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2024-04-08

高考作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精选2篇)

篇1:高考作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湖南省地质中学 刘超衡

天光云影,草长莺飞,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赋予。人类是自然之子,依附自然,必以感知自然为先,顾城的诗句“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人对自然天然的亲近。然而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

(评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赋予了人类而不是人类赋予了自然。自然赋予了人类,也赋予了人类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本领并且通过自然得以发展和提高。人类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人不能脱离自然,但可以感知自然,这是坚持了可知论的观点,但是人类要真的感知自然和认识自然还要不断地努力,从现象到本质,以及自然规律的把握。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感知自然的阶段就能解决的问题。从空间关系上和时间顺序上来说,对自然的感知和把握都具有无限的意义。归根结底不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感知自然与远近有关系,与主客观条件都有关系。不能说“取决你的心”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接受唯心主义的.观点了,主要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教师。)

大自然光怪陆离具体可感,感知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近自然,自然之近,近在目之能及,指之能触,鼻之能嗅。中国农历月份的诗意别称,都是以花之名,感知自然之景,察岁月之变迁。自古以来,描写自然之景的诗句也不胜枚举: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精微;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恬淡;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绚丽;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清冷,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惊喜;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无不给我们带来自然之美的享受。新时代的人们,也不乏亲近自然。朝发夕至,快速便利,世界各地都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旅行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投入到自然的怀抱,洗去压力与烦扰。 (评论:通过例句古人感知自然的诗句来说明亲近自然是感知自然的最佳途径,很有说服力,古人通过眼耳鼻舌身五官直接感知自然认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感知的,而且是情景交融的,藏情于景,借景生情的,不单纯是对自然景物的片面感知,还有人生的感悟在其中,联想到现代人感知自然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还要直接亲身去感知自然,而且可以走的更远更快更省时。给人以一种古今的强烈对比的感觉,即给人以时空在收缩变短的感觉。但是对于感知的未知领域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具有无限的。末尾一句,写到了旅行,也是一种投入自然怀抱的方式,原来是为了洗去生活的压力与烦恼,就显得格调不高雅,境界就明显低于前面例举的几位古人。)

然而自然不只是光影之于人眼的存在,自然也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深奥无比,显得又似近又远,远得有无穷的未知。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必穷其奥而后止,穷其半生,著《徐霞客游记》,对地貌地质水文植被都做了系统的考察,既是一部山水游记,更是一部极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巨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探寻自然百草之药理;达尔文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评论:感知自然不能只浮在表面上,还要深入下去,感知要深化,徐霞客认识了中国地理的规律,达尔文认识了物种起源的规律,创立了新的学说,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此外,身临其境也未必能感知自然,到过清华园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凤凰古城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那样的静美,去剑桥康桥的人未必能找到《再别康桥》的自然图景,沿着史铁生的足迹去地坛找寻也许会让你遗憾。但一个从未到过三峡的郦道元居然写出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一个从未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感观自然,止于视觉享受,心没有到达,身虽至之,亦不能知。若能存乎一心,就能无关远近,才能更窥探自然之全貌。

篇2:高考作文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湖南省地质中学

刘超衡

天光云影,草长莺飞,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赋予。人类是自然之子,依附自然,必以感知自然为先,顾城的诗句“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人对自然天然的亲近。然而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

(评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赋予了人类而不是人类赋予了自然。自然赋予了人类,也赋予了人类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本领并且通过自然得以发展和提高。人类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人不能脱离自然,但可以感知自然,这是坚持了可知论的观点,但是人类要真的感知自然和认识自然还要不断地努力,从现象到本质,以及自然规律的把握。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感知自然的阶段就能解决的问题。从空间关系上和时间顺序上来说,对自然的感知和把握都具有无限的意义。归根结底不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感知自然与远近有关系,与主客观条件都有关系。不能说“取决你的心”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接受唯心主义的观点了,主要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教师。)

大自然光怪陆离具体可感,感知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近自然,自然之近,近在目之能及,指之能触,鼻之能嗅。中国农历月份的诗意别称,都是以花之名,感知自然之景,察岁月之变迁。自古以来,描写自然之景的诗句也不胜枚举: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精微;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恬淡;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绚丽;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清冷,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惊喜;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无不给我们带来自然之美的享受。新时代的人们,也不乏亲近自然。朝发夕至,快速便利,世界各地都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旅行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投入到自然的怀抱,洗去压力与烦扰。(评论:通过例句古人感知自然的诗句来说明亲近自然是感知自然的最佳途径,很有说服力,古人通过眼耳鼻舌身五官直接感知自然认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感知的,而且是情景交融的,藏情于景,借景生情的,不单纯是对自然景物的片面感知,还有人生的感悟在其中,联想到现代人感知自然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还要直接亲身去感知自然,而且可以走的更远更快更省时。给人以一种古今的强烈对比的感觉,即给人以时空在收缩变短的感觉。但是对于感知的未知领域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具有无限的。末尾一句,写到了旅行,也是一种投入自然怀抱的方式,原来是为了洗去生活的压力与烦恼,就显得格调不高雅,境界就明显低于前面例举的几位古人。)

然而自然不只是光影之于人眼的存在,自然也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深奥无比,显得又似近又远,远得有无穷的未知。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必穷其奥而后止,穷其半生,著《徐霞客游记》,对地貌地质水文植被都做了系统的考察,既是一部山水游记,更是一部极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巨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探寻自然百草之药理;达尔文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评论:感知自然不能只浮在表面上,还要深入下去,感知要深化,徐霞客认识了中国地理的规律,达尔文认识了物种起源的规律,创立了新的学说,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此外,身临其境也未必能感知自然,到过清华园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凤凰古城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那样的静美,去剑桥康桥的人未必能找到《再别康桥》的自然图景,沿着史铁生的足迹去地坛找寻也许会让你遗憾。但一个从未到过三峡的郦道元居然写出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一个从未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感观自然,止于视觉享受,心没有到达,身虽至之,亦不能知。若能存乎一心,就能无关远近,才能更窥探自然之全貌。

(评论:从文创作的角度谈间接亲近自然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直接亲近自然也有好的文学作品,其实举得例证有些传说没有充足的历史根据是不可信的。没有亲自到过岳阳范仲淹焉知“襟三江而带五湖”没有对自然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句子的。其实古代名篇佳作都是来自一手资料的。《荷塘月色》自不必说,三峡也不例外,至少少经过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几代几十代人的观察与修改最终定稿的。)

感知自然并不只是对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感性认识,对名胜景点走马观花般的浮浅体验,也应有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探寻,对自然密码的解锁。不遵循自然的规律,不了解自然的运行奥秘,眼前可感的自然之物迟早会因为人的无知而消耗殆尽,烟消云散。对事物的感知不要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怪圈,感性与理性应该二元统一,和谐共生。我想没有人真的会穷尽一生泡在资料纸堆里去感知自然,也没有人相信那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就是自然。(评论:感知自然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深入感知,就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规律都是感知的根本的目的之一,然而感知认识把握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核心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生害。此段论述与第一段观点是相互矛盾的。第一段提出了取决于心的观点,此一段有时在否定这个观点的。又说要探寻规律深入到本质。还不是靠实践吗?只靠心能行吗?)

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

(评论:此结是辩证的,人与自然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的,人不能脱离自然,但是人要做自然界的主人而不是要做自然界的努力,人感知自然,认识自然就是要不断地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好的生活。但是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简评】湖南的青年教师刘超衡老师也为广东高考作文写了下水作文、精神可嘉。从题目“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可知,刘老师的文章可谓是高出着眼,低处落笔。其观点很有些新颖别致: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接着,文章从谢灵运、陶渊明、杜甫、张继等亲近自然,到徐霞客、李时珍、达尔文等人探索自然,再到朱自清、沈从文、徐志摩、史铁生、郦道元、范仲淹等用心去感知自然,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证,分析的很有深度。文章最好以“感知自然并不只是对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感性认识,对名胜景点走马观花般的浮浅体验,也应有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探寻,对自然密码的解锁”“ 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作结,进一步提升了主题。

文章不仅有文采而且语言很有灵气,颇有小品文自然之风!(邹天顺)

上一篇:关于网络说明文下一篇: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