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什么

2024-05-06

高二历史学什么(精选9篇)

篇1:高二历史学什么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5、官营手工业进:官府统一经营,明代中期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工艺高超)地位。产品不进入市场,采取强制工匠劳动。

6、私营手工业:为了牟利,私人创办,明中期之后占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7、家庭手工业:由小农经济决定了其主体(女织,人们生活用品主要来源)地位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3.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草市兴盛。

5.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广泛使用白银,货币经济(由于朝廷要求农民把粮食换成钱,用钱交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糖、棉花、茶)的商品化(人们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买,变成商品这个过程)。⑤形成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周到唐代: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根本原因: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种。直接原因:商人不稳定的流动性

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广州十三行)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广泛使用白银,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评价: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有量无质,技术含量低)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征:1、机户(拥有生产资料,为了致富)2、机工(没钱,只能劳动)3、自由雇佣4、分工明确,生产力强

3、概况:(1)苏州:纺织业。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原因: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_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篇2:高二历史学什么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_贸易区

(1)_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_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篇3:关于高二历史教学的思考

一、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学情

新学期伊始, 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班级, 拿到课本, 就应该在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准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此外最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熟悉教学, 吃透教材, 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时不能闭门造车, 而要积极参加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大家一起取长补短, 交流思想, 寻求共同进步。

教师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备学生, 对学生基础不同的班级,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排名靠前的优等生, 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不但要学习眼前的知识, 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对处在班级中间的中等生而言, 教师要教给他们高效学习方法, 有些态度很好, 很想努力学好, 但是花了跟别人一样, 甚至更多的时间, 却不能获得一样的成绩, 致使他们自信心受挫, 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 而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后进生来说,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历史教师应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创新。 尤其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考考纲对历史课程学习提出的要求是: 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一是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 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的重要环节, 要为高三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比较学习法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历史, 而是不喜欢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点, 为此, 教师应有计划性地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如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 而且几条线索非常清楚: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殖民扩张即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都有涉及, 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比较、归纳、概括, 找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十七八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 但资产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方法

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 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指史实是客观的, 主观性指结论具有主观性。 历史结论时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 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意识, 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 不能“只唯书”, 而要学会思考。

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 但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 也存在谬误。 例如,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 而今帝国主义却是垂而不死,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再如, 经济危机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 而几年前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 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教材是死的, 人是活的,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应自己, 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方法。 今后教学中, 教师要加倍努力探索, 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外, 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 就没有进步。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 历史教学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 最终评价标准是什么, 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体现, 要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习了什么, 掌握了多少, 是否对历史课有了更大的兴趣, 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历史课程学习。

反思不是指简单通过一套试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 而是通过总结反思看学生在哪些内容上还存有遗漏, 哪些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这样复习时才能有的放矢, 重点识记薄弱的部分, 长远的说, 有利于高三复习时有所侧重, 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面对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 如何实施? 这是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更重的工作任务, 挑战也更大。 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找对策及今后努力方向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最重要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摘要:在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 高中生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 高考的警钟时刻在他们脑海里回响。学校、家长尤其注重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 而比较忽视历史、地理这样的副科。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守住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 如何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历史课的重要任务, 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汉林.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周健.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4 (17) .

篇4:高二理科历史“小高考”备考策略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审题,掌握解题技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共4小题,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起抛出问题的作用,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材料只是“引子”,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有历史的领悟能力,即学历史的小智慧,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当然,“小高考”试卷为体现时代性,从来也不回避热点问题,备考阶段还要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如周年、民族复兴、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济全球化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篇5:高二历史学科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着重介绍了20世纪以来的重大世界格局的变化及过程。主要涉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苏东巨变后的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本学期还要开始对必修一政治史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注意综合联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高二学生基础一般,历史综合运用能力较为薄弱,学习方法也较为单一,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要求掌握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各节内容的重难点及基础知识。

2、复习掌握必修1教材的内容。在高一会考基础上再深入理解,加强事件之间的联系。

3、加强基础题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历史解题能力的指导。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通过集体备课,凝聚团队力量,提高课堂效率。

2.注重过程评价,进行历史选修3的模块测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指导,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后辅导。

4、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选修3单元二

华盛顿会议

单元三第1、2、3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走向世界大战

第4、5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第6、7、8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单元五第1、3节

朝鲜战争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23单元测试

第3、7节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海湾战争

单元六

和平与发展

模块考试

复习

期中考试

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

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四、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专题七

近代西方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八、九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测试

复习

期末考试

篇6: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组:付达玲

通过和必修教材的对比,选修教材更突出的是知识详细、材料丰富,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一、新旧教材对比。

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并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很好地应付考试。而一标多本下的新教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以专题的形式来呈现。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三个历史必修课模块实质是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内容的展开和深化。在这些方面新教材无疑给了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贴近我们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可以说文明史观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势必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在异彩纷呈的新教材面前能否从容应对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过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过程中,翻阅了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宗白华《中国哲学史提纲》以及其他大量的文字材料,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对于一位教文科的教师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工作。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要多读书。

二、关于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趣!在课堂当中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将书本的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构建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

第二、创设积极的问题与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比如我在上《百家争鸣》这节课时,设计了如下的讨论题目: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墨子说:我以身作则。现在我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来展开讨论。

当我在课堂上抛出以上的话题后,教室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成功地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堂方式。

第三、正确理解课堂师生定位,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予以指导和调控。

要正确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火花。

三、关于我的教学探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自知困”。关于新课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仍旧是我必须要探索的一个大的问题。在新学期的《导言课》当中我对我的课堂内容作出了如下一些改动,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围绕着三个主要的问题展开讨论:

1、什么是历史?

2、为什么学习历史?

3、怎样学好历史?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篇7:高二历史教案

1.知识要求:

了解或掌握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背景、最早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阶级阶层;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特点,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早期斗争。

2.能力要求:

(1)分析为什么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而产生。

(2)综合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3.情感目标: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诞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资本主义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步伐。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种压迫,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观点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是一个重点。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社会条件;了解早期资本主义的著名企业;懂得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

(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及其特点是又一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的,这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一面;同时又具有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赖性的一面,使其在政治态度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这给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是重点。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特点还有,先于资产阶级而产生;分布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斗争;破产农民多,有利于工农联盟;身受三重压迫,斗争性强。中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已经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2.难点分析: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难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于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一方面,外国资本家利用从中国攫取的各种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市场,处处危害中华民族资本,反对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清政府的厘金、苛捐杂税和其他勒索,也给民族资本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广东新兴的民族资本缫丝工业,曾一度遭受封建行会势力和地方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摧残。另一方面,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例如,在技术上需要聘请外国技师,购买外国的机器和原料;在资金方面往往要向外国银行借款;在投资方向上主要是尚未被外国资本势力完全占领市场的那些行业,或者是适合外国资本掠夺中国原料需要的那些行业,如缫丝、制茶和轧花业等等;就连在投资地点上都无法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当时100多个民族资本工厂多在通商口岸,集中在上海、广州两地,这是因为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的原料和技术设备,或者是为满足这些地方外国人的需要。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击排挤下不得不依赖封建势力甚至采取行贿等手段去拉拢地方官僚,求得减免税厘及专利的特权,或者呈请官督商办,管束工人。此外,当时民族资本企业的投资人,又多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商人一般都捐有官衔。上述民族资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他们一方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软弱性。早期民族资产阶级这一特点,影响深远,伴随着整个旧中国的历史。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提问:洋务运动对中国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回答)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条件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④洋务运动的诱导。

讨论:有人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是怎样认为的,请阐述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观点一:同意这种说法。理由: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4、资本主义侵略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管理方式等。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

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敌 入侵,中国也会缓慢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但是这仅仅是外部条件。

观点三:二者的因素皆有。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③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思考一:资本主义企业为什么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1、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2、便于依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有一些人将工厂设在通商口岸的租界内,是为了寻求“保护”,避免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思考二:这一时期,在这些地区还存在哪些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什么共同点?

外商企业(耶松船厂);

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

同点是:

1、都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2、都使用大机器生产;

3、大都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他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无产阶级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②: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③组成:外商企业;洋务派的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

④共同优点(共性):

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政治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⑤独有特点(特性)

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破产农民多,便于工农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组织斗争;产生时间早,资格老。

三,课堂小结

篇8:高二历史小高考教学与复习

一、认真学习2011年小高考纲要, 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

拿到《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以下简称《说明》) 后, 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2010年相比, 其变化较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增加了一部分考点, 二是删除了一些考点, 三是有些考点的表述发生了变化, 四是对一些考点的要求由了解提升到理解。其中新增加的考点约30处;删除了约20处;由了解变为理解和表述变化的约20处。从整体上看, 三册书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变化较大, 必修三的变化较小。再加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3:3, 所以复习中侧重点要略偏于必修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已不怎么出现的“判断题”说明中, 要求考生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总之, 历史学科在测试能力要求上明显提升。

二、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 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无疑编写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有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学案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 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编写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包括哪几部分, 如何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我仅谈谈下面几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

1. 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为应付学校检查还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2. 如果我们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那是否用心地去编写导学案?

3. 如果我们是真正用心地去编写了, 那是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如果我们达到了编写的预期效果, 那是否应继续坚持了下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认真负责, 持之以恒, 才能让这种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

减负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与“轻负高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减负轻负,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科学地施教。

基于此, 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轻松愉快, 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学会为会学。

因为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是一考定终身, 所以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做到“课内不松, 课外不争”。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1. 把功夫用在课外, 充分备好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 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 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通读教材, 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另外,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 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 就是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 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 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 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化限度发挥, 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 把本事显在课内, 上成优质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 又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 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 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 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 调整教学方法, 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 解决关键问题, 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起主导作用, 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 哪里该启发引导, 哪里该讲解, 哪里该重点强调, 把握好“讲”的尺度, 千万不能什么都讲, 什么都问, 漫天撒网, 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 挤掉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教师便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 能够‘研究’出来了, 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 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 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 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 学生多读、多思、多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订一个时间表, 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 努力控制好节奏, 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让学生主动探索, 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 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 即使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思考, 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 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 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 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 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 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四、温故知新, 强化课后复习

新课改推行后, 高考只有语、数、外计入总分, 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这三科的学习, 而忽略了其它几科。尤其是参加小高考的科目, 平时更是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复习这几科就是浪费时间, 只要快考试时好好学学就行了。鉴于这种客观现实, 我们没办法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历史,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 调整好心态并给学生讲清楚小高考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以有利于课后复习。

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夯实基础。

小高考试卷容易题占70%, 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30%, 此外, 《说明》也明确提出, 历史 (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同时还从江苏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 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 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 师生的复习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 不必盲目扩大复习范围, 因为学业水平测试毕竟不是高考, 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绝不可避重就轻, 一味地深挖难题, 而忽视应该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复习一遍, 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2. 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局部到全局地把握全部。

3. 灵活地运用知识。

学历史, 要“死”去“活”来。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中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 这就不仅仅要记得牢、记得死, 更要理解, 理解得活, 即谓“死”去“活”来。

4. 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 一方面强化记忆, 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 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 提高能力。

5. 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 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 否则就会夹生。记忆需要强化, 不反复强化便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 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这一点我要重点强调一下, 因为从这几年的小高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 材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在30道选择题中, 2007年材料题仅占20%, 2009年占到80%, 2010年材料题更是重头戏, 除了有文字性的史料外, 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图片甚至有古印文。面对这种趋势, 我们要跟上小高考试卷变化的步伐, 注重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要告诉学生, 材料题并不可怕, 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 只需看懂材料, 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 从而把题目做出来。要熟练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所谓熟能生巧, 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 自然在考试时驾轻就熟。再次要告诉学生, 做材料题时看到不熟悉的材料, 一定不要慌张, 而要耐心地看完题目, 也许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再往下看一点就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果你不能耐心地看完题目, 则可能不仅这一题失分, 而且会影响下面的题目。最后面对材料题要做到容易题不丢分, 难题不得零分, 不轻言放弃, 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篇9:高二历史学什么

关键词:高二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74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二年级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师要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高三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合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情境是重要的途径。合理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遵守两大原则:第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二,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思维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情境中,切实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情境越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效率自然也越高。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人的图片或者百家争鸣的小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踊跃发言。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他们提倡的思想吗?”“他们处在哪个年代?当时还有哪些主流思想呢?”这样的提问式情境教学法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巧用合作讨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讨论法要求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工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习能力。但是,在合作讨论法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互补性原则进行分组,如成绩较好的和一般的一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一组等。其次,教师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许多教师在采用合作讨论法教学时会发现,课堂氛围的凝重或者枯燥均会导致讨论的效果减半,因此,教师在合作讨论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讨论的引导,方式、方法、内容都要尽量丰富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比是历史学科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对中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对西方思想进行同样的分析,最后让他们对中西双方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愉快,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三、采用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也是难度一致,这种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任务难度过高,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压力,自信心丧失;任务难度较低,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学习积极性不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班集体中,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分层教学,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如教师启蒙运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了解运动的背景,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而对于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对比中国思想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厌恶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学科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构建更加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课堂中采用一些图片画面和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更为突出,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形成完成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系统了解主动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拓展,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教师应该灵活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也了解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提高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创设合理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巧用合作讨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第三,采用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学科知识。这样便可以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超.高中课改后的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新思路探索——兼议中西比较教学法的应用[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 宫富春.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赤子:上中旬,2015(23).

上一篇:浅谈智慧城市论文下一篇:用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