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2024-05-15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通用9篇)

篇1:《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悲壮的一幕》 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悲壮的一幕》 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一直以来, 新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甚至复习课的研究也很多,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研究要少很多, 我想, 知识点的掌握绝不是良好的开端和总结就能解决的, 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

1. 引入

师:昨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 很好玩, 还想做吗?我们来玩一个记忆小游戏:一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两行数字, 男生记上面一行, 女生记下面一行, 数字显示的时间只有5秒钟, 看谁记得最准确。开始!

课件显示:男生138946572146

女生110110110110

师:谁记住了?说说看。

女生反应活跃, 纷纷举手, 报出数字;男生议论纷纷。

师:我发现, 我们班的女生很了不起, 举手的特别多, 而且记得很准确。好像有些男生有点意见, 有什么意见不妨说出来。

生:不公平, 我们男生的数字很乱, 不容易记, 而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看一眼就知道了。

师:我们重新来看看。 (课件显示)

师:确实是这样, 下面一行数字排列得有规律, 所以女生很容易记住。如果我们发现了事物中的规律, 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通过找规律, 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

(制造冲突, 用知识解决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例2

动物学校, 猴子老师正在给兔子班上跳高课, 一共有18只兔子参加, 仔细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组3只兔子, 1只灰兔子, 2只白兔子。 (显示)

师:非常好, 如果18只兔子都按这样的规律排列,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白兔子。

师:你怎么知道?

生:18除以3商是6, 没有余数, 那么第18只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所以是白兔子。

师:非常好。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几只灰兔子?有几只白兔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显示)

师:要想知道有多少只灰兔, 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多少组。

师:怎么解决?

生:18÷3=6 (组) 。

师: (板书) 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一共有18只兔子, 每组有3只, 有6组。

师:求出6组, 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知道灰兔子有多少只。

师:怎么求?

生:6×1=6 (只) 。

师:前面的6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后面的6表示什么?

生:前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组, 1表示每组中有1只灰兔子, 后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只。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是怎么样求出灰兔子的只数的?

生:……

师:白兔子的只数怎么求呢?

生:6×2=12 (只) 。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有6组, 每组有2只白兔子, 所以6×2=12 (只) 。

师:非常好。

(这部分教学承上启下, 前一问题是上节课的内容, 后面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3. 试一试

师:如果把18改成20, 有20只兔子。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生:能。

师:独立完成, 做在作业本上。

巡视。

师:大家都完成了, 怎么做的?

生:汇报:20÷3=6 (组) ……2 (只)

师:这两个算式不太一样嘛,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有余数2。

师:余下的两只兔子在第几组?

生:第7组。

师:这两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一灰一白。

师:你怎么知道?

生:每组中第一只灰兔, 第二只白兔。

师:非常好。6×1求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

师:白兔子的只数呢?

师:我们在求灰兔子和白兔子的只数时, 出现了余数, 这个时候, 就需要我们睁大眼睛, 搞清楚余下来的是什么兔子。

师:如果有100只兔子, 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比100只更多呢?

三、案例评析

“凤头, 豹尾, 猪肚子”是对好文章的形容, 这句话对教学同样适用, 虽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但只有良好的开端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连续的, 从认知到深化, 再到升华。数学教学的第一课时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 甚至复习课的教学也一度是研究的热门, 而“猪肚子”的研究却很少, 第二课时的教学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一节课是一个尝试。

本案例是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主要是“例2”和“试一试”。

课后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有值得庆幸的地方, 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已经对排列中的规律有了逐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提供的总数, 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 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力促知识的深化。

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 感受数学价值

在引入环节, 通过一个记忆小游戏, 提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 生活的数学是值得研究和发现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 还是练习设计, 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 如“兔子跳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 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 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 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围绕一个例题展开分层次的研究, 由18只兔子延伸到20只兔子, 从没有余数到产生余数, 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从认知到深化, 在大脑中放大并逐渐清晰, 从20只到更多,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有限”到“无限”, 让学生轻松地体会“无限”的数学思想。

篇4:南极探险中悲壮的一幕

(来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1991年,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几乎同时开始了对南极的征服,当阿蒙森胜利班师后五个星期,斯科特才到达南极。虽然斯科特在向南极的进军中已经知道了阿蒙森的胜利,但他并没有因為自己将成为失败者而停止前进。在返回时因遇上南极早到的冬季被围困在冰雪之中,好友奥茨冻坏了双脚,行动艰难,为了不拖累大家,夜里独自走出帐篷,消失在暴风雪中。最后仅存的三位探险家体力严重透支,食物短缺,燃料不足,无情的暴风雪让他们在又冻又饿又累中活活死去。临死前,斯科特还在写他的探险日记,他们至死都没有抛弃所搜集到的35磅岩石标本。茨威格曾赞道:“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适用论题:征服 挑战自我 生命的价值 献身精神

运用点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斯科特的探险队虽然失败了,但却展示了人类的伟大,茨威格之所以写斯科特,可能是因为他的那种精神,斯科特探险队一行的意义在于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在表达“勇于探索精神”“献身精神”“挑战自我”等话题的作文中,可以以此素材作为论据,赞扬那种诚信、执着、坚毅、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就如茨威格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所说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篇5:《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之二

汇报飞行探险情况――比生命更重要!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三、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

课件演示:教师激情导入

(xx年4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在返回途中,降落伞却怎么也打不开了,降落伞打不开,将意味着什么呢?)

1、学生回答。

2、教师引读课文第3小节。“举国上下……关注他的亲人。”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学生自由读最感动的场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组织教学。

二、学习和亲人告别。

(一)读和女儿告别的场面。

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师生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目睹一下父女最后的告别吧!)

播放电影视频(父女最后告别的场面)———齐读。

(二)读和母亲告别的场面。

指名读——评价——你明白了什么?

课件演示:放背景音乐,学生感受。从刚才的音乐里,你仿佛听到母亲在说些什么?科马洛夫又仿佛在说些什么?

再指名读。

(三)和妻子告别。

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你感受了什么?

教师小结:说得多好啊!此时,话语已显得多余,千言万语都在科马洛夫深情的目光里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过渡:和亲人告别,令我们感动,令我们潸然泪下,然而科马洛夫向首长汇报工作同样令我们感动。

三、学习“汇报工作”

要求:自由读“汇报工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评价——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再指名读——齐读。

过渡:在科马洛夫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里,他整整用了70分钟汇报工作,在最后的7分钟时间,他毅然把时间留给了全国的电视观众。

四、学习“和全国人民告别”

指名读——

“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太空中与你们告别……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在火与光的歌声里获得新生,同胞们,请与我一起喊一声吧!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教师范读——齐读。

课件演示(飞船坠毁的场面)

教师导语 :轰隆——一声爆炸,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哀悼……假如,你就在哀悼的人群里,目睹刚才的一切,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叙说想说的话语。

教师小结:在生命的最后的关头,科马洛夫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怨天尤人,他是那么从容,那么镇定,他走了,走得是那样壮烈,无怨无悔,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科学资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前苏联的英雄———科马洛夫!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途中,像科马洛夫这样的英雄还有好几位,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的资料————

五、资料卡(课件演示)

1967年1月27日,美国三名太空人怀特、格里索姆和查菲随着一声巨想而遇难。

1968年3月27日,前苏联联盟号太空船爆炸,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遇难失事。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升空时发生爆炸,七名太空人殉难。

2003年1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号宇宙飞船完成任务返航时发生爆炸,七名太空人全部遇难。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这些为人类、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六、课堂练习:

篇7:《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学情分析:

《悲壮的一幕》一课生动地记述了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两个小时,面对荧屏中的亲人,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从容不迫地向指挥中心的首长汇报这次飞行探险工作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课文描述得生动感人,学生易于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教学设计以此为宗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学习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为科学事业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

设计思路:

以品读课文为主,引导学生感悟,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光盘、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这是多么另人欣喜若狂的一个日子呀,然而这一天,人们却沉浸在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因为这一天人们亲眼目睹了名族英雄科马洛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悲壮的一幕》一课。

2、回忆一下,课文具体描写了哪几个场面?(汇报工作、与亲人告别、与全国人民告别)

二.品读生情

(一)品读“汇报工作”

1.飞船即将爆炸,科马洛夫生命即将结束,纵使他有千言万语,纵使他有太多的话想对亲人说,科马洛夫面对死亡,面对亲人,面对全国人民,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此刻,他最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工作,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最令你感动、敬佩的是什么?我们就先读一读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前四句“汇报工作”这个场面,轻声地读,直到读出自己的感受为止,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2.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集体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科马洛夫为了工作忘记了飞船即将爆炸生命即将结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4.科马洛夫这种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仅令地面指导员感动,更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请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再次感受、学习他的这种可贵精神。

(二)品读“与亲人告别”

生命多么宝贵,生活又是多么美好,科马洛夫也有着对生的渴望,对生的眷恋,年迈的母亲令他牵肠挂肚,体贴的妻子令他自责心痛,懂事的女儿更让他放心不下。在生离死别的这一刻,亲情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无不为之动容。认真朗读与老母亲、妻子、女儿告别的场面,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选择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1.向母亲告别:谁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评议。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为什么心如刀绞,科马洛夫笑在脸上,泪流在心里的悲痛心情。)

“她有太多的话要说,却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心如刀绞,科马洛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强装出笑脸来安慰母亲,心里却在不停地流泪。

教师范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2.与妻子告别:听配乐范读想象科马洛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说说妻子的表现, “抱着”话筒,为什么不用“拿着”?(非常痛苦的样子。)

科马洛夫只是深情地望着妻子,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如果说面对母亲、妻子,科马洛夫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可是面对懂事而又坚强的女儿,他的怜爱之心油然而生,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也落泪了。当他听说女儿的志向,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此时的科马洛夫多想陪伴女儿一起成长,多想倾听女儿谈谈学习情况,多想亲眼看到女儿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天,多想……

4.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那感人的对话。

(三)品读“与全国人民告别”

1.与人民告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2.谁愿意把这一部分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读得这么豪迈富有激情?

3.我们一起学着他刚才的样子齐读。

(四)科马洛夫豪情万丈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课文配套光盘演示画面)。

师述: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随着这一声轰响,科马洛夫在或与光中,带着他未完成的遗愿与亲人永别了、与祖国人民永别了、与世界永别了,人类的航空事业中又多了一位英雄,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

三.拓展延伸

1.是啊,科马洛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人类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人类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2.其实,在人类发展太空的历史上,这类悲剧不是只发生一次,(实物投影)虽死犹生的太空英雄

人类航天事故一览

●1960年10月23日,苏联“金星”号运载火箭发射时,发动机没有按命令点火。为查明故障,几十名专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发动机喷火,继而爆炸,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上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飞船在起飞时,舱内一个小小电火花引起满舱大火。3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号宇宙飞船飞行。飞船在返航过程中降落伞失灵。科马洛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6月,苏联的“联盟”号飞船与“礼炮”空间站对接飞行24天后,在归途中因密封舱漏气,而宇航员又未穿宇航服,结果3名宇航员静静地死在舱内。

●1980年3月18日,原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送往医院后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第七十三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3.作业:探索宇宙充满了危险,但永远抵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请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籍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悲壮的一幕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篇8:《悲壮的一幕》 之一

指挥中心 科马洛夫亲人

报告最后 两个小时在一起 相见 母亲

比生命更重要 { 妻子

毅然飞向大地女儿

爆炸

教学后记:

篇9: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落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演示多媒体:太空)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落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这是多么另人欣喜若狂的一个日子呀,然而这一天,人们却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因为这一天人们亲眼目睹了名族英雄科马落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悲壮的一幕》一课。

二、品读生情

1、请同学们认真读4—11自然段,尽可能把悲壮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把悲壮读出来呢?可以讨论讨论。

2、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3、你想尝试着读哪个场面?

(1)向首长汇报工作:组织学生交流选择读这个场面的理由。指名朗读,评议,再指名读。

生命诚可贵,亲情很需要,但对科马落夫来说工作科学更重要。

(2)向母亲告别:指名读,评议,教师配乐范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3)与妻子告别:听配乐范读想象科马落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比较“抱着”“拿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4)和女儿告别:读了这个场面,你发现科马落夫的神情与告别母亲、妻子有什么不一样?

讨论科马落夫两次落泪的原因。

分角色朗读对话。

(5)与人民告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指名朗读,讨论为什么读得这么豪迈富有激情?

男女生分组赛读。

4、科马落夫豪情万丈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多媒体演示画面)。

5、引读“轰隆……”省略号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是啊,科马落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人类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人类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2、作业: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籍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悲壮的一幕

上一篇:心理斗争的作文下一篇:民族风俗范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