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学习心得

2024-04-19

学术规范学习心得(通用6篇)

篇1:学术规范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主要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学风问题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

最近,我校贯彻执行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在校内展开了一系列提高学术道德、改善学风建设的宣讲和汇报活动,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深刻了解提高学术道德、搞好学风建设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学术生涯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作为今年新入学的一名硕士生,在对这一晚间进行学习之后,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高的道德标准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质。学术道德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恪守学术道德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铸就一名学者高尚的学术人格。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已经作为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大众生活水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肤浅的理解这个观念就很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追求经济而不顾道德建设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为求名求利而不择手段。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旦被这种思想所蛊惑,就将必然的丧失学术良知,作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近几年,不断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领导被曝出抄袭等种种丑闻,这也使得他们的为自己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事实教育了每一个学术工作

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工作的神圣之处正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这个未知世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有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那些搞科研不为科研只为名利的浅薄思想只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于一名学术研究来言是如此,对于整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也同样是如此,科研以及学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所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成熟呃学术管理制度,没有成熟的学术规范思想,这个国家就必然产生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品格卑劣的学术工作者,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打击将是致命的,一方面一些东郭先生滥竽充数在构筑学术大厦时弄虚作假,用假数据假实验蒙哄过关骗去科研经费,修筑出许许多多的豆腐渣工程,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源也降低了这个国家的学术信用度,贬低了学术的神圣性,对以后的培养学术人才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有能力有成果的研究者也可能出于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出卖学术成果,帮助东郭先生们滥竽充数。这种行为其后果与前者同样恶劣。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站,明目张胆明码标价贴出代写学术论文的广告,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条,这种毫无学术道德可言的行为,对于整个学术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小觑的。所以科协和教育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是极其必要和及时的。

作为一名走在学术工作起步阶段的硕士生,我深深地理解到,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是何等重要,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

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南工大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学术规范学习心得

为进一步引导我校广大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前段时间研究生工作组正式在全校启动了“遵循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主题教育。

良好的学术道德对树立优良学风、培养正直诚信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研究生中形成遵循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使得每个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实现更好的自身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学术道德规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则,是保证正常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应该是每个江科大研究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为此学校提出了很多倡议,总结如下:

一、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尊重科学事实,坚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

四、以行之有效的学术活动践行学术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形成健康向上、学风严谨的学习氛围。

五、探究真理,追求卓越。在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到不为名利、甘于寂寞、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努力把握科技前沿,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

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关系到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学术导向和创新实践等问题。

首先,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有助于营造优良的学术风气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优良学术氛围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它所形成的感染力是任何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尤其需要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优良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会进一步促进学术规范制度的实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好的作用。

其次,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有助于保障学术研究的质量,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正确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学术规范应该成为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必修课,尤其是一批创建高水平的重点大学更应带头开设这样的必修课程,这将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术风气和育人环境,因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和警醒了自己,从而为保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品位、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正确的学术导向。

再次,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的锻炼。学术研究本身是为了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当今弥漫在科学文化界的这种浮躁虚假的学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文化研究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影响了学术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助长了学术界急功近利的心理,败坏了学术规范,践踏了学术尊严。

篇3:学术规范学习心得

在学术研究上, 对于研究方法本身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具有原始意义上的重要命题。这不仅是因为每次重大的理论进步, 尤其是新理论流派的形成、新理论观点的出现都和新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新研究范式的推动有关, 而且还因为在学术研究中广泛存在着对研究方法的误解与误用, 以至于使研究方法应用中的不规范、不严谨成为影响学术进步的一种阻碍力量, 大大降低了学术研究的功效, 甚至可能使原有的比较成熟的概念结构、理论体系遭到曲解, 从而带来思想上的一些混乱。这方面, 在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及其相关研究结论的形成过程中, 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 由于缺乏像实证研究那样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研究范式, 加上其本身具有的理论阐述的价值非中立性、研究过程的非重复性和研究结论的非验证性等特点, 也使得规范性研究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很容易陷入研究过程不严谨、研究向度多元化和理论表述“读后感”的陷阱。更有甚者, 一些学者可能在学术研究中“天马行空, 独来独往”, 不遵守研究规范, 不接受既成的概念, 凭借着自己的“联想”、“臆想”、“猜想”, 以所谓的“质疑”、“概念翻新”等来挑战和颠覆现行的理论体系, 致使既成的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出现混乱, 阻碍知识的传承与延续。

在我国会计学界, 近期出现的所谓“会计两大部类”与“非计量会计论”就是一个例证。因为, 计量是会计这一概念的基本属性。古今如此。我们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研读历史文献, 就此问题和古代会计学家进行对话, 皆是因为建立于这一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但是, 假如我们认可“非计量会计论”存在的话, 那么其势必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 使会计的外延无限扩大, 从而也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大家对“会计”这一概念几百年来所形成的基本共识和理解。

思想无界限, 学术有规范。对于中国规范性会计研究目前具有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理论上讲, 我们既可以通过大样本的统计实证来总结, 也可以通过小样本的案例分析来获得。本文借助于多案例分析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因为, 案例研究尤其适用于复杂情景下的问题发现和理论构建。通过案例研究, 人们既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 也可以建立新理论或者对现存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修正 (颜士梅、王重鸣, 2006) 。与大样本分析方法相比, 案例研究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详细和深入, 分析过程更加聚焦, 而且研究结论也更加“有趣”和具有影响力。

二、案例选取及规范性研究评估框架

本文的案例取自《会计研究》所刊发的规范性研究论文, 分别是:案例1:《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 载于《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案例2:《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 载于《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案例3:《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载于《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之所以选择《会计研究》刊发的规范性研究论文, 主要考虑到其具有突出性和代表性的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 本文借鉴毛基业、张霞 (2008) 所提出的评价维度与评估框架,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情境、研究主题等九个方面, 来总结、归纳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论文的共同特征与存在问题。具体研究步骤是:首先, 深度阅读每篇案例范文, 提取相关的用于分析的指标信息。其次, 进行跨案例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 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最后, 结合评估框架, 分析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论文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向。整个研究过程是沿着案例范文的深度阅读、信息提取、特征总结和概念升华等步骤递进逐次进行的 (见下图) 。

规范性研究过程与方法

为了保证对案例范文理解及其提取信息的准确性, 我们借鉴“三角验证”法的原理, 首先由两位作者独立地阅读这三篇案例范文, 并进行相关指标信息的采集与汇总;然后, 由另一位作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比对与确认。如果在同一个案例范文中两位阅读者的判断和提取的信息相同, 就直接加以确认;如果两位阅读者对同一案例范文的相同指标信息理解不一致, 存在着差异, 则由第三位作者进行复核, 然后加以确认。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保证对于每一篇案例范文都由三位作者进行独立的阅读及相关指标信息的采集, 从而有助于提高所提取出来的相关指标信息的内部效度。案例范文评估指标信息提取如下表所示。

三、案例范文的研究特征总结

1. 研究问题。

从3篇案例范文来看, 均详细说明了其研究问题是如何针对现有文献缺口而展开的。其中, 案例1以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实施为背景, 指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清及其所引起的现实困惑, 从而突出对于内部控制概念进行界定和统一的必要性。案例2在“研究背景与意义”部分, 通过对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审计学概念框架而指出从学科成熟性、理论体系完整性、实务管理标准化等方面建立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研究价值。而案例3则是直接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中指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研究的薄弱与不足之处, 以此彰显论文研究主题的必要性与意义。

2. 研究过程。

不同研究方法下的研究过程设计与展开步骤是不同的。从三篇案例范文来看, 都比较注重叙述性分析, 研究过程所反映的是观察经验、理论解析与概念比对之间的反复迭代过程。

比如, 案例1的整个研究过程就是沿着“控制→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的线索, 通过叙述性分析和不同概念之间的比较完成的。案例2的研究过程按照“背景与意义”、“财务概念的起点选择”、“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设计与释义”、“会计概念与财务概念的分裂”展开, 反映了问题提出、概念结构设计与概念内涵诠释的逐渐推进。

而案例3则是直接采用“税务会计计量属性”、“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共同之处”、“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不同之处”来设计研究程序, 彰显出比较研究的典型特征。

3. 研究方法。

只有案例3在正文中明确说明采用的是比较研究方法, 其他两个案例范文并没有明示对于研究方法的选用。但是, 从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所体现的方法论来判断, 其他两个案例范文所采用的也仍然是比较、类比与移植的方法, 方法论的基础仍然是比较研究。应该说, 这也是我国学者在规范性研究中较为擅长使用的研究方法。

具体到3篇案例范文, 案例1反映的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COSO的“内部控制”与中国财政部的“内部控制”相互之间的比较。案例2反映的是从会计概念结构到财务概念结构的类比、会计目标与财务目标、会计确认与财务确认、会计计量与财务计量、会计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的比较。而案例3反映的则是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为基准, 比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异同。

4.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研究方法应用及整个研究过程结束之后所形成的最后结论, 无论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 研究结论都应该安排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在实证研究方法下, 研究结论通常在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之后而得出, 而在规范性研究方法下, 研究结论则一般是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程序结束之后所形成。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案例范文中, 由于采用的都是比较研究方法, 所以研究结论理应在比较和总结研究对象的差异和共同点之后来做出, 理应置于论文的末尾处。然而, 实际上这三篇案例范文对于研究结论的列示都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出现的。尤其是案例2对于税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总结是在论文的第一个部分就完成的, 衔接其后才是财务会计计量属性和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比较。其他两个案例范文也基本采用了类似于倒叙的处理方法。

5. 研究贡献。

但凡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都应该有其研究贡献, 只不过研究贡献大小不同, 角度相异。但是本文研究的三篇案例范文作者都没有明确地阐述论文的学术贡献。我们阅读之后分析判断, 案例1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新定义;案例2是构建了一个由7个层次、20个要素组成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而案例3的可能贡献则体现在, 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角度分别就学科地位、适用范围、采用目的、估价方法等维度进行了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分析, 使这些要素的特征更加清晰, 更易于辨别和理解。这里, 我们之所以称为“可能贡献”, 是因为之前的文献中是否有人曾经做过类似的研究, 论文本身并没有文献回顾与说明。

四、会计规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问题形成路径的纯理论化偏向。

从三篇案例范文来看, 我国学者比较擅长于通过文献的阅读、对比来寻找其中的矛盾、空隙及其薄弱之处, 以此发掘和创造研究机会。这种研究和思维习惯固然有利于研究成果对文献缺口的填补, 使学术观点更加丰富, 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然而, 其缺点却是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意识较差, 研究主题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对接程度低, 而且容易造成学术界罔顾现实管理需求而陷入“自娱自乐”的研究境地, 使学术研究逐渐脱离实际, 从而“窒息”学术研究的动力。

2. 比较研究重于列示而疏于归纳。

比较研究方法的主要目标和科学价值是在比较过程中通过对概念进行构造、解释和改进, 从中梳理总结出共同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知识。因此, 就科学研究和寻找新知识的角度来说, 比较研究与统计分析方法、实验方法等相比毫不逊色。其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在可靠性上并不弱于通过模型推断所形成的研究结论。但是, 我国现在的问题是, 学术界简化了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程序, 所采用的基本上属于两两之间的比较。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比较分析结构, 形成的结论相对较为薄弱。而且大多数只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的简单罗列, 成为资料的汇编, 既缺乏必要的归纳分析, 也没有总结出事物之间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点上案例3的问题最为明显。其只是比较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及共同点, 但是并没有归纳出其中蕴含的普遍知识与共同的原理。

3. 研究过程的非规范性。

从案例范文来看, 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在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之间的连接与对应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断层。即研究结论都是通过概念之间、计量属性之间、不同学者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而得出的, 整个研究没有完整的过程展现和清晰的分析线路。这样形成的结论先验性成分很大, 只能表明作者自己对于其他学者和职业组织所持观点的不同理解而已, 但是并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其他人而言具有更多的来自于过程、方法和实践基础上的支持。这样就使得人们对研究结论存在怀疑, 一些原来的疑惑也不能释怀。比如, 案例2提出了需要建立财务概念框架的主张和建议, 但问题是, 人们会发生疑惑:为什么在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源地美国, 也同样只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没有财务管理概念框架呢?是学术界与相关职业组织的疏忽, 还是实践中并不需要呢?人们的这种疑惑不会因为阅读这篇论文而得到解决。

4. 研究贡献的逻辑封闭性。

三篇范文共同的缺陷是, 都没有明确地列示出本文的研究贡献。读者需要通过整篇论文的细致阅读之后才能梳理出论文的贡献所在。而这本来应该是论文作者完成并且予以明示的内容。此外, 研究结论的叙述具有逻辑上的自我封闭性, 只是基于本身的内容分析和研究过程而总结、阐述研究结论, 但是却没有明确地将这些研究结论与以往相似或者相互矛盾的 (要推翻的结论) 理论观点相互联系、相互对照, 以说明研究结论的效度和普遍意义。

五、讨论与建议

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 都有严谨的程序和手段。只有遵循这些研究程序, 规范使用研究手段, 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意义和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研究结论。这一点对于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本文案例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 提高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的学术质量, 需要解决好如下问题:

1. 扎根实践, 提炼问题。

从文献缺口寻找研究机会, 提炼研究课题, 我国学者已经驾轻就熟。但是, 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凝练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 却是我国学界所欠缺的。从更广泛的范围看,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会计学术界, 其他学界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涉及一个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定位问题。

作为一个学者, “理论上顶天, 实践上入地”是其学术追求的两个研究维度。其中前者是要追踪和超越国际前沿, 标杆是国际文献中的缺口和理论空白。而后者则是要扎根于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很多学者来说, “理论上顶天”未必能够实现或者具有普遍意义, 但是, “实践上入地”却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和有能力做到的。然而, 我国学者却恰恰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做好。结果导致研究问题脱离我国企业的管理实际。企业找不到理论, 学术界找不到问题。研究结论缺少企业管理实例的应有支撑, 显得过于务虚和理论化。

2. 如何进行继承与创新。

学术研究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添砖加瓦、不断积累的过程, 而不是经常推倒重来的过程。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多数的理论创新路径都是在继承现有成就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延伸、补充、丰富等方式实现的。这当中有奠基者, 也有添砖加瓦者。其中奠基者为某一理论学说之源确立理论假说和前提, 其他学者则继承奠基者的成就和思想, 沿着某一理论假说的内在逻辑进行拓展、延伸和丰富, 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反观我国会计学术界, 多数情况下却是忽视了理论的传承与延续, 往往强调自立门户, 独树一帜。其结果是, 理论研究无法形成合力, 缺乏集成, 理论体系上只有分散的枝而没有主体的干。这种现象在规范性会计研究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 在规范性会计研究论文中不进行文献回顾, 不交待研究前提, 不说明研究起点, 就反映了这种学术研究继承精神上的缺失。这样形成的研究结论固然有别于其他文献, 可以说是异说, 但是却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以案例1所涉及的内部控制定义为例, 美国的COSO委员会、中国的财政部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等都在相关的管理规范中有所论及与界定。其中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得到了国际上多数国家的认可, 中国则在此基础上集之大成, 其内部控制定义可谓已经比较完善。这些都构成了现在研究内部控制定义的前提与基础。假如要推翻它, 就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换而言之, 如果这些定义尚不能作为统一大家认识的基础, 那么其他的任何定义就更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作为统一基础的可能性。

3. 如何使比较研究更加具有学术价值。

毫无疑问, 比较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文献中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 这种看似简单的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却很容易出现诸如比较维度不清楚、比较对象不对称等问题。

对于如何使比较研究更有意义与学术价值, 美国学者乔治·贝雷迪 (1964) 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吸收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研究法的“四个阶段论”, 即描述、解释、并列、比较。所谓描述, 就是要对被比较对象进行周密、完整、客观的描述;解释是对被比较对象的现状从自身学科的角度 (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 进行解释, 说明为什么出现这种现状及其具有的科学意义。这是对被比较对象的现状进行思考的结果。并列是指把已经描述并解释过的对象进行分类, 并按照可比性进行排列和对照。这时候的比较对象必须具备“三同”原则 (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别) 。最后的比较是指将被比较对象按照某个维度进行差异点与相同点的对比与列示, 然后从中归纳、总结、抽象, 提出某个理论假说, 或者是验证某个理论假说。这种理论化的归纳和抽象是保证比较研究方法形成有意义的研究结论的关键。同时, 对于研究贡献的阐述, 也需要结合现有文献已经达到的理论高度来进行, 体现出比较研究方法的精神。

六、本文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本文对我国规范性会计研究方法的使用及其现状的分析, 没有采用我国会计学界中惯常使用的凭文献阅读而进行宽泛评议的话语方式, 而是借鉴多案例研究方法的思想, 针对三个案例范文进行深度剖析, 然后从中总结形成研究结论。这样形成的研究结论虽然扎根于现实案例, 有可靠的基础, 但是其仍然具有小样本研究方法本身的限制性。在引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时, 应该明确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会计研究, 2011;8

[2] .李心合.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 2010;7

篇4:学术规范与学术出版规范

[关键词]学术规范;学术出版规范;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出版物

[作者简介]刘文科,法律出版社法学学术出版分社。

一、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规范

1. 学术研究与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辨义。我们目前常说的“学术”一词源自希腊语ακαδημα?κ??,是指古希腊城邦雅典外围的一片区域,哲学家在此地创建学园。故而,学术在早期是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学术研究机构也一般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在我国古代,孔子也创立过培养治国良才的教育机构,因而他也被尊为“孔夫子”。“学术”一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并不少见,有的地方指治国之术,有的地方指教化,有的地方专指学风,也有的地方专指学问。 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都存在“学术”这一用语。

有学者认为,“学术”包含二层意义:一是指学问、道理、真理,是认识的对象和目标;二是指获得学问、道理、真理的过程、方式[1]。本文在此基础上认为,学术既具有主观意义上的含义——学术研究活动,又具有客观意义上的含义——学术研究的结果。总体来说,学术是指人类认识、探索外部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学术凝结了人类的智慧,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的推动力。因而,繁荣学术研究活动,积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学术研究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学术研究的结果则是知识的增量。学术研究是人类社会知识积累的一个微观过程。知识是人对外部世界及人类自身的一种认识,其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并在人际的沟通中体现价值。因而,作为学术研究结果的知识,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便是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论文、专著、报告等。

2. 作为学术研究成果规范的学术规范

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规范。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人类知识增量的表现,需要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因而学术研究成果不是对前人研究的重复。其次,学术研究成果是一种社会性成果,需要以符合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术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在特定社会中所认可的规范。最后,学术研究成果是对学者学术研究的客观评价物,因而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术规范是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规范,其自身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客观性。学术规范不是对学术研究成果优劣的评判,而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特定的客观表现形式要件的规范。第二,公开性。学术规范是对公开学术研究成果的客观规范,具有公开性。对于学者不公开或不准备公开的成果,可以不予适用。第三,进步性。学术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学术规范自身的认识与研究不断深入,学术规范也随之进步。加之学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进步,学术规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学术出版规范是将学术研究成果向公众传播的规范

1. 学术出版

出版的本意是作品的公开与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因其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将其出版传播十分重要。在古代,人类的技术条件有限,人们对知识的传播主要采取口授方式。由于古代社会一般都由特定的阶层垄断知识,加之宗教势力视科学为异端,因此,学术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都能够公开。随着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类获得了生产书籍的手段,而启蒙思想也将人类社会对于科学探索的枷锁解放,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学术出版是学术传播最重要的渠道。在这一渠道中,从主体的角度来说,其环节是从学者到出版者再到读者,而从客体的角度说,是从学术研究成果到学术出版物。可见,编辑是学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在这个桥梁上通行的就是学术出版物。

2. 学术出版物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关系

学术出版物是学术出版机构将学术研究成果通过编辑加工、校对、排版、印装等环节,以期刊或书籍等形式完成的出版物。因而,学术出版物属于出版物的一种,其内容限定于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出版物与学术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联系:第一,学术出版物的内容是学术研究成果。这是由学术出版物的性质所决定。学术出版物不同于教育出版物、大众读物,它的内容必须具有学术性。第二,学术出版物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学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例如,学术研究成果如果是以专著形式表现的,其出版结果应当也是专著;如果是以论文形式表现,其出版结果是发表在期刊中。

但是,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出版物也存在区别。从宏观上讲,学术出版物的数量要少于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都公开出版,公开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编辑的认识和工作有很大关系。从微观上讲,学术出版物需要符合作为出版物的相关规范,如目录编排、文字规范、版式等。

3. 作为学术出版物规范的学术出版规范

学术研究的范式多种多样,有理论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有通过演绎方法进行研究,也有通过归纳方法进行研究。无论从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都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但是,学术出版物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传播的载体,必须符合一定规范,即学术出版规范。

学术出版规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学术出版规范是出版规范的一种,具有出版规范的共性。第二,学术出版规范是作者和出版者的共同规范。出版物是作者和出版者共同完成的,无法脱离其中任何一方。作者提供素材,出版者进行加工,如果其中一方不遵守学术出版规范,都将无法完成。第三,出版者是学术出版规范的最终执行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者是中心环节。而在出版过程中,出版者则是中心环节。出版者要向作者明示学术出版规范,并要求作者遵守,在审读和编辑过程中要严格执行。

三、学术出版规范应当依托学术规范

学术出版物的内容是学术研究成果,因此,学术出版规范应当依托学术规范。

1. 学术出版规范的建立应由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完成

学术出版是由学者和出版者共同完成的事业,需要由出版界会同学界共同建立学术出版规范。学界提供学术出版物在创作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意见,出版界提供学术出版物在出版过程中的意见。两种意见结合起来,才能够建立恰当的规范。

有学者认为,学术规范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学术语言的规范使用,专业性学术研究方法与表述形式的规范建立[2]。因而,在学术出版过程中,学界向出版界提供语言规范。如上所述,知识是以语言形式表达的。特定的学科领域必然存在特定的专业术语,这也就是所谓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某一术语的含义并不相同。例如,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与经济制度。而在现代商法学中,“资本主义”是指以股东所有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公司治理模式。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一个词,其含义是不同的。

而出版者主要是提供一种有关如何表达的规范。学术研究成果在转化为学术出版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特定的表达方式进行。有个性的学者一般来说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出版者在尊重学者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进行必要修改。例如,在纯粹的学术研究中,应当避免使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语言。

2. 学术出版规范应当建立学术研究成果的判断机制

学术出版规范的适用对象是学术出版物,这一特性决定了学术出版规范的学术性。学术出版规范应当建立对学术研究结果的评判机制。

由于学术出版本身具有学术性,需要由专业的学术编辑完成该项工作,因此,学术出版机构应当先对作品是否属于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判断。对于不属于学术研究成果的作品,不作为学术出版物出版,进而不适用学术出版规范,而按照一般出版物的规范进行出版工作。

在判断机制的制定上,应当依托学界公认的标准,对于是否属于学术研究范畴作出客观、明确的判断。对于带有通俗读物性质的知识性作品,不应认定为学术研究成果,这类作品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语言的通俗性。而学术研究成果则注重知识的进步性以及论述的严谨性。

四、学术规范的实现有赖于学术出版规范的实施

1. 学术出版规范对于进步性的强调

学术出版是由出版社主导,编辑具体实施的事业,因此,与单纯的学术研究不同,学术出版有一定的选择性。出版社对于选题的规划,学术编辑对于学术发展动向的把握,都直接影响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有学者认为,一旦学术规范成为编辑规范,编者就必须按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对计划组约文稿与栏目文稿的选题进行学术史方面的考察论证,以确定哪些选题已经老化,没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哪些选题虽有人涉猎,但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哪些选题前人谈得较少,很有研究前景[3]。作为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变为学术出版物的学术出版活动,更强调学术研究成果的进步性。学术出版规范对于进步性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整体繁荣。

2. 学术出版规范更加重视社会效益

思想有自由,学术无界限。但是学术出版更强调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学术出版规范更加重视作品的社会效益,重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学术研究成果有多种传播渠道,出版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以出版的方式传播,影响广泛、持续,因而,学术出版对于学术研究成果必然是有所选择的。以法学学术出版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填补法律的空白,因此,当时的法学学术出版以法学基础理论和外国法的研究著作为主。而到了立法日渐完善,法律适用成为主要问题的阶段,法学学术出版则以法学方法论等研究著作为出。在法学学术出版物日渐繁荣的背后,是我国法学学者研究不断深入,法律工作者不断接受学术出版物的理论营养,我国法治不断发展的过程。

3. 学术出版规范应当建立学术研究成果的完善机制

第一,编辑应当通过适用学术出版规范使学术研究成果更加完善。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者的思路往往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有断点的。当思路在断点之处受到阻碍,而突然灵光一现的时候,也是容易出现逻辑错误或者论证不严谨的时候。因此,编辑应当发现这些地方,通过适用学术出版规范,对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完善。

学者一般都会有观点难以表达的经验。这是由于学者在内心构建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之后,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表达出来的语言与内心的想法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表现就是观点不准确。编辑相较于学者而言,具有更多的学术表达经验,在编辑过程中,通过审读稿件,可以帮助作者提炼准确而鲜明的观点。所以,学术出版规范中应当包含有关观点的规范。

第二,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需要有相关论据的支撑。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其对于论据的采纳与运用也各不相同。就像法官审判案件,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为基础,他必须在内心对这一证据取得一定的确认。某一学术出版物中论据,是否能够在未来得到学界确认,不仅是论据本身的相关性要求,还包含其可信性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编辑者的把关,而把关的标准则依赖于学术出版规范。

第三,从论据到论点,需要有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归根到底则是一个逻辑问题。编辑通过运用出版规范中对逻辑性的要求,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审读与编辑加工,从而在学术出版的过程中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完善。

学术出版物是学术研究的最终成果,而学术出版规范则是这一最终成果的保证。从学术研究到学术研究成果,再到学术出版物,编辑仅参与其中,而且作用重大。编辑应当研究学术规范,并熟练运用学术出版规范,从而保证学术出版物永远不失学术性,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1]叶继元.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

[2]刘琳璘. 论法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4).

篇5: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科研道德。但是,目前学术界出现了很多的学术失范现象,尤其在高校内层出不穷,严重地危及到研究的学术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由此,必须加强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纯化研究生学术氛围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要强化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规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研究生自我意识层面树立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神圣地位,才能使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与科研道德的必要性,也只有加强自我教育,研究生群体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才能不被外围的失范环境所影响,减少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二、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强化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基本举措

1.创设纯洁的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加强自我教育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引导研究生加强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自我教育,就必须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比较纯洁的学术环境氛围,能够让研究生切身感受到学术与科研的真正内涵,为其自我教育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用优化的完善的学术规范制度创设纯洁的学术氛围,因为健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能正确引导正欠规范的学术行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自我教育。同时,在学校内部应建立健全良性的学术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量化的评价标准,消除产生功利性心理与行为的可能性。制度是保障,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同时,引导学校内的教师员工的学术与科研行为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因为他们是与研究生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他们的行为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具有更加明晰与直接的影响。在社会层面,相关国家部门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等出版机构的监管力度,整顿学术期刊发表与出版的秩序,消除诱发研究生进行欠规范学术行为的外部因素,为研究生自我规范教育营造积极的健康的外部学术氛围。

2.努力拓展知识面,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对科研行为的严谨性,也同样影响着研究生在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行为特征。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来源多样、文化多元的时代,仅仅依靠狭隘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在各种量化的评价方面更是站不稳脚的,所以,研究生应意识到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视野,这样才可以为自己的学术性填充一点其他专业知识层面的东西。尤为重要的是在业务精深、其他知识面宽博的知识结构下,个体才会具有多方面的思维,其思维才会显得更加灵敏,才会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细节。只有这样,所涉及到的东西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也只有这样,研究生才能发现自己所从事学习与研究方向的众多问题而不会担心出不来成果、得不到必要的奖励与学位的忧虑。没有了这种忧虑的研究生才会实心实意、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研究。故此,研究生个体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并能与个人专业相关联的课程,或者自修一些必要的其他专业知识,尤其要养成对于人文知识修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知识共同修习的习惯,才会避免学术失范现象。

3.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拥有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学术规范可能性才会减小,因为拥有较高较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坚定不移地深入其所学习与研究的专门领域,也只有拥有较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研究生才会对其学习与研究的领域产生更大的兴趣,才不会在意识层面,在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方面会出现偏差。由于低层次的教育不同,研究生阶段主要的是习成个人良好的业务知识与水准、学习与研究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这是研究生生涯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以后参与社会竞争与展现个人实力的最根本的突破口。研究生只有意识到个人专业业务知识的重要性,才会避免利用投机取巧的行为获得某些虚假与表面的东西。研究生也只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对个人在社会成长中 的真正意义之后,才会真正恪守学术规范,才会真正遵守科研道德,实事求是地进行学术钻研。

4.加强与同行及外界的交流,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正是处于学习与研究所涉专业方向的起步阶段,想要取得属于个人产权的成果,不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是不行的,更是不可取的。在信息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做出的成果是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其必然结果就是在功利之欲的促使下,抄袭别人的成果,从而犯下学术与科研之大忌。所以,要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就有必要与他人及外界做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与思维方式,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自己的

思维,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达到科研行为的有效进行。同学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经常性地将自己的观点与思维进行交流与分享,便会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得到意外的启发,不但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与思维方式,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学术的严谨性,从而减少自己学术失范的可能性。

5.加强导师对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引导与培养,研究生导师的授业特点在于引导研究生走到学科前沿,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导师在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应及时与研究生沟通,在平时的指导中将学术规范教育作为基本学习要求。第一在确定导师的时候,各位导师应对所要确定指导的学生进行此方面知识的考察,并进行必要的教育。第二,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加强此方面的教育与培养。第三,导师应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学习的模范,所以研究生导师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陕科大师生同心协力,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的陕科大。

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

现如今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我觉得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有责任感的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浙江大学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浙工大师生同心协力,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训,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浙工大。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贺海波事件”,表面上看似单一的,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表露;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实际上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事件已对浙江大学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伤害和影响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能否尽快挽回影响,对我们是一大考验。

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在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而学术腐败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已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有学者撰文提出了这一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目前,造成化学专业研究生道德失范、科学道德素质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目标错位。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把学历、文凭作为标签也有一定的市场。似乎直接与晋升职称、职级以及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的只需是一种资历,如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的数量,刊物等级的高低,申领课题经费的多少,课题获奖的级别„„在就业过程中,某些用人单位过分重视文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确认,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急功近利,只想混文凭,不能潜心地做学问。2.教育体制漏洞。首先, 德育力度不够。一些学校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 有自我调控能力, 不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现行的德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往往靠空话官话套话进行说教或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 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许多学校规定研究生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 主要内容是对研究生参加课题活动、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量化;评选各类奖励时, 单凭量化指标, 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据调查, 大部分研究生的投稿动机都是为了获取学位或能在综合测评中获得一个好分数。第三, 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导师的作用不仅仅在“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导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科学素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其自身的科学道德失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大。然而, 一些学校往往对导师的科研道德重视不够, 甚至还为少数教师的学术腐败行为遮遮掩掩。

3. 学术监督体制不够健全。现行的许多管理制度对规范学术活动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中有些是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因而在施行时难以操作,或操作起来有漏洞。目前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治上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而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力度相对较弱。各高等学校对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明确、严厉的惩治措施,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有越轨和违规行为的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了论文答辩,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大学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学科,我作为一名化学学院的研究生,深感坚守科技道德,严谨、诚实治学的必要性,将在今后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坚决避免以上提及的不良科技道德问题,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化学造福于人类。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批评声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学术造假,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过分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而对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号召和集体的利益较少考虑;不再踏实用功,勤奋学习,而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缺少理解;自由散漫,不讲公共卫生,不守公共秩序,而较少顾及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只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欠缺。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高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找到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其道德水平及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走向,民族的复兴。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这门课程,一方面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时刻铭记使命,争当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学术道德规范及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课程中老师通过一些案例向我们介绍了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加深了我们对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认识。

本课程的开设对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和完善知识结构,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犹如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往往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这种修养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往往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这门课程使我们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学习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次学习,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学术道德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的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2、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3、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4、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5、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6、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7、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8、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再者,通过本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篇6: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2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贺海波事件”,表面上看似单一的,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表露;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实际上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事件已对浙江大学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伤害和影响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能否尽快挽回影响,对我们是一大考验。

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在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而学术腐败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已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有学者撰文提出了这一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目前,造成化学专业研究生道德失范、科学道德素质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目标错位。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把学历、文凭作为标签也有一定的市场。似乎直接与晋升职称、职级以及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的只需是一种资历,如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的数量,刊物等级的高低,申领课题经费的多少,课题获奖的级别„„在就业过程中,某些用人单位过分重视文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确认,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急功近利,只想混文凭,不能潜心地做学问。

2.教育体制漏洞。首先, 德育力度不够。一些学校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 有自我调控能力, 不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现行的德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往往靠空话官话套话进行说教或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 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许多学校规定研究生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 主要内容是对研究生参加课题活动、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量化;评选各类奖励时, 单凭量化指标, 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据调查, 大部分研究生的投稿动机都是为了获取学位或能在综合测评中获得一个好分数。第三, 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导师的作用不仅仅在“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导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科学素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其自身的科学道德失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大。然而, 一些学校往往对导师的科研道德重视不够, 甚至还为少数教师的学术腐败行为遮遮掩掩。3. 学术监督体制不够健全。现行的许多管理制度对规范学术活动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中有些是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因而在施行时难以操作,或操作起来有漏洞。目前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治上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而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力度相对较弱。各高等学校对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明确、严厉的惩治措施,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有越轨和违规行为的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了论文答辩,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大学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学科,我作为一名化学学院的研究生,深感坚守科技道德,严谨、诚实治学的必要性,将在今后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坚决避免以上提及的不良科技道德问题,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化学造福于人类。

科技道德与学术规范

化学与化工学院

1308070

上一篇:系梁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下一篇:素质教育绽放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