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诗歌赏析

2024-04-28

《送友人》诗歌赏析(精选6篇)

篇1:《送友人》诗歌赏析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画面?(2分)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外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淌过。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7、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情景交融;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1、《秋词》中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为秋天做了一首翻案诗《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3、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5、、《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热爱大自然景色的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座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座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冰霜下落,熊爬上树;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之顶。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2分)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有人说,颔联的“改”“迷”二字下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改”,即变化,紧扣了题目“山行”(或:点明诗人随峰同路转,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浣溪沙 ——苏轼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4分)

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4、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3分)

5、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

“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篇2:《送友人》诗歌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练习题: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6、尾句斑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篇3:《送友人》诗歌赏析

根据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能够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不止一个(辜正坤:340)。翻译的绝对标准永远不可企及,它是最高标准的标准。翻译的最高标准就是译文接近原文的近似程度,即“佳近似度”,也就是说,译作应该尽可能近似原作。衡量这个最佳近似度的标准不止一个,而是有若干相关标准组成的体系。辜正坤先生提出的多元化翻译标准就是这个由若干具体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标准系统,他们各自具有其特定的功能(ibid:344)。多元具体的标准群的建立根据翻译的内容不同而略有差异,既可以从纯语言角度如语音,语法,句法等,也可以从文体形式角度如艺术性,普通叙述性,科学技术性文体,应用类等,还可以从文体风格,特定场合因素等不同角度来界定评判标准。唐诗这类文学作品的核心是表情达意,旨在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美感和共鸣。因此,在设定古诗英译的这个多元翻译标准时,应考虑到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音韵美是唐诗的一个典型标志,应是译者应首要传达的内容。其次,语义和意境也是古诗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在衡量一首译作的优劣,应该把这两点也考虑在内。

本文拟通过多元化理论,以音韵,语义和意境三个方面为考量对象,对李白《送友人》三个版本的英译粗略的探讨。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送友人》这首五言律诗中,体先这首诗歌的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格律/音律美(整篇押eng,ing韵),形式美(五言,对仗),意境美(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孤蓬班马)。根据诗歌的艺术性文体风格,我们可以设立三个最佳近似度评判标准:语音标准(韵律,音节的相似度),语法标准(词法,句法的相似度)和语义标准(意境的相似度)。试比较一下译文:

1)Adieu(by W.J.B.Fletcher)

Athwart the northern gate the green hills swell;

White water round the eastern city flows

When once we here have bade a long farewell,

Your lone sail struggling up the current goes.

Those floating clouds are like the wanderer's heart,

Your sinking sun recalls departed days.

Your hand waves us adieu;and lo!You start,

And dismally your horse retiring neighs.

2)Taking leave of a friend(by obata)

Blue mountains lie beyond the north wall

Round the city's eastern side flows the white water

Here we part,friend,once forever

You go ten thousand miles,drifting away

Like an unrooted water-grass

Oh,the floating clouds and the thoughts of a wanderer!

Oh,the sunset and the longing of an old friend!

We ride away from each other,waving out hands.

While our horses neigh softly,softly…

3)Farewell to a friend(by许渊冲)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out,lonely thistly down.

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

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your way,

Your horse still neighs:"Adieu,Adieu"

1 语音标准(韵律最佳近似度)

从格律/音律美上来讲,Fletcher和许渊冲都有押韵,均为ABAB CDCD形式,而Obata的译作采用的是自由诗而没有押韵。从翻译的难易程度来说,诗歌的格律和平仄属于不可译因素,韵脚“城”,“征”,“情”,“鸣”四个音在英文中是无法呈现的,但是,译者可以采用最佳近似度原则,用押尾韵和抑扬格表现原诗的诗意和韵味。虽然在近代英诗中,押韵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是鉴于《送友人》是一首唐代古诗,押韵更能表现出唐诗质朴朗朗上口的古典韵味。而且,Fletcher和许渊冲的两首译诗句式整齐,长度一致,更能反映出律诗严谨的风格。从这两点上来说,Fletcher和许渊冲的译作胜出。从字数上来说,原作40字,Fletcher译作62字,许译52字,后者更接近原诗的风格,而且在抑扬格上处理的较Fletcher的好。

2 语法标准(语义近似度)

诗歌的修辞如对仗,暗喻等属于半可译因素,译文中可以采用排比实现上下句的对应,使译入语读者产生类似于原作读者的审美反应。三位译者对诗中的两种主要修辞方法对仗和暗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且效果各有千秋。先看各个译本中对仗的处理。

试看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一联标准的对仗。“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用“横”字勾勒出青山在城墙的北部横卧的静态美,用“绕”描绘了河水围绕着东城缓缓而出的动态美。这一联只有许译保留对仗的效果,但是bar一词在句中略显牵强。Bar在英文中有“阻断,妨碍”的意思,放在诗句中只有山脉挡住去路的霸道感,不能体现青山静卧的美感。而且,northern sky和原文的“北郭”在意思上也有出入,郭,意为城墙。北郭,即背面的城墙,而不是天空。Fletcher的译文中,如果把下半联改为:Round the eastern city white water flows既能表达原句的意思,又能和上句形成对偶。就炼词来说,Obata的两个动词显得更为自然顺畅:

Blue mountains lie beyond the north wall,

Round the city's eastern side flows the white water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静态的山水画:青山以美人之姿横卧在城墙的北面,从城东又缓缓流出清澈的河水。Lie本身就有横卧的意思,flow虽然用词简单,但是在句中衔接自然。就像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余”和“上”两词,虽然简单,却能最直观贴切的展现当时的场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Obate的译文也没有形成对仗,下半联若翻译成the white wa-ter flows round the city's eastern side可能更好些。

再看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此联既有对仗,又有隐喻。“浮云”象征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暗含自己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犹如夕阳徐徐落下,不忍心就此离去。此联既有景(白云飘浮,晚霞漫天,一轮落日缓缓西下),又有情(游子远去,故人惜别,万般情意尽在不言中)。虽然只有短短十个字,却表达了如此复杂的含义,对译者的功力是一个考验。三个版本中,即保留了原意,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只有Obata的译文:

Oh,the floating clouds and the thoughts of a wanderer!

Oh,the sunset and the longing for an old friend.

和原句一样,没有动词,只有两个实物:the floating clouds the sunset;两种情感the thoughts of a wanderer,the longing for an old friend.不但一五一十的忠实翻译的劲联的所有内容,连内在的寓意也无一遗漏,的确是神来之笔。

许渊冲译文: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为了迁就意思而忽略了意象。过于强调与友人惜别的心情,忽略了落日余辉这一景色的描述。虽然他采用了重复强调的修辞手法进行补充,但毕竟失去了原句朦胧含蓄的美感。

3 语义标准(意境近似度)

从意境美上来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都不难翻译,都是属于可译因素,在英文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形象符号。翻译的关键在于怎样找到最切近自然的对等语,不仅能译出原作信息,还能使语言顺畅自然,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出入比较大且富有争议的是“孤蓬”和“班马”两词。

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秋天枯萎后,草根拔起,随风飘荡,后来常用以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游子。李白诗中曾多次使用飞蓬、旋蓬、飘蓬等词。除了这首《送友人》,在《效古二首》曾有“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一句,意为身世飘零,犹如蓬草。杜甫有诗《赠李白》也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孤蓬万里征,意思是说,友人像无根的蓬草一样随风飘零,即将踏上万里征程。在各个英译版本中,对于孤蓬一词并没有给出十分合理的解释。有的以为是浮萍,而误译成water-grass,如Obata;有的对孤蓬万里征一句误读,意思与原文相差甚远,如Fletcher。他把飞蓬看作小船,孤帆的喻体,因

而译为:your lone sail struggling up the current goes,孤帆在大浪里漂流。虽然很有凄凉的况味,但毕竟不是诗歌创作,不符合优秀译文的标准。许渊冲的译文再次忽略意象,采取了意译的办法:you'll drift out,lonely thistly down,意思没错,但是去了隐喻带来的意境美。

而对于班马这个形象,三位译者都没有给出恰当的翻译,都用my/your/the horse代之。实际上,班作为形容词有其特别的含义。班马,意为离群的马。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杜预注:“班,别也。”所以,萧萧班马鸣可以解释为: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4 结论

奈达和纽马克曾不约而同的指出,衡量一个译本好坏,首先要看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是否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这个论点和辜正坤先生提出的“最佳近似度”原则不谋而合。对于古诗的翻译,优秀的译文首先要使接收者正确接受原文的信息,使译文读者领略到和原文读者相似的意象和韵味,其次才考虑形式上的类同性,把译文翻译成长短一致(五言,七言),行数相同(绝句,律诗)。对于《送友人》一诗的翻译,语音近似度上,Farewell to a friend(by许渊冲)>Adieu(by W.J.B.Fletcher)>Taking leave of a friend(by Obata);在语法近似度上,Obata的译文最接近原作的标准;而在语义近似度(意境)的表达方面,三位的译作似乎都有欠缺,未能准确把握李白的原意。综合看来,三个版本各有千秋,对原诗理解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正如余光中所言:“由于语言隔阂,文化迥异,两种文字在形,音,文化,修辞,思考习惯,美感经验,文化背景上既如此相异,字词句之间就很少有现成的对译可循。”(余光中,2002:37)鉴于此,提倡多元翻译标准,更能为译者提供广阔的自主空间,并创作出更优秀的译品。

参考文献

[1]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外国语,1993(2).

[4]苏文秀.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

[5]吴钧陶.杜甫诗英译150首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6]高玉昆.论唐诗英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4):21-29.

[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1.

[8]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篇4: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

[关键词]李白;《送友人》;《花萼楼赋》;范崇凯;高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73-05

李白《送友人》是一篇万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其诗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诗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甚至被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誉为:“对景怀人,意味深永。”但对李白此诗中之“故人(友人)”为谁,及何地所作等“诗本事”,则考索不多,因而也就难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不能不说是李白诗研究中的一件憾事。今特对“故人(友人)”所指及相关问题进行考索,以抛砖引玉。

(一)

明人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20“诗”“赠送上”著录的诗作中有:《淮南卧病书怀蜀中赵征君蕤》,作者署名为“李白”;《江上寄巴东故人》,作者署名为“前人”;《送友人人蜀》,作者署名为“前人”;《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作者署名为“前人”;《赠兄崇凯》,作者署名为“范元凯”。这五首诗的前四首,从作者署名看,皆为李白之诗。其中的第四首《送友人内江范崇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上面提到的李白四首诗,又见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第一首,见《全集》卷13,篇名全同;第二首见《全集》卷14,篇名全同;第三首见《全集》卷18,篇名全同;第四首亦见《全集》卷18,但是篇名有所不同。《全集》篇名为《送友人》,比《艺文志》少“内江范崇凯”五字,而这第四首即是我们要考索的。

上引《全蜀艺文志》所录李白的这几首赠送诗,我们注意到:从诗名看,多与蜀地有关,而且往往构成整齐的“动词(V)+名词词组(N)”结构。说得更具体点,就是形成一种固定化的格式:表送别怀念类动词+被送别的友人的籍贯地望+被送别者。这正是古代诗人给诗篇命名的常见格式。所以,我们认为,《送友人》诗的全名当据《全蜀艺文志》,作《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为正,“友人”的真实身份是“内江范崇凯”。另外,《全蜀艺文志》卷1“赋”还载有范崇凯《花萼楼赋》全文并《序》。

关于《送友人》之“友人”究竟为谁,明代的另一学者曹学俭也很关注。曹学俭《蜀中广记》卷101《诗话》云:“李白‘青山横北郭’一首题云:《送友人作》。不知其为何人与何地也。《诗林振秀》题下加‘新津作’三字。《资县志》载此首连‘见说蚕丛路’一首,俱作《送范金卿还资州作》。金卿,即范崇凯,献《花萼楼赋》者。《内江县志》复收李白《赠崇凯古风》一首,或亦有所本也。”又《蜀中广记》卷8云:“川西道成都府内江县志云:西北十五里,有花萼山,有寺临江崖上,锈‘汇澜有斐’四字。唐范崇凯书。《方舆胜览》:花萼山,距内江县十里许,唐范金卿读书处。按:范崇凯,玄宗时献《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乡人荣之,以赋名其山也。其弟元凯,亦能文,时称为‘梧岗双风’。李太白《赠范金卿》诗云:‘君子枉清盼,未知东走迷。离家未几月,络纬鸣中闺。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拂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又:‘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睹佳政,因之听颂声。’《白集》又有‘青山横北郭,……萧萧班马鸣’一首,《志》云亦送崇凯作也。金卿所居故址有卧碑,镌《华萼楼赋》,剥落殆尽。山之后湾,有金卿墓。”

以上引文,有几点值得注意。1.李白赠范崇凯之诗,除《送友人》一首外,当还有《送友人人蜀》(即“见说蚕丛路”首)、《赠范金卿二首》等。2.《送友人》首,又名《送范金卿还资州作》,写作地点在新津。3.范崇凯字金卿,内江人,曾于内江县西北十里处之花萼山中读书。唐玄宗时献《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有弟元凯,亦能文。

可见,曹学俭同样认为《送友人》之友人乃范崇凯。考《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之“地理类三”云曹学俭《蜀中广记》:“搜采宏富,颇不愧广记之名”,“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也。”既然“搜采宏富”,其说必有来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如果比较上引周、曹二家之说的区别,我们发现:周复俊《全蜀艺文志》谓“送内江范崇凯”,而曹学俭《蜀中广记》说“送范崇凯还资州”。这里涉及到范崇凯的籍贯地望,故不可不辨。其实,“内江”与“资州”并不矛盾。《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资州资阳郡,上。本治盤石,咸通六年徙治内江,七年复治盤石。……县八:盤石、资阳、清溪、内江、月山、龙水、银山、丹山。”则“内江”系“资州”所辖之县。如此,则《全蜀艺文志》谓“送内江范崇凯”是说的县籍;《蜀中广记》作“送范金卿还资州”是说的州籍。

至于《蜀中广记》关于范崇凯其人其事的记载,则更有较多旁证。如:《全蜀艺文志》卷20继李白四首“赠送”诗之后所著录的范元凯《赠兄崇凯》的作者介绍云:“范崇凯,内江人,奏《花萼楼赋》为第一。其弟元凯,亦自负其才。《赠兄诗》云:‘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南北东西几千里,除兄与弟更无人’。”其谓范崇凯为内江人云云,与《蜀中广记》所言相合。但这里要附带说明的是:《全唐诗》卷311只著录范元凯《章仇公(兼琼)席上咏真珠姬》诗一首,而于《全蜀艺文志》所录范元凯《赠兄崇凯》诗则未收入,不过,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遗》卷上作了补录。《全唐诗》卷311介绍范元凯云:“范元凯,内江人,与兄崇凯俱有才名。诗一首”,亦与《全蜀艺文志》所言不殊。从《全唐诗》未收《全蜀艺文志》所载范元凯《赠兄崇凯》诗看,《全唐诗》编者定未参考过《全蜀艺文志》,而两书对范崇凯、范元凯的介绍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说明《全唐诗》别有资料来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各书对范氏兄弟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范崇凯中状元事,前人也有记载。《四川通志》卷22《选举·进士》即云:“唐开元:范崇凯,内江人,状元。范元凯,内江人”。徐松《登科记考》卷5论及开元四年(716)进士时言:“进士十六人,范崇凯(原按语:‘状元,见《玉芝堂谈荟》)、薛邕、史翔。”《文苑英华》卷86录薛邕、史翔《丹甑赋》各一篇。《丹甑赋》即本科试题。《全唐文》卷335、卷439所录薛邕和史翔之《丹甑赋》,即本于《文苑英华》。可惜

的是,范崇凯此赋已佚。

又考《民国内江县志》所存有关范崇凯事迹者更多,其有关范崇凯唐开元四年中状元、后应诏作《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金卿故居卧碑镌《花萼楼赋》剥落殆尽、邑人纪念李白与范崇凯诗友相会的太白楼等记载,除可与《四川通志》、《全蜀艺文志》、《蜀中广记》等所记互相印证外,还新载了李白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首所写之地——“北郭”、“东城”之所在。

考此《民国内江县志》,所据的最早材料当为清编《四川通志》。但清《四川通志》又多据明编《四川通志》。而明编《四川通志》之《艺文志》“出杨慎手”。故据《四川通志》而编纂的《内江县志·艺文》所录范崇凯之《花萼楼赋并序》,还当作仔细甄别。

(二)

上引周复俊《全蜀艺文志》谓范崇凯“奏《花萼楼赋》第一”,并于卷1“赋”部载全赋之序和正文。其后,清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重修的《四川通志》,该书卷20《舆地·山川》“资州内江县”卷39及《民国内江县志》卷6《艺文》“赋”等亦全文录之。然而于此《赋》之作者,李昉《文苑英华》卷49、王应麟《玉海》卷164及《陕西通志》卷88、明费经虞《雅论》卷6《格式四》皆署名为高盖作,《全唐文》卷395亦同。皆与《四川通志》、《民国内江县志》之说为范崇凯作者不同。

那么,此篇《花萼楼赋》究竟为何人所作呢?笔者以为当是高盖。

王应麟《玉海》卷164云:

唐勤政楼、花萼楼(原注:并详见兴庆宫)。……《会要》:……天宝十三栽,……《选举志》: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自此始(原注:《登科记》: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萼楼赋》)。……高盖《花萼楼赋》(节录):开元中,筑长安东郛,起楼瞰于外,银榜天题,金犀玉阙,望驰道而通禁林,走建章而枕长乐。攒画拱以交映,列绮窗以相薄。金铺珠缀,飞梁回绕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莲萼。王诬《赋》(节录):……陶举《赋》(节录):……敬括《赋》(节录):……张甫《赋》(节录):……

按南宋王应麟之说,当出于北宋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该书卷49“赋”部列《花萼楼赋》共五篇:第一篇,《花萼楼赋》,题下有“以《花萼楼赋》并《序》为韵”九字注文,署名为高盖。文字与字数与《四川通志》署名为范崇凯作的《花萼楼赋》并《序》完全相同。第二篇,同前韵,作者王诬。第三篇,同前韵,作者张甫。第四篇,同前韵,作者陶举。第五篇,同前韵,作者敬括。显然,王应膦所云不是杜撰。以后,清人编《全唐文》,于此五篇《花萼楼赋》之作者署名,均与《文苑英华》、《玉海》同。可见,从北宋至清的一些典籍,对这五篇《花萼楼赋》作者都无异议,特别是有《序》的那篇,都以为是高盖之作。只有清人据明人编纂的《四川通志》加以增删而成的《四川通志》卷20、卷39,才把高盖《花萼楼赋》并《序》的著作权归于范崇凯。《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之“地理类一”云:“《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出杨慎手,最为雅赡”。故周复俊《全蜀艺文志》、清修《四川通志·艺文志》、《民国内江县志》等把高盖《花萼楼赋》定为范崇凯作,殆是承杨慎之说。杨慎,四川新都人;范崇凯,四川内江人。杨慎在修《四川通志·艺文志》时,也许出于为乡梓增誉添彩的目的而“高冠范戴”吧!

虽然,范崇凯《花萼楼赋》不传,但他当是第一个作《花萼楼赋》者。高盖等人之同名赋作,皆在其后。这从高盖等人的《赋》名题下之注可知。五篇同名《赋》作题下皆云:“以《花萼楼赋》并《序》为韵”。可见,五人之作,皆是步前人同名《赋》作之韵。此“前人之同名《赋》作”,就是范崇凯那篇被明皇誉为“天下第一”的《花萼楼赋》并《序》。

考高盖、张甫、陶举、王谨、敬括等人的五篇《花萼楼赋》,前三人者,当作于开元十三年。上引王应麟《玉海》引《登科记》即云:“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萼楼赋》。”这三篇《赋》,当是此三人应试时所作。但《全唐文》谓高盖、张甫、陶举均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即引《登科记》之说以否定《全唐文》说。笔者谓高盖等《赋》作于开元十三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高盖这篇《赋》和《序》的有些用语与开元十三年前玄宗的制诰和诗作多有相同。如《赋》云:“教本既同乎羲轩之日,睦亲又比乎棠棣之花”之“敦本”、“睦亲”,见于玄宗开元十年《诫宗属制》;“裂土苴茅以表庆,赐珪分瑞以联华”之“裂土”、“苴茅”,见于《封怀宁郡王嗣吴制》及《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开元元年八月);“信可以受无穷之祉,而保义我皇家者哉”之“保义皇家”,见于《授张说同中书门下三品制》(开元九年九月);“于是,神舆乃登夫翠辇而建华旒,钩陈警道兮环卫周。命期门使接跸,将有事乎娱游”之“钩陈”、“接跸”,见于《幸东都制》(开元五年,或开元十二年);“岂止唯临鄂杜之郊,空指邯郸之路而已裁”之“鄂杜”及“岂止…”而已哉”之句式,见于《答宋王成器等上表以兴庆宫旧里宅为宫制》(开元初)及《幸汤泉诏》(开元三年,或开元十一年)、《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开元元年八月);“即知华夷欣庆,冠带混并”之“华夷”,见于《封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醣制》。而《赋》之《序》之“代邸”云云,“乃以花萼相辉为名”云云,亦见于玄宗《游兴庆官作并序》。从上所列的高《赋》与玄宗制诏的相同点看,当是玄宗制诏先出,高《赋》仿玄宗制诏,而非玄宗制诏仿高《赋》。玄宗这些制诏之出,最早为开元元年,如《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最迟或为开元十二年,如《幸东都制》。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玄宗之制诏,更不可能篇篇都去仿一篇臣下之作的一两个词汇或句式,而是相反。因为,皇帝的制诏,相当于最高指示,做臣下的不仅要无条件遵从,而且篇篇都是自己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说高《赋》仿玄宗制诏,当是确论。

另外,高盖在赋末还写下了“嗟乎!时难再得,岁不我与。迹已混于沈滞,心未齐于出处。此小子之所以瞻栋梁以自悲,仰云霄而失序”之句。这也是应试者的口气。而费经虞《雅论》载高盖此赋时亦云:“此唐人应试赋也”。高盖此时,殆已年过“而立”,故有“岁不我与”之叹。至于王谨之赋,则作于开元二十五年。王《赋》之开头有云:“我唐有国,堑炎海而苑绝漠,封日域而堤流沙;生尧舜而开统,诞文景而成家;于兹百有二十载。开元皇帝御极,居藩符五马之兆,在天岂一龙所加。”从李渊武德元年(618)建唐称帝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合王《赋》所言之“我唐有国……于兹百有二十载”之数。徐松《登科记考》亦持此说。敬括《赋》殆亦作于开元年间。

以上考索可知,范崇凯那篇失传了的《花萼楼赋》并《序》,当作于开元十三年高盖等应试所作的同名赋以前。范崇凯于开元四年状元及第时所作的应试赋名为《丹甑赋》,不是《花萼楼赋》。范崇凯状元及第后,玄宗于花萼楼宴会兄弟,作赋高手范祟凯和其他同僚,献上各自

精心结撰的《花萼楼赋》并《序》,而范《赋》被钦定为天下第一。

(三)

李白《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一诗,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此诗究竟作于何时何地?上引明代学者曹学俭已经提出此疑问。我们认为:此诗乃李白早年在蜀中所作。其理由有三:

其一,从李白的创作崖略考察。据上文言,范崇凯于玄宗开元四年中了进士,名列第一,做了状元。但从《送友人》内容丝毫未涉及“故人”范崇凯中状元事推之,此诗当作于开元四年前,或即作于开元三年范崇凯赴京会试前不久。而此时李白约十五岁。或许有人会问,十五岁的李白,何能作此诗?据王琦《李太白年谱》云:“太白年五岁,能诵六甲”。“十岁,通《诗》、《书》,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殆作《明堂赋》。”可见,自许早慧如此,且十五岁即作《明堂》一赋的李白,其能在十五岁时写出《送友人》这样的诗,当不是问题。王琦《年谱》“后记”云:“太白生于蜀中,(25岁)出蜀之后不复旋返,凡蜀地诸作,皆少作也。”

其二,从地理方位考察。前引明代学者曹学俭提到一说,言《送友人》作于新津,新津在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之间,是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的必经之地。李白少时曾在眉山象耳山、嘉州锦冈山(或锦江山)读书,而峨眉山则是李白出蜀前的隐居之地。因此,早年游遍蜀地的李白在游新津或途经新津时遇见内江范崇凯并赠之以诗,颇有可能。但从诗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二句看,又不似送友人从新津回资州内江。因为自新津至内江,用“万里”一词实在是太夸而不实,与地理不合。因此,扈自中《资县志》之“新津作”说不一定可取。那么,上引《民国内江县志》的说法,谓李白送范崇凯之处,在清道光乙巳(1845,道光二十五年)修建的内江太白楼旧地——内江县东、西林寺刹前山,又如何呢?该志谓此地“两沟交流,群峰竞秀,即太白《送金卿》所谓‘北郭’、‘东城’处也”。又据《蜀中广记》卷8记内江原名中江云:“按《志》云:中江源出岷山,自灌口分支,经怀口入简县,历资江而下为中江,经三堆山下,西折而东至县,而复东折而南,至樟木镇又南折而西,至黄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环九十余里,而县当其中,故日中江。”又《四川通志》卷20“寺观”记东、西林寺云:“东林寺,在县东北隅,宋绍兴十一年建,明洪武中重修。傍崖结楼,即石镌像,高阁临江渚,俯秋水之清涟;绀殿列峰峦,望晴云之缥渺。消蝉鸣于六月,听渔唱于三更。西林寺,在县北一里,宋咸淳五年建,明洪武中重修。万松郁郁,俯瞰江流,多水云逸趣。日光初出,影浴金波,与东林寺并胜。”位于内江县城北东、西林寺刹前山之太白楼——即原李白送范崇凯处的舆地形胜,正与太白诗所写的地理位置(北郭、东城)和景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有相合之点。其地在离县城之北一里处,那里可眺望苍郁之峰峦,缥缈的晴云;俯瞰清涟之江流,浴白波之日影。故《民国内江县志》卷1言内江之舆地形胜亦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记”。西林寺,太白楼,均在今内江市西林公园内。作者曾实地考察其间,亦觉李白《送友人》诗作于内江之说,有一定的可能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证,那就是李白遍游蜀地时是否到过内江。李白早年在蜀中之作,有一首《峨眉山月歌》,其辞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王琦《李太自全集》引南宋杨齐贤注“清溪”云:“资州清溪县,乾德五年省入内江,内江在州东九十八里”。此说虽为王琦认为“恐未是”,但他也未断然否定。如此,则此诗中的“夜发清溪”句,就可证李白确实到过内江了。故该诗作于内江之说,也有一定的可能。

其三,从《送友人》一诗的用词考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力求“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这里便是“以诗证诗”。诗歌本身的用词可以透露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信息。李白《送友人》中的数个关键词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句。“青山”:本指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但在唐代的文化语境中往往与故乡或归隐之处联系起来。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诗;“宅近青山同谢胱,门垂碧柳似陶潜。”徐凝《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自首醉还乡。”贾岛《答王建秘书》诗:“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北郭”,本指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亦指城外的北郊。但往往与归根和归隐之地相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齐人葬庄公於北郭。”杜预注:“兵死不入兆域,故葬北郭。”阮璃《驾出北郭门行》:“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白水”泛指清水。但同样与归根和归隐相关联。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绿槐夹门植。”李白《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自水与汉光。”王琦注引《后汉书》:“光武旧宅在今随州枣阳东南,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杜甫《寄常征君》诗:“白水青山空复春,征君晚节傍风尘。”其次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句。考“孤蓬”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飘泊无定的孤客。《文选》鲍照《芜城赋》:“稜霜气,簌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吕向注:“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明远自喻客游也。”如果我们汇集三国至唐宋时代的“蓬”类词语,发现总是与离开故乡漂泊他方相联系。如曹植《杂诗》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钱起《送修武元少府》诗:“黎甿久厌蓬飘苦,迟尔西南惠月传。”释灵一《江行寄张舍人》诗:“客程终日风尘苦,蓬转还家未有期。”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宋祁《早济江步》诗:“薄宦真蓬累,归期问藁砧。”“征”即远行,远去。《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郑玄笺:“征,行。”王褒《九怀·匡机》:“乘日月兮上征,顾游心兮部酆。”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第三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浮云”,指飘动的云,引申指飘浮不定。《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游子”,指离家远游的人。《管子·地数》:“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陆机《大田议》:“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导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落日”,指夕阳。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杜甫《后出塞》诗之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陆圻《与歌者陈郎》诗:“落日横江老白蘋,同乡停问一相亲。”“故人”,指旧交,好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於故人之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句。王琦注:“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挥手”,即挥动手臂。表示告别。刘琨《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张耒《离黄州》诗:“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班马”即离群之马。《左传·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庾信《哀江南赋》:“失群班马,迷轮乱辙。”

通过对李白《送友人》全诗的语句进行语义学(se-mantic)考察,我们发现,整首诗歌充满着对友人离别故乡之无限惆怅和盼友归根之缱绻情愫。结合王琦《年谱》“后记”所云“太白生于蜀中,(25岁)出蜀之后不复旋返,凡蜀地诸作,皆少作也”观之,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此诗乃李白早年在蜀中为送内江范崇凯而作。

篇5:《送友人》诗歌赏析

送友人,送友人崔涂,送友人的意思,送友人赏析 -诗词大全

送友人

作者:崔涂朝代:唐体裁:五绝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篇6:《送友人》诗歌赏析

江夏送友人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古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上一篇:争做文明人,浇开幸福花!下一篇:峡谷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