五)发现有可能发生立即危及生命的违章行为。

(六)现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

(七)发现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况或事故状态下。第五十一条 动火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应当清理作业现场,解除相关隔离设施,现场确认无隐患后,作业申请人和作业批准人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关闭作业许可。

第六节 特殊情况动火作业

第五十二条 高处动火作业使用的安全带、救生索等防护装备应当采用防火阻燃的材料,需要时使用自动锁定连接;高处动火应当采取防止火花溅落措施;遇有五级以上(含五级)风停止进行室外高处动火作业。

第五十三条 进入受限空间的动火作业应当将内部物料除

净,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必须进行吹扫和置换,打开通风口或人孔,并采取空气对流或采用机械强制通风换气;作业前应当检测氧含量、易燃易爆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合格后方可进行动火作业。

第五十四条 炼化专业系统在生产界区内非防爆区域中的相对独立场所可划出固定动火作业区。动火申请单位要对设置的固定动火区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安全措施,画出固定动火范围平面图,经区域所在单位消防安全主管部门审批,办理许可手续。固定动火有效期最长为6个月。固定动火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边界外50米范围内不准有易燃易爆物品。

(二)制定固定动火区域管理制度,指定防火负责人。

(三)配备消防器材。

(四)设有明显的“固定动火区”标志,设置警戒线。

(五)建立应急联络方式和应急措施。

(六)固定动火区域主管部门和属地单位定期对其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其他专业系统可参照设置固定动火作业区,明确相应要求。第五十五条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抢险所涉及的动火作业,遵循应急管理程序,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章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录

动火作业等级划分

1、油气与勘探系统动火作业等级划分(1)一级动火作业

1)原油储量在10000m3以上(含10000m3)的油库、联合站,围墙以内爆炸危险范围内的在用油气管线及容器本体动火。

2)在用容量大于5000m3(含5000m3,包括原油罐、污油罐、含油污水罐、含天然气水罐等)的容器本体及附件动火。

3)在用天然气气柜和容量大于400m3(含400m3)的石油液化气储罐动火。

4)在用容量大于1000m3(含1000m3)的成品油罐和轻烃储罐动火。5)直径大于426mm(含426mm)的集输气管线、在输油(气)干线上停输动火或带压不停输更换管线设备动火。

6)在用天然气净化装置、集输站及场内的加热炉、溶剂塔、分离器罐、换热设备动火。

7)在用天然气压缩机厂房、流量计间、阀组间、仪表间、天然气管道的管件和仪表处动火。

8)天然气井井口无控制部分动火。(2)二级动火作业

1)原油储量在1000m3~10000m3的油库、联合站,围墙以内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内的在用油气管线及容器本体动火。

2)容量小于5000m3储罐、容器本体及附件动火。

3)容量小于400m3石油液化气储罐动火。4)容量小于1000m3成品油罐和轻烃储罐动火。

5)容量1000m3~10000m3原油库的原油计量标定间、计量间、阀组间、仪表间及原油、污油泵房动火。

6)铁路槽车油料装卸栈桥、汽车罐车油料灌装油台及卸油台内外设备及管线上动火。

7)输油(气)站、石油液化气站站内外设备及管线上以及液化气充装间、气瓶库、残液回收库等动火。

(3)三级动火作业

1)原油储量小于1000m3(含1000m3)的油库、集输站围墙以内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内的在用油气管线及容器动火。

2)容量小于1000m3(含1000m3)的油罐和原油库的计量标定间、计量间、阀组间、仪表间、污油泵房动火。

3)在油气生产区域内的油气管线穿孔正压补漏动火。4)采油井单井联头和采油井井口处动火。

5)钻穿油气层时没有发生井涌、气侵条件下的井口处动火。6)输油(气)干线穿孔微正压补漏、腐蚀穿孔部位补焊加固动火。7)焊割盛装过油、气及其他易燃易爆介质的桶、箱、槽、瓶动火。8)制作和防腐作业中,使用有挥发性易燃介质为稀释剂的容器、槽、罐等处动火。

9)除一级、二级动火外其他油气区生产和严禁烟火区域生产动火。

2、炼油与化工系统动火作业等级划分

(1)特级动火作业

在带有可燃、有毒介质的容器、设备、管线、工业下水井、污水池等部位不允许动火,确属生产需要必须进行的动火作业,按特级动火处理。

(2)一级动火作业

1)处于生产状态的工艺生产装置区(爆炸危险场所以内区域)。2)各类油罐区、可燃气体及助燃气体罐区防火堤内(无防火堤的距罐壁15米以内的区域)。

3)有毒介质区、液化石油气站。

4)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助燃气体及有毒介质的泵房与机房。5)可燃液体、气体及有毒介质的装卸区和洗槽站。

6)工业污水场、易燃易爆的循环水场、凉水塔等地点,包括距上述地点及工业下水井、污水池15米以内的区域。

7)危险化学品库、油库、加油站等。

8)储存、输送易燃易爆、有毒液体和气体的容器、管线。

9)运行生产装置内按照爆炸性气体(粉尘)环境划分属于1、2(11)区的区域。

10)装置停车大检修,工艺处理合格后装置内的第一次动火。11)档案室、图书馆、资料室、网络机房等场所。(3)二级动火作业

1)装置停车大检修,工艺处理合格后经厂级单位组织检查确认,并安全实施了第一次动火作业的装置内动火。

2)运到安全地点并经吹扫处理合格的容器、管线动火。

3)在生产厂区内,不属于一级动火和特级动火的其它临时动火。

3、油气销售系统动火作业等级划分(1)一级动火作业

1)石油库爆炸危险区域内的动火作业,即在油(气)库储存收发甲、乙类油品的罐区、泵房(泵棚)、装卸作业区(铁路、公路、码头)、桶装仓库等爆炸危险区域内的动火作业。

2)加油(气)站罐区、加油(气)场地的爆炸危险区域内和压缩机房等场所的动火作业。

3)盛装过甲、乙类油品及油气的输送管道、隔油池、罐车、油轮、驳船、污水处理设施等现场的动火作业。

(2)二级动火作业

1)在石油库火灾危险区域的动火作业,即油(气)库储存收发丙类油品的储罐、桶装仓库、收发作业区、泵房、卸油作业区等场所的动火作业。

2)在盛装过丙类油品的输送管道、罐车、油桶等现场的动火作业。(3)三级动火作业

石油(气)库、加油(气)站除了一级、二级动火范围以外的动火作业的动火均为三级动火作业。

4、天然气与管道系统动火作业等级划分(1)一级动火作业

1)在油气管道(不包括燃料油、燃料气、放空和排污管道)及其设施上进行管道打开的动火。

2)在输油气站场可产生油、气的封闭空间内对油气管道及其设施的动火。

(2)二级动火作业

1)在油气管道及其设施上不进行管道打开的动火。

2)在输气站场对动火部位相连的管道和设备进行油气置换,并采取可靠隔离(不包括黄油墙)后进行管道打开的动火。

3)在输油气站场可产生油气的封闭空间内对非油气管道、设施的动火。

4)在燃料油、燃料气、放空和排污管道进行管道打开的动火。5)对运行管道的密闭开孔作业。(3)三级动火作业

篇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一、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

中国石油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理念, 走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有效推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 实现了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1. 保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作为国有骨干企业, 中国石油始终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作为重要使命。坚持把油气勘探放在首位不动摇, 2009年原油储量替换率达1.05, 天然气储量替换率达1.97, 不断巩固资源基础;建设中亚、中俄、中缅、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 建设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及西气东输二线等国内骨干管网, 提升油气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海外油气资源布局, 扩大国际油气合作规模, 2009年海外业务实现油气净产量1397.8万吨, 同比增长13.1%, 不断拓展能源发展空间;加大煤层气规模开发力度, 合作开发油砂项目, 开展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非粮生物质等新能源利用研究, 积极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

良好的油气保障能力, 为中国石油履行“三大责任”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奥运会期间, 公司动用长庆、塔里木、华北、大港及辽河五大气区, 为奥运城市制定一对一的供应保障计划, 科学统筹, 圆满完成供气任务;2009年冬季北方遭遇数十年一遇的极端寒冷天气时, 公司启动应急保供预案,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产增供, 全力缓解供气紧张局面;在春耕、三夏、抗旱等特殊时段, 公司采用流动加油、送油下乡、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 确保重点地区、特殊时段的成品油稳定供应。

2. 打造“安全清洁、节约优质”的发展模式, 实现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

中国石油坚持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注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重视环境保护, 强化安全管理, 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目标, 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生产型企业。公司积极发展低碳能源, 支持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碳汇林工程, 承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持续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培育安全文化, 2009年总事故率下降到0.0264起/百万工时;持续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十大减排工程, 2009年公司实现节能171万吨标煤、节水3188万立方米,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坚持开发一个油田、建设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 在塔里木油田, 塔中作业区及其周边绿化面积超过467公顷, 在沙漠腹地建设起一座绿色港湾, 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3.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同步提升

中国石油始终把员工作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全面发展。公司奉行平等、非歧视的用工政策, 公平对待不同国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员工, 2009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形势下, 公司未进行任何经济性裁员;积极稳妥推进各项薪酬、福利和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薪酬制度突出岗位价值、工作业绩, 健全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为员工提供健康体检、教育培训、困难帮扶、重大疾病救助等多项福利, 切实提高员工的生活保障水平;积极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国际化四支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知识型员工, 创建学习型企业, 2009年举办1900多期培训班, 培训员工54万多人;高度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 从精神层面关心每个员工。

4. 积极回馈社会, 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积极回馈社会是中国石油的优良传统, 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 公司高度关注民生, 注重扶贫帮困、赈灾救危、造福地方, 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6-2009年公司累计上缴税费7600多亿元, 累计社会公益支出7.8亿元。公司有力支持和带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 仅西气东输工程就有3000余家工业企业、近2亿人口从中受益;通过捐资助学、危房改造、信息扶贫等项目, 积极援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通过设立各类石油奖学金和助学金, 捐建希望小学, 资助贫困教师和学生等方式,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支援抗震救灾, 在汶川地震时、在玉树地震时、在特大干旱来临时, 公司总是与灾区人民在一起, 全力紧急抢救被困群众, 全力保障灾区油气供应。

二、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的体会

中国石油在企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理念, 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同时也较好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 实现企业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双赢

企业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这是投资者赋予管理者的神圣使命, 但与履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目标是有机统一的, 企业只有珍惜员工、积极回馈社会, 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2. 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

只有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才能有实力、更好地去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 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地理解和支持,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3. 安全是天字号工程

中国石油坚持“以人为本抓安全”、“一切事故均可避免”和“安全源于责任心、源于设计、源于质量、源于防范”的安全观, 上下都视安全为天字号工程, 安全理念深入每一位员工心中。2009年12月30日发生的中国石油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线的柴油泄漏事故, 尽管是由于第三方施工损坏造成的, 中国石油也深刻反思和查找管理上存在的疏漏, 从制度执行、运行管理、应急处置等环节认真开展调查总结, 汲取教训, 举一反三,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安全是企业经营中永恒的主题, 未来中国石油仍将采取多种措施夯实安全基础, 注重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力求防患于未然。

4. 多方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般认为,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内容, 对中国石油这种在海外上市的公司, 社会责任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中国石油在海外成功上市后, 规范运作、诚实守信、给予投资者稳定的回报, 在国际资本市场树立了中国企业良好的形象。中国石油发挥公司的话语权, 积极促进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互动趋同, 推动了弃置义务在中国准则下的确认, 推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修订, 大大降低中国石油等海外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中国石油在海外业务中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 帮助资源国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造福民生, 赢得资源国的赞誉, 为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的未来思考

1. 优化完善社会责任报告, 客观全面反映公司履责实践

中国石油是国内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先驱企业, 从2000年起发布健康安全环境报告, 2006年起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009年更名为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有明确的报告发布制度, 本着客观、规范、诚信、透明的原则, 全面披露公司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业绩表现。广泛听取专家、社会公众的意见, 不断优化报告体系, 建立独立的中国石油社会责任业绩指标体系。今后公司将继续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追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价值的最大化。

2. 坚持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油气行业的首要使命是以更高效、更安全、更节约、更环保的方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中国石油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坚持油气并举, 进一步加快天然气业务发展;有序发展新能源,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步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3. 坚持和谐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未来中国石油将继续突出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妥善处理不同群体利益关系, 健全覆盖各个困难群体的扶贫帮困机制;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 增强队伍向心力;坚持赈灾救危, 继续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支持志愿者行动, 努力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篇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遵循会计核算原则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加以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形式编制的会计报表,总括、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为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是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计划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评价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研究背景具体如下:

(1)世界油气工业简介据美国能源情报署和国际能源机构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亿桶/日,约50×108t/年,累计需求达700×108t左右;到2030年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25亿桶/日,约62×108t/年,累计需求达1250×108t。结合上述资源潜力分析,2020年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400×108t,储采比为28年,到2030年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 1100亿吨左右,储采比为18年,而且尚有25%的储量即约1200×108t的石油资源有待进一步探明。

(2)中国油气工业概况我国重化工工业的发展对石油的消耗量非常大。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度将会逐年增加,同时,我国油气剩余资源量有巨大的潜力,勘探前景广阔。因此,既要合理加快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步伐,又要重视调研、配置和利用全球的油气资源。

2008年油气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涨落,能源安全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而全球金融危机为国家能源部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一方面,油气价格下跌使部分海外能源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放宽了对国外资本进入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2万亿的外汇储备为海外投资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08年至今,我国政府展开了积极而有成效的能源外交,与沙特、非洲、巴基斯坦、津巴布韦等国达成多项能源战略协议,并为俄罗斯、巴西等国提供巨额贷款进行石油开发,以保证未来对中国的石油供应。

综上所述,我国石化机会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握住机会,又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不断地完善自身在技术、管理、品牌等各方面的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强大的竞争力,是摆在中国能源化工企业面前实际又迫切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对其财务状况、财务战略和公司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得出,对其财务与价值创造一个总体的评价,并提出相应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2000年2月28日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四地上市的中国公司,亦是上、中、下游综合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

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贸易;石油的加工,石油产品的生产,石油产品的贸易及运输、分销和营销; 石化产品的生产、分销和贸易。

公司的竞争实力主要体现为:在中国成品油生产和销售中的主导地位;中国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商;在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拥有战略性的市场地位;拥有完善、高效、低成本的营销网络;拥有较强的抗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品牌著名,信誉优良。

二、财务数据分析

本文利用新浪财经网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通过excel统计计算出各财务指标的值,进而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盈利能力分析具体如下: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标准值:0.1)。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要相应获取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销售净利率可以分解成为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2)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标准值:0.15。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是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业可以按期分析销售毛利率,据以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发生及配比情况作出判断。

(3)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净利的多少与企业的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原因有: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可以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标准值为0.08。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进行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08年的盈利能力较2007年下降比较明显, 但2009年又回升,净利润和毛利率均超过2007年, 基于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与2009年相比可能会比较稳定。

(二)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标准值为2.0。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即用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偿还企业短期债务。通常认为最低流动比率为2。但该比率不能过高,过高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获利能力;流动比率过高还可能是存货积压,应收账款过多且收账期延长,以及待摊费用增加所致,而真正可用来偿债的资金和存款却严重短缺。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 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标准值:1或0.8。低于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由表2所示,总的来说,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差,并且名优好转的趋势,2007年至2009年流动比率均低于2,速动比率均低于1。但这说明中石化对资金利用的效率比较高。它的资产负债率都高于50%,说明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也是较弱的。

(三)营运效率分析具体包括:

(1)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标准值是3。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售成本。

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标准值为120。

(3)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标准值:3。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

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

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

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标准值:0.8。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如表3所示,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还是较高,均高于标准值。

(四)现金状况分析主要包括:

(1)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

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标准值:0.5。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2)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负债总额。

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标准值为0.25。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较,与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这个比率同时也体现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三、研究结论

2007年到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资产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净利润的同等增加,这导致了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不断降低,这就说明公司利用资产创造的利润在不断降低,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低下,盈利能力较弱。同时,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还低于平均水平。

(一)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市场挑战。第一,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发展受到本国资源环境的制约。第二,实力悬殊。对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而言,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石油产品的价格最终由整个市场来决定, 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会日益激烈。而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税率的降低,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份额将受到进口产品的侵占。 第三, 随着环保要求, 石化产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和成本将大大提高。为了实现石油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开发环保工艺技术。在生产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出绿色、清洁、环保的燃料石化产品,这势必会为企业带来投资和成本的增加。

(二)对提高销售数量和销售质量的建议具体如下:

(1)认真分析各种销售数据,搞清楚各种商品的各种指标,并尽可能弄清主要竞争对手的有关商品的销售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畅销商品的销售。

(2)提高服务质量和卖场气氛,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加强培训,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态,便于认清形势,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为解决成本偏高的问题,建议公司通过采取激励机制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要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如寻找原材料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产品销售的长期合作伙伴)的方式,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成本或者产品销售成本,增加公司的相对收入及公司产品在同行业中竞争力。

(4)发展战略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要从数量的扩张变为更加注重创新。现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需求、环境资源以及相关的制度、法规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要适时的调整竞争战略,化危机为机遇。

参考文献:

[1]宗桂云:《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交通会计》2010年第2期。.

[2]孟丽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管理之我见》,《商业营销》2010年第3期。

篇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防止发生中毒、窒息、火灾、爆炸、坍塌、触电等事故,依据股份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总部、专业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地区分公司(以下统称地区公司),股份公司及地区公司的控股公司通过法定程序实施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是指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进入炉、塔、釜、罐、仓、槽车、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等封闭或半封闭,且有中毒、窒息、火灾、爆炸、坍塌、触电等危害的空间或场所的作业。

第四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应严格遵循“管工作管安全”的原则,有效落实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强化作业风险管控,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作业,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条 专业分公司负责对所属地区公司落实本办法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 地区公司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开展相应培训,落实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并及时开展

检查指导,确保作业安全。

第二章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流程

第七条 实施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作业申请、作业审批、作业实施和作业关闭等四个环节。

第八条 作业申请由作业单位的现场作业负责人提出,作业单位参加作业区域所在单位组织的风险分析,根据提出的风险管控要求制定并落实安全措施。

第九条 作业审批由作业批准人组织作业申请人等有关人员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确认合格后,批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第十条 作业实施由作业人员按照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要求,实施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按规定实施现场监护。

第十一条 作业关闭是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结束后,由作业人员清理并恢复作业现场,作业申请人和作业批准人在现场验收合格后,签字关闭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第三章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作业区域所在单位是组织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属地主管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开展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

(二)提供现场作业安全条件,向作业单位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单位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存在的风险。

(三)审批作业单位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或工作方案,监督作业单位落实安全措施。

(四)负责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

(五)监督现场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发现违章或异常情况有权停止作业。

第十三条 作业批准人应当是作业区域所在单位负责人,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全面负责,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与作业单位沟通作业区域风险和安全要求。

(二)组织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条件和安全措施或相关方案的落实情况。

(三)签发和关闭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四)指定属地监督,明确监督工作要求。

第十四条 属地监督是指作业区域所在单位指派的现场监督人员,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了解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区域、部位状况、工作任务和存在风险。

(二)监督检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相关手续齐全。

(三)监督已制定的所有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四)核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人员资格和设备的符合性。

(五)核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气体检测及符合情况。

(六)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根据要求实施现场监督。

(七)及时纠正或制止违章行为,发现人员、工艺、设备或

环境安全条件变化等异常情况及时要求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

第十五条 作业单位是指具体承担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任务的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参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现场风险分析。

(二)制定并落实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

(三)开展作业前安全培训,安排符合规定要求的作业人员从事作业,组织作业人员开展工作前安全分析。

(四)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状况,及时纠正违章行为。

(五)当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以及现场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报告作业区域所在单位。

第十六条 作业申请人是指作业单位现场作业负责人,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实施环节负管理责任,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提出申请并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二)参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并落实安全措施。

(三)对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前安全培训和安全交底,保证作业人员和设备设施满足规定要求。

(四)指定具体作业监护人,明确监护工作要求。

(五)参与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条件和安全措施或相关方案的落实情况。

(六)参与现场验收和关闭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七)当人员、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及时报告作业区域

所在单位。

第十七条 作业监护人是指由作业单位指定实施安全监护的人员,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实施全过程现场监护。

(二)熟悉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区域、部位状况、工作任务和存在风险。

(三)检查确认作业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作业人员资质和现场设备的符合性。

(四)保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过程满足安全要求,有权纠正或制止违章行为。

(五)负责进、出受限空间人员登记,掌握作业人员情况并保持有效沟通。

(六)发现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等异常情况,以及现场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及时要求停止作业并立即向现场负责人报告。

(七)熟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救援措施,熟练使用相关消防设备、救护工具等应急器材,可进行紧急情况下的初期处置。

第十八条 作业人员是指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具体实施者,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负直接责任,安全职责主要包括:

(一)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确认作业区域、内容和时间。

(二)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参加工作前安全分析,清楚作

业安全风险和安全措施。

(三)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执行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及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

(四)服从作业监护人和属地监督的监管;作业监护人不在现场时,不得作业。

(五)发现异常情况有权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六)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结束后,负责清理作业现场,确保现场无安全隐患。

第四章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十九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实行作业许可管理,应当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未办理作业许可证严禁作业。

第二十条 作业申请人、属地监督、作业批准人、作业监护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具备相应能力。

第二十一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是现场作业的依据,只限在指定的作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使用,且不得涂改、代签。

第二十二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应按照作业许可证或安全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气体检测,作业过程中应进行气体监测,合格后方可作业。

第二十三条 作业人员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期间应采取适

宜的安全防护措施,必要时应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二十四条 发生紧急情况时,严禁盲目施救。救援人员应经过培训,具备与作业风险相适应的救援能力,确保在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和使用救援装备的前提下实施救援。

第二节 作业申请和准备

第二十五条 作业申请人负责与作业区域所在单位进行沟通,准备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等相关资料,提出作业申请。

第二十六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应当包括作业单位、作业区域所在单位、作业地点、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属地监督、危害识别、安全措施、气体检测,以及作业批准、延期、取消、关闭等基本信息。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应当编号,作业过程中应分别放置于作业现场、作业区域所在单位及相关方处;关闭后的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应收回,并保存一年。

第二十七条 作业区域所在单位应组织针对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内容、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分析,作业单位应参加风险分析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必要时编制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八条 受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急救箱等相应的应急物资和救援设备应配备到位。

第二十九条 根据需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做好以下

准备工作:

(一)可采取清空、清扫(如冲洗、蒸煮、洗涤和漂洗)、中和危害物、置换等方式对受限空间进行清理、清洗;

(二)编制隔离核查清单,隔离相关能源和物料的外部来源,上锁挂牌并测试,按清单内容逐项核查隔离措施。

第三十条 对可能存在缺氧、富氧、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受限空间,作业前应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时间距气体检测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超过30分钟仍未开始作业的,应当重新进行检测。

氧浓度应保持在19.5%~23.5%。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或其他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浓度应小于其与空气混合爆炸下限的10%(LEL),且应使用两台设备进行对比检测。使用色谱分析等分析手段时,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V/V)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0.5%(V/V);当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4%(V/V)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0.2%(V/V)。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

第三十一条 气体检测设备必须经有检测资质单位检测合格,每次使用前应检查,确认其处于正常状态。气体取样和检测应由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取样应有代表性,取样点应包括受限空间的顶部、中部和底部。检测次序应是氧含量、易燃易爆气体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第三节 作业审批

第三十二条 根据作业风险,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应当由具备相应能力,并能提供、调配、协调风险控制资源的作业区域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

第三十三条 收到作业许可申请后,作业批准人应当组织作业申请人、相关方及有关人员,集中进行书面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确认作业的详细内容。

(二)确认作业单位资质、人员能力等相关文件。

(三)分析、评估周围环境或相邻工作区域间的相互影响,确认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后应采取的所有安全措施,包括应急措施。

(四)确认作业许可证期限及延期次数。

(五)其他。

第三十四条 书面审查通过后,作业批准人应当组织作业申请人、相关方及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内容包括:

(一)与作业有关的设备、工具、材料等符合情况。

(二)现场作业人员资质或能力符合情况。

(三)对受限空间进行隔离、置换、吹扫及气体检测落实情况。

(四)安全设施的配备及完好性,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情况。

(六)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的培训、沟通情况。

(七)其他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第三十五条 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通过之后,作业批准人应当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上签字,批准可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可同时在作业现场进行。

第三十六条 对于书面审查或现场核查未通过的,应当对查出的问题记录在案;整改完成后,作业申请人重新申请。

第三十七条 当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等人员发生变更时,应当经过作业批准人的审批。

第四节 作业实施

第三十八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实施前应当进行安全交底,作业人员应当按照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要求进行作业。

第三十九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指定专人监护,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应当相互明确联络方式并始终保持有效沟通;进入特别狭小空间时,作业人员应当系安全可靠的保护绳,并利用保护绳与监护人员进行沟通。

第四十条 受限空间内的温度应当控制在不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的安全范围内。

第四十一条 受限空间内应当保持通风,保证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取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严禁向受限空间内通纯氧。

第四十二条 受限空间内应当有足够的照明,使用符合安全电压和防爆要求的照明灯具;手持电动工具等应当有漏电保护装置;所有电气线路绝缘良好。

第四十三条 受限空间作业应当采取防坠落或滑跌的安全措施;必要时,应当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工作面。

第四十四条 对受限空间内阻碍人员移动、对作业人员可能造成危害或影响救援的设备应当采取固定措施,必要时移出受限空间。

第四十五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期间,应当根据作业许可证或安全工作方案中规定的频次进行气体监测,并记录监测时间和结果,结果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气体监测应当优先选择连续监测方式,若采用间断性监测,间隔不应超过2小时。

第四十六条 携带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的工具、材料要登记,作业结束后应当清点,以防遗留在受限空间内。

第四十七条 如发生紧急情况,需进入受限空间进行救援时,应当明确监护人员与救援人员的联络方法。救援人员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必要时,携带气体防护装备。

第四十八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应当安排轮换作业或休息。每次进、出受限空间的人员都要清点和登记。

第四十九条 如果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继续作业前,作业人员、作业监护人应当重新确认安全条件。作业中断过程中,应对受限空间采取必要的警示或隔离措施,防止人

员误入。

第五节 作业延期、取消和关闭

第五十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班次,延期后总的作业期限原则上不能超过24小时。办理延期时,作业申请人、批准人应当重新核查工作区域,确认所有安全措施仍然有效,且作业条件和风险未发生变化。

第五十一条 当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需要重新恢复作业时,应当重新申请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一)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而影响到作业安全时;

(二)作业内容发生改变;

(三)实际作业与作业计划的要求不符;

(四)安全控制措施无法实施;

(五)发现有可能发生立即危及生命的违章行为;

(六)现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

(七)发现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况或事故状态下。第五十二条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应当清理作业现场,解除相关隔离设施,现场确认无隐患后,作业申请人和作业批准人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关闭作业许可。

第六节 特殊情况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第五十三条 用惰性气体吹扫空间,可能在空间开口处附近

产生气体危害,此处应视为受限空间。在进入准备和进入期间,应当进行气体检测,确定空间开口周围危害区域的大小,设置路障和警示标志,防止误入。

第五十四条 紧急状态或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抢险所涉及的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遵循应急管理程序,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章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负责解释。

篇6: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信息安全员工手册

石油科字〔2003〕239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信息资产(包括信息、信息系统资产、知识产权等)在传递、存储和处理应用过程中的安全,促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全公司范围内顺利有效地开展,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手册。

第二条本手册是股份公司员工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守则,适用于股份公司的所有员工,包括临时受聘人员。对因违反本手册而导致股份公司遭受损失的,股份公司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信息安全保密

第三条员工在信息应用方面不得有以下行为: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任何不正当手段,获取本公司的商业秘密;

2.违反公司有关的保密协定、要求及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披露或者泄漏本公司的商业秘密;

3.未经本公司许可,将商业秘密用于指定目的以外;

4.协助他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公司商业秘密。

第四条员工因业务需要必须将公司商业秘密向第三方披露或者交由第三方使用的,应参照执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机关商业秘密管理规定》。

第五条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其它公司商业秘密的,应视同本公司商业秘密,按照本公司商业秘密管理规定执行,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漏。

第六条员工在业务过程中,如需接触任何股份公司的关键信息资产,都必须签署相应的保密协议,协议内容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机关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制定。

第七条离、退休及辞职人员信息保密规定:

1.离、退休及辞职人员必须办理离岗手续,明确其离岗后的信息保密义务,退还全部技术资料。为该人员使用的所有信息系统相关账户必须立即停用或作出相应的安全处理(如更换该账号的口令)。

2.离、退休及辞职人员在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或合同关系后,仍然有对公司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直至该秘密所规定的保密期限到期。

3.为保护本公司商业秘密不受侵犯,接触本公司商业秘密的员工离职时,如有必要,公司应与其订立竞业限制合同,约定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事宜。

第三章信息资产使用职责

第八条员工对所使用的信息负有安全责任。同样,各种可移动或便携式硬件资产的安全责任由该资产的使用者承担。股份公司的信息资产的使用者需遵守如下规定:

1.不在无安全保障的场所(包括在无安全保障的信息系统中)阅读、处理敏感信息资料;

2.不在亲属、朋友和其他无关人员面前谈论公司商业秘密信息;

3.未经同意不得私自留存秘密文件、资料,阅办后的秘密文件要按规定及时清退、归档;

4.不擅自销毁重要信息资料;

5.使用的信息资料应当存放于安全的环境中。

第九条员工不得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电脑设备,也无权将自己使用的电脑设备任意转借他人。如工作需要,允许他人在设备使用人本人监控下操作,但本人须承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责任。

第十条员工不得在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股份公司的电脑软件和敏感资料(包括第三方数据)进行复制、存储、传送。

第十一条员工有责任及时发现并上报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并应当在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协助相关人员的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员工应使用公司提供的网络文件服务器备份自己的重要文件。

第十三条未经同意,员工不得擅自将股份公司的信息资产存储在不属于股份公司信息安全资产的存储介质中,包括私人电脑、公用电子邮箱、私人用途的移动硬盘等。

第四章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四条如无约定,所有股份公司的员工在本职工作中所创造的知识产权、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创造的知识产权、退职或退休以及调动工作后一年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知识产权,归股份公司所有(如员工建立的与股份公司业务相关的文档、软件等)。

第十五条软件版权保护:

1.股份公司的信息系统、个人电脑、服务器等所有硬件设备上安装、运行的软件都必须拥有被合法使用的权利,否则不得在股份公司的信息系统上安装、运行;

2.由股份公司购买的商业软件版权属于股份公司所有,该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必须遵从与供应商签署的合同和国家相关法律及规定,未经许可,任何个人不得将该软件在个人或其他非股份公司业务需要的领域进行复制、安装或使用。

第十六条员工的个人资料也属于股份公司信息资产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和相关部门授权,任何个人不得泄露他人的信息资料。

第五章公司信息发布

第十七条未经股份公司主管部门批准,员工不得在任何互联网网页、电子公告板的发帖、广播的Email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体中发布股份公司信息。

第十八条股份公司所有员工不得通过股份公司的信息系统与外部组织或个人进行本职工作内容以外的交流,不代表股份公司发言的员工在通过股份公司的信息系统与外部组织或个人进行交流时(如发帖或者电子邮件)应注明以下内容:

“重要声明:本文不代表中国石油的官方意见。本文的发送者并不代表中国石油。中国石油不承担由于此文可能导致的任何责任和义务。”

第六章身份认证安全

第十九条员工有责任管理好各种用于身份认证的账号、口令、门卡等,一旦发生遗失须立即上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条账号、口令、门卡等用于身份认证的工具仅限于其所属的员工使用,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与他人共享,或者随意放置。

第二十一条员工应根据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敏感程度定期修改口令,且口令的长度不得低于6位。

第二十二条口令建议由小写字母、数字及符号组成,但不可采用连续的等同的字符群或数字群。避免使用与个人有关的数据(如生日、身份证字号、单位简称、电话号码、名字等)作为口令。同时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常用的单词(如日常用语,计算机术语等)作为口令。

第二十三条员工应明确使用个人口令的责任。应当保守口令的秘密,禁止共享口令信息,不应将口令告诉任何人,包括系统管理员或秘书。员工也不应将口令通过Email、电话等任何方式传播出去。

第二十四条员工不应保留口令的字面记录或电子记录。

第二十五条员工应避免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使用同样的口令。任何时候有迹象表明某一口令可能已经泄漏或受损害时,要立即更换该口令和可能被牵涉到的其他系统中的口令。

第二十六条不要把口令保留在任何自动登录过程中(如不要使用在浏览器中的“自动记住口令”功能)。

第二十七条在信息系统中冒充、混淆、隐瞒或者代替其他的用户都是不允许的。电子邮件或者电子文档中包含的用户名、Email地址、组织联系及其他相关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该文档的来源。

第七章安全区域进出

第二十八条员工应当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安全区域内进行活动,在工作期间应当佩带工作标示证件以明确身份。

第二十九条未经同意员工不得随意进入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安全区域(如非机房工作人员进出机房,必须事先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批确认后方可进入)。

第八章清除桌面和屏幕

第三十条清除桌面和屏幕是保护信息资产防止其泄漏或丢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即在不使用信息设备时,采取措施将其中的信息资产保护起来,使未经授权的用户无法访问。

第三十一条个人计算机、计算机终端、各类服务器和打印机等信息处理设备在无人值守时,应将其设置于未登录状态;在不使用时应通过键盘锁定、口令保护程序或其他控制措施加以保护,以避免非法访问的发生;个人计算机若长时间不使用,宜将其电源开关置于关断位置。

第三十二条在非工作时间,员工应将存放有公司信息资产的移动式计算机设备放置在上锁的文件柜或其他形式的保险设备中。

第三十三条在打印敏感信息或资料时,应在打印完毕后立即从打印机中移除这些资

料。

第九章信息媒介的使用和处置

第三十四条股份公司业务的敏感资料(含第三方的),包括文件、数据介质、系统文档等,任何部门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调用、存储、传送或复制。

第三十五条员工应将一切含有敏感信息的媒介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地方,并符合生产厂家说明书的安全要求。当相应媒介的使用完成之后,应将其中不再需要的敏感信息删除。

第三十六条员工从安全区域带走含有敏感信息的媒介都应经过授权,所有可移动媒介的借用、使用,应有详细的记录和审核跟踪。

第三十七条存储介质如需要调换、更新、废弃,必须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清洗。

第十章操作系统使用

第三十八条员工所使用的WindowsNT/2000/XP操作系统应尽量使用NTFS文件格式。第三十九条除确实必要外,在同一台客户机上应只安装一套操作系统,并且将操作系统安装在一个单独的磁盘分区中,把应用系统和数据文件放在另外的磁盘分区中。

第四十条在Windows系统中当一个文件被复制到一个新的目录里时,这个文件将继承目标目录的访问权限,因此员工在移动和复制以后必须要确认新的文档具有合适的访问权限。

第四十一条除特殊需要外,员工不得在公司的电脑上使用软盘和光盘启动功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将软盘和光驱物理拆除。

第四十二条员工应遵照系统管理员的要求,安装和配置系统设置,禁止自行更改操作系统中公司预先设置好的安全配置。

第四十三条员工应关注公司关于系统弱点漏洞的公告和病毒预防通知,并应按照公告和通知的指导对客户端系统安全漏洞及时安装补丁,并定期进行客户端病毒扫描。

第十一章电子邮件使用

第四十四条员工应签订并遵守《中国石油电子邮件用户遵守协议》以及所有规范电子邮箱服务使用的协议、规定、程序和惯例。

第四十五条员工应遵照邮件系统管理员的要求安装和配置客户端系统,并按公司要求配置邮件客户端安全选项。

第四十六条员工在自己的邮箱账号开通后应及时修改口令。应经常更改邮箱账号口令以防止他人盗用。不得试图猜测和打开其他任何未经许可的用户邮箱。

第四十七条员工应对自己的邮箱账号和口令的安全负责,不得将邮箱账号借与他人。一旦发现邮箱账号口令泄露,应及时更换口令。若发现邮箱存在任何安全漏洞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公司邮件系统管理人员。

第四十八条员工应定期接收邮件,及时删除过时和无保留价值的邮件,以节省公司的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

第四十九条含有重要信息的邮件传输应加密并采用安全传输方式。

第五十条对违反上述规定者,一经核实,邮件系统管理员有权停止或取消该员工邮箱使用权限。

第十二章互联网访问和使用

第五十一条员工访问互联网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如有违反应独立承担一切责任。

第五十二条员工通过公司网络在互联网上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股份公司的形象,因此必须规范自己的访问行为。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员工不得通过互联网进行以下活动:

1.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公司未公布的信息;

2.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3.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4.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司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6.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7.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

第五十三条员工必须意识到在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有被他人非法获取的可能。因此,在通过Email、FTP、网页等传送敏感数据时应对数据加密并采用安全传输方式。

第五十四条员工在发送相关数据和文档之前必须考虑该信息是否会侵犯版权。第五十五条员工在互联网上分发与业务相关的数据或文件,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事先批准。

第五十六条员工在公司的电脑上安装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可执行程序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并通过防病毒软件的扫描,确认无病毒后才可安装。下载、安装和使用第三方的程序必须不违反公司的安全规定和软件版权规定。

第五十七条员工不得在工作时间利用公司网络资源访问和工作无关的网站。

第五十八条禁止员工在工作时间使用需要消耗大量带宽并和业务无关的应用程序(如网络视频/音频点播、大量文件的下载等)。

第五十九条严禁员工对公司的网络设备进行登录,以及对网络服务设置随意更改。员工之间的计算机相互共享和访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

第六十条员工一旦发现有未经授权的或是不适当的互联网访问行为,应立即向相关的负责人员报告,一旦察觉公司内部的系统可能遭到入侵也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第六十一条员工应遵照系统管理员的要求安装和配置浏览器,并按公司要求配置浏览器客户端安全选项。

第六十二条员工在自己的Web账号开通后应及时修改口令和口令提示问题。应对自己的账号和口令安全负责,不应将账号借与他人,一旦发现账号口令泄露,应及时更换口令。若发现股份公司Web站点存在任何安全漏洞,应及时通知公司系统管理人员。

第六十三条员工不得盗用他人的Web账号,不得下载任何未经许可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上传任何有关公司的信息。

第六十四条公司将保留对员工使用互联网进行监控的权利,任何人如经查实违反上述规定,将予以相应的惩罚,系统管理员有权停止或取消该员工使用权限。

第十三章防御恶意代码和计算机犯罪

第六十五条员工必须确保使用的计算机上安装了防御恶意代码的软件,并确保安装的软件进行了适当的配置,同时必须确保所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了适当的配置。

第六十六条员工不得擅自更改所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全设置和防御恶意代码软件的设置。

第六十七条员工应在技术人员的提示和帮助下,确保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了最新的安全更新。

第六十八条对于以下行为,员工必须通过防御恶意代码系统进行扫描,确认安全后才可以执行:

1.通过互联网下载文件和应用程序;

2.在共享网络上传输下载的数据和应用程序;

3.拷贝软盘、光盘及其他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和应用程序。

第六十九条员工应确保防御恶意代码软件能完成恶意代码特征库的定期更新工作。第七十条员工应确保防御恶意代码软件定期地自动进行系统扫描,并确保扫描完成。第七十一条员工一旦发现可能由恶意代码导致的系统异常或可能由恶意代码导致的系统安全问题,必须立即通知相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员工应提高安全意识,警惕外部攻击者的其他计算机欺骗行为。

第十四章附则

第七十三条本手册由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元旦的作文:新年的第一天下一篇:一对一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