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观摩记录表

2024-04-29

幼儿园活动观摩记录表(精选6篇)

篇1:幼儿园活动观摩记录表

幼儿园美术活动观摩记录与反思

关于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梦》的反思:

1.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因为画面有些抽象,孩子会将注意力过多的停留在人物面部的裂缝。教师可以稍加引导,帮助孩子了解。

2.孩子说不清楚坐在沙发上的具体感觉,只能用“舒服”来表达。

3.应道孩子用身体来表现线条的柔软和圆滑时,可以让孩子多表达,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手部动作,整个肢体都可以运用。

4.在教师所提供的画纸中主人公的比重占据太多,留给孩子的发挥空间较少。可以适当将空白部分留的多一些。

关于小班美术活动《小绵羊穿衣服》的反思:

1.教师出示的卡纸是紫色的,颜色比较深。这就导致了孩子看不清小羊的五官。教师可以采用浅色的卡纸,便于孩子进行观察。

2.教师所出示的图片,有实物图也有卡通图。可以统一一下。

3.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孩子只粘了一面。教师应该在活动之前说明清楚小羊的背面也是需要穿衣服的。

4.教师投放的材料不够丰富,材料可以再开放一点。关于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藤蔓》的反思:

1.大多数孩子将绘画的中心放在了点画上,而没有画出藤蔓的粗细和浓淡。教师可以在孩子开始绘画前明确要求。

2.教师明确告诉了幼儿,线条不要打架,但是藤蔓还是有交织的,可以让孩子多加观察,再画出来。

通过这次的观摩活动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在教育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事先未想到的问题,孩子们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所能预料的。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就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调整,使活动得以不断生成发展。教师只是活动中的一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幼儿对于活动兴趣很高,大多数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幼儿自己也可以积极地后进行创造和想象。我发现幼儿有的时候不一定什么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在他遇见自己很喜欢或者很意的活动或事情时,就会很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或以往的知识经验加到活动中来,教师只要在适当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引导,那么幼儿的创造意识、主动参与意识等,就 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同时,幼儿尝试把以往的思维技巧和经验进行迁移,能刺激其他 方面能力的发展。

篇2:幼儿园活动观摩记录表

班别:中一班 记录人: 记录时间:2011、9、12 活动名称:练习做操 观察时间:2011、9、8 观察对象:

观察目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观察实录:

睿睿在室内练习做操的时候,非常认镇,眼睛总是看着老师做动作,跟着音乐反复的练习。有时方向不对,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改正过来了。孩子是在非常正常的情况下学习,情绪稳定。集体出操时,我做了动员,强调我们是中班哥哥姐姐,动作一定要横平竖直,要到位,耳朵听着音乐,方向要正确,并强调,如果谁表现的不好,回来后老师让他自己在班里表演。音乐响起时,我发现家朗脸色泛白,眼睛不住的四下里观看,表现得非常紧张。在班里时能挺胸抬头,到了外面反而腰也塌了,胳膊也太不起来了,动作稀松了很多。

观察分析:

睿睿是一个非常内秀的孩子,平时说话都细声细气的,胆子比较小。家朗在以前没有得到在公众表现的训练,也许孩子出外活动的机会少或是与别人主动交流的机会少。造成了幼儿胆小内向的性格。教育措施:

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我们及时地和家长通过家园联系册进行了沟通。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也注意对他的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实施者:

教学活动观察记录

班别:中一班 记录人: 记录时间:2011、12、6 活动名称:学习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11、12、3 观察对象:

观察目的:幼儿记录时的方法记录: 观察实录:

玩赛车时,邱灏伦、林浩天、陈宏铭 一组,他们来到惯性车区,玩起了赛车,伦玩了一辆紫色车,他把车放在铺有地毯的车道上看车的速度,然后又把车放在什么也没铺的车道上看车速,接着他拿起了纸记了起来。在交流分享活动时,伦把自己的记录纸给伙伴们看,伙伴们一看,都说看懂了,黄伟把车子画在绿色颜色笔画的车道上的,伙伴们一看就知道是地毯了,伙伴们还猜画有五角星的那辆车是速度快的那辆,伦听了直点头。观察分析:

图形,符号的表达记录是孩子的表达表现形式之一。因为不认字和不会写字,孩子需要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和想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老师应该以孩子为本,充分相信每个孩子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孩子的特点。教育措施:

这种表征手段将伴随孩子学前期的学习。在记录方式上,就需要老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闪光点的发展做铺垫和推动作用,这样孩子的记录能力就会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实施者:

教学活动观察记录

班别:中一班 记录人: 记录时间:2011.10.3 活动名称:玩沙 观察时间:2011.10.2 观察对象: 观察目的:观察自然角时孩子们的表现。观察实录:

今天我带领孩子们进行玩沙活动,张雯琪和李昕其分为一个组。琪对昕其说:“我们来搭个公园?”琪琪不语,用铲子不停地往盆里装沙,好一会才回答:“今天我来做坦克。”昕其则用双手将水和沙搅拌在一起。水倒完了,林又开始帮莉莉往盆里加沙,还不断地问:“沙还要吗?沙够了吗?”琪琪终于说话了:“不要了,够了。你再去装点水吧!” “现在,我可以做坦克了。”几分钟后,莉莉起身满意的看看自己做的“坦克”,自顾自的洗手去了,昕其紧跟再后。等他们再次回到“坦克”边时,发现“坦克”坏了,琪琪伤心的哭了起来,在我的安慰下俩人开始进行修补,并用同样的方法作了好几辆“坦克”。琪琪请来了我,自豪地说:“我们的坦克做好了。”昕其也很高兴,她把我拉的更近,为了让我看得更清楚.观察分析:

在本活动中可以看出琪琪已经有了用湿沙进行简单造型的经验,他们在造型游戏中运用了大小概念、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水与沙之间的关系。同时,用手捏出沙团,对损坏的坦克进行修补,可见其动作的灵巧。教育措施:

篇3:幼儿教学观摩活动评价反思

一、教学观摩点评要因人而异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要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如: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的教育活动,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活动中的闪光点,支持她(他)明确应当坚持什么或是可以改善的教育行为,使其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评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教育活动时,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她们梳理出突破自身固有教学方式的点,多说缺点,具体到哪个方面上需要下功夫,使其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断创新。对于很努力但进步很小的教师,我们点评时先肯定,再直言不讳地把发现的问题说透,并且讨论解决的办法。

二、双方都要调整好心态

评课者的心态决定评课质量的高低。要提高评课的效率,作为观摩者和被观摩者,双方都要学会调整心态。执教者要抱着平常的心态去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把上课的过程看成是师幼互动交往,共同成长的一段生活经历,不要为了一味追求完美的效果而弄虚作假,从而为评课者呈现一次真实、生动的活动案例。还要摆正位置,明确大家对事不对人,要把研讨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应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虚心接受别人的观点,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领导要弱化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考察执教者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管理功能,评价时应突出自身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教师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同伴之间也要摒弃所谓的利害关系和面子问题,应抱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进行交流,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虚心、坦诚地就某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执教者和评课者都能从研讨的角度,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展开讨论,以开放的情怀接纳别人的建议,就一定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

三、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

评课活动要取得实效,首先要变革评课的方式,不能将评课者和被评者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我们应尽量为教师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评课氛围,如座谈会式、沙龙式等,把上课和评课的教师融到一起,让评课双方在愉快轻松的情境中进行平等交流。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或是纸条形式开展评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有利于听评课双方反复揣摩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真诚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评价应注重自评与反思

我们应积极倡导评课者和被评者的动态互动。执教者在接受点评之前,可以先进行自评,把自己授课的思路、采用的方法、授后的反思一一阐述出来,然后再听取同伴、领导的点评,反思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既是受评者,又是主评者。领导在点评前也要先听听执教者和其他教师的评价,了解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关注重点,适当调整自己的评价;在评价后,还应与评课教师共同进行讨论交流,以修正自己的评价,使自己既是评课者,同时也是被评者,这样评课者与被评者才能进行真情交流和平等对话,促进各自在反思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达成一致。

五、应多角度进行评价

虽然每年我们都会开展很多次教学观摩活动,但每一次的观摩活动的关注的重点都是不同的。如侧重从教学环境方面:场景布置、座位摆放、多媒体运用、教具的设计等进行评价;有时则关注教师语言有效性的分析统计:哪些是开放性问题,哪些是封闭式问题,提问的指向性是否明确,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是否紧密等;要么是围绕幼儿发展的有效性等。

例如,去年我们在观摩和点评中关注的重点是老师对孩子的回应。活动中,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观摩教师,重点记录对孩子的每一个回应和鼓励,大家评价时一起分析每一个回应的方式和好的回应、合适不合适、该怎么回应等。记得一节观摩活动教师对孩子的回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其他孩子就嘲笑他,这时教师是这样回应幼儿的:“感谢你把快乐带给了我们大家,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别的办法的。”简单的一句回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鼓励了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把它作为重点提出,每个教师都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回应孩子的方法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能引起不同的共鸣。

篇4:如何看待幼儿园的观摩活动

一、从执教老师的角度

(一)是表演性的教学还是尝试体验性的教学。

表演性的教学,执教者不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根据观摩者的反应来调控自己的教学模式,具有舞台性。尝试性体验教学,执教者根据幼儿的反应为依据,随机灵活调控教学进程,与幼儿产生共鸣,流露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情感。在这一点上,执教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果是园内的观摩活动还好说,用自己班上的孩子,教学场地、教学材料基本自己搞定,不过要自己觉得没问题了才让大家观摩。如果是重要对外接待观摩,那就是“水分十足”的精彩演出。首先,“智囊团”要和执教老师商榷领域,然后是兴师动众的做课前准备,接下来要借班教学,不断修改,以至达到完美,最后以小班教学的形式呈现给观摩者。时代在变,观念要改,我认为一个好的观摩活动,应该有老师的随机性,有创造性,是一种体验,也是一次尝试,从而少一些甚至不是表演。

(二)如何把握能力与问题。

对于观摩活动,执教老师也许会在连个取向中徘徊:是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还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互相交流学习?执教老师的取向不同,结果相异:前者,老师在做足了功课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让大家无“话”可说。后者,经过课后研讨,发现了许多问题。我更崇尚后者的勇气,执教者应该把握机会,把承担观摩活动当作一次学习,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前不久,我们单位有两位年轻的老师(一位执教,一位协助)代表小班年级承担了一个观摩活动,观摩者有小班年级所有老师、本单位相关领导、其他幼儿园多位园长。活动前,小班年级所有老师加执教者聚在一起商讨活动领域和主题,主题确定后请示领导,得到领导的赞同。接下来我们又打算加班加点协助执教老师准备材料,商榷活动过程。我们这一想法被领导知道了,她否定了我们的做法,鼓励两位老师放开手脚,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要准备得太唯美,否则观摩活动就变成了一场秀。如此一来,在活动中,执教老师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有不少的“问题”被观摩者“揪出来”,大家一起研讨,执教者也及时反思改进。我想这样原生态的活动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摩者都受益匪浅。

二、从幼儿的角度看

(一)幼儿是否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兴趣是影响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幼儿兴趣所指向的活动层次,可将兴趣划分为感官兴趣、内在兴趣和中间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兴趣,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专注于活动,是否能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进行有效互动,这是执教者要把握好的问题,也是观摩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我上面提及的观摩活动中,无论是活动材料还是活动内容都深深的吸引着幼儿。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大的活动场地,足够多的并能支持不同能力幼儿的活动材料:木质的平衡木、高矮不一的板凳、高矮不一的人字梯、长短不一的木梯、大小不一的木块,软软的海绵垫等等。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我们的游乐场”。活动中,幼儿是主体,老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教师的“教”支持幼儿的“学”。面对自己喜欢的器械材料,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肯定常在耳边响起,如此,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二)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在活动中,幼儿是否有获得,幼儿的学习效果任何,不同幼儿获得程度有多大,学习效果对幼儿有何发展价值。其实,任何课程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幼儿获得发展,观摩活动的目标更是如此。从观摩课的角度看,除了发现问题、改进课程,那就是使幼儿得到发展。如果支教者能做到两者兼备,几乎就理想化了。幼儿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执教者在方法上联系幼儿原有的经验,寻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的领域。还是以上面提及的观摩活动为例:幼儿通过运输材料,走、跑、跳、推、拉、攀爬等体育技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发展;通过活动操作过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具也许有一定的表面性,甚至一过性。关键是观摩活动后大家的研讨,大家根据此活动的得与失,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在这种氛围中,执教者是受益者,问题一点一点的解决了,此观摩活动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在我看来,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幼儿,他们将在执教者的进步和课程风暴中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篇5: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 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困惑1:为什么叫单位“1”?

困惑2:如何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困惑3: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困惑4:如何实现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跨越?

6、由“分数的意义”引发的几点思考。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备课要有整体意识。

(3)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篇6: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反思

陵江二幼罗 媛

跟很多幼儿园一样,我们幼儿园也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看了教师们的观摩课,我感觉教师们基本功扎实,技能娴熟,方法灵活,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教态亲切大方,有感染力,教学设计都能做到目标设置准确,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教材处理得很有创意,重点难点把握得当,教学步骤明晰而有层次,活动设计有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刻版的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教学结果方面,都能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观摩这样优质的教学活动,无疑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反思这些教学观摩活动,仍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使观摩活动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执教者过分关注观摩者的反应。要真正上好一堂观摩课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执教者除了认真备课外,还要精心制作教具、课件,进行多次试教。可能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实施的效果是没有人观摩反比有人观摩好。其原因在于执教者过分关注观摩者的反应,忘记了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促进孩子的发展,这样的课肯定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其实教师只要时刻关注孩子,心中装有孩子,就能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满激情,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劳师动众地准备活动。有的执教者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总是想方设 1

法,劳师动众准备众多的教具。殊不知有的教具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干扰。我曾观摩过一堂语言课,执教老师给全班40多个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头饰,这些头饰在这堂课中并没有发挥多大实际价值,教学效果也很一般。还有些老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精心摄制了录像,费力扫描了照片,甚至请人录音,等等,总之是折腾了好几个星期才告一段落。上课时,为了不使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自然是小心地实施,惟恐哪个环节遗漏。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都不是教师所关心的了。三是择优选用“小班化”教学。有的老师为了使教学观摩活动课顺利进行,常从全班幼儿中挑选一些“听话”幼儿进行活动。这样做,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效果也比较好,但笔者认为这种以牺牲其他幼儿学习机会为代价的做法,易使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产生自卑、逆反的心理,进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不仅不利于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而且会给家长工作带来消极的后果。其实调皮的孩子思维活跃,常能发表一些出人意料的精彩见解,教师若能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能对这些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水分十足的“精彩演出”。一般的观摩课常出现这种情况: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场面热闹,幼儿的思维活跃,表现出色,俨然是一堂精品课,殊不知这种课基本上是教师事先在班上认真反复排练,而且将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孩子们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潜伏)。有的执教者为了完成精心策划的30分钟教学流程,根本不考虑活动中的现场生成,只是呆板地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孩子们根本无自主可言。这样的观摩活动不仅不能发展孩子的能力,还会让孩子感到成人的虚假,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五是形似神非的克隆仿制。名师的示范课使听课者如沐春风,于是有些好

学的教师便把这些优秀的课例拿来仿制,这不失为一种取人之长的学习方法。可许多老师费了力却只学了个形式,最多只是照搬名师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已。如有位名师的音乐教学活动出神入化,小朋友情绪欢快,动作协调,打击节奏鲜明。之后另一名教师就认真仿制了这一堂课,虽然课的形式、语言、动作都很相似,但她的教学却出了问题,孩子们在打击乐器时根本没有按她要求的节奏敲击,教师由于根本无法控制局面,只好强行要求幼儿中途放弃。其实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是这位老师对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这些孩子平时节奏训练不多,而且很少使用打击乐器,以至于活动目标和孩子的实际发展存在较大的距离。这位老师的克隆课以失败告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应正确认识观摩活动的价值取向,转变“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观念”。执教教师应该放下包袱,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以开放的态度组织教学,把它当作一次研究、尝试的机会,当作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第二,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追求评价的多元性。将评价重点指向儿童的发展,促进师幼共同成长,淡化教师对观摩活动结果过于重视的意识。第三,多合作交流,为教师的探索研究搭建平台。每一堂观摩活动课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讨论交流的最好话题,作为观摩活动的组织者,应对活动中好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家讨论,让老师们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上一篇:“乒乓球”让我着迷作文下一篇:安监局保密工作整改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