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端午的随想诗歌

2024-05-21

写在端午的随想诗歌(精选10篇)

篇1:写在端午的随想诗歌

写在端午的随想诗歌

在一个墨写的夜晚

没有月亮也没有星光

你从绝望中走来

走进一望无边的绝望

路漫漫啊你已是满身疲惫

一腔亦诚感动不了上苍

社稷的大门为你紧紧关闭

你的忠心感动不了大王

一腔热血为国奔涌激荡

沤心沥血换来的是一场流放

你问天,问地,问一条江

何处才是你梦中的向往

苍天无语,大地无语,江水凄凉

什么样的痛啊,才是黯然神伤

你不忍看母亲的国土山河破碎

强虏的铁蹄踏破潇湘

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流离失所

年幼的孩子失去爹娘

泪流满面难掩心中的悲愤

绝路狂奔不是愤世的疯狂

面对着历史你纵身一跃

用大写的人字,画了一个感叹号

那一天乌云密布风潇潇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一个诗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

一个忠魂消失在楚字的大旗上

一个名字被历史铭刻

一个伟人受到千千万万的人景仰

当历史翻开这一天的.时候

奔涌着泪水的是一条名叫汩罗的江

清香的粽子让后世记住

纵身一跃的屈子

艾草和昌蒲化为斩断邪恶的利剑

高悬在家家户户的门上

龙舟上的呐喊让我们警醒

没有国的人哪有家乡

在这个不能忘记的日子里

让我们斟满酒祭奠忠良

愿祖国繁荣昌盛更加富强

愿华夏子孙幸福,安康

篇2:写在端午的随想诗歌

五月想着诗人来了

五月飘着粽香来了

五月划着龙舟来了

五月初五,一个平常的日子

因屈原这个名字而响亮

远古的屈原唱着《九歌》

悲愤地投进汨罗江

楚国的龙船在呐喊

“大鱼、大虾快走开

别想吃掉诗人的躯体”

我扬一杯黄酒洒入江中

任思绪把《离骚》一页页翻起

二。粽子甜得像二十一世纪

五月初五的早晨

我乘一页艾蒿

驶进了屈原的故乡

长江的风轻轻飘着

带着粽叶、糯米和枣香的味道

此刻,我想起家乡的蜜饯粽

甜得像二十一世纪

三。露珠的心思

端阳节的早上

露珠在艾蒿尖上舞蹈

心思把身体撑得圆溜溜的

想念一个人,但不是屈原

在绿色的吊角楼上

它摘一片艾蒿

把思念的泪水,包成水晶粽

个个都是亮晶晶的

就是无法寄出去

只能呆在家里偷偷地写情书

希望东风帮它带走

篇3:大沽河:写在大地上的诗歌

“河流是自然写在大地上的诗歌”,或隽永悠长,或气势磅礴。诗人喜欢以河流做意象,抒情感怀。城市则在河流之上,唱着兴衰的咏叹调。

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那么一条河流,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它既是建设的推动者、文明的见证者。也是现代工业的受害者。从河流的角度去看一座城市,既可以讲述这个城市与河流相依存的历史。也可以透过今天我们对待河流的态度,映照出城市将来发展的轨迹。

大沽河是青岛历史不可跳过的一章。

虽然发源地不在青岛,但从北到南一路南下的大沽河,却长期滋润和丰沛着青岛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和城阳。大沽河有着青岛“母亲河”的美誉,亦被视为这座城市的“动脉”。

2012年2月8日,青岛重启对大沽河的治理,这也是青岛治河史上的最大工程。它不再只承担防洪的功用。它要构筑的是一个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共同推进的新“姑水”(大沽河古称)。

过去,青岛人的生活离不开大沽河。将来,大沽河对于青岛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而言。更加不可或缺。

讲述一座城市,要从哪里开始诉说?河流就是一个源头。

一条河之于一座城市,是时间最深处的记忆。当城市历经沧海桑田,河流依然安静地流淌,或清澈或浑浊,或荣或枯,它始终充当着这座城市的见证者,讲诉着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丰富的城市文明,会不断地以这条河流作为一个中心点,发展出文化的年轮。”(蒋勋《美的曙光》)

当人们形容青岛的欧陆风情、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时候,他们的着眼点在于那片海。是那片海,给城市着上了颜色。依托港口的优势,青岛也迅速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可要说起这座城市的过去,说起它城市版图的延展,说起这座城市内在的性格和区域文明的特色,人们往往会提起大沽河,这条被青岛人称之为“母亲河”的河流。

干渴的青岛

“青岛犹如—位当代夸父。渴欲得饮,先饮崂山水库,不足;再饮大沽河,不足;再饮大沽河地下水,不足;再饮莱西县产芝水库,不足;再饮平度县尹府水库,还是不足。”当年,青岛记者徐昆源曾在《干渴的青岛》中这样描述青岛的干渴。

如果说碧蓝的大海是青岛的外衣,那么干涸的土地就像这座城市裸露的肌体。每到冬春的干旱季节,缺水的麦田一片枯黄,鲜有绿色。

如利物浦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港口城市一样,青岛最早也只是一个小渔村。青岛“因港兴市”,这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优越的区位和优良的港口,但人们却很少知道青岛城市地图的延展,一直追随着河流的脚步。

青岛是个缺水的城市。多年以来,其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22.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312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2%,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水平。河流对于这座城市,是不可或缺的。

20世纪60-70年代,青岛因为连年干旱,曾多次发生供水危机,居民用水限量,部分工厂也因此停产。为此,青岛四处寻找水源,从海泊河到李村河,再到大沽河,青岛的区域规划也随之扩展至胶南、即墨,以及平度、莱西。对水源的渴求,形成了今天青岛的区域版图。

青岛人称大沽河为“母亲河”,它是青岛的脐带。这条发源于烟台招远阜山的河流,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从莱西进入青岛,流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五市(区),在胶州码头村南注入胶州湾。大沽河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总面积6131.3平方公里,在青岛市域内的干流长度约为140公里,流域面积约4781平方公里,约占青岛市域总面积的45%。大沽河就像青岛的大动脉,与其他支流共同供养着青岛这个躯体。

近30年来,大沽河平均年径流总量3.83亿立方米。有14条较大支流,辖区内建有2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总库容7.32亿立方米。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总供水能力为1.83亿立方米(供水保证率95%)。这条充沛的水源,一度为一直缺水、寻水的青岛缓解了干渴。

但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农业用水的需求,更加剧了青岛的水危机。大旱也一度使得大沽河断流,崂山水库几近干涸。在1968年至1983年,大旱的青岛虽然先后四次实施引水应急工程,但缺水的现实依然困扰这个面朝大海的城市最基本的用水需求。

“市民排长龙,工厂机器停,老少三辈一盆水,剩下留着冲厕用。”当地人曾这样形容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青岛缺水的现状。据相关媒体报道,1981年,青岛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降水量只有339毫米,全市72家企业因缺水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每名市民每天的水供应量是30斤,每月不能超过半吨。

到哪里去寻找充足的水源?“当时我们千方百计找水自救,凡是有条件能引来的水,都通过工程尽快把水引来,有人甚至提议租船去上海长江口运水来青岛。”青岛的水危机,使得许多青岛人找了一辈子水,天天跟水打交道,这一切直到引黄济青工程的实施。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在桃源河开工;1989年11月25日,工程建成通水;1989年12月9日,青岛市民喝上了黄河水。

因为通常都是冬季引水,3月的棘洪滩水库碧波荡漾,水量充足。作为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水库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水库的库容是1.46亿立方米,日供水量约为20万立方米,可以满足青岛市区50%以上的居民用水。自1989年棘洪滩水库通水以来,青岛没有再出现过因干旱而引发的供水不足。

在此后的20多年里,青岛虽然暂时缓解了水危机,可要让这座城市不再那么干渴,一个棘洪滩水库是不够的,黄河的断流也会不时地影响对青岛的供水。因此,基于现有的水源条件,青岛显然应把大沽河利用起来,而不是让它静静地躺在城市的记忆里……

把岸还给河流

“当一条河从人们的身边流过,人们都会为它命名。”所以,俄罗斯人称黑龙江为阿穆尔河。澜沧江流出中国之后,被人们称为湄公河,湄公河在越南的人海河段又被当地人称为九龙江。

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这么一条河流,它穿城而过,滋养经济,孕育文明。台北是从淡水河发展起来的,上海的发展有着苏州河的哺育。人们喜欢把与城市紧密相连,哺育其成长的河流,称为母亲河。

青岛的母亲河就是大沽河,人们又称它为“姑水”。“江边上总有故事在流传”,“姑水”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有关,也让大沽河平添了许多文化色彩。人们也许不熟知这个传说的美丽寓意,但人们却能切实感受到这条河流的变化。

因为流淌着大沽河、小沽河和五沽河,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莱西的店埠镇有着“膏腴桃花乡”的美誉。住过这里的80后年轻人依然清晰地记得,他们小时候经常去河流交汇的地方玩耍,“那个时候的水是长流的,水草茂盛,我们都在那里抓鱼。现在基本都断流了,即使有水的地方,鱼也很少了,有的地方污染得也很厉

害。”

想必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他在诗歌《致聂门河》里写道:“那黄金时代的水流哪里去了?/我曾在河边玩耍,我也曾滑过水面。/……聂门河啊,那水源哪里去了?/它给了我这样的希望的梦和幸福。/哪里是我的前程万里的儿时?/哪里是我的友人?我只徒然地关注!/哪里是我的曾在水中照影的洛拉?/一切都去了,我的眼泪又怎能留住?”

2012年年初,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海洋环境信息,在对37条人海河流断面水质的监测中,有29条人海河流水质在第Ⅳ类(人体不可直接接触用水)以下,比例高达78%,其中18条人海河流水质连农田都无法灌溉。

河流的文明带来了繁盛的城市,可居于城市的人们却只能在回忆里找寻河流的影子,这是城市的悲哀,还是河流的悲哀?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肥沃的土壤一定在河流的两岸。因为农业的发展,最离不开充沛的水源灌溉。在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看富不富,就看孙(孙受镇)店(店埠镇)朴(朴木镇)。”因为这三个镇有农业发展的水源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要远好于其他乡镇。

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城镇而言,河流两岸因为易于灌溉,农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往往好于其他地方。青岛市农委副主任孙念梅告诉记者,现在大沽河两岸的灌溉水平就好于其他地方,这次大沽河治理工程,也将进一步扩大沿河两岸的辐射范围,将在原先的基础上向两岸各延展辐射1000米,甚至更大的范围,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青岛农业“北果南菜”,自2007年以来,在大沽河流域建立了优质蔬菜、果品两个百万亩示范区。但孙念梅认为,在设施农业方面,“与寿光相比,他们那里设施农业遍地都是,而我们普及程度还不够高。”目前,制约青岛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有待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聚集度不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低等方面。孙念梅认为,青岛农业可以借助大沽河的治理,通过实施“八大工程”,建设“80个特色农业产业园”,重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从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大沽河沿岸居民的生活需要一条清澈的大沽河,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把岸还给河流。

大沽河的新使命

“当城市渐渐向工商发展,河流就常常被遗忘在角落。”上海的发展就付出了苏州河美丽的代价,如诗歌《苏州河》所写的那样:“苏州河见证了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承受了工业文明的苦难。”工业化的进程让曾经美丽的苏州河,只出现在过去的影像和老人们残存的记忆里。还好这一切因为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启动,重现了她的美丽。

大沽河在老一辈人眼中,曾经是他们生活的依赖。可随着它的功能日渐衰退,它也脱离了当下年轻人的视线。许多青岛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他所生活的城市还有一条大沽河,更不知道,这条河流曾在这个年轻城市的成长里留下过怎样深刻的痕迹。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莱西提线木偶戏、平度古岘等沿河流域文化,也都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2012年2月8日,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程启动。这是青岛治河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档次最高的综合性基础建设项目。这次大规模的治理启动,让大沽河重新回到了青岛人民的视线之中。

大沽河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其后虽经历过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数十次治理。但却依然面临着河道防洪能力较差,地表水拦蓄不足,个别河段水质受到污染,两岸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及道路交通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以往,防洪几乎是惟一的治理目标。而“此次治理大沽河,不再是防洪、清障、蓄水等‘老三样’了,而是包括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景观园林工程、农业开发工程、沿河镇、村整合开发的一系列治理改造。”虽然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依然是此次治理的首要目标,部分河道的防洪标准也将提升至五十年一遇,但却更加突出了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近代以来,由于陆路交通的发达,城市对水运的依赖减小,河流的功用日渐衰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以及城市对数字经济的过分看重,加剧了河流污染的进程。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城市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化的特征,又使得城市对河流疏浚的重视要超过对于河流污染的治理。而“1980年后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消费不再被视为奢靡腐朽之标志,城市也不再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孳生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维动因》),同时伴随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对河流的治理,在防洪排涝的基本治理功能之外,开始向生态侧重。周晓虹认为,这是国内河流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由当初的防洪、泄洪、排涝、引水、航运,到开始注重改善城市水系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推动力。而这也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此次大沽河治理较之以往有所不同的原因。

“先是水利部门,通过实施堤防工程填筑堤防、整治河槽、穿堤建筑物,通过梯级拦蓄工程新建蓄水拦河闸(坝)、加固和改造已有拦河坝。然后是公路部门,通过堤顶路和桥梁工程建设,实现坝路一体化。最后是绿化部门,通过河道景观绿化,改善水环境,发展生态旅游。”莱西市大沽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工程科科长刘锋吉,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工程实施的大体步骤。莱西段堤防工程共划定了19个标段,每个标段控制长度约5公里。目前,第15标段是莱西市公开招投标的第6、8、15、16四个标段中,开始施工的第一个标段。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目前的施工还主要集中在清理路障,而这也正是莱西段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整个工程)建成后,堤坝顶宽12米,双向两车道,将直通胶州湾。”站在正施工的堤坝上,记者通过刘锋吉的描述,想像得出未来这条直通大沽河入海口的大道,将给沿岸城镇的农业产业化和居民生活所带来的交通便利。

按照《青岛市大沽河流域保护与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大沽河的目标是要建成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旅游休闲健身的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聚集带、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所以,大沽河的治理也意在推进城乡统筹。

青岛南强北弱,“青岛越往南越像欧洲,越往北越像非洲”,这形象概括了青岛沿岸城镇发展的不均衡。而按照“城市、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未来,胶州市李哥庄镇将成为新兴工业重镇和旅游度假基地,平度市南村镇将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城市。莱西南墅镇、店埠镇、日庄镇,平度云山镇、仁兆镇、古岘镇,即墨的移风店镇、七级镇,以及城阳河套街道办事处也都将依托大沽河的生态规划,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三区五湖九湿地、绿道连通十五点、二十四桥跨两岸、二十五闸水相连”。河口湿地旅游区、莱西湖生态观光旅游区、故城文化及田园生态旅游区组成的三大滨河旅游区,莱西湖、青山湖、东湖、桃源湖、棘洪滩水库五大湖泊,海口湿地保护区、桃源河口湿地、流浩河口湿地等九大湿地,产芝水库滨湖节点、青山湖风景区节点、人海口及城阳滨河节点等15个旅游节点,跨河两岸新建或改建的24座桥梁,以及上下游要建设的25座拦河闸坝,构筑起一条全新的大沽河。这条绿色中轴,既是青岛市域城乡统筹的“核心中轴”,也被誉为是未来青岛的“绿色脊梁”。

“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当一条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大沽河的愿景,从一张规划图纸被搬进现实,大沽河也便在未来青岛的版图里,开始有了新的使命。

相关链接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篇4:对端午节的随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起端午节吧!端午节这一天,按民俗,家家户户要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纷纷赛龙舟,吃粽子,年年如此,端午节由此而来。

在端午节这天,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个“王”字来辟邪,孩子们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手腕或足裸上会系上五颜六色的丝带作为“长命缕”。在这天,孩子们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粽子:吃咸的,有肉粽,美味异常;吃甜的,有豆沙和红枣粽,香甜可口,每种都能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一天,最热闹的活动应该是“赛龙舟”。每到这时,人们来到河边观看比赛。之间一条条装饰成龙形的赛船向离弦的箭一样,飞驰在河面上。船头坐着一位擂鼓手,他正在敲打着鼓,伴着“一、二,加油”的吆喝声,队员们奋力的划着桨,每条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两岸的人们喊着“加油、加油”,正呐喊助威,这声势仿佛千里之外的人都能听到。

“五月五,是端阳……”家乡的童谣会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

篇5:端午随想日记

屈原,名平,楚国人,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他的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便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篇6:端午节随想

屈原何许人也?屈平(约前340年_约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大大增强。后来,屈原因政治斗争,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的传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他的尸体。他投江时,正是农历5月5日,其后人们每年都在这一天煮粽子来纪念他,这就有了端午的来历。关于这一传说,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为证,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对于屈原的遭遇,历代文人感慨万千,写了不少诗词歌赋。如唐朝卢肇的《竞渡诗》、宋朝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苏轼的《浣溪沙》、宋朝欧阳修的《渔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于今,或凭吊,或追思,或喟叹,都是难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个无名氏做的《满江红·端阳前作》。这阕词的原文是:“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这阕词既写景,也写人,情景交融,如诉如泣,是一阕脍炙人口的佳作。

篇7:李纪元诗歌及随想

天空的嘴唇

薄薄的雪片透明而冰冷的雪片

精雕细刻的雪片

天空的嘴唇

飘飘洒洒地飞扬着

去把谁的嘴唇寻找?

大地呀温暖的手掌和脸庞

与冰凉的雪花一经接触

便会有如泉的热泪涌出

墙角躺卧的老母鸡

墙角躺卧的老母鸡

软垂的冠子失去了血色

膨松的羽毛一触即落

沙哑的嗓子有气无力地呻吟

出窝的小鸡们

你追我逐叽叽喳喳地嬉戏着

走上山路走出村口

不再回头

我要赞美成群的苍蝇和蚊子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的苍蝇和蚊子们

我要赞美你们

你们的叮咬终于

把那些麻木的神经刺痛

你们的叮咬终于

让他们明白你们的栖息之地

来自污水沟

来自那些人自己抛弃的污物中

你们的生命你们有毒的吸管都为他们所造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的苍蝇和蚊子们我赞美你们

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

当我的这首赞歌唱完之后

就是你们的末日

五十步以外

五十步以外

不见了山不见了水

不见了树木和房屋

不见了道路和行人

也不见了城市的面孔

五十步以外

所有的一切都弥漫在茫茫的大雾里

而五十步以内

你逼真的身影逼真的面孔

逼真的手指逼真的体温

以及逼真的情感

我都能触手可及

并作为我整个生命的主题

与我形影相随

猪手

昏暗的灯光里

十个裸体的女人

齐刷刷地站着

二十颗白晰的细奶

齐刷刷地颤颤

一只粗糙的手逐一抚摸

抚摸成二十颗松弛的猪奶……

那手也变成了

猪手

冒汗的冬

数九寒天

大街上铺满了寒冰

来自体内的热

抵御着北方的冷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

我已汗流满身

我掌握了驱寒密码

从此所有的寒冷

对我失去了作用

迷失的信鸽

为谁捎书转信?

飞呀飞

飞着飞着

就失去了目标

然后就东奔西跑

与别的鸽子为群

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火车穿夜而行

所有的道路

所有的村庄和树林

向后退去 向后退去

锋利的尖刀

跨过河流穿过隧洞

划破黑夜的肚皮

杀出一个血红的黎明

饥饿的棋王

精瘦精瘦的棋王

到处找棋子吃

棋王又聋又哑双目失明

困难地打着手势

伊伊呀呀不知嘀咕些什么

那一只只黑色的棋子

才是他的一只只眼睛

棋王下棋时神态自若

二十盘的棋子

在他的手中如耍流星

似天马行空

终寻不到一个对手

棋王把手伸进自己的棋袋

将那一副小小的棋子

一只只蚕食

诗歌与人类同在

篇8: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随想

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随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说说端午节吧。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有一些人认为是为了纪念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权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重庆来说吧,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听老人说这样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还没等粽子出笼,馋嘴的我早已踮起脚,准备大吃一场了。

篇9:端午节随想作文

在我小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过端午节,因为我不喜欢吃粽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设这样一个节日,每次端午节我都闷闷不乐,直到那天……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早晨风和日丽,百花争艳,鸟儿在树上一展美丽的歌喉,歌声悠扬地飘荡在空中,仿佛在为这美好的天气而庆祝,而我的心情却极度不快,因为爸爸对我说,大奶和大姑他们从郑州回来,下午要在一起吃饭,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端午节吃饭,主食肯定是粽子,我讨厌吃粽子,想到这儿我心情很低落。

到了饭店,我闻到了一股粽子的清香,可我却完全提不起食欲,到了房间我便被震撼了,震撼我的不是满桌又大又甜的粽子,而是墙上的壁画,它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在楚国被攻破的时候,秦王曾请他做丞相,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为了不波及他人,他抱石投进汨罗江。

至此,屈原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个像屈原这样的爱国人士为我们创造的呀!想到这些,我忍不住剥开一个粽子,张开嘴巴轻轻地咬了一口,又香又甜的味道在我嘴里回荡……

从那以后,因为对屈原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我便喜欢上了端午节,喜欢上了又香又甜的粽子。

端午节来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去经历端午,感受端午的魅力。

端午节有许多的民俗活动,比如挂戴配饰,挂草药,滑龙舟,斗草等民俗活动。吃粽子,吃五黄,五黄就是黄鳝,黄鱼,黄瓜,蛋黄,雄黄酒。端午节,也是我们“吃”的节目。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者做其他的端午食品。

篇10:写在520的诗歌

趟过江河,翻越高山

千里万里寻到你

铺开阳光,裁去风雨

把三个字安放在

我们一生最容易够到的位置

我甚至想

筑一座城,围住一个时刻

约多情的月光与晚风

为你写诗

掬一捧远方散落的灯火

揉进文字

让梦随着清波荡漾

诉说柔软的相思

幸福与甜蜜在内心氤氲

就像黄昏里

一声鸟儿的轻婉

唤醒淡淡的风

轻轻拂过深情的大地

我们也会驻足岁月的河渠

怀着一份渴望

聆听前世滔滔的回响

然后,满怀着自足

默默感受,真情溅起的浪花

把我们今生书写的故事

上一篇:我和鞭炮烟花的约会周记下一篇:学生个人月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