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日记感恩节

2024-05-19

大学英语日记感恩节(共14篇)

篇1:大学英语日记感恩节

有关感恩节英语日记

We live in an age of happiness, in this age, parents give us the most. First of all, the parents gave us life, and put up and raised us, for us to learn, give us warm.

How we will use the actual action to return our parents?

When parents tired, to a sweet greetings: “dad, mom, you hard, dont too tired.” Then, pass a cup of hot tea fragrance 4 excessive, warm parents tired heart; When the parents are very bus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ach out and do something useful, share a little bit heavy burden to the parents, let parents worry; When parents forget his birthday, timely offer a small wish, the abundance of a table birthday dinner, send a sincere blessing. In addition, we should be more open-minded, studious, diligent, the best parents favor, with very good grades to reduce the parents worry, noble quality win parents with a healthy body.

“The trees may prefer calm but the wind will not subside, son, but kiss is not a”. Yes, do a little more filial piety while parents alive, do a little more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let oneself do not regret it, is always irreparable regret.

With a grateful heart return their parents, it is an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this is a sacred mission. Lets learn to share, learn to be grateful.

Thanksgiving parents, starts from me, start from every little bit, start from now, action! Dear classmates!

篇2:大学英语日记感恩节

感恩节由来英语日记

The origin of thanksgiv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istory has been traced back to the beginning. In 1620, the famous “ May flower” ship loaded with unbearable the Britain domestic religious persecution Puritan arrived in America 102. 1620 and 1621 at the turn of the winter, they met unimaginable difficulties, in suffer hunger and cold, winter, immigrants survived the only 50 people. Based on the“ guest” beliefs and customs, the Indians gave these immigrants brought the necessaries of life, and teach them to hunt, fish and corn, pumpkin and so on survival method. With the help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from European immigrants became accustomed to the local way of life.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date, European immigrants invited the Indians to thank God for giving. In the current version known as Thanksgiving, often emphasize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joy celebrate atmospher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point out, just blindly emphasizes a happy and friendly to the Indians did not fair. Because it is easy to make people tend to forget the follow-up of Indian exploitation and genocide in history.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rst Thanksgiving Day was Indians and the new immigrants first oligomerization thank God for that day. However, for many Indians, this isnt the first time that people gather to thank heaven experience.

For some new England Indians, they have a Thanksgiving festival existence. These Indians meet about six times a year Thanksgiving festival, they follow different season held Thanksgiving ceremony. In the autumn harvest season held Thanksgiving ceremony, for the Indians, they are the fifth time in a year Thanksgiving festival. Generally known as“ thanksgiving”, in fact is the first new European settlers and Indians to thank God that day, rather than the so-called“ the first 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篇3:感恩教育:唤醒大学生感恩之情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之心,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虽然施恩者不求回报, 受人恩惠者也不应该忘记感恩。当代大学生可谓是社会的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不久的将来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报恩之心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这一问题也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缺少感恩之心呢?这一现象出现是多种原因的结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

首先,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是造成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在当代, 大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长辈对孩子百般呵护也不乏溺爱者, 孩子只知一味接受与索取家庭的爱, 却很少回馈他们。家庭缺少对子女的感恩教育, 在物质方面家庭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条件与环境, 但不可回避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注有些不足。

再者,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分布比重不合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一大原因。当前, 学校十分重视知识教育, 以学习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而感恩教育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受到的重视都不够。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高校学生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修养低下都与其有着很大关系。

再次, 社会教育中人际关系功利化、物质化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重要社会因素。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逐渐功利化、物质化。

最后, 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也是一大主观原因。随着时代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完善, 同时责任意识薄弱, 其思想深处还有一定的依赖和享乐思想。他们充分享受权利, 承担义务不够。

二、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理论向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 引导大学生懂得感恩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着怎样的认识, 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行为有着决定作用。因此高校要进行宣传教育引导, 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得到的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父母之恩、师长之情以及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这一切都得视为别人给予的恩情, 都应对此持感恩之心。老师父母也要改变以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方式, 而要将爱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体会到长辈的用心良苦, 经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才会心怀感恩心, 激发他们的爱心, 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怀, 将感恩心铭记心间。

在认识到感恩的必要的基础上, 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学会回报社会家庭学校等, 正如古语说的, 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懂得感恩, 懂得回馈他人, 不仅是要物质上给予回报, 更为关键的是要给予精神上的回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动中国的人物无一不是懂得感恩的, 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教导大学生懂得感恩。

三、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向导

感恩教育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感恩教育更加有效, 在此仅提出两点建议:

一方面,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强调以情动人, 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与学生的交往。在感恩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爱护。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渐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发自内心的懂得感恩, 把感恩意识逐步内化, 学会共享, 在交流中获得进步提升。

另一方面, 采用趣味化、实用化的方式展开感恩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方式应当与时俱进, 多开展有趣的让人容易接受的感恩教育活动,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感恩教育, 以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来感染学生, 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课堂内外二者有机结合, 影响教育学生。比如开展学生感恩回报学校、回报父母活动, 给学校和家庭做贡献, 比如给红十字会捐赠衣物书籍, 爱护校园环境做环保卫士, 给父母洗脚等, 从细微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而言之, 感恩是一种美德,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把期待变成行动, 把希望变成现实, 及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种良好氛围。本文简单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以及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力, 二者形成合力,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懂得感恩回报,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感恩, 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科技资讯, 2005 (25) .

[2]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

篇4:大学英语日记感恩节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226-01

1 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

1.1 对家庭的感恩意识缺失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社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把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抛之脑后。一味地向父母索取,既不知自身反省更不去考虑如何回报。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当中,大学生对家庭毫无感恩意识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2010年广东某高校90后女大学生杀死双亲并肢解煮尸;2011年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2012年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毕业返乡棒杀祖父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意识是丧失到何等地步才能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对至亲都不能至爱、不能包容、不能体谅,那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责任与奉献。

1.2 对学校的感恩意识缺失

“程门立雪、尊师重教”,感谢师长是做学问的一种美德。

许多老师为了学生,早出晚归,深更半夜还在备课,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工作。有的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直到倒在最后的讲台上;有的老师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有的女老师怕耽误学生课业,直到临产前几周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学生生病,老师着急;学生犯错,老师着急;学生成绩下降,老师着急;甚至跟同学或者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老师也会着急。老师还时刻担心自己的学生在社会上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担心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想不开,担心学生在校外晃荡遇到坏人,担心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有一个好的着落。一个具备师德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学生!不排除师资队伍师德人品良莠不齐的个别情形,但作为学生不能忘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要以一颗感恩之心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

1.3 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缺失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公元前春秋时期侠士灵辄知恩图报的故事成为典故,而发展到现在却出现了一类“知恩不报、装不知道”的人。例如: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从他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无私救助183個贫困儿童。在身患胃癌卧病期间,没有一个他曾经援助过的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给他过帮助、捐款,甚至没有慰问。

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但是贷款上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不归还贷款的情况频繁发生。例如:2012年,某银行通过司法途径“催债”之后,该大学毕业生才归还本息已经拖欠6年的助学贷款。

2 导致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父母习惯于一厢情愿地付出,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付出的就是孩子需要的。殊不知,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可能会是孩子厌恶的,而这种付出往往会这给孩子加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日积月累终会有爆发的时候。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予什么,既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导,长年累月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

2.2 社会原因

社会主义文化尚待提高,人们缺少感恩文化氛围的薰陶而产生的缺乏感恩之心。

2.3 个人原因

自我感恩意识培养不足,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社会跟恩氛围缺失,自己也不知汲取感恩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 如何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建议

3.1 完善家庭感恩教育方式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不是人的天性。孩子的感恩意识也不会天然生成,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环境的影响。父母要知道孩子的需要,并尊重孩子的需要,切合实际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受一些“委屈”,不要给予满足他,不要提前为孩子考虑的面面俱到。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要让孩子认为他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3.2 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感恩教育,加强社会感恩氛围的烘托

在大学中以班会、团日活动、生活会等形式有效地灌输感恩思想,也可以安排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同学集体为敬老院服务,回家与父母谈心一小时,给父母一个拥抱,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叩一次头等等。

与父母关系并不和谐的同学,可以列出一份清单,列出父母所做过的让你感激的事情,以及你憎恶他们做出的事情。用心对比一下,可与父母进行沟通。如果父母并不理解,那么就保留自己的建议,同时,也要对父母保证由衷的尊重。

3.3 加强个人感恩意识培养

让感激习以为常,感谢亲人、朋友、同事、社会。时刻惦念他人对自己的好,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习惯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无偿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地为别人做点好事,尽所能的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即使是对生活中的坏事,也要表示感激。在现实生活中,事情进展的不顺利,糟糕的心情,他人对我们的伤害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在这些时候,我们也要静下心来思考世界的美好,怀抱感恩之心,决定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2]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2):62-64.

[3]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87-88,93.

篇5:感恩节的英语日记

今天,我在姑姑家串门,东瞧西望,突然我看到了羊圈里两只淘气的小羊依偎在母羊肚子下边,好像在说:“妈妈,我渴了,请给我点奶喝吧!”羊妈妈也好像在说:“好的,我的心肝宝贝!”小羊兴奋的喝着母亲的奶水。从中,我明白了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啊!没有母亲的.付出和温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所以我们要记着感恩!

Today, I visited my aunts house and looked around. Suddenly I saw two naughty lambs in the sheepfold nestling under the ewes belly, as if they were saying, “Mom, Im thirsty. Please give me some milk to drink!” Mother sheep also seems to say: “OK, my sweetheart!” The lamb drank his mothers milk excitedly. From this, I understand how great maternal love is! No mothers pay and warmth, there will be no today! So we should remember to be grateful!

篇6:感恩节英语日记200字

We are supposed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others on thanksgiving day. however, we should feel gratitude every day.

God has two dwellings, one in heaven, and the other in a meek and thankful heart. be grateful to others is a way to show your love. in our daily life, we often receive help from our parents, friends, colleagues and strangers. perhaps it is a little thing, pick up the pen you drop, lift a heavy box for you or offer you a seat in the bus. we should be thankful to them for whatever they have done. the more love you give, the more love you receive.

篇7:感恩节日记

今天是感恩节,老师和同学们做了一个游戏。

老师说:“依次写出你们认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重要的人”。我写了“王力”、“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过了一会儿,林老师又说,“把你们写的第三个重要的人给擦了。”我和同学们都很伤心。“把你们的第二和第三重要的人也给擦掉。”林老师又说。我和同学们一样,更伤心了。

通过这个游戏,我知道了是王力给了我快乐,是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是爷爷奶奶给了我关心,我要向每个人表示感谢、感激、感恩。

篇8:大学英语日记感恩节

面对当今和谐社会的主题, 笔者认为,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是健康心理的基石, 是人品高尚的表现, 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感恩促和谐, 才能达到更实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态不仅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更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1 以感恩促和谐, 认识感恩与和谐的关系是前提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是社会道德的一个方面, 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人生哲学, 感恩是一种情感, 感恩更是一种责任, 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 自己的价值, 感恩使我们用心去爱护别人、体谅别人, 懂得社会是一个团体, 是一个相互联系、充满爱的整体, 感恩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实现了人民之间的诚信友爱, 只有懂得感恩, 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 以及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 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 感恩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 以感恩促和谐, 关注感恩教育是重点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 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 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感恩的心, 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自卑心理, 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改善社会风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 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 增进社会责任感, 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 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将比2009年翻一番,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 表明在我国接收大学教育的人群将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 改善社会人群素质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对社会影响不断加大的现实背景之下,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大学校园, 不仅应该关注校园的和谐, 更应该怀有长远的目光, 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子细胞,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 校园的和谐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 同时, 大学生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言谈举止, 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周围的人, 影响着整个社会。加强大学生的感恩培养,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群, 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引领者、宣传者,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则是我们大学教育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3 以感恩促和谐, 把握方法是关键

和谐社会的构建, 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具有感恩的心理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大学教育中应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式, 强化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一是强化宣传, 营造感恩氛围。社会上有不少人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社会, 对待周边的人,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为他人提供了帮助,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也有些反面例子, 由于缺乏感恩心理而遭到社会的不认同, 家人朋友的冷眼。对此, 我们应加大正反面案例的宣传, 树立模范和典型, 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同时, 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日, 我们也可以吸收, 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都应该为我所用。因此, 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宣传和引导, 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是突出感恩教育, 提升道德素养。一个社会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秩序,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好坏主要受到后天的教育影响, 而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 感恩则是最基本的, 最原始的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究仁爱、注重孝道的国家。尊老、敬老、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因此, 在国民教育中, 应多关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来共同进行,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感恩教育,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感恩教育平台, 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恩类影片、帮扶困难人群、感恩演讲等等,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提升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心理, 一个人具有了感恩的心理, 那么其道德水准也就随之提升, 对父母的感恩产生“孝道”, 对社会的感恩产生“社会责任”, 对妻子和家人的感恩产生“家庭责任”, 如此等等。感恩的存在, 道德的提升, 便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感恩教育必须常抓、狠抓、落在实处。

三是注重示范, 引领感恩行为。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这种引导包括家长的引导、老师的引导和社会的引导。就家长引导而言, 孩子的家长应该懂得怀着感恩的心, 充满爱心面对自己的父母、孩子和周围的人, 强化社会责任感;作为老师而言, 要懂得以身作则, 作为学生的楷模, 以行动诠释感恩的理念;作为社会, 要多树立典型, 多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层层引导, 不断深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将认识转化为行为。

4 以感恩促和谐, 营造和谐社会风貌是落脚点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加强感恩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 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 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 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了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养, 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大学生们走向社会, 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 宣扬着感恩心态, 从而促进全社会感恩心态的形成,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和谐社会的良好风貌、先进事迹、感人故事不断影响着、并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以感恩促和谐, 和谐的社会风貌是落脚点, 但并不是终点, 因为和谐的社会风貌是感恩教育追求的目标、同时和谐的社会风貌反过来促进感恩心态的养成, 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没有始终, 持续推进。

总之,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 因此, 必须加强道德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 通过培养感恩心理,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充满爱心, 充满责任感, 在社会关系中相互协调、影响, 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金波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6.

[2]叶祝颐.高等教育人数翻番, 含金量如何.中华网.

[3]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篇9:试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等,这些词语都使人娓娓道来,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品德。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呈多元化,在追求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感恩之心日益淡出人们生活的平衡线,欠债不还、杀害父母、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缺乏关怀,在校园里见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任意践踏草地……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一、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思想文化建设的状况。而感恩作为人类的道德品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看来,如何做人应是每个人具备的良好品质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在感恩教育的作用下,有利于大學生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逐渐形成爱祖国、爱家人、爱社会和爱自然的良好心理,以致于在行为上表现为关爱他人、关心父母、爱护自然,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志,积淀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与他人、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个人的活动中,应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今社会推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理念,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又怎么会给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别人给予的关爱,我们用行动回赠,一句温暖的“谢谢”,一个感谢的眼神,都足以使人欣慰。同学间的相互关心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尊教师长是做学生应有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是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职责……而所有的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感恩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激发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自然、社会和他人所抱有的一种由衷的认可和希望回报的内心状态或行为表现。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出现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功利化、漠视生命、迷失自我、破坏公物等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误导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弱化

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在温室里长大,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父母对于子女是无条件的奉献,而相对而言,父母却不要求子女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的尽孝之心;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教观念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重智轻德,从而使子女从小不懂得体谅和尊重他人。“孩子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有些父母虽在教育上也强调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追求名利、损人利已的行为对子女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这容易导致子女逐渐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感恩意识的弱化甚至是缺无。

(二)学校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荒芜

“学校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德才兼备品质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其品德水平,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压缩课时,让位于专业课,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爱祖国、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言行不一,这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造成大学生意识的混乱;学校一味的以追求学习成绩为目的,极易造成同学之间为取得优异成绩不折手段、关系冷漠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感恩意识可以说十分荒芜。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理论教育,立足实践教育

篇10:感恩节日记

今天是感恩节,这个节日起源于国外,我属于传统性的一类,也不崇洋媚外,一般对国外的节日、习俗可以说是没有好感的,因此那些西洋化的节日一直没有多大的热情去效应。但唯有这个感恩节,每每到来的这一天,好多的国人,好多的朋友,都互动着,感恩着一切让人感恩的事物,感恩着周围的朋友、亲人。

乘今天这个感恩的节日,我在好心情这片多彩的天空下,对大家说:“感恩节快乐,感恩您,感恩让我们快乐永远!”

篇11:感恩节日记

今天,我与表妹去公园玩,然而就在这里,意外发生了,为了帮助捡一个小弟弟掉在地上的五角钱,我的头被旋转的转盘角撞了个大洞,当时我慌了,用手一摸,血在手掌上就像水在河床上。不一会儿,又感到一丝丝地痛,怎么办,我在心中呼喊!旁边的人蜂涌般挤了过来。

“孩子,来,我有手帕呢!”一个亲切的声音叫我,我便慢慢地往前走,老人双膝紧闭,成了枕头,我靠着,柔软,舒适,还很温暖,头后面被软软的东西拂了一次又一次,那感觉奇妙极了。我抬起头,老人的脸挂着几丝担忧,又有几丝劳累,我就这样的享受着,疼痛也减少了许多。妹妹来了,旁边一位阿姨也令我感动,用她的手机拨通了姨父的手机,把姨父、姨妈叫了过来。

在走的时候,我用感谢的目光看着老人;老人的手帕被风儿吹得一抖一抖的,像是在道别。红领巾多么像手帕,于是每当我看到红领巾便会想起那鲜红的手帕!

篇12:感恩节日记

今天,我美术材料忘带了,眼看下节课就是美术课,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心想:“怎么办?怎么办?”好吧,只好问别人借了,我向同桌借,却被他无情的拒绝了:“干嘛问我借,问别人借!”

顿时,本来抱着一丝希望的我彻底绝望了。“xx,要不要我借给你?”从我的耳边传来一句甜美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原来是xx。“真的吗?!”我甚至以为是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又不会耍你,今天我带了数不清的材料呢!喏,这些都送你啦!”xx直爽地说。“不是吧,这些都送我?!”我惊讶地说。“太谢谢你了!”我还没说完,xx已经消失在我的视野了。以前,我一直认为xx只是我的普通朋友罢了,可从此以后,我改变了看法,我和她像亲姐妹一样,成天说说笑笑,我也经常找机会“报答”她。

生活中,帮助过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一个帮助过我的人――xx,一个热情直爽的女孩。

篇13: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一、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发现大学生感恩认知和行为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 感恩对象的狭隘性

对于“您认为感恩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调查, 8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父母、老师、朋友, 而选择大自然、社会、其他行业服务者的则少之又少。在“请将您认为最应该感谢的对象按顺序排列”这一题中, 答案排在首位的是父母, 其次是教师、朋友, 社会、大自然、其他行业服务者等则排名比较靠后。这与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感恩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 感恩行为由孝敬父母进而推及其他。这使得中国人在一定的人际交往范围内有着非常浓重的感恩意识, 从而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感恩是由里向外 (家人到外人) 、由近及远 (熟人到陌生人) , 并随着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变逐渐减弱, 以致于当代大学生中多数人片面、狭隘地将感恩的对象限定在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家人、朋友、老师这一范围内。在调查中, 75%的受访同学将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作为自己感恩的对象, 忽略了给予我们恩惠和方便的大自然以及社会上其他各行各业的服务者。而对于竞争对手、陌生人等“外人”, 他们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 感恩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当代大学生除了向父母、师长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以外, 还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把感恩情怀扩展到全社会。

2. 时间上的滞后性

有60.5%的学生认为, 自己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 没有能力尽孝父母、回报社会。等以后学业有成, 走上工作岗位, 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 才有能力回报他人。其实不然。感恩并非是单一的从物质上资助他人, 还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德行回报教师;热爱大自然, 保护周围的环境, 以此回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并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等等, 这些都是感恩的表现。其实每天都有实施感恩的机会。

3. 感恩行为的无条件性和盲目性

36%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无条件地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别人给予了我们帮助, 我们心存感激, 知恩图报, 但同时也要清楚感恩并非是完全无条件的。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 要注意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的许可。首先, 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既要懂得知恩图报, 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挂念报恩, 把报恩变成个人的思想负担。其次, 感恩行为也必须是在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 不能因为急于报恩而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更不能因为报恩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知恩图报既要选择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人及人, 体现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

4. 感恩行为的短暂性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 别人帮助了我们, 我们心存感激, 回报恩情的意识非常强烈。但久而久之, 这种意识会慢慢减弱, 甚至被遗忘。在调查中, 62%的同学认为自己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 以回馈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但要持之以恒, 坚持一直做下去就非常困难。这种理解还是源于当前我们国家的感恩文化和感恩意识的缺失。感恩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 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强制性地实施。在感恩文化和观念普及的情况下, 感恩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它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贯穿人的一生。

二、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建议

感恩意识和行为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 因此, 高校德育部门和工作者要加大感恩教育力度, 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在本文中,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感恩教育的途径。

1. 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观是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理解, 是学生正确的感恩行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 然而长期以来, 中小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 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 这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应及时为大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开展感恩专题讲座等实现以下德育目标:第一,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让他们明白感恩并非狭隘的孝敬父母、尊敬教师, 感恩还有更多的内涵, 让他们知道感恩不是讲江湖义气, 报恩也不能是盲目和无条件的, 感恩可以有很多途径和方式等等;第二,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懂得奉献与索取、受恩与施恩的辩证关系;第三, 教学生学会正确归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要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 客观看待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 引导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 抱怨社会不公, 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等等;第四, 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感恩意味着责任, 感念祖国、社会之恩, 就要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念大自然之恩, 就要保护环境, 珍惜资源;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就要理解、孝敬父母;感念对手之恩, 就要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等。一个人对社会、自然、亲友等的感恩之心能够让他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这是一种感恩与回报的更高境界。

2. 情感层面: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陶冶学生感恩情操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 但效果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可以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构建高校感恩文化。首先,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感恩教育的理念。校园内的建筑物、绿化和装饰、宣传标语等都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的外在体现, 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可利用校园网展开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播放感恩教育影片等等,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知感恩的良好风气。其次,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感恩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 将感恩品质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德育工作人员如任课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要注重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将感恩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绳;再次, 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推广感恩教育。制度是保障学校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 也是引导大学生知恩、报恩、施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时, 可将“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大自然、回报祖国和社会”等与感恩相关的内容引入其中, 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对于在感恩行为上表现突出的同学, 要大力宣传, 给予嘉奖。反之, 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违反社会公德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并作为反面教材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相信通过以上举措, 感恩之风定会在校园中盛行。

3. 行为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

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 体会受恩与施恩的幸福, 从而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感恩实践活动:第一, 以庆祝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国庆节、环保日、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 在学校可举行大型的诸如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还将每年的补考时间定在母亲节当天, 提醒学生要好好学习, 回报父母。第二, 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感恩实践活动, 如献爱心、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环保宣传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感恩的意义, 体验施恩的快乐。第三, 与家庭、社会合作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恩认知和行为。因此, 高校可与家长、社会相关部门、企业等联合开展感恩教育。首先, 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应关注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 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 更不能溺爱孩子, 并且以让孩子安心学习为由替学生包办所有事情。应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 做到生活自理, 同时担当起作为家庭成员应当担当的责任。除此之外, 要经常与学校沟通, 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 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品德表现, 避免出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行为判若两人的现象。其次, 高校可与社会有关部门、相关企业联系, 在他们的支持下,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义务工作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 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 通过亲身参与或调查, 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工作者的真实生活状况, 了解其中的艰辛, 从而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碧泠.教学生懂得感恩的十七堂课[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8.

篇14: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探讨

感恩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和奉献。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蜜蜂采花而去,嗡嗡的一番表白,这是感恩;葵花向着太阳,永远注视着天空,这是感恩。对有精神作支柱、文化为底蕴的万物之灵来说,知好知歹,有恩当报何其重要。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感恩成为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的身心和灵魂便有一种超拔。

感恩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敬畏与崇拜。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间都在为别人付出。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嘉言善行时,第一个反映常常是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为别人做得更好。

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我们养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地托起,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恩赐。

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感恩思想淡薄的原因

1.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现在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只要儿女好,再苦再累都值得。君不见很多家长为孩子学习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上辅导班,而自己则省吃俭用,起早贪黑而华发早生;花大量的时间陪孩子一起来学习,风雨无阻的接孩子,送孩子甚至等孩子,有时宁可自己苦一点,都要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现实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和无私奉献上,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冷漠一代”。

2.学校教育模式。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自我价值实现前的自我培养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大学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但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以至于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

3.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如:论资排辈、分配不公,多种道德观念干扰,缺乏统一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主要的道德规范,人的思想观念模糊、意志薄弱、缺乏奋斗目标、不学无术、巧取豪夺、上骗下压等等,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大学生面临的上学学费高、就业压力大、岗位难觅、待遇不公平等问题,不仅给就业的学生带来心理盲区,也令在校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三、感恩教育的思路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我们做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而学校教育方面,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上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上一篇:龙年对联精选下一篇:应聘2分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