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2024-05-03

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3《爬天都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字的拼读和书写(2)词语的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回顾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

天都(dū)峰 暑假(jia)手脚并(bing)用 发颤(chan)鲫(ji)鱼 2.注意字形:

攀:上面是四个点,没有捺。

辫:中间是个“纟”不要写成“讠”。勇:第四笔为“横折”,不是“横折钩”。念:上半部是“今”,不是“令”。3.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图片和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篇2: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二、学习目标

1.在熟读并理解课文词语的前提下,能够自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六要素。

2.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感知课文,并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跟大家聊一聊你们的假期生活。我想问一问,你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学生各抒己见)那位同学能够站起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爬山经历?

2.指名回答,揭示课题。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出示资料,了解“天都峰”。2.认读词语,加强巩固。

3.了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当中的六要素找出来。(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啊,每一件事情发生都有六要素,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事情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

(2)指名回答,板书概括。

事情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自主学文,找出课文当中的六要素。

(4)指名反馈,板书内容。

(5)师:现在,谁能够通过这篇课文的六要素来介绍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自由发言)

(6)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全班齐读。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主要我们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

三、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初步感知天都峰的险要。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感受到了天都峰怎样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当中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天都峰的特点。(1)师:找找课文当中哪个自然段直接为我们描写了天都峰的特点?(第二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字或者词(3)指名反馈。

(4)齐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该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指名说说想法,小结:天都峰的特点是又高又陡。(附板书:高、陡)(6)师追问:那我们有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天都峰的这些特点呢? 3.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出示句子,引导学习。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抬头望”证明天都峰很高,高到我们要抬起头去观看它。b.“在云彩上面”可以看出天都峰很高,高耸入云。(附板书)

(2)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a.从“笔陡”体会石级的险要、直。

b.从“挂”字体会天都峰旁铁链的垂直、悬空,并由此感受天都峰的特点。

(3)师:(浏览天都峰的图片)同学们,讲讲此时此刻你们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4)师:看到如此险峻的天都峰,连作者都在怀疑自己了,她是怎么想的?由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5)出示句子 a.我爬得上去吗?

b.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6)自由朗读并思考:她为什么要这么问?

小结:小作者因为害怕而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所以此时看到天都峰又对自己有点没信心。

(7)设置悬念,留下疑问:可是课文最后写到的是小作者已经爬上去了,她在爬的过程中又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小作者是如何爬上天都峰的?

篇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天都峰, “我”与一位爬山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登上“高”而“险”的天都峰。课文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话内涵丰富, 仔细体会, 意蕴无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 再到战胜困难, 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课文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 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 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 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课文“天都峰”中的动词“爬”, 显现出了“天都峰”的形态, 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资料, 增加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 并在课堂上“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 设身处地地感受老爷爷给“我”的鼓励与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 同时放飞想象, 发散思维, 陶冶情操, 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 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书海中遨游, 读到过哪些描写山的文章和诗词呢?

2.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 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 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 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天都峰的经历。 (板书:爬天都峰)

3.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 而不是用“登”呢?

4.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 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 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 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设计意图:以写山的文章、诗词导入教学, 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交流资料, 可以增强学生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读题质疑, 由疑而思,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由思追问, 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 阅读伴着思维, 思维伴着探究,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读音。

(2) 检查词语。

(3) 读通重点句。理解“笔陡”与“发颤”的意思。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 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 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

(4) 指导书写, 提示字形难点。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5) 描写11页字帖。

(6) 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 在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梳理字词, 感知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梳理字词含义。 (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 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课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真出乎意料, 令人敬佩。汲取:吸取。石级:石头台阶。攀着: (抓着铁链) 向上爬。发颤:心在颤抖, 说明心里很害怕。)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对词语的认读、梳理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赏析字词, 理解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爬山前。 (1) 在爬山之前, 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 用波浪线画出来。 (2) 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 为了能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播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天都峰的困难, 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 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爬山时。 (1) 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 出示句子:“小朋友, 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 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 (3) 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 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 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 他们互相羡慕、敬佩, 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 “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语。 (5) 理解“奋力”“终于”的意思。 (“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 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 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 才能达到目的。) (6) 读文思考:登上天都峰以后,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用了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 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7) 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 有勇气, 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8)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爬山后。 (1) 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 虽然互不相识, 但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互相鼓励, 互相学习。) (2) 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人与人相处中, 要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 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赏析字词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并通过出示画面让学生增强形象感知, 通过品读课文再现情景。这样, 学生就能读出画面感, 读出自己的感觉与理解, 读起来更有味, 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来自对方的鼓励, 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内心情感, 在品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 在放飞想象中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 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 加深对课文阐述道理的理解。

五、布置练习, 升华拓展

1.归纳总结:学习课文后, 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面对困难时, 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 去战胜困难, 去夺取胜利。

2.小练笔。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 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 展开想象, 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篇4:《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天都峰,“我”与一位爬山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登上“高”而“险”的天都峰的事。课文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内涵丰富,仔细体会,意蕴无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课文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课文“天都峰”中的动词“爬”,显现出了“天都峰”的形态,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并在课堂上“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设身处地地感受老爷爷给“我”的鼓励与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同时放飞想象,发散思维,陶冶情操,从而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书海中遨游,读到过哪些描写山的文章和诗词呢?

2.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的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

3.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

4.师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设计意图:以写山的文章、诗词导入教学,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交流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读题质疑,由疑而思,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由思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思维伴着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陡 攀 辫 决 勇

(2)检查词语。

峰顶 似乎 忽然 白发苍苍 咱们 奋力 终于 辫子 决心 居然 力量 仰起

(3)读通重点句。理解“笔陡”与“发颤”的意思。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4)指导书写,提示字形难点。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5)描写11页字帖。

(6)学生交流记字方法,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梳理字词,感知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课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汲取:吸取。石级:石头台阶。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发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对词语的认读、梳理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赏析字词,理解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爬山前。(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来。(2)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3)为了能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播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爬山时。(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3)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他们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4)“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语。(5)理解“奋力”“终于”的意思。(“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6)读文思考: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7)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8)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爬山后。(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2)你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赏析字词理解课文中蕴涵的道理,并通过出示画面让学生增强形象感知,通过品读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学生就能读出画面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理解,读起来更有味,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来自对方的鼓励,设身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内心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在放飞想象中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加深对课文阐述道理的理解。

五、布置练习,升华拓展

1.归纳总结:学习课文后,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去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

2.小练笔。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展开想象,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处理感悟与训练的关系,发挥感悟与训练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想象与感悟中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让感悟和训练相得益彰。

篇5: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学校: 温宿县托乎拉乡第二小学

教师: 张红梅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1)依照课后生字表的提示,给生字注音。(2)小组合作,互读生字,老师适时纠正读音。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d.反馈正音。学生巩固练习。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篇6: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

第3课《爬天都峰》(共两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一、预习探究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熟悉本课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4、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

(一)、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二)、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3、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三、品读领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7、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四、巩固延伸

1、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山峰退缩了,有的人望着笔陡的山道犹豫不前,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不知该如何前进…这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篇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一样人物的语气和情绪。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透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法设计:边读边想法。

教学时光: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边读边想,说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会批注。

教学过程:

一、美的引入

1。读课题,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二、美的发现

(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1。提示: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样想的?

(1)默读课文;(2)圈点勾画相关的词语,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3)做批注;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生根据课文资料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自学

2.小组读读议议,释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样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就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述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最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从“最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4。小组展示

三、美的升华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我的收获。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把你读了这一课的感受写一写。

板书设计:3、爬天都峰

(高)学生简笔画天都峰

(陡)

互相鼓励

篇8:《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一、唤醒生活, 由“爬”字初步感悟

1. 再现生活, 引导感悟。

在生活中, 不少学生已有爬的亲身经历,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叙谈感受, 可为语言解读, 内涵感悟奠定基础。可这样导入: (1) (板书:爬) 同学们, 由“爬”字, 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 你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爬树、爬坡、爬山的情景, 再现“爬”的过程, 展示“爬”的不易。 (2) 无论爬树、爬坡还是爬山, 要能够成功, 你觉得需要什么?——引导叙谈感受, 教师适当引导, 让学生明白:要能够“爬”成功, 要有勇气, 要有力气, 要有毅力……

2. 联系课文, 诱发兴趣。

想象叙述后, 可这样引导:这里“爬”的是天都峰 (板书:天都峰) , 你了解天都峰吗?向大家介绍介绍。———引导介绍, 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 出示并指名朗读“不上天都峰, 等于一场空”, 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 了解天都峰在景色绮丽的黄山的位置, 体会她神奇的魅力。进而引导:是啊, 黄山景色优美, 驰名天下, 而天都峰是黄山一景, 她魅力无限, 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不, 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也想来爬天都峰, 能行吗?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设置悬念, 诱发兴趣。

二、精读课文, 由“爬”字深度感悟

老爷爷和小朋友从“不敢爬”到“奋力爬”, 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见, 蕴涵于“爬山”之中的道理便是: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也是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动力。

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内容后, 可抓住重点指导精读, 弄清“爬山”的前后联系, 促使学生深度感悟。

1.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为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 领会“我”面对这样的山峰心中的胆怯, 可分以下几步指导:

一是描述插图, 感受特点。让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 边看边想象: (1) 来到天都峰脚下,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一座山峰, 看到这样的山峰, 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高耸入云、九霄云外、高不可攀、耸入云天……) ———借用成语, 概括特点。 (2) 请选择合适的成语, 运用“你看_____, 简直是_____”的句式, 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借助成语, 展示特点。

二是品读语言, 感受特点。自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天都峰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细读深思, 重点体会:由“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山峰的“高”;由“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体会作者的胆怯, 并体会这样描述的具体、形象和真切。在此基础上, 指导感情朗读。

三是显化心理, 感受特点。可这样引导:天都峰实在是太高、太陡了, 如果你就是来爬天都峰的小朋友, 看到这样的山峰, 会想些什么, 会怎样“发颤”?———充当角色, 移情体验, 显化心理。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我”面对天都峰的“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加深对天都峰特点的感受, 为老爷爷的出场做好铺垫。

2. 感受相互间的影响。

面对险峻的天都峰, 一老一少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这是阅读重点。可这样引导:

(1) 品读“语言”, 揣摩内心。老爷爷和小朋友刚见面时的话语内涵丰富, 可谓话中有话。为让学生凭借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人物语言对“伙伴”的影响, 可这样引导:请读读下面两句话, 弄清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 再联系句子想一想:从句中的“也”字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

(1)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 你也来爬天都峰?”

(2) 我点点头, 仰起脸, 问:“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学生自读后引导交流, 相机点拨, 促使学生从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以及句中的“也”字去透视句子的丰富内涵,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字蕴含的是惊异:老爷爷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真是难以置信!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 真是不可思议!

“也”字蕴含的是赞叹: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真是令人赞叹!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 实在令人敬佩!

“也”字蕴含的是自勉:老爷爷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她能行, 难道我不行吗?我得向她学习!小朋友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他能爬, 难道我不能吗?我得向他学习!

当然, “也”字还蕴含着“疑问”、“感动”等, 可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在叙谈感受的同时, 指导朗读, 读出惊异、赞叹、自勉、疑问、感动等不同感受, 让学生既得到语言的训练, 又受到思想的熏陶。

(2) 品读“行动”, 感受勇气。对爬山, 课文简而言之, 且只写“我”攀爬的情景, 其间丰富的形象须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一是读中感受。让学生自读第6、7两个自然段, 画出反映爬天都峰不容易的词语。学生圈画出“终于”后, 启发思考:你从“终于”中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写出了爬天都峰的不易?让学生朗读并想象, 再现形象, 体会“不易”, 感悟“勇气”。

二是写中感受。为使学生加深感受, 可抓住第6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引导:这一老一小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自我勉励、互相鼓励的?———想象当时情景, 练写片段。写好片段后引导交流, 再出示下列片段, 让学生阅读比较:

小朋友和老爷爷向峰顶爬去。小朋友一会儿用手抓住石级边上的铁链,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她看到老爷爷在后面艰难地爬着, 就大声说:“老爷爷, 加油!”老爷爷听到加油声, 加快了脚步, 手脚并用向上爬, 后来他看到小朋友落在后面了, 便笑着说:“小朋友, 加油!”爬呀爬, 他们爬累了, 就歇一会儿;渴了, 喝点儿水。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 他俩终于爬上了峰顶。

这样借助形象, 感受了登山的不易, 回应了上文山峰的“高”和“陡”, 照应了下文的“感谢”和“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 感悟蕴含的道理。

一老一小, 在享受登山成功的喜悦时, 都情不自禁地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感谢”是他们真情的流露, 也是事情的深刻蕴含, 须引导学生细读品味, 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是朗读表达, 初知蕴含。自由朗读课文第8~10自然段, 找出老爷爷、小朋友、爸爸的话语, 反复朗读, 体会情感, 再指导朗读, 表达情感, 探究原因。明白老爷爷对小朋友真情感谢, 是因为小朋友勇气的鼓舞, 让他下定了决心, 爬上了峰顶;小朋友对老爷爷真情感谢, 是因为老爷爷登山的举动给了她登山的勇气, 让她登上了峰顶;爸爸对老少俩真情赞扬, 是因为两人登山的行动和互相的鼓舞让他感动。

二是深入探究, 理解蕴含。让学生反复朗读爸爸的话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而引导探究内涵:“汲取”是什么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要学生联系课文, 具体说说“汲取”的内涵。并抓住“有意思”引导:爸爸所说的“有意思”赞扬了一老一小的什么呢?———联系课文, 理解内涵: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是处世的方法, 有了这样的方法, 世界将变得非常美好;是虚心的品质, 有了这样的品质, 处处都有自己的老师;是生存的智慧, 有了这样的智慧, 生活将永远成为享受;是进取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精神, 困难将永远踩在脚下……

三、延伸拓展, 由“爬”字升华感悟

篇9:蝙蝠为啥整天都倒挂着?等3则

在白天,蝙蝠倒挂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消磨时光,例如在洞穴的顶部、桥下或者在一棵中空的树里。

蝙蝠以这样的方式栖息有几点原因。首先,这使它们处于起飞的最理想位置。蝙蝠无法从地面上直接起飞,它们的翅膀不能产生足够的提升力使其从静止点起飞,而且后腿很小没有进化,因此不能靠跑动来产生必需的起飞速度。它们只能用前爪爬到一个高的地方,然后下落以进入飞行状态。通过在很高的位置倒挂睡眠,它们在需要逃离栖息地时可以随时起飞。

倒挂也是一种很好的躲避危险的方法。在大多数食肉动物(特别是肉食性鸟类)活动的时间,蝙蝠聚集在动物想不到或达不到的地方。这使得它们可以在夜晚来临前从众多猎食者的视线中消失。也很少有动物与它们竞争这些栖息地,因为其他飞行动物都没有倒挂的本领。

蝙蝠在生理上的独特适应性使它们毫不费力就可以这样倒挂呆着。如果你想用手握住一个物体,你就必须收缩手臂上通过肌腱与手指相连的几块肌肉。随着一块肌肉的收缩,它会拉动一条使你的一根手指向内收拢的肌腱。蝙蝠的爪以同样的方式向内收拢,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肌腱只与上半身相连,而不与肌肉连接。为了能倒挂着,蝙蝠飞到合适的位置,用其他的肌肉将其爪张开,然后找个可以握紧的表面。想使爪能够抓住该表面,蝙蝠只需要使其身体放松,上身的重量就会向下拉动与爪相连的肌腱,使其抓牢。接着再用爪的关节卡住位置,随后蝙蝠的体重就可以使它们的爪保持在收紧的状态了。

(魏文祥 辽宁朝阳双塔区肖家村委会)

★“防弹”玻璃为什么能防弹?

防弹玻璃和普通玻璃从外表上看没什么两样,但防弹玻璃根据玻璃厚度和射击武器的不同,可以抵挡一发到数发子弹的袭击。

防弹玻璃品种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在普通的玻璃层中夹上聚碳酸酯材料层,聚碳酸酯是一种硬性透明塑料。防弹玻璃的厚度在7毫米到75毫米之间。射在防弹玻璃上的子弹会将外层的玻璃击穿,但聚碳酸酯玻璃材料层能够吸收子弹的能量,从而阻止它穿透玻璃内层。

防弹玻璃的防弹能力取决于玻璃的厚度。步枪子弹冲击玻璃的力度比手枪子弹要大得多,所以防御步枪子弹的防弹玻璃比仅仅防御手枪子弹的防弹玻璃要厚得多。

还有一种单向防弹玻璃。它的一侧能够防御子弹,却不阻碍子弹从另一侧穿过。这就使得受到袭击的人能够进行回击。这种防弹玻璃是由一层脆性材料和一层韧性材料层压而成的。

(曹文德 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07级地理科学)

★夜光产品为什么会发光?

所有夜光產品都含有荧光物质。荧光物质是一种被激发后可以发出可见光的物质。最常看到荧光物质的地方是电视屏幕、计算机显示器以及荧光灯。在电视屏幕中,电子束撞击并激发荧光物质;在荧光灯中,则由紫外线来激发荧光物质。在这两个地方,我们看到的都是可见光。彩色电视屏幕中实际上有数以千计微小的荧光图像元素,它们发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光(红色、绿色和蓝色)。在荧光灯中,通常使用多种荧光物质的混合物来制造一种看起来为白色的光。

制造一种夜光玩具首先需要一种荧光物质。它能够被普通的光线激发,并且能够持续较长的发光时间。拥有这些属性的两种荧光物质是硫化锌和铝酸锶。大多数的夜光产品是将荧光物质混合进塑料中,然后再用模具塑造成形的。

也有一些不需要补充能量的发光物质,最常见的就是名贵手表。在这些产品中,荧光物质和一种放射性元素混合在一起,放射性辐射持续地激发荧光物质。在过去,使用的放射性元素是镭,它的半衰期为1600年。今天,大多数的发光表使用的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氚”(它的半衰期为12年)或者钷(一种半衰期约为三年的人造放射性元素)。

上一篇:新医改十年政策汇编下一篇:浅谈藏汉双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