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2024-04-09

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共14篇)

篇1: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语文教案-《鸟的天堂》

(开课前,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几位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感受,用彩色粉笔共同在黑板上画出“鸟的天堂”──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评:师生合作,把一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搬”到了黑板上,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前一课时阅读课文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出对“鸟的天堂”的初步认识,采取图画式板书突显了榕树的大、奇、美。

师: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师指黑板上的画)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们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多媒体播放“大榕树”片断,师配乐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生边听边看地欣赏和领悟这部分内容)

评:借助图画式板书和多媒体录像的放映,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课文重点段的学习。

师:欣赏着榕树,作者发出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有关段落,找一找这句话。

评:自然引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片断二:精彩的质疑。

师:孩子们,刚才读书时,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师:这样吧,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

评:指点方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巧妙地结合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主实践。

(生自读、体会)

师: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周围的同学听。

(生自由交流,师也参与其中)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巢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好!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

生: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师:你认为“风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叶,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那我们就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就怎么读。自由地读吧!

评:教师以赏识性的评语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但使学生主动地解决了疑问,而且尊重了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能力。

片断三:引进课外学习资源。

师:刚才我们读书读得多带劲呀,就好像真的看到了小鸟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自己的家园快乐飞翔。美术课上,我们也画了各种各样的小鸟。来,让它们也飞起来,给它们找个家吧!

(生在欢乐的音乐声中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画的小鸟贴到黑板上的大榕树上)

评:利用美术课上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学科间的恰当融合。

师:谁来说说,小鸟们都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

生:我画的是小鸟的一家,鸟妈妈正在给鸟娃娃喂食,鸟爸爸在一旁很开心地望着母子俩。

生:我那只小鸟在大榕树上自在地飞来飞去,想找几个伙伴一起做游戏。

生:我的那只啄木鸟正在履行“医生”的天职,在给大榕树捉虫治病。

生:还有的小鸟在一起游戏,玩得特别高兴。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看来,这里的确是鸟的乐园,鸟的天堂。孩子们,大榕树上增添了这么多新伙伴(指黑板上的小鸟),当然就更热闹了。课文中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片断四:挖掘课本资源。

师:(生刚读完描写画眉鸟的句子)你们看,小画眉来了。

(多媒体播放小画眉站在树枝上歌唱)

师:望着这热闹欢腾的场面,小画眉心中有很多感受。假如你就是这只小画眉,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感受的方式很多,我们看一看。

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假如你是这只小画眉鸟:1.想说些什么,说一说。2.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读一读。3.编写歌词,唱一唱。4.看到些什么,画一画。……

师:如果你还有其他表达感受的方式,就更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准备准备吧!

(生准备,师帮助辅导)

评:此处,教师结合本课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师:哪只小画眉愿意和大家交流?

生:我写了一首诗。“天空是白云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溪流是鱼儿的家,榕树是小鸟的家。我们在家园里快乐歌唱,我们在天堂里幸福成长!”

师:这是你第一次写诗吗?

生:是的。

师:第一次写诗就写得这么精彩,看来你挺有这方面天赋的。希望能读到你的第二首、第三首诗。

生:我是一只小画眉,我想对大榕树说:“美丽的大榕树啊,你是我们的家园,

篇2: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1、巴金爷爷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作家,从前我们曾读过他的《海上日出》,那绚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他的一篇散文《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在你的印象中,“天堂”是个怎样的地方?你认为“鸟的天堂”应该是个怎样的地方?(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儿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在课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

3、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榕树、鸟儿)

4、在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先把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看看能不能借助小组力量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学生讨论交流)还有哪些疑问呢?(梳理问题,板书)

5、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全班交流)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

二、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1、现在,就让我们伴着夕阳的余晖,跟随巴金爷爷走进“鸟的天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画面)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学生回答,并让其写在黑板上。大、茂盛、绿、勃勃生机等)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9自然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榕树的这些特点?划出有关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做一下批注。(学生读课文,划词句)

2、咱们来交流一下。你可以就某一个特点来说。谁先来?(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3、学生抓住“大”的特点来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榕树的“大”?(“真”“一株”“不可计数”“卧”等)

这株榕树到底有多大呢?老师查阅资料得知:(出示资料)这是一株约5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荫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20亩是多大?(667平方米*20=13340平方米)咱们的操场大约是4000平方米,这棵榕树的树冠覆盖面相当于三个操场还要多。

4、学生抓住“茂盛”的特点来谈。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榕树生长得很茂盛?(指名说,谈体会)

5、此情此景,作者不禁发出了由衷地感叹:(出示句子,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6、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棵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大榕树展现给大家,好吗?谁先来?(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能表现榕树特点的词语读重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棵茂盛的大榕树。谁还想给大家展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指名读,齐读)

三、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1、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我们仅仅看到了一株庞大的茂盛的榕树,没有看见一只鸟。“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巴金爷爷不禁这样想。第二天早晨,我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这次看见鸟儿了吗?

读课文10——14自然段,划出描写鸟儿的句子。(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谁来把描写鸟儿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

(出示句子)再读这些句子,试试你能体会到什么?

(板书:多、欢快)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鸟儿很多?你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句子或几个词谈一谈。(到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鸟儿生活得自由、欢快?

3、想不想把鸟儿的多、欢快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4、看到这么多可爱、机灵的小鸟,面对这么热闹的场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谁来读?

(出示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的眼睛骗了我?

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让我们带着对鸟的天堂的赞美,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

1、刚才,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欣赏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鸟儿的自由、欢快。“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那么,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和查找的资料,分析一下。(学生分析原因)

2、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儿提供了生存的空间、食物和水分,同时鸟儿的粪便又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而且,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爱树、护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得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鸟儿们的天堂。

五、作业

篇3:《鸟的天堂》教案

知识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鸟的天堂”含义;

2.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

3. 学习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解题, 检查预习情况

(1) “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3) 文中“鸟的天堂”具体指的是什么?

(4) 课文写了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2. 指导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课文第5、6、7、8自然段, 出示思考题: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2) 找出表现大榕树茂盛、大的句子读一读。

(3) 找出写枝干的句子读一读。

品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面目, 是一株大树, 枝上的数目。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

(1) 区别两个“真”字的意思。面目:真正、本来;是:的确、确实。

(2) 枝干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句子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3) 枝干是怎样“不可计数”呢? (指导看插图)

(4) 你们还能从这段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 (卧)

师: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 它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间教室这么大, 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大榕树啊!

(5) 指导学生用的语气读读这一段。

(4) 找出写叶子的句子读一读。

指导看彩图, 布置思考:叶子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

品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的绿叶, 一簇在另一簇上面, 。那的颜色, 明亮地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 读后学生回答:

A.叶子有什么特点?哪些字词表现叶子多?

B.哪些句子表现大榕树充满活力?

C.作者在结尾处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 指导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指导学生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第7、8自然段。

3. 指导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场面?

(2) 讨论

(1) 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场面?

(2) 找出表现鸟多、热闹的句子读一读。

品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 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3) 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

(4)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 据资料介绍, 在这棵树上大约生活着10万多只鸟, 光鹤类就达七八万只。

在课文中, 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 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数字, 但我们读后, 却能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鸟多?

(5) 用书上的句子解释“应接不暇”的意思。

(6) 作者接着写了一只画眉欢叫、雀跃的情景。读读是怎样写的。

(3) 齐读。

四、学习静态、动态描写

1. 作者看到了茂盛的大榕树, 看到了欢快的鸟, 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快乐的, 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段。

2. 思考:“昨天是我的眼睛了我”, 这里的“骗”字是对应课文第9自然段的哪一句话? (“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 我不禁这样想)

3. 为什么会没有一只鸟呢?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只看到了枝繁叶茂、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 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 这种方法就叫做静态描写。

4. 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呢?

大榕树上活泼的群鸟嬉戏这一动态的景观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 这段就是动态描写。

5. 师: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必须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 这样才能做到对事物有真正、全面的认识。

我们描写景物, 既要写好静态, 又要写好动态。

6.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第一个加引号, 指的是繁茂的大榕树。

篇4: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一、多种教法,感受乐趣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在语文教学中,新的内容、新的方式,都会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地独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使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同时,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世界。

配音导情和配景导也是很好的激趣教法。如,在讲读课文中,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所、熟悉后,安排他们听国家级著名播音员朗读的课文录音,感受语言艺术的声韵美、节奏美,在熏陶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从而自学积极模仿播音员的读法,读出感情来。教《荷花》一课。我让学生边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斯》,边听朗读描写《荷花》的内容。乐曲的第一、二章柔情细腻,正好吻合文中:“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正是第三乐章所要表现的浪漫与遐想。学生欣赏乐曲后,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心领神会。他们朗读这一课时,我给他们也配上音乐,借着音乐渲染的氛围,学生读的音调时而轻,时而重;语速时而慢,时而快;语气时而兴奋,时而激昂,感情十分投入,简直陶醉其中了。

采用电视录像,具体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涛,更加容易读出真情实感来。指导朗读《黄继光》的第三部分,我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紧迫,英雄的顽强无畏,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后再来练习朗读,效果更佳。

总之,教者可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各种教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又从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讨论探究,体验乐趣

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之处,开展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并从获得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如教《爸爸和书》,学完“我”和“爸爸”宁愿走路,却把省下的车票钱来买书后,我便设问:“假如你在书店也看到了一本你最喜爱看的书,而买了这本书,你却没钱坐车了,此时路途又远,你会怎么做?,学生情绪马上高涨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三种结果:(1)买书,学习作者的精神;(2)不买书,步行遥远的路体力支持不住;(3)既买书又可以坐车,因为买书后可以到电话亭拔打110,让警察叔叔送回家或买书后走到汽车站,跟大人上车,让售票员以为是大人的孩子就不用买票。此时,我又组织全班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到底哪一个结果更实际,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获得的快乐。

教《黄继光》一课,学到黄继光因为时间紧迫,为了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这时,有些学生说,黄继光怎么这么傻呀,非要这样做吗?我因势利导:“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既能完成使命又不用牺牲的办法呢?”于是,一场激烈的小组讨论赛又展开了。当各小组有了结果,组长汇报他们组的办法后,我又组织全班讨论,他们组的办法能不能行得通,于是一场又一场小组对班的舌战又展开了。当各小组的办法被一一否决后,全班同学终于深深地体会到:黄继光用胸膛挡住敌人枪口听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是多么令人感动。

此种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以至下课铃响了,学生还犹意未尽……

三、辩论探究、体验乐趣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中不要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独立见解并敢于大胆表达出来。

如《落花生》一课,有这样的一句话:“它(落花生)不像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它却把果实埋在地下……”课文是把落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作了比较,从而赞扬了落花生的品质。可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苹果、桃子、石榴的品质比落花生更好。因为它们既好吃又便宜,既美又敢于表现自己……我觉得他们说得也非常有道理,于是,趁机创设了一场“落花生派”对“苹果、桃子、石榴派”的辩论赛。辩论赛中,他们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辩得面红耳赤。不仅达到了自身知识增长的目的,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四、自主发展,创造乐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各种课文画、课文歌、课文小报、课文朗诵、课文舞蹈、课文剧等系列自主发展,创造乐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力地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培养学生动脑理解,设计的思维创造能力,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

如编排课文舞,学生首先要对课文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课文角色准确的把握,然后考虑从哪一个角度,用什么方式,先配什么音乐,编排哪种舞姿。这一过程确实是一项综合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如学生学完《群鸟学艺》一课后,学生萌发了要把这篇课文编成舞剧。于是,他們积极背诵,积极搜集与课文相配的乐曲,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编自导……。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发展,并从中体验到创新成功的快乐。

篇5:《鸟的天堂》语文教案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感受并欣赏文中描写大榕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为主)

一、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对作者以及课文知识了解了什么?说一说(简介作者)

2、激疑审题:天堂指什么?它是怎样的?(美的、充满欢乐的)

3、课文里的鸟的天堂是写的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体会鸟的天堂静态美和动态美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

4.主动探究,悟环保。

(三)综合实践,练能力。

鸟的天堂含有一种脭人的力量,在这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如今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在大力发展旅游的今天,如何吸引中外游客到此一游呢?如果你就是一位导游词设计者,你能否根据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设计出不同人群的导游解说词呢?

写作背景:

情景一:一群来自广东南方旅行社的游客,来到了鸟的天堂,面对着这些榕树比较熟悉的游客,你开始讲解

情景二:一天,旅行社安排你接待一个由东北人组成的旅游团。他们中的人大多数是第一次见到榕树,你该如何向他们介绍鸟的天堂?

情景三:国际旅行团带来了一个由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外宾组成的旅游团,他们多数人是第一次到中国,你准别怎样讲解?

2.请学生自己选一个感兴趣的情景设计导游词。

注:

(1)解说词能针对不同的游设计,繁简适度;

篇6:语文《鸟的天堂》教案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无疑是一篇有利于训练学生朗读和熏陶情感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 通过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物的对比,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⑵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2、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

天堂

提问:“天堂”用来比喻什么?

2、板书:

鸟的提问:“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3、(出示鸟的天堂的图片)

看,鸟儿们飞啊,叫啊,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活啊!这里就是鸟的天堂。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我国的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1、生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

四、总结

“我们”一起出去游玩,这一次有没有看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交流大榕树部分:

(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学习。)

⑴ 指名读5~9自然段:

说说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大、美)

⑵ 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⑶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呢?

(出示挂图,生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一部分树枝才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这句话写出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⑷ 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⑸ 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3、交流鸟的文段:

⑴ 自由读10~13自然段,想想:作者这是第几次去鸟的天堂?他这次看到了什么?

⑵ 说说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

(多、欢)

⑶ 哪些句子体现鸟多?哪些句子体现出鸟欢呢?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儿多得看不过来。)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扑翅膀。”

(这几句写出了鸟的天堂里鸟儿欢的情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

⑷ 今天所看到的一切,让我对鸟的天堂有了新的认识。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打了引号,而第二个没打呢?)

4、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5、这里的鸟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快乐?

(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文中展示了人与自然,树与鸟和谐相处的行为之美,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让我们共同期盼:这样的鸟的天堂再多一些吧!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大榕树 鸟

形状、数量、颜色 变化、声音、动作

静态 动态

【相关练习】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到地上,()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看,就像()。

2、那()的颜色,()地()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在()。

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看清楚了这一只,()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又飞起来了。

篇7: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自然奇观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徐春娟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五小学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正确听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会背诵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知道南国的美丽风光,了解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能借助具体的语段说出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在读文的基础上,想象“鸟的天堂”美丽的景象,知道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学习难点

能找出具体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评价任务

1、目标1通过抽读、课前检测等方式,使95%的学生达到正确。

2、目标2通过指名读、同伴检测、教师抽查等方法,使90%的学生达到感情诵读。

3、目标3通过指名说、多种形式的朗读使90%的学生能感悟课文蕴含的感情。

4、目标4通过指名说、教师指导的方法使90%的学生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设计意图:教师形象真实的解说,使学生很快从头脑中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影像,激发了学文的兴趣。)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波浪(bō pō)缝隙(xī xì)一簇簇(cù shù

乐曲(yuè lè 兴奋(xīng xìng)应接不暇(yīng yìng)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设计意图:易错字音、易混字形的强调使得学生形成脑海中的动力定型,避免以后课时学习的出错。完成目标1的第一个层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本来的,实际的真 清楚,明白

确确实实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参与,使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工。完成目标1的第二个层次和目标3。)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

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设计意图:深入地走进文字,是学生领悟语言的好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互动,读出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和作者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2和目标3以及目标4)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大榕树 静态(大、美)近枝、干、叶、根

篇8: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1.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 以及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 第一次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第二次描写了鸟的动态美。文章用词优美, 语句精辟、简练, 是学生品味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 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探究全文, 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点,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积累语言。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自读批注, 继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多元感悟的能力; (2) 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 让学生习得抓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大榕树的美, 体会大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立足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这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探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体性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我安排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 力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去读书、思考、交流, 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穿插读、思、批、议、评、写等活动, 力求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1) 导入课题。

(2) 读题质疑。教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提示自学。出示自探提示,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自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称此处为“鸟的天堂”主要有哪些原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读读、画画,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伊始, 我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使他们不仅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提示引路, 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 有效自学。教师随机巡视, 掌握学情, 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

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

(1) 检查读书情况。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主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原则来设计的。

第二步解读问题——感悟鸟的天堂的特点。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谁能用自己话概括:称这里为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 是因为____。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解读应着眼整体性, 避免支离破碎的肢解文本。

2. 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

(1) 过渡:说得好, 是因为榕树的茂盛, 是因为鸟儿的繁盛。一株榕树变天堂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片, 大家闭目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榕树?

(2)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师随机板书:大茂盛)

(3) 这就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榕树的特点来写的,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卧”“簇”“堆”“颤动”来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

(4)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受读句子并背诵。 (课件出示语段)

(5) 小结:作者从枝干、根、叶具体描写了榕树大、茂盛, 体现它的静态美。

【设计意图】在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时, 设计目的有三个: (1) 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为切入点, 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以“读”为策略, 让学生自主品读, 多元感悟大榕树的茂盛。 (2) 读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一读——观赏景物, 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 明了写法。 (3) 让学生及时背诵优美的语言, 把语言积淀落到实处, 为学生精彩表达做好扎实的基础。

3. 品味感悟——鸟的繁盛

(1)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没有看到一只鸟, 第二次再到鸟的天堂, 就不虚此行啦!请看—— (众鸟纷飞图)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鸟”的这一部分, 边读边入境想象:如果我就是这只画眉鸟, 我会怎样邀请我的同伴来这里做客, 来这里生活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一种鸟的语气写下邀请自己同伴的话。

(3) 写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交流时,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个性表达;还要引导学生倾听评价, 以评促写, 评中得法。

(4)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抓住鸟的大小、颜色、动作, 突出了鸟的多、欢快, 向人们展示了鸟的动态美,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之道是读写之道, 即多读多写。因此, 在品味感悟———鸟的繁盛时, 就体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思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读中想象体会, 读后表达交流, 写出自己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见解, 写出自己的特色, 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再次浏览课文,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审视文本, 再次质疑, 并随机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培养他们超越文本的意识, 保护他们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设计意图】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为了实现课内外的统一,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思想, 特别是写法方面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项是我的作业我做主, 改变了以往作业总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做的形式, 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 并通过自编题展示, 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调动作业的积极性。

第三项是教师补充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通过学习本课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把读写结合起来,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设计意图】总之, 这节课以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听、说、读、写为基点, 以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线索,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育才为本, 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 (静)

鸟的天堂赞美

鸟:多欢快 (动)

篇9: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关键词】课堂读书;形象美;品质美;文字美;情感美;写作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不少的中学生,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但在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寥寥无几;课堂上或不肯发言,或表达上笨口拙舌;阅读理解能力差,写篇文章非常吃力。

表面看问题在学生身上,但笔者觉得,根子却在教师身上。冷静观看,现在的语文课,哪怕是公开课,虽然课的形式生动活泼多了,质量也明显提升了,但是,却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时间明显不足。试想,学生不读书,哪来的词汇及优美语句的积累?哪来的情感熏陶?哪来的语文素养?没有丰富的词汇,没有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哪来的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没有交流,语文素养何以得到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其中,更应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读”书的天堂,让学生在课堂的读书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妙处。

一、读书,让学生塑造形象美

不论是默读还是朗读,我们教师都要求学生坐姿端正,腰板挺直;凝神专注,心无旁骛。

青少年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时姿势正确,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塑造美好的形象。试想,一个弯腰屈膝、目光游离的人,怎能算得上形体优美之人?

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正确的坐姿、良好的习惯来读书,可以让他们塑造出良好的外在形象。

二、读书,让学生展示品质美

读书,不同于有口无心的念经,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游戏,它要求学生排除干扰,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即读书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地读;仔仔细细看准字眼;读得响亮不含糊,吐字清晰准确。

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读书,可以培养他们做事专注、乐于进取、持之以恒等品质。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展示学生的良好品质的过程。

三、读书,让学生感受文字美

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用鲁迅先生话说,它具有“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音美,体现在字正腔圆落地有声,“音美以感耳”;形美,表现在它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形美以感目”。意美,最能“感心”。 当学生朗读“旦”时,仿佛看见一轮似火的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给人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当读到“歪”时,就知道“不正”了,就有可能倾斜坍塌了;当读到“咫”时,就知道距离很短,只有一尺间隔……

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读书,能让他们感受汉字的诸多美妙之处,激发起热爱祖国语言的热情。

四、读书,让学生体悟情感美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读书,能让他们体悟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

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陆游的“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能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读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安石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能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读诗歌,能让学生体悟情感美;读散文,读小说,读戏剧,同样能让学生体悟情感的美。读茅盾的《白杨礼赞》,能体悟到作者对我们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读鲁迅的《社戏》,能体悟作者对农村人热情好客、善解人意的欣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能体悟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鞭挞。

五、读书,让学生领略写作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他告诉我们,书读得多,知识面就广,材料积聚就多,写作就有了内容与功底。更何况,正如我前文所说,我们课本上的文章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不论是文章的立意,还是构思,抑或语言,都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之后模仿、创造,从而领略写作的美感。

读《白杨礼赞》,开篇直接抒情且点题,主体部分从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来描写白杨树,进而通过联想自然揭示其象征意义,结尾通过对比手法再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其立意的深刻和时代性,其结构的严密自然,语言的行云流水,都让学生对写托物言志的散文有了具体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写一篇诸如《小草赞》《松树礼赞》《竹颂》等散文也就难不倒学生了,如果再进一步学习《石榴》《石缝间的生命》等散文,学生更可以感受“文章有法,文无定法”的含义,领略到写作之美了。

文化学者李二和认为:当人通晓事理,真正读透生命、心醒自觉的时候,精神升华到超然的境界,在开启智慧的一瞬间,便拥有了天堂。我觉得,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能让学生明理,智慧得以开启,让他们进入美妙的天堂般的美妙境界。

篇10:小学三年级语文鸟的天堂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多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本课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游览胜地,它们有的是以种类繁多的游乐设备吸引众多的游客,有的则以绮丽的景观闻名遐尔。我们同学去过哪些自以为较好的地方?它以什么吸引你?是否听说过一处以“大榕树”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2、同学介绍有关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这棵大榕树的课文。(板书: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指什么?

大榕树和天堂有什么关系?

二、各自读文,思考:

①、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②、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找出有关语句。

③、每次看后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 ”划出语句。

1、相互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学习(1―4)小节

1、指名读1―4小节,思考:写了什么?

投影显示句子: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品一品:哪些词用得好?

“拨”、“移”让人感觉船行驶轻快,与下文的“没有一点波浪”相呼应。

“声音像乐曲”写出了心情的愉快。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1、写出反义词

热闹( ) 茂盛( ) 不可计数( )

2、选词填空

似乎 几乎

他高兴得( )要跳起来了。

(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陆续 继续

我们( )跳上一只船。

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灿烂的( ) 茂盛的( ) 翠绿的( )

平静的( ) 美丽的( ) 热闹的( )

六、板书:

鸟的天堂 ―― 大榕树

划船游览

第一次看到“鸟的天堂”

第二次看到“鸟的天堂”

篇11: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一)画面引入,谈话激趣

出示大榕树的画面、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然后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大榕树的课文。

(二)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新词。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在课文中用“‖”标出来。

(2)思考: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四)理解感悟,体会感情

1仔细朗读课文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

(2)展示图片,先让学生说说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

(3)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产生哪些想法?

2学习“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部分,思考:

(1)作者这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与第一次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鸟儿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大榕树上的鸟儿为什么又那么多?

3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2)议读,评读。

(3)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六)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根据课文描写众鸟纷飞、齐鸣的热闹景象,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热闹场面进行描写。也可以选择一个景点,对那里的景物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

参考资料

1有关资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 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2词语解释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不禁:不由自主地。

逼近:主动地靠近、接近。

南国:指我国南方。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篇12:《鸟的天堂》教案

魏县第一完小 姬晓慧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课文写景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泛读课文、分段、讲读第一段。

一、释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学期初,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了《长城》和《桂林山水》两篇课文,长城和桂林美吗?其实,在广东也有一个很美的地方,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去过以后,还写出了一篇十分有名的游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

2.板题(“鸟的天堂”),读题。3.释题:①你能告诉我题目里哪个是中心词吗?(天堂)②天堂是什么意思?(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③“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小鸟的乐园)

过渡:课文写到的这个“鸟的天堂”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广东新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巴爷爷眼里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先来学习字词。

二、字词教学。

①出示生字、课后词。

②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③指出容易写错的几个字。

“茂”不要写成“”(加多一点)

“隙”不要写成“”(第三笔是“丨”不是“亅”)

“暇”不要写成“”(“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④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我们从小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南方。)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三、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两次)

2.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鸟多的句子,画下来。

3.四人小组讨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4.课文开头讲什么?结尾呢?

5.请按“上路――第一次――第二次――离开”的顺序将课文分四段,并说出每段段意。

6.分组分段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

思考:巴金爷爷在何时去何地?怎么去?天色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

2.回答思考问题。

3.默读课文,作者在乘船途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找出相应词句划下来。

4.作者的所见、所闻(听)给你什么感觉?

5.练读句子。(男、女分练)

6.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7.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五、布置作业。

1.抄生字、词,组词。

2.预习3、4段。

①朗读3、4段。

②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作者的所见所闻有何不同?(可在书上圈点。)

篇13: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一、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语文教育中人文底蕴的流失提供了一个防疏堵漏的良策。作为课改主战场的课堂,在还师生以“精神”自由上提供了许多可利用的契机和可拓展的空间。

1. 应让课堂洋溢浓浓的爱意。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有了浓浓的爱意,课堂显得宽松,教师方可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有了爱意,教师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了爱意,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赏识。

2. 应在课堂上呵护孩子未泯的童心。

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美好的,这时孩子充满了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所特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得到珍惜、呵护,那么孩子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

3. 实现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气”之所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1)让环境培育“心境”。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往往因为胆怯、紧张、自卑不能正常参与课堂研究。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口语交际课《学采访》,上课教师先由专题录像导入,接着将当记者的礼仪、采访的要点一一写在黑板上。可是小组活动、班级采访都很冷清。这种“冷场”固然与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心理紧张有关,但执教者疏忽了课堂情境的营造也是一个重大失误。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有一种特有的“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生生、师生间应保持一种多边的对话关系。经过反思,我执教这课时,除了理好路子,帮助学生理清采访的方法外,还走下台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近学生的内心,贴近学生的心灵,用微笑撩开“防护网”,用温暖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扉。结果学生开怀畅谈,谈谈校长,谈谈老师,谈谈同学,谁都不愿错过好时机。

(2)让生成超越守成。课堂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因而有“生态系统”和“生成文化”之说。着眼于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就具有现场生成性。我们只有依据鲜活的“学情”随机调控,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

敞开人文情怀,教师有了更强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学生更是底气十足、朝气蓬勃、灵气飞扬,这样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

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师生对话和探究而精彩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首先,要采撷佳景,引导对话内容。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经典,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暗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其次,要设置好对话话题。一是让话题具有科学性,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让话题性具有时代性,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具有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连接,在生活的海洋中采集智慧的花朵;四是具有启发性,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向和结果,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巧妙点拨,做到去伪存真。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决不忽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智慧的语文课堂应充满问题探索。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课堂中,当学生茫然时,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困惑时,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求“真”求“实”而醇香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随着生命语文、深度语文、诗意语文的劲风阵阵吹过,我们在回首遥望语文路,静心反思时,又觉得我们确实丢失了什么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老子曾说:“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是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自然、和谐,是否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呢?

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

1. 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课要注重实效,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该训练时要训练,该讲解时要讲解,该运用时要运用,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融合,把训练和感悟有机地并举,做到感悟之中有训练,训练之中有感悟。用多种形式在课文情境中扎扎实实地训练,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堂才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2. 简简单单教语文。

现在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变得越来越复杂,让人觉得繁华满目,流光异彩,但细细咀嚼,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简简单单教语文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此,把复杂的语文课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1)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剪裁,大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有的语文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虽条理清楚,但复杂深奥,听课老师有时都一头雾水,何况是小学生呢?我们是否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简化教学过程,让自己更轻松,让学生更轻松。(2)教学语言应简洁。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随意、杂乱、啰嗦,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用真情的语言打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如果语文课堂上师生心灵相通,师生与作者努力实现情感共振,学生具有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体会文质兼美的教材内容,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那么我们就能昂首阔步地行进在“生态和谐”的语文教学路上。

摘要:生态和谐的语言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 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打造一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 因师生对话和探究而精彩, 因求“真”求“实”而醇香。

篇14:语 文 教 案鸟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 想象力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4-02

小学语文的童话世界里是精彩纷呈的,它要求学生具备想象力、情感以及良好的语感节奏,结合童话中的寓言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格特征。在小学语文的童话世界里,小学语文担负着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任。而童话寓言故事正是满足学生的渴求,让学生喷涌出耀眼的光芒,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里任意翱翔。

一、童话寓言故事在小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意义显现

1. 为小学生存储知识和构筑框架

著名的教育学者和儿童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少儿时期的能量储备则蕴含了一个人的学习兴趣所在,而在持续的学习生涯中,在学习的课堂里,则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强烈探究需求,并且呈现出随时可见的想象力的奇思妙想,有时甚至让大人们匪夷所思,无法想象,小学生的文学世界里就像一块肥沃的、待开垦的土地,迫切需要想象的种子、童话般的天堂,需要大量的例如《爱丽丝漫游仙境》、《小飞侠彼得潘》之类的寓言童话故事等,这些童话的种子深埋在他们的心底,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会在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中不断得以发酵、沉淀和聚集,最终形成他们自身独特的知识构架。

2.为小学生奠基智力和健全心理

童话和寓言故事的超凡空间和怪异世界,可以刺激小学生的智力想象和直观的感性思维,变幻莫测而广褒精深的童话世界,可以使学生在想象中获得知识功底、于一知半解中积累智力基石。想象力的存在,不限于智力良好而思维快速的小学生,它也同样存在童话阅读困难、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甚至这些学生更有超强的联想能力,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相较于成绩优异者更能展现出它想象的独特魅力,在奇特变幻的童话想象里,奇迹般地展现他们独特的人生。

二、针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内容缺失,进行想象力的重构

在当代的小学语文内容中,呈现出想象力缺失的弱项,童话的主题内容过于狭隘,道德教育和知识训诫的童话主题异化成了教育性的道德内容,与小学生的想象力脱节;而且,童话内容过于单一化,禁锢了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更缺乏经典性的诸如《海的女儿》、《夏洛的网》等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缺乏吸引力。因此,为了更好地用童话之绳牵引学生的感观和知觉,让童话浓郁的芬芳,吸引学生的无限想象和创造性思维,需要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的童话内容予以重构式的反思。

1.要选择丰富想象内容的童话主题。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固然可以运用童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但是,苏教版中小学语文的童话题材里,过高的道德选材比例显然是不合符语文童话想象内容的,因而,我们要从童话本体的角度出发,还童话以本来面目,警惕小学语文中的童话内容被异化为说教形式的陷阱,防止小学语文中的童话偏离想象与联想的轨道,要淡化小學语文童话当中的训诫成分,多凸现出童话的本质性寓意和想象的思维空间。

2.扩大小学语文童话的形态表现。在小学语文的童话世界里,要展现出多种形式的童话形态,用泛化的拟人体和超人体的形态,构架出多维的、奇幻的特色,以满足小学生泛灵的智力特征和特异的想象思维,用广阔的视角、开拓的童话语境创设出动漫的世界,对低年级的小学生适当地辅以拟人体形态的童话,以印证儿童将物化的世界进行泛灵的特征,符合儿童的成长心理需求;而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辅以超人体形态的童话,适当地对泛化特征已逐渐消失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童话教育。

3.要增强典范性的小学经典童话。小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是不可以随意扭曲和抹杀的,文化教学的使命是保护儿童的心理,构建儿童的文学知识体系,在这一目标驱使下,就需要我们在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中,要用经典性的童话故事来引发小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保持文质兼美的童话特色,而不要一些呆板生硬、想象力缺失的伪童话,这些伪童话充斥在小学语文的童话世界中,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的翅膀,我们要多引入一些《木偶奇遇记》、《女巫》之类的经典童话内容,增强童话的趣味性和奇异性特点。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的文学殿堂里,童话是一种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相联的体裁形式,它与小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泛灵化”特征相符合,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在文学的世界里恣意放纵。因此,为了扩大化小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进行小学语文童话素材的反思,对当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内容予以剖析,从小学生的成长出发,淡化小学语文童话的说教和训诫内容,增强小学生童话的本质蕴意和想象化特征,针对不同高低年级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多种形态的童话呈现,小学生面对精彩纷呈的童话世界,可以架构出自身的潜在的知识体系,在经典童话的快乐阅读中体会到想象的喜悦和本质的奥妙,健全其智力成长和心理完善。

参考文献:

[1] 丁炜. 中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建构的比较——以课文《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11)

[2] 周蓉. 重建一座幸福的童诗花园——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的传播[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6)

上一篇:幼儿园等级自评报告下一篇:某汽车4S店项目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