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

2024-05-25

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共11篇)

篇1: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

回忆童年朋友的作文

回忆童年朋友的作文

高一(11)班孙睿

步入高中,随之而来的是繁重的功课,应接不暇的作业;时间像调了快进模式,忙碌到简直令人来不及思考。我开始想念儿时的时光,想念那时的自由与欢笑。于是在某个记忆的深处,想起了你。

记得那时,每天晚饭后都会到姥爷家附近的小区,那里变成了我的乐园。我遇到了你,你有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脸上有雀斑,一头乌黑柔顺的长发。我们年纪相仿,很快就熟识起来。

记得一次我们一起去买零食,你有一个小钱包,里面塞满了硬币。你小心地把它们数出来,捧出一把,双手交给收银员。我觉得好笑,你解释说父母不给你零花钱,所以每分钱都要省着花。我们一起开心地大口嚼着零食,分享着彼此的快乐。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可能对大人来说这有些幼稚,但那时的我们十分满足快乐。我们并不能经常见面,因为你平常在艺校上学不住在这,只有周末才到奶奶家住。于是,我就格外盼望周末的到来,我早早就来到小区,看见你手拿着一把红扇子,正在练习舞蹈。你捏住扇子的手在空中划出一个优美的弧线,扇子当即旋开。你灵活地玩着手中的道具,轻盈地随着自己的舞点旋转,每个动作显得那么到位,脸上变化的神态显示出你的投入。我不禁看得入迷,情不自禁地为你喝彩。

自从姥爷去世,我们便再没有相见。我多想再一次跟你并肩坐在喷泉的最顶上惬意地欢笑;多想再看你跳那民族舞,再一次对着你灵动的舞姿发出一声赞叹。那时我一定会和你一起,细数属于我们儿时的欢乐,纪念我们逝去的旧时光。

篇2: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

记得那次奶奶给了我们一箱鸡蛋。我幻想着自己能像老母一样把这些鸡蛋孵化出小鸡来,所以,我拿起了一个鸡蛋放在肚子上,还说:”我要一直放在肚子上,直到孵化出小鸡为止“。妈妈和爸爸听到了笑得东倒西歪,强忍着笑告诉我:”小鸡要从鸡蛋里孵化出来,必须让鸡蛋在37度的温度下孵化二十一天!说完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我听后心想:“暖气片上的温度一定达到了37度,我正好可以把鸡蛋放在上面。”于是,我拿了一条毛巾,把挑选好的鸡蛋包好,就把这条毛巾放在暖气上。

第二天,我忍不住又打开毛巾看看,希望可以将小鸡孵出来,于是,就在鸡蛋上画了一些小鸡。

等啊等,盼啊盼!终于熬到了第二十一天,我把鸡蛋拿出来一看,鸡蛋还是没有变成小鸡。我正在纳闷时,妈妈突然推门而入,她即惊喜而又稍有一点怀疑地说:“小鸡怎么跑到蛋壳上了?”我失望的.说:“那不是小鸡,是我画在蛋壳上的画。这时爸爸也过来了,他说:”不如打开一个看看吧!话音未落,就将一个蛋打开了,爸爸一看,笑着说:“孩子,它的蛋清都蒸发干了,肯定孵不出小鸡。于是,我无可奈何的让爸爸把剩下的三个蛋给打开,结果,证实了爸爸的话,一个小鸡也没有孵化出来。

篇3: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 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 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1.“童话生活”。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 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 没有活跃的想象, 孩子就无法生活。”“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 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 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的姿态, 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 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 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 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2.“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 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 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你看, 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 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 游戏是儿童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 更是儿童深入生活的一种精神体现。其次, 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的生活, 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 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 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 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这样说, 游戏的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 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 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肆的“游戏”。

3.“活动生活”。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 相应地, 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们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 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活动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 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需要强调的是, “活动”是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 是以言语为载体的, 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 “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 “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 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 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 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儿童心里, 一切客观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

1.儿童的“故事属性”。

“童化作文”认为:故事是儿童的天然属性。儿童具有“故事眼睛”, 同样一种景物, 同样一件事情, 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 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儿童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纳入自身的故事系统, 并不断演绎, 不断丰富, 朝着自我“童话”构建的方向发展。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分享故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只要遇到开心、难受、气愤、害怕的事情, 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可以是亲近的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 可以是陌路的人, 可以是狗鸟虫鱼, 可以是花草树木———他们的故事匣子就会打开, 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只要儿童一出口讲述, 一动笔绘画, 故事的元素就充分饱满, 他们常常将生活放置在故事之中, 将故事当成自己的真实生活。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的故事常常借助动作来演绎, 手脚并用, 感官互动, 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儿童的故事属性是他们的天性, 更是一个构筑在儿童精神之中的神性。正因为故事属性的存在, 儿童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2.教师的“故事在意”。

表现在儿童行为之上、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故事属性”, 在成人的眼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理解, 即便在小学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充分予以确认。特别是习作教学, 这么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富矿, 被置于课程之外, 却建立起另外一套游离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之外的训练系统。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 除去道德的审视, 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 让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回归自我, 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只要教师“在意”, 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 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 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 时时都有习作课, 处处可上习作课。此时此刻, 教师就会发现, 儿童的一切都浸润在故事之中,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是构成故事的元素, 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观之物、所想之事, 都是生长故事的情境。

3.习作的“故事课程”。

“童化作文”教学针对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 提出了“我就是故事”“我的一切都在故事中”“我的故事只是故事”“把我的故事进行到底”等鲜明的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主张, 让每个儿童自身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同时构建摸索出了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的五大方式———“图画书唤醒”“儿童文学唤醒“”同伴习作唤醒“”比较式唤醒”“教师讲述唤醒”, 并构建出“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我的童年传奇“”我的童年游戏“”童年的梦想”“我的童年主张”等六大故事写作单元。让故事成为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用故事为每个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写作大门的美丽通道, 让故事成为童年写作的色彩斑斓的绚丽之旅。

“童化作文”认为:每个家庭、每间教室都是一座“故事城堡”,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 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 “故事性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 儿童的写作生态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三、融合观:直面“儿童生态”的教学策略

“童化作文”教学不是儿童与习作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其基本策略就是一个“化”字———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它让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情趣不断打破原本僵化的教材习作教学系统, 给习作内容、习作目标、习作指导带来更多的活性元素, 让习作教学变得更丰润、更人性。而这一切是依靠“主题性写作单元”来实现的。 (如图)

1.主题统整。

“童化作文”将习作教学与儿童的当下生活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习作主题”。譬如在“我们班的卡通节”主题单元中, 笔者就将写作潜藏在卡通文化的纽带中, 使儿童在以卡通为主题的活动中“无痕”地达成写作目标。教学分四个活动板块展开: (1) “亲亲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卡通人物起名字, 写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和一些熟悉的卡通人物放在一起, 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4) “写写卡通”———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主角, 创作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这四个活动板块从儿童写作的情趣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为内容, 以儿童的活动为路径, 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课程化、教学化。

2.异质同构。

每一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主题单元, 不同的类型和文体的习作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 有机融合在系统之中,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如在“今年中秋月更圆”的主题习作中,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个习作训练: (1) 为长辈和老师、同伴设计中秋祝福短信;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月饼, 写一则商品说明书; (3) 搜集中秋习俗, 为外国友人写一份推介语; (4) 针对市场上的“天价月饼”, 你怎么看?把你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5) 中秋的夜晚, 你家是怎么度过的, 以《我家的中秋夜》为题, 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写作主题中, 从文体上看, 有记叙, 有说明, 有议论, 有推介;从篇章结构上看, 有整篇的叙述, 有片段的展现;从交往角度来看, 有祝福, 有推介, 有辩论。它们纵横交错, 点点相连, 最后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让每个儿童成为“在场”的言语个体, 让每个年段的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 使儿童的表达体验、言语交往体验被主动唤醒, 让教学的指导机制、活动机制、表达机制、交往机制应运而生。

3.做写并行。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童化作文”就是要营造“做中写”的教学场域, 通过“做”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做”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做”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亲亲红草莓”这个习作单元中, 笔者就是以儿童活动作为主体来构建的。板块一“, 草莓的春天约会”———摘草莓、评草莓、尝草莓;板块二, “草莓拼盘展示会”———说拼盘、做拼盘、比拼盘;板块三, “草莓行动发布会”———言语交往、分享快乐。在“做写并行”教学模块中,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做”中历练言语。

四、知识观:促进“儿童言语”的序列训练

“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 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 遗憾的是“, 写作知识精要有用”这样的当下习作教学的核心, 也是习作教学最基础的工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删去了。

1.确定“知识类型”。

“童化作文”结合新课标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叙述, 结合当下使用的习作教材, 以“兴趣优先、按需择用、触类旁通”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规划了十项写作知识:“观察”知识、“具体”知识“、条理”知识“、过渡”知识“、想象”知识、“抒情”知识、“分段”知识、“修改”知识、“标点”知识等, 以弥补小学习作教学知识内容的空白。

2.搭建“知识阶梯”。

“童化作文”在每一堂习作课教学设计中, 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从何教起”。我们认为, 每一堂习作课都应该有起点, 即和前面同文体的训练在知识上有承接, 与后面同类的训练有连贯。这样让每一次“教”的发生有根源, 并预示着后面的“教”有衔接。“童化作文”当下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各种知识类型在各年级、各学期建立一个知识阶梯, 让每一项知识教学拾级而上, 让每一类知识前后贯通。譬如说, 人教版小语教材“三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我学会……”, “童化作文”就将此次习作知识定位为“用连续动作描述所学技能的过程”;人教版小语教材“六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学会生存”, “童化作文”就将本次习作知识定位为“将学会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前者是三年级, 主要教学落脚点在于“写清楚”, 而到了六年级, 就将教学指向“写生动”。不同的习作目标对应着不同的习作知识, 目标提升了, 习作知识也应当晋级。

3.创造“知识生命”。

习作教学因为教写作知识和技能而充满“技术”。但是怎样来教知识, 这可是一门“艺术”。“童化作文”倡导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有技术含量、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 使所教的写作知识成为“带得走“”搬得动”的生命体。譬如人教版教材“五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一件感动的事情”, 而笔者自主开发的六年级习作课“书包里的秘密”, 无论是写“感动”还是写“秘密”都涉及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如何让“教”显得有针对性, 有生长力, 笔者在前者的教学中扣住“贴心”———只有别人“贴心的动作“”贴心的语言”“贴心的神情”才会令人感动;而在后者的教学中, 笔者扣住了“变化”———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 人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时, 知识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知识让儿童写作有了鲜明指向。

“童化作文”倡导以习作内容定位写作知识, 根据表达需要渗透写作知识, 利用例文鲜活呈现写作知识, 通过对话理解应用写作知识, 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之教”、写作动力的“蓄积之教”、写作意识的“养成之教”。

五、交往观:实现“言语分享”的动力支持

儿童为什么畏惧写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动力:写作前, 没有明确的指向, 儿童不知道为何而“作”, 没有鲜明的对象, 儿童不清楚为谁而“作”;写作时, 没有言语状态, 儿童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 没有交流的机制, 儿童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走向儿童的“童化作文”教学, 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言语交往, 不仅是应实际生活之需, 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物质人“生存着”, 而且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作为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言语人、精神人, 诗意地创造着, 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1.“基于交往”。

将写作融贯在儿童的交往需要中, 习作教学就会应运而生, 成为儿童心灵的生长。如在“童化作文”案例“欢乐端午节”中, 第一板块让儿童当“形象大使”, 用解说词、广告语推介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主人翁的角色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荣誉和责任;第二板块让儿童当“创造大使”, 创造的成功让他们充满愉悦, 用文字与同伴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荣耀已经水到渠成;第三板块里, 儿童又成了“欢乐大使”, 为自己家的粽子撰写“说明书”, 为“粽子展评会”写新闻报道, 这是与其他年级、班级分享自己的快乐和集体的快乐。构建以“交往”为动力的写作教学, 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 有真实的写作对象, 有真实的写作环境, 有真实的成果;让写作成为儿童的成长方式: 以言立人———在写作中“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创造自我”。

2.“为了交往”。

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为了应时应事、沟通交往。如在“童化作文”案例“鸡毛毽飞起来”中, 笔者由在教室里踢鸡毛毽引发习作话题, 以教室里能否踢鸡毛毽为题进行辩论活动, 因为辩论活动精彩又举行了鸡毛毽对抗赛。教学中进行了两次写作:一是辩论活动, 这事关着“鸡毛毽”的命运———能否在教室里存在, 能否延续男同学曾经拥有的快乐。因此写作辩论稿已经真正回归到写作的本意———为了交往:话语对象是观点对立的同学, 话语目的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话语方式是讲述、辩解。二是鸡毛毽对抗赛, 活动的精彩和欢愉激发了儿童交往的欲求, 使其迫不及待地要将亲历与伙伴和亲人分享, 这时写作就成了儿童交往欲求的即时性应答。习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儿童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 一旦确立, 儿童写作就会应时而生、应事而为, 变得自然贴切;作为一种言语应对, 涉及“角度、基调、人称、语气、视点、语感”等一些策略性知识的选择, 于是写作智慧也在悄然孕育。

3.“在交往中”。

“童化作文”认为, 儿童习作走向教师之前, 应当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交往”。首先是大声“诵读”, 当习作完成后, 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是及时“发表”, 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 但更多的是群体性展示:教师在班上朗读, 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载, 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张贴, 在校园BBS上发布, 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 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都能感受到“我写故我在”, 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尊严;最后是互动“评点”, 利用教室的空白墙壁, 让儿童将习作张贴其上, 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 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

因为交往, 写作成为儿童真切的需要, 成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存在;因为交往, 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资源, 从内心迸发出一股表达的力量;因为交往, 儿童从写作过程中体悟到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六、适宜观:改造“习作教材”的建设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份重要的习作课程资源, 但是, 仅仅靠这些“计划粮”, 是无法构建适宜儿童的习作教学的。“童化教学”提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 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 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 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

1.“换位”。

教材中看似容易写作的内容, 一旦进入教学视野, 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艰难。这时“童化作文”倡导:如果我是编者, 我会怎么编这样的习作题材;如果我是儿童, 我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样的内容。这样, 教学的“难题”一下子变成教学的“话题”。如在苏教版“五上习作1”的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写老师”的话题巧妙地转化成这样四个话题: (1)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2) 假如我来当老师; (3) 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4) 我和老师。孩子的眼睛立即变亮了,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材习作经过这魔术般的“变形”, 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 从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话题”离儿童的生活更亲近了, 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2.“放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譬如苏教版“四上习作6”———“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挑选出一两位, 重新编个故事……”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 “童化作文”常常放慢脚步, 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 不断生成, 原本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连贯的“训练链”: (1) “说说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明星, 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份“人物谱”;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 给它起名字, 并为自己的创意写一份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与自己熟悉的卡通明星放在一起, 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再试着将这个故事写下来; (4) “写写卡通”———假如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活了, 来到你的生活中, 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着写下来。就这样, 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 让儿童用梦想为自己的童年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统整”。

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 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苏教版“五下习作3”) 。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 必须当场举行一场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怎样让习作教学顺势而为、自然发生?我决定“借船出海”。本册教材的“习作4”是写一篇参观记,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快活林山庄一日游”, 笔者就将“新闻报道”训练有机地搭载其中。经过反复谋划, 一个清晰的教学路线图便呈现在眼前:第一步, 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叙述结构, 用片段描写快活林山庄“十八高僧”塑像群, 为下面“写参观记”中的“选择代表性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求做好知识铺垫;第二步, 提供路线图, 游览快活林山庄, 将游览经过写下来;第三步, 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 为“新闻报道”教学提供鲜活动感的教学场景。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 不仅有效, 而且事半功倍。

“童化作文”认为, 用儿童立场观照教材, 就会在教材中发现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只要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 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文化丰富教材, 就会给童年留下一串清晰的言语足迹;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 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篇4:我的童年朋友们

一、“拖把”

奶奶家有一只小狗,是一只狮子狗。它的毛很长很长,长得都垂到了地上。因为它爱跑来跑去,身子下面的毛都变得脏兮兮的,看起来像一个拖把。所以,它就有了“拖把”这个“雅称”。

拖把的毛太长了,以至于看不见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一点小鼻头。如果你掀开它脸上的毛来看,你会发现,其实它的眼睛挺大的。

虽然拖把的样子看起来笨笨的,但它活动起来很灵敏。并且,它非常好动,你会看见,院子里永远都有一个跑来跑去的小绒球。

别看拖把是一只小狗,但它叫起来很凶,绝不亚于一只大狗。有时候,你刚进家门,拖把就会猛地扑到你身上,开心的“汪汪”叫着,还摇动着它的小尾巴。

拖把不跟其他小狗一样爱吃肉骨头,它最喜欢吃鱼,每次跟奶奶家的猫抢,总是赢。它吃完了以后,还很高兴地舔舔嘴唇,像是在向那只猫炫耀似的。

拖把最好的朋友是邻居家的大黑狗,虽然它们体型相差很多,但它们相处得非常友好。当然,在争抢食物的时候,它们可不是这样了。它俩会抱成一团,滚来滚去。而聪明的拖把总是趁大黑狗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叼起食物逃走。

哦,可爱的拖把。

二、“土豆”

听了这个名字,你肯定感到很奇怪吧?其实,“土豆”是姥姥家一只小兔子的名字。这名字是表妹起的,还挺有“渊源”的呢。

表妹的名字叫马平川,小名叫马玲,外号叫“马铃薯”。表妹想用自己的名字给小兔子命名,但又怕两个名字混了,所以决定叫这只小兔子“土豆”。

土豆是一只小灰兔,刚一个月大,总是缩成一小团,像一个小小的灰球。它的毛很软很软,摸起来很舒服。耳朵也特别软,摸起来滑滑的。它的胡子很长,三瓣嘴一忽闪一忽闪的,特别可爱。

土豆虽然很小,但它的胆子大极了,总是自己偷偷地跑到姥姥家的大黄狗跟前,用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大黄狗。奇怪的是,大黄狗也不叫,也用它的大眼睛盯着土豆。哈,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土豆最喜欢吃胡萝卜干,一次能吃好几片呢,总是把肚子撑得圆鼓鼓的。土豆吃东西的样子特别有趣,它用小嘴一点一点地吃,发出“咯吱咯吱”的咀嚼声,不一会儿,一大片胡萝卜干就被它给吃完了。

土豆最喜欢的饮料是旺仔牛奶。我和表妹用小碟子给它倒了一点,土豆伸出它的小舌头,一点一点的舔牛奶,添完小碟子里的牛奶,又转过身,舔洒在桌子上的旺仔牛奶,然后咂咂嘴,好像回味无穷的样子。我发现土豆的舌头非常小,只有一个瓜子那么大。

我真喜欢可爱的土豆。

三、“将军”

瞧!它多么神气!大摇大摆地迈着方步,抬头挺胸,像是将军在检阅似的,两眼四处审视,气宇轩昂地在院子中走来走去。它,就是奶奶家养的一只大白鸡,我叫它“将军”。

“将军”浑身的毛都是雪白雪白的,只不过它总是走来走去,到处蹭,到处玩,身上的毛已经变得脏兮兮的了。虽然身上脏兮兮的,但它头上的大冠子永远都是鲜亮鲜亮的,看起来斗志昂扬,好像在向别人挑战似的。它的眼睛虽然很小,但显得十分机灵,眼珠总是在不停地转,好像永远都在警惕着什么。

“将军”走路的样子好笑极了。总是晃晃悠悠地踱着方步,不紧不慢,歪歪扭扭地,脖子还到处伸伸,观察着四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似的。可它总是摔不倒,依然不停地迈着它那滑稽的、让人看了发笑的步伐。

它最爱待的地方是奶奶家以前的厨房(不过现在用不着了,便用来堆放杂物)。“将军”喜欢下榻在旧自行车下面的一个旧鞋盒子里,天气冷的时候,它就蜷缩在这个宿营地里,像个大绒球,一动不动。

“将军”最大的特点就是——饭量大。它真的是太贪吃了。有一次,奶奶给她盛了一小碗玉米糊,虽然它用嘴一啄一啄的速度很慢,但不一会儿,玉米糊竟然被它给“消灭”掉了!还有一次,它居然自己跑到厨房,吃了一小把油菜叶,又把一个大冬瓜啄得千疮百孔,还把盆里的水喝了一大半,并且在地上拉了一堆便便,这下可把奶奶给气坏了。

篇5:我的童年回忆的作文

我趴在车窗前,脸颊贴在玻璃上,窗外的景色将大地渲染成了橘红的色彩,夕阳正悄悄沉了下去,晚霞,美得令人惊艳,层层都蕴含的各式动人心弦的神秘色彩,今天我们回去晚了,不过也唯有它能令我无声的屈服。

奔驰而过,幼稚园的长颈鹿与我们别过,跨过一个红绿灯,我看见那栋已有年岁的古屋,隔着穿梭其间大马路,与之对望的是一大片宽广的空地,附满着杂草丛生,夜晚总给人一种严肃的威胁,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间日夜灯火通明的商场,有好几次在客厅里踱步,猛一抬头还为是白天。

外婆和外公家很热闹,大阿姨虽已出嫁,但和姨丈及表哥、表姐依旧住在娘家,皆在学校任教,闲暇时总会和朋友一起出去打棒球,有时也带家人们出去爬山健行。小阿姨在外地工作,那时的她犹未出嫁,常常在假日时回来,她很大方,对待我们这些孩子又好,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孩子王”。

每当我回到外婆家,外婆总是亲切的待我,深怕我有了甚么万一,我总受宠若惊。我爱跑去找表哥、表姐,他们正在书桌前专心,我的到来对他们可说是又爱又恨,我总是在书桌前转呀转得扰着她们不能念书,偶尔安静下来,四点一到我总拉着表姐骑脚踏车,无奈,她也只好依着我了。

篇6:回忆我的童年作文

只要你去过大夫山,就会知道要想进去是那么的难,因为大夫山名气很大,每到周末天气好时来大夫山游玩的人成群结队,进山的路可谓人山人海。我曾经见到一位洛溪的朋友都远道慕名而来。

一进大门便是一个湖泊,湖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鱼,人们可以随便抓(前提是你能抓得到)。那里有:鲤鱼、草鱼、鳊鱼......可谓是淡水鱼集中营。这里的鱼都十分狡猾,记得上次我来这钓鱼,钓了许久也没有个动静,我终于忍不住了拿起鱼竿一看,我的鱼饵已经不翼而飞了,而凶手已近逃之夭夭了。哎,鱼没钓一条,反而把一袋鱼饵用光了。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了我儿时最让我开心的地方:儿童公园。我还记得那棵参天大树下的沙池那时我童年和一些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笑的乐土。小时候,每当炎热的夏天,我会把小脚丫插进沙池里,那凉丝丝的滋味可是非常爽的,我们在沙池里建城堡,挖沙坑,埋脚丫。玩完了这些我们便会打水战,只要你经过那里便会听到我们的笑声。在往前面的不远处有一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单论长相不亚于牡丹,论香味也不亚于玫瑰。所以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这里野餐。

再往左走就到了大乌岗,大乌岗是一座高山,山上政府开辟了很多山地车的骑道,20xx年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其中山地车比赛场地就在大夫山,从此有许多骑行爱好者到这里来挑战极限!翻过大乌岗往右走就出了大夫山。

篇7:回忆我的童年作文

说起我的童年,不得不说说我家庭,我爷爷老弟兄三个,排老大,生我父亲兄弟姐妹共8个,男5女3,另外两个爷爷各两个儿子。小时候的北方农村,家族观念还是很重的,等到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是分开干活了,但是每当有大的活计认定时候,大家还是习惯一起干,然后一起吃饭,很是热闹。

爷爷呢,很早就去世了,大概是我1岁过点的时候吧,我爸爸是家中长子,也是整个家族的长子,我哥就是整个家族的长孙了,最小的叔叔比我哥仅仅大1岁,四叔也就比我哥大三岁,奶奶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从我妈妈进门开始,就没上地干过一天活了,所以两个叔叔加奶奶便分配给弟兄三个养,正好一人一个。我哥比我大8岁,二叔的女比我大2岁,儿比我小一岁,三叔儿子比我小5岁,所以总体来说,就我家的负担最重,当时的农村又没有什么工可打,所以我家的经济条件成为整个家族中最差的,这种情况直到我毕业结婚前才改善。

篇8: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

一、精心设计导语

(一) 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思维活跃, 情感丰富, 部分学生可能仍处于小学到中学转型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注意利用他们的身心成长特点, 适时利用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基于本文的主旨在于——趣味阅读。笔者认为, 在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类比导入:如马克·吐温在发表完《竞选州长》一文后遭受到霍夫曼的言语挑衅, 他却利用自己的幽默才智成功地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但也要注意通过故事实现关联导入:如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他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关联, 把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故事巧妙地穿插到课堂导入, 避免单纯的介绍背景, 引发尴尬的课堂沉闷现象, 从而实现趣味教学。

(二) 悬念导入法

要设置悬念, 先要明确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基于此, 教师可以通过结构“温习鲁迅——重识鲁迅”这样一个小片段, 来更好地实现学生对作者的全面认知:即鲁迅的笔锋从犀利辛辣到含蓄温情的无限转换和延伸。具体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追问和学生讨论等方式实现, 如此一来, 既能活跃课堂氛围, 一起温习所学知识, 查漏补缺;又能直接有效过渡到本课时, 激发学生对温情状态下的鲁迅的期待和想象, 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倡导多元阅读

(一) 在录音中默读——摸索趣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适时截取一些优秀的教学示范朗读片段, 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纠正字音 (如确凿、菜畦、蟋蟀、秕谷、鼎沸、竹筛等) ,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录音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起伏, 凸显文章的趣味色彩。

(二) 在角色朗读中阅读——体会趣味

分角色朗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帮助他们亲近文本, 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实施角色朗读, 应当注意:少而精。此文不像高中篇目《鸿门宴》《雷雨》, 具有纷繁的人物设置, 需要庞大的角色朗读阵容。此文少而精, 角色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切题、细致、准确地体会鲁迅先生儿时的那份纯真、自然、美好的童趣, 让自己的语言和先生的文字交融在一起, 能起到积极地感染人心的作用。

(三) 在对比中阅读——交换多元童趣

此类满载童趣的文章数不胜数, 语文教师可以择取其中的优秀篇目, 启发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练习的对比阅读中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学生在同类的阅读中会尝试着发现其中异同, 体会多元童趣。

三、坚持重点赏析

(一) 设计问题, 层层深入作者童趣

就本文而言, 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描写百草园的部分, 因此, 教师要重点围绕这部分以点带面贯穿全文、解读文本;突出问题设计的操作性和覆盖面。要明确思索提问、小组讨论、小结作答这一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如:1. 大家探讨一下:第一部分的文眼是什么?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有无顺序?如果有, 请从文中指出并加以分析。3. 当作者在具体描述百草园时, 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 这起到了什么作用? 4. 作者在雪地捕鸟一段, 连续用到了哪些动词?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带着问题不断探索, 也就悄然激发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二) 组织讨论, 发现延伸自我童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把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及时地切换过渡到学生特有的情感心路历程上来。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体验式、生活型、趣味化教学的目标, 从长远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 教师要在课上给予学生相应的表达空间, 满足他们的倾诉欲望, 让学生在体验过作者的情感后, 能及时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换言之, 文本阅读 (是基础) 、对比阅读 (是巩固) 、自我发现 (是升华) 三者相互渗透,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换趣味。

四、合理使用课件

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截取一小段蟋蟀的叫声、播放蟋蟀图片、百草园的风貌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 进而唤醒学生的童年记忆, 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 本文的趣味化教学:优质 (或幽默或故事或悬念) 的导语是前提;丰富 (录音默读、角色朗读、对比阅读) 的形式是基础;重点赏析 (体会作者写作顺序、情感起伏) 是关键;善用课件 (通过图片、声音、视频传递生动、形象的童真童趣) 是必然。此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趣味教学还可以通过:教师大方分享自身童真童趣和学生加强课堂互动;课后布置“我童年的那些事儿”等小作文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式来具体实现。

参考文献

[1]黄丽.浅谈中学语文的兴趣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0) .

[2]徐溪.语文“兴趣教学”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1) .

[3]刘霞.中学多媒体语文教学与兴趣激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 (5) .

篇9:童年的回忆

那个时候景德镇十八桥一带有许多卖鱼的摊贩,许多像成人身体那么长的淡水鱼摆在马路的两旁,我喜欢看鱼,喜欢比较它们的不同形状,比较哪一条更大。祖父告诉我,大鱼都是从鄱阳湖里捕捞上来的。更吸引我的是老虎和豹子,十八桥一带时常有猎人将捕杀到的老虎或豹子挂在大树上公开出售(那时森林未遭到破坏,常有虎患,政府奖励猎杀老虎)。我不知道老虎肉是什么滋味,很想尝一尝,可是祖父总是说老虎肉不好吃。他见我一再要求,便买来牛肉,说牛肉比老虎肉好吃。我这一辈子牛肉吃得多了,没有尝过老虎肉仍觉得是个遗憾。

我还十分喜欢昆虫。5岁时有一次舅舅带我到昌江边玩,在树上捉了一只知了给我,我高兴得不得了。后来不小心弄飞了,我懊悔得哭了一场。那时候不需要上幼儿园,住的地方离野外不远,野外有小溪和长满了灌木丛的山岗。也许是那时候社会治安良好,极少有拐卖儿童的事发生,祖父祖母放心让我一个人出外玩耍。我常一个人跑到野外,到溪边捉蜻蜓和蝴蝶,到山岗上捉蚱蜢。有一次我在山岗上的灌木丛里发现了一种长着双翅,肚腹呈红色,形状很像知了的小飞虫,趴在低矮的树枝上很容易捉到,不由得大喜过望,立刻捉了好多带回家去。我想这一次不能让它们飞了,可是放哪儿好呢?找来找去,在床底下发现了一个有盖子的空瓷坛,便将红虫放进去,盖上了盖子。后来又上山捉了几次红虫,统统关进了瓷坛。祖母不知道我的秘密,她大概是想用瓷坛做腌菜,打开了瓷坛盖,结果红虫纷纷飞了出来,弄得满屋都是小飞虫,祖母大惊失色。好在她十分疼爱我,只是略微责备了我几句。

9岁那年,我随祖母坐船沿昌江经鄱阳湖来到南昌,投奔我的父母。那时我父母住在叫作珠市尾的地方,对应的小学是珠市小学。本来我在景德镇已读完了二年级,应当升三年级的,可是转学的时候出了意外。我从小就有遗传性近视,转学时要进行入学考试,也许是那时我个子还比较高,考试时老师让我坐最后一排,没有试卷,题目由老师写在黑板上,因为字写得很小,我看不清楚,结果交了白卷。这件看似很小的事极大地影响了我,使我重读了二年级。而我粗心的父母居然毫不知情。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不莫名其妙地留一级,我后面的人生轨迹会与现在大不相同,也就是说,二年级以后我所有的同学、朋友和同事都会是另外一些人,我的妻子和儿女也会改变……几十年后,当我成了作家,向我年迈的父母谈起这件往事时,他们大感惊讶,问:“当时你为什么不向老师反映呢?”我说:“当时胆小,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所措,更不明白交白卷会有怎样的后果。”

这件事虽然改变了我的人生际遇,却并没有改变我的天性。我仍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南昌城内虽然没有景德镇郊外好玩,但有一个地方很快吸引了我,那就是图书摊。那时南昌的大街小巷有不少的图书摊,以连环画册为主。坐在书摊旁的矮长条凳上看书,薄一点的一分钱可以看两本,厚的只能看一本。每天放学后和节假日,我除了有时会和同学去八一公园和万寿宫玩耍,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摊了。我在连环画册里看到了绚丽多姿的世界。这使我沉迷于此,常常到天黑才回家。那时候我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在看书上了。有时候钱不够,我还掏过挂在门后的父亲裤子口袋里的硬币,好在他没有发现。胡琴街有一家书摊可以赊账看书,还可以租回家看,我成了那儿的常客。记得有一次我赊欠的款项加起来达到了五毛钱,因没有及时还,致使书摊老板上门讨要,弄得很是丢脸,还招致父亲的责备。四大名著我都是首先从连环画里看到的,一个书摊上的连环画看完了,我就转向另一个书摊,后来差不多所有书摊上的连环画我都看过了,我就转向阅读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书籍,开头读的是各国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后来又从《西游记》开始,认真读了四大名著, 这才真正感受到文字和文学的魅力。再后来,我又被科幻小说、神秘小说和侦探小说吸引住了……印象深刻的是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及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为我后来创作科幻侦探童话打下了基础。半个世纪后,我遇到了一位失联已久的小学同窗至交,他知道我成了作家,惊叹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关于地震和海啸这些知识,我最早都是从你口里知道的……你二年级转来我们珠市小学,四年级因搬家又转走了,这就是说,你三年级就知道了地震和海啸是怎么回事……”我点点头,说:“是的,我当时是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他问道:“你现在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吗?”我告诉他,我一直在不断地读书,如果没有这个好习惯,我恐怕成不了作家。想了一会儿,我又对他说:“作家光靠读书还是不够的,还得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书本上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东西则需要修改……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不至于沦为书本的奴隶,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颖别致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来……”

篇10:回忆我的童年作文

小的时候我特别怕狗。记得有一回,我到奶奶家玩。在她家旁都是凶恶狗,当我出去的时候,一条大狗追赶我,我连忙跑进奶奶家里,才躲过一场灾难。

以后,我见到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我越怕狗,狗叫得越凶。怕狗成了我的病。

我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怕狗是一种可笑的事情。

我看见狗便站住。我与它怒目相视。狗叫得可凶了,一边叫一边做出扑过来的动作。可它并没有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了几步,狗也跟上前几步,但没有向我扑过来。“哼!你的本事不过如此!”我说道,胆子大了起来。狗叫得更凶了,我伸手在地上拾起了几块石头,瞄准了狗,“该死的狗!给我滚蛋吧!!!!”我叫道,把石头扔出去,石头重重打在了狗的身上,狗哀叫了一声,叫得不那么凶了。我又连射了几颗,打得狗落慌而逃。看着狗慌忙逃去,我轻蔑地冷笑几声。以后我见到凶恶的狗,我便拿着石头攻击它……

篇11:回忆我的童年朋友作文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洞前的公园,我和应子凌在那边痛痛快快的玩上了一会儿。把我们热的像“夏天穿棉衣——武汉(捂汗)”

接着我们去了太极洞门口,那边有人说里面很黑记得买上手电筒!于是我们买了两把手电筒,一个给臭宝(也就是应子凌。);另外一个给我。我的颜色是蓝,他的颜色是黑。我们一进去我和臭宝就打开了各自的手电筒。没想到里边的灯光非常的亮根本不用手电筒!

然后我们看地图,发现了水滴石穿的奇景在水洞,于是我们直接去水洞,在去的路上我们发现了两大奇观!一个是“倒挂灵芝”,另外一个是头顶上的“墙壁”!

“倒挂灵芝”是用千年的水滴成的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磨古力,让人想扑上去吃几口!接下来看到的是头顶上的“墙壁”了。可别小看了头顶上的“墙壁”!它的表面非常光滑也非常的尖!如果取下一块就像盘古开天用的斧头!

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滴水石穿的现场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不跟我想象中的一样!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块大石头上面被水滴了几个小洞而已。没想到它是一块巨大大石头被滴了两寸深!它是被水滴几千年几万年的不停的滴!真是一个百年难见的一个奇观!

上一篇:毕业年级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中考试题分类——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