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洋淀纪事有感

2024-04-23

读白洋淀纪事有感(共13篇)

篇1:读白洋淀纪事有感

微风翦翦动新荷,雪鲙银麟人市多。十里烟堤翻柳浪,数家茅屋挂鱼蓑。风景如画的白洋淀水乡,明月、清风、稻秧、芦苇,无处不在的美景,那是诗一般的意境。

这本书主要描写的却是在七七事变后,敌人来到白洋淀烧杀抢夺,让百姓生不如死,并且奋起反抗的英雄之事。

书中描写了许多女性形象:《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和《嘱咐》中的水生嫂,《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光荣》里的秀梅……她们有着各自的形象,但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村歌》中的双眉。

双眉是个爱劳动的女孩,别人一天卸一个半布,她能卸三个,足足是别人的两倍。因此她很想去加生产组,可有些人觉得双眉因为某些原因是流氓,所以不让她参加生产组,怕影响不好。但双眉却觉得自己没有错,认真干活,与村里几个大娘成了组。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了自己。

曾经在班上,传出一句关于我考试作弊偷看别人试卷并且还和别人传纸条的`谣言。一开始我没有非常在意。可后来风声传得越来越大,我真的感觉像是我作了弊,可我确实没有啊!但同学们不管,都开始疏远我,我也不敢告诉老妈,怕她说我多管闲事。我每天便只好这样过着,回了家还要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就这样过了两三周,我忽然就想起双眉来。她受的冤枉可比我大的多,况且她在战争时年代,我在和平社会,这样一看,似乎什么都变小了。

于是我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同学们我没有作弊。几次考试,我连头都没有抬一下,同学们似乎也觉得是误会我了,慢慢的,这种传闻终于没有了。

我想着,双眉的这种品格,该叫什么呢?大概是叫自信吧,只要是自己没做过的事,就不去理会它,而应该认真做好自己。双眉这种独特的自信,为我成长的道路上添了一道保护罩。

篇2:读白洋淀纪事有感

《白洋淀纪事》有感

残酷

周一

战争是残酷的,许多妻子见不到丈夫,孩子没了父亲,老人在临终前没能见孩子最后一面。读了《白洋淀纪事》,这一点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祝福》这一篇文章中水生是位军人,八年了才回一次家,只待一晚,就要走。我读完这个故事,整个人僵了一下,八年了!父亲过世,孩子长大了,妻子老了。难道只顾在外面为祖国奋斗,而连家都回不着吗?不,从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水生是想回来的,可是因为敌军数量多,一个接一个的攻,搞得他们根本无法歇息。

一场战争,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拆散,留下一位妇女,照顾全家老少。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听来的消息是父亲过世了。孩子见着陌生人一样望着你,心里肯定不好受。

第二天又要启程,妻子虽说不舍,但也无可奈何,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安康,她必须让出她的丈夫,让丈夫去参军,去打仗,去保卫国家!

我们每一个人都盼望祖国和平,但又希望家庭美满。我们舍不得家人在战场上厮杀,于是,在祖国与家庭、亲人中,我们必须做一个选择。如果是这样,或许你也同样会选择祖国,像文中的水生的妻子一样,默默奉献!

汉奸

朱安然

读到《白洋淀纪事》,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词,就是“汉奸”。

汉奸是中国人,却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投靠了日本侵略者。虽然书中少有描写汉奸的故事,但是却让汉奸与那些誓死保卫国家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篇文章都有一两句话写的是汉奸,可是以汉奸为线索的贯穿全文,只有《新安游记》。那里面的汉奸是一个多么自私自利,昏庸无能,胆小懦弱的人啊!整天与日本人混在一起,胡吃海塞,胡作非为。他投靠日本侵略者,把共产党的信息透露给日本侵略者,就是因为他的自私和懦弱!

?采蒲台的苇?中的人们与汉奸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那些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把国家的安危放在第一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祖国。坚强不屈,哪怕失去了生命也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与他们相比,汉奸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

要做到不怕牺牲,你必须有理想有信念,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而那些汉奸,只想着自己。他们不仅怕死,也好吃懒做。他们妄想日本人能够保护他们;他们妄想靠他们的投敌叛变,能够不劳而获。殊不知,中国人民是强大的,而且不屈不挠。中国人民不会被侵略者所奴役,并且终归会战胜侵略者。这些汉奸也终归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悠远的白洋淀中,泼洒了正义与背叛的血水。一滴滴血水仿佛变成了一朵朵花,映红了芦苇荡。经历了战争的人们,依靠他们的理想与信念,以及坚强的意志,终于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白洋淀纪事?正是正义与背叛,英勇与懦弱,无私与自利的真实写照。

《白洋淀纪事》观后感

李奕旗

初读《白洋淀纪事》,我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文字朴实真诚,讲述的也往往都是真实发生那个时代的故事。这本书就是由一个一个零碎事件编织而成,但它的主题却不变:在残酷的战争中发现真善美。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香菊的母亲》这篇文章。香菊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热情,积极的斗争骨干。六岁时就被一个大她二十岁的男人娶做妻室,但她的丈夫,却因为受到地主的压迫而变成了傻子。于是在香菊的母亲还年幼的时候,就得当男当女,买东买西。

但香菊的母亲并不纠结于自己的身世经历。成长的环境恶劣,虽然没有给她一个美好的童年,却很好的磨练了她。她总顽强的奋起斗争,在公审大会上,香菊的母亲勇敢的站出来揭示地主们的丑恶嘴脸,与此同时,即使已经不再是青春的年龄,她依旧努力学习。

从香菊的母亲身上,我看出了一些道理。虽然她小时候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她挺了过来,并接受革新,抛弃旧思想,同自己的女儿一样认真做功课。而我们现在,也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进取,改掉坏习惯。所有人都应是如此,把曾经的苦痛都留在过去,不停止奋进。

白洋淀里论英雄

王彦懿

白洋淀是一个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小到以至于在读这本书前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这样的一个小地方也会出现妇女解放的新思想,让我不禁为大中华的力量更感叹不已。

白洋淀的人们从只懂锄地干活,变得勤奋好学;一个个曾被蔑视的农家妇女,也组织起来了‘‘互助组’’‘‘妇女自卫队’’。其实《白洋淀纪事》中没有什么家喻户晓的英雄,只有每人都做一点为革命胜利的小事,才像滚雪球一样由小的成功,‘‘汇聚’’成了革命胜利。狼牙山的五壮士、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的黄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感不感人?回答是肯定的。但像白洋淀纪事中帮助里外交通的老头子、奋发图强的吴召儿、关照烈士的马金霞等无数无数的小人物,他们又感不感人呢?答案是绝对的。正是因为有这样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在奉献,革命才能胜利。

白洋淀的人们真诚、质朴、进取,这些品质是可贵的。而在孙犁的笔下,严酷的现实和人性之美,紧紧和白洋淀的水、草、房屋拴连在一起,融为一张世间最美的图画,牢牢地刻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上。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冉清阳

恍惚间,读完了最后一章,才惊醒,这么快就读完了吗?全书那么多的故事,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有连续性。从开始抗日,人民积极反抗,青壮年上战场,老弱病残幼在家拼尽全力保护战士们,再到土改等等,人民开始识字,有了文化,精神层次也提高了。

那么多故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小胜儿》。小金子是杨主任的警卫员,时年19岁。那次,他出发去打仗,走之前,面上带笑,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在队伍前面,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而几天后,一切都变了。上战场的同志们都死的死,伤的伤,连热情的杨主任都战死沙场!小金子负了伤,在家休养。多可怜的孩子啊,青春年少,本该是享乐,社交,与朋友一起浪,自由勇敢追梦的年纪,却目睹了无情的战争。明明前几天还一起骑着高头大马,明明前一刻还并肩作战,“轰”的一声,那么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了,只剩下破碎的血肉在空中飞射,漫天泥土飘下,被血染红。一个孩子,为什么要面对这么残酷的事实?

这就是战争,无比残酷,无比血腥,冷漠无情得令人胆寒。为了不让更多年轻的生命遭受摧残;不用为国负伤却只能躺在暗无天日的泥洞里;不必每晚担惊受怕睡不着觉,被噩梦侵袭;英勇的战士们拼命御敌,倒下也咬掉敌人一块肉,杀出一条血路,一条血腥却拯救所有人的路。

年轻的孩子啊,振作起来,撑过这一次,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了。

《荷花淀》读后感

王鹏睿

荷花淀,是一个一听名字就能想象出它美丽容貌的地方。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或记得,在白洋淀也有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他们为革命参军,他们为土改与地主斗争,他们为生产帮助他人。

《荷花淀》是孙犁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善良、贤惠、通情达理,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绝不落后的水生嫂的形象。男人们才走了几天,她们就每人找了一个理由去探望丈夫,表现出她们对丈夫深深的爱。虽然没有如愿见到,有点小情绪,但很快就又说笑起来,可见水生嫂和其他女人都很乐观、多情。

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加快,但是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的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来,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她们坚定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她们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也纷纷拿起了枪杆子,当上花木兰,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队伍。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万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她们是那么的平凡和普通,但又是那么的英勇和伟大!对待爱人和同胞,她们有着无限的爱和包容;对待敌人和地主,她们是爱憎分明、毫不手软。我不禁对这些“水生嫂”们肃然起敬!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白洋淀读荷

启明星初现,你拉开窗纱挥别酣梦,去白洋淀赏荷,像是去猜度一首饱含禅思的朦胧诗。拢纱般的晨岚,在通往码头的观景大道上缓缓游移,让你有踏雾登云之感。萦回于池塘之上的鸟儿啾啾对语,栖身在高柳上的蝉吟声韵悠长。一切都是那么恬静、那么淡然,特别是水中的荷花,在梦幻似的流波中摇曳,让你看不清圆叶的绿、娇瓣的红,惟有若即若离的缕缕清香向你飘来……一切一切都任你遐想、任你感悟,《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含义,此时此刻被大自然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淡淡晨雾中“读荷”,没有围观、没有旁议、没有解说、没有提示,更没有嘲讽……只需静观遥想,便会让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萦绕于散履之间。你由此认定,唐代七绝圣手那首《采莲曲》是在晨雾赏荷时所写,否则不会吟出“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坐在游船码头的“北地西湖”竹廊,感受几缕杭城气韵。人们谈及荷花,常会想到江南,想起江南美荷,又自然会提到西湖之畔那首脍炙人口的咏荷诗。你遥望迷离在晨雾中、色彩斑驳的荷花群,忆起初识白洋淀的情景。那天黄昏,骤雨初歇,县委宣传部领导听说你来到白洋淀之畔,派人驾快艇、披彩虹,来到北京作协笔会所在地——任丘市一家度假村。接你登艇之后,一路劈波斩浪,来到安新县城一家老字号饭庄,与宣传部领导、旅游局领导举杯畅叙。当时,也是荷花盛开之时,谈及古诗词,话题便转向南宋杨万里。于是,你侃侃而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创作背景,与几位文学爱好者拉近了距离……

800余年前,盛夏,也是踏晨雾、看名荷的时段。拂晓便入寺散步的杨万里,在西湖之畔的长亭送友。送别之人是直阁秘书林子方(为皇帝草拟诏书的秘书)。这位被升任福州、担任地方长官的年轻人心高气爽、喜于言表。而深谙官场险恶的杨万里则不这么想,在送别诗中,以隐喻笔法,劝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诗中“毕竟西湖六月中”。指的是林子方所在位置与“炙热”程度。西湖,位于南宋首都临安。杨万里在提示好友,在天子身边炙手可热。西湖的“荷花”,毕竟“风光不与四时同”,强于到小城市当市长。

“接天莲叶无穷碧”,“接天”中的“天”指的是天子。诗人很想告诉好友,在西湖(天子身边)即便是普通的荷叶,也接着天,不同寻常,大多都会“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日”,自然是皇帝。身为林子方上级兼好友的杨万里以诗歌为形式,苦苦劝着,一再提示,说天子身边的秘书,周围官员,连“红”都是别样的“红”,远胜于“放外任”。然而,林子方丝毫没有细品诗的含义,竟然以点赞对之。

你认定,那天清晨,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大官人,与好友挥别后,饮了不少酒。

农历六月的白洋淀,映日的荷花的确是别样红。或乘画舫、或乘渔舟、或乘快艇、或乘竹筏……以逍遥姿态漂泊于星罗棋布的“淀泊”里,除了感受潋滟千里、渔舟放歌之外,过眼的渔村、惊起的孤鹜,特别是仰观蓝天白云、平视绿苇红莲……让你充分体味到天然画卷如此奇美,华北明珠不虚此名!

你端详那一片片圆润、伸展、挺立、碧绿的荷叶,认定那是映衬朵朵娇瓣的不二标配。青少年时,你曾一度徜徉在武林。大成拳拳谱上那句“松风水月,未能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融入方其朗润。莲出绿水,飞尘不能染其叶”。由此,让你对荷叶产生一种特有的爱慕。眼前这一片如伞如盖、流动着晶莹水珠的荷叶,再次让你心潮如涌。

在这片开放性5A级旅游景区观荷,自然首选荷花大观园。船泊岸、人登岛,走入大观园,已是红日中天。沿岸柳一路缓行,但见“淀中岛、岛中湖”之内,一片片红荷酣畅绽放、粉嫩醉人。小桥之下,睡莲静美;亭台之间,王莲贵气。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依依荷影引动诗情。一泓碧波中,四面观音雕像垂目而立,一曲多心经弥散开来,让你倏然感悟:荷香之境、空灵之音的博大深沉,岂是文字、语言、表情、动态可以概括!

面对满目荷香,你脑际忽然掠过两位历史人物。那是《金史》记载的金章宗完颜璟与元妃李师儿。你依稀记得,一日暴雨如注,因为没带雨具,你滞留在北京“雕刻时光”书屋。于是,你毫无目的地翻阅史书,无意间“邂逅”金章宗完颜璟。古今很多文人墨客在议论这位既多情又多才的皇帝时,总把他与宋徽宗联系到一起,甚至说完颜璟是宋徽宗赵佶的“转世灵童”。这也难怪,宋徽宗与完颜璟都酷爱书法与收藏。前者迷恋才女李师师;后者宠幸美女李师儿。生长在今日安新县一带的李师儿喜爱荷花,即便到了京城,依然念念不忘。那日,李师儿吟诵完颜璟创作的“蝶恋花”之后,翩然起舞、姿态优美。完颜璟问起舞蹈的名称,李师儿说,这是家乡的荷花舞。一瞬间,情种完颜璟便把元妃李师儿的体香与荷香想到一起,同时,也了解到宠妃思乡之情。不久,这位风流帝在巡幸李师儿家乡之时,把那座小城拓建为方圆九里、城高三丈、阔九尺、池深一丈的州治,并把它改名为渥城。(现今安新县城)在东城建起梳妆楼,西城筑造观莲台。在观莲台一侧,挖了荷花池。由此,这里的荷花便生根发芽、渐渐成为一景……

近年来,这里以荷文化交流的名义,聚集了全国千余种名荷供人观赏。此后,参展的珍稀荷种在此落户、日渐增多,逐渐向京城延展。君不见,北京的圆明园、北海公园、莲花池、稻香湖景……不仅展现白洋淀渔舟特有的双棹,更有白洋淀名荷的多姿多彩。

明月初上,白洋淀荷花在夜景中十分炫目。或随挚友、或伴亲朋、或携情侣、或约同仁……休闲者登舟入淀、体验夜游,把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小荷灯轻放在水面,随着彩灯的渐行渐远,把祝福带向远方。

荷灯轻移飘浮,到目力所及之处,便成为辉映淀泊的点点彩星。此时,万亩名荷倘若入梦,也会有璀璨感和轻灵感吧?

从夜码头归来,几位文友执意要小酌畅叙。于是,水畔小楼,波光靓影、夜风习习、知己把酒,古今评说、佳句迭出。让你拍案惊奇的是,佐酒的小菜,依然与荷相关,一盘凉拌荷芽、一份糖酥荷花、一份冰糖莲子、一份鱼香藕合……你似乎看到,春光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夏雨后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秋风下的“采莲情歌随渔火”,冬雪后的“肥藕如舟泊寒江”。多情的叶、花、根茎!与人们亲近的名荷!展现娇柔清丽之后,竟然也能可成为美味儿,引发人们浮想联翩。

我在想,白洋淀观荷,在“近赏”之余,是不是还应该驻足思远?

篇5:《白洋淀纪事》收获作文

白洋淀最富有特色的便是苇,作者借物喻人,把这些坚贞的人儿比作其,坚毅顽强誓死不屈的一个形象,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来。

本文,以及整本书里的文字都不是很华丽,是很朴素简洁的,却又很生动,字里行间透露着中华民族儿女的骨气。

她们纵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受日本鬼子的摧残与折磨。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惨悲苦,但却任然保持着对中国有着一万分忠诚,丝毫不怨恨国家没有给他们幸福的日子,对生活充满着热情,相信未来一定会改变,会幸福。

篇6:白洋淀纪事读书心得

作品多方面勾画了时期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代表这类风格的是《荷花淀》。1945年《荷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许多作家探索其写作技能,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构成了1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1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味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述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怀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他的散文富有抒怀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求篇章结构,但是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浮。”

“1天云锦,如梦如诗”可以概括为孙犁所创作的“荷花淀”派小说的风格。

A. 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上侧重表现普通人民的性情美、灵魂美、人情美。它没有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模式,而是侧重以抒怀笔触来构成1个自然活动的抒怀结构,建立1个诗化的艺术世界。艺术表现上,它寻求1种纯美的艺术个性,寻求1种清新、隽永、秀雅的艺术风格。

篇7:《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

文章主要有很多个小故事构成的,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者描写中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的爱。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被很好的磨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组成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经历,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篇8:读《诗经》有感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真挚、率直奔放的时代!

瞧, 在河之洲, 雎鸠鸟鸣, 窈窕淑女, 君子划舟, 寤寐思之, 辗转反侧。女子娇美, 男子率真, 思念与爱慕随着小河流水, 流入琴瑟美梦之中。

瞧, 崔嵬之上, 有一位征战在外, 伤怀家人, 仆疾马病的丈夫在沽酒怅饮;丈夫在外, 一位女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 为谁装扮呢?在水一方, 伊人却有淡淡的愁怨,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恋人的距离有多远呢?皎洁的月色,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情兮”触动一个男子的思慕之心, 浪漫的情怀穿透古今。

在书里, 借酒抒怀的思念, 女为悦己者容的坚守, 虽近却远的怅惘, 月下相思的浪漫……是如此浓厚和真实, 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十分向往。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状况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变的是情感;当现代的物质生活、道德标尺环绕着人们时, 我更加怀念远古中华大地上的情的浓烈, 爱的真挚, 思的浪漫, 怀的坦荡。

时已逝, 情犹在!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却不失细腻诗意的时代!

《诗经》里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真实地刻画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决心。

然而, 我更多地被它多情的诗句所吸引。“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士兵的征途漫长, 士兵的归路更迷茫。想想家里“果贏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 缺乏了男主人的家庭生活何其艰辛。归途中的细雨淋湿了山野, 淋湿了心情。它飘飘洒洒地穿越历史, 淋湿了我的心灵。

《诗经》里写道:“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依依的杨柳, 霏霏的雨雪, 迟迟的行道, 饥渴的征途, 伤悲的心灵化作依依的柳枝, 触佛着我们的内心的是情思。

没有惨烈的战场, 没有尖锐的控诉, 有的是作战的决心, 有的是细腻的描写, 是诗意的悲哀。生活是艰难的, 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留下的是诗意的细腻。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自尊的时代。

读诗经时, 文中女性痴情、坚忍、自尊、不让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载驰夫人!卫国已破, 哥哥也死, 自己远嫁许国。可她巾帼不让须眉, 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危在旦夕, 她毅然“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许国大夫长途跋涉阻止, 但却不能阻止她救国救家之心。她说:“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大夫君子, 不要对我责备。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 都不如我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她“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的策略最终救了卫国, 历史证明最终齐桓公派兵助卫, 并赠她鱼轩。何等的智慧, 何等的勇气, 何等的尊严!

还有那个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年轻时丈夫抱布贸丝, 痴心一片来定情, 年老时,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当年海誓山盟, 如今抛之脑后。一个遭到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 没有哀哭怜惜之相。最后那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几多悲愤, 几多无奈, 但还有几多果断。爱情没有了, 我们就这样完了!何等的决绝。

《诗经》里的女性展现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现在的我。它让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忍、顽强、诗意、自强不息。

穿越了千年留下来的是精神、情感和民族的气节。我们的先人们多情、细腻、自尊、率真, 他们早早地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

篇9:《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

《荷花淀》是孙犁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善良、贤惠、通情达理,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绝不落后的水生嫂的形象。男人们才走了几天,她们就每人找了一个理由去探望丈夫,表现出她们对丈夫深深的爱。虽然没有如愿见到,有点小情绪,但很快就又说笑起来,可见水生嫂和其他女人都很乐观、多情。

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加快,但是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的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来,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她们坚定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她们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也纷纷拿起了枪杆子,当上花木兰,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队伍。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万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篇10:《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

白洋淀的苇是最有名的,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但在采蒲台的苇塘里,苇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记忆。八路和妇女,虽然素不相识,但凭借着他们保卫祖国的决心,整个苇塘上回响着有力的“没有!没有!”,这声音,是多么掷地有声、刚强不屈!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芦苇,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可就是人民的斗争才保持了它们的生存,才有了白洋淀如画一般的风景,才成就了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

可能小时候因为不明白时代背景,只觉得场面有些暴力,八路军十分勇敢,却忽视了蕴藏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力量,他们虽不是驰骋沙场的战士,但他们正是依靠自己的团结、顽强,帮助八路军渡过难关,打败日寇。

当时的妇女在家也就是织布、烧饭,男人们都外出打工或打仗,水生就是其中的一员,是游击组长,为了不让敌人安上据点,他报名参加了地区队,水生嫂知道,她劝不动水生,只能简短叮嘱几句,但可以看出她的难过与不舍。过了几天,几个妇女聚在一起,嘴上说着不想去看他们,可还是准备了衣服。她们偷偷划着一艘小船到了马庄,可并没有找到他们,于是失望地回去了,其实,更多的是担心,怕他们已经牺牲了。这时,她们看到了一艘大船,是日本人的。她们拼命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炮。她们害怕进了敌人的.老巢,可再仔细一看,是她们的丈夫。等战士们击败敌人后,去打捞着战利品。

一开始的水生嫂是不愿让水生参加游击队的,可经历了这次,她们几个妇女好像不服气似的,于是在那年冬天,她们配合子弟兵,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孙犁从一开始描写的农家妇女的形象,到后面妇女机智掩护,再到最后上战场,所有细节处理到位。荷花淀美轮美奂的意境,既让人见识到了当时妇女们的辛勤劳作,也凸显了女性的纯洁、宁静、深沉、温柔。

篇11:白洋淀纪事读书心得优秀

白洋淀,一个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小到在读这本书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同样的,白洋淀里的人们也是不为人知的,这样的角色在中国各地都有,但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这种人,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这一本书看下来,里面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里面的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军队的折磨,但是就是在如此低落的年代,白洋淀里面的人们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无限希望,这份希望甚至是连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也同样令我震惊,他们有些人主动参军,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上前线作战,但是他们却各自又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做出贡献。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会立马想到,像董存瑞,邱少云一样独当一面的传奇人物,但是,像白洋淀里的男女老少一样,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在背后努力在的人有很多,没有他们,也许抗日战争就不会成功,也许就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和平生活,他们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或缺的。

篇12:读“石涛画论”有感

一、法与化

石涛主张有分析的接受前人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绘画规则。有分析的接受古法, 其目的是为了化, 为了艺术上的创新。他认为学习古法为了“借古开今”。作山水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 而陶咏乎我”。所以说:“今人不明乎此, 动则曰, 某家皴点, 可以立脚, 非似某家山水, 不能传久;某家清淡。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 只足娱人。是我为某家役, 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于我何有哉?”两种思想认识的不同, 在如何对待古法便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只在似上下功夫, “识拘于似而不广”, 造成“我为某家役”, 做了泥古不化的奴隶;一是“借墨写天地万物, 而陶咏乎我也”, 做了借古开今的主人。画家之所以被古人“役”, 石涛指出一个原因, 是“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石涛不否认笔墨传统的继承性。他说:“古人虽善一家, 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前人学习古法, 并不是把精力利用在“临摹皆备”上, 他们是借助古法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否则人人照仿古法, 法度源流岂不中断了。石涛对于当时的拟古主义者下了这样的判语:“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

法是由人创立的。他写道:古人未立法之先, 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 便不容今人出古法, 千百年来, 遂使今人不能出一头地也。由于有法必有化, 所以石涛说:“至人无法, 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艺术创作能达到“无法而法”, 是法与化统一的最高境界。石涛有段文字形容这景象:“此道见地透脱, 只须放笔直扫, 千岩万壑, 总目一览网址, 所惊电奔云, 屯屯自起。”画家忘记了法实际上仍有法, 只是随心所欲而不逾于矩。这种“无法而法”, 是来自画家“见地透脱”、是“我用我法”的极致表现。石涛有些风格如狂草的山水画、若论章法、笔法, 真不知何意名之, 只能说他在行“我用我法”之道, 开创了清新、亮丽、生动的一代画风。

二、法与生活

绘画的法度既然是绘画的作者所立, 那么, 其根据是什么?石涛的回答是生活。他把山水描写的客观对象名之为生活:他把生活的规律名之为理。他说: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能收蒙养之灵, 而不解生活之神, 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 而不变蒙养之灵, 是有笔无墨也。

石涛所以把笔法与生活联系起来, 是因为笔法在赋形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画家要为万象有殊、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做“饰”, 必须有“尽其灵而足其神”的笔墨法。比如山水画诸多皴化, 石涛说他们是为表现山峦才产生的、丰富的:笔之于皴也, 开生面。山之为形万状, 则其开生面非一端也, 也即今人所说的:艺术创作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物我交融

“予脱胎于山川”是套在写《画谱》专著时, “予脱胎于山川”的阶段。“脱胎”, 本来是道家的语词, 所谓脱去凡胎换仙胎之意, 石涛借用表示画家与山川自然的关系。他写道:

……此予五十年前的石涛, 尚未“脱胎于山川”, 即山川脱胎于石涛, 他仅仅能够揭示山川的形神, 而未能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五十年后的石涛, 进入“脱胎于山川”的阶段, 此进他“搜尽奇峰打草稿”, 可以做到与“山川神遇而迹化”, 物我浑融为一, 主客观统一。在创作上就是自由地典型地再现自然美, 同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这是石涛艺术成熟的标志。

对于山川景物, 石涛既注意到他们的特殊性, 又注意到了他们的共同性。一般人看来, 山和海是截然相异的, 但石涛却观察出了他们的许多相似之处。石涛根据自然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 使他的山水画有意趣, 有意境。他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一词, 但他说的“予脱胎于山川”的物我交融, 实在是产生意境的缘由。中国文人画追求意趣、意境, 是形成文人画独树一帜的因素。

四、不似之似

齐梁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提出了“应物象形”, 将艺术形象依存于生活的关系作了说明。可是从生活中来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的物象差别在什么地方, 艺术形象的特殊何在?这是谢赫未涉及的理论问题。对此, 石涛的“不似之似”论作了恰当的回答。

这一理论依然被后人所重视。齐白石说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继承石涛思想而加以发挥的。齐白石是从绘画形象与读者的关系方面分析问题。他说, 不似是“欺世”, 太似是“媚世”。应物象形的绘画, 如果让读者连画的什么也看不明白, 这是骗人的艺术, 相反, 如果画得太像了, 那是有意要讨好读者, 只有“似与不似之间”才可贵。经齐白石这一发挥, “不似之似”的理论引起艺术家们的广泛的重视和自觉地在创造之中运用, 也印证了白石老人与石涛在对绘画艺术认知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更正声明

《大众文艺》2011年第5期总第268期, 插页五:四川美术学院2009级研

究生作品:《有人欢喜有鱼悲》《黑城子》《哭泣的胡杨》《对话》《西

递静语》《海森楚鲁》为郝爽作品。

篇13:《白洋淀纪事》读后感

这一本书看下来,里面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里面的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军队的折磨,但是就是在如此低落的年代,白洋淀里面的人们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无限希望,这份希望甚至是连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也同样令我震惊,他们有些人主动参军,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上前线作战,但是他们却各自又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做出贡献。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会立马想到,像董存瑞,邱少云一样独当一面的传奇人物,但是,像白洋淀里的男女老少一样,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在背后努力在的人有很多,没有他们,也许抗日战争就不会成功,也许就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和平生活,他们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或缺的。

在最后,我想说:我们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在背后默默无闻得为祖国做出自己应该的贡献。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2

为了读《白洋淀纪事》这本书,我特地查了一下。白洋淀原本是冀中平原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地方,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的存在。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抗日的星星之火正在悄悄蔓延。

在这一本书里,全部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小故事。当时,白洋淀以及周边地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与折磨。在这如此困难的年代里,白洋淀里面的人们日子过得十分凄苦,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无比忠诚,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未来有着的无限希望。他们有些人离别亲人,主动参军,打击敌人。有些人身处后方却用各自的办法努力为抗日事业作出贡献,比如干部群众互帮互助,热情招待负伤的八路军,认真开导落后分子等等。

说到中国的抗日英雄,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像杨靖宇、张自忠那些抗日将帅,或像白求恩、赵一曼那样的传奇人物。但是,像白洋淀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男女老少,没有人去描述他们,也没有人去记载他们。他们每一个人固然都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对革命有着不灭热忱的人们,才使中国多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正是千百万这样的普通大众,才使我们的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依然生生不息。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国家日渐繁荣。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我们要对祖国充满热爱,要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3

恍惚间,读完了最后一章,才惊醒,这么快就读完了吗?全书那么多的故事,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有连续性。从开始抗日,人民积极反抗,青壮年上战场,老弱病残幼在家拼尽全力保护战士们,再到土改等等,人民开始识字,有了文化,精神层次也提高了。

那么多故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小胜儿》。小金子是杨主任的警卫员,时年19岁。那次,他出发去打仗,走之前,面上带笑,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在队伍前面,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而几天后,一切都变了。上战场的同志们都死的死,伤的伤,连热情的杨主任都战死沙场!小金子负了伤,在家休养。多可怜的孩子啊,青春年少,本该是享乐,社交,与朋友一起浪,自由勇敢追梦的年纪,却目睹了无情的战争。明明前几天还一起骑着高头大马,明明前一刻还并肩作战,“轰”的一声,那么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了,只剩下破碎的血肉在空中飞射,漫天泥土飘下,被血染红。

一个孩子,为什么要面对这么残酷的事实?

这就是战争,无比残酷,无比血腥,冷漠无情得令人胆寒。为了不让更多年轻的生命遭受摧残;不用为国负伤却只能躺在暗无天日的泥洞里;不必每晚担惊受怕睡不着觉,被噩梦侵袭;英勇的战士们拼命御敌,倒下也咬掉敌人一块肉,杀出一条血路,一条血腥却拯救所有人的路。

年轻的孩子啊,振作起来,撑过这一次,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了。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4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之间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书中讲到了日军和汉奸对百姓的迫害;讲到了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游击队;讲到了人民对八路军的帮助和依赖;讲到了百姓们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此书中有一章,我印象很深,名叫《村歌》,其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双眉。双眉多才多艺,会干农活,能当领导,而且还参加了剧团,唱得一嗓子好戏,还能编写剧本。至于她的性格呢,有缺点——好胜。

领导人时总爱给人下死命令,不服从她就生气,弄得大家都很怕她,怨声四起。再加上她好说笑,好打闹,好打扮,闲话就来了。她又没有民心,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流氓”“破鞋”,村里整组时就决定把她撤了,不让她参加生产组了。幸好老邴来了,他帮助双眉回到了生产组。

双眉被编到了一个“落后组”里,领导一群落后点的妇女。大家都觉得这个组弄不了多久,双眉却不服气,还要挑战全村认为最棒的李三互助组。很快,双眉的组组织起来了,刚开始发生了不愉快,但双眉记着老邴对她说的,要改掉强迫命令的习惯,积极地去开导、动员大家。渐渐地,这个小组团结起来,厉害起来,人们对双眉也大有改观了。文章结尾,伤员们想看戏,有人问:“谁来演啊?”立刻就有人说:“双眉呗!”可见双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了,我也很为她感到开心。

我之所以喜欢双眉,是因为她不服输的心态感动到了我,面对人们的谣言,她选择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也会改正身上的错误。试问这样一个聪慧能干又知错能改的姑娘,谁不喜爱呢?

其实不只是双眉,书中许多妇女都是这样的。她们聪明能干,丈夫参军后担起了家中的重任,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做地里的农活;她们识得大体,家里人参军不反对,只是在心底默默挂念,支持共D的改革政策,斗地主,上冬学;她们善良朴素,八路军来了总是好吃好喝好住地招待着,即使自己在啃硬馍馍,伤员来了也是细致入微地照护着,让人感到心底一暖。

上一篇:银行员工管理办法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区别轻重》及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