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稿

2022-08-26

第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稿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讲稿

主讲:韩伯成

目录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与大会审议通过的《决定》。

《决定》全文约17000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板块:(第

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二板块:(第三——第八6个部分)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3、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

1、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

2、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

(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科学内涵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一)要指导实践

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

(二)要推动工作

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

(三)要联系实际

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把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可实施的工作项目,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

(主讲韩伯成教授系河南电视台中原大讲堂时政理论主讲、河南省党建远程教育网时政理论主讲、2009全省科学理论进基层优秀宣讲队员、全省优秀宣讲家)

第二篇: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讲稿(黄绣坤)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内涵。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主题鲜明、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1、主题鲜明

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引人注目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2、主线清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新的目标:

1、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2、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3、目标明确

全会审时度势,经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后,制定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今后5年发展的七大目标、十大任务,体现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把民富摆在国强的前面。

七大目标: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十大任务:

“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共十项任务。

分别为: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9、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10、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项任务中扩大内需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被提及,但未独立成篇。同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精神和内容

1、是一个全方位的“巨变”; 就是改革开放32年来、“十一五”这五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方位发生的巨变和成果。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增加到8.31万亿。等等

1

2、是三个“没有变”;

第一,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的事再小乘以十三亿也是天大的事,中国的财富再大除以十三亿又是很微不足道的。

一些国外媒体,特别是欧美的媒体提出的“中国威胁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自己要深刻认识我们自己的国情。

第二,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例如我国现在的汽车销售总量是1700万辆,超过了美国,美国被称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但是我们中国现在没有能在世界国际市场叫响的自己的、民族的汽车品牌。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一个世界汽车的加工“车间”,或者说是贴牌生产的“车间”。如果形象的比喻,中国是在上“小学”,今后我们要上“中学”了,还要上“大学”。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去发展我国的经济。

第三,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虽然我们今后不会发生大的战争,但还会存在其他方面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说,资源方面的战争、货币方面的战争、环境方面的战争、文化方面的战争等等,但是总的来看,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说,我们仅城镇化这一项工作,就会有四亿多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一体化)。所以,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没有变。

3、四个“不能变”(核心内容) ① 高举的旗臶不能变;

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能变。

世界任何国家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讲科学发展,最终就算发展起来了,也会葬送他的发展成果。

② 道路不能变;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道路。实践证明在中国走别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的道路不能变。

③ 指导思想不能变;我们还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④ 奋斗目标不能变。 我们要按照“三步走”,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现在,中国仍有四千万人口,生活水平在世界贫困人口标准线以下。特别是我们西部地区,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情况。

目前,我们的小康社会还不是一个全面的,一个完全的,还没有全面的实现小康。通过我们的十二

五、十三五规划,这样的努力,不仅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要实现邓小平同志生前所说的“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

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几大亮点

(一)、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要靠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方面的拉动。扩大内需早已成为我们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样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讲,我们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只是出口外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来了我们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比如,消费结构,我们的消费率现在是35%左右,美国是70%,消费率是非常低的。在三驾马车中,投资(4万亿)、出口(近3万亿美元)、消费,消费是一匹比较小的马,很弱,这是一个结构失衡。

中央也看到了这样一种失衡,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拉动内需。比如有的地方发了消费券,旅游消费券,加大了对困难人群的经济补助,大规模地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汽车下乡。提高部分居民的收入,加大对困难人口的补助,加大社会救济,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进消费。但光靠政府投资不是长久之计。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扩大消费。

1、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有消费产品。现在消费有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比如老年人、年轻人、儿童、男女,城市人口、乡村人口,农民工,还有白领,高收入人群。所以,消费层次越来越多样化。长效机制首先就应该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业态的创新(比如数字电视就是一种新的业态,过去没有的;手机电视埃芬3G、手机短信都是新的业态),发展新的消费业态,而且通过消费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是一个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

第二,要有消费的愿望。就是想消费。这就要使得消费者无后顾之忧,能够产生良好的消费愿望,现在国家银行存款达到了70万亿元,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有40多万亿,难以进入流通领域,这里面牵扯诸多问题。老百姓存钱不消费,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诸如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养不了老等等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怎么会拿出那40多万亿去消费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有很好的公共教育体系,不再为上学犯愁,上学不再有后顾之忧(毕业就失业)。社会事业,比如卫生、教育、文化,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样使人们的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使消费愿望不断增长。

第三,要有消费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全国城乡居民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入,有钱消费。没钱就别谈消费。因此,要把就业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臵上,并把就业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把创造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城镇的步伐,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因为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和服务性行业,解决就业问题的作用非常大。另外还有调整分配关系,建立好的分配制度,抑制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分配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这些方面努力,消费能力就能够普遍增强。少数人有消费能力,是不能

2

够带动发展,只有全国人民都能够有消费能力,我们的消费的长效机制就比较完善。

第四,要有消费渠道。要有很好的消费渠道,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想要的服务,社会上没有,不方便。所以,就是要加快市场流通体制建设。比如现在文化消费就存在这个问题。文化市场不够发达,写出来的书一方面卖不掉,另外一方面,有的地方买不着书。电影票房不高,有的地方看电影还买不着票,有的地方还没有地方看电影。在文化方面体现得特别突出。生活在英吉沙的我们感受比较深吧。如看电影,我们有电影院吗?想看《阿凡达》的3D电影你能看的成吗?喀什到英吉沙一个来回。花一天看两小时的电影不划算。我想健身、学愈加、学跳舞、快递也是,只能用EMS。还有其他领域也存在,比如药、保健品、老年服装等等,还有其他服务。比如农村,比如保健服务、数字电视,都有这些问题。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所有问题将来都会解决。例如今年7.1前英吉沙县文体活动中心建成,其中就有影剧院。所以大力建设市场流通体系,使得我们市场流通能够城乡一体化。消除地域造成的障碍、地区造成的障碍。如果我们这个市场发达,流通发达,使得有消费欲望、愿望,同时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有消费渠道,能够得到及时、方便地得到自己的消费。

第五,要有消费信誉。这里说的消费信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消费者放心消费,放心消费牛奶,放心消费蜂蜜,包括放心吃药,放心吃蔬菜,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住的放心、行的放心、用的放心,不要再出现含有的三聚氰胺的奶粉,不要再出现含有这样那样毒素的食品(英吉沙的普法考试题)、药品,不要再出现其他假冒伪劣产品。不让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一定要建立一个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维护体系。第二种就是信用消费,这是对消费产品的提供者而言(卖家)。能够建立信用消费,比如贷款买汽车,预支未来的消费能力,这就要讲信用,消费者也要讲信用。前面讲的是消费者要用放心的产品,这里就希望有让人放心的消费者。信用消费建立起来,消费就可以不受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可以超前消费(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懂得享受,实际上这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方式。消费起不来,我觉得市场方面有原因,市场里面有企业的原因,但作为消费者来讲,中国的老百姓也有原因,中国的老百姓比较节俭,善于投资、喜欢投资、偏好投资,节制了当前的消费,中国人在为下一代人消费做准备,为儿子、丫头准备他们的将来。或者是为自己的老年消费做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外国人为什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呢?他们说我们是为了今天而生活,明天美好是美好,但确是漂泊不定的,所以今天生活的好了,那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有一句流行话嘛,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你说你亏不亏?)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却没了。(钱没有还能挣呀,只要人活着。)

我们老百姓不是完全没有能力消费,但现在偏向投资。所以,老百姓也要善于消费。外国人说没有美好的今天,哪有美好的明天。而我们中国人说今天和明天要生活得一样美好。但不能为了明天的太阳牺牲了今天的太阳。所有这五个方面,都是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就应当围绕这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2、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新的战略重点。

城镇化对于我们扩大内需是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内需,城镇化也是支持、支撑我们未来经济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稳定持续增长的最为持久的动力。因为我们城镇化涉及到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工,至少有1.5亿。这些人是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应该讲,他们的收入能力和消费能力肯定比农民要高,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们的城镇化是一种半城镇化,农民实现了地域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产业的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产业,但是他们还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还是一种半城镇化。如果把这种半城镇化变为城镇化,这个背后就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比如农民工,加上他们的家属,那么就是两三亿人口,两三亿人口仅就住房一项所创造的需求就是几十个亿。所以,我们现在讲,我们的消费结构方面,我们是吃、穿、用无忧,这种市场的需求不会很大,但是我们住和行的需求是无限的。住和行又是和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城镇化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市场需求,也是最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一种持久的动力。

一方面要发展大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圈,这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我们这种候鸟式、钟摆型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代价,因为我们现在有几千万留守儿童,有几千万留守妇女。这种长距离的候鸟式的人口流动,对于流动人口的家庭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鼓励农民工,中西部流出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在返乡创业和就业应该以中小城市或者是以县城作为载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最终扩大消费。就是一方面要发展大都市圈,另外一方面要发展中小城市,现在已经看到这种态势了,特别是沿海的产业在向中西部转移,另外,劳动力也是在向中西部回归,所以把它称之为双转移,这种双转移的态势有利于缓和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过去我们都是向沿海流动的,现在我们这种要素向中西部的转移有利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大城市中有%因为在大都市生活压力大,特别是住房问题而选择回到中西部。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0年城镇率47.5%,发达国家城市率70%。有学者说影响21世纪的两件大事: 美国的信息化、中国的城镇化。

(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的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大。

一、

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协同发展,要推进整个产业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如果三个产业打开来,第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是要发展好先进的制造业,我们不能说光是中国制造,以前是低端的,向下竞争,越南出的价便宜,我们生产的比你的价更便宜,这不行,我们要生产越南生产不了的。所以我们提出要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改造制造业,怎么改??从三高一低到三低一高。还有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再讲还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还有刚刚出台的“新兴战略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 这也是“十二五”规划中间发展的重点。

应该承认一个现实,我们现在的很多制造业还都停留在最低端,未来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不能再去挣血汗钱,从今天开始,未来的三十年就不能再仅仅靠肌肉赚钱,我们更多的是要靠肌肉和脑力的结合赚钱,最终过渡到主要靠脑力来赚钱,这才应该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意识到了才能做到。如果不意识到,我们如果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那就危险。我们“中国制造”,印度要变成“世界的办公室”,我们应该比印度更

3

加有智慧,来提升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 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一方面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让中小企业发展好,对于扩大老百姓的创业行动,推广创业精神应该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在免中小企业的税、财政补贴方面也做过一些文章。但谈到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是十年、二十年都没怎么解决好的问题。中小企业可抵押的资产很少,一般的商业银行都不愿意给它贷款。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就要靠成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来解决,因为中小企业承担了很大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你要靠商业银行去做,商业银行说我给你做一笔10万和一笔10亿的成本一样的,所以它偏爱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寄希望于政策性银行的产生。

3、加强自主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们说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今年我们的经济跃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同时也看到,如果比较一下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之后,我们会发现“制造大国”、“加工大国”,实际上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真正的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是要通过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实现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自主创新如何真正实现,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过去中国人都习惯了,我们卖钢筋、卖水泥、卖石头、卖砂子都能赚钱,所以现在很多一般普通的企业可能对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很多企业都进入房地产包括我们的一些央企也进入到房地产,因为房地产里面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也是最安全的。因为拿到地之后,地肯定要保值增值,为什么不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呢?我们国家对考核也是有要求的,创新的周期是很长的,他说十年才见效果,但是我任期才五年,五年见不到成绩,提拔不了谁去干呀?这种技术创新,越大的技术突破周期,酝酿的周期越长,不成功的风险也大,成功以后受益也大,这两个是对称的。

所以考核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就束缚了我们领导的手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话,我觉得体制上还是要做一些安排。比如说日本,为什么说日本的企业偏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比如说日立、松下、索尼等,他们一方面是国家花钱、企业研究,大家共享。国家花的钱,一些大公司都可以使用,这样就能够使不同的公司实现基础的技术创新,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就非常厉害。当然他也鼓励非技术型的技术创新。另外一方面是企业自己实现花钱,自己研究、自己独享,所以我们的体制机制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好的国家的经验还是要学习,韩国那么小的国家开始也是贴牌,但他们贴牌的时间很短,现在生产自己的品牌,生产行业有一个曲线——微笑曲线,“代工”的利润是最低的,研发和销售体系的建设、品牌的建设是获利最高的。

例如:在公共场合水龙头常流水,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是因为水龙头技术不合格,现在用高科技用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过去只善于用肌肉赚钱,那你肯定只喜欢加工,12个小时只做一个动作,要研发的话,你就要用脑力、智慧赚钱。所以从政府的层面、企业内部治理方面,从每个老百姓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层面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技术创新都应该有责任,都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共同配合才能够协同推进。所以自主创新难并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体制性、系统性的问题。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中全会公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些年来提出了“低碳经济”这样的概念,低碳经济用我们的话来讲是节能减排,中央政府在这一方面花了很大的气力做这件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十一五目标当中没有实现或者说没有完成的目标20%,就是能耗下降,目标是下降20%但只下降19.1%。通过世界发展的规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一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有人讲,这一次金融危机会催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叫做第四次产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我们前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的革命,第二次是电力所引爆的产业革命,第三次是电脑,计算机的运用所催生的信息产业革命,第四次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这样一场产业革命。

前三次产业革命,我们都擦肩而过,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说我们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不大,我们完全有可能能够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所以,这次公报提出来,我们要有机遇意识,也要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怎么样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来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

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和这次产业革命紧密相连的。因为有人估计,目前我们GDP占世界生产总量的7%,但是我们的能耗很高,我们消耗了世界能源总量的17.7%,7%的GDP消耗的能源是17.7%,我们看到我们的能耗是非常非常高的。另外,我国总体人员利用的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所以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公报当中讲到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国务院现在提出了要从七个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七个产业中,有两个在未来将成为支柱性的新兴产业,这两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比如环保汽车、节能减排,(充电汽车),以及新能源,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在未来是十万亿级的产权规模,将是一个很大的支柱产业。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产业革命的机遇,在这一方面,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占领产业的制高点。在这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在后哥本哈根时代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实现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大发展。

所以,经济结构调整不仅仅是把GDP搞上去,还要把能耗降下来。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就业。我们这么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现在我们解决就业形势比较好了,以前一年新增800多万就业人口,2010年达到1250万人,今年直到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好的,预计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会在1000多万,一共是4500万。但是大学扩招之后,我国每年高校

4

的毕业生达400万,再加上我国农业人口的转移,这些人口的就业问题,不是国家每年增加1250多个岗位就能解决的

2.收入分配制度。

从金字塔到“橄榄型”分配格局。政府、企业、个人。

五中全会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当中的比重。收入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有人说工资在爬,物价在飞。

分配不合理、分配不公,大家反映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大,而且这个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更加不合理。过去十年,政府的收入是以20%的收入在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以7%左右的比例在增长。所以是一种失衡的局面。现在这种失衡的局面必须调整、必须改变。现在公报已经提出了,鲜明地提出了要提高两个比重,就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做到这一点,有关专家提出,目前已经发现市场的力量在推动劳动报酬的提高。因为现在我们经济上已经出现了一个拐点,我们沿海出现了“用工荒”,大量农民工的用工企业找不到工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企业唯一的办法就是涨工资。现在去福建、浙江,很多地方农民工的用工企业,工资至少涨了15%到20%。这是一种市场的作用。就是劳动力的局部短缺会迫使我们的用工企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应该联手来改变居民收入。大量的企业现在利润比较薄,在危机面前,各种成本的推动,企业的成本大大上升。比如汇率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大上升,用工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企业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影响企业的成本。土地成本、自然环境的成本等等。几种因素推动企业的成本上升。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涨工资应该是企业和政府联手推进这件事情实施。一方面,企业要让利,就是企业的收入和劳动者的收入之间,企业应该让利(比如富士康十三跳十四跳“事件发生后,富士康总裁郭凯敏把公司全体员工的工资提高了一倍。美国“苹果”作了“埃芬”手机做到“埃芬4”,手机“埃芬4” 手机在英国每部手机售价500英镑,折合人民币5000元、香港、中国大陆上市后,人们彻夜排队买“埃芬4” 手机。富士康就是给苹果“埃芬”作配套的,公司给工人涨了一倍的工资,公司还是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所以,通过特例,我们也知道,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是要比发达国家低一些。) 政府应该减税,这样能够有效地来实现两个比重的提高。

3.住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拥有一套房子等于有了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家。如今的房子,让每一个想买房的人又爱又恨。拥有一套自己房子是很多人的梦想。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人们发现,自己离这个梦想却似乎越来越遥远了。房子很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太多含义。房地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中央领导也反复强调,一个是节地,另一个是节能。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绿色发展、低碳住宅,这都有明确的定义。我们要节地、节能型的住宅,但从老百姓的抱怨来看,好象还不是这个层面上的意义。他们觉得现在房价太贵。我觉得房地产业的发展,现在看来,必须三者合作。那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的投资者必须合作,要达成共识才行。

房地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肯定还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城市化率要提高要提高四个百分点,有人预算假如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话,我们有13亿人民,每年就有1300、1400万人新的人口进入城市。还有就是每年还有新增人口,人口还在上升期,到2033年中国的人口才能够达到高峰,那个时候可能是15.5亿,现在还有1亿多的人没有出生,每年还要增加很多的新增人口。对现有人口来讲的话,很多人没有房子,希望有房,这是首先第一满足的对象,有些人有了房了还有改善性住房的要求,这些都证明了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政府对地价一定要控制好,现在看来“地王”是推动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我们在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方面要加大保障的力度,十二五期间要建3600万套,今年1000万套,比如廉租房保证10%的人口有廉租房,保证20%的人口有公租房,想租就能租,比较便宜,有30%的人能够买到经济适用房,那就10+20+30,有60%的人都能买到便宜或者再说的突出点住房都不用花钱。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安定的。还有40%是商品房,你有钱,该怎么住怎么住,该交税就交税,那大家就会比较心平气和了。

我们这个城镇的住房建设、住房供给增长相对是偏慢的。这些年我们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面积在6亿到7亿平方米左右。如果一个家庭购买一个100平方米的家庭住房,那只能满足600万到700万家庭的需求。但是城镇居民接近2亿户,从供给角度我们只能满足3%的家庭买房需要。但是整个住房需求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因此就形成了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这个格局导致了房价上涨。由于住房本身有投资增值的能力,因此又引起了很多投资性、投机性的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扩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引起了房价快速上涨。

4、医疗卫生。“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还有一个健康发展的问题,健康发展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要让老百姓少生病,我们说要以病治病、未病治病,全民的预防、健康的生活、健康的消费方式,我觉得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普及。因为只有健康,健康是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的通俗话“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钱袋子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健康也是老百姓关心的。

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

5、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准……

我们可能在社会保障上一个是国家要多拿一些钱,比如说农村的养老保障,确实中央财政要拿钱。农村的医疗保障中央要拿钱,还有城市里的一些比如没有工作的,过去下岗没有参加社会保障的这些人,可能还是要财政出钱来替他们达到最低的,或者是基本的保障,把他们都保起来。

这样财政要拿钱,第一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提高,可能就是说税收的增加。还有一个,我们可能需要让国有的企业、国有的金融企业、国有的工商企业,他们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要用来做社会保障的支出。那么在特别的情况下,或者是我还觉得应当是我们的国有资产通过上市变现一些,也把它用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这样整个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例,以及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两个比例都要提高,使老百姓有一个安全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心理不焦急的社会,这个非常重要。

例如:69岁老人抢劫被抓 自称只为入狱不愁吃穿

5

第一次抢劫中年妇女,前功尽弃了,第二次抢劫终于成功,在庭审现场的表现。在狱中的表现…… 面对上述充满离奇、近乎荒诞的 “故事”,我们的社会、政府、领导应该感到心酸!!心寒!!!心痛!!!!…… 不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而是牢有所养,牢有所医。

我在想:等我们哪一天老了、退休了、干不动了,国家还有钱保证我们的基本生活,再加上我们的一些储蓄,人们过的比较安享,到时候到哪去旅旅游、逛逛公园,不为生计所迫,我想这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

美国曾经提出“美国梦”,我觉得我们中国是不是也应当有一个“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未来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在未来的社会里不会为找不着工作而忧愁、焦虑,不会为收入非常低,每天的花费维持不了生计而焦虑,不会为我们每天就医、上学、住房这些高的支付不了而焦虑,变成房奴。不会为老了以后无法生活,或者生活很穷尽而焦虑。而且我们的环境很优美,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洁的,喝的水没有什么担心,吃的东西也很安全。而且人们都互相平等、互相协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和谐社会。

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梦”随着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和今后的努力应该不会太遥远,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

4、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中全会公报: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领土、武力、装备……(有形的) 软实力—— 文化、道德准则、价值观、影响力、文化感召力……(无形的) 一个国家的强盛(军事强大,经济雄厚固然重要),但离开文化的支撑。就像一本没有内容的书,没有思想的人一样。

中国的文化,中央要求文化产业“走出去”,但是统领世界文化领域的首先是美国。

美国通过对文化的输出,日本通过本国动漫的输出,法国通过时装和奢侈品的输出,在他们本国的出口总额中都占到了第

一、第二的位臵,文化战争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争。

我们如何战胜好莱坞(影视文化)、怎么能超越巴黎时装(服饰文化),怎么能够对垒日本动漫产业,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对文化的性质,我们是逐步认识的。很长时间内,我们把文化当成一种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事业。同时,是政府投入、政府买单,大部分文化产品实行免费消费。 这些年,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有两种:一种叫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种叫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这两种文化都具有价值和意义。

第一句话叫文化是政治,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亚洲经济是“雁形”经济,领头雁是日本,经济中心在大阪;韩国不同意认为是韩国,经济中心在现在的首尔;中国不愿意了,说亚洲的领头雁应该是中国,经济中心在上海,等等,还有西方试图分裂我国,提出的将中国划分为七块,东北、华北、江南、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如果实现,中国还是中国吗?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 韩国的“世宗学院”抗衡我国的“孔子学院”,还有印度的“龙象之争”。等等

第二句话,文化是经济,美国用“三片”征服了世界。即:薯片、芯片、影片。

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5%。还有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法国的时装。中国大片“形式取代思想”,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等等

公益性的文化、经营性的文化两种文化都是这样。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是经济,所以抓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能推动经济发展。比如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演艺中心、大剧院,发展广播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所有这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都是带动着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材料工业、商业、维修业发展,增加GDP和税收,带动劳动力就业。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更是经济了,我就不用多解释了。

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先说北京,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当中已经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商业服务,在第二位,在服务业当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金融。就是北京的文化产业的文化增加值仅次于金融,占第二,占GDP的12.6%。上海占GDP的14%,此外,云南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2007年占GDP5.55%,2008年5.8%,2009年5.9%,就是将近6%。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我们比较三个国家,美国是25%,日本是20%,我们目前全国平均才多少呢?2.6%。就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2.6%。并且中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粗略估算进口和出口的比例是10:1,甚至更大。 所以,文化产业上升的空间很大,发展前景极其广阔。而且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从国际经济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就是把文化消费的比重增加了。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所以,2009年,在金融危机当中,国务院就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们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获得初步成功。所以,应该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要实施大项目带动,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园区和基地建设,建立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新兴的文化业态,比如数字、网络技术、多媒体广电、手机广播电视,纸质的有声读物,电子书、便携式音像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它能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第三句话,文化是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地方名片、城市名片、现在说你没钱不可怕,说你没文化,那是很恐怖的。

第四句话,文化是生活。

吃饭---饮食文化、穿衣---服饰文化、居住---住宅文化、也行---低碳出行、文明出行、等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一点,建议文化领域要坚决抵制 “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如小沈阳、凤姐、江苏卫视《非城勿扰》,新版《红楼梦》等。

第三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建文化强国:从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2011年10月19日 11:04 来源:新华网 热点专

题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金秋的北京。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

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 1 /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央党校副教授洪向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时期中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 2 / 11 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认为,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成为这次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

3 / 11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表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为此,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专家认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两个目标:即总体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场影响深远、触动深刻的文化体制改革稳妥而坚定地推进,为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与期待,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4 / 1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专家表示,这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的新部署。这里既有原则性的要求,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全会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5 / 11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全会公报的这一表述振奋人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全会向人们昭示,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动摇。

全会对于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6 / 11 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郭建宁认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

全会认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我国文艺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演到哪里、观众追到哪里的话剧《立秋》《黄土谣》;应观众要求反复播出的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融中国武术、杂技和舞蹈于一体,风靡海内外的舞剧《风中少林》、杂技剧《天鹅湖》;朗朗上口、清新明快、广为传唱的歌曲《我和你》《北京欢迎你》《吉祥三宝》„„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 7 / 11 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迟惠生说,创作者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让人们对文化繁荣发展充满了新期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俊明说。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全会公报突出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对此,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全会提出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也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它的发展能起到文化公平的作用,在满足文化成果共享上有独特的作用。”

8 / 11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纷纷打出文化民生品牌,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神州大地。

围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全会作出多项具体部署,强调--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

9 / 11 专家表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罗贵权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

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2003年,中央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的重点工程、品牌工程。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在编工作人员130多万人,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也得到普遍提高。

10 / 11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说,目前制约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全会提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可谓一语中的。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新华社记者李亚杰、华春雨、白瀛

11 / 11

第四篇:十七届六中全会感想

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这次会议上主要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会上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30余年,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全世界震惊的,但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所以我们发现了社会上各种弊端,各种不和谐的地方,一个词来形容:道德沦陷。道德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是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对人自身的一种约束,当今有部分人,法律“治”不

了他们,更别说已经沦陷了的道德,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让人憎恶,但又无法杜绝的,让人深痛恶绝的现象。但是,我们总得改变,不是吗?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从生活上,教育上,以及寻职创业上,很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动机和内涵的,做官、赚钱、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儒、道、释似乎还能提供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决定》在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中提到:“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西方国家讲求追求利益,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他们孜孜不倦努力的目标,那是他们的文化。我们要改变,要吸引全世界文化的文化精髓,但是我们华夏民族不能放弃那影响了中华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社会主义阶段有三个标志:物质水平极其发达;人民思想素质崇高;人们自由、全面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经济高度发达,制度高度完善后,还要我们的思想文化的高度提高,才能标志着我们步入社会主义阶段。

古时候,人们学习四书五经、讲求忠孝。“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是现在这个年代有很多很多people打父母,不讲“孝”这个字,文化的落后,道德的沦陷,中国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当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最基本的“孝”后,或许,那时候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进步吧!

第五篇:十七届六中全会感悟

针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强权”的例子。比如美国凭借着语言优势,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使其文化成为主流强势文化,并迅速向其他文化渗透。甚至有人曾宣称,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一一逐出并取而代之。从美国文化向其他文化渗透并取代其他文化模式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增强我国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已经成为了政治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与政治,以及经济是互相交融,不可分离的,并且如果想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就要加强文化的传播。

中国拥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毋庸置疑,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但是我们却“大而不强”。要想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加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这些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文化改革应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南针。

上一篇:申请出入境办理指南下一篇:社区半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