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思考与练习

2024-04-20

课件思考与练习(精选6篇)

篇1:课件思考与练习

统计学原理分章习题

第一章 统计概述

一、思考题

1.国家管理为何离不开统计?

2.统计有哪些特点?如何辩证地来看这些特点? 3.统计有哪些基本职能?其关系如何? 4.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统计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重要地位如何? 7.总体和总体单位有何关系?

8.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9.怎样区分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

二、单项选择

1.构成总体的每个总体单位各方面的特征()

A、必须完全相同

B、可以完全不同

C、至少一个方面相同

D、可以完全相同或不同 2.下列各项,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老李68岁 B、全国人口 C、财专学生 D、班级人数 3.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合格品产量 B、次品产量 C、优质品产量 D、合格率 4.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A、班级人数

B、考试成绩

C、平均年龄

D、学生身高 

三、多项选择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

A、社会性

B、总体性

C、具体性

D、数量性

E、客观性 2.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受总体规模影响,后者不受总体规模影响 B、前者都是绝对数,后者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C、前者经计算汇总取得,后者经计算对比取得 D、前者说明事物的深度,后者说明事物的广度 E、前者是计算后者的基础

四、判断正误

1.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2.指标的综合性是以总体的同质性为前提的。3.年龄是数量标志,男生是品质标志。

4.指标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指标和数量指标。5.人口的年龄是变量,但品质标志不能是变量。6.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职工工资是连续变量。

五、综合练习

如果统计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河南财专教工2008年收入状况,请对该项统计的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体系)和标志作出统计设计。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思考题

1.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统计调查有哪些种类?

4.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其首要内容、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5.如何确定调查项目?

6.四种专门调查在调查目的上有何区别? 7.什么是调查误差?如何防止登记性误差? 

二、单项选择

1.调查目的只为及时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应采用()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2.下列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A、工业设备普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普查

D、农村牲畜普查 3.统计调查单位就是()

A、调查工作的组织者

B、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C、统计调查机构

D、企事业单位

三、多项选择

1.统计调查按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可分为()

A、全面调查

B、非全面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统计专门调查 2.统计专门调查包括()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E、统计报表 3.普查是()

A、全面调查

B、专门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经常性调查

E、定期调查 

四、判断正误

1.及时性是对统计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2.调查人口出生情况可采用一次性调查。

3.确定调查项目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内容。

4.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5.调查时间就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时间。

6.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根据重点调查的资料来推断总体。7.登记性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制定一份《××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要体现“五项基本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可个人独立完成,亦可以学习小组(宿舍)名义集体完成(组长执笔、成员署名)。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思考题

1.统计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2.统计整理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3.什么是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4.如何理解统计分组既是¡°分¡±又是¡°合¡±? 5.怎样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6.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复合分组的区别在哪里? 7.编制组距数列时,如何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8.编制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

二、单项选择

1.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A、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分组数目

C、选择分组标志

D、选择分组方法 2.对于连续变量,应采用的统计分组是()

A、单项分组

B、组距分组

C、等距分组

D、异距分组 

三、多项选择

1.影响组距数列次数分布的因素有()A、组数

B、组距

C、组限

D、组限表示方式

E、总体单位数 2.设计统计表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A、科学

B、实用

C、简练

D、美观

E、清晰 

四、判断

1.统计研究目的是选择分组标志的根本依据。

2.连续变量必须组距分组,离散变量只能单项分组。3.组中值就是组内平均数。

4.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要不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要不高于最大变量值。5.若现象的质变过程比较均衡,可以等距分组。6.异距数列需要借助次数密度来反映总体分布状况.7.逐级汇总不易发生登记性误差。

五、综合练习

请亲自调查30名以上同学的姓名、性别、城乡、家庭人口、上年家庭收入、在校某月生活费用及其支出明细等资料;

将上述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编制次数分布数列,并以统计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若有适合采用统计图表现的资料,请绘制统计图。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总量指标?它有哪些重要作用?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区别(特点)? 3.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为何要结合使用? 4.什么是相对指标?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5.相对指标有哪些种类?

6.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出生人口数

B、毕业生人数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库存量 2.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的指标是()

A、实物指标

B、价值指标

C、总量指标

D、相对指标 

3、钢产量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平均数 4.大学生人数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商品销售额

B、银行存款余额 C、工资总额

D、在校学生数

E、固定资产原值 2.分子和分母不可以置换的相对数有()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

E、计划完成相对数

四、判断

1.比例相对数也有说明总体结构的作用。

2.某地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20%,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3.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了5%,刚好完成计划的一半,即50%。

4.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8%,差2%没有完成计划。5.大学生人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属于结构相对数。

五、计算

某工厂三个车间生产情况统计如表。试根据相对数的计算原理,填出表中所缺数字。

第五章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平均指标?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2.平均指标有哪些特征?

3.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4.何谓权数?为何要加权?

5.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守哪些原则? 6.什么是变异指标?其测定方法有哪些? 7.为何要计算和使用变异系数? 

二、单项选择

1.若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次数均增加10%,则算术平均数()A.不变

B.增加10%

C.减少10%

D.增减不定 2.若各组权数不变,各组标志值同时扩大2倍,则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3.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70cm,女生平均身高160cm,男女生比例为1:3,则全班学生平均身高为 A、165cm

B、162.5cm

C、167.5cm

D、166cm 4.甲厂实际产值198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0%;乙厂实际产值3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20%。则甲乙两厂平均计划完成%为()

A、115%

B、115.8%

C、130%

D、115.4% 5.某厂生产甲产品300件,其中合格品270件,则其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A、90

B、0.9

C、0.3

D、0.09 

三、多项选择

1.下列计算,结果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A、粮食总产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B、某厂总产值与全体职工人数之比 C、某厂总产值与工人人数之比

D、某产品的总成本与该产品的产量之比 E、某商品的销售额与该商品的销售量之比

2.不同变量数列的标准差无法直接比较,是因为()

A、计量单位不同

B、标准差不同

C、平均数不同 D、数列性质不同

E、数列水平不同 

四、判断

1.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上升,必然引起总成本的增加。2.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指标。

3.甲厂计划完成100%,乙厂计划完成110%,则甲乙两厂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5%。4.几何平均数的对数等于各个变量值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一般来说,平均数大则平均差也大,平均数小则平均差也小。6.标准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五、计算分析

1.某工厂三个车间上个月生产A产品的情况如下表,试据此计算全厂的A产品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和A产品平均单位成本。

2.某公司下属20个门市部的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3.某班50名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如下表,试计算其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思考题

1.编制时间数列有何重要作用? 2.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什么原则? 3.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何区别? 4.序时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有何异同? 5.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6.什么是长期趋势?测定方法有哪些?

7.什么是季节变动?怎样进行季节变动分析? 

二、单项选择

1.某企业3-6月份的月末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215人、220人和240人,则第2季度平均人数为()A、(190+215+220)/3

B、(215+220+240)/3 C、(190/2+215+220+240/2)/4-1

D、(190+215+220+240)/4 2.若现象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A、0

B、1

C、-1

D、100 3.某市2009年春节期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该指标属于()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年距增长速度 4.在趋势方程参数估计时应用的方法是()

A、最小平方法

B、移动平均法

C、数列修匀法

D、序时平均法 5.下列为最基本的动态分析指标的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增长速度 6.某地生产总值2008年比2003年翻了两番,则该段时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A、B、C、D、7.某地区2008年比1998年财政收入增加1100万元,则该期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A、100万元

B、110万元

C、D、8.若现象各期的环比速度大致相同,则为()

A、直线趋势

B、抛物线趋势

C、指数曲线趋势

D、二次曲线趋势 9.若2001-2008年某地区生产总值每年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则期间()

A、增长速度相同

B、增长速度逐年降低

C、发展速度相等

D、无法判断 10.平均增长速度平均的是()

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B、各期环比增长速度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A、工业总产值时间数列

B、在校学生数时间数列 C、毕业生人数时间数列

D、人口出生数时间数列 E、商品库存量时间数列

2.计算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宜采用()

A、算术平均法

B、调和平均法

C、几何平均法

D、水平法

E、累计法

3.测定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可采用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B、序时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E、半数平均法

四、判断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只能采用几何平均法。

3.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去年为8%,今年为10%,则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如果现象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0。

5.某商品的价格2007年上涨了5%,2008年又下降了5%,则说明该商品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6.增长速度相同,则增长量也必然相同。

五、计算分析

1.根据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原理,推算出各年的产量数字。2.某商店第一季度商品流转统计资料如下表(单位:万元)。试计算其第一季度商品流转次数及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

3.某地电脑销售量(万台)如表,试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09年的电脑销售量。

4.已知某商场近三年的空调器销售额(万元)如下表,已预测到明年的销售额为120万元。试分析空调器销售的季节变动规律,并制订出明年各季度的销售计划。

第七章 统计指数

一、思考题

1.简述统计指数的意义。2.统计指数有哪些分类?

3.综合指数有何特点?试说明其编制原理和原则。4.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有何关系? 5.何谓指数体系?其作用有哪些?

6.何谓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与指数法有何联系? 7.怎样进行平均指标变动分析? 

二、单项选择

1.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A、数量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的两种编制方法是()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3.已知某地区200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亿元,2008年为30亿元,则()A、零售物价指数为66.7% B、零售额指数为150% C、销量指数为135%

D、零售额指数为66.7% 4.花同样多的钱少买10%的商品,则物价指数为()A、10%

B、110%

C、111.1%

D、难以判断

5.如果物价上涨4%,则花同样多的钱会少购买()的商品。A、4.00%

B、3.82%

C、3.75%

D、3.85% 6.在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中,要反映各组标志值变动对平均指标的影响程度,应编制()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加权平均指数

D、固定结构指数 7.若某企业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增加了,则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A、必然随之增加,且增长幅度相同

B、增减难以确定,但工资总额必然增加 C、必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确定

D、不一定增加,有可能减少

8.某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则说明()A、居民消费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来说是上升了 B、各种居民消费品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同 C、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由此下降 D、各种居民消费品均上升了3.5% 

三、多项选择

1.某商店基期销售额为 300万元,报告期因提价而增加的销售额为40万元,因增加销售量而增加的销售额为60万元,则()

A、销售量指数=113.0%

B、销售量指数=120.0%

C、销售价格指数=120.0% D、销售价格指数=111.1% E、销售额指数=133.3% 2.成本总指数和总成本指数()

A、一样

B、前者反映多种产品单位成本的总变动

C、后者反映总成本的变动程度

D、前者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E、后者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

四、判断

1.平均指数就是平均指标指数。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3.若企业各类职工工资水平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4.若职工构成不变,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5.各类职工的工资都增长10%,职工的总平均工资也增长10%,说明职工结构没有变化。

五、计算分析

1.某地三种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如下表。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出口量、出口价的变动对出口额变动的影响。

2.电器厂生产三种产品,产品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表。要求:测定该企业总成本的变动,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某企业工人的工资资料如下表。试对该企业工人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第八章 抽样推断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抽样推断?其特点有哪些? 2.为什么说样本是随机样本?

3.为什么说样本指标是一个随机变量? 4.什么是抽样误差?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5.抽样平均误差有何重要作用?

6.为何说抽样推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 7.必要样本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

二、单项选择

1.抽样推断应遵循的原则是()

A、可比性原则

B、随机原则

C、不重不漏原则

D、同质性原则 2.如果抽样总体规模不大,差异程度较小,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是()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如果抽样推断对象的差异程度较大,宜采用的抽样组织方式是()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4.抽样误差属于()

A、登记性误差

B、平均误差

C、极限误差

D、可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 5.下列关于样本容量的表述正确的是()A、样本容量越小越好

B、样本容量扩大,推断的信度和精度会随之提高 C、样本容量计算结果有时会有小数,可舍去小数 D、不重复抽样样本容量大于重复抽样样本容量

6.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9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缩小为原来的1/9

B、缩小为原来的1/3

C、扩大为原来的9倍

D、扩大为原来的3倍

7.在纯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缩小为原来的1/4

B、缩小为原来的1/2

C、扩大为原来的4倍

D、扩大为原来的2倍 

三、多项选择

1.抽样推断中的抽烟误差()

A、是不可避免的B、是可以消除的 C、是可以计算和控制的D、不包括登记性误差 E、不包括系统性误差 2.抽样极限误差()

A、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B、是抽样误差范围

C、是抽样推断的允许误差

D、表明抽样推断的准确性

E、表明抽样推断的可靠性

四、判断

1.抽样误差可以避免和控制。

2.抽样调查只有代表性误差,没有登记性误差。

3.同样条件下,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小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4.抽样极限误差就是所有可能的样本中的最大的抽样误差。5.抽样极限误差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6.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五、计算分析

1.某市对居民家庭旅游消费支出进行抽样调查,按纯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户,得知家庭年人均旅游支出为620元,标准差为385元。请你以 99.73%(t=3)的概率保证程度,对该市家庭年均旅游支出进行区间估计。2.从某市5万名职工中纯随机抽取100名职工,调查得知其月平均工资为1120元,工资的标准差为58元。试以95.45%的概率保证,估计该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及工资总额的可能范围。

3.某校对拥有手机的学生进行话费抽样调查,按纯随机不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人,计算得知人均月话费为40元,月话费的标准差为14元。请以95.45%的概率保证,对该校拥有手机的全部学生的人均月话费支出作区间估计。

4.从一万件A产品中随机抽取100件,经质检有90件合格。试以0.9545的概率保证,对全部A产品的合格品率和合格品量进行区间估计。

5.某市城调队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从本市20万名职工中抽取200名职工进行调查,资料如表: 要求:以95.45%的可靠程度估计该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区间范围(t=2)。

6.某企业生产一种新型灯泡10000只,随机抽取1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6000小时,使用时间的标准差为400小时。

要求一:在99.73% 的可靠程度要求下,估计该批灯泡平均寿命的区间范围;

要求二:假定抽样推断的允许误差缩小一半,试问应抽取多少只灯泡进行测试?(可靠程度99.73%时t=3;按重复抽样计算)

7.某电视机厂对一批电视机的平均寿命和合格率进行检验,根据以往的数据,电视机的使用寿命的标准差为1500小时,合格率大致在70%—80%之间。若要求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为95.45%,平均寿命的抽样误差不超过 200小时,合格率的误差范围不超过5%,试问应抽取多少台电视机进行检查?

8.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了100件,有90件合格。试计算:①在0.9545的概率保证下,该批产品合格率的估计区间;②在0.9973的概率保证下,如果允许误差不超过4%,则至少应抽取多少件?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思考题

1.什么是相关分析?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何为相关关系?它有哪些分类? 3.怎样分析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方法有哪些?)4.如何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相关的程度? 5.什么是回归分析?为何要进行回归分析? 6.什么是回归误差?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7.相关于回归分析应注意什么问题? 

二、单项选择

1.在合理学习的时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4.在合理施肥的情况下,施肥量与亩产量的关系是()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3.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

A、密切程度

B、方向

C、没有意义

D、形式 4.储蓄额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

A、函数关数

B、正相关

C、负相关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5.同时研究居民消费支出与居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价格的数量关系,属于()A、单相关

B、复相关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6.同时研究施肥量、播种量、浇水量与农作物收获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属于()A、单回归

B、复回归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7.居民货币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属于()

A、完全相关

B、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

三、多项选择

1.相关分析的方法有()

A、相关表

B、相关图

C、相关系数

D、回归方程

E、最小平方法 2.下列几个对应变量中,属于正相关的是()

A、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

B、商品价格与需求量

C、施肥量与亩产量

D、财政收入与GDP

E、人均收入与储蓄额

3.回归误差的主要作用有()

A、说明回归估计值的准确程度

B、说明回归线的代表性大小 C、表明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D、对因变量进行区间估计 E、说明相关系数的精确程度

四、判断

1.当相关系数r=+1时,两变量完全相关;当r=-1时,两变量无关。

2.相关分析为回归分析奠定基础。3.单相关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4.相关和回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可以是时间数列,也可以是空间数列。

五、计算分析

1.试根据下列资料计算设备使用年限和维修费用的相关系数,并判断相关的方向及程度。

2.已知某地区历年来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资料如下表(亿元):

3.已知某地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与支出(千元)资料如下表。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2)若人均年收入为40千元,估计人均年支出是多少?

4.试根据下表资料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预测当施肥量为45公斤时的平均亩产量。

篇2:课件思考与练习

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松驰(chí cí)

按摩(mó

mō)

彬彬有礼(bīnɡ

bīn)

绅士(shēn

shēnɡ)

气氛(fēn

fèn)

尴尬(ɡānɡ

ɡān)

二、辨字组词。

堵()

弛()

摩()

睹()

驰()

磨()

杉()

绅()

彬()

呻()

三、照样子,找出课文中四个字的词写一写。

例:熟视无睹

四、选词填空。

亲热

亲切

亲密

1.泰国人对大象有着()的感情,一点不奇怪。2.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非常()。3.偶尔,大象也会()地和人开开玩笑。

五、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看大象跳舞,我怎么能忘怀呢?

看大象跳舞,我是不会忘怀的。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

A.一样的 B.不一样的 C.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2.大象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这时,它们的表情仿佛是快乐的。

它会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这三个句子()

A.都是比喻句

B.都不是比喻句 C.有的是比喻句,有的不是比喻句

六、课内阅读。

象是泰国的国宝。这个国家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

在国内看大象,都是在动物园远观,人和象离得很远。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很多次,我和象站在一起,象的耳朵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喷到了我的身上。起初我有些紧张,但看到周围那些平静坦然的泰国人,神经也就松弛了。在很近的距离看大象,我发现,象的表情非常平静。那对眼睛相对它的大脑袋,显得极小,目光却晶莹温和。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下来。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

(1)近义词:起初()

(2)反义词,紧张()2.用“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3.读句子,回答问题。

(1)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下来。“这样的目光”指的是怎样的目光?

七、课外阅读。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莾莾苍苍。离苟家乡20多千米的岩峰村棚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简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①熊猫们自认为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到山民家里串门访问。②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己动“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③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中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④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口的食物,也帮忙吃一些。⑤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⑥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快步走去,小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⑦孩子们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虚惊。

浩瀚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什么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1.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1)东张西望:

(2)虚..惊:

(3)鸣奏不绝:

(4)嬉.戏:

(5)浩瀚:

(6)望树兴.叹:

.2.选择题。

(1)第2段中“友谊深厚”一词加以引导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词说明问题。(2)本文题目的特点是()

A.以事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3.用“

”画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4.用“‖”画出第2段的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八、依照课文总分总结构,写一段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选择下列句子:

1.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2.泰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3.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与象共舞》课课练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松驰(chí√ cí)

按摩(mó√

mō)

彬彬有礼(bīnɡ

bīn√)

绅士(shēn√

shēnɡ)

气氛(fēn√

fèn)

尴尬(ɡānɡān√)

二、辨字组词。

堵(堵车)

弛(松弛)

摩(按摩)

睹(目睹)

驰(奔驰)

磨(磨刀)

杉(杉树)

绅(绅士)

彬(彬彬有礼)

呻(呻吟)

三、照样子,找出课文中四个字的词写一写。

例:熟视无睹

冲锋陷阵

不慌不忙

小心翼翼

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

摇头晃脑

四、选词填空。

亲热

亲切

亲密

1.泰国人对大象有着(亲切)的感情,一点不奇怪。2.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非常(亲密)。3.偶尔,大象也会(亲热)地和人开开玩笑。

五、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看大象跳舞,我怎么能忘怀呢?

看大象跳舞,我是不会忘怀的。这三句话的意思是(A)

A.一样的 B.不一样的

ɡ4

C.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2.大象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这时,它们的表情仿佛是快乐的。

它会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这三个句子(C)

A.都是比喻句

B.都不是比喻句 C.有的是比喻句,有的不是比喻句

六、课内阅读。

象是泰国的国宝。这个国家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

在国内看大象,都是在动物园远观,人和象离得很远。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很多次,我和象站在一起,象的耳朵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喷到了我的身上。起初我有些紧张,但看到周围那些平静坦然的泰国人,神经也就松弛了。在很近的距离看大象,我发现,象的表情非常平静。那对眼睛相对它的大脑袋,显得极小,目光却晶莹温和。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下来。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

(1)近义词:起初(最初)

(2)反义词,紧张(松弛)

2.用“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3.读句子,回答问题。

(1)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因为被驯服的大象可以帮助人类运输、看守家园、抵御外来侵略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以才这么说。

(2)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下来。“这样的目光”指的是怎样的目光?

晶莹温和的目光。

七、课外阅读。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莾莾苍苍。离苟家乡20多千米的岩峰村棚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简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①熊猫们自认为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到山民家里串门访问。②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己动“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③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中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④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口的食物,也帮忙吃一些。⑤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⑥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快步走去,小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⑦孩子们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虚惊。

浩瀚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什么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 5 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1.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1)东张西望: 观看

(2)虚惊:

凭空地

..

(3)鸣奏不绝:

断,终止

(4)嬉戏:

玩耍

..

(5)浩瀚:

广大

(6)望树兴叹:

感叹

..2.选择题。

(1)第2段中“友谊深厚”一词加以引导的作用是(C)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词说明问题。(2)本文题目的特点是(D)

A.以事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3.用“

”画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适合动物生存。

4.用“‖”画出第2段的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①②‖③‖④⑤‖⑥⑦

层次要点答案略。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以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方面考虑。

八、依照课文总分总结构,写一段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选择下列句子:

1.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2.泰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3.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篇3: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

1.1 知识形象化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插入大量的图片、录象、动画,结合文字,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而直观,使学习内容变得有趣,而且对某一点知识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挂图、板书、讲搞等,成为多媒体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由静止的变成动态的,由黑白的变成彩色的,使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的图片,如模式图、照片、动画等,将它们恰当的运用到课件中,使课件丰富多彩,并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形象等特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1.2 学习兴趣化

“寓教于人”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学习成功重要因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以生动、灵活、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方式素材丰富、内容完善、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于记忆和运用,从而也使课堂纪律大为好转,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讲课速度加快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以传授更多的教学内容,避免了学生不必要的笔记,增加其思考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1.3 内容多样化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为说明理解某个知识,可以举证大量的信息材料,并可运用文本、图象、声音、背景画面等艺术表现来丰富教学内容。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挂图、板书、教案等不可能达到的。

1.4 运用灵活化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课后可以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调出随时观看、加深理解,提高自学能力。传统教学手段,如讲解、挂图、投影等,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准备时间长、工作量大,又不易更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在原课件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知识,使授课内容与学科的发展动态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前沿的。

2 多媒体课件教学技艺应用

2.1 文本的技艺表现

在多媒体课件素材中,文字所占分量最重要,它的技艺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字的字体、字型、字号和色彩等方面。字体有黑体给人以醒目肃目的感觉,宋体、楷书给人以端庄刚直的感觉,仿宋、行书给人以清秀自由的感觉,篆书给人以华贵古朴的感觉。因此选择字体时,应按呈现内容而定,作到内要与形式的统一,给人以和谐一致的舒畅感。字号的选择要大小适宜,级别越高的标题字号越大,使得整个文体层次分明,具有韵律美.字号不能太小,看起来吃力、影响效果。字号也不能太大,使得文字夸张,缺乏生机。在字型上文体有常规的、倾斜的、加粗的、立体投影的等,字型选择也要与内容和蔼一致,提倡灵活多样避免呆板单调,甚至可以引入艺术字来加强文体的美感。在字体色彩的确立上一定要与背景的色彩有明显的对比,使得文体突出而醒目。文字内容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使得文字像影像一样鲜活,像音乐一样动听。

2.2 背景画面的技艺展现

背景画面具有衬托主体,渲染气氛,介绍环境和形成基调等作用。所以背景画面设应该是,简洁明了,清爽淡雅与主题内容间形成一定的影调和色调对应关系,突出主体,减轻眼睛疲劳。要用色彩来渲染气氛,这种氛围一定要与表现的主体内容相一致,对学生的视觉感受起共鸣作用。如深色背景有助于静心思考,浅色的背景呈现简单问题,学习者心情比较放松。要用与主体内容相关的环境画面来形成背景,如主体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与主体无关的画面最好不要用作背景画面来使用。要整个课件的背景画面形成一定的基调。统一的基调就相当于音乐有了主旋律,这样的课件就比较和谐。要形成统一的基调,就需要背景画面的内容和色彩相一致,但需要更改背景画面时,可以在变化的地方加上过渡的背景画面,以免引起突然变化,使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影响学习效果。

2.3 图形图像的技艺展现

在多煤体课件中,图形图像应用得比较多,因为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是十分优良的教育素材。图形图像的选用上,一定要和主题内容紧密相连,紧紧围绕主题,通俗易懂,简单明确地使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主题。图形图像内容要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抓住主题内容,防止思维进入误区。图形图像的画面要具有美学特征,构图要符合人的视觉规律,影调、色调丰富而有层次。

2.4 声音的技艺展现

声音是多媒体课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声音画面共同构成了课件的信息系统。在多媒体课件中,声音有解说,背景音乐和音响三种。由于多媒体课件是由声音和画面组成,二者关系,一定要和谐自然,该用声音地方一定用,不该用声音地方就别用,否则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配有音乐要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获得美的享受。解说应该言简意赅,与画面同步音响要逼真,具有典型意义。

2.5 动画的技艺展现

动画的技艺表现上,一是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该用的时候才能用,二是注意动画内容与趣味性的统一,要和谐自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三是注意动画方式灵活多样,不同的动画效果有利于增强课件的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3 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3.1 课件应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作课件时,按教学大纲要求对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分别处理,同时应以教学为基础内容使用计算机现代教育技艺,真正体现教学大纲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3.2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应用多媒体课件技术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和不断完善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永远不及的,但多媒体课件教学技术永远是作为教学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为教学内容服务。

3.3 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的差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无疑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应用也有差异性,如公共基础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教学中的演算推理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教学手段是教师带学生在黑板上一步步地演算推理,学生思维紧紧地跟着教师的思维,并通过教师的语气,表情,手势领悟教学内容,师生间面对面直接交流是一个互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4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课件技术运用本身的利与弊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中,也必须看到活泼多样丰富的信息也可能使得学生转移了注意力,忽略了教学本身的内容,因此,在制作课件中要重点突出,技术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应用技术手段,同时注意技术使用的角度。

3.5 不断完善课件质量,提高应用水平

在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中,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完善,不断提高课件质量。特别是有些课件是由非专业人员制作,技术缺陷,只是一个板书,效果不佳。最好由专业人员与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课件的制作。

总之,多媒体课件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应用中要充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并要注意应用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完备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总结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提高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艺术表现,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注意问题讨论,从而提高应用计算机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艺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光召.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N].大众科技报.2003.

[2]傅敏.试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4(4):60-62,65

[3]周德平.合作学习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职教论坛,2005(32):34-35.

[4]洪智风,冯天敏.多媒体课件页面设计的艺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88.

篇4: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探究与思考

在现代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视听内容,开阔的资源视野,以及灵活多变的展现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为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打开了方便之门,是教学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它的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目是人所周知的。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探讨,那就是不管什么内容,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是否好用,统统都装进电脑,汇入课件,并在课堂上层层展示出来。也许有人以为多媒体是个宝,全靠它来见成效。我认为,这样的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以课件为中心。整堂课几乎是在观看和应用课件的过程中完成的,课件显示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把课件的展示应用视为制胜的法宝,因而忽视了对课文本身的关注、研读和赏析。

2、以教师为中心。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有关作者的文字性资料,学生可以查到的,能让学生讲的就不必用字幕打出来,也不必让学生念出来,而应该是“介绍作者”。还有“问题”的提出也是老师设计好的。这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至于学生真正想知道什么,则没人关注,学生只须跟着老师走即可。即使有讨论,其结果如何,答案正确与否,一看银幕上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便知。如此课件教学,既经济又准确,省时省力,多好,省得学生答题绕来绕去说不到点上,但这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

3、以设计为中心。课件中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有序的,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却不一定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进行的,这时老师容易被自己所设计的“程序”捆住了手脚,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我在教《老王》一课时,也从网上下载了课件,且经过修改已删掉了大量的文字性的内容分析。但有一个环节还是舍不得去掉,即关于老王的身份、性格、处境,我认为很有用,也很简洁,可以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来。本来应按上下顺序依次给出答案,可学生讨论后在课堂交流时,并没有按照我设计的顺序回答,且答案也没有课件上的准确简洁,这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汗颜,学生也无所适从,课堂处于凝滞状态。由此可见,课件上的答案虽是准确无疑的,但那是老师经过反复锤炼的,并不是学生的。学生的回答虽然不够准确,也显得单纯幼稚,但却鲜活生动,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如果总以老师给出的答案为标准,是否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肯定学生的回答,那课件上的“标准”答案显得就没有必要了。虽然以上两者并无多大差异,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但就此取舍的选择,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观。

据此,我认为,在应用语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注重资料性原则。使用多媒体课件应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料性的文字、图片、声音等为主。如制作《伟大的悲剧》课件,我使用了有关南极大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真正的英雄》课件,我选择了“挑战者号”发射升空及空中爆炸解体时的图片和当日新闻报道资料。

二是注重简洁性原则。即使是文字性的资料,也不宜过多和繁琐。课件的形式也不应有太多的变化,结构复杂的尤其不可取。如《我在教做官》一课时,下载了大量的故宫图片资料,经过筛选仅用了2l幅图片,加上配乐,集中展示了故宫的地理位置、整体布局、三大宫殿的形态和局部特征等,使学生对故宫有了一个基本的全貌的了解。上《说屏》一课时,只用了19幅形式各异的屏风图片,然后根据材料、样式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类,做成课件并加上配乐后展示给学生欣赏,以增强学生对屏风这种家具的感性认识和了解。《苏州园林》时,也仅用了15幅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以上这些课文图片资料丰富,易于直观性教学,给学生的印象较深刻。

三是注重客观性原则。应尽可能地呈现客观性的视听声像资料,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的所谓问题设置及标准答案,或对课文的分析及过程、步骤、程序等。如教《三三峡》时,我只用了三峡的地图、照片和一段视频资料,没有任何个人主观性分析内容。又如在教《钱塘江大潮》和《中国石拱桥》时,也基本上是仅用图片和少量的文字不多做评述。

篇5:《逍遥游》课件 练习

《逍遥游》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庄子其人及思想】

1.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

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思想: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

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

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

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风格: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

横生的寓言。

【清学训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题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意境

3、逍遥的意思是:

二、翻译下列文句。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④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整洁度等级简要评语批改日期

《逍遥游》第二课时清学稿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篇6:课件思考与练习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年轻美国的窘境 1.“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一开始有历史的时候已经有了17世纪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因素。”具有以上发展特点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B 解析:“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指的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美国建立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其他三国都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本题选B。

2.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邦联议会的政策措施不为人民所关注、执行,各州之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严重不畅等。这主要是因为()A.英国经济封锁 B.社会动荡不安 C.邦联制的存在 D.财政政策混乱 答案:C 解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邦联制,其实就是松散的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小,而各州的权力很大,各州拥有征税和发行货币的权力,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各州之间设立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所以答案为C。

3.《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不能建立一个由统一中央政府代表的统一民族国家,而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国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所谓“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是指当时美国实行的邦联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新兴美国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为了克服邦联制的弊端,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材料中的话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4.1786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华盛顿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A.邦联是个松散的联盟 B.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应该联合成一个国家 D.中央集权可能导致专制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转折连词“但”,其意在强调“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重要性,所以答案为B。不要误选A项,“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说明邦联是松散的联盟,但这不是其核心观点。此时美国已经建立,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知识点二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5.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A.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参议院批准 B.总统和内阁对国会负责

C.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的任期都是六年

D.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行使行政权,对宪法和选民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排除B项。参议员任期六年,众议员任期两年,排除C项。对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在司法部门而不在立法部门,排除D项。据所学知识判断,A项符合题意。

6.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近代美国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举措是()A.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B.实行联邦制政体 C.实行直接选举 D.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题干中的“梦想”是避免专制,维护民主政治,美国通过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对权力进行了较好的制约,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故A项错误;联邦制政体主要针对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故C项错误。

7.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朝鲜、美国三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对于这一外事活动美国()A.总统无权签订该停战协定

B.需经国会批准,该协定方可生效 C.前线指挥官即能签订该协定

D.需经最高法院批准,该协定才能生效 答案:B 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需经国会批准方可生效,故A项错误、B项正确;前线指挥官无权签订该协定,故C项错误:最高法院掌握的是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D项错误。

8.美国人有一百个理由为独立而自豪,有一万个理由为1787年宪法而骄傲。美国人之所以如此认可1787年宪法,最核心的理由是它()A.宣布了主权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B.确立了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确立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D.建立了能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强大的共和制度 答案:D 解析:美国人之所以认可1787年宪法,那是因为它既解决了邦联制的弊端又防止了专制,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利,这在1787年宪法的序言中有明显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就诞生了,A项错误;其他两项都不是其最核心的理由。

知识点三

从“邦联”到“联邦”

9.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独立之初就拥有的13州之一,曾拥有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1787年以后弗吉尼亚州将会丧失()A.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 B.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C.征兵权、征税权、制定法律权 D.征兵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答案:A 解析:1787年,美国联邦制建立,收回了各州所拥有的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州法,故答案为A。

10.根据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就()A.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B.实现了各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C.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 D.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并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体现了它们之间分权制衡的关系。

知识点四

两党制的雏形

11.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中写道,“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形象描述 B.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美国实质上是*** D.美国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答案:C 解析: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两党交替执政,互相监督,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其次,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等可知,A、B、D三项表述均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C项表述明显错误。

12.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在政体上的相同之处是()①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 ②都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 ④都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用排除法。英国国家元首为国王,在形式上代表国家,并不掌握实权,故①表述明显错误,可以排除含①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邦制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联邦和州之间分权;第二,联邦的地位高于州。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人类„„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材料一体现了美国联邦制度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什么说他是站在笼子里讲话?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答案:(1)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中央集权。(2)原因: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

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保证分权和制衡;联邦和各州,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证彼此制衡与监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3)对于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不能。美国1787年宪法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解析:第(1)问主要利用“有衡”包括的两层含义来组织答案。第(2)问由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州政府则保留„„权力”,来判定它隐含的信息。第(3)问考查1787宪法的局限性,解答的关键是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787年华盛顿说道:“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这表明美国建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B.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C.民众情绪低迷消沉 D.南北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说明美国独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所以答案为A项。B、C两项是A项导致的结果;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2.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权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费城制宪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实行邦联制,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政府权力过小。为维护美国的共和体制,华盛顿主张加强中央权力。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总统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规定体现的是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的原则,即联邦制原则,故本题选B项,C项错误;A、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保证司法的独立性 B.保证依法治国 C.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D.实现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根据分权与制衡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彼此制约,使法官终身任职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因此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其体现的原则而非目的。

5.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可知,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总统的否决被国会推翻后,该法案将自动生效,据此可知A项正确。

6.奥巴马上台之初,雄心勃勃要“改变美国”,但是多年过去了,仍只是一纸空头支票。比如:近八千亿美元重振经济计划实施后,犹如石沉大海,迄今美国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多年呕心沥血之杰作——医保改革法案,如今仍悬在空中,无法定案;通过削减对富裕阶层的税收优惠来增加政府开支的提议,也未获得通过。对此,他认为“华盛顿将一事无成,因为华盛顿四分五裂”。据此可知,他将“一事无成”归咎于()A.联邦制原则 B.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美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互相制约,这虽然能有效地防止专制但又降低了行政效率,材料中所列的“空头支票”现象正是对此的体现,故雄心勃勃的奥巴马“一事无成”,故D项正确。

7.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A.人民选举 B.总统任命

C.国会选举 D.各州候选人竞选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在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总统有绝对的权力,对各机关首长以及联邦高级官员有任免权,故选B。

8.二百多年来,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 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A.宪法具有修正案机制 B.社会稳定 C.先贤的精心谋划 D.法制健全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修正案机制,能不断弥补宪法的不足,从而使这部宪法仍然具有活力,故答案为A。

9.恩格斯认为:“它(美国1787年宪法)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恩格斯发展地看待美国宪法 B.恩格斯辩证看待美国宪法 C.恩格斯的认识是前后矛盾的 D.恩格斯完全肯定美国宪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恩格斯对美国宪法的看法比较辩证,美国1787年宪法既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利,又承认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因而恩格斯的认识并不是前后矛盾的。故答案为B。

10.“(美国宪法)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B.突出了议会至上原则 C.扩大了各州权力 D.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原则,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为限制众议院的权力设置了参议院”;联系所学,为平衡大小州的利益,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每州各两名议员组成参议院,与各州人口无关。据此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设置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11.下列关于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 C.英国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 D.英国首相和议会对内阁负责 答案:B 解析: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非直接选举产生,A错误。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脑,B正确。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错误。英国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D错误。

12.著名历史学家刘祚昌教授认为:1787年宪法是“美国第一次革命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一部“进步”的宪法。他的理由可能有()①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④调和了美国大小州、南北方、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防止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因此①正确;②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民主政治;③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的消极方面,与题中“进步”不符,排除;④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里众议员的比例分配调和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对奴隶制的保留调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即应连同他的异议把它退还给原来提出该案的议院,该议院应„„进行复议。倘若„„该议院议员的三分之二仍然同意通过该法案,该院即应将该法案连同异议书送交另一院,由其同样予以复议,如若此另一院亦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该法案即成法律„„

第二条第二款„„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合众国官员„„

材料二 第一条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1870年美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四 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20年美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五 美国大法官桑德拉·奥康纳于1981年被任命为联邦法院大法官,一直任职至2005年,她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位女性大法官。

材料六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者中既有黑人,也有女性。最终奥巴马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据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材料反映了国会对总统有哪些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宪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有什么局限性?

(3)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美国当今民主建设有什么进步?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答案:(1)根本原则:分权和制衡的原则。监督权:总统任命外交使节、缔结国际条约等必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影响:防止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黑人被排除在美国公民之外,印第安人的权利受到限制。

(3)进步:黑人和妇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取得平等权利。原因:美国法律制度的保障,黑人、妇女的不懈斗争。影响:黑人和妇女地位得到改善和提高,促进了美国宪法的完善,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及其局限。第(1)问由材料中国会与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分析其原则,其主要影响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分析出种族歧视的内容。第(3)问要看到妇女和黑人政治权利的提高。而材料三、四提供了法律依据,妇女和黑人以此为武器,通过合法的斗争争取到平等的权利;其影响要从宪法的完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4.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即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

上一篇:小行业大市场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羽翼待丰下一篇:我的弟弟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