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LC学习之旅心得

2024-04-09

AYLC学习之旅心得(共8篇)

篇1:AYLC学习之旅心得

AYLC学习之旅心得

高一二班 陈嫣然

偌大的体育馆内,两千多个来自亚洲各地的青年领袖都安安静静地低着头,各自沉思着。不少人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这一天,我们就要告别组员,回到自己的城市继续生活。

三天前,我们拖着重重地行李来到了四川省温江中学,开始了AYLC学习之旅。早上七点,我们在食堂用餐,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小组的组员和组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在食堂里找不到装开水的地方时,一个别组的组长主动把她的矿泉水给了我。这让我感到微微的温暖。回到餐桌,面对着陌生的人,内心不免有些许恐惧。我暗暗地想: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过着不同的生活,会不会习惯、想法上相悖?会不会发生什么摩擦呢?因为有了这样的担忧,我一直默默地坐着,并没有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不多久组长A便发现了我的异常,走到身边轻轻地告诉我:“加入我们的讨论吧,大家要共同度过这三天的。”这短短地话语又一次感动了我。

在后来的三天时间中,我们欢呼、呐喊、雀跃。组员与组长之间也发生过摩擦,庆幸的是,后来大家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用的意见,微笑着和解了。不会忘记,来自成都的朱余峰同学自始至终都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时刻调动着我们的积极性;不会忘记,组长们喊哑了嗓子后还把自己的水给需要的组员喝;不会忘记,来自印度的Jismite略显忧伤的眼睛里也有了雀跃的光;不会忘记,来自台湾的幸慈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和她那让我感觉无比亲切的台湾口音;不会忘记,来自泰国的身材高大的Ben和他那台重重的相机„„三天,我们就像一家人,互相帮助彼此照顾。

到了离别之日,很多组员的眼眶都红了。虽然大家只相处了三天,却像在一起十几年了一样。我们都知道,也许我们这一生只能见对方一次,然而,我们都愿意用一生时间来保存这份真挚纯净的情谊。

AYLC学习之旅,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也许,我们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只要学会包容,真诚地接纳别人,心与心便可以贴近,再贴近。也许,这也是AYLC活动的举办者最愿意看到的吧。

篇2:AYLC学习之旅心得

20xx年4月3日-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六中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两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名师的示范课及其有针对性的讲座,我领略到了名师们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两天的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给作为新教师的我指点了迷津。

吴正宪老师:聆听吴老师的《搭配》一课,我的第一感觉是:数学课也可以这样美妙。这堂课朴实无华,亲切自然。课前吴老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课堂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热情真诚的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无不彰显着吴老师的人格魅力。吴老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早晨起床后做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搭配,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需求。吴老师故意制造“乱”(教学图片:长衣、裙子、裤子、短衣、短裤无序地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有几种穿法,然后学生亲自动笔在纸上表示出有几种穿法,几分钟后由学生到台前投影演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发现有的作品中搭配的方法重复了,出现了一种“乱”的现象。吴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引导孩子们由“乱”到“全”,从中给孩子们一步步渗透了“有序”的思想。吴老师的课堂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们大量独立思考、讨论合作、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吴老师则在“智慧地煽风点火”,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点让我深受启发,纵观自己以前教学中的讨论环节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唯有自己参与的过程,才能有自己的体验。”吴老师一语中的。没有思考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拿什么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呢? 从吴老师的讲座中,我知道了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三读懂”:第一是要读懂教材,也就是说要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知道所教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国内外的比较。第二是要读懂学生,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尊重、理解、善待,我们教师要学会期待。同时也要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潜力,但尚不成熟。第三是要读懂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们教师需要智慧地读。听了吴老师的课,我受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相比之下,我很惭愧。我任教的是一年级,面对一群充满童真的孩子,我本应该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思维,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是我没有做到位,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不认真做作业,不认真听讲……我没有深入了解孩子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而是以成年人的思维责怪孩子们,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去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智慧的获得不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而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李上余老师:执教《对策问题》一课,以玩扑克牌的游戏作为导入,抓住了学生好玩的天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同样也非常注重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

朱乐平老师:朱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充分展示了作为著名教师的严谨、睿智、举重若轻的风采。他的课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气氛热烈,更多的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教师不急不躁地耐心等待。大量的提问时这堂课的特色之一,每当朱老师抛出关键问题,总是停顿十余秒,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而当学生回答了关键的问题后,朱老师并不急于加于赞赏或肯定,而是提一些小要求——“有谁听得懂他说的”、“他说的什么意思,对不对?”、“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等,有意识地在关键之处引导学生停留、思考、回味,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整个课堂学生思维逐渐健全,思路在逐渐清晰,首先明确了字母可以表示确定的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等等;其次明确了字母还可以与数一起进行运算;再次明确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变化的关系;最后初步学会假设字母表示关系。

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和《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两节课徐老师都上的很精彩,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主观能动性。第一节课,徐老师由生活中的路线图和方格图,提出问题:出去的路线与返回的路线有什么关系?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策略。接着联系生活,引入策略。首先根据“一杯果汁”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倒推”的策略,这一环节完了之后老师追问:为什么需要“倒推”策略。这一追问让学生体会到了“倒推”的独特价值,细节体现了教者的教育智慧。其次出示连贯性的例题分别让学生理解、深化“倒推”策略。再次巩固练习,运用策略。练习逐层深入,先是基本练习,再是专项练习,后是对比练习。对比练习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倒推”策略。最后总结提升,拓展策略。魔术展示,倒推四张背面有汉字的卡片,得出“玩好数学”的字样。

第二节课以复习的形式导入,其间一句简单的话“大家看,今天谁来做客了?大象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没有太多的激情洋溢的渲染,简约的语言把孩子们带领导了计算的时间训练中。课堂中简便竖式的教学是在师生共同计算、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生成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徐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师生间的积极互动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篇3:AYLC学习之旅心得

一、“鸡蛋论”引出人生哲理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教科院小语教研室主任张立军引用了李嘉诚的“鸡蛋论”, 让我懂得了一条人生哲理。

李嘉诚说:“鸡蛋, 从外打破是食物, 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 从外打破是压力, 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 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 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李嘉诚用一个鸡蛋做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是的, 人生就像是一个鸡蛋, 外表看上去毫无吸引人的地方, 而且还极容易破碎。可是, 如果这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 那么最终就能打破包裹自己的这层蛋壳, 不但可以就此看见外面多彩的世界, 而且将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由此可见, 人生在很多时候需要突破的, 就是这么一层薄薄的蛋壳。从内部打碎这层蛋壳, 就是人生的一个关键, 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 只有打破束缚自己的、不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旧观念、老方法, 吸纳外面一些新观念、学习一些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新方法, 我们才能成长、才能进步。打破一次, 你就会进步一次、成长一次;打破两次, 你就会进步两次、成长两次;不断打破自己, 你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二、趣味当中不失文味

张立军主任讲的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第二课, 在课堂上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了自然交流的课堂之中。

上课前的交流, 趣味当中不失文味, 又为后面的课做好了铺垫。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与交流, 却谈中有思考, 交流中体现情感的感悟。张主任精彩的课堂我一共看了三次, 现场观摩一次, 回来还想看又在网上观摩一次, 后来荣校在会议室组织学习一次。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他在谈笑风生中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轻触点拨中彰显大师风范。听过这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是语言交流、思维深入、智慧碰撞的课, 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发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快乐, 思得深刻。

张立军主任曾经指出:教学设计要体现延展, 只有给学生延伸的视野, 学生才会有发现、再发现的过程;要突出情味与文味, 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达到入情、入境、入心, 让无痕的教学使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的确, 张主任的课是笑声、读书声、争辩声, 声声入心;思想、思考、思维, 越思越深;师生、生生语言交流、智慧交锋、情感交融。抓思维扩展点, 抓语言运用点, 抓情感的生发点等等, 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把此次培训的内容深化到备课与课堂实践之中。

三、提问的趣味性和评价的文化内涵

名家设计问题注意到提问的趣味性和评价的文学内涵。例如, 当张主任问到《落花生》一文, 为什么要分角色朗读时, 一名学生回答为了有层次感, 接着如果要追问的话, 一般会这样说:“为什么要有层次感?”而张主任这样问:“谁能理解他, 他很苦恼。”学生思考着, 他边走边说:“触摸别人的想法, 解读别人的心声。”当学生回答:“有人物对话, 通过读出每个人的特点, 充分深入领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 更能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 如果咱们评价呢?什么你真棒!太聪明了!等等。而他的评价“果真有弹琴的伯牙, 就有识声的子期”, 这句话得到师生们自发的阵阵掌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积极地思考, 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在愉快中接受教学。

另外提问时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能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采取不同方式的灵活提问, 如疑问、设问、反问等等, 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这样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 活跃课堂气氛, 令课堂妙趣横生, 让学生在轻松和欢乐中学到知识。

四、拓展宽度, 注重细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课堂, 大的框架要粗线条, 小的细节要细线描。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 而是对细节的处理, 是一句机敏的话, 一个得体的动作。”兰州市的邹洪涛声情并茂地讲了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 补充了“绝”字的来历, 和历代文人对“知音”的理解, 使学生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加以继承。还有指导重点句朗读要求“声断气不断”让学生很快找到技巧, 朗读到位。

例如, 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课的结尾我是这么拓宽的:“邱少云被烈火烧死了吗?”当时听课的教师和学生, 表面不动声色, 心里肯定会想:“老师脑子进水了吧?他在熊熊烈火中一动不动, 没有任何保护地烧了半个钟头, 肯定会死的。”于是, 学生纷纷答道:“烧死了!”而我说:“不!”学生带着不解、疑问产生了强烈的期待。接着, 我充满激情地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他去世不久, 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高地上, 在那巍峨高耸的坚硬石壁间, 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为战友、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它将千秋万代永不磨灭, 永远屹立在天地间, 闪耀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随后请同学们起立, 带着对烈士的崇敬和爱戴, 齐读碑文, 深化了主题。下课以后, 没想到一位老教师张慧兰从楼下上来, 让我把课的结尾写下来送给她, 至今想起来, 我还很感动、很得意。感动的是老教师这么好学, 看来在知识面前, 不分老幼,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才能使自己完美, 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篇4:AYLC学习之旅心得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崇川区积极引领学校投身于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主体参与为内容的“三全一主”德育模式的建设,努力以内容覆盖的广泛性、内涵表现的深厚性、途径形式的创新性、生活气息的灵动性、实践氛围的多彩性和人文效应的长远性,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生命成长提供广阔平台。

全员育人指教育各层面人员都是德育工作的参与者,既包括专职的德育教师、各学科任课教师,也包括学校行政、后勤等各部门工作人员;既包括学校工作人员,也包括教育行政机构及其各部门人员;既包括教育行业人员,也包括家庭、社区和相关联动行业人员。

全程育人指全社会的教育力量要全方位覆盖学生生活时空,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校内环境还是社会实践场景,德育的因子都应渗入学生的思想。

全面育人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愿景,帮助学生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理性成长和以践行为平台的道德成长的共同提升。教育的终极成效要体现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之上,中小学的所有课程都应在学科的特质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注入道德的血液和人性的光辉。

主体参与指引领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而不是学生被动式的跟随,也就是说,必须是学生整体的意向性选择与参与,这样才能获取真实、有效的实践体悟和心灵启迪。

我们在实践层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首先,通过德育课程文化的夯实,架构全面育人的品德“大厦”。德育课程文化是以学校主阵地为依托开展德育的基石,它基于德育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贯穿性和渗透性,通过对课程内容和目标中相关德育观点的提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由此奠定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其次,通过德育环境文化的铺陈,营造全员育人的品德氛围。南通市虹桥二中孜孜探索十余年,构建起 “一主四师”的协同育人队伍。“一主四师”突出“一主”,即发挥班主任的班级主导作用;协同“四师”,即由班级任课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分别指导学生的品德、学习、心理和生活情况,共同承担育人职责。“一主四师”已经成为南通市素质教育的重要范例。

再次,通过德育实践文化的推进,拓展全程育人的品德内涵。社会实践项目“启航行动”是崇川区的重要举措,我们把“启航行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纳入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纳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体系。32所学校牵手107个社区和20余所科技场馆,成立“江海绿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资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新途径。

最后,通过德育人性化的彰显,提升主体参与的育人效率。德育人性化主张学生依靠自身生活经验,在道德实践中建构具有自身特点的品德知识体系,这是一种基于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变革和结构重组,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必然要求。以南通市虹桥第三小学为例,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学校以“雅行教育”作为突破口,环境布置追求“雅致”,国学诵读训练“雅言”,星级评比激励“雅行”,艺体活动激发“雅趣”,逐步形成了“以德为魂,以行为本”的德育特色。

责任编辑/苗 培

篇5:红色之旅-学习心得

2014年6月14、15日,在天能集团安徽公司党组织的要求和带领下,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和“红旗渠”,通过深入了解、学习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深刻领悟以下几点:

1、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真正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应具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舍小家、顾大家”时刻以公司利益为上的高度责任感和清廉的工作本色。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诚待人,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大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工作认知能力。

2、解放思想、团结一心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旗渠精神永远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感悟、贯彻和弘扬的,放下身段、抛去陈旧的思想包袱,继往开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既有远大理想,又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规定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不懈努力,加强团队协作,认真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党员干部推进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篇6:红色之旅学习考察心得

分享

创新

红色之旅学习考察心得

时值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党总支组织下,我们一行24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湖南红色之旅。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感受红色教育,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收获甚多。短短几天时间,我亲见了幽美迷人的橘子洲头,饱览了生动壮观的张家界美景,体味了山水相依的凤凰古城,重温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途中经历的一切都是难舍的回忆。

1925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上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的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今,我们有幸参观了伟人笔下的橘子洲,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橘林成片,历史文化底蕴悠长厚重。1984年后的深冬时节,橘子洲风景区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落成,一代伟人毛泽东“重回”长沙,再次独立橘子洲头,见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感受这座千年古城散发的蓬勃朝气。我想,橘子洲就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更是长沙人民永远的骄傲。

参观完橘子洲头,我们乘上了去往凤凰古城的汽车,导游的几曲山歌,立刻驱散了我们一路上的风尘与疲惫,同时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湖南人的火辣与热情。知道湘西凤凰,是源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章,“青山、绿水、古桥、吊脚楼;寺祠、亭阁、民居、石板街;傩戏、苗歌、鼓舞、拦门酒;城楼、碉卡、烽烟、镇竿人......这就是凤凰古城。” 夜晚降临,沱江两岸的霓虹灯在音乐的配合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融,美伦美焕。到了白天,沱江边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除了泛舟沱江以外,换上苗族服装合影或者寻找苗族阿妹一起拍照,欢声笑语,一路泛舟一路歌。我印象中的古城凤凰就像一个婉约的美人,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环抱下,妖娆地守着一弯小河。在这里,到处都能读到历史的沧桑。凤凰古城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道别凤凰,我们前往张家界。我从小爱山,小时候上学的路上能看到山,在气候奇特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望着那神秘的云遮雾绕,脑子微晕地充满了奇怪的想象。长大后觉得罗大佑怎么就写得那么准确:“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而到

免费

分享

创新

了张家界,这种感觉愈发微妙。张家界似一个传说,似山的精灵,让我心往神怡,一见倾情。那奇特的峰,万石峥嵘;那幽深的谷,溪流潺潺;那秀美的林,郁郁葱葱。雨中的我们,游走在云缭雾绕的山间,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反倒是各色的雨衣给绿翠的山间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置身于袁家界、黄石寨、金鞭溪、十里画廊这一个个令人神往的胜境,让我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玄妙与伟大,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红色之旅。

我们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原来对毛泽东的印象只是从书本上电视里看到听到的,而当我们真正的来到他的故乡时,感受到的他已不仅仅是一个祖国的伟大主席,他更是韶山人民的灵魂。

韶山的一切都散发出毛氏家族的气息,每家每户的屋内必定会有毛主席的一副画像,大大小小的门店中毛泽东的画像、雕塑、铜像、徽章、挂饰随处可见,而毛氏菜馆也是遍地开花。可想在这片热土上,毛主席是韶山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一定会一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在接下来参观毛主席纪念馆及遗物馆时,那些记载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照片、文件、遗物,似乎又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充满了战争、贫穷、饥饿、疾病、死亡的年代,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年代人民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对自由、独立的强烈渴望,也正是这份渴望让那些革命的先烈去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区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更是来之不易。因此当我们站在毛泽东家六烈士的雕塑前时,都不禁肃然起敬,为他们深深的鞠了三躬,毛主席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宁乡花明楼镇,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走进少奇故居,迎面而来的是少奇同志庄重的铜像,令人肃穆。来到刘少奇的家中,朴素干净。低矮的土房,却不乏幽静,四面环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少奇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日夜操劳。再往前走,陈列着许多关于刘少奇同志生平经历的资料,文献,照片等等,让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抚今追昔,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日理万机,不辞辛劳,重温他们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深切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免费

分享

创新

作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在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人,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

我们此行是红色之旅,湖南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革命的红,而第二个印象则是娱乐的红,当夜幕降临时才是湖南人们真正生活的开始,凤凰古城的美丽夜色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演艺中心也正在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节目。湖南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辣椒的红,夜色中小吃城红红火火的灯光,透着火焰的小火锅,都洋溢着一种火辣辣的热情,吃着湖南的辣椒,感受着这里的人文景致,顿时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我想如果人的一生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那生命怎会不开出绚烂的花朵来?

篇7: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韶山的一切都散发出毛氏家族的气息,每家每户的屋内必定会有毛主席的一副画像,大大小小的门店中毛泽东的画像、雕塑、铜像、徽章、挂饰随处可见,而毛氏菜馆也是遍地开花。可想在这片热土上,毛主席是韶山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必须会一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在接下来参观毛主席纪念馆及遗物馆时,那些记载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照片、文件、遗物,似乎又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充满了战争、贫穷、饥饿、疾病、死亡的年代,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年代人民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对自由、独立的强烈渴望,也正是这份渴望让那些革命的先烈去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区奉献自我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我们这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更是来之不易。因此当我们站在毛泽东家六烈士的雕塑前时,都不禁肃然起敬,为他们深深的鞠了三躬,毛主席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宁乡花明楼镇,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走进少奇故居,迎面而来的是少奇同志庄重的铜像,令人肃穆。来到刘少奇的家中,朴素干净。低矮的土房,却不乏幽静,四面环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少奇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日夜操劳。再往前走,陈列着许多关于刘少奇同志生平经历的资料,文献,照片等等,让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抚今追昔,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日理万机,不辞辛劳,重温他们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深切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这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在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人,更就应清醒的认识到自我肩负的重任,更就应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

我们此行是红色之旅,湖南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革命的红,而第二个印象则是娱乐的红,当夜幕降临时才是湖南人们真正生活的开始,凤凰古城的美丽夜色就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演艺中心也正在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节目。湖南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辣椒的红,夜色中小吃城红红火火的灯光,透着火焰的小火锅,都洋溢着一种火辣辣的热情,吃着湖南的辣椒,感受着那里的人文景致,顿时觉得生活原先能够如此丰富多彩。我想如果人的一生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那生命怎会不开出绚烂的花朵来?

篇8:跨文化的学习之旅

本次赴德培训团的成员筛选非常出色, 代表性强。我们19位团员来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每个地区的企业运作、成功模式、管理理念都有强烈的地区特色, 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 吸收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思路, 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不同地区企业文化在各位老总身上的体现, 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公司的管理。大家在培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团员们遵守外事纪律, 努力学习, 积极和德国企业沟通, 我们在整个行程中充分展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与风采, 使我感到很自豪!

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非常出色, 考虑非常周到, 在德国一个月的时间, 从日常生活的安排到工作学习, 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我们学习了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企业管理上的差异。无论公司规模的大小, 在德国企业中时刻能体会到管理的严谨和现代化。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那种清楚认识公司实力、明确把握公司定位的能力。除此之外, 德国人的务实和对国家的自豪感也让人欣赏。

通过这次培训, 我对德国和德国的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30天的接触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德国人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和高效。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让我感触良多。在很多地方我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这让我备受鼓舞。总之, 这次的赴德培训让我获益匪浅, 感觉不虚此行, 给我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间的《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备忘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技术部合作, 设立了“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 (简称MP项目) 。第二期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于2009年7月3日到8月1日在德国举办。为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切实了解德国工商业, 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和国际接轨, 培训项目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培训方法、行业考察等方面, 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让我们倾听一些学员的心声, 了解他们精彩的跨文化学习之旅, 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收获。

我有幸参加了中德合作年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的第二期学习班, 感受颇多, 集中在两个方面:

1.进一步加深了对德国的了解

⑴德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自豪感和尊重。我在多种场合都体会到了德国民族对德国制造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这个内涵的自豪感。他们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尊敬和维护这种内涵,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以及如何与德国企业合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⑵汽车工业在德国的地位相当重要, 如果说美国是个车轮子上的国家更多的是指其对汽车代步的依赖, 而汽车工业对德国则更像是工业命脉。

⑶德国人对于计划和时间的尊敬。这一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深刻体会到了, 对我们提升未来与德国企业合作的能力大有帮助。

2.学习了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

由优秀培训讲师主讲的多个培训课程涵盖范围广, 包括如何做商业计划书, 如何和德国企业做生意, 如何做PPT以及企业介绍, 如何组建创新结构进行创新管理, 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 许多内容对未来工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我还参加了人力资源研究小组, 和刘顺芳、陈跃、王梅等同学一起, 利用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关调研, 完成了《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创建开放性文化》的英文论文。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新朋友, 这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自己在企业管理、企业规划发展、企业国际化等各方面有了提高和新的思路, 同时也认识了同团中来自各个行业、富有朝气、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家朋友。我们学习了团队管理、德国各州经济政治情况、在德国投资与商贸、如何作好企业PPT演示、商业计划书等许多课程, 实用全面, 思路非常新颖, 授课也很生动。

在德国的企业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Dm的物流中心、METRO超市、德雷斯顿的汽车配件工厂, 先进的管理方式,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 高效的工作效率, 实用的会务交流方式, 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我还参观了位于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工厂, 我来自印染企业, 属于污染大户, 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虽然不是最先进的, 但非常有效率, 建筑设备合理, 我们工厂也准备今后做一套简单的污水前处理设备。

个人拜访是我最有收获的课程。去德国前我事先联系了德国朋友, 和他们一起去拜访了一个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TREGEMA公司。这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成衣企业, 主要产品是针织类服装, 与国内服装企业不同的是, 这个公司控制了从面料生产到印染到成衣制造和销售的全部渠道。坚持德国制造和产业链整合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的服装工厂目前绝大部分只做贴牌加工, 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TREGEMA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我们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

德国之行收获颇多, 我将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我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概之为“跨文化”。

跨文化的学习, 进一步了解德国国情和德国人的特点, 为中德年轻一代的友谊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机会看到德国人的严谨和求实, 德国工人的奉献, 大部分德国人的友善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神秘向往和惊奇关注。有理由相信双方的交往和友谊将大大加深, 而我参加的这种培训正是推动双方相互了解和连接的桥梁。

跨文化的学习, 进一步了解德国的商业习惯和管理理念, 对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走向德国及欧洲市场都非常有益。德国的中小企业始终围绕核心产品, 不断研发和改善, 做专做精, 持之以恒, 并通过专利来保护, 内塑管理, 外塑品牌, 最后成长为行业顶级产品, 变成德国知名, 世界闻名, 产品畅销全球的同时, 获得超值利润, 企业繁荣, 百年不倒。此种成功模式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跨文化的学习, 了解了德国部分私营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 为摆脱家族式的占位管理, 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跨文化的学习, 提高了英语工作能力和在国外的生活能力, 增强了信心, 并与全班同学加深了友谊!

我认为最有用的是了解到中国和德国两国文化差异, 尤其是商务文化方面的差异, 这对于我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视野非常有帮助。在德国学习生活的一个月我有几点特别感触:

佩服德国人的做事态度, 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执着、守时、守秩序等职业习惯, 简朴的生活习惯, 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尤其是我们中小企业管理者。

德国社会的管理规范、成熟。德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整体社会的管理规范和成熟。羡慕归羡慕,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重视科技、重视创造, 走科技兴国之路。德国能迅速崛起, 除了既有的基础以外, 更重要的是重视科技, 重视创新, 重视新技术。科技兴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 莫不如此!

我为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自豪和荣幸, 为生长在这个年代而感到幸运。今天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的发展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发自内心地讲, 真的是很幸运。

拜访德国客户的过程中我也在跟进具体业务。尤其是最近一直在联系德国的一家教育机构, 希望能把他们的灯光设计课程引进到中国。国内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和学院开设这个课程, 但中国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非常大的潜在需求。

最后一点, 我认为我们出去一定要有我们中国人的气节。我们在出发之前, 接受了很多关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培训, 包括礼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到这些方面的差异, 并不是要放弃我们固有的文化而去盲从他人的价值观。我们这些中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出去, 是代表我们中国企业的形象的, 甚至是代表中国人的形象的。遵从国际礼仪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

短短一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德国民族精神中的勤奋创新和自律精神, 我认为是促进德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 德国的环保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延伸到各个行业。从普通家庭的帆布购物袋到垃圾分类收集, 从工业材料的再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广泛运用, 从易水河边的污水处理厂到政府对家庭用太阳能设备的支持, 环保在德国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发明或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而是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是“自行车的国度”, 但是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让位于电动车、摩托车和汽车, 众多自行车厂家纷纷倒下。而在大洋彼岸, 我们看到了设计新颖的新一代折叠自行车, 拥有量随环保观念而回升。这种反差折射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消费观念, 更重要的是, 它反映了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强。

我从事日用陶瓷业。硬瓷这个瓷种的诞生是德国人民不断尝试和实验的结果, 麦森瓷器更是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点跻身奢侈名品之列。中国景德镇瓷器虽然远在西方发明瓷器之前就远销四海, 但如今竟还没有一个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 令人痛惜。

短短的一个月学习培训, 我感悟最深有以下几点:

在离开中国之前, 主办方给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行程安排, 具体到几点几分。当时想怎么可能会按照这个行程表执行呢, 咱们的经验告诉我绝无可能。然而一个月行程完成, 一切一切都是按照数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的。印象:非常震惊!

在我们行走的德国城市里, 人们在生活、娱乐、商务等企业活动中都按照约定的规则执行一切事务, 社会各领域相对公平公正。印象:规范公平。

参观德国的工厂, 没有超出想象以外的东西。欧洲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发达的工业体系经历了百年历史, 因此德国工人的客观情况是:熟练, 规矩, 在工厂工作年限长。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 尤其在我们温州更是不可能。印象:工人熟练。

文化差异。欧洲的德国、亚洲的中国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 都继承了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精华。我认为在文化上不能说谁好谁不好。但是我们整体的国民教育程度比较低, 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印象:成熟的教育体系。

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外贸工作, 但是我接触的都是亚洲国家,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能有机会去了解、开拓德国市场, 为我们公司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培训课程设置很有层次, 从跨文化交流到团队管理, 到中德经济关系, 再到如何与德国人做生意等等, 授课采取互动形式, 学员充分参与到案例分析中, 层层递进, 很快就掌握了同德国企业洽谈的基本技巧, 这些知识很快便在接下来的客户拜访中得以实践。

尽管培训学习很短暂, 这段经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令人难忘, 培训仅仅是开始,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工作。愿我们这个项目越办越好, 让更多的中德中小企业受益。

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 有过这么好的一次经历, 出国似乎不再是那么复杂。能结识这么多全国各地的精英同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在获得人生坐标的同时, 对工厂的事业也有推波助澜的效用。我们的产品是专供西方社会的一次性中低档消费品, 跟紧市场尤为重要, 这次一去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真的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德国之行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产品和伙伴, 其次是感受德国。

勤俭节约的国民素质。只要看看德国人在工厂工作中的认真劲和在职业培训中的学习态度, 你就会体会到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老年人如此, 中年人如此, 青年人更如此。德国也是一个节约型社会, 虽然德国是汽车制造王国, 但德国人的家庭用车仍以经济型轿车为主, 德国人富有但不奢华, 很节俭。

注重环保。德国的公共交通很发达, 尤其使用有轨电车, 既没有尾气污染又载客量大, 很多德国人都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在郊外会看到很多大型风力发电机在不停旋转, 既得到电能, 又不污染环境。

职业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有相当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 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为出发点。行业协会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并参与其中, 为学生工作技能的锻炼提供了实践场所, 在职业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德国效率。对自己冲击最大的是高效。这种高效建立于事前有充足的准备, 全面的考虑, 以及可控的计划上。无论是我们在当地参观的企业, 还是进行商业拜访, 或是培训课堂上的组织安排, 乘坐公共交通等等, 无不体现了德国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计划性。

企业发展观。对德国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德国企业比起我们国内企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特别专注于企业优势领域的发展和如何在优势领域中做得更强, 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而不是过分追求发展规模。

中国企业发展信心。作为中国企业的一分子,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也有了更大的信心。首先是国家的开放让我们能有机会去创一番事业,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 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地方更多;其次, 我们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远比发达国家的短, 有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 我们国家还有很大的市场容量没有被发掘出来, 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在德国的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企业发展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人员培训、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等。从别人身上的长处找自己企业的短处, 对今后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裨益。真实地感受到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自身企业的差距, 也给了自己追赶的目标和动力。企业在发展初级阶段如何做到细分行业, 专注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用培训老师的话描述, 是小政府, 大企业”。德国经济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提供的就业机会都占全德国的80%以上, 技术创新80%以上是中小企业发明的。德国大企业只有很少的几家。这得益于德国的企业制度安排。在德国成立公司时可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非常多, 如无限责任贸易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这样的制度安排给德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借鉴德国的企业制度, 扩大人们的投资选择形式, 有助于我们扩大创业、就业, 解决三农大问题。如果我们有多种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 低门槛的准入条件, 十个农民创业有一个成功了, 其他九个人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了。

对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和民用企业, 理应补上“科学化管理”这一课, 踏踏实实做好基础。企业如此, 社会也如此, 同时将中国文化精髓、基础道德教育深入下去。

德国人口8000万, 能做到国民生产总值居全世界第三, 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重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远远大于普通高校, 强调的是实用和实践、高技能, 我个人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太多大学生, 好像出来都是做“大事”的, 社会企业基础工作没人做。很多企业反映高级技工有断档危险, 可大学生都想从事脑力劳动, 技工没人做。结果,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几乎什么也不会做, 如此发展下去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通过参观考察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市的开发区, 以及政府投入的企业孵化基地, 了解到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主要有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 (包括担保、贴息、低息、保险、风险投入等) 及鼓励直接融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我国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先后出台了若干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效果十分明显。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地位与国企、外企相比, 仍有不小差距, 还应根据具体国情,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在斯图加特附近的凯驰集团 (Kacher) 听到了此行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高品质能让人记住你, 而低价格却不能。”凯驰是国际领先的清洁机械生产商, 在宁波也设厂。该公司聘请一些退休的老雇员作为公关人员, 向外界介绍自己的理念和产品。联想到国内的企业竞争现状, 振聋发聩之余百感交集。德国企业对于品质的要求, 的确有一种近于痴迷的执着, 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种类繁多的检测设备上看出来。继而再进一步考虑, 一方面承认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觉得有可以扬弃的部分。德国企业对质量风险的控制相当到位, 出现状况时多能有一套应急方案对付, 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

我们访问了一家印度人收购的德国汽车配件工厂, 其经营状况颇为不错,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 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有可能实现较好的衔接、融合, 创造出良好的效益。我们了解到, 德国工人类似于日本工人, 多来自本乡本土, 忠诚度、归属度较高, 跳槽率、离职率极低, 而从上学起就由企业定向培养之后服务该企业数十年或者一家几代服务于一家公司的情况倒是有不少。这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说明, 技术工人和干部的培养使用上, 精者愈精, 强者更强, 这是良性循环。

上一篇:优秀班级聚餐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