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纪事散文

2024-04-22

靖州纪事散文(共6篇)

篇1:靖州纪事散文

下着雨,心思涌动。

今日小雨,晨跑接近尾声的时候,开始漱漱落落地下起来。

云不是很厚,不过薄薄的一层,雨就这样被风轻巧的摇下来,落到屋脊上,落到宽阔的马路上,落在行人的肩膀上。

刚开始,只是感觉到了湿润的气息,后来就开始觉得这雨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生机勃勃地跑过来,又跑过去,汗水浅浅低落。

我的耳背开始有水,抬头,落在鼻尖上。

南方的天气终归是水做的,潮湿多情,空气中小小的尘埃架不住这强势的表白,缓缓落地,生根。

让我觉得,万物皆有情愫。

吃过早餐,雨造足声势,滚滚的雷声集卷几片水雾,从远处传来。它攥紧拳头,水汽开始密起来,集中起来,隔着时间,隔着楼层的距离,一点一滴的发出啪嗒声。

室内无电,灰蒙蒙的环境衬托着窗子的一点光亮。

透着窗子望出去,几树桃花早已盛开,和绿色的树掩映在一起,斑斑驳驳的露出少女般的笑意。雨水鲜艳了它们的脸,绿已翠绿,粉已鲜粉。

山体朦胧,只是隐隐的能够看到一个大体的轮廓,五六层的小房子远远的缩成一个墨点。我眯着眼睛,仔仔细细的看着这雨中的春色,怕稍不留神,一抹艳丽就这样稍纵即逝了。

收回目光,向下望,一片赤色裸露出来,它湿滑的颈镶满了水珠,它是整栋房子的“后花园”,听房东说,这里也是要打上水泥地面的,出行方便些,否则到了雨季,鞋子上基本沾满泥土,被泥泞填满。

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能够开出一小块地来,等到夏天,就有了新鲜的瓜果蔬菜供以食用,在工作之余,还有家的味道存在。

时间一刻不停地向前,就如这窗外的雨滴一般穿成天空的几条项链,人在当中行走,在身体上刻录痕迹。

有很多道听途说的故事,有很多久别重逢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和陌生人的相遇,如一片片羽毛,轻轻飘飞;亦如一簇簇浮萍,水面飘零。

从一段路到另外一段路的距离,我没有考虑过中间的石桥、流水、荒漠、绝壁;从一颗心贴近一颗心的路程,我没有考虑过其中的耗费、隐忍、背叛和逃离。

人到底如这春色一般,色彩艳丽,经历风雨,有落花,也有失意;人到底如这室内一般,会色彩斑斓,流光溢彩,也会灰蒙蒙的,了无生气。

室内无电,估计下午会来;雨水有情,充满我们的眼睛。

篇2:靖州纪事散文

抬头,用手扶了扶眼镜,微眯,枯叶枝枝成扇状,直插云霄,好像与浮云融为一体。好似这刺眼的太阳也收回了光芒,变成圈圈光球,云儿也更加绚丽多彩,随微风显摆着姿态,似小狗,似花儿……不远处的池塘上泛着点点微光,低头,碎瓦,泥路,小狗,还有正在忙活的老人家,不觉这夕晖也是如此的舒服。

我拿起手中的手机,不屑一顾的对忙活的外婆说:“外婆啊杀鸡干嘛噢。”

“过年要吃哇。” 外婆头也没抬的答道。哎,要过年了咧,一晃回家快20天了,感觉却是什么事都没干,连时钟的拨转也恍若不知。突然想起之前看到一句话:你必须培养一些爱好,甚至庸俗的吃喝拉撒,必须一觉醒来很清楚至少今天还能干什么,去追一集刚刚更新的新番或电视剧,去找一个知心老友说说话你必须积攒这些微小的期待和快乐才不会被空洞无为给拖垮。整天睡醒了即可吃,吃了即可玩,看似无忧的生活,倒也迷茫罢了。“外婆我来跟你帮忙吧!” “哎哟,你个姑儿” 我静静的看着外婆头上的白发等着外婆的命令。

“给我提瓶开水来,再用桶装点冷水”外婆一边捏住鸡翅膀一边拔掉鸡脖子的细毛,并用刀轻轻割进。鲜血喷涌而出,洒在地上,椅子上,外婆的手上,但大多数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盐水碗里。听着外婆碎碎念:鸡儿你可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的命不好了。我微微一笑,拿着开水瓶和桶。“你把开水倒进盆里” 外婆将奄奄一息的鸡放在盆里说道。鸡在滚烫的开水中挣扎,跳出,跳动,终究无力的仰躺在大盆里接受沐浴的洗礼,看着外婆趁着热水用手揪着鸡身上的绒毛,一下又一下,灵敏之及,逐渐变得光秃秃的。我搬来了两个小木凳,一个给外婆,一个给忙活的自己。外婆的.眼睛并不是很好,外婆揪大毛,而我负责细小的绒毛,一应一和,时光悄然而过……

晚上听说外地的表哥要回家过年了,好像已有一年未见了,嫂嫂好像又怀了二胎。这些记忆如尘如烟飘零而清晰。“舅舅,哥哥欺负我”,一个半大小屁孩正在告状,而身后的十岁少年正在做鬼脸。最后结局无非好少年被臭骂。记忆中的哥哥在不断的变化着,记忆被拉回到舅舅家,暗暗忍着,心中的窃喜。看着眼前的少年。体型宽硕,修长的风衣遮不住其浑圆的小肚腩。最悲的大概是他的脸整整圆了一圈,好像蜜蜂蛰了般肿胀。我的哥哥哇,是什么让你发福成这样?是岁月?是应酬?还是你的无所畏惧,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在笑声中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新年,除夕,当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看着架梯上的老爸和已经平铺好的春联。“我还准备帮忙贴的噢”我向一旁的妈妈抱怨着。春联余角上的狗狗温和而喜庆,“妈妈,今年是狗狗的本命年吧!”“是的噢”看着跑来跑去的小花狗,“那小花是不是要穿红内裤啊?”话音刚落,一阵笑声传来,内裤**暂告一段。看着桌子上的团圆饭,鸡汤的清香传入鼻中不觉深吸了一口气,煎的红灿灿的鲤鱼,各种各样的辣菜,当然还有清炒藕片,木耳炒麻花等时令小菜……一桌的满汉全席,其乐融融啊!

阳光,白云,树林,绿荫,躺椅,舒服的人儿在一顿吃饱喝足后开始了浑圆的晒太阳生活!果真人生处处有风景,比如眼前正在打架的小花和小白狗,在暖阳饱腹一餐暂得宁静的我们,和旁人扯八卦的外婆,真是一阵逍遥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篇3:靖州纪事散文

高中新必修本编写工作启动于2002年,成书于2D04年。必修本共五册,按事先设计,有两个现当代散文单元:一个是写人记事的,安排在语文1;一个是写景抒情的,安排在语文2。这里要说的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选文。鉴于人教版义教初中教材曾被审查委员们批评面目陈旧(主要指新课文开发力度不够),这次高中必修本很想面目新一些,开发新课文的力度大一些,便寄希望于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能够呈现更多的新篇章。所以这个单元的选文一开始就有点艰难,必须扩大选材范围,广收博取,提供大量的待选篇章。

教材选文远非别人所想那么简单——面对一大堆待选文章淘优汰劣就完事,得考虑各方面的要求。诸种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符合高中课标的精神,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说:“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新高中课本选文绝非一个“新”字概括得了,其他要求如文本典范性、教学适用性、内涵丰富性、文质优胜性等均为检验的尺度。再具体一点,要照顾高中生的可接受性,掌握好深浅难易度,甚至篇幅长短都有要求,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照顾文学史的排序,应该是优异的选文为教材增光添彩,而不是教材为不知名作家作品提升知名度,原则上选名家名篇,但要考虑均衡调配,如现代作品与当代作品的比例、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等,任何一方面不合适即不能采用。

于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成为首选课文,在讨论会上各方人士均无异议。同一单元其余三篇呢?应该在当代散文中遴选,尽量选新文。记得当时逐步淘汰后只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片段、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老舍的《宗月大师》、巴金的《怀念萧珊》、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艾青的《忆白石老人》,还有当代作家林贤治写爱因斯坦的随笔,范围已经很小了。但从中选出三篇来也非易事,还要在论证中选择,在选择中论证。

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是次选课文,它感情浓厚、意蕴深刻,当代文学史描述散文发展时肯定要提到它,当代散文精选优选之类的作品集也十有八九要选收它,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散文创作能与鲁迅并列为课文作者的,舍巴金其谁何?巴金散文在“文革”后奇峰突起,《怀念萧珊》堪称巅峰之作。专门研究当代散文的学者刘锡庆先生多次推荐过它。

再往下选了《我与地坛》,这是老课文,也是当代散文名篇。各种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散文史都要提到它,各种散文选也会选到它。记得刘锡庆先生和作家、编辑家韩晓蕙女士推荐过它,而且经过各地教学实践,证明非常有思想教育意义、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价值和借鉴意义,它势成课文当然之选?不然,某语言学教授认为此文不佳,主要是语言不过关,不仅不雅,还非常拖沓,本来几百字可以说清楚的事,结果用了几千字唠叨,于是它落选了。那么什么样的名家名篇算是语言过关的呢?鲁迅作品不必说了,与鲁迅同时代的丰子恺和老舍的作品纳入收选视野。还是语言学教授说话具有权威性:《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可选,语言整饬不拖沓。过关了。好了,看来选文初步确定,只待在其他范围检验论证。可是,在另一讨论场合有人指出这两篇都是写和尚的,质疑写和尚的作品能否进入课本。于是留了《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下了。为什么留此舍彼?《怀李叔同先生》写得认真用力,意蕴深沉,篇幅也够长:《宗月大师》写得率意直白,意蕴之浅显和篇幅之短小与初中课文类似。

其他待选作品呢?艾青的《忆白石老人》尽管写得较为生动形象,但琐碎了一些,而且章法稍欠,被淘汰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得生动活泼,只是篇幅短了些,放到初中课本里似乎更合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描写生动,笔法老练,选入课文不成问题。林贤治写爱因斯坦的随笔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整饬,可读性强,如果能入选会成为最新的课文,成为一个亮点,但后来也因为某种原因舍弃了。

最后将《记念刘和珍君》《怀念萧珊》《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四篇定为当选课文报送领导批示。结果四篇留二弃二。《怀念萧珊》据说写“文革”写得“太直接了”,不宜让学生直面“文革”真实情状,不要涉及反思社会政治灾难的教育。怎么办?一筹莫展之时求助于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袁行霈和温儒敏,他们商量后认为,不是“太直接”了吗?那就选巴金的另一篇不太直接地描写“文革”人事的《小狗包弟》。领导很爽快地通过了,“这篇行,不是那么直接描写‘文革’的”,意谓此文不写人而写狗,通过一只狗的遭遇表现“文革”中的人的遭遇,甚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庸情调,各方面都能接受。

我一方面如释重负,驱散了心头的阴云,另一方面大发感慨,心头阴云仍挥之不去:“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但社会上仍然存有阻挠人们反思“文革”的思潮。我们一直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191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史、1937年以来的抗日战争史、1949年以来的建国史,可是为什么偏偏要忽略十年“文革”史呢?

至于《怀李叔同先生》的落选,还是题材问题——写和尚有点宣传宗教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退而求其次只好选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的文章是短了一些、浅了一些,但思想方面不出纰漏,思想性远比艺术性和教学适用性重要得多。于是语文1第3单元选文最后定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通常精读课文用两课时学习,略读课文用一课时学习。所以精读课文可以稍深难一些,篇幅可以稍长一些,师生可以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解析品读;略读课文原则上由学生自行解读,内容不宜过深,篇幅不宜过长。总之,在课标的指引下和领导的指挥下,靠各方面的努力,最终形成现有的选篇,它们从各方面来说均已安全稳妥,可供全国中学师生经久地奉读。

到2007年,根据各地教学反映,高中必修本教学容量太大,师生在课堂上普遍完不成任务,因此必须精简。参考了各地教学反馈和内部讨论意见,删除了《金岳霖先生》一文,因其经典性和知名度不如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现在回过头审视,必修本语文1第三单元的课文基本上算是精优之品,但它们也不无瑕疵或可商讨之处。《记念刘和珍君》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课文,专家们都说好,可是师生的反应却不一样:一些老师觉得高中生非读此文不可;一些老师觉得此文面目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大部分学生由于时代隔阂和文体隔阂(对鲁迅杂文认同感差),读此文难以进入情境,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有鉴于此,北京版的高中新教材舍弃《记念刘和珍君》,选用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片段,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当今世界除了宗教经典和革命领袖经典适用于特定人群捧读之外,应该没有非读不可的篇章。但是,主流教材舍弃《记念刘和珍君》势必触犯众怒,人人得而诛之,这也是促成人教版高中必修首选《记念刘和珍君》的理由。《小狗包弟》固然不写人只写狗,可以窥斑见豹,曲折地反映中国当代一段难忘的历史之一角,但是我还是倾向于选用直接描写“文革”事件的《怀念萧珊》,那种情感和思想的冲击力远非《小狗包弟》所可比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堪称能品,充分体现了梁实秋简约的散文风格,学生读之能一目了然地见识梁任公的形象风采,只是写得过简,直线式写下来,少波澜起伏,无曲折跌宕,未充分展开,有被捆缚的感觉,但是一个单元之内课文有长有短、有难有易也不是坏事,此文短小易读,有利于学生在一堂课内从容品读,何乐不为?

篇4:青春纪事散文

【邂逅】

她住在东边,他住在西边。

她是农校三年级学生。他是师范三年级学生。

他们俩仅一墙之隔,但先前谁也不认识谁。

有一天,他在隔壁听到她和女伴银铃般的笑声。那笑声撩拨得他年轻的心摇曳不定。他偷偷地爬上墙头,看到流光溢彩的她和女伴在打羽毛球。她长发飘逸,一身粉红色的短袖、短裙。粉臂秀腿,光鲜照人。她箭步如飞,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最撩人的是她跳起来用力杀球时,一截诱人的小蛮腰裸露无遗。那只小小的肚脐眼,随着她上下跳跃忽闪忽闪地,就像在偷窥他似的,令他不敢直视。她的胸前就像藏着两只小兔子一样,窜上窜下,惹得他的眼球跟着乱跳。

不知不觉,他跳下墙头,站在了女子的对面,近距离地欣赏这暧昧的情景。他完全陶醉在这秀色可餐的美妙意境之中,而她却全然不觉。突然,远处一声女子的叫声,把他从想入非非的幻境中惊醒。

“玲子,有人找!”

玲子是和她打球的女伴,听到有人找,她随手放下球拍就跑了。

她这才有暇看到他。

“你是谁?打球不?”

“我是……打……打!”

一种求之不得的愿望,使他迫不及待的拣起了丢在地上的球拍。

那天,他打得很拘谨。

当他满头大汗时,她善解人意地停了下来走到他跟前。

“来,擦把汗。”

一块印花纸帕递了过来,她也香汗淋漓。

“不……不,你先擦。”

她咯咯一笑,很听话的自己先擦了后又给了他。他捏着纸帕,一股女子独有的清香和汗味扑鼻而来,他不忍心用它擦汗。

她莞尔一笑,皓齿红唇。

“怎么?舍不得?送给你了!”

他欣喜若狂!

“走走?”她问。

“走……走!”

他俩最后在校门外的一间咖啡屋坐了下来。通过闲聊,他知道她叫香雪,家住本市。他想,多么贴切生动的名字呀,名如其人,又白又香。他不敢让她知道自己是一名师范学生,他怕失去她。虽然他还没有得到她。

他向她撒了慌!他告诉她自己叫盼雨,是西北师大的学生,在这所中等师范学校实习。

其实,他真的叫盼雨。他之所以说自己的真名实姓,是想让她以后在师范能找见自己。

那天,他俩聊了很长时间,约好下周再见。

那天是星期六。

晚上,当他回到宿舍,同学们都问他干什么去了,怎么半天没见他。他笑了笑,没说。

好不容易捱到了下一个星期六。天下着雨。他没有打伞,站在校门外。雨水浇湿了他的衣服,也潮湿了他那颗焦急的心。他想,下这么大的雨,她是不会来了。正当他要离开时,她却姗姗而来,手里打着一把小花伞。雨中漫步,而且身旁依偎着一个如此心仪的女生,何况共撑一把花伞,那种电影中才见的浪漫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

那晚,他失眠了。他把他俩的未来想了一夜。他盼着下周星期天的早日到来。

可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等到她。一周、两周。第三周时,他收到了她的一封信。信中,她告诉他,那周,她没有等到星期六。星期三时她就想他了,就到学校来找他。一说名字,人都知道,但告诉她盼雨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不是什么西北师大的实习生。她一听,觉得他在骗自己,就返身哭着跑回去了。她说,爱要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他懵了!他连着在农校找了她几次,她都不见他。

他下定决心要真正成为一名西北师大的学生,证明自己没有骗她。终于,当他参加成人高考后,真的拿到西北师大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已是几个月以后了。

他再去找她,她已毕业去了南方。有人说,同去的还有她的一位男同学……

【跟不上的节奏】

他走到那个门口,听到里面恣肆地嬉戏,犹豫了一下脚步。

“请问,你找人吗?”他回头一看,身后一个手里端着脸盆的姑娘在问他。

“哎,是……找人。”

“那进吧!”

他软软的脚步迈进了这个神秘的地方,他进女生宿舍今天是第一次。

到现在他都想不起来那宿舍里是什么样子,反正晚自习下后临睡前的女生宿舍,温馨中给了他一丝女子般的羞涩。要不是事情急,打死他也不进去的。别看平时他耀武扬威的,可是那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子班学生如花的笑靥还是令他招架不住的。他只记得他要找的古丽叶其实就是门口碰见的那位姑娘。他很是怀疑她的水平,一个初入中专学校的女生,在国庆联欢晚会上要手风琴独奏《西班牙斗牛士》?不可思议,那么一个小不点?那可不是玩的,那是一千多观众的晚会啊,他学了四年,都没有那本事的。

他是学生科指明负责节目初审的学生会干部,一开始他不想叫古丽叶试演的,他想那是新生的一种无知无畏的莽撞之举。但学生科的李科长却说,叫他亲自考察考察,既然人家在晚会预选节目上报了名,还是当面证实一下她的实力后再做定夺吧。可是他一拖再拖,结果李科长刚才告诉他明天中午就要彩排了。他这才急了,想起古丽叶是谁自己都不知道,就急着找到古丽叶,叫她明天早操时间在琴室里演奏一下。

从那个宿舍出来,她忽然想起自己只是告诉了古丽叶事情,却没有记下她的长相。她长的什么样啊?

第二天早操时,他在琴室里早早地等候着。

随着一声清脆的敲门声,进来了一位姑娘。中等的个儿,扎着两个粗粗的辫子,圆圆的脸蛋上,有着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那微微翘起的嘴角,笑意盈盈,文静而略带少女的羞涩。可以这样说,城里的姑娘没有她的淳朴、农村的姑娘少了她那丝淡淡的洋气。

“我来了!咯咯……”

就是她了。一曲《西班牙斗牛士》之后,他惊呆了!当时他就一口拍板,叫她不必参加明天的彩排,直接上晚会好给人们一个惊喜。

那个晚会当然是成功的,校长表扬了他对晚会的精心组织。尤其称赞他发现了一个人才。

那个晚会,让古丽叶一夜成名。她就这样成了这所上千人的中专学校人人瞩目的人物,也成了全校男生心目中的偶像人物。

他和她也就这样走在了一起。他倾心她的才华和气质,她羡慕他倜傥的风度和高傲的气派。后来聊得机会多了,他慢慢知道了她的一些情况。她出身于一座县城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由当教师的哥哥教授手风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到考上这所学校时,已是非同寻常了。所以一曲动人心弦的《西班牙斗牛士》,对她而言,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和他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她其实是一个挺淳朴的女子。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助长她的虚荣,相反使她更多地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每当学校星期四下午放映电影的时候,他们俩人就在琴室里一个劲地练琴。当遇上星期天,琴室里人满为患时,她就请他在街上看电影。从来都是她掏钱买票,而他,最多只是买两颗饴糖或者一包瓜子而已。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只能这样。

有一次,他俩正在电影院看电影。突然停电了,一片漆黑之中,她吓得把小手塞进了他汗津津的手心里。他感觉得到那小手颤巍巍的,但片刻之后,就温顺的任由他握着了。

那一次牵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牵到那只温顺的小手。即使他们一起在崆峒山崎岖的小道上、在柳湖畔踏上那条摇晃的小舟、或是毕业后在他的家乡一起趟过那条清澈的小河……他都是牵着她的衣袖扶着她走的。在他的心里,她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娇嫩鲜艳。他怕自己粗糙的手会碰伤她那颗纯洁的心灵,她却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很快,来年的春天,不知不觉就完了,而炎热的夏季里,他就要毕业了。

那天下午,在学校门外那条他们不知走了多少回的小路上,他们走回来又走出去。他俩重复的脚步就像他们对一首喜爱的曲子一样,练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能演奏出新的高潮。

他交给了她一沓照片,那是她给的三十块钱叫他照的。那里面,有他们俩人在学校那颗磐石旁相拥而坐的照片。夜幕终于吞没了他们相依的身影。但即使在夜幕里,他也没有勇气看一眼她娇嗔的眼神,就更不要说吻她姹红的脸庞了。

第二天,他毕业离开了这所生活了四年的学校。车子启动后扬起的烟尘里,她婉约的身姿越来越小,但是他却分明看到了她眼边上一珠滚落的泪水。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只有依依不舍地留恋在身后。

后来,她来过他家几次,他都以礼相待。其实,不是他看不上她。而是他觉得,她演奏的《西班牙斗牛士》那轻快的节奏,他永远也跟不上节奏的啊!也许,人人都想着他俩会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恋情发生。可是,谁又会想到他们就这样平静的分手呢?因为在他的心里,她永远只是个小妹妹!

【那张纸条】

那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天下午,她从他身边飘然而过。一股扑鼻的沁香像雾一样把他湮没了。他猛地浑身一激灵。

脚下,赫然躺着一张纸条。他抑制住狂乱的心跳,看四下无人注意,低头迅速捡起了那张纸条。

“你好,下午六点半,桃园小路口,不见不散。”

谁写的?分明是她嘛!

时间这会儿却像一驾破牛车一样,沉重而缓慢。六点二十九分,他准时出现在那里。但他没有露面,躲在一棵大树后面。他怕她玩弄自己。

六点半时,她袅袅亭亭飘逸而至。四下张望中,他闪出身子。

“你怎么在这里?”她有些惊讶,但瞬间就平静如初。

他想,你不是约我来的吗,怎么还问?须臾之间,恍然大悟:女人的虚伪?

“我在树后读书,看你来了就出来。”

“哦!”

“你散步?”

“嗯!”

“那我陪你转转?”

她看了看不见一人的桃园小路,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天,他俩一起逛了好长时间,也聊了很多。回来时,已经是华灯初上了。街上到处是一对对的情侣,星期五的晚上是这个大礼拜的开始。这个迷人的夜晚,属于那些忙碌了一周的情侣们。就这样,他俩以后常常在饭间、节假日的时候,把脚步印满了那条旖旎的桃园小路。

就这样,直到毕业后,他们结婚了。新婚之夜,她羞赧地靠在他宽阔的肩膀上。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那张初次约会时她写的字条。爱的证明,他一直保存着。她看了后,讪讪的告诉他,其实,当初的那张纸条,是她写给坐在他前面的大班长的。当时,也许是撩起的衣襟把字条刷下来了,或者是她惊慌失措,没有放好的缘故。但不管怎么样,那张字条,就这样送来了他挚爱一生的人!

天作之合!这样的爱人,他会不珍惜?

【别相信男人网上的话】

她和他在网上偶然相识的。她觉得他很有才华,出口成章。只要一上网,她就找他。要是他不在,她心里就非常的郁闷。

她在网上的昵称叫雨润绿兰,他的昵称叫雨亭看花。那天,他们聊天的时候,他随手发过来一组诗,说是专门给她写的。

《弄兰1》漫山绿兰闹,低头独弄之。借问飘零人,雨来归不归?

《弄兰2》卧听细雨润绿兰,梦中难随雨钟眠。牙床玉股相缠绕,锦衾翻浪到天晓。

《弄兰3》锦衾含香云翻浪,夜半兰蕊和雨唱。花摇枝颤绿茎壮,晓看雨露润枝上。

她看了几遍,羞赧的脸上飘起了几缕幸福的云朵。其实,此时,她就已愿意做一回弄兰人手中那颗幸福的兰。可是毕竟相隔太远了,今生相见几乎没有可能,但她还是沉迷于这缥缈的恋情里不能自拔。在她心里,已经把自己的心交给了这个未曾谋面的才子。而自己,不就是心中那位弄兰人手中那株兰吗?

有一天,她的女友来看她。抑制不住的兴奋,让闺房的私语悄悄地传达了她“怦怦”的心跳声。女友则冷静地出主意,说现在花心的男人太多了,让她理智地应对他每次要求视频的切切愿望,以至最后干脆教了她一个试探他的绝招。

她犹豫着,觉得这样对他是不公平的。而他,依旧如故,平均每天一首诗向她发起凌厉的攻势,撩拨得她春情荡漾。这不,又是一首:《梦兰不开》我梦绿兰花不开,个中寓意费疑猜。花前相对花无语,粉面无端泪满腮。我梦绿兰花不开,亭亭碧绿是谁栽。名花一品黄金价,我爱绿兰不爱财。我梦绿兰花不开,莽夫那有咏花才,长歌每恨尘缘累,真爱痴情竟似灾。我梦绿兰花不开,唯见文字不见人。而今如玉人何在,遗我伤心一生爱。她真的招架不住他的进攻了,但还是有些怀疑他对自己是否真心。她呀,就这样傻得可爱,明知道这虚拟的网络上,真假又如何啊?但她还是按照女友教的办法,给他发了一张在网上下载的一个脸上有伤的女人照片。虽然那女人破了相,但依稀能看得出她苗条的身材和俊美的脸庞。

发过后,她都有些后悔。她不忍心让这个为她写诗的男人破灭了一个美丽的梦。但既然发了,只有耐心等待看他的反应了。难捱的等待,让她好像窒息了一个世纪之久。良久,那边传来两个字:

“真的?”她心一狠,发过了肯定信息的同时,顺手编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又是近乎一个世纪的窒息。过了好久,她电脑的QQ对话框里,传来一行冰冷的话语,让她彻头彻尾地洗了一个冷水澡。

“你真狠心啊,让我痴迷这么久才说。那些诗送给你了,再见!”她气得暴跳如雷。平静下来后,她多少还是有些庆幸刚才的做法。但刻进她心里的东西,更多的是伤感和失意。而他,至死也许没有机会知道,她其实是一个美如天仙的大美人。

有一天,她在“红袖添香”里看文章,突然发现他写给自己的诗原来是抄袭这里的。

她彻底的删除了他写给自己的诗,也删除了他的聊天号。从此以后,网上她不再聊天。

【找不回来的感觉】

那天,无意间朋友讲给我一个小故事,说自己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女孩为自己买了一张价值三元钱的车票,但自己竟然只是知道她是隔壁学校的老师而已。我忽而在脑海里显现出这样的情节来,我知道爱其实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题记

他住在东边,她住在西边。

他和她的房子背靠背,仅仅一墙之隔。

那年他刚四十岁,她三十岁。

他俊逸潇洒,男人一朵花的年龄让他魅力四射。而她则淑静典雅,浑身透着一股挡不住的少妇风韵。他们都在乡下的学校当老师,每周星期五下班回城的时候,他和她常常不约而同一起在路边等公交车。

起初,他俩还不认识。当第一次相遇在路边的候车亭的时候,他俩都在内心揣测着对方的年龄、身份。他的目光觊觎着她露出一截黑丝袜的小蛮腰上,而她,则把羞赧的脸颊转过去,留给他迷人的背影,无限的妖娆撩拨着他的眼神。

那趟车上人很挤,沿途学校的老师回家都坐这趟车。所以每次他俩虽然同时上车,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坐在一起过。更多的时候是他俩被夹在人群中间摇来晃去的。这样几次后,他俩的感觉都很好,但还是没有说过话。只是像挤在一起的两只小舟一样,在大海里跌宕起伏。他俩挨得越来越紧了。她原来踮起脚站着单臂拉住安全护栏,常常露出那截迷人的小蛮腰来,惹来几束不怀好意的目光。现在她每次都靠在他的身边,小鸟依人的样子常常使他不由自主地揽住她的腰肢。他俩常常忘情地依偎着,有时候感到众人的目光齐聚而来的时候,这才恍然一惊。原来站着的只剩他俩了,而座位却早已经空了好几个了。每当这个时候,她的脸上常常升起两朵幸福的红云来,羞红她的脸,也羞乱她的心。终于,当有一次买票的时候,她放下内心的矜持,给他也买了一张三元钱的车票。他是个内敛的男人,这才让她抢了先。这次卖完票后,他俩才开始了第一次对话。

“谢谢,让你破费了”。

“别客气!”

“你在小学?”

“你在中学?”

他俩同时点了点头。她也就顺势靠在了他的怀里,不同的是这次是面对面地依偎而来。她的发梢微风里撩拨着他的脖颈,还有他那颗矜持的男人心。他也就放开胆子,双手揽住他那截迷人的小蛮腰。滑嫩柔媚的肌肤,顺着他的指尖,把那种酥酥的感觉,霎时传遍他的全身。他俩颠簸在人群里,像在那快乐的摇篮里一样惬意地摇晃着。她抬起娇嫩的脸蛋,一脸的妖媚。他发呆地看着她的脸,还有胸前那片裸露的肌肤,以及那道凹陷的深沟。

后来,他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她也就再也不用去等那辆拥挤的公交车了。以后每周放学的时候,他的车子都会戛然而止在离学校很远的那颗柳树下等她。每当他俩在一起时,她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他却常常调侃她,说她是自己遇上的女人里最丑的一个。她的脸色一转,他旋即笑道:“是丑俊丑俊的,但却是我最爱的一个。”她莞尔一笑,斜倚过来想靠在他身上,可是座椅之间的距离让她试了几次都感觉不舒服而放弃了。她找不见当初公交车上相依的感觉!

三元钱,她“买”来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还有那段难以忘怀的罗曼蒂克。

几万元,他买来一个三元钱里程的二人世界,但却从此失去了那种勾魂摄魄的无限撩拨和放浪的感觉。

这时候她只好坐在车里,看着窗外一路旖旎的风光发呆……。

后来他的车里只有他了。而她,依旧一脸迷人的笑靥,每周又像往常一样,袅袅婷婷地站在路边等公交了。

【好想听你说】

那是一个樱花怒放的季节。尽管这里不是日本的京都,但这所医院里还是一路芳菲,让人多少有点异国他乡的感觉。可是他的心情却不怎么好,近来由于工作忙开夜车,常觉得头疼得厉害。今天实在受不了啦,这才走进了这樱花绽放的医院。

他来到二楼的心内科,坐诊的是一位文静端庄美丽的少妇。他乍一见到这位女医生,心脏就不由自主地狂跳起来。女医生见来了病人,抬起眼看了他一下,示意他等会好让自己看完正在听诊的病人。他傻乎乎地扎在那里,像一台摄像机一样,直射着少妇医生俊美的脸庞。

“来呀,哎!过来!……”

随着一声娇嫩的呼喊声,他才醒过神来,原来排到自己了。女医生莞尔一笑。

“哎,你在想什么啊?”

“啊……哦……想……没有……什么”

女医生扑哧一声,娇艳的面孔就如门前走廊两边盛开的樱花一样。

“血压90——150,脉搏92,咦?你是心脏病?”

女医生似在自言自语的话让他一惊,怎么?心脏病?

“不,我头疼!”

终于,他避开女医生咄咄逼人的艳丽,说了一句完整的话语。但是这时候他真的感觉自己心跳加速,胸部涨得满满的。其实他只是想找个大夫给自己开个做头部CT的单子查一下看是否有梗塞。他的一个同学几年前因为头疼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塞,这很让他后怕的。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头部还没有做什么,却发现有了心脏病。他怀疑女医生娇艳欲滴的嘴唇发错音了。但女医生毛茸茸的大眼睛里的眼神不容置屑。

他拿着女医生塞给自己的CT单子丢了魂似的走了出来。做CT的时间里,他满脑子是那个樱花一样袅袅的白衣天使。终于,结果出来了,做CT的医生他认识,说你快回家睡几觉吧,你好好的什么病也没有,那是你太累了的缘故。他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却神差鬼使般的又来到了女医生办公室。

沁香的樱花在正午的清风里更加芳香迷人。天使纤细的手指捏住他的片子,仔细看了一会,笑靥如花。

“你这么好的头颅,做什么CT啊!”

哈哈哈哈,咦,可是心脏病是怎么回事?他还在心里嘀咕。

“要不,我给你开点药?”

“噢,不……不了……”他逃出了医生的办公室。回到家,他辗转反侧很长时间才睡着,醒来后他感觉真的好多了。但他还是不放心,每天拿出父亲的电子测压计测量自己的血压,竟然一切正常。

当他满脑子的樱花影子终于憋不住的时候,在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他不由自主地又来到了那个樱花满园的医院。可是这个季节,原来妖娆的樱花早已经凋谢,糜烂的花瓣在风雨里被撕扯得满园都是。

他等了一下午,她也没有来。他徘徊在她坐诊的房间门口,虽然门锁着,但他还是觉得那间屋子里花香四溢的,而且他满脑子都是那个白衣天使袅袅的影子。下班的时间,他终于按捺不住地问楼下的导诊小姐。她一脸忧伤的神情让他潸然泪下。

“昨天,……樱花姐走了……,癌症晚期……,病那么重了,可她知道自己已经无药可医,就一直坚持上班……直到最后……”

他傻了似地站立在霏霏的雨帘里,他满脸是水,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尔后,他疯了似地捡拾满地的花瓣……他后悔自己为什么真的没有得心脏病,真有,好想让她再为自己量一次血压,好想看她娇艳欲滴的红唇再说一次“血压90——150……”的哟!

篇5:马头崮纪事散文

这地名儿很奇怪,叫作“马头崮”。马头崮是座山,也是个村。古代,村里出过翰林,改称翰林村,后来讹为“汉林”。现代,一个叫做何传利的,从北京跑到大山里,斥资巨亿,在马头崮开发乡村农业旅游项目,马头崮更名“双马山”。

程翰林原是大清河边的高苑人。康熙年间大清河发大水,他的爹娘和一个16岁的姐姐,在睡梦中叫大水冲到了渤海里。那年他12岁,在懵懵懂懂里抓住了一个木盆,在大清河里飘荡了一夜,挂到了一棵柳树杈子上。傍明天,爬上岸来,一路要饭往南走。

一天傍黑,他来到一座大山下。山下有一座神骏庵。神骏庵里住俩姑子,一大一小,大的慧静,小的慧明,慧静三十,慧明十二。他已经三天水米没沾牙,饿的前胸贴后背。见有一光头孩子在庵前扫落叶,喊了声大哥,给块窝窝头吃吧。话没说完,一头栽倒在庵前的一棵白果树下。那光头孩子吓得一愣怔,见是个要饭的小花子倒在地下,就朝庵里喊一声师傅。庵里出来一个光头年轻人,二人把他扶到庵中,知道这孩子是饿昏的,就往嘴里喂了几勺米粥。一会儿醒来,慧静见这孩子生的明目皓齿,伶俐可爱,就问孩子来龙去脉。孩子说,姓程,叫狗剩,爹娘姐姐叫大水冲到大海里去了,一个人一路要饭来到这里。慧静试探说,要不你就在庵里住下,也不至于饿死不是?程狗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就给慧静磕了仨响头。慧静拉起孩子:俺家也是穷苦人家,要不是为吃口饱饭,谁家爹娘狠心把孩子舍到庙上?以后就叫我姐姐。一指慧明,叫她妹妹,咱一块开荒种地养活自己,伺候着观音菩萨,好吗?狗剩两眼含泪使劲点头。慧静说,别叫狗剩了,狗剩不好听,叫程瀚林,字骏驰。咱这山叫马头崮,漫山遍野净林子,像个绿色的大海呢,再说“瀚林”就是“翰林”,说不定你长大后会考中进士真得当翰林呢。他颔首应允。

程瀚林在神骏庵和慧静、慧明一起生活。勤快吃苦,开荒种地,不几年长成了一个壮实英俊的大小伙子。这神骏庵不知何年何人修建,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庵内除藏有各类佛经,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论语》《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有王羲之、赵孟、柳公权、颜真卿的法帖。下雨阴天,程瀚林不下地,就拿来书读。这孩子天资聪颖,无师自通,不几年读完了全部藏书。在山上种地,捡块坷垃在石头上比着法帖练字。后来用黄鼠狼子尾毛,自制狼毫巨笔,沾着神骏溪水,以山石作纸,日临千字。几年工夫,那字写得和帖子上的`几可乱真。

一天,他去沂水县城卖小米,见县衙门口张贴有去省城秋试的榜文,想往前看个明白,衙役见是个挑着担子卖米的乡下汉子,便鄙夷地驱赶他说,一边去,这是秀才们的事。程瀚林说,秀才们的事我看一眼不行吗?知县听得嚷嚷,见是个年轻人要看榜,虽是农夫装扮,却也生得眉清目秀,气宇轩昂。便问道,小伙子,府上?台甫?瀚林道,在下沂水县马头崮神骏庵程瀚林是也。那知县一听,吃惊不小:“你叫翰林?是童生吗?读过几年书?”瀚林答,说读书读了八年,说没读书一天没读。便把身世一五一十说给知县。知县一听,便叫衙役搬来桌椅,取来笔墨纸砚,叫瀚林写几个字看看。瀚林挥笔,龙飞凤舞,不一时,一篇王右军的《兰亭序》赫然纸上,其神韵不差分毫,惊得那知县目瞪口呆。这知县是个爱才的,把瀚林请进县衙,又叫写了文章来看,竟也是风生水起。知县看罢,心想,如果参加乡试,也必高中无疑,但这孩子竟连个秀才也不是,岂不可惜?便对瀚林说,从明年开始你参加童子试,可好?瀚林说,回家告诉姐姐再议。瀚林的那担小米,被知县全部买下。程瀚林在马头崮种出的小米,瓷实饱满,金黄滚圆,中进士后,被称作“金珠子”,名扬沂水县。此是后话。

却说瀚林回到神骏庵,把事情说给慧静、慧明。慧静长叹一口气,微微一笑:早知兄弟不是小庵留得住的,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呢。慧明却在一旁偷偷抹开眼泪。慧明也出落成大姑娘了,一身灰色袈裟裹不住凸凹有致的青春神韵。俩人情窦初开,成天一起在山上开荒种地,日久生情,亲如手足。慧静说,妹妹也不用哭,你原本也未受戒,还俗事易,你就跟着瀚林搬出庵去,伺候他去奔前程吧。二人便在庵旁搭建一口石屋,安顿下来,男耕女织,过起一份日子。三年后,瀚林参加县、府、院三试,连中三元,入县学。第二年,被知县推荐成贡生,入北京国子监深造。再一年,直接参加殿试,高中进士,钦点翰林院伺讲学士。程瀚林真的成了“程翰林”。回家竖旗杆,就在马头崮下那块他练字的大青石上,凿一个深坑,插一面杏黄旗,猎猎飘舞。

马头崮现今隶属于沂源县燕子崖乡。一个叫做何传利的沂源人,把马头崮周围二万亩山地租赁下来,开创他的事业新天地。

何传利是个人物。他从这片大山里走出去闯世界,在北京做了多年国际投资项目,事业有成。把他和当年的程瀚林相比可能牵强附会了些。但是,从一个农民到国际投资公司大老板的艰难历程,和程狗剩到程翰林的化蝶轨迹,道理上总有些相通之处。

他在北京闯荡,眼界高,视野宽,气魄大。他看中的是马头崮自然风光,山水气势,人文内涵。

“崮”字是鲁中方言,指的是一种山的形态,这种山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当地人称之为“崮子”。其裸露的“石帽子”,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高度多在几十米至一百多米之间。这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沂蒙山区有著名的“七十二崮”,“抱犊崮”、“孟良崮”名闻遐迩。“马头崮”当属七十二崮之列。从崮下仰首望去,真像一匹奔驰的骏马,其马首部位如削如剁,壁立千仞。据登过崮顶的人说,崮上平整开阔,足有三百余亩。土壤肥厚,绿草茵茵,野花盛开,大有蒙古草原韵致。据说,旧时有人为躲避仇家追杀,在崮顶上建房为家,把牛犊抱上去,在上面自耕自食,永不下山,真真一处“不知有汉焉论魏晋”之世外桃源。

何传利在马头崮顶开辟出观光、休闲、放牧、游戏几个区域,他打算把被城市喧嚣和拥挤搞昏了头的人们,请上马头崮,隐居、逃离、休憩,喘上一口匀和气,沐浴心灵,回归自然,过过“洞中方一日,世间越千年”神仙日月的瘾。周末,一家人来到这里,走进如蒲松龄描绘的“聊斋仙境”,幻仙化蝶,飞升灵魂。一座座五颜六色的小木屋,在绿阴丛中若隐若现,是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现实版。一方方山间平地,绿草如毡,格桑花、虞美人和各种无名山花开得如火如荼。牛羊马驼,东一群,西一帮,悠闲漫步,恬淡吃草。蒙古高原气韵扑面而来。

当年程瀚林亲手建造的石头房子遗迹犹存。或许巧遇一个云雾蒙蒙的深秋黄昏,沿着当年程翰林走过的田间小径,即刻遁入时光隧道,去追寻3前神骏庵演绎的故事。昏黄灯影,从一扇石头窗户里幽幽溢出,书声朗朗。木鱼“笃笃”,阵阵声起,禅房内传出袅袅梵音。禅院四周斜雨如烟,长林绿暗,松高石瘦,幽涧泉响。神骏庵中那棵老态龙钟的白果树,一树翠绿的鹅掌叶哗哗作响。

正是香汗微微,乏而不累。回到林中木屋,回味着遐想的快意,端起粗瓷黑碗,喝一碗马头崮出产的“金珠子”熬制的滚热米粥,就着香椿芽咸菜,吃一个通面黑馍馍。馍馍虽黑,麦麸味道浓浓,有一种久违的十足的粮食味道。食堂内,那口能一次煮熟三十只肥羊的天下第一锅,炉火正红,咕嘟咕嘟冒着扑鼻的香气。沂蒙柴火全羊,美味无双,喝上一碗,浑身舒坦。

篇6:家乡纪事经典散文

一、城墙?城壕?涝池和六叔

朱村这个地方北边有个城墙,哪个朝代修建也无法考证。城池里有庙,有戏楼,有房屋,人们为躲避战乱和土匪集中藏在这里。虽然是土墙,这城墙也有一架马车宽,有墙垛,有瞭望台。由于年久失修,墙壁上长滿了荆棘和灌木。

由于城壕地势低凹,雨季水从壕沟流向村中央的涝池里,涝池非常大,方圆数百米。水满时从溢洪道自然流向清峪河。城墙,壕沟,涝池,溢洪道,不但是景观,也是先祖们为了生存,用智慧创造的一种科学法则。

涝池水从未断过,一群群牛羊来喝水,姑娘媳妇来洗衣,大叔大伯挑水浇菜。妈妈们拿着自织的土布儿,从池底挖出黑泥和蓝泥给土布染色,庄稼人穿上耐脏。池畔上笑声一片,多棵弯脖子柳树枝条垂挂,绿叶婆娑,有影儿倒挂在水中,忽忽悠悠……

后来,城墙内新挖了几院庄子的窑洞,散落着四五户人家,因有城墙护着的缘故,里边栽了好多果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谁望见都流口水。

小伙伴常从塌了的壕沟偷爬上去摘吃果子。有个叫六叔的,个子有点瘦小,但身板儿十分硬朗,他见我们的头从城豁口上伸出来,就猫着腰像捉迷藏样逮我们,他来了我们就溜到城壕,他走了,我们又爬上去,我们感觉特好玩。他知道我们藏在下面,常常大声喊叫想吓唬吓唬我们。

他有个老伴,我们叫姨的,眼睛有点不好,但耳朵特灵敏,稍有惊动,她喊个不停,我们知道她看不见,只管摘个够,果子成熟了,她让六叔常常把我们叫到一起,摘了好多果子让我们吃个够……

我们六叔其实也不是很凶的人,虽然我们常摘城墙上的酸枣,也偷摘他的果子,但伙伴一点也不怕他,对他常常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拳脚十分厉害,几个棒小伙不是他的对手,麦场上的石碌碡他两手一翻一个过,上树爬山活跃灵动,说话幽默又很搞笑。

他很喜欢写毛笔字,写字时围的人越多,他越给力!他挽起袖子,两腿左右开弓,是拳术里的“蹲马步”,饱蘸浓墨,提手运笔,龙飞凤舞,好像不是在写字,是在拼打拳脚……

除此之外,他也是村里杀猪宰羊为数不多的能人一个,他跑龙套玩龙灯,哪里热闹就常常离不了他。他有一套烹饪的拿手菜,红白喜事只要有他,欢乐而热闹。

过去吃不饱的困难年月,许多人为遇到红白大事而发愁,因为没有更好的东西待客。他发明了“一盆四菜”的满桌待客菜肴。就是桌中间上一大脸盆烩菜,另四样是家常小菜,豆芽、炒洋芋,辣子,红白萝卜或白菜红苕什么的,这种简单做法非常实惠。特别是烩菜,盆大量足,里边主要是骨头猪肉熬制成汤后,烩些萝卜、豆腐、白菜、粉条什么的,再有少量的肥肉块,对全年很少能吃几次肉的人来说,这样的菜已经是美味了,人们吃着香吃得饱,满意而归,主人的难处解决了,香味儿、欢乐儿、满足儿在村庄久久飘荡。

哦!那长满了酸枣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壕沟,那游泳、戏耍、洗衣、挑水的涝池,还有那本领高强、智慧幽默又十分亲切的六叔!

魂牵梦绕的记忆,心中有爱的家乡和六叔!

二、胡同?老人?碾盘?硬轱辘

朱村这个地方座落在清浴河中游的原上,也是丘塬中腰地带。

它是个坳地,有平展展的粮田,说不上鱼米之乡,也是耀州地区为数不多的粮仓之地。西边紧临沟壑即清峪河。因沟壑和河流是半圆形的,村庄也呈半圆形。

清晨傍晚的时候,炊烟缕缕,鸡鸣犬吠;也是成群骡马,牛羊结队而过的地方!远远望去,村庄被绿色的树木包围着,没有青堂瓦舍,看不见人影。走近细瞧,人们住在四合头庄子的地窑里。也有住在胡同里,胡同由东往西伸向沟壑。村中央也有很大的院落,都是座北朝南,或者坐南朝北,一孔孔一排排窑洞,十分向阳,阴面也很亮堂。

凡是胡同都是半明半暗的院子,用高高的土墙围着,这土墙很结实,上面长满了绿茸和苔藓。每户墙边都有门楼,有的是土门楼,有的是青砖门楼,砖门楼上还有炮楼,这可能是过去的`财东呀!墙和门楼都是绕地势而建,错落有致。

这地方一个祖先,六大家族,都是一脉血统。上古追溯到朱元璋,在到现代的朱德、朱容基都是朱氏一族。而朱村六个分枝即南霸、北边、老池岸;土壕、窑上和花店。

南霸和北边家族就驻东西或南北胡同,南霸驻在胡同的南边,北边驻在胡同的北边。南霸地势宽阔,也有人家利用地形坐南朝北盖了瓦房。院内栽植了石榴树和梨树,枣树;土墙外栽植杏树和核桃树,柿子树。其它杂木不多,柏树和秋树都长在沟壑院畔较远的地方。

北边家族散居的人家,也杂居着许多外姓人家,虽是向阳,院落十分破败,围墙不多,只有几户。其它人家院落敞开,吃啥饭做啥活也一清二楚的。大树下常聚集吃饭的乡亲,端着老碗,胡吹嗨谝,天南地北,东家西家,不时有忍俊不禁的大笑声。

南霸家族中男姓老人记忆模糊,有一个走路颤颤巍巍,拄着拐杖,个子高高的白胡子老人,后来离世了。只有一个老太婆,我叫姨婆,身材高大肥胖,脸面十分白净,还是个小脚,高喉咙大嗓门,虽常常拄着拐杖,但人十分精神。小时候,姐姐背着我去她家玩,即摘墙畔上的杏子,又摘酸梨儿。特别是院中间的石榴花,鲜红鲜红的,煞是好看,她的屋里屋外十分整齐清爽。她端出一篮儿核桃枣儿什么的,硬塞给来家里的孩子和大人吃。

北边也有一老妇人,时常在门外做针线活,或者坐在自已用秫秸编的圆堆堆上纺线,吱呀一一吱呀一一的声音,吸引着我们,在那儿瞧好一会儿。

胡同的尽头是好大的树林。侧旁有个青石碾盘,人们碾米,辣子,调料什么的。也有碾小麦和玉米糁糁的。

解放前夕,这里曾经住过队伍,他们在碾盘下烧火摊煎饼,这碾子可起了作用。

碾盘下散落的粮食,招致树上鸟儿叽叽喳喳叫唤,招呼同伴快来吃食儿,这是人多热闹最好玩的地方。

其它户族大致地方也就这样,没有住在胡同,就是四合院庄子,每族一水井,一碾盘;有大树有林木,有果院,更有德高望重的老人。

周围有城墙,有戏台,有学校,有商铺……

每条胡同非常宽,老人们赶着硬轱辘牛车拉粪,鞭子叭叭响,小孩儿追逐着硬要爬在车后架上,扑倒了再追,非爬上一段,赶车人的儿子或孙子坐在车辕上洋洋得意,瞧着小伙伴们个个露出羡慕的眼神儿。

每个家族都有下河的道路,在干旱年月,人们常常到泉水或河里挑水、拉水、背水,每个石崖下都有泉水,清澈干甜。夏季是凉的,冬季是温泉。腊月时份,一群一伙姑娘媳妇儿揣着脸盆来洗衣,孩子们也少不了,也是最快乐的时候。

正月时份,这村的社火十分有名。龙灯,狮子,旱船,大头娃娃。十几个人敲响的大老鼓。秦腔戏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打板的几个青壮年,就是天生的打板天才,一个是叫全哥的高个儿,一个是中年先生叫亚哥的,还有其它三个人,就是一户族一个能人里的代表,能打能敲能唱能武,还有叫盈哥的板胡二胡,民哥的唢呐,个个都是民间高手,绝门艺术功夫。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些演出从未断过,景象十分热闹,人们全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

到清浴河去有个湾儿,这地方叫陡家湾,它可不是一般地方,是清峪河九曲十八湾的一个,这个湾在这个流峪是一个最大的湾,依山旁水,树木郁郁葱葱,岩石古怪嶙峋,杨柳枝条水中倒垂,鸟语花香。

这里河湾之上是个偌大的平台田地,平台上面依次是弯弯的半月形梯田,依山而上,鳞次栉比。

六十年代在上游的朱村河建了一个洪水坝,使河床不再被洪水冲刷,上游和下游的河水有了更高的落差,这洪水坝一年四季是一个开阔的瀑布,石崖峭壁上开掘有水渠,从坝边引流到陡家湾这个地方。

涓涓长流,一渠清水就成了石磨子和钢磨子的动力,那时没有电,大小十几个自然村的人们都在这里来磨面,石磨子和钢磨子用过后的水,又流入到了层层梯田,梯田就成了长流水,人们大多种植疏菜和水稻。

过去了的虽然过去了,硬轱辘、牛车、胡同、老人、到河里有水磨子的地方去磨面,抹不去的记忆!

三、清明?粉房?货郎?木匠

清明节到了。

朱家祖坟在村北边。这里地势高,头枕黄土高塬,脚蹬乔马山脉,朝南向阳,是最好的风水地。站在这里放眼望去,整个村落尽收眼底,朱家祖先肯定关注着他的后辈们成长。清明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各户族召集人马敲锣打鼓上祖坟,女的不准去,全是男的。一队队一群群人马几里路长,清明纸五颜六色,象彩旗摇曳,有献鸡的,有献馍的,还有献羊的;饭食干果自不用说,个个穿着新衣,来祭典先祖。

清明过后,点瓜种豆。节气到了该忙的时候,人们开始下田了,播种春天的希望。

夏天和秋天,这是丰收日子。麦子,谷穗,高梁,玉米堆满了场院,这家帮这家,那家帮那家,家家都是喜上眉稍。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候马也壮,牛也壮,羊也肥。

冬天到了,雪下的有三尺厚。

村民这时候是最愜意的时候,喂了牛羊,扫了残雪,三一群伍一伙的闲聊。有的拉二胡,有的唱秦腔,有的吹锁纳,还有的敲罗鼓。没有人打麻将,朴克也很少有人打,最多是在地上划个方格下狼吃娃的游戏。也有柴伙不够烧上山打柴的。妇女侧是最忙的时候,纳鞋底,做棉衣,纺线织布,磨面喂猪。

有一个粉房,是做粉条子的地方。粉条什么料也不用,单纯是高梁或糜子磨成的粉,做出来的粉条筋道柔软好吃。做粉条的下角料用来喂猪,这都是给过年做准备,每户都能分到粉条和猪肉。这里也是冬季闲人最多的地方,有帮忙拉大风箱的,添柴搭火的,有坐热炕讲故事的,有抢着吃粉条过后的锅底的,也是村庄文化的传播地。

另一个地方则是村中央的戏庙。这村有很有名气的人物,人们都叫他钟叔的,他中等个儿,唱声宏亮,又爱演丑角这个角色,人们喜爱的叫他钟叔!在这里排节目,他自然是导演。每年公演,这村的戏名响八乡。钟叔更是出了名,出了风头,他从不顾家,婆娘用鞋底把他打出门外,你就一辈子唱戏吧!

冬闲也有货郎担子,卖茶叶的,卖旱烟的,弹花的,做毛毯的,做木匠活的在这村庄赶热闹。

河南人肩上担着货担子,唱着小调,摇着布朗鼓,卖的有糖葫芦,棉花糖,针头线脑的,不时有孩子妇女买东西。

卖茶叶的浙江人是压缩了砖茶,背多半麻袋几天就被年老的人分了,喝茶要用刀切。

玩把戏的在场院里划个大圈,敲着锣,让了猴子钻铁圈,热闹处有小姑娘拿着脸盆要零钱,人们三三俩俩的给着,没有钱的人退在后边看热闹。

弹花弹羊毛毯的大多都是父子兵,背着大弓给许多家里弹棉花做毯子,这毯子是羊毛的,辅在炕上隔潮暖和,一辈子都用不烂。

木匠大都是旬邑人,谁家准备娶媳妇都得做几样家俱,这是好的时候。冬季,寒冷而闲散。大家把嫁娶都放在这个季节。农闲人闲,帮忙人多,肉菜不易放坏。

这么多的户族,这么个村庄,有不寻常的人和事,就不再叙说了……

上一篇:深秋的感动作文800字下一篇:两访两创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