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教学反思

2024-04-11

磁场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磁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电流和电路,明确电流的产生、方向,电路的构成、电路的状态、电路图。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手电筒引入新课,整节课围绕手电筒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出示塑料外壳手电筒和金属外壳手电筒,提出,“对于手电筒在电学方面你最想了解什么?”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神密的电学世界,就因为选用的材料非常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在结课时又回扣到引课的问题中,课件展示内部结构,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对于手电筒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收获丰富,兴趣盎然,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趣味小实验利用的比较好,同时引起了师生的兴趣。这个实验不仅由新奇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这个小实验的目的,让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

3、 “电流形成”的视频材料选择的较好。电荷这种微观粒子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再好的实验也不能看见电荷极其运动。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荷及其运动,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想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电流。

4 、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以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训练还不到位。由于安排了实验,学生对本节课电荷量、电流的公式的训练只是草草收场。

2.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改进的地方:

1、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注重课堂上时间的分配。

2、课堂练习还要精挑细选,作为教师要学会选择更有利巩固本 总之,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磁场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五中学 武学斌 《磁场》这是一节磁现象后的一节课,它先形象的引入了磁感线描述了磁场形状,后又挖掘地磁场。交代了地磁的两极所在的位置,用什么来验证磁场的存在我在教授这节课一直在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让学生们很好的学习这节课,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流程,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课后我认真的探讨并进行了反思,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好 的达到了教学目的,首先,我以网络资源来展示相关资料,从它的特点,到磁场力及磁场方向确定,让学生对磁场树有了一个印象,让学生们从感性到理性来认识磁场

虽然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看点也比较好的达到了当初的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我在随堂练习的设计上有一些不足,当时对设计的内容考虑的 不十分全面。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在学习此类课时发扬优点改正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类课在今后学习中的意义,为新课改的发展做了一分贡献。

篇3:磁场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的第一节,它既是在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也为下一节电流磁场的教学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磁体入手,逐渐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认识磁体的各种性质,并引入磁体周围的磁场。

达成目标发掘

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先找准达成目标, 然后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接着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就有可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达成目标是整个自主学习的灵魂。基于此,达成目标设计如下:1能说出磁体能吸引的物质;2知道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并知道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3了解简单磁化的方法,会制作简单的指南针;4通过视频认识磁场, 知道如何研究磁场。

设计意图:1对于学生来说,明确学习的目标,具体到每个知识点,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达成程度;2对于教师来说,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能让教师精心分析哪些是可以通过看微视频、阅读教材等让学生自学达到的目标,哪些是通过课堂内化拓展能达到的目标。

课前准备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有了学生的达成目标,便可以根据达成目标设计任务,然后给出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形式,形成目标管理的意识。

通过研读课标和教材,我们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磁体性质课前完成, 而磁场的性质在课堂中探究。这是因为磁场抽象,学生如果不亲自经历探究磁场的过程,很难认识磁场,而且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实验认识磁场。二是磁体的性质和磁场性质中的一部分课前完成, 其中磁场部分只探究条形磁体和马蹄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其余的在课堂中探究。因为探究磁场的实验步骤复杂。传统课堂由于时间问题以及学生操作不熟练,所以只能做条形磁体、马蹄形磁体周围磁场,其余只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很难给予学生完整的探究过程。 而通过“翻转课堂”课前的微视频,学生能知道探究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步骤,同时知道部分条形磁体与磁场的知识,然后课堂中通过探究其他磁体及磁场来深入、全面地内化知识。我们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即学生借助微视频学习磁场的性质和部分磁体周围的磁场,课堂中通过各种练习、小实验等来内化知识,完整地认识磁体和磁场。

2.制作微视频

任务单对学习微视频能起到引领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学完视频后达到的目标:1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运用磁体学具器材进行自主探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 从而了解磁体的性质和磁场;2预告第二天课堂学习形式,即先独立练习,再展示,然后独立完成其余磁场的探究过程。这样让学生知道学习微视频的达成目标和重要性。二是列出看视频的任务,将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是列出题目,而是用问题的形式,如任务一是“磁体能吸引什么物质”,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中的探究实验一,这样能对学生学习微视频起到导向作用,同时问题具有开放性,让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思考。三是反馈学习困惑,目的是了解学生看完微视频、完成任务单后还有哪些不懂的或者希望得到教师帮助的地方。

在制作微视频时,开始我们选择的是PPT加录屏软件,先制作好PPT, 然后录屏。由于本课探究的小实验很多,共有十多个实验探究视频,需要事先从网络上找出来,由于这些素材来源不同,导致清晰度、风格差异很大,所以最后合成的效果不好,给人以拼凑的感觉,毫无美感。因此,我们决定自己拍摄清晰度高、画面流畅的视频,最为简便的拍摄工具是我们的智能手机。从网上购置了拍摄支架后,开始撰写脚本。在写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视觉注意规律, 去除任何无关场景,突出重点部位,设计如何布置场景、如何演示实验、如何讲解、如何切换实验器材等。然后分两个场景拍摄:一是拍摄磁体性质的演示实验;二是拍摄磁体周围的磁场。接着用会声会影软件处理合成,在合成中加入动态文字,这样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这些文字有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有的起提示作用,有的则是让学生暂停去完成任务单。由于学生注意力特点的限制,视频最好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例如,视频中有一段是将条形磁铁悬挂起来,等其静止下来观察指向,可这一等就至少是两三分钟。于是我们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将这段视频设置成快播, 同时在画面上用文字加以提示,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播放时间。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后回家做练习内化知识,而翻转课堂刚好相反, 通过教师事先制作好的,并放在网上的微视频和与之相配套的学习任务单,学生在家中利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借助任务单在线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做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展示来内化知识。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探究课中,尽管教师在课前已为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上做了精彩的实验目的和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对实验目的、意义、原理等有清晰的认识,但留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时间还是太少了,为了教学进度, 常在学生还没充分探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了。于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教学过程就出现了: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在测完两个灯泡串联各处的电流值时,就得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结论;在探究条形磁体的磁极后, 就说任何磁体都有且只有两个磁极等。这些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让一些没有相应知识储备的学生,还来不及批判地思考,就只能去接受、记忆,以应付突如其来的练习、考试,这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如果我们将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前移,将一部分实验前移, 通过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和任务单,通过问题、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不急于呈现练习题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探究, 精心设计练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因此,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先进行自主学习效果检测, 然后优秀小组展示,接着课堂拓展实验探究,最后进行当堂作业测评。

2.教学过程

(1) 自主学习检测

磁体。

通过微视频的学习,教师向学生提问磁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回忆微课,说出了磁体的吸铁性、指向性、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点。

磁场。

通过微视频的学习,教师向学生提问磁场的相关知识。学生回忆微课,说出了磁场是存在的,而磁感线是假想的等知识点。

(2) 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磁体或磁场性质的练习, 并进行组间交流。教师巡视,及时发现练习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帮助。

(3)课堂拓展实验探究其他磁体或磁场

磁体。

教师展示儿童磁性写字板,提问: 大家通过观察磁性写字板,能不能提出有关磁体知识的相关问题。学生猜想: 可能写字的笔、板子里面的粉末、板子背后的擦子具有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写字的笔是否是磁体?如何判断?

学生回顾磁体的性质,运用磁性知识判断写字的笔是否具有磁性。

2能否用其他磁体在写字板上写字?

学生实验。

3写字板里面是磁粉还是铁粉? 铁钉不能写字,说明什么?

学生猜想:如果是磁粉,磁粉能吸引铁,那么用铁钉也可以写字。学生实验探究:写字板里面有没有铁粉?

4将条形磁体平放在写字板上会出现什么效果?

学生猜想:写字板上两头出现铁粉,而中间没有。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5写字板写字后为 什么能够擦掉?

学生猜想:可能背后也有磁性材料。并实验。

6为何与刚才擦拭效果不一样?

学生猜想:可能写字板的擦子的磁极不在两头。可能擦子的磁极在上下两个面上。

7如何知道写字板的擦子的磁极?

学生讨论并实验。实验表明,小磁针白色的部分是S极,说明写字板的擦子正对小磁针的是N极。

学生归纳总结:磁体的吸铁性、指向性、磁极以及磁极间作用。

磁场。

教师提问如何探究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生:可以放小磁针或者撒铁粉。实验步骤为:1放磁体;2放玻璃;3均匀撒铁屑;4轻敲玻璃;5模仿画出磁感线;6用另一个磁体收集铁粉。

教师让学生探究:1异名磁极间的磁场,仿照铁屑分布画出磁感线。2同名磁极的磁场,仿照铁屑分布画出磁感线。

学生实验。

学生归纳总结:磁场有大小和方向;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N极出发, 回到S极,磁场越强,磁感线越密;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4)课堂检测练习

1如下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了一个钩码,将其从条形磁体左端N极上面移到右端S极上面,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2将上图钩码换成一个N朝下的小磁体,将其从条形磁体左端N极上面移到右端S极上面,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教学体会

1.学生热情高涨

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的作用,并能将自己在微课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生活中的儿童磁性写字板,以及同名磁体和异名磁体之间的各种磁场时, 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因为这些不仅都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小组之间有竞赛,能促使他们讨论得更热烈。

2.教师静观其变

教师在课前已经设计好了任务单,并有与之相配合的微视频,使得学生在课前已经学到不少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是静静地旁观学生的探究和交流过程,关注各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情况,以便课后对各小组的学习给予评价。当然,旁观也更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哪个小组有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篇4:《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流的磁场;探究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71-3

《电流的磁场》是初中物理(苏科版几年级下册[2009年8月第2版])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实验,体验和探究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学生在课前已掌握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的基本性质、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等相关知识,并具备电学实验的相关操作技能。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磁铁周围的磁场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电流的磁场,要突出的重点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本课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与条形磁铁磁场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要突破的难点是判别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概括出有手螺旋定则。

本设计重视学生科学情意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特别是通过让每位学生自己绕制螺线管,借助实物,结合多媒体动画,实现对有手螺旋定则深入的了解,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实验器材

电磁铁、电源、导线、开关、铁钉、两个小磁针、直导线、条形磁铁、细线、白色圆筒。

学生实验器材

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源、开关、两个小磁针、导线(包括两根带夹子的)、直导线、铜丝、铁棒、小铁钉。

1、展示问题模型,引导学生猜测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学会观察和思考,先来看一个实验:我手上拿着一个元件。它是由缠有铜丝的塑料筒和铁棒组成,让铁钉靠近它,铁钉没有被吸引,当把它连接在电路中通上电流,再让铁钉靠近它,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断开开关,又看到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磁铁周围是存在磁场的,请问这是磁铁吗?

教师什么物体周围和磁铁一样也存在磁场呢?请同学猜测一下。

目的锻炼学生观察问题、表达问题、对比、猜测能力。

2、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好,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电流的磁场(引入课题)。

通电的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吗?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证明呢?

引导得出:连接电源、开关、导线,把小磁针放在导线周围,闭合开关,观察小磁针是否发生偏转。若发生偏转,则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若没有偏转,则说明它周围不存在磁场。

教师(看课件,图1)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好一些,实验中让小磁针离导线近一些,同时注意开关闭合的时间不要太长。

学生开始实验。

教师你们的小磁针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偏转的呢?

教师请两组同学来对比实验,找找偏转方向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看课件,点击,如图2)通过这两次实验,大家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再板书:

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且电流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教师这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它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和磁现象的电本质,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实验我们称为奥斯特的发现。

目的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动手能力。

3、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

教师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后,许多物理学家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它的磁性很弱,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就成了螺线管,也叫线圈。通电后的螺线管有什么价值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探究通电后的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先回顾一下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探究过程(看课件,如图3),分两步:一是探究磁场的分布,二是探究磁场的方向。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又该怎样探究呢?

教师很好。再跟大家一起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课件,如图

4、播放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视频)。

教师通电螺线管周同的磁场分布与什么物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相似?

目的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4、绕制螺线管。用小磁针探究通电螺线管的N、S极

教师很棒。与条形磁铁相似,同学们手中有一根细铜丝,把它缠绕在圆筒上,就做成一个螺线管,为增强它的磁性,我们把它缠绕在铁棒上,看看有几种绕法。

教师请同学画出相应的绕法示意图。

教师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是有方向的,那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若能判定出它的N、S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给螺线管通上方向不同的电流。给同学们两个小磁针,请你探究出这四种情况下,通电螺线管的N、S极。

教师探究前先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判断小磁针的N、S极,且红色的一端是小磁针的什么极?

(2)小磁针分别放在通电螺线管的什么位置?如何根据小磁针磁极判断螺线管A、B端各是N极还是S极?

教师实验前有一些注意事项(课件,如表1)。

教师好,接下来进行小组实验,第一小组探究第一张图,第二小组探究第二张图,第i小组探究第三张图,第四小组探究第四张图。

学生进行实验(放点轻音乐),如图5。

教师请同学汇报结果。仔细观察我们的文验结果,同学们发现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什么有关?

学生磁场方向与线圈的绕法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板书: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且磁场方向与线圈的绕法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目的锻炼学生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的能力。

5、掌握安培定则

教师若每次都要通过小磁针来确定磁场方向,太麻烦!我们探究得出了通电螺线管的N、S极。有没有什么快捷方便的方式把它和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结合起来呢(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再介绍安培定则)?

物理学家安培,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伸山右手一起来操作一下。手有两种握法,正握和反握,配合四张图,练习一下。

教师再做两道练习(根据动画模拟加深认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6、通电螺线管应用于生活

教师绕在铁棒上的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来看一段视频,看我们是否也研制出了电磁起重机?同学们用刚才缠绕好的通电螺线管试一试。

教师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如果让你来将通电螺线管应用于生活,你会设计在哪些领域呢?

目的让学生感知到物理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是在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简单的磁现象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将电和磁联系起来,这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过实验(8)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应用安培定则。

篇5:磁现象磁场教学反思

基于这些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四个探究实验为主线,把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作用规律等基本概念交待清楚,希望以实验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在教学中达到了目的。在讲授“磁体有两个磁极”时类比了“蚯蚓断肢再植”,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讲“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时,对比“电荷间作用规律”,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在教“N”、“S”极表示法时引用了英语单词,加强了学科间联系,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字母表示法的由来。再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课前用“磁浮列车”引课,让学生感受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大发明的简介让学生对我国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为做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自制小磁针环节,教育学生要善于动脑思考问题,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来立志做个发明家。这几点是我在教学中要继续努力发扬的地方。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课件使用和教学环节不协调,时有课件提前或错后播放的情况;课件制作上图文搭配不协调;再者,教学过程中有些急躁、紧张,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不自然。还有一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成了主演,学生成了配角,为了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完成实验,总是过于干涉,让学生没有自主实验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磁场》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的应用。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

磁场这个概念,是本章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磁感线是人类设计的用来描述磁场的,磁场的基本元素都用它表述出来了,这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磁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上。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声、光、热想象的学习,过渡到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现象的学习,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对于转换法,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很不熟悉,真正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节内容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一是利用转换法,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多个小磁针的受力情况来认识磁场;二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教学策略设计

由于学生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但是,对于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过程。为了很好的帮学生将这两个思维过程进行衔接过渡,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对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回顾: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使小树弯腰,电流通过白炽灯灯丝使其发光,让学生理解转换法的实质: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通过它对其它物质产生的效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的认识该种物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它。

2、创设情景:磁铁使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不同位置的指向不同。引导学生利用转换法来认识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场是有方向的。

3、对光线这种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用带箭头的射线来描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常见的点光源白炽灯为例,在黑板上画出白炽灯周围的光线分布情况,向四周发散,向学生说明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射线的疏密表示出了光的强弱,离白炽灯越远,射线越稀疏,光越弱,白炽灯周围本来没有带箭头的射线,这是为了研究光的性质,让人类的知识能够通过纸质的文字图片传承下去,根据光的现象和性质进行抽象,而人为的画上去的,这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光线。同样

也可以给磁场建立物理模型,让人类对磁场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纸质的图片文字传承给后人。

4、创设情景:利用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演示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从每个小磁针的排列情况,抽象出物理模型——磁感线,虚线上的每一个虚点就好像是每一个小磁针,根据磁场方向的规定画上箭头,和光线类比,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铁的两级磁感线密集,磁场也强,对小磁针等磁体的引力或者是斥力就强;离磁铁越远,磁感线越稀疏,磁场越弱,对小磁针等磁体的引力或者是斥力就弱,并现场演示。教学过程设计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提问: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铁钉移动?引导学生分析磁铁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吸引铁钉就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的物质进行的。

2、采用教学策略设计一,引导学生分析怎样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风——小树弯腰的程度和方向;电流——白炽灯发光的强弱;温度——液柱的长度;磁场——小磁针受力后的指向。

3、创设情景一:放一圈较大的小磁针,学生观察它们的指向,然后在它们的中间放入条形磁铁,观察它们的指向,拿走磁铁后再观察指向。引导学生分析:磁场的客观存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磁场中不同的地方磁场方向不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小磁针指向不同的方向;最后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的磁场方向。

4、采用教学策略三,以物理模型——光线的建立过程为例,向学生传授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物理模型是怎样描述物理规律的。

5、创设情景二:利用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演示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杂乱无章排列的微小铁块,被磁铁磁化后成为许多个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大磁铁周围的磁场中受到磁力的作用,排列的非常有规律,我们把这些小磁针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每一个虚点就好像一个小磁针,这样的曲线就叫磁感线。和光线类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磁感线这种物理模型是怎样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弱的。

6、学生练习:观察教材图9.2-3,讨论教材想想议议

7、地磁场。提问: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力的作用呢?得出概念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学生观察地磁场的分布情况。说明宋代的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8、教学评价:见下面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检测题:

1、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改点的磁场方向。B、地理的北极就是地磁场的北极。

C、地球的磁场叫地磁场。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一些假象曲线。

2、下列关于磁感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由小铁屑形成的。B、磁场中有许多曲线,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C、小磁针在磁感线上才受力,在两天磁感线之间不受力。

D、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假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3、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理的 极出来,回到地理的 极。海龟、鸽子等动物就是靠 导航的。

4、教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画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5、教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列举一些应用磁体的实例,并说明好处。评价反馈矫正方法:

第一、二、三题让学生集体回答,然后进行矫正;第四题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图做,让下面的学生帮忙矫正;第五题学生讨论举手作答。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的教学,注重培养了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初中物理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很好的衔接起来了。

2、本教学设计没有用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动画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创设的物理情景是学生能真实感受和看得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对已有知识的分析,结合物理情景,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分析,留给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时间很充足,是一节返璞归真的物理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3、本教学设计中对光线和磁感线物理模型的说明和类比是原创性的教学策略,虽然对磁感线可以描述磁场的强弱进行了加深,但是学生通过类比和实验验证是可以理解的。

4、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充分利用了教材和免费的课堂作业资源,选择了五道题,灵活应用多种评价反馈矫正方法,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里,对本节课进行了有效评价。没有表演课中常见的另外印制的评价题,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篇7:《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 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么规定的。(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知道地磁的南、北极。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知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

1、磁场的概念。

教学难点: 磁场概念的形成。

教学器材: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玻板、铁屑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叫磁性?

二、引入课题

师问:为什么放在磁铁附近的大头针在没有直接接触到磁铁时就能被吸引呢,那么磁铁是怎样作用于大头针的呢?

三、新课教学

1、磁场

做课本P64上图9.2-2的演示实验,先在桌上放一些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再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再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方向有什么变化。拿开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后又恢复原来的指向。可是,条形磁体并没有直接接触小磁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索、讨论:是不是磁体周围存在着某种东西呢?

老师再从前面所学到的力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引导得出:磁铁周围有一种我们看不到的特殊物质,是这种特殊物质对小磁针施加了力的作用,才使小磁针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的。

从而得出: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磁体周围确实存在着一种我们看不到的特殊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接着问: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我们怎样去认识它呢?如电、空气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如电可以通过灯丝的发光,电表的指针转动等来说明电路中有电流存在;空气可以通过它的流动开有的风来认识它。

2磁场方向 让学生自己做课本P64上图9.2-2的实验,注意小磁针所指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各小组实验的结果一致吗?从而得出磁场是具有方向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定为磁场方向。

再让学生回过来思考图9.2-1的问题,3、磁感线

师问:如何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呢?能不能多摆些小磁针来感知磁场的情况呢?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到的“磁化”,从而引导学生想到用铁屑磁化使其变成一个个小磁针来显示磁场的方向及强弱。

老师演示:在一玻板上下放一条形磁铁,然后在上面均匀地撒些铁屑,再轻轻敲击玻板,观察铁屑的跳动,铁屑会有规则地排成一条条曲线。

这说明: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后,成为一个个小磁针,它受到磁力的作用,从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成许多条曲线,形象直观地呈现出磁场的分布情况。

将条形磁铁翻个方向(轮起来),重做上面的实验;再翻个方向重做上面的实验,将磁铁的四个方向都向上做完并分别让学生其曲线情况。

进而得出:这说明: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到磁力的作用,按一定方向排列。沿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画出一条带箭头的曲线,叫磁感线,物理学中规定磁感线方向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

用同样的方法描述蹄形磁体附近的磁场。强调:磁感线是假想并不客观存在的。

4、地磁场

问:支撑着的小磁针放在桌面上,静止后为什么总是向南北呢?转动它后再观察。这说明什么呢?

这表明: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从而引导出:地磁场的概念。

不过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的方向并不是真正的正北极,有一个偏角,叫磁偏角。当然有关地磁场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满意的结果,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讨论:

1、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磁体的磁感线的方向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S极。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知道地磁的南、北极。板书设计附后:

【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内容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本章的教学难点。看起来内容不多,但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十分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学习的难度较大。能借助于一些直观的实验或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效果会好一些。

篇8:电流磁场有效教学

一、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及成因

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知识, 就看他能否学以致用, 常用三种题型来考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1.根据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

例1判断图1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认为:图1中的甲图和乙图, 都是左端为N极, 右端为S极。

分析:学生虽然答对了甲图, 但答错了乙图。究其原因, 学生不是根据电流的环绕方向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而是简单的认为正极一端对应N极, 负极一端对应S极。说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主观臆断, 妄下结论。

2.根据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判断电流方向

例2如图2, 根据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一些学生是把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标错, 导致电源正负极标错, 而另一些学生虽然标对了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 但电源的正负极却标错。前一部分学生主要是把小磁针的S极当成了通电螺线管的S极, 后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忘记了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的概念。说明学生揭示隐蔽条件的能力不足, 对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能力欠缺。

3.按要求绕制螺线管

例3正确绕制图3的螺线管。

很多学生在画螺线管的绕线这类题时, 常出现如图4所示的两种错误:

出现第一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平时作图习惯不好, 作业马虎, 应付了事。还有就是学生例题感较差, 所画的图看不出导线是怎么环绕在铁芯上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做好板演, 强调线头要出螺线管一小点。出现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学生不知道怎么画螺线管正面的线和背后的线。

二、突破难点, 用活右手螺旋定则

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细致分析, 悟出了一种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在自己的学生中实践, 收到较好的效果。

1.根据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南北极

根据课本所提供的“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四指弯曲的方向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 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可知, 掌握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先知道电流是怎样“环绕”通过螺线管的;然后就是右手怎么握, 其实就是两种握法:正握法和反握法。正握法就是手背一面在我们眼前;反握法就是手心一面在我们眼前, 如图5。

学生做错这类题主要是不知道怎么样让弯曲的四指的方向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为克服这一难点, 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定则加两个字, 改为:“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四指弯曲的方向跟螺线管中电流的 (环绕) 方向一致, 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这样只要标出电流的环绕方向, 就很容易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南北极。

先标电流, 根据螺线管中间的电流向上, 然后右手正握, 得出螺线管左端是N极, 右端是S极。

对于例1乙图, 因为标出螺旋管中间的电流向下, 则右手反握。可判断出螺旋管的左端为S极, 右端为N极。所以, 可记为“上正握, 下反握”。

2.根据通电螺旋管的南北极判断电源的正负极

这类题是例1的逆应用, 关键是标电流: (1) 先用右手大拇指对着N极握住螺旋管; (2) 然后根据右手正握, 标出中间的电流向上, 右手反握标出中间的电流向下; (3) 最后把两边导线的电流标出后, 根据电流由电源的正极流出, 负极流进, 判断出电源的正负极。如例2。

先根据小磁针的指向标出螺旋管的南北极, 然后用右手大拇指对着N极握住螺旋管, (反握) 标出螺旋管中间的电流向下, 再标出螺旋管两边的电流, 最后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可由电流“正出, 负进”来判断电源极性。

3.按要求绕制通电螺旋管

通电螺线管绕线画法是电流磁场的一个难点, 在通电螺线管问题中, 有三个方向相互关联:电流的方向、螺线管上导线的绕向、磁场的方向。且题型也多, 有水平放置的螺旋管, 竖直放置的螺旋管, 还有U型螺旋管等, 所以常常听到学生说:“听得懂, 不会做”。现通过对几种常见题型的分析, 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1) 水平螺旋管绕线画法

要正确画出螺旋管绕线, 先要理解这样几个概念:正握法和反握法;正向绕线和反向绕线。所谓正向绕线就是从电源正极出来的那根线开始绕, 第一根线看得见, 在螺旋管的正面, 这时电流向上;所谓方向绕线就是从电源正极出来的那根线开始绕, 第一根线看不见, 在螺旋管的背面, 这时电流向下。如下图甲、乙。

所以螺旋管的绕线画法, 关键是第一根线的画法, 可记为“正见, 背不见”。教师可把一根粗一点的绳索绕在木棒上, 同时让学生在铅笔上绕一圈棉线, 感受“正见, 背不见”。在实际问题中, 用右手握住螺旋管, 并让大拇指指向N极, 若右手是正握的, 则正向绕线, 若右手是反握的, 则反向绕线。如例3, 根据要求, 右手是反握的, 应反向绕线, 即从正极出来的第一根线看不见。

对于螺旋管绕线的画法, 可记为:“伸出右手, 弯曲四指, 大拇指北, 正握正绕, 反握反绕。”

(2) 竖直螺线管的绕法

很简单, 把作业本或卷子, 转90度按水平螺线管绕线就可以了, 例如:

(3) U型螺旋管绕线的画法

可把作业本转动90度, 这样U型螺旋管可看成两个水平螺旋管, 先绕一个, 再绕另一个。但是要注意, 最后一根线从第一个螺线管正面 (看得见) 拉出的, 则要从第二个螺线管的背后 (看不见) 绕进去。反之, 最后一根线从第一个螺线管背后拉出的, 则要从第二个螺线管的正面绕进去。如下图:根据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南北极, 画出U型螺线管的绕线。

先转动90度, 右手正握, 正向绕线, 最后一根线从第一个螺线管的正面拉出, 就从第二个螺线管的背后绕进去。

上一篇:小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下一篇:担责演讲稿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