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基本情况

2024-04-08

海原县基本情况(共8篇)

篇1:海原县基本情况

三原县鲁桥镇青少年宫基本情况说明

在省、市、县、文明委、县财政局、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启动乡村少年宫建设工程。在2011年咸阳市立项运行检查评比中我少年宫被评为优秀单位。2011年11月,县教育局召开全县特色校园创建推进会,将我少年宫做为参观、学习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少年宫现有学生600余名,设12个教学班,在职教师48人,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书画特色教学晓喻县内外。

我少年宫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少年宫为主阵地,逐步构建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配合、学校与学校联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资源共享互补,具有小学学校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达到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少年宫”成为孩子喜欢的活动乐园、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

在于右任书法协会的鼎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少年宫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自编书画校本教材。教材分为:软笔书法教材、硬笔书法教材、儿童画教材、素描教材、快乐英语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印,让教师“有法可依”,让学生“有章可循”,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少年宫积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精心搭建素质教育平台,牢固树立“学校即少年宫,少年宫即学校”的工作思路,在于右任书法奖励基金会的指导帮助下,打造书画艺术氛围,布置“书香墨韵”教室12个,组建活动场所5个,开设艺术、科技、书法、美术、英语、写作等培训班8个,600余名少年儿童在这里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我少年宫采取“一室两用”、“一师多能”、“贵在坚持”、“特色发展”等建设和运营模式,少年宫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愉悦身心、增长能力的主阵地。在队伍建设上,选用一批多才多艺教师骨干,组成辅导员队伍,利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劳动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人物等来做辅导员,如我们聘请了白鹿书画院副院长郑敏芝担任软笔书法辅导员,于右任协会理事李永政担任硬笔书法辅导员,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少年宫辅导员队伍,提高了少年宫的素质教学水平。

少年宫启动以来先后有李若曦同学的绘画作品获全国书画大赛铜奖;师兆斌等6名同学的绘画作品获省级书画大赛优秀奖;李佳琦、师梓涵等5名同学荣获于右任书法学会举办的书画摄影大赛三等奖;同时在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我少年宫编排的舞蹈“美丽的太阳花”和“我给地球洗澡”2个节目被活动中心选送,在三原县电视台、咸阳市教育电视台黄金时间滚动播放,学生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和优美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先后有刁子涵等80名同学“弘扬革命,发扬延安精神”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县级二等奖。去年我少年宫隆重举办了第二届校园艺术节活动,活动分文艺节目汇演、书法现场比赛、作业展评三个篇章。文艺汇演节目丰富多彩、新颖。特别是写作班学员的朗诵,真挚感人。舞蹈班编排的舞蹈“骑马舞”学员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和优美的舞姿征服了观众,使学员们度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六一;书法现场比赛中,三原县于右任书法协会原县政协主席现于协名誉会长张应选、县原人大主任现于协会长巨志中等8名专家评委来我少年宫参加活动,诸位专家评委对少年宫师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为我少年宫赠送了书法作品;在开展作业展评活动中,由少年宫书法教师对学生的各项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共评选出作业优秀生82名。校园艺术节的成功开展对我少年宫艺术、书法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的很大的推进作用。

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心下,经过少年宫全体教职工在创新与实践中奋进,在总结与反思中前行,在辛劳与汗水中收获。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将以办好校外教育为己任,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各项培训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校外教育带来的快乐,让校外教育的公益性得到更好的彰显。

鲁桥镇青少年宫 2014年3月3日

篇2:海原县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五原县塔尔湖小学少年宫

二、建设单位:五原县塔尔湖小学

三、建设地点:五原县塔尔湖镇

四、学校基本情况:

五原县塔尔湖镇小学坐落于五原县塔尔湖镇人民政府北侧,始建于1943年,办学历史悠久,是五原县西部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完全小学,也是巴彦淖尔市农村最大的寄宿制小学。覆盖行政村20个,覆盖面积250平方公里,学校占地面积25551平方米,建筑面积8332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

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424人,其中住校生1103人,附设幼儿学前班7个,住校幼儿201人;有正式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75人。

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将乃日中心校、海子堰中心校合并后,预计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1800人,在校住宿学生约1280人,教职工140人。

五、项目基本情况:

五原县塔尔湖小学少年宫建设于五原县塔尔湖小学院内,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是集计算机、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劳技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编制人员4名,志愿者辅导员8名。可同时容纳1800多名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活动培训班,如电脑、美术、琴类、声乐等,每年参加活

动人数可达到1000多人次。

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少年宫的建成,以解决学校1000多名学生在课外之余的兴趣爱好,拓展孩子们能力素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课外乐园,推动未成年人的基本文化需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学校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达到让每一位孩子能在少年宫中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七、建设内容及规模

少年宫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总投资约103.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73.6万元,设备投资30万元。

八、建设时间 2011年。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3.6万元,申请上级投资73.6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

项目实施后,我们将充分利用配套教学设备,积极开展各类青少年活动,提升学校青少年综合素质,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将设各种活动项目,如器乐类、舞蹈类、声乐类、书法类、英语类、科技类。各项活动均采取学

篇3: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浅析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 中卫市南部山区, 全县土地总面积6463km2, 耕地15.27万hm2, 2012年总人口4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 全社会地区生产总值29.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225元。

近年来, 海原县委、政府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精杂扩特”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发展思路, 以马铃薯、硒砂瓜、小茴香、葱韭蒜、葵花和清真牛羊肉为主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节水农业示范县”, 坚持“推广优良品种、高新技术, 瞄准高端市场、实现农业高效益”一优三高为引领,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突出抓好“五大产业带”建设, 推广实用农牧业现代科学技术, 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设施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目标。

2 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2.1 土地资源丰富

全县耕地面积大, 人均耕地0.73hm2。土壤类型主要以黑垆土和灰钙土为主, 质地均匀良好, 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同时, 硒砂瓜种植区土壤类型为灰钙土, 且砂石资源充足, 为压砂地为主的硒砂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光热资源充足, 光能生产潜力大

海源县年平均气温7℃, ≥10℃积温2332℃,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35.44千卡, 光热资源充足, 能够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2.3 气候凉爽, 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

特别是我县沿南华山一带, 年平均气温比其他乡镇偏低2℃左右, 气候凉爽, 特别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

2.4 劳动力资源丰富

为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 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充足保证。

2.5 技术装备日趋成熟

先后引进新品种, 示范推广了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 (复) 套种、节水灌溉以及塑料拱棚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 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3 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海原县农业产业发展从总的来看, 态势较好, 发展正常, 并且出现了许多亮点, 但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依旧存在着依赖“雨养”农业, 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 项目支撑和经费保障匮乏三个问题, 表现在: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流通体制四个滞后;体现出:龙头企业发展不足, 管理体制不适应, 生产、加工和销售联系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差、深加工不够, 市场信息反馈不灵敏等五个不足。

4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4.1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重点突破

提升农业内部二、三产业比重。在加大种、养业扶持力度、强化种、养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着重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加大引导和招商力度,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步伐,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着重研究围绕促进农业发展的三产服务业, 如农业融资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机作业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产业信息服务等, 既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也能促进传统农业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2 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我县存在着科技成果应用少, 科技转化率低, 农民科技素质差等问题。要发展现代农业, 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要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 要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与引导作用。要建立更多示范园, 做给农民看, 引着农民干, 由点到面,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最后, 要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 借助科研力量, 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1) 如何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进行技改, 解决马铃薯精深加工问题, 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如何解决砂层老化、砂田施肥、砂层中混入土壤、压砂田病虫害防止等技术难题。 (3) 如何对硒砂瓜产品进行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 (4) 对小茴香成份进行分析, 为小茴香精深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4.3 跳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 以发展工业来发展农业。工业化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地提出“发展农业要走工业化、城镇化之路”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农业抓农业, 围绕工业抓农业。在经济欠发达的海原县, 工业比较“苍白”, 围绕工业抓农业, 就是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带动我县特色农业发展。

其次, 围绕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市场是农业生产好坏的“评判官”。发展现代农业, 就必须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引导农民于市场对接。种植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增加收入。

4.4 依靠生态发展现代农业

相对地说, 海原县环境污染少, 生态环境较好, 这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资源财富。我们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使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完全符合现代社会消费需求。其次, 发展观光农业。这不仅在吃上满足城乡群众的要求, 还要在玩上吸引城市居民的眼球。充分利用枣瓜间作、硒砂瓜景观带等基地等优势,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4.5 突破农业产业加工瓶颈和流通环节

立足我县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 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 进一步提高我县主要农产品质量。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形成一批在区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十二五”期间, 全县重点扶持发展马铃薯、小茴香、硒砂瓜加工企业。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制度。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要全力推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要全力打造“香山”牌硒砂瓜、“马万山”牌马铃薯“天都山”牌小茴香等优质农产品品牌, 拿到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三是要在省市级城市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 通过宣传推广达到销售目的。

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 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鼓励农业生产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运销, 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到2015年, 建成以县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 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架, 连接乡镇、村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兴仁镇成为环香山地区硒砂瓜集散地, 高崖乡成为辐射周边几乡镇的西甜瓜交易中心, 西安镇成为全区最大的小茴香交易市场。

4.6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机制

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以及行政、经济、技术职能部门, 成立农业农产品行业协会, 兴办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 利用行业优势, 发展行业联合、协作, 使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以及购销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专业合作组织“集团”;坚持市场运作,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主体, 建立各种形式的联结机制, 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海原县基本情况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土地整理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

1.1 总体目标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

1.2 具体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2)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提高耕地质量和等别。

(3)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促进高标准基农田的持续利用。

2. 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

2.1 土地利用现状

2.1.1 土地权属

项目区土地全部为集体土地,现由锦秀堂村、红旗村和锦旗村承包使用,承包手续齐全、合法,四至明确,面积无误,无土地权属争议。

2.1.2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14年4月份提供的测绘资料和土地清查结果,项目区整治面积1430.11hm2。耕地1087.43hm2,占土地整治面积的76.04%;交通运输用地即农村道路28.47hm2,占土地整治面积的1.99%;水利设施用地即沟渠141.86hm2,占土地整治面积的9.92%;其他土地172.35hm2,占土地整治面积的12.05%。

2.2 新增耕地的来源分析

项目区耕地主要来源为盐碱地开发。盐碱地耕层土壤含盐量在10g/kg左右,地表有盐碱皮,大部分为硫酸盐土,土壤质地沙、粘不等;地势比较低洼,地底下水埋深在1.0m~1.5m之间,改造的难度不大,是本项目的主要耕地来源,可开发面积152.94hm2。其次是土堆、废弃渠和粗地堰的清理。项目区现有田坎9.4hm2,对部分渠系进行削背改造,废弃渠道开发成耕地,渠道衬砌缩小断面,都可以增加耕地面积。除此之外还有沙地10.01hm2,沟渠52.75hm2等。

3. 工程布置与设计

3.1 土地利用布置

本项目的土地利用布局,以修复灾毁工程、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扩大农用地、耕地土地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要目的。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各类用地变化见表2。分析表2,项目区耕地将全部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现状耕地面积1087.43hm2,整理后增加了180.39hm2,增加到1267.82hm2。林地栽种农田防护林4.16万株,新增农田防护林面积14.55hm2,林地面积达到14.55hm2。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条件,以及村民的意见,农田防护林主要布设在一级田间路两侧(循环路)。农村道路占地面积为58.63hm2,比现状增加了30.16hm2,形成通畅的道路网,为项目施工及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提供便利交通条件。沟渠,为进行农田灌溉,在工程布局上采用防渗渠道灌溉,对原有土渠断面进行削坡缩减,对部分旧渠系进行清理,整理为耕地,规划后沟渠用地89.11hm2,减少了52.75hm2,大部分改造为耕地。现状田坎占地面积9.4hm2,通过土地整理全部变为耕地。项目区现有盐碱地152.94hm2,全部整治为耕地和农村道路。项目区现有沙地10.01hm2,全部整治为耕地和农村道路。

3.2 土地平整工程

3.2.1 田块设计

田块土地平整:按条田化建设要求和格田建设标准,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进行田面平整。以斗、农渠为田块,毛渠为条田,条田长为100m~600m,宽为75m~150m,毛渠控制面积5hm2左右;每个条田内形成多个0.1hm2的格田,局部高差正负3cm,土地平整土方按挖填平衡设计,剩余土方按积土清运处理。土地平整以毛渠控制为单元,顺水方向1/3000~1/5000,格田以毛渠边侧地面高程为顶点,顺灌水方向田面坡降1/2000~1/3000,每个平整单元以田埂为界。

田间积土清运:对于项目区内的田间积土,采用机械清运的方式,原则上以项目区内消化为主,用于道路铺设和填充低洼地,项目区积土29.01万m3,其中道路,渠道和低洼地填方26.4万m3,剩余外运积土2.61万m3,用于村庄内填充低洼地。清运积土后的田块地面高程与相邻耕地相同,达到灌溉有保障的耕地水平。

3.3 灌溉和排水工程

3.3.1 水源工程

灌溉水源来源于项目区北边的总干渠,项目区总面积1607.07hm3,年引水灌溉总水量1205万m3,项目区内从总干渠引出4条斗渠即人民渠、自富渠、羊登渠、军渠为四个队(社)提供灌溉水源。人民渠控制灌域面积213.38hm2,自富渠控制灌域面积425.82hm2,羊登渠控制灌域面积479.24hm2,军渠控制灌域面积512.17hm2

3.3.2 输水工程

本次设计斗、农渠均采用轮灌的灌溉方式。项目区新建农渠17199m,改建农渠18831m,开挖土方1.52万m3,回填土方4.90万m3;开挖毛渠96569m,开挖土方1.65万m3,回填土方2.78万m3。

3.3.3 排水工程设计

项目区各级排水沟淤积严重,不能正常运行,本次设计对项目区内斗、农、毛沟进行疏通,改建斗沟1条3859m,开挖土方工程量为1.91万m3;新建农沟16条13056m,开挖土方工程量为10.03万m3。

3.4 田间道路工程

3.4.1 田间道设计

道路设计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位标准;路网密度,田间道网密度合计不超50m/hm2,生产路路网密度合计不超50m/hm2。

3.4.2 生产路设计

生产路为人畜下田作业和收获农作物服务,路面设计为土路面,素土夯实路基,能满足小型农用机械的通行和人工田间作业与管理的需要,生产路路面宽2.5m,路基宽3m,路面高出田面0.30m,素土路面0.30m,间距75m~150m布置。新建生产路98821m,改建生产路4886m。素土垫层共93337m3。生产路回填积土9.33万m3。

5. 结论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的是形成集中连片、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高产稳产和生态良好,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农田。

(2)巴彦套海镇具有一定的土地整理潜力通过土地整理可新增耕地180.39hm2,新增耕地率达12.61%。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盐碱地开发、土堆、废弃渠和粗地堰的清理、沙地及沟渠。

(3)通过巴彦套海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名冲.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2] 师文祥.山西省应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3] 樊惠芳.灌溉排水工程技術.黄河水利出版社[M]2011.

篇5:海原县基本情况

按照红原县全面深化改革2016年工作台账的要求,我局已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了“营改增”各项试点工作。将 “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纳入试点范围。我局按照上级统一安排,接收并对试点行业进行税收管理。现将 “营改增”情况报告如下。

一、“营改增”宣传及培训情况

2016年3月28日按照省局、州局分项目、分环节协同推进调查核实工作的要求,红原县国税局组织业务骨干深入“营改增”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等数据进行核实,收集纳税人的问题和需求,确保调查核实数据真实、有效,为营改增工作落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瓦切镇、安曲镇、刷经寺镇、红原县城公告栏张贴了《营改增告知服务书》,并充分利用电视台、QQ群、“微红原”等平台向纳税人宣传“营改增”相关内容,2016年4月20日下午,在家圆宾馆会议室举行由红原县国税局和红原县地税局联合开展的“聚焦营改增试点,助力供给侧改革”宣传暨培训会。此次宣传暨培训会由红原县常务副县长郑子强,红原县国税局、红原县地税局负责人,全县60余户企业代表及红原县国、地税干部职工参加。培训会前,常务副县长郑子强就 “营改增”工作的推进提出四点要求:

一、思想认识要到位。只有认清形势,深化思想认识才能有效推进工作;

二、宣传工作要到位。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工作,让纳税人清楚了解相关政策与办税流程;

三、组织力量要到位。加强领导,确保“营改增”工作稳步推进;

四、服务工作要到位。拓展纳税服务措施,最大可能方便纳税人办税。同时郑子强同志还对近几年红原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激励各企业在红原发展的信心、决心。在培训会上,航天金穗公司工作人员对金穗软件安装及操作步骤进行了讲解;县国税局对“营改增”相关法律法规作了解读与交流、对新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企业所得税汇算等进行了培训;地税局有关同志就资源税等进行了讲解。

2016年4月21日,红原县国税局以“聚焦营改增试点、助力供给侧改革”为主题,以办税大厅为阵地,开展“局长接待日”进一步增强营改增宣传实效。接访过程中,接待局长和业务科长针对纳税人咨询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耐心辅导,对税收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尤其是纳税人重点关注的营改增税收疑问,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答,向纳税人发放营改增办税指南与纳税服务联系卡。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倾听纳税人的需求与意见,提升纳税人对营改增改革的支持和了解。

2016年4月22日至24日,红原县国税局10名干部分4个小组以全县“营改增”纳税户为目标,宣传半径200余公里,往返路程500余公里,对红原县全县226户“营改增”纳税户开展了上门宣传辅导工作。在宣传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放了《营改增告知服务书》和《致全国“营改增”纳税人的一封信》,同时我局干部围绕“营改增”相关政策,办税流程等问题不厌其烦,挨家挨户地讲解,对纳税户提出的问题也一一详细作答。

二、管户移交及运行情况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后我局共接收“四大行业”营改增纳税人226户,其中一般纳税人有3户,小规模纳税人223户。按行业分,生活性服务业218户,金融保险业4户,房地产业1户,无本地注册的建筑业企业。

2016年5月1日,红原县快捷三一八汽车旅馆有限责任公司在红原县国税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功为游客张婧开出第一张生活服务业增值税普通发票,金额880元;协助县地税局代开房屋租赁增值税普通发票一份,金额5250元。同时,办税大厅预约红原县红粮洗车行前来办理税务登记证和领购发票150份。标志着红原县“营改增”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2016年5月4日红原县国家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设立地税办税服务窗口,实现国地税联合办税。

2016年6月1日,红原县国家税务局迎来全面推行“营改增”以来的首个申报征收日。申报当日,局领导与分管领导值守办税大厅,税源管理人员电话预约“营改增”纳税人进行申报,并及时解决纳税人咨询问题,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处理申报中出现的网络拥堵、系统故障等问题,办税服务厅秩序良好,未出现纳税人拥堵现象,首个申报日平稳顺利度过。截止2016年6月2日18:00时,共受理“营改增”企业纳税申报5户次,建筑安装企业预缴税款7笔,征收税款147,402.53元,配售发票16户,代开发票20笔,接受纳税咨询21人次。

到2016年6月底,我局共为37户纳税人安装防伪税控设备并配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为67户未达起征点纳税人配售增值税了定额发票。

截止2016年6月底红原县国家税务局增值税入库5,378,483.72元;其中国内一般增值税入库3,721,547.57元,“营改增”入库1,656,936.15元。2016年5月1日后新增“营改增”税款共入库1,504,948.18元(建筑业1,384,020.44元,生活服务业120,927.74元);其中5月:建筑业258,023.79元,生活服务业18,700.46元;6月:建筑业1,125,996.65元,生活服务业102,227.28元。

以上是我局“营改增”工作的宣传、运行、培训以及申报、征收情况的汇报,若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篇6:平原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一)2003-2004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2003-2004年农村初中学生年辍学率为4.22%,年辍学人数为1055人,其中初一150人,初二360人,初三545人。在辍学的学生中,外出打工的占68%,经商的占15%,回家务农及从事其他行业的占17%。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就业难,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二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导致学生对升学失去信心,加之有些家长观念落后,目光短浅,致使学生辍学经商或外出打工; 三是在学校内部,实施素质教育力度不够大,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过深,考试过频,加上个别学校存在着歧视学困生现象,导致学生厌学以致辍学; 四是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我县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措施 依法控制学生辍学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自1999年以来,县政府、县教育局相继制定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控辍工作力度,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交流。围绕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坚持实施辍学报告制度、动员学生返校制度,强化学籍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入学保障机制; 二是严格执行省、市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全面推行中小学收费公开卡制度,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三是实行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对贫困学生实行减免杂费政策。减免比例:县直中小学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15%,乡镇中小学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20%; 四是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活动课建设,充分发展学生特长;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和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是全面推行制止辍学责任制,实行制止辍学“一票否决制”。每年召开一次控制学生辍学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全面落实各项奖惩政策。通过以上措施,全县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中小学辍学率特别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距离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从教育内外两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抓好控制学生辍学工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六.初、高中毕业生流向及社会就业情况 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6950人,其中有2700人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占38.8%,有600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读,占8.6%,有3650人外出打工、经商或回家务农,占52.5%。2003年全县有高中毕业生1800人,升入高等院校的有1332人,占74%,升入民办院校的188人,占10%,其它的占16%。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共有中小学校131所(不包括幼儿园),在职教职工3825人,其中在岗人员3037人,提前离岗及其他原因非在岗人员788人。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结构矛盾突出。受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区域性矛盾。县直学校和临近县城的乡镇教职工过剩,偏远乡镇教师短缺;(2)学段性矛盾。由于近几年小学生源减少,初高中生源进入高峰期,小学教师阶段性局部过剩,初高中教师普遍短缺;(3)岗位矛盾。在部分学校内部,非教学人员过剩,教学第一线的专任教师相对短缺,富余的非教学人员占用着专任教师的编制,但又不从事教学工作;(4)资源矛盾。我县农村中小学民师转正人员目前在岗的有1200多人,占全部农村中小学在岗人员的40%还多,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水平低,第一学历或高中或初中或更低一些,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低;(5)学科矛盾。从学科分布来看,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紧缺,70%以上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6)编制矛盾。2002年省政府下达了鲁政办发[2002]44号文《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与1999年的编制标准相比,调整后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由以学校为单位按班额核定,调整为以县级为单位按教职工与学生比核定。按新的编制标准,我县农村教职工队伍超编253人,而事实上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缺口很大,致使国家规定的所有学科无法开齐开足。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这些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教师减员与师资补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资源大量减少。自2000年以来,我县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实行“本科生留县直,专科生去乡镇,电大、中师生不再分配”的办法。近三年来,全县共接受派遣专科以上毕业生126人,而同期因年龄、身体健康以及去民校应聘等各种原因离岗的就有785人,三年教师资源净减少659人;另一方面,师资补充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未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制度接轨,教学亟需的学科毕业生和高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回来,各单位对回来的学非所需的毕业生不愿接收,二者互相掣肘,形成恶性循环。自2000年至今,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专科以上毕业生共计88人,实际到岗到位的仅有53人,尚不及同期教师减员的零头,各单位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以维持常规教学需要。三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令人堪忧。我县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教师外流共计111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流76人,这部分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其流向是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初中部。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使然;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人生价值观发生转变;三是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偏低,待遇较差;四是教师工作环境不良,精神不愉快,心情不舒畅。农村骨干教师外流对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心思动,部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

篇7:海原县基本情况

汤原县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林下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探索生产基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的特色发展途径,力争把该县建成全市最大的林下产品集散中心,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发展林下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汤原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1、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这不是一般的思想认识和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区域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大问题。只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思想上传统观念解放出来,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积极选择发展林下经济,就是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历史的责任赋予我们的使命感。要把林下经济当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折点来抓,教育农民注意克服传统观念,树立勇于改革创新的新思想,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自觉性。因此说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

2、发展林下经济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选择林下经济的产业,就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因为林下经济做大做强,可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把发展林下经济当作提高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来抓,采取“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办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此说发展林下经济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3、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实际需要

农民传统的经营方式,只能保持温饱的生活状况,不能尽快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只有改变经营方式,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才能不断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把改变农民经营方式当作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重点来抓,发展适合本地经济效益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说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实际需要。

4、发展林下经济是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和管理的实际需要

要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因为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经验。而经过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确定发展的林下经济,正是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需要地方党政领导的协调和指导,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现状

汤原县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五个新特点:

1、干群思想认识高。认真组织农村干部和农民学习省、市、县委工作会议精神,教育他们克服怕工作有难度、怕政策不稳、怕项目不适宜、怕个人不收益的思想,打破传统农业种养加***惯,创新种养加经营新模式,应用先进种养科学技术,加快发展林下经济速度,不断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齐心协力抓好林下

经济,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专业部门配合抓、千家万户自觉抓”的新格局。

2、林下经济规划全。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自下而上制定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末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13亿元、林下经济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5%的发展目标,落实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步骤以及具体要求,有条不紊地抓好林下经济工作。

3、打造基地建设快。着力打造“六个基地”、“一个园区”、“一个集群”,即:蓝莓实验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葡萄栽培基地、大榛子栽培基地、北药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果浆深加工园区、木材深加工产业群。

4、特色养殖规模大。依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养殖项目,全县梅花鹿、狍子、林蛙、小笨鸡等特色养殖也有所发展。

5、领导干部组织好。把林下经济纳入全县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监督管理,落实贷款、自筹、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并通过加快基础、原料基地基础设施、产品品牌打造、专业市场、场局县合作共建等五大工程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和原因

汤原县林下经济发展态势看好,但也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比较快的乡镇占70%,一般的占20%,比较差的占10%,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

1、思想观念转变缓慢。有的农民受传统种养习惯的影响,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满足于现有的经营现状,缺乏创新经营的思想意识,没有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不能自觉地参加林下经济活动。

2、发展各项措施较少。有的地方对林下经济缺乏具

体的实施措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有的对基础建设不强,菌发室建设满足不了生产规划的需要;有的地方对基地抓得不紧,林下经济形不成规模。

3、领导工作力度不大。有的地方领导习惯于一般的工作号召,缺少细致的研究和科学的规划;有的领导满足于会议部署,缺少深入实际的督促检查;有的领导对贷款、自筹、补贴抓得不紧,调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不够。

林下经济不平衡和产生不平衡的原因,已经引起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强有力的政策,采取各种果断的措施,努力把林下经济搞上去。

4、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工作部署,把发展林下经济当作全县经济工作重中重来抓,重点发展园区种植和养殖规模,努力开拓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思想建设,更新干群思想观念。要紧密联系部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现有生产现状、不想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实际,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推进会、组织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林下经济形势、任务及典型教育,使农村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优势在林、出路在地、致富在人”的道理,自觉地破除小富即安、不求发展的旧思想,树立“勤劳致富,勇于攀登”的新思想,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集中精力抓好林下经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2、采取有效办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要成立以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主导的技术服务队,分片包户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林农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要坚持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的原则,严把原料、生产、销售等三个关口,逐步实现林下经济生产管理标准化。要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鼓励种、养殖户搞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扩大食用菌、北药种植和林蛙、梅花鹿等特色养殖规模。

3、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林下经济发展。要坚持因地因地制宜、合理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科学制定规划和确定发展项目。要加大投资力度,购置食用菌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补贴。要为林业种植地载黑木耳户提供采伐剩余物,解决食用菌所需原料,无偿提供摆放场地,优惠提供发菌房。对种植五味子、蓝莓的种植户协调土地和苗木。

篇8:海原县基本情况

海原县位居宁夏南部山区, 北邻中卫市, 西接甘肃, 东邻同心。海拔高度在1100-2955m之间, 黄土覆盖较厚, 年降雨量280-400mm, 干旱少雨, 风大沙多, 自然条件恶劣, 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土地生产能力衰减,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区域经济落后, 人民群众生活贫困, 严重的水土流失也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群众始终改变不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46.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41.7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231万亩, 其中坡耕地200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86.6%。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7-9月份, 耕地不能有效蓄积降水, 坡耕地跑墒情况严重, 不利于发展农业, 因此海原县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是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效果和退耕农户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海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 干旱少雨和水资源贫乏是这里的特点, 因此在这里建设旱作基本农田, 发展水浇地是提高作物单产,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解决群众温饱, 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也是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基本口粮田的现状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科学合理的分析坡耕地综合整治在改变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向国家反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建议。因此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以《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精神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通过对我县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农业基础条件进行改善。对达不到基本口粮田标准的地区, 以村为单位采取坡改梯、旱改水、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 逐步达到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 生活基本稳定。

如何规划好基本口粮田, 让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海原县项目区水系分布、地形地貌特点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综合开发、集中连片的原则进行划分。在小流域划分上坚持以完整的流域为单元, 适当兼顾行政区划的特点, 便于今后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是坚持以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经验,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骨架, 要与梯田地埂林、田间道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结合起来。规划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

二是坚持不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则。根据退耕还林区局部地区降水量的不同, 降水量在300mm以上的, 有水源条件的优先发展零星小片水地, 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块宜采取连片水平梯田, 基本口粮田保证人均3亩以上。没有基本生存条件的区域实行生态移民, 集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区域。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需求和可能结合的原则。过去在基本口粮田建设上基本是遵循了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 为现在规划工程的难度增加了, 因此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先确定需求量, 再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分析可能程度, 然后结合起来确定能够达到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今后真正实施。

四是坚持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有机的结合原则。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都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并改善水库、塘坝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 以此作为水源发展小片水地, 生产水窖和高标准的蓄水池也可作为补充灌溉的水源。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结合的空间很大。

五是坚持退耕农户自愿和受益基本均衡的原则。规划措施应与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沟通, 尽量尊重和吸收受益群众的意愿和意见, 尤其是移民搬迁的措施要征得农民本人的同意。另外, 过去搞集中连片治理的时候受益均衡性差, 本次规划要注重均衡收益问题, 要打破行政界限和土地的所有形式, 基本做到均衡受益。

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主要任务是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集中解决退耕还林区农户粮食自给问题。按照宁夏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宁南山区达到人均3.0亩旱作基本农田的标准分区规划基本口粮田。根据我县实际情况, 基本口粮田分为旱作基本农田和零星水浇地, 结合现状基本农田, 规划新增基本农田坚持以村为单位进行, 应使项目区内退耕农户达到基本口粮田标准, 另外, 还要坚持优先发展水浇地的原则, 以确保粮食安全, 巩固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截至2010年, 我县现有梯田30.6万亩, 人均0.7亩,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坡改梯40万亩, 累计达到70万亩, 人均1.6亩, 到2020年累计达到110万亩, 人均2.3亩, 到2030年达到150万亩, 实现人均基本达到3亩的目标。

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意义重大。一是项目的建设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地表径流大部分就地拦蓄入渗, 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明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削减洪峰, 调节河川径流, 蓄洪排清, 降低河流洪水含沙量;将部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 增加了沟道常流水, 涵养了水源, 提高了地表径流利用率, 对汛期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 改善了水环境。通过兴修水平梯田, 不但能够有效阻缓坡面径流, 减轻水土流失, 同时能够提高降雨拦蓄能力, 涵养水源, 提高了土壤的抗旱能力, 减轻流失相应保留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 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促使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换和良性循环。三是项目的实施与建设, 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可有效地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 延缓下游河道淤积, 从而减轻了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四是基本农田的增加, 促使当地农民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农业生产将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同时,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进一步合理调整。

摘要:随着海原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 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因此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口粮田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

[2]国家发改等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7[3636]号) .

上一篇:丁坂小学2014年安全教育周(日)实施方案下一篇:推荐本科应届毕业生自我鉴定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