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

2024-04-21

《爬天都峰》教案(共9篇)

篇1:《爬天都峰》教案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篇2:《爬天都峰》教案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学习××××××××××。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黄山(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天都峰。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谈谈对黄山(或天都峰)的初步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自主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集体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3.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自悟,多读多想。

(一)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由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入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2.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简笔画画出你心目中的天都峰。

3.评价学生画作,让学生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重点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等词句进行评价、指导。

4.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评价、交流。

5.图文对照,进一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6.齐读本段。

(二)合作学习三——五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三——五自然段。

2.自由读,边读边想:两个“也来爬天都峰”,让你读出了小姑娘和老爷爷怎样的想法?

3.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4.师生合作检查学生分角色朗读情况。

5.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坚定爬上天都峰的决心的。

(三)师生合作学习六、七自然段。

1.出示六、七自然段,齐读。

2.抓重点词语理解感受。

“终于”,他们都爬到了山顶。从“终于”一词中,你能想到他们在爬山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吗?指导读“……一会儿……一会儿……”

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又会怎么做?课文中没写,你能写出来吗?(学生简单练笔,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多写几句)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八——十自然段。

1.出示课文八——十自然段。自由读。

2.理解感悟。

“汲取”是什么意思?爸爸为什么说我们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

3.分角色读这三段话。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组内自主练习。

2.小组展示读,评价交流。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观察字形。

2.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辫、勇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学生书写情况。

五、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根据收集到的黄山资料,合作出一期板报。

板书设计

3 爬天都峰

终于

奋力

我 汲取 老爷爷

篇3:《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一、唤醒生活, 由“爬”字初步感悟

1. 再现生活, 引导感悟。

在生活中, 不少学生已有爬的亲身经历,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叙谈感受, 可为语言解读, 内涵感悟奠定基础。可这样导入: (1) (板书:爬) 同学们, 由“爬”字, 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 你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爬树、爬坡、爬山的情景, 再现“爬”的过程, 展示“爬”的不易。 (2) 无论爬树、爬坡还是爬山, 要能够成功, 你觉得需要什么?——引导叙谈感受, 教师适当引导, 让学生明白:要能够“爬”成功, 要有勇气, 要有力气, 要有毅力……

2. 联系课文, 诱发兴趣。

想象叙述后, 可这样引导:这里“爬”的是天都峰 (板书:天都峰) , 你了解天都峰吗?向大家介绍介绍。———引导介绍, 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 出示并指名朗读“不上天都峰, 等于一场空”, 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 了解天都峰在景色绮丽的黄山的位置, 体会她神奇的魅力。进而引导:是啊, 黄山景色优美, 驰名天下, 而天都峰是黄山一景, 她魅力无限, 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这不, 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也想来爬天都峰, 能行吗?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设置悬念, 诱发兴趣。

二、精读课文, 由“爬”字深度感悟

老爷爷和小朋友从“不敢爬”到“奋力爬”, 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见, 蕴涵于“爬山”之中的道理便是: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也是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动力。

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内容后, 可抓住重点指导精读, 弄清“爬山”的前后联系, 促使学生深度感悟。

1.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为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 领会“我”面对这样的山峰心中的胆怯, 可分以下几步指导:

一是描述插图, 感受特点。让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 边看边想象: (1) 来到天都峰脚下,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一座山峰, 看到这样的山峰, 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高耸入云、九霄云外、高不可攀、耸入云天……) ———借用成语, 概括特点。 (2) 请选择合适的成语, 运用“你看_____, 简直是_____”的句式, 说说你眼中的天都峰。———借助成语, 展示特点。

二是品读语言, 感受特点。自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天都峰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细读深思, 重点体会:由“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山峰的“高”;由“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体会作者的胆怯, 并体会这样描述的具体、形象和真切。在此基础上, 指导感情朗读。

三是显化心理, 感受特点。可这样引导:天都峰实在是太高、太陡了, 如果你就是来爬天都峰的小朋友, 看到这样的山峰, 会想些什么, 会怎样“发颤”?———充当角色, 移情体验, 显化心理。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我”面对天都峰的“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加深对天都峰特点的感受, 为老爷爷的出场做好铺垫。

2. 感受相互间的影响。

面对险峻的天都峰, 一老一少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这是阅读重点。可这样引导:

(1) 品读“语言”, 揣摩内心。老爷爷和小朋友刚见面时的话语内涵丰富, 可谓话中有话。为让学生凭借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人物语言对“伙伴”的影响, 可这样引导:请读读下面两句话, 弄清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 再联系句子想一想:从句中的“也”字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

(1)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 你也来爬天都峰?”

(2) 我点点头, 仰起脸, 问:“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学生自读后引导交流, 相机点拨, 促使学生从老爷爷和小朋友的位置关系以及句中的“也”字去透视句子的丰富内涵,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字蕴含的是惊异:老爷爷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真是难以置信!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 真是不可思议!

“也”字蕴含的是赞叹:老爷爷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真是令人赞叹!小朋友可能想: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 实在令人敬佩!

“也”字蕴含的是自勉:老爷爷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这么小的女孩子也来爬, 而且走在我前面, 她能行, 难道我不行吗?我得向她学习!小朋友可能想, 天都峰这么高, 这么陡, 老爷爷年龄这么大, 他也来爬, 而且跟在我身后。他能爬, 难道我不能吗?我得向他学习!

当然, “也”字还蕴含着“疑问”、“感动”等, 可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在叙谈感受的同时, 指导朗读, 读出惊异、赞叹、自勉、疑问、感动等不同感受, 让学生既得到语言的训练, 又受到思想的熏陶。

(2) 品读“行动”, 感受勇气。对爬山, 课文简而言之, 且只写“我”攀爬的情景, 其间丰富的形象须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一是读中感受。让学生自读第6、7两个自然段, 画出反映爬天都峰不容易的词语。学生圈画出“终于”后, 启发思考:你从“终于”中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写出了爬天都峰的不易?让学生朗读并想象, 再现形象, 体会“不易”, 感悟“勇气”。

二是写中感受。为使学生加深感受, 可抓住第6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引导:这一老一小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自我勉励、互相鼓励的?———想象当时情景, 练写片段。写好片段后引导交流, 再出示下列片段, 让学生阅读比较:

小朋友和老爷爷向峰顶爬去。小朋友一会儿用手抓住石级边上的铁链,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她看到老爷爷在后面艰难地爬着, 就大声说:“老爷爷, 加油!”老爷爷听到加油声, 加快了脚步, 手脚并用向上爬, 后来他看到小朋友落在后面了, 便笑着说:“小朋友, 加油!”爬呀爬, 他们爬累了, 就歇一会儿;渴了, 喝点儿水。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 他俩终于爬上了峰顶。

这样借助形象, 感受了登山的不易, 回应了上文山峰的“高”和“陡”, 照应了下文的“感谢”和“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 感悟蕴含的道理。

一老一小, 在享受登山成功的喜悦时, 都情不自禁地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感谢”是他们真情的流露, 也是事情的深刻蕴含, 须引导学生细读品味, 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是朗读表达, 初知蕴含。自由朗读课文第8~10自然段, 找出老爷爷、小朋友、爸爸的话语, 反复朗读, 体会情感, 再指导朗读, 表达情感, 探究原因。明白老爷爷对小朋友真情感谢, 是因为小朋友勇气的鼓舞, 让他下定了决心, 爬上了峰顶;小朋友对老爷爷真情感谢, 是因为老爷爷登山的举动给了她登山的勇气, 让她登上了峰顶;爸爸对老少俩真情赞扬, 是因为两人登山的行动和互相的鼓舞让他感动。

二是深入探究, 理解蕴含。让学生反复朗读爸爸的话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而引导探究内涵:“汲取”是什么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要学生联系课文, 具体说说“汲取”的内涵。并抓住“有意思”引导:爸爸所说的“有意思”赞扬了一老一小的什么呢?———联系课文, 理解内涵: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是处世的方法, 有了这样的方法, 世界将变得非常美好;是虚心的品质, 有了这样的品质, 处处都有自己的老师;是生存的智慧, 有了这样的智慧, 生活将永远成为享受;是进取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精神, 困难将永远踩在脚下……

三、延伸拓展, 由“爬”字升华感悟

篇4:《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天都峰,“我”与一位爬山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登上“高”而“险”的天都峰的事。课文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内涵丰富,仔细体会,意蕴无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课文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课文“天都峰”中的动词“爬”,显现出了“天都峰”的形态,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并在课堂上“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设身处地地感受老爷爷给“我”的鼓励与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同时放飞想象,发散思维,陶冶情操,从而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书海中遨游,读到过哪些描写山的文章和诗词呢?

2.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的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

3.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

4.师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设计意图:以写山的文章、诗词导入教学,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交流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读题质疑,由疑而思,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由思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思维伴着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陡 攀 辫 决 勇

(2)检查词语。

峰顶 似乎 忽然 白发苍苍 咱们 奋力 终于 辫子 决心 居然 力量 仰起

(3)读通重点句。理解“笔陡”与“发颤”的意思。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4)指导书写,提示字形难点。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5)描写11页字帖。

(6)学生交流记字方法,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梳理字词,感知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课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汲取:吸取。石级:石头台阶。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发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对词语的认读、梳理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赏析字词,理解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爬山前。(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来。(2)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3)为了能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播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爬山时。(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3)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他们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4)“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语。(5)理解“奋力”“终于”的意思。(“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6)读文思考: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7)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8)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爬山后。(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2)你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赏析字词理解课文中蕴涵的道理,并通过出示画面让学生增强形象感知,通过品读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学生就能读出画面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理解,读起来更有味,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来自对方的鼓励,设身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内心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在放飞想象中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加深对课文阐述道理的理解。

五、布置练习,升华拓展

1.归纳总结:学习课文后,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去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

2.小练笔。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展开想象,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处理感悟与训练的关系,发挥感悟与训练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想象与感悟中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让感悟和训练相得益彰。

篇5:《爬天都峰》教案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朗读课文,抓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教具准备

搜集黄山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讲授新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课文范读,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①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②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③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2、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3、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这么高的山,“我爬得上去吗?”

(1)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引导学生说)

(2)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指导朗读)

(3)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指导朗读)

3、哟,这么高的山,要摆在你面前叫爬,你爬不?(引导生的换位思考)

4、这么高的山,看得“我”直发抖,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2)“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②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③“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三)学生读书圈划

①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②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③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④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①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②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③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①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②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篇6:《爬天都峰》教案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前置自学提纲:

一、读。标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有感情。

二、划。用“——”划出本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几遍。

三、注。尝试给生字注音。(课后双横线里面的生字)

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四、查。(将所查答案写在课本相关位置)

理解以下词语: 汲取 陡峭 发颤 攀爬

五、思。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在课本相关位置做好标记或批注。)

2、不懂的问题有: (在课本相关位置写清问题)

六、拓展

蒲公英的基本资料

第一课时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想象“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完成练习第二、三题:(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1)分别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边读边想,加上(去掉)“奋力”和“终于”有何区别?哪种更好?

(2 )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终于”写一段话。

篇7:爬天都峰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读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感悟文章内容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

四、媒体手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或图片,有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介绍作者。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岩石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勇士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

(二)检查读书

1、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自由练读。

3、检查指导。

(三)再读提升,初步感悟

1、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味道。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仔细观察插图,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讲解形近字,要求学生会区分。如:峰—蜂,辫—辩、辨、瓣。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写生字并组词。

2、抄写好词佳句。

六、板书设计爬天都峰

天都峰:高、陡

课题: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我与老爷爷相互鼓励、学习,客服困难的精神。

3、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二、重点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

四、多媒体手段: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感受天都峰的高、陡。

(二)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景观。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表达的意思。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句。

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让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天都峰的高和陡,并用动作加以演示。

3、读读问问。

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

文中写了谁爬天都峰?(我,爸爸,爷爷)是怎么爬的?(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为什么能爬上去?(相互鼓励)

4、读读议议。

(1)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中都带有“也”字,表面似乎双方都在怀疑,实际流露出了对对方的羡慕和敬佩之情,说明一老一小都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并指导朗读。

(2)我和老爷爷是怎恶魔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艰难,又表现了不怕困难的勇气。

(3)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问什么相互道谢?在讨论中让学生注意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次,让其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勇气有决心,再大困难都能克服。

5、读读悟悟。

我爬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1)默读对话,写感悟。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犹豫、不自信——受到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三)深情朗读

分角色对话段落,并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我和老爷爷沿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很多游人„„有的人看到曲折道路布置如何前进,想想他们会怎么向游人介绍爬天都峰的感受?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开展黄山图片展的活动。

2、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这一自然段,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造句。

六、板书设计爬天都峰

篇8:《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天都峰, “我”与一位爬山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登上“高”而“险”的天都峰。课文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话内涵丰富, 仔细体会, 意蕴无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 再到战胜困难, 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课文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 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 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 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课文“天都峰”中的动词“爬”, 显现出了“天都峰”的形态, 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资料, 增加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 并在课堂上“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 设身处地地感受老爷爷给“我”的鼓励与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 同时放飞想象, 发散思维, 陶冶情操, 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 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书海中遨游, 读到过哪些描写山的文章和诗词呢?

2.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 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 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 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天都峰的经历。 (板书:爬天都峰)

3.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 而不是用“登”呢?

4.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 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 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 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设计意图:以写山的文章、诗词导入教学, 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交流资料, 可以增强学生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读题质疑, 由疑而思,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由思追问, 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 阅读伴着思维, 思维伴着探究,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读音。

(2) 检查词语。

(3) 读通重点句。理解“笔陡”与“发颤”的意思。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 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 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

(4) 指导书写, 提示字形难点。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5) 描写11页字帖。

(6) 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 在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梳理字词, 感知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梳理字词含义。 (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 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课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真出乎意料, 令人敬佩。汲取:吸取。石级:石头台阶。攀着: (抓着铁链) 向上爬。发颤:心在颤抖, 说明心里很害怕。)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对词语的认读、梳理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赏析字词, 理解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爬山前。 (1) 在爬山之前, 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 用波浪线画出来。 (2) 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 为了能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播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天都峰的困难, 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 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爬山时。 (1) 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 出示句子:“小朋友, 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 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 (3) 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 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 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 他们互相羡慕、敬佩, 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 “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语。 (5) 理解“奋力”“终于”的意思。 (“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 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 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 才能达到目的。) (6) 读文思考:登上天都峰以后,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用了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 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7) 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 有勇气, 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8)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爬山后。 (1) 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 虽然互不相识, 但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互相鼓励, 互相学习。) (2) 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人与人相处中, 要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 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赏析字词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并通过出示画面让学生增强形象感知, 通过品读课文再现情景。这样, 学生就能读出画面感, 读出自己的感觉与理解, 读起来更有味, 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来自对方的鼓励, 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内心情感, 在品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 在放飞想象中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 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 加深对课文阐述道理的理解。

五、布置练习, 升华拓展

1.归纳总结:学习课文后, 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面对困难时, 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 去战胜困难, 去夺取胜利。

2.小练笔。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 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 展开想象, 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篇9:小学《爬天都峰》教案

1、认识文中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能正确读写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相应的网络素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4、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了解事情的经过。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部分生词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分层感悟

1、激发兴趣,借助地图,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风景点。

2、提问: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

(运用课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语“云彩”“笔陡”“天上”“挂”等,感受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高不可攀;读好文中的问句“我爬得上去吗?”和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体会“我”的畏难情绪。)

3、质疑:这么高的山峰,“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上去呢?

4、分组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⑴每个组员都要充分地朗读,积极地思考,抓住“我”和老爷爷的三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么互相鼓励,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⑶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后,由小组长综合、总结,准备在班内交流。

5、交流汇报:

⑴第一次对话,看似简单,却表现出说话人的复杂心情。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可从“也”字上体会到一老一小都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以至于最后决定“咱们一起爬吧!”朗读时,要强调重点词“一起”“也”,读出彼此称赞的语气。

⑵第六节中的“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登山的艰难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之所以激动,不仅仅是登上了天都峰,更重要的是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克服了困难。要指点或启发学生注意老爷爷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突出重点词,读出兴奋的心情。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从老爷爷角度想象他爬天都峰的情景,体会“终于”登上山顶后的喜悦。

⑶第三次对话中,“居然”一词饱含深意,突出了相互鼓励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可以想象他们在登山中是怎么用对方的言行为自己打气的。

5、总结全文,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内化、积累、运用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在对话上的特色。

上一篇:李阳疯狂英语暑假培训班四升五数学作业下一篇:夜下征虏亭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