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4-04-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16篇)

篇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是我的左右铭。它时刻提醒着我;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实,我真正理解这句话时,是在那一次。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也是我的同桌,她的名字叫刘加芯。

有一次,在上数学课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目,非常难,我们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我也在想。时间到了,现在数学老师教我们怎么做,老师教到了一个加法问题,就是6+7,突然间,传来一阵刘加芯的名字(外号)6+7的声音。 哦!我反应过来,小声的喊道;“刘加芯=6+7,还是笔芯……”当时刘加芯气得不可开交,谁都不理,差点哭起来,直到老师骂我们,才停下来。

现在,五年级了。渐渐地,6+7这个外号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我了,每次一见到我就说一些类似“大白菜、空心菜、娃娃菜、菜鸟……等多种菜。我一听到这些就非常的生气,每次大家说我的外号时,我都会想;那么我以前对刘加芯那样叫各种各样的外号,她也很愤怒,可是,现在我也被大家叫了外号,我很生气,我终于理解刘加芯的心情了。

尽管以前这样,刘加芯现在还是和我做朋友,我不应该这么做。从此,我获得了一个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让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篇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篇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罗四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 儿童的地位在中国极特别。他们既是弱势群体, 又是强势群体, 而作为儿童本身体往往被遗忘了。对我而言幼儿园是以儿童为目的, 而不是以儿童为手段、以建筑尤其是建筑表现为目的。因此不存在单纯的外观特点。

《中装》:您曾说过, 在幼儿建筑的设计中, 纯粹的空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场所或者说环境的设计。能为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吗?

罗四维:空间是建筑设计的概念, 场所是人和人群行为活动的概念, 场所的含义大于空间。

《中装》:通常, 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从一种假设出发, 即假设空间的使用者及需求, 之后展开设计。这种设计方式是否适用于幼儿空间的设计?或者说成人是否有资格为幼儿设计?您是如何展开一个幼儿园设计的?

罗四维:一个项目设计的计划出发点和真正的出发点基本上是两回事, 与假设无关, 而是与设计师教条、盲区、经验和习惯等有关。把儿童作为真正的儿童来看待是我设计幼儿园的出发点。

《中装》:一些公共建筑的设计往往会收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 幼儿园的设计是否可以抛开这些限制, 不受传统的影响,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罗四维:幼儿园设计所受的制约更多, 关键是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式制约住了, 这样你就会发现很多空白点和破绽处需要填充修补。

《中装》:在建筑的表现形式上, 我们谈到的幼儿园设计, 都会提到设计中色彩和形式变化的多样性。您认为这是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特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吗?

罗四维:色彩和形式只是手段和结果。《中装》:在海新幼儿园的设计中, 您在外立面采用了大面积的白色, 同时以红色辅助, 为何做这种设计?

罗四维:海新幼儿园设计的大面积白色只是和气候、建材和人的习惯有关, 没什么特别原因。

《中装》:从您设计的松岳幼儿园和海新幼儿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 在立面和室内墙面的造型上, 您比较倾向于选择圆孔造型, 为何偏爱这种设计?

罗四维:我没有刻意倾向于用圆, 可能是下意识吧。但圆孔无尖角, 对儿童而言安全性更高。

《中装》:幼儿园内部的设计是不是更象住宅的设计, 会有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罗四维:在幼儿园里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是可转换的, 因人、因时、因行为的不同而异。

《中装》:幼儿园的使用群体比较特殊, 所以要保证一定的趣味性。您是如何在内部实现功能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

罗四维:我并没有刻意区分功能性和趣味性。正如我前面所说, 设计者必须打破自我思维的限制, 这样至少就幼儿园而言趣味性和功能性是一回事, 甚至是更重要的功能, 只是被我们忽略了。

《中装》:室外空间的设计上, 除了满足幼儿玩耍的需要。您觉得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罗四维:在幼儿园中室内和室外是一体的。

《中装》:从最初做幼儿园项目设计到对幼儿园设计的研究, 您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

篇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分20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篇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今天读完了《孔子》一课,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它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班里发生的一件事。

我们班里的同学小涛很喜欢捉弄人。有一次,他偷偷摸摸地跟在同学小明后面,趁小明不注意,扒下了小明的裤子,惹班里的同学发笑。小明非常生气,出手就是一拳,打得小涛鼻青脸肿。他真是自讨苦吃,落得班里没人可怜他。细想一下,那时被扒下裤子的小明在众人面前多难堪呀!耍这种卑鄙手段令同学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小涛实在可恶!这不仅侮辱了同学的尊严,还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假如小涛在扒别人裤子的时候能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被别人捉弄的滋味,推己及人,他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平时和别人相处时,要多为别人着想,推己及人,若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让我们时时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好处。

【过程与方法】

透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忙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

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

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环节二:生活在线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先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探究: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

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

生活在线(续)

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环节三:生活剧场

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个性是妈妈。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探究: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透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情绪怎样样?

环节四:生活感悟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

环节五:情感升华

篇7:初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施于人,己所欲。”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未必不是别人不需要的;“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

你觉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这正是旁边乞丐难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而是不应该把你所认为的个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强加给别人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

篇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节语文课我根据文言文教学和文化经典教学的特点, 预定了“文字内容”“文化内涵”两项教学内容。

1.文字内容

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一中语文组的传统制定的。在高中阶段, 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不只在于实词虚词的积累、语法现象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从课程标准上看, 强调“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 作为文化经典的文本, 对于字、词、句的意思理解比较到位了, 才有可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文本内容。

本次课堂对于“文字内容”的检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 抓住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和对课堂问答形式的熟悉,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请一位学生扮演孔子, 然后六位学生扮演颜渊等学生, 用现代汉语来问答。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论语》中意义和语法的准确理解, 为文化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打下好的基础。最后通过PPT将重点的词汇、句式做一个测试总结,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一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

2.文化内涵

学生扫清词语障碍后, 在理解儒家思想等方面还是存在比较多的困难的, 如何做到会的不讲, 有困惑的解答, 没发现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 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应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 虽然很多学者教授也在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但尚不能细致到每个文本, 而且对文本的核心内容也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在新课程标准下, 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好的定位:“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非常明确, 因此, 只有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将教什么的探究放在首要的位置, 深入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 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语文课堂该教的内容, 才有可能达到韩愈所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于有意无形中在人生的暗道上点一盏明灯, 指引学生前行。

比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课, 学生读起来有很多困惑, 孔子学生问仁, 孔子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 有时甚至答非所问, 可是这些放在一起似乎又有某些联系, 最后笔者确定紧紧抓住“仁”这个核心的内涵, 根据5则文本内容, 通过6个问题, 从“仁”的基本含义、自处和处世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 孔子之“仁”看似繁杂之下的统一。

二、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师的教学终点

因为是文科班的学生, 对语文的兴趣还是相对比较浓厚的, 课前预习的工作做得也相对到位。但是从语文能力上看, 背诵记忆、机械接受的能力较好, 质疑、反思的能力相对有限, 虽能主动提问, 但是问题质量有待提高。

教师的教学终点, 从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重在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儒家学说中“仁”这一核心,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看, 希望能打开一扇通向文化经典的门,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能独立前行, 当然, 这是一个愿景, 光靠一节课无法做到, 需要长期而不懈的努力。

三、关于本课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本课在师生互动上是比较成功的, 能够让相对沉闷的高中课堂变得活跃些, 对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科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帮助。当然,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 这种教学的方式也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同时, 为了课程教学的完整, 在文本的具体分析中, 6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候相对有限, 对于部分学生恐怕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师的教学预设。

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学片段

一、导入

学习《论语》已经有段时间了, 越接近经典文本本身, 我们越能够看到一个走下神坛, 真诚、坦率、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的老师形象, 正所谓“去圣乃得真孔子”。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三联书店)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课, 课前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这课围绕“仁”展开。 (PPT)

二、教学过程

“仁”在中国古代史中是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PPT) (范畴: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应)

1.本课几个学生提问了: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曾子, 子夏也参与了讨论。提问学生, 通过《论语》中的“四科十哲”, 让学生对本次在课文中提问的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PPT)

2.默读课文, 研究一下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心理、神态, 看学生怎么问、老师怎么答才合适。请一位学生扮演孔子, 然后六位学生扮演颜渊等学生, 用现代汉语来问答。

3.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论语》中意义和语法的准确理解, 为文化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打下好的基础。 (重点字词的解说 (PPT) )

4.这课回答一个中心问题是“仁”, 那么关于“仁”孔子做了哪些解答, 看上去好像答案很复杂, 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5.关于“仁”, 在前五则中孔子做了哪些回答? (直接用文中的话表达) (PPT)

6.具体分析文本的前五则, 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 (重、难点)

A.孔子对“仁”做了哪些方面的解读。

B.对于不同学生问“仁”, 孔子的解答为何不同。

问题: (1) 颜渊问“仁”, 孔子为何回答“礼”, 是否答非所问? (由此分析“仁”与“礼”的关系)

(2) 对于仲弓, 孔子从哪个方面讲“仁”? (联系以往孔子对仲弓的评价)

(3) 对樊迟的回答很简单, 但却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是什么? (“仁”的本质)

(4) 分析“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 孔子对“仁”从不同方面, 根据不同对象做了很好的阐释, 说了这么多, “仁”是不是很难做到呢?

7.归纳总结什么是“仁”? (PPT) 如何做到“仁”? (PPT)

哪一句最能体现“仁”, 推己及人的基本含义→己所不欲, 勿施

8.小结 (PPT) 。

在孔子的语录里, “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又常常被表述为忠或恕。从自处的角度看, 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己之私, 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动。这样说来, “仁”就是人对礼的自觉, 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从处世的角度看, “仁”的根本含义是对他人的关怀, 或者说“仁”的本质是爱人, 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 推己及人。“仁”不是一种具体的现象, 而是一种境界。

9.拓展。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也多处有关“仁”的论述。请同学们在课后找出《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其他论述, 综合起来加深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和认识。

摘要:结合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一公开课的思考, 对文化经典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教学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化经典,语文教学,有效性,公开课

参考文献

篇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家长朋友的交流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把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当作理所当然,自己却不愿意为他人付出。其实,孩子善解人意的性情和慷慨大度的胸襟是需要家长来引导的。这里和大家分享教育孩子需要注意的3个方面:

第一,少索取,多奉献

孩子很小的时候,容易从数量上算计自己的得失。“什么什么好东西,老师给他3个给我俩。”这种不平衡心理的及时调适,有助于帮助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给宝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主动承让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没有人看到,那也是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有了这样的意识,孩子就不会为小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了。“比”也不是洪水猛兽、绝对禁止,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比比谁为班级的贡献大,谁和别人分享的东西多,等等。这样的“比较”,会激发孩子“少索取,多奉献”的热情。

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事情需要他人帮忙代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能力所不能达到,没时间、不会方法、分身乏术等;一是由于没好处、掉身份、没兴趣,即使有时间、有能力也懒得做的。如果是前者,有情可原;如果是后者,实在是不应该。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小事儿,很可能由于思想上的怠惰而寄希望于家长代劳,这时家长朋友就要及时辨别是孩子“不能”还是“不为”,如果是“能而不为”的请求,家长不应姑息纵容。几次“拒绝”就会使孩子张口求别人之前,先考虑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第三,交友法宝,换位思考

孩子的发展,情商与智商同等重要。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周围人喜欢的人,那么,要想有很大的作为是不可能的。因此,各位家长朋友不要忽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如何让宝贝在同龄人中有好的人际关系,优秀而不遭人嫉,这需要一个交友法宝——换位思考。

平日里,家长遇事不要急躁,应静下心来多问孩子 “如果我是他(她),我是什么感受?”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不妨找一天时间,和孩子约定好“角色互换”,让孩子当一天家长,让其感受一下大人的不易。有换位思考能力的孩子通常是家长眼中懂事的好孩子,也会是同龄人中的核心领袖。

篇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文

他客气地挽留我们,见我们执意要走,就转身对老伴说:“把家里的苹果给他们带点儿。”父亲客气地谢绝,但是他们执意要给。

回到家,我和父亲把苹果拿进屋里,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儿的小苹果。

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指着地上的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

我看也不看那些苹果,哼了一声:“哼,什么破玩意儿!”

父亲看着我,说:“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什么破玩意儿!”我看着父亲,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

“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朋友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不要的饰物,当他们回家打开时,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篇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我做了一件错事。前天上英语课的时候,我把纸屑放进了同学的水壶里。我一直都没跟妈妈说这件事。直到星期五的早晨,杨老师找我谈话了,指出这样做很不对,还在我的记分册上写了这件事,给我的行为扣了两分。晚上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她发火了,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说是别人叫我做的。妈妈说:“难道别人叫你做你就做吗?你自己不想一想应不应该做。如果别的同学做你也叫他不要这样做。星期一跟那个同学道歉。”我告诉妈妈,星期五已经向他道歉了。妈妈跟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幼儿园时同样的事在你的身上也发生过,只是角色调换了,难道你忘了当时你多生气。”她还说,这是一个恶作剧,是一个关于人品的行为。同一个错误,我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篇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某日,天气甚好,洁白的云朵在天上飘呀飘,微微的风吹得窗前的风铃“叮叮”直响。

记不得是谁说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安静的。

刚刚吃过午饭,老妈便以一个经典的睡美人姿势霸占了整个长沙发,半眯着眼,哼着小曲,手指随着节拍轻轻颤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少顷,或许哼久了,口有些渴,便开始发令,“他爸,给我倒杯水来,”“还有那本杂志……”“顺带个苹果……”。“你有完没完,我的游戏正在打通关呢!”老爸有些怒了,“啥?”老妈好看的眉尖轻轻一挑。老爸彻底怒了:“我正忙着呢!凭啥老让我为你做那点破事儿?”于是,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立刻弥漫了战火的硝烟……

虽然我并不反对女性在家中树立威信,可是,也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富人问智者,为什么在自己有钱后,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了?智者回答道:“那是因为你只看见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人们的眼光往往是狭窄的,只能看见以自己为中心的地方,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一双翅膀的天使,但是,拥抱才能飞翔,我们只有多顾忌别人的感受,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唐太宗采用了魏征的“十思”,体恤人民,国泰民安,经济飞速发展,于是便有了史上颇负盛誉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独宠杨贵妃,不理朝政,不恤民生,千里送珍宝,万里摘荔枝,结果叛乱陡生,惊破“霓裳羽衣由”落得缢死贵妃仓皇逃命的结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身为一国之君,唐太宗因多为他人着想,治国安邦,流芳百世。可他的子孙唐玄宗却不懂这个道理,一意孤行,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芸芸众生中,人是最聪明的,也是最自私的动物。先古孔子曾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道理是随着历史的长河流淌,传流了数千年,可是,曾几何时真正进入人们的心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经轰动一时的“三鹿”早已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危机。想想真是可怕!谁没有亲人,谁没有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古训到哪里去了?做人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夏天,当我们在舒适的房间里吹着凉爽的空调的时候,冬天,当我们窝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大觉时,那些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着的难民们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也许正躺在烂泥地里,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人的尸体腐烂,眼中满是无奈的,彻底的凄凉!也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们充满怨恨的眸子正惊慌而憎恨地看着世界的一切!

篇1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招商的几大招式

大力推广式:这类招商的特征是备足了枪支弹药准备大干一场,确实需要有实力有经验的经销商相配合。

钓鱼发展式:这类招商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实力较弱,但自我感觉产品确有前途,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而苦于没有市场推广费用,想通过招商解决一些前期积累,然后将积累投向市场从而达到促进市场发展的目的。

走走看看式:招着看看,行就行,不行拉倒。

饮鸩止渴式:在一定的区域市场没做开,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向其它地方招商以求混一点销量。

圈钱走人式:目的就是骗,圈一部分钱走人,根本不会对经销商提供任何后续支持。

大量的不负责任的招商活动使经销商们损失惨重,经销商们也在“战斗”中逐渐成长起来,对厂家的招商运动越来越谨慎,不轻易“上钩”。笔者就多年来从事销售商工作,又从事厂家销售经理工作所得到的双向换位思考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什么时候招商

很多企业将市场推广的希望寄托在招商上,在自身没弄明白产品是如何卖出去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一招就灵,急吼吼的寄希望于经销商,运气好了还可以,运气不好则会损失惨重。并且随着经销商越来越“精”,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一般经销商不会轻易相信,如何让经销商相信,又如何使我们自己做到心中有底,取决于厂家的样板市场的测试与建立,一切语言都有可能是虚假的,唯有事实是可信的,所以,在招商之前,最好能在一定的小范围内试运行,一方面检验产品推广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在推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完善,另一方面建成一个样板市场,让经销商眼见为实,只要你样板市场成功,没有一个人会拒绝赚钱的,同时也是企业本身积累市场经验,并指导经销商成功地开拓市场的一个捷径。如果样板市场不成功,损失也会在最低限度内。所以,在自己还没有对产品的推广了如指掌之前,最好不要迫不及待地招商。否则,败多胜少。

背背佳市场开拓初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先期把天津做成了一个样板市场。在天津市场确实做得相当火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招商,请各地经销商到天津来站几天柜台,当经销商站在柜台里,面对火热的销售形势时,有谁会拒绝这样的赚钱机会呢?

在什么范围内招商

在什么范围内招商取决于企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内部资源,而不是空有一腔豪情万丈。在我所了解的招商广告中,众多企业没有区域限制,这种大面积撒网的做法一般都会带来这样的后果:有的区域成交多,有的区域成交少,形成了大片“鸡肋市场”,投入吧不值得,不投入又非常可惜,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投入市场支持,导致市场枯死一大片,而市场一旦做烂,以后要想卷土重来,将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有一家防脱发洗发水企业在招商时就犯了这样的一个典型错误,以在中央台投入高额度电视广告和在地方台投入专题片等强大的市场支持作承诺,在全国市场无计划、不分区域的大面积招商,本来的如意算盘是想通过巨额投入的诱惑在全国大面积招商,然后通过招商的积累进行投入,然而由于经销商们越来越精明,往往都抱着先看看再说的心理,导致出现了上述大片的鸡肋市场,而由于无法兑现当初给经销商的承诺,致使其它已成交区域的经销商对公司的信任以及推介产品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出现大片“枯死”的市场,如果这家公司先行在小范围内招商,以此积累经验并将一个片区市场充分做开,再分步骤分区域的逐片逐片招商,市场发展将会完全不同。急功近利式的盲目招商,只能使企业陷入市场的沼泽不能自拔。

招什么级别的经销商

前段时间有个日本人拿着他的保健饮料与我沟通,非常委曲的讲,他这个产品除了在日本卖得好之外,开拓东南亚市场很顺利,特别是泰国市场卖得非常好,被我不客气的打断了,我告诉他泰国市场还没有中国一个省的面积大,且人文环境等较一致,说句狂话就是这个市场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中国市场不一样,中国市场的变化之大世所罕见,各区域有各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差异,想套用国外成功的模式在中国做开市场不可能。 就中国市场的地域环境来说,目前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A类型市场城市密度大,城市之间距离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平均,整体经济状况较好。这类市场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华东、华南区域市场为代表。这类市场的特征是强势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小,其市场辐射能力区域性特别强,整体范围不大。

B类型市场城市密度不大不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经济状况一般。这类市场以河南、湖北、湖南、辽宁等华中、华北区域为代表。这类市场的特征是强势城市的影响力特别大,辐射能力特别强,辐射范围广,如湖北武汉、河南郑州、湖南东部区域等。

C类市场地域广阔,城市密度小,城市间距离特别长,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特别大,整体经济状况差。这类市场以四川、云南、内蒙、新疆、黑龙江等地区为代表。这类市场的特征是虽然强势城市有绝对的影响力,但由于地域太广,辐射能力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无法全面辐射到位。

仅市场区域特征就相差这么大,招商工作中,经销商级别的确定如果没有标准就无法有效实施,必须根据市场特征、产品属性的不同,进行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招商工作。根据市场特性灵活处理招商级别,而不能以一个级别的招商模式套用所有市场。对于容量大的市场要切割,避免渗透不力,对于容量小的市场要打包,避免经销商利润总量太小而失去积极性。

招商说什么

长期从事销售工作又善于思考的人会看出这样一个规律:没经验的销售人员总是向客户阐述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其实客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你的产品如何好,而是你的产品如何能让他赚钱,招商所要说的内容也是如此,翻开一摞摞的招商广告,通篇都是反复地强调产品好,而很少见到有帮客户分析如何赚钱的,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动不动就上亿市场、上亿利润等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招商效果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招商广告要想打动经销商,关键是要明白经销商需要什么、经销商怀疑什么,以及经销商所面临的难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诉求,方能打动经销商的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自己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产品要采用何种策略与方法才可以顺利地销售出去,招起商来理所当然就会底气不足,不论你招商大会如何豪华,如何气派,总免不了看的人多,买单的人少。但如果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市场研究与准备,对产品市场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我们就根本没必要再开什么劳民伤财的招商会,只需发布招商广告然后坐等经销商上门即可,因为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对市场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成竹在胸,有经验的经销商自会有所判断。

招商除了常规的产品介绍之类的配备外,最关键的配备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市场分析的数据、资料以及市场推广的相关计划与证明。最好能再为经销商提供一些样板市场的经销商联络电话,更进一步加强经销商的信心。

在什么距离上招商

很多人可能对这样一种说法不能理解,在媒介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招商还需要什么距离,但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距离,对招商是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从经销商心理的角度,首先对产品能否做成功抱有犹疑心态,如果我们在招商时与经销商隔得太远,则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前些时间有一个深圳的客户对其一个卫浴产品进行招商,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发布了大量的招商广告,电话源源不断地过来,但就是人不愿过来,即使过来了也很少成交,距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离得太远,使经销商本来就犹疑的心态更加严重,厂家即使有众多的市场支持承诺,但经销商会想:万一有问题,我能千里迢迢地去找你吗?即使去了,你拖一拖,我能拖得起吗?所以,在进行招商时,要很好地把握经销商的心理距离,恰当地划分区域进行设点招商,虽然费用会略高一些,但会比远远地坐在公司里进行招商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什么媒体上招商

从常理上来讲,专业性媒体的招商效果要远远大于一般性媒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种让人沮丧的现象,即生意做得好的经销商一般不看专业性媒体,而生意做得一般或根本不会做生意的经销商反而专业性媒体看得多(指一般现象,非绝对现象),这种说法虽然令众多人不快,但却是一个基本事实。在实际运作中,我们也很少看到单纯运用专业性媒体招商而获得成功的个案。所以招商媒体选择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多运用大众媒体,适当使用专业性媒体。特别是报纸类专业媒体,保存期短,远远比不上杂志类专业媒体时效长。更不能指望其能担当主力招商媒体的重任。在分区域招商时,多运用当地的大众型媒体,远远比单一使用专业性媒体的效果要好得多。

采用何种进度模式招商

高台点火式:即企业首先在强势媒体投入产品广告,在强势广告的带动下,展开招商活动,这种招商模式的成功率非常高,可迅速建立起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因为经销商一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既然厂家的“兔子”已经放出一大群了,经销商没有理由不放“鹰”。但这种招商模式属于“富人的游戏”,一般企业玩不起,且浪费较多。如海王的招商运作,就属于高台点火式的代表。

革命火种式:即企业先期在很小的范围内精耕细作,将小市场做深做透后,利用成功市场的示范效应,逐渐向其它市场扩散招商,渐渐扩大招商规模,将市场做大。脑白金市场推广初期就是采用的这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投入小风险低,适合小型的企业采用。不足之处在于对产品力的要求特别高,速度慢,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且产品力要确实出众,能迅速形成口碑,方能采用这种招商推广模式。这种模式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国内媒体泛滥,无法经济地对所操作的市场形成有效的媒体覆盖,从而影响市场的推广。

八锅七盖式:这种招商模式是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常用的一种模式。介于A、B两种模式之间,既不像高台点火式门槛高,浪费巨大,又不像革命火种式速度慢,成功率低。但这种模式的操作技巧要求非常高,往往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影响全局。八锅七盖,顾名思义就是八个锅却只有七个盖子,其招商模式在于所选定的区域市场较大,一般以一至三个省级市场为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招商,以省级市场招商招来的资金投放到强势媒体进行高台点火,从而促进招商推广的速度,强化成功率。其好处在于风险小、速度快,不足之处是对操作技巧和招商队伍的要求高,因为始终是在用经销商的资金进行市场推广,要求每一个环节都恰到好处,以求在市场推广初期达到八个锅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的效果,运用别人的资金迅速壮大自己,进入良性的市场推广轨道。

篇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的“至圣先师”孔丘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你自己所厌恶、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件事情,引发了我的深思。

有一天,我去好朋友家里玩,他热情地招待了我,还分给我麦当劳的薯条、汉堡、鸡翅……一大堆好吃的。我正愁饿肚子呢,看到这些东西,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将它们消灭得干干净净,美美地打了个饱嗝。

吃饱喝足之后,我们将游戏机和电视连接起来,一人手握一个游戏机,开始足球比赛游戏。最后,我们打成了平手,我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打了他一拳。就这样,我们打了起来,友情四分五裂。

回家后,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你怎么能这样!如果你是对方,你招待好朋友吃东西,玩游戏,他却无故打你,你会是什么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不懂?要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感受,知道吗?现在去道歉,态度诚恳,不许胡闹!”妈妈的话让我心悦诚服也感到羞愧万分,于是我去向好朋友道歉,友谊的小船才继续向前航行。

篇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东晋大臣庾亮,有一匹很凶的马,有人让他卖掉,他却说:“我卖掉了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自我不安全就要嫁祸他人吗?”庾亮的所言就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格。他没有因为自我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而是将危险留给自我,他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就应让我们感到敬佩。

与他不一样的是庄子笔下的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某海鸟停落在鲁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只神鸟,令人捉住他,以十分丰盛的宴会来欢迎它,对它比对神还好,但是他的热情却让这只鸟惶恐不安,不吃不喝三天,最后死去了。鲁侯对待这只鸟就没有想到这只鸟真的需要什么,他并没有想到这是只普通的海鸟,它所需要的只是能够让它填饱肚子的食物和自由飞翔的地方。鲁侯用他自我认为好的方式最终害了这只普通的海鸟。从鲁侯的这个故事我们就该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是否也是这样,不弄清别人需要什么而将自我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就应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同样拥有着这个高尚的品格,他因为自我的亲人,朋友和乡亲着想,怕因为洪水而失去生命,离开自我刚结婚的妻子,率27万人治水,夜以继日进行疏水工作。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奋战终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他都江堰宏伟的业绩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成都人都受到了他功业的庇佑。

当战国的白圭与孟子谈论起治水的时候,白圭说:“让我来吧,我必须比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不就完啦,省事多了。”然而他只看到了对自我的益处而忽视了对别人的不利。他没有想到当洪水流到别国时别国人民的苦难,他没有像大禹那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自私他完全没有思考到别人。他没有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篇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和谐相处

其实,人难免有自私思想,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不受欢迎。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的一辈子都处于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如果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完全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就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理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梁亭的瓜田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没有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凉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扭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能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翻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日起,每一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并且,你们这样做,必须不能让他们明白。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我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一天早上瓜地都被人浇过了,并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赶到十分惭愧和佩服,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由此可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这样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甚至能够化敌为友。世间万物是相通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受人钦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利益分割问题,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多替别人研究,学会替别人着想,长期这样就会构成习惯,养成美德,受人尊重。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大禹理解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我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必须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过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完全是基于两种不一样的思想,白圭只为自我着想,不研究别人,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效仿的。所以,大禹治水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少犯错误

平常我们有一些人由于缺乏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常不公平待人。其实,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他人,但你这样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因为,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这种思想,经自我暗示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种潜意识将使你构成不平等待人的坏习惯,而最终的结果将使你错误不断、人格变坏、人际关系恶化、学习或事业的失败。

在社会上,异常是对于初涉世事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对社会的茫然,总是时时处处细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参照物来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有时以此为原则,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南辕北辙。因为在每个人眼中,自我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能够供给给你。这时,你就能够采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问一下自我:我做这件事产生的后果自我觉得如何?假如自我能够理解,那么别人也大概能够容忍;如果自我都不能容忍,那么别人肯定也不愿理解。如果能够这样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少犯错误。

上一篇:枣村乡创先争优活动汇报材料下一篇:王利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