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2024-05-04

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共8篇)

篇1: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生产计划管理是指确定和实现生产目标所需要的各项生产业务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市场预测、生产能力测算、具体编制计划、贯彻执行计划和检查调整计划等内容,按其实施步骤生产计划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编制生产计划准备工作

编制生产计划准备工作的内容是,预测生产计划期内的市场需求,核算自身的生产能力,为确定生产计划提供外部需要和内部可能的依据。这就需要确定市场对产品的需要,预测外部的环境条件,分析内部的生产条件,对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综合分析。

二、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必须根据满足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综合平衡地确定和优化生产计划指标。生产决策所需要的计划指标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品种指标

产品品种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生产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种类。它不仅反映了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还反映了企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生产管理水平。产品品种的确定在生产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处于首要地位。

2、产品产量指标

在—定时期内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就是所谓的产品产量指标。它足以实物量计算产品产量,反映生产的发展水平;它还是制定和检查产量完成情况、分析各种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进行产品平衡分配、计算实物量生产指数的依据。

3、产品质量指标

作为衡量生产制造企业经济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品质量受若干个质量参数控制。对质量参数要求的统一规定就是质量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企业内部标准等几种形式。

产品质量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产品平均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分等;一类是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作质量的指标.如质量损失率、废品率、成品返修率等。

4、产品产值指标

产品产值指标应包括以下三种。

①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是指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的货币表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的指标,是计算生产发展速度和主要比例关系,计算一些经济指标的依据。工业总产值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自制设备在产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价值。价格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采用可变价格或不变价格。

②工业商品产值

工业商品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预定发售到企业外部的工业产品的总价值,是可以得到的货币收入。将商品产值和生产制造的销售实际收入相比较,可显示出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两者差距越小,则说明生产越符合市场需求。商品产值包括,利用自备材料生产成品价值、利用订货者的来料生产成品的加工价值、完成承接的外单位的工业件作业的价值等。

③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以社会最终成果作为计算的依据,而工业总产值是以企业的最终成果作为计算的依据。以社会范围确定最终成果,不包括生产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消耗产品的转移价值。工业增加值的价值构成是新创造的价值加固定资产折旧。

三、综合平衡生产计划

计算核定的生产能力,安排好生产进度,确定生产任务指标妥善安排产品生产进度计划。既要从时间上保证生产指标的实现,保证产销衔接,又要保证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稳定。生产计划的制订一般先由计划部门提出初步指标方案,然后进行综合平衡,研究措施,解决矛盾,使杜会需要与生产可能之间相互平衡,使得生产能力和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确保生产制造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测算企业设备、生产场地、生产面积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

2、生产任务与劳动力的平衡

测算劳动力的工种、等级、数量、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生产任务的适应程度。

3、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的平衡

测算原材料、燃料、动力、外协件、外购件及工具等的供应数量、质量、品种应时间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以及生产任务同材料消耗水平的适应程度。

4、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的平衡

测算设计、工艺、工艺装备、设备维修、技术措施等与生产任务的适应和衔接程度。

5、生产任务与资金占用的平衡。

四、正式编制生产计划

最终制订的生产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编制生产计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2、预计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3、计划产量、产值增长水平及生产进度安排。

4、实现计划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要求。

生产计划管理的最终日的是通过一系列综合平衡工作,为生产系统的远行提供一个优化的生产计划。所谓优化的生产计划,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

2、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并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

3、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源闲置和浪费

篇2: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1)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生产实际,为决策层提供生产规划方面的建议、方案,生产管理的工作内容。

(2)为决策层提供生产方面的信息。

(3)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供生产方面的保证。

(4)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并创造一个文明、安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

(5)准确无误地接受决策层的任务,接受其指导,执行具体的部门业务。

(6)将决策层的任务原原本本地传给下级,并详细说明,直到下经有彻底理解为止。

(7)率领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完成决策层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8)对本部门发生的问题超过自己权限的要及时上报决策层。

(9)主动自觉地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10)负责对本部门下属人员的考核评价、教育指导和提升、转职申报。

(11)代表本部门处理好本部门与决策部门、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世界经理人网站致力于引导中国经理人实现卓越管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全球最先进,并切合中国实际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工作总结《生产管理的工作内容》。

员工激励的手段很多,通过改变员工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为员工带来新鲜感,刺激他们身上已经麻木的神经,让他们在新鲜变化和刺激压力中重新唤醒自身的能量和才智,才是管理层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看简历基本信息,二看简历工作内容,三看简历真伪,四透过简历看应聘者。

hr就是要通过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品牌管理内容贯穿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之中。

销售大师们谈论了很多有关价值主张的内容,但是真正重要的“价值”是你带入客户关系的价值。这一“价值”完全依赖于你的价值观—你处理你的工作以及你对待周围的人的方法。考虑到这一点,世界上最顶级的销售专家和你在这里分享六条价值观。

预算时间和优化时间本来是EMBA学习的课程内容之一,学员们也可以用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从生产管理初阶的角度谈ERp中的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生产流程:路径太混乱,问题暗滋长;组建工作单元:偏差被削减,质量得改善。

成功的管理者,或许工作内容不同、工作习惯不同、特长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工作。

即使把ppT做得出神入化,可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就毫无意义。

篇3: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北部湾在线”新媒体是集互联网门户、音视频直播和点播、移动互联网多媒体应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应用平台。为保证大规模并发用户访问, 该平台被设计成分布式架构, 不同的应用系统分散部署在相应的服务器上,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协同工作平台, 充分整合异构业务系统的各种资源, 提高内容的使用效率, 同时, 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的安全机制, 并能灵活地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扩展。为此,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建设“一站式”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和交换平台项目, 打造一条“内容多源采集——内容编辑加工——多媒体数据存储——内容跨平台发布”的产业化链条, 完成多语种、跨平台、多终端的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发布和内容资源的整合, 实现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媒介的战略聚合, 多媒体内容一次生产, 全媒体发布, 有效提升传统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 平台架构

2.1 总体架构

“一站式”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和交换平台基于SOA架构设计, 采用统一的接口、统一的协议和统一的数据结构, 具有统一的业务流程和可定制的前端展示风格, 能够满足对大量并发用户进行实时处理, 具备大容量音视频存储、编辑和检索能力, 同时, 该平台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能满足新的资源整合和新增值业务的开展。

本项目实现全媒体内容的统一汇聚、管理和发布, 以及多媒体资源的统一调度、存储和共享, 充分满足多种信息资源的实时交流与分享。项目主要由内容生产管理、多媒体数据交换和跨平台信息发布等三个应用系统构成, 架构图如图1所示。

2.2 内容生产管理

2.2.1 统一采集系统

内容统一采集系统集成各种信息采集、接收、自动化处理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实现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内容的采集、接收、预处理和标准化入库功能。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抓取、智能录制、稿件数字化、内容挖掘和知识管理、内容存储服务和信息聚合接口等功能, 支持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统一接收, 以及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

1.互联网信息抓取

支持面向多种来源和多种内容格式的互联网信息抓取, 同时, 具备实时监控和跟踪互联网站信息更新的功能, 采集最新内容。监控范围的深度、广度可以自行设定, 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来源广泛、链接开放及更新传播快的特点, 扩大新闻线索, 提高采集速度。

2.智能录制

智能录制子系统是一套集成化的自动录制工具, 通过流媒体技术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时采集、分类和存储。该系统采用C/S构架设计, 由控制中心和录制站两个部分构成, 控制中心负责下发工作任务, 由录制站执行, 一个控制端可同时管理多路录制站, 在录制的同时, 系统还可以配合流媒体服务器做直播。此外, 该系统还具备完善的日志与报警功能, 支持时间校对功能。

3.稿件数字化入库

采集系统对图文稿件进行数字化转换处理, 人工标引加工和自动提取标注内容及全文文本, 经过滤、分类或自动摘要, 最终转化成采集系统设定的标准格式, 并与其关联对象 (包括图片、音视频及原版式等) 一起装入数据库存储, 供查询、挖掘及应用。

4.内容挖掘和知识管理

采集系统集成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查重及相似性分析、自动聚类等知识管理技术, 提供摘要、过滤、分类、多维关联分析、背景分析、知识提取等内容挖掘和知识管理服务, 支持内容检索、辅助内容创建及各种内容咨询、内容分析和内容增值功能。

5.内容存储服务

内容存储服务管理所有内容及其相关信息的入库工作, 包括文本、对象、索引和关联结构等, 并提供内容维护及查询检索功能, 支持基于XML标准的检索、输入和输出。同时, 内容存储服务还实现数据备份、恢复、监控、审核和事务管理等功能。

6.信息聚合接口

采集系统通过开放的标准化信息聚合接口实时、动态地接收其他系统提供的信息, 实现跨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2.2.2 内容协作系统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平台由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多个平台的业务系统构成, 每个业务系统相对独立, 为了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多媒体信息需求, 在全媒体生产流程中, 各业务系统需要进行协同工作。内容协作系统为用户建立统一的内容编辑加工、校对、审核和信息共享的协同工作环境, 梳理筛选由采集系统汇聚的信息资源, 并针对不同终端要求, 生产出不同形式的内容。

该系统依托内容存储服务, 在内容创建、编辑、加工流程中全面提供资源共享和检索服务, 其技术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用户提供基于知识管理技术的内容组织和展示, 支持个性化内容定制, 在提供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2.提供基于浏览器的可视化内容创作/编辑界面, 支持跨平台、跨终端分布式采编。

3.提供灵活定制的工作流程、审校版本控制及痕迹保留。

4.提供基于角色和权限的统一用户管理功能, 并进行工作量统计和汇总, 便于绩效和稿酬管理。

5.提供完善的协同工作和沟通机制。

6.支持对视音频格式的统一流媒体数字化处理, 能够自动识别媒体源格式, 并根据终端应用模式转化成适配的码流和窗口尺寸的流媒体文件。

7.支持对视频节目的快速编辑拆条、物理分割、合并、提取关键帧等操作, 可对视频节目进行以精确到帧的快速物理裁切、分段、截图以及添加编目信息等操作。

2.3 多媒体数据交换

多媒体数据交换系统采用XML技术, 为应用层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自动化和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平台。系统在实现智能化数据交换的同时, 能对用户登录、访问权限、时间、位置和内容等相关信息进行识别, 并加以限制、管理和记录。

多媒体数据交换系统由数据层、交换层、集成层构成, 其中, 数据层由待交换的异构系统数据源组成。交换层完成异构系统数据格式到XML式的双向转化, 解决数据传输中格式问题。集成层包括数据中心, 系统管理、交换管理、数据接收、抽取、校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布等功能, 它是整个交换系统的核心。系统的各个部分通过基于Web Services的消息总线进行通信, 解决了模块之间的耦合问题, 充分体现了面向服务的设计思路。图2为多媒体数据交换系统的架构图。

多媒体数据交换系统还能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 对汇聚的多媒体内容进行编目、审核、存储、检索、出入库管理和节目批量入库等操作, 实现了音、视、图、文等内容的分类管理, 全面提高多媒体内容的检索速度。此外, 该系统能够根据应用服务的类型判别音视频文件的输出格式及码流, 通过转码服务器实现音视频文件的集群转码, 以及任意格式、任意码流文件的转换。集中转码模块支持Windows Media (WMA、WMV、ASF) 、Real (RAM、RA、RMVB、RM) 、FLASH (FLV) 、手机视频 (3GP) 、H.264、MP4、MPEG、MPG、AVI、Apple (MOV、QT) 、MP3、AAC等多种文件格式。

2.4 跨平台发布

跨平台发布系统具备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多终端内容分发功能, 实现多媒体内容一次生产, 全媒体、立体化呈现。系统从内容层支持跨媒体组合编排, 实现音、视、图、文等多媒体信息交叉叠加, 最终形成全方位资讯服务发布体系。

跨平台发布系统采用大规模分布式部署, 集成了强大的内容管理及信息发布功能, 基于模板技术, 实现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相结合的发布方式, 大大降低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 有效提高了内容查询效率、改善了访问响应时间。

跨平台发布系统提供内容评估、内容个性化服务和内容电子商务等功能, 支持跨媒体多样化应用, 提供个性化内容发布服务, 包括会员管理、内容定制、订阅推送、访问统计等功能。支持面向WEB/WAP站点、数据服务、移动终端的内容发布以及XML输出、Web Service应用集成和数据检索等功能, 提供完善的内容版权保护和内容电子商务架构。

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 本项目采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同步多媒体内容, 并以第三方插件方式, 集成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管理和发布, 实现异构系统的核心层和数据应用层统一, 完全屏蔽协议差异。

3 创新技术

3.1 基于全局动态负载和内容寻址技术的数据多级汇聚和智能转发

为打破异构系统互联互通的瓶颈, 实现多媒体数据跨平台交换和分发, 本项目采用基于全局动态负载和CAS内容寻址技术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多级汇聚和智能转发, 全面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为建立“一站式”内容生产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利用全局动态负载技术对多媒体数据采集、处理、交换和服务器集群资源进行动态分配, 使应用层的各项服务都能够动态合理分配资源, 实现基于关键对象的分布式系统资源联动推送、调用以及多媒体数据的实时高速转码、在线编辑和同步跨系统发布, 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 采用内容寻址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数据检索、定位, 全面提高数据检索、转码和分发速度, 数据处理和发布效率提高20%以上。当多个业务系统同时调用相同的数据时, 不再需要在业务系统与存储系统间建立单独的数据存取通道, 而是直接由数据交换平台根据源数据标识, 调用存储系统中的数据, 并分发给应用层业务系统。图3为全局动态负载和CAS内容寻址技术应用拓扑图。

3.2 跨平台协议容器

通过构建协议容器, 支持多种编码格式以及转码服务, 可以将多媒体数据转化为不同的发布平台所需要的格式。系统采用标准的XML语言描述媒体的元数据, 并和各种格式的媒体文件一起发布。

3.3 聚合内容处理技术

本项目采用聚合内容处理技术, 屏蔽多媒体数据格式的异同, 实现在统一界面的操作平台上全媒体稿件的编辑和处理, 不再因为媒体格式的异同而采用完全不同的流程和软件来处理。该技术全面提高了多媒体稿件的处理效率, 用户只需选择发布平台, 系统就能根据设定好的相关参数进行智能化稿件处理, 为内容的多次重复利用、跨平台分发奠定基础。

4 应用成果

“一站式”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和交换平台实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和电视之间的多屏融合、互联互通, 以及跨终端、跨平台应用。该平台的主要应用成果有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一站式”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和发布体系, 聚合海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源, 开创立体化传播模式, 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内容发现和观看体验。

2.基于跨平台技术的多屏融合、多屏互动服务, 实现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机顶盒+电视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上统一展现和综合应用, 为用户提供多屏内容观看、分享和互动等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此外, 本项目还实现不同终端之间的内容订阅及推送服务,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音视频、图片、文档等多媒体内容的订阅, 平台将根据用户提交的订阅信息进行个性化内容推送, 实现多媒体资源按需服务, 扩大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效率。

3.多媒体资源实现汇聚、生产和发布等全流程的统一管理, 通过多媒体数据交换系统进行统一调度和分发。多媒体数据交换平台, 将音视频资源的内容管理、节目上传、数据交换、在线点播、资源下载、资源浏览等多种应用集成在同一平台, 节省成本, 实现多业务综合应用。

4.构建前端用户智能搜索平台, 基于用户搜索历史和搜索热词, 提供个性化搜索推荐。搜索功能支持自定义关键字搜索的模糊查询, 并能够按照多种排序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5 结束语

“一站式”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和交换平台基于SOA架构建设, 解决了不同业务系统之间无法实现多媒体数据的统一调度、协同工作和智能发布, 跨平台、跨终端异构系统无法互联互通, 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等难题, 全面实现了异构平台和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形成了一个全媒体信息协作平台, 开创跨地区、跨行业、跨终端的立体化传播业务, 打造无处不在的广电新媒体。

参考文献

[1]侯琰, 龙虹.Web Services在跨平台数据交换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3.

篇4: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余 旭 罗 夏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依然十分严峻。煤矿事故在爆发之前多数事故征兆已经暴露出来之所以产生事故90%以上是由于管理上出现漏洞才导致事故发生,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任务就是首先找到煤矿安全应该管什么然后针对管理对象及时准确指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预防措施,在事故发生前把危险源通过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或消除事故发生。文章主要是阐述煤炭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内涵、要素、以及简单解释其内涵。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预测到205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07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33t,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的作用。保证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 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应问题。

一、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依据不同的人性观点,就应该也会有不同的管理理念的措施。人性化管理就是根据管理者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来采取相应措施的管理,以期达到最佳的组织目标。现在部分人士对人性化管理进行了曲解,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依据最先进、最丰富的人性来进行组织的管理,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观念,进而“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性及对人性的认识随社会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发展及改变。要求组织尊重和满足成员的需要、建立透明的管理机制、进行无障碍沟通、发展成员的个性、让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性个人发展统一起来等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恰当的。我认为任何管理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对员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人进行管理。

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是指煤矿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保护人的身心安全和健康,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生产活动,预防、避免、减少或消除意外事故、灾害和风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和。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珍惜人的生命、最终人权、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人性化管理。对社会文明发展和煤炭事业安全生产而言,煤矿企业要把实现身缠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统一起来,已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已实现煤炭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为动力机制,建立企业现代科学的运动机制,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煤炭企业的奋斗目标。

二、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的要素

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由以人为核心分别为人、环境、制度和文化三大要素组成。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在任何煤矿安全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客体,各种管理活动紧密依存,、相互联系形成管理关系。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关系的实质就是人际关系。

其次是环境的因素。煤矿安全人性管理环境由各种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主要包括环境的类型、环境因素的作用、同事关系的影响与作用等内容。

再次是制度和文化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实际上是前两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三个反面:一是空间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二是文化的功能,即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等;三是价值观,即人在管理里活动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三、煤矿安全人性化管理的内容

以每个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管理追求目标的观念是管理以人为本的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传统的人本观念只是把调动和利用人的积极性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已成为人本观念的核心理念,成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煤矿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四、安全生产与煤矿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安全生产是指生产过程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实质是保护人权,即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和财产权等。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劳动者自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是政治稳定也是经济问题。安全生产涉及诸多行业,范围极宽,既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矿山、农林等各行业,也包括人身、财产等各属性,几乎囊括了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安全生产十分重要。

五、结论

煤矿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更不能凭一时之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科学的态度,依靠先进的科技装备和科学的管理,需要不断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通过多种措施构建本质安全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最终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使安全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1]刘国云.对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现状探讨[J].科技信息,2008(25).

[2]蔡卫,马尚权.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4(12).

篇5:生产控制管理内容

管理学中有一条重要的格林斯特定理,他告诉我们:杰出的战略目标,还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力,方能获得成功。这是由美国企业家H-格林斯特提出的。他告诉我们:“好事办好更好,实事办好更实。”目标实现的结果如何?关键在于执行力的高低。没有杰出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决策,也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保持企业的持续、正常运转,除了领导者的把握机遇,制订正确的策略,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外,完美、坚决、杰出的执行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更是至关重要。基于此结合我公司实际特编制了管理控制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生产控制管理的对象

基本对象:进度成本质量

支持对象:产能安全士气

工作对象:合理的工艺合理的工序

二、生产控制管理的要点

SOP(标准化)基础目视化管理异常问题的快速处理鼓励员工提问题各类数据的收集及登录经常召集下属开会加强沟通有一套科学、合理、快速动态相应的工作流程系统明确、协作、可考核的工作、权责分配系统适宜、通用熟悉的管理工具

三、高效的管理原则

注重成果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关注重点发挥优势建立相互信

任体制权力和责任、效益对等有快速的反应机制有积极、创新的思维方法有原则,但还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学会系统思考,找寻关键要点。

四、管理者必备技能

目标管理:决策、控制关键项目,有快速的反应、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沟通: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下属要加强沟通。

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

公关能力:有效缓解压力,在第一时间内,及时解决冲突和矛盾,不定期的开展PDCA循环活动,持续改善质量(P计划 D执行 C检查 A改进)

五、有效生产力受制约的因素

成品的标准质量管理活动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水平和制作工艺材料因素工序间的配合物流的因素人的因素

六、生产技术准备

通用性再制造能力工艺流程物流能力工装、夹具的准备图纸、检验表式

七、质量观念及成本控制重点

市场观念――后工程是客户竞争观念――优胜劣汰

效率观念――高效优质

成本控制重点

综合成本20%――市场竞争、联动效益、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意识

物料/制造成本60%――设计、工艺、采购、制造、质量、物料

人工制造成本20%――工资、岗位尽可能合并合理的工艺流程

八、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原则

A牢记生产管理的实践活动均在现场(三现原则:现场、现实、现物)。

B安全第一,有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C解决问题在现场,实事求是、全面、系统、根本的解决。

D第一时间到达问题现场。

E从降低成本的目的出发,根除各种浪费。

F质量第一,工作细致、严峻。

G敬业爱岗、谦虚诚实、积极热情、团队合作。

H具备技术特长,保持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充实。

九、综合生产计划的成本内容

A正常的生产成本B加班的费用成本C外协,改变生产成本D库存的成本E缺货需求的补充成本

十、主生产计划的内容

根据交货的顺序编制主生产计划,因包括有效计划

A自制/外制的清单计划B物料的需求计划C销售需求计划

D设计的节点计划E制造的节点计划

十一、作业排序的建议

A设置切实可行的时间节点计划

B关注瓶颈作业工序

C 考虑对大批量的作业,进行批量分割。(特别适应时间差异较大的工序)

十二、现场管理的“三定”“三易”“三即”“三彻”“五统一”原则 三定:定品定位定标识

三易:易取易放易管理

三即:即时即刻即应

三彻:彻头彻尾彻底

五统一:意识目的标准定义活动

十三、生产管理工具及基本内容

A生产日报表B生产制作过程控制图

C生产作业计划D生产进度排行榜

E交接班记录F现场看板

G质量控制图H库存物料消耗记录

十四、生产控制基本内容

生产调度、生产进度控制、成台产品管理、在制品管理。

十五、生产调度三大制度

值班、会议、报告。

十六、良好工作环境的基本要素

S整理清理现场,区分有用无用和无用,把暂时无用的全部清场。S整顿要素:场所、方法、标识。三定:定品、定位、定标识

S清扫把现场的灰尘,油污,垃圾,清除干净。

S清洁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的坚持与深入,使现场保持清洁。

S素养通过前四项活动使人的素养不断提高,循规蹈矩,培养良好的道德

品质,养成对已决定的事情永远遵守的习惯。

S安全不断巡视现场,确保通道畅通,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十七、现场管理内容

A良好的工作环境B消除不利因素

C现场解决问题D合理的组织机构

E计划、措施的现场实施F做好生产准备工作

十八、现场工作的准则

A后工序是客户B比达目标的生产计划

C彻底消除浪费D作业标准化

E持续的质量改进措施(PDCA)F积极和兄弟部门沟通

G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H制作必须的现场管理看板 I及时召开各种会议,解决实际问题

十九、在岗培训

A对员工技能,按照高、中、低差异,进行分类。

B编制完整的培训计划,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分批进行培训。

C工作的变换,对一定技能的员工进行多面手的培训。

D以老带新,在工作中进行传、帮、带。

E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定向、单技能的培训。

二十、影响制造进度的因素

设备的正常运转、制作工艺的合理性、制作标准的高低、员工的技能素质、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工序间的相互配合、完工验收的及时性、运输的及时性、员工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等。

二十一、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营销(订单)――技术(研发新产品)――采购物流(各种材料)――质量(图纸、工艺)人事(员工管理)―――制造(需要技术部门的现场服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正常运转的相关设备、生产必须的材料、能源,有一定技能的员工)

二十二、国家的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十三、团队价值准则

A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B有危机感

C肯学习,能够虚心求教

E懂得付出,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G能够坦诚相对,不搞小动作

D行动、执行、处理问题能力较强。F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编制:万小健

篇6:生产管理操作实践内容

生产目标的实现不外乎是通过整合能力、意愿、耐力、资源、标准、方法的六个方面的兑现力而达成,而生产管理是实现生产目标的保值和实现附加值的工作行为。以下就从生产管理角度谈谈能力、意愿、耐力、资源、标准、方法的六个方面的管理效用。

一、生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方面的操作

能力就是契合企业需求的体现,就是岗位在企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其中包括战略性的长远价值的岗位、战术上短期价值的岗位和即时价值的岗位。长远价值的岗位一般是企业里的高层领导岗位、战术上短期价值的岗位一般是企业里的中层管理岗位、即时价值的岗位一般是企业里的操作者。生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可以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的两个方面:

1、流程执行力

2、技术管理能力

(二)管理能力的五个方面:

1、团队建设能力

2、梯队建设能力

3、沟通能力

4、执行能力

5、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二、生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愿方面的操作

意愿就是企业诱惑力的实际体现,是企业岗位人员凝聚力的表征;意愿的根源有物质性的、社会性的和心理需求性的;意愿强度决定了岗位价值与价格的优化程度。

意愿的表现和行为表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流程执行力的意愿表现

(1)没有摆正心态,跨越行政级别的一切行为。

(2)没有充分理解工艺流程,越级操作的一切行为。

(3)没有充分理解公司规定的工作流程,不按规定流程办事的一切行为。

(4)没有充分理解公司的利益,仅为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的一切行为。

(5)拒绝执行会议决议、领导指令的一切行为。

2、技术管理的意愿行为表征

(1)单台机械的准确操作培训能力。

(2)管理范围内关联机械的准确操作培训能力。

(3)精确操作制作培训能力。

(4)准确操作、操作精进校正培训能力。

(5)制作精品实际生产培训能力。

3、团队建设的意愿表现

(1)因为企业的需要,包容同个人性格相悖的同仁。

(2)在不影响企业前景目标的前提下,包容团队成员的不同思想和意见。

(3)因为企业的需要,欣赏团队成员特有的技能或专长。

(4)以团队成员能超越自己为荣,并给予最大的支持或鼓励。

(5)具有正导向的核心凝聚力和核心影响力。

4、梯队建设的意愿表现

(1)属下人员乐意支持你的工作,并对你的下行支持感到满意。

(2)乐于竭尽所能的传授和实现属下工作技能、管理能力的大跨越式的提

高。

(3)乐于以自己岗位的要求,多选择地培养、培训属下,实现自己工作的可替代性。

(4)以属下的上下流岗位为基础,实现属下一岗多位的工作、管理目标。

(5)引导属下之间乐于互相接纳、互相学习、互相教授各岗位、各工作的要领和技巧。

5、沟通的意愿行为表征

(1)倾听的基本能力、基本技巧已经具备。

(2)表达的基本能力、基本技巧已经具备。

(3)沟通追求双向性真实的效果。

(4)沟通实现双赢目的。

6、执行的意愿表现

(1)执行具备不打折扣进而根据实际现状而增强的能力。

(2)执行具备良好的理解技能和良好的贯彻技巧。

(3)执行具备鼓励性、激励性。

(4)执行具备有系统性的原则性。

(5)执行具备安全、成本、效益(效率)、质量平衡性。

(6)执行具备对结果可控制性优化效应。

7、安全应急管理的意愿表现

(1)工艺操作的安全性管理。

(2)操作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3)违规作业的及时纠正。

(4)产品生产中的人、产品、设备安全管理。

(5)产品流转中的人、产品、设备安全管理。

(6)人员流转中的人、生产品、设备使用安全管理。

(7)消防设备设施的有效性管理。

(8)消防设备设施的应用性管理。

(9)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

(10)应急管理的实施演练教导管理。

三、生产管理人员的耐力特征方面的操作

耐力是资历改变“ 性格”的个人自我管理结果,是实现目标管理的坚定信念,是实现目标管理的循序渐进的行动力,是实现目标管理的管理行为的承兑力。

管理耐力的体现和行为可以分为:

(一)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基于实际现状的战略分解步骤的落实和战术支持分解后的分目标的具体实现。

(二)分解后的战略分目标实现的聚合和战术支持兑现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三)管理目标的落实过程的耐力体现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借助“ PDCA”的管理工具不断循环,系统性地连续执行,实现持续改善和升级的管理过程的结果。

“ P” 就是计划,是实现分目标的计划。

“ D” 就是执行,就是锁定分目标的行动力。

“ C” 就是检查,就是核对分目标落实情况。

“ A” 就是处置,就是兑现分目标的修正行为。

“ PDCA” 管理就是确定目标后管理操作办法,它是通过不断的循环来达到终极的战略目标的。

四、生产管理目标实现的资源应用:

1、人力资源:各个工段各自梳理并落实现有的人员,确定本工段实际需求人数,经过论证审核批准后进行招聘。

2、财务资源:公司去年已经完成了工价公开的工作,公司在工价方面会兑现已经公开的承诺,坚决执行按工计酬的计件工资方案。

3、技术资源:各个工段负责人各自梳理并在短期内全力培训自身所管辖的员工,实际提升工人的操作技术。

4、知识资源:全体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与本职工作关联的有效管理知识,树立只有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好的职业从业思想观念,实际地提升自身的水平,才能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

5、设备设施资源:各个工段各自梳理并落实现有设备的可控产能,做好设备运转率的提升和控制工作。

6、相关方关系资源:全体管理人员是龙达管理团队的一员,在完成履行本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主动帮助、协助同仁共同提升全体管理人员完成公司生产目标的保障率。

五、生产管理工作的标准方面的操作

(一)产品类标准

1、产品生产的工艺标准。

2、合格品的标准。

3、在线生产的不合格品的处置标准。

4、批次产品完工的时间标准。

(二)管理类标准

1、生产现场的人员总量控制标准。

2、操作作业的安全作业标准。

3、在线生产品的产品控制标准。

4、生产产品的原辅材料的控制标准。

5、时限性的生产任务标准。

6、生产线畅通的人员调配岗位的标准。

7、人员资信双向沟通的结果标准。

8、非常规事件的处置流程标准。

六、生产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方面的操作

(一)产品生产类的方法

1、产品制造的工艺流程。

2、生产合格产品的控制性流程。

3、产品修正的控制性程序。

(二)生产管理类的方法

1、生产作业线的岗位控制方法。

2、操作作业的安全操作程序。

3、产品生产的有效性控制程序。

4、原辅材料可控制程序。

5、产能控制程序。

6、人员调配的控制程序。

7、人员资信的可控制程序。

篇7: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第一,要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作好组织管理,使整个部门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哪些。

第二,根据产品需求预测作出产能规划,要求生产管理人员要清楚自己的产能及瓶颈工位并据此作出工具设备计划及人力资源需求与培训计划。

第三,根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并配合相关部门确保计划的达成。如有异常,应及时反溃如实在无法达成,应配合计划部门做好计划调整。为跟踪生产状况,要求作好看板管理。

第四,配合生产工程部门制定好作业标准,并培训工人以确保按标准作业。

第五,配合生产工程部门改善工艺,并在内部形成奖励机制,以提高作业效率。

第六,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品质管理。要求员工按标准作业,树立下一工序就是客户的思想,做好工序作业特别是关键工序的控制,并以完善的三检机制来确保品质,工作总结《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哪些》。

第七,配合相关部门作好物料管理。首先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备料或配送工作,同时要作好现场物料及半成品管理。通常来讲,当日生产结束,生产线不应有剩余物料及成品。坏料要及时退仓。

第八,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生产部门的成本管理主要通过改善工艺,提高作业效率并减少物料及辅料的耗用实现。

第九,做好5S 工作,标示清楚,物料文件及工夹具与日常用具分类存放方便使用,环境整洁赏心悦目。

第十,作好文件管理工作,使各项工作都有文件可依并方便使用,同时各项记录与报告要有效率并妥善保存。

第十一,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后勤保障工作,使员工衣食住行及健康安全等有起码的保障。

第十二,配合相关部门作好绩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篇8:生产物流管理的内容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集群,网络管理,网络管理能力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网络管理内容

集群是一种具有网络结构特点的产业组织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已有研究表明, 生产性服务企业所处的集群网络可能为其带来Burt租金和Coleman租金 (Kogut, 2000) , 但是, 集群网络的构建和管理涉及营销、技术转移、信息交换、财务、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 集群网络的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 尤其是在集群网络的成员企业数量众多、业务关系和人际关系复杂的情况下。不同的网络结构产生租金或价值的能力并不一样, 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各生命周期阶段, 在不同的宏观环境和网络环境下, 集群网络结构产生租金或价值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 集群企业不得不去塑造和管理集群网络, 实现网络结构与自身知识, 惯例, 经验, 能力, 行为方式的匹配, 获得租金的最大化。

根据网络分析的三个层面:关系层面, 位置层面和网络整体层面, 我们可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网络管理内容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关系层面。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需要与集群内其他组织就技术研发、业务活动进行互动, 获得和转移管理经验、知识和技术等资源, 表现出一定的互依和相互适应, 从而形成了关系的嵌入。二是位置层面。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 各个网络成员在网络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网络位置反映了网络成员在网络中的地位高低, 也决定了网络成员的市场回报 (Bonacich 1987;Borgatti&Everett 1994;Podolny 1993) 。在位置层面,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主要管理内容是弄清网络位置的分布, 明确自身在集群网络中应保持什么角色和位置?分析技术, 竞争和合作如何影响企业, 以及企业如何创造, 保护和改变其网络位置?三是网络 (network) 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网络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构, 形成了集群企业嵌入的环境。在网络层面, 我们应该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整个产业或市场看作一个网络, 从生产性服务业所属的具体产业整体层面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 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因此, 尽管在短期内集群会比较稳定, 但在中长期内会因技术创新、经济演化等外在环境变化以及网络成员退出、群内企业战略转型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动态变化。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需要审视网络的未来发展, 预测竞争对手、主要顾客、供应商等因素的变化对自身战略的影响, 努力培养和发展潜在的合作伙伴和战略关系, 从而把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网络管理能力构成

网络管理能力是企业获取, 分享, 扩散, 内部化和应用网络管理技能的能力。根据我们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网络管理内容的划分, 我们认为网络管理能力包括网络远景能力, 关系能力和位置能力三个维度。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网络远景能力是其对产业前景, 技术发展方向, 竞争态势, 客户需求等因素作出科学预测的管理技巧和能力。网络远景能力可使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根据网络演化的方向, 及时加入新的网络, 消除“锁定”于落后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Gulati et al., 2000) 。此外, 网络远景能力可使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发现网络中的新中心位置, 较早地接近和占据网络中心位置, 获取先发优势, 网络远景能力也可使企业更好地预见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等网络行为者的战略动向, 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提前对嵌入关系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

关系能力是企业选择合适伙伴以及建立和维持与其他企业关系的能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关系能力由协调技能, 关系技巧和内部沟通技能三个部分构成。协调技能、关系技巧和内部沟通技能三个部分是彼此互相支持的关系, 关系能力会随着三个构成部分的增加而增强。

由于网络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的企业必须管理网络位置。位置能力由位置搜寻和评价技能, 位置利用技能和位置调整技能三部分构成。位置搜寻和评价技能包括寻找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的资源和技巧, 评价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价值的技巧, 评价占据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 与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成员建立联结的可能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位置利用技能包括充分利用网络有利位置所赋予优势的技能。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网络管理能力培育

1、从经验中学习

与组织能力最接近的概念是组织惯例 (陈学光, 徐金发, 2007) 。网络惯例是专门处理网络关系和结构的惯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网络惯例来自于网络互动中获得的经验, 在互动中,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学会了哪种网络结构能给其带来最多的知识和经济效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也学会了通过互动在哪里发现需要的知识以及如何联结拥有这些知识的相应主体。根据网络经验的载体, 我们可把网络经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个体层;第二层是群体层;第三层是组织层。

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生命周期。能力生命周期由一些阶段构成, 在各个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能力形成机制和惯例。图1反映了网络管理能力形成的生命周期机制。它描绘了代表不同能力发展阶段的三条能力曲线。每一条能力曲线与一种经验水平相关。每一个阶段联结着最可能主要观察到的学习水平。因此, 第一阶段与个体层面的学习相关, 第二个阶段与群体层面的学习相关, 第三个阶段与组织层面的学习相关。在这一过程中, 涉及到四种机制:网络经验的表达, 网络经验的编码, 网络经验的共享和网络经验的内化。

(1) 网络经验的表达

企业内的个体是与管理关键任务有关的知识和技巧的贮存库 (Senge, 1997) 。如果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能让单个管理者具体化其个人拥有的默会知识, 它将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网络背景下,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把其拥有的网络管理知识表达出来将在以下方面有益于企业。首先, 它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建立以前网络管理历史的记录, 从而避免因人员变更而导致的知识流失。第二, 当管理者谈论或反思以前网络管理的行动和决策时, 表达过程本身能促进对以前网络管理的事后理解。这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及其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行动与其相关结果间可能存在的随机关系 (Zollo和Winter, 2002) 。结果, 表达能帮助管理者识别在网络形成和管理中特定任务的有效和次优执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可采取多种表达网络管理经验的方式。如:定期听取其管理者的汇报;记录与网络管理事件、决定、行动及其结果的日志。这些表达活动都可促进个体拥有的网络管理经验和与之相关的有价值教训的总结。

(2) 网络经验的编码

编码涉及到建立和使用诸如网络管理指导方针, 清单或手册等支持在未来网络管理中的行动和决策的知识或资源。编码与前面描述的表达不同。表达主要强调个体经验的外化。而编码集中于提供执行和管理各种网络管理有关任务的内容 (知道什么) , 方法 (知道如何) , 甚至是原理 (知道为什么) 。通过编码,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能重新使用存在企业内, 或企业外的企业或个人的网络管理经验以管理未来的网络。编码的主要利益来自于编撰的网络管理手册或工具的运用, 这些工具的运用能促进管理者对网络中的学习内容, 如何学习和为什么这样学习有新的理解, 从而激励其去编撰网络知识。因此, 编码不仅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复制和转移网络的最佳实践, 也有助于识别或选择最好的实践是哪些。

(3) 网络经验的共享

在集群网络环境下, 经验分享涉及到通过集群企业内的人际间互动交换和传播个体和企业拥有的网络管理经验, 这既有默会经验, 也有编撰了的经验。个人互动的社区是集群网络内共享经验的中心要素, 它是一种定期和系统共享网络管理经验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个体间的对话比通过知识对象更容易分享默会知识 (Hansen et al., 1999) , 管理者间的直接人际互动为分享个体拥有的默会知识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此外, 人际间互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概念化企业内分享或扩散的网络管理经验中也起到了作用。管理者间面对面沟通使其可以检验他们当前与网络有关的任务执行的假设。结果, 人际间互动为建构更好的, 对共享的数据和技能的共享理解提供了平台。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可采取多种共享网络管理经验的方式, 从非正式的机制, 包括网络管理者间的随机的交谈和讨论, 到正式的机制, 如定期评论和交换网络管理经验和最佳实践的会议。因此, 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过程的经验分享方面有助于企业建立其网络管理技能, 并由此更成功地管理网络。

(4) 网络经验的内化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而言, 如果想要在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复成功, 员工是否拥有相关的管理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 个体能以个人技巧, 启发或心智模式的形式拥有管理技能。内化的过程强调“学习如何”, 在这一过程中, 接收个体集中在获得如何做的方法, 而不是为什么它会发生。内化也提高了个体关于当前任务的吸收能力 (Cohen and Levinthal, 1990) 。通过内化现有的网络管理知识和最佳实践,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了网络管理知识的基础, 推动了其对未来网络管理技巧的吸收。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可以使用培训计划和导师等网络经验内化机制, 促进个体吸收具体的教训和最佳实践。

2、构建网络管理系统

虽然大量网络经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建立网络管理能力的重要条件, 但仅仅有网络经验可能是不够的。经验只是网络管理能力构建的基础。网络管理能力的建立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如何有效地抓住, 分享和扩散与以前经验相关的网络管理技能。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要捕获, 整合和扩散网络管理技能, 必须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是管理网络的资源、结构和制度, 在整个网络管理过程中 (网络建立, 网络运行和网络解体) , 网络管理系统都发挥了支持作用。

网络管理系统包括三个部分: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的组织机制和网络管理制度。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为合作伙伴管理和客户网络关系拓展提供信息资源。此外, 评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实现网络目标。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需要运用各种评估技术进行自我评估, 评价伙伴的资源、能力和绩效, 评价关系的健康和绩效, 为是否调整关系, 改变网络位置提供技术支持。其次,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应通过设立关系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以及使用顾问, 律师, 仲裁人或财务专家等各种第三方成员来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组织机制。最后,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企业可建立激励和回报制度, 培训和发展制度, 团队学习的文化氛围等多种网络管理制度推动网络管理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Kogut.The network as knowledge:generative rules and theemergence of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405-425.

[2]马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5.

[3]Lechner, Dowling.Firm networks:external relationships assources for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repreneurialfirm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 2003, (15) :1-26.

上一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下一篇:小推车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