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4以内的数量大班教案

2024-04-11

感知4以内的数量大班教案(精选6篇)

篇1:感知4以内的数量大班教案

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结合生活经验,感知4以内的数量,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和按数量匹配相应的实物。

活动目标:

篇2:感知4以内的数量大班教案

1.用多种感官感知4以内数量,进一步巩固对4以内数量意义的理解。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准备:动物图片(1只小兔子),挂图(2只小猫,3只小狗,4只小猴子),“胡萝卜”人手一份,“小鱼”人手两份,“肉骨头”人手三份,“桃子”人手四份。数字卡。

重难点分析:让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与量的对应。

过程:

一、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念儿歌。

你数1,我数1,1只小猪来洗澡;

你数2,我数2,2只毛巾擦擦背;

你数3,我数3,3滴水珠淌下来。

2、“小兔子”:“哇!你们念的好好听呀!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请躲在一旁的高老师学小兔子的声音。)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问“小兔子”:“你是谁呀?”

“小兔子”:“我是小兔子。”

师(幼):“就你一个人吗?”

教师边模仿小动物声音边出示挂图:“不是,还有我们呢,我们都来了。”(让幼儿分别点数小动物的个数)

二、请客。(请动物吃东西)

师:“小动物来我们家做客,我们请他们吃东西,好吗?”

幼:“好。”

师:“那你们知道小兔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幼:“胡萝卜。”

师:“一只小兔子,我们就送一个胡萝卜给它吧。”(请幼儿送萝卜给小兔子。)

依次请幼儿给小猫小狗送食物。

教师给小猴送桃子,四只小猴只送三个桃子,引导幼儿说出:三添上一就是四。

请幼儿给小猴送桃子。

三、出示数字卡

师:“小朋友们现在来看看,杨老师手上是什么呀?”(出示数字卡片)。

请幼儿分别说出每个数字象什么,如:棍子1,鸭子2,蝴蝶3,帆船4。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就将数字贴在黑板上。

出示数字图片,错开顺序请幼儿念出。

四、结束。

师;“今天好开心呀,你们开心吗?”

幼:“开心!”

师:“杨老师在区角里放了很多好玩的东西,待会我们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再去玩好吗?”

五、活动延伸。(区角游戏)

篇3:小班幼儿数量发展与感知的探索

一、操作活动———穿冰糖葫芦内容简介

穿冰糖葫芦这个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相同数量的物体。首先, 幼儿拿到一张底版, 上面有三组不同的图案, 其中有两组在数量上是一致的, 但是每组图案的疏密程度会不同, 再配有两条细长的纸条, 要求幼儿在相同数量的两组物体上分别放上细长纸条, 就像穿冰糖葫芦一样。每组物体的数量都是不超过五, 基本上是在三到五之间。

二、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表现及分析

(一) 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表现

我对两组幼儿进行了观察, 选取了四名具有代表性的幼儿的操作方法, 记录过程及结果如下:

幼儿A:他拿起两个细长纸条, 目测了一下底版上的物体, 就将细长纸条放在了数量相同的两组物体上。

幼儿B:他首先看了一下底版上的物体, 用手指点数了一下每组物体的数量, 然后将两个细长的纸条放在了数量相同的两组物体上。

幼儿C:他看了一下底版, 没有用手指点数, 就将两细长纸条放在了两组数量不一样的物体上, 那两组物体由于疏密排列的不同, 最终的长度是一样的, 他们的数量不一样, 但是长度几乎是一样的。

幼儿D:他用手指点数了一下底版上的物体, 最终把细长的纸条放在了两组数量不同但是长度相同的物体上, 与幼儿C有类似之处。

绝大部分幼儿的操作过程与结果都与幼儿B相似, 他们会先数一下每组有多少物体, 然后将细长纸条放在两组相同数量的物体上, 还有的幼儿一开始放错了, 但是经过同伴提醒或教师指导, 再次点数之后可以改正过来。

(二) 对幼儿操作过程及结果表现的分析

在操作活动中, 幼儿的已有经验、同伴的操作及教师的示范作用等都会对幼儿的操作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述所举的四位幼儿主要代表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水平,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幼儿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也产生差异, 以下主要从个体差异性方面分析本次数学活动中不同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首先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方面来分析个体差异性, 加德纳将智能分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八种, 不同人的各种智能指向性是不同的。

我通过平时对幼儿A的观察发现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发展很好, 例如, 在玩雪花插片时, 他所插出的物体的立体造型相对其他幼儿来说会更复杂, 空间的建构能力很好, 而且在雪花插片的用色上会遵循一定的模式, 在解决这次的问题上, 他通过目测就能得出结果, 通常小班幼儿只能目测三以内的物体, 该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是比较高的。其他幼儿如幼儿C和幼儿D在对他们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两名幼儿的语言智能发展很好, 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东西, 而且用词也很恰当, 但是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发展的指向性不高, 他们后来在进行以前所操作过的数学教具时, 熟练度不高, 而且操作中时常会出现错误, 而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很好地掌握以前所操作过的教具。在对幼儿B的日常观察中, 他的肢体运动智能发展很好, 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处于一般水平, 他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处于平均发展水平。

以上的分析是我在对这些幼儿本次课上的表现和对他们平时课堂及生活中的表现所得出的, 当然分析可能还有不恰当和不全面之处。不同的智能指向性是影响幼儿个体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当然就此次课而言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如幼儿的已有经验、同伴的影响、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等。小班幼儿课堂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 而且容易受外界影响, 因此如果没有认真听教师讲解如何操作新的数学活动时, 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迷茫, 这时, 很多幼儿会看同伴是如何操作的, 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操作, 但很多时候, 幼儿的这种理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

三、操作活动的年龄适宜性反思

本次的操作活动对于小班的年龄特点来讲是适宜的, 小班幼儿在数概念的发展上主要是感知5以内的数。此次的操作活动主要是感知5以内相同数量的物体, 本班幼儿虽然可以点数到几十, 但是他们并不理解那些数量的真正含义。如有一次, 他们在拍皮球, 一名幼儿在帮另一名幼儿数拍了多少个皮球, 我听到数到最后是三十多, 但是我问他刚才数了多少个时, 他回答我是六十多。本班幼儿在数概念的发展中, 他们只是知道这个数字, 但是对于这个数字具体代表的数量或意义是不清楚的。因此我认为这个活动是可以在我们班进行操作的, 而且绝大多数幼儿在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操作。但正是这样, 我觉得对于部分数理逻辑智能发展比较好的幼儿是否缺少了一定的挑战性, 对于数理逻辑智能发展比较好的幼儿来说, 可以再提供一套比较有挑战性的教具, 例如把数量再增加一至二, 即在难度上可以再增加一点。

四、对数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层次, 提供不同的教学具, 这是我在数学集体教学课上的一种反思或建议。我们很早就提倡要因材施教, 但是真正实施的时候, 我们似乎又很少考虑到这一点。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更注重的是所有幼儿是否都会操作同一套新的数学教具, 而很少从不同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出发, 使用不同的数学教具, 请有能力的幼儿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数学操作活动工具, 还是处于一种普遍的大众化教学模式。这是可以改进的一个方面, 当然, 理论到实践终究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此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习过程中, 数学活动是固定的教学模式, 每次是一到两组幼儿操作新的数学教具, 其余幼儿先复习以前操作过的数学教具, 再相互交换。这样的模式存在一些缺陷, 在我所上的一次操作课上, 只借到了一组新的教具, 而那次的活动操作起来比较费时间, 因此到最后还有很多幼儿没有操作到新的教具。

篇4: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50-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数学教育不仅仅只追求幼儿建构数知识,更多的还要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

一、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内容

幼儿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二种:1和许多、对应、大小和多少、等量、守恒、可逆、等差、互补、互换、传递、包含以及函数关系。

通过数学活动教学,使幼儿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理解10以内数中相邻两数的关系;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选择地进行有关数量关系的教育,在理解过程中训练思维,使理解数量关系成为思维训练的工具。

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各种数量关系的名称、概念及术语等不宜让幼儿掌握。

二、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意义

1、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

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的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可以让幼儿积累起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数量关系是数学本身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反映。幼儿掌握了诸如此类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就赋予儿童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这就是数量关系是发展幼儿思维的积极因素的本质所在。

另一方面,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增长。因为幼儿要掌握一些数量关系,需具有相应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再以自然数为例,幼儿认识10以内的每一个数,都是先认识一个数的形成(l添上1是2,2添上1是3……),再比较相邻两数多1少1的关系,进而再比较相邻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理解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这一过程是逐步抽象出、等差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抽象能力逐步发展的过程。

因此,数量关系及幼儿掌握数量关系是数学内容中,能起到发展幼儿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我们的任务是将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引导幼儿去探索并初步理解,借以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在方案要点中的目标一栏内,提出“改革部分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突出数量关系”,就是以上述理论观点为依据的。

2、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幼儿掌握数学知识,一种是记忆水平上的掌握。这种学习,知识间缺乏联系,主要靠反复练习,机械地记住知识,更不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掌握规律,因而知识不能迁移;另一种是理解水平的掌握,它包括了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规律,从而能运用推理获取新的知识。

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称为数量关系。例如,自然数列中的等差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在幼儿认识10以内数时,先认识数的形成特点,再比较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少1的关系,进而比较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最后理解按顺序排列的1~10的数,其中任意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这就是对自然数列等差关系的理解。幼儿理解了这一关系,对于今后运用这一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都是十分有利的,从而可以更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的数。这样就对10以内的数达到了理解水平上的掌握。反之,只要求幼儿记住孤立的每一个数,而不知其中的关系和特点,就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由此可见,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性。

幼儿掌握现有大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一方面加深了对有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促进了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因此,掌握初步数学知识中的数量关系,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方面体现思维发展的核心。

三、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策略

1、趣味化教学策略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唤醒状态和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具有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幼儿很少对数学产生直接的兴趣,针对如此现状,我们只有选择恰当的方法,内容和途径,才能间接地诱发孩子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要把孩子引入这个神秘而绮丽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畅游,活动的趣味性的培养是第一步。

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运算。在学习点数时,我们引导孩子点数池塘里的蝌蚪、荷花;采摘野花、捡落叶,使孩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摘桑子、猜田螺等游戏感知数的组成与加减,了解分类和排序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了解数与大自然界的关系等等。

2、游戏化教学策略

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是建立在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就决定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和游戏情景。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问题情境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

3、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关系,它可以启发人、养育人、造就人。幼儿是在与环境中的数量关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智慧、发展能力的。为使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对数量关系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除了在活动区展示能够感知数量关系的认知材料,以供幼儿反复操作、模仿之外,还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引发幼儿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师可以妙利用一日生活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让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轻松的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学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积极地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4、情境化教学策略

创设教育情景让孩子在参与表演中感知数量关系,孩子的兴趣在,注意在,学起来也快,学得也轻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去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还有利于诱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幼儿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它是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发现问题的内驱力。缺少问题意识,就不会对事物产生兴趣,也就不会去主动发现和感知数量关系,思维也就难以获得良好发展。

如“过家家”是幼儿感兴趣和喜欢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玩具的色彩、形状、特点等会感到好奇,对物品的摆弄与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去分发碗、勺,去整理物品等活动,充分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5、直观化教学策略

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离不开直观和具体形象思维,提倡让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不仅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也有益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如在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提供直观教具小棒,让幼儿操作:熊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就会将10分解出来了,相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简单明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了思维。

总之,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的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才更加适宜、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3] 王志明.张慧.科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陈立.葛凤林.让幼儿的数学学习积极主动而有实际意义[J].学前教育.2004(5).

[5] 郑慧英,幼儿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8).

篇5:感知4以内的数量大班教案

目标情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能力:锻炼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记忆力

知识:巩固幼儿数数的能力

重点:锻炼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幼儿数数的能力

难点:锻炼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记忆力

准备教具:PPT、桌布

活动过程:

(一)数字宝宝准备去郊游导入活动----复习认识数字1、2、3、4

(二)数字宝宝去郊游----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突出重点

1、分别点数数量为3以内的小动物说出总数并按数做动作

2、点数站成两排的4只小狗,师幼互动总结有序点数的方法:可以从上向下,从左到右。

3、点数在圆圈上的5只小熊,师幼互动总结有序点数的方法:确定起点转着圈一个接着一个数,不重复数、不漏数。

(三)游戏:谁不见了----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解决难点

1、动物不见了-----初步体验游戏

2、数字不见了-----锻炼幼儿对数字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1)有秩序的数列中1个数字不见了

(2)无秩序的数列中哪1、2个数字不见了

篇6:感知4以内的数量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1-10的数量,能准确按数量拿物体个数。

2、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以及感受成功的快乐。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墙壁上贴上生动形象的1-10的数字大卡片。

2、画有树、卡车、鸟巢、蜜蜂、维族地毯、维族小姑娘等图案的操作斑;画有苹果、树叶、小鸟、小花、维族小朋友、花帽等图案的开片;透明胶带、笔、记录纸、装有数字卡片的数字袋。

活动过程:

一、做手指数字操。

带领幼儿边做手指操边点数,复习1-10的数序。

一像毛毛虫爬爬爬,(双手握拳,分别伸食指,手指弯曲蠕动)

二像小白兔跳跳跳,(双手握拳,伸食指和中指,在头上上下动)

三像小猫胡须两边翘,(双手握拳,伸食指和中指及无名指,放在两腮)

四像抓挠挠挠痒痒,(双手五指张开,掌心向外,十个手指做弯曲动作)

五像小树端小碗,(双手掌心向上,十个手指做弯曲动作)

六像小羊咩咩咩,(双手掌心向外,五指做捏合、张开动作)

七像小老鼠吱吱吱(双手握拳,分别伸食指和中指,中指叠在食指上移动)

八像小宝宝学打枪,(双手握拳,分别伸大拇指和食指)

九像小钩子勾勾勾,(双手握拳,分别伸食指弯两手指勾在一起)

十像小鸟飞飞飞,(伸开五指,展开双臂,上下舞动)

十个手指小宝宝,(双手五指伸开,交叉放在胸前)

日常生活离不了。(双手伸开,手心向下,再向上,举起五指张开的双手,手心向外,左右晃动)

二、操作记录

1、出示画有维族花帽的操作板,请幼儿观察花帽上一共有几根辫子,说出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

2、请一幼儿在数字袋中找到数字3的卡片,把它用胶带粘贴在操作板上。

3、提问:如果花帽上没有辫子,只有数字5,表示什么意思?。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我们在花帽上贴5根辫子。)

4、交代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5、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并记录。

6、指导幼儿看操作板,数出花帽上的辫子、汽车上的货物、毛毯上的花纹、大树上的叶子等物体的数量,并寻找对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操作板上展示的物品上的数字找出对应数量的图案卡片并记录。

7、引导幼儿将记录纸贴到墙面上,交流:你是怎么玩的?你记录了吗?你是怎么记录的?

三、归类整理

1、引导幼儿将墙面上的操作材料重新分类摆放。

2、请幼儿共同整理活动材料。

四、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上一篇:与员工协商的协议书下一篇: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