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龙体制机制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治本之策

2024-04-18

孙金龙体制机制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治本之策(精选7篇)

篇1:孙金龙体制机制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治本之策

孙金龙:体制机制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治本之策

合肥晚报2月21日讯 10年前,我市启动了大规模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举行隆重的纪念暨表彰大会,回顾工作,总结经验,激励先进,动员全市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十一五”文明创建新局面,书写合肥文明发展新篇章。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孙金龙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文明委第一副主任吴存荣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文明委常务副主任孙志刚作创建工作报告。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省文明办主任庄保斌、省国资委副主任沈天鹰、省直文明办负责人及市领导王林建、张晓麟、杨思松、何炳章、张雪平、安列、雍成瀚、储昭平等与会。会上,颁发了全国文明村镇、先进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奖牌;市委、市政府表彰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先进部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市民优秀创建义务监督员;市民代表作了关于集中开展整治“四乱”活动的倡议性发言。

孙金龙简要回顾了我市十年来所取得的文明创建成绩,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向奋战在创建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广大市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金龙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明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以“2008年力争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来统揽创建工作。现阶段,合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落差。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实现创建工作的新跨越,需要有一种跨越式的心态。要强化省会意识,强化环境意识,强化赶超意识。

孙金龙说,创建工作要深化改革,健全体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市民素质。体制机制建设是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也是文明创建工作走向稳定良性循环的治本之策。10年来,合肥的文明创建工作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不少创新之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我市文明创建工作一直摆脱不了突击—回潮—再突击—再回潮的怪圈,症结就在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存在着“有人争利、无人负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

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魄力,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为创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拖,不能绕,拖和绕只会使矛盾越积越深,不仅制约创建工作的深入,更会影响到合肥的建设和发展,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一定要以对合肥发展负责、对合肥人民负责的态度,直面矛盾,敢于攻坚,只要有利于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要海纳百川、见贤思齐,奉行“拿来主义”。市委、市政府允许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但决不容忍墨守成规、贻误发展。

孙金龙强调,这些年,我市创建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没有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些同志对工作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其实,无论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还是做好文明创建工作,并不复杂,只要真抓真管,必能见到成效。下一步,我们就是要通过真抓真管,使各级各单位切实负起责任来,坚决查处“推诿扯皮不作为、患得患失不作为”的人和事,坚决杜绝“让领导逼着走、让群众推着走”的现象。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统筹安排,狠抓落实;要创新办法,加强督查。(毛晨)

篇2:孙金龙体制机制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治本之策

众工作的调查报告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调研组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县辖6个乡镇、39个建制村和3个社区,总人口13.38万人;有基层党委12个、党总支47个、党支部382个、党员4740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2008年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19‛事件。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胶农的切身利益长期受损,得不到维护;根本原因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缺乏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三年来,孟连县深刻吸取教训,狠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筑牢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谱写了一篇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一、做法经验

(一)加强组织建设,确保群众工作有人抓。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重要时刻发挥不了作用;党员立场不稳,关键时候见不到身影的问题,孟连县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防巩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完善基层组织设臵,实现工作全覆盖。在组织设臵方式上,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和促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思路,把全县32个行政村党支部调整为村党总支、198个党小组调整为党支部,采取‚支部+协会‛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采取‚2+1‛村企联建模式,对涉及1.6万人183名党员的28个橡胶、茶叶、咖啡企业和120个专业队党组织缺位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纳入企业所在地村党组织统一管理,由乡镇党委选派班子成员到企业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企业抽调精干人员到属地村驻村任职,理顺了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实现了属地管理与企业管理‚双向互动‛与‚双重结合‛。二是整顿软弱涣散组织,调整配强领导班子。及时调整孟连县的干部队伍,将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的干部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实行‚一线用人法‛,切实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领导。选派2名县委常委到事件发生地勐马镇和公信乡担任党委书记;在全县村级组织中开展公信度调查,对4个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果断进行整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28名村组干部进行组织调整。在乡镇、村换届中,选拔6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副职,改善干部队伍结构,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抓好‚三培养‛,把664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40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82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利用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实施‚农村党员农贷快车‛工程,为145户党员提供贴息贷款140多万元,在技术上重点帮扶、重点指导,鼓励和引导发展种植、养殖业,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四是建立制度加大投入,提供党建工作保障。调整充实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县级部门和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健全投入机制,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专项用于党建工作,把村级组织工作经费由原来的每村每年1000元提高到2万元;采取土地流转、组建产业协会、开展种植和养殖业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难题。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职责,确定村干部的换届任职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向党员和群众作出公开承诺;建立健全岗位补贴正常增长制度,把村干部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副职900元、正职1100元,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从政治上关心和培养村干部,有4名村干部考取公务员;建立健全离任补偿制度,把退岗的村干部全部纳入低保和新农合范畴。多方筹集资金598万元,建成29个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和30个远程教育站点,实现了行政村和党员10人以上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五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升党组织影响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强素质、创学习型党组织,强队伍、创服务型党组织,强班子、创发展型党组织‛的‚三强三创‛活动;结合民族文化,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党建成果,增强了党在民族地区的感染力。

(二)强化思想教育,确保群众工作有动力。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一是教育干部回归群众路线。开展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振奋精神、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培训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站稳群众立场,执行群众路线,把思想统一到做好群众工作上来;印制《孟连县干部职工学习傣、拉祜、佤族3种民族语言简易教材》,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减少做好群众工作的沟通障碍;邀请专家为干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工作压力。二是凝聚群众汇成发展力量。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作为宣传骨干,发挥他们懂语言、知民俗、熟民情的优势,进村入户开展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开通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和广播节目,多语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编印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手册4.5万册,发给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在事件处臵过程中,组织534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有威望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村寨中德高望重的民族代表人士,为群众解开思想疙瘩,缓解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与和谐稳定。

(三)建立工作规范,确保群众工作有制度。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基层组织缺乏务实管用的群众工作制度,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随意性较大、责任心不强、经常性不够的问题,建立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使群众工作经常化、长效化。一是建立民情责任区制度,落实服务责任。把全县6个乡镇、42个村(社区)、60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297个责任区,由全县100多个党政事业单位挂钩,每位党员干部都有结对帮扶对象,每位县级领导每月深入民情责任区不少于5天,部门负责人不少于7天,一般干部不少于16天,走访群众不少于100户。发放21300多张‚民情联系卡‛,公开联系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构建了民意诉求有人问、民生问题有人管、民情责任有人担的群众工作责任体系。二是建立人民勤务员制度,明确服务主体。把全县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确定为人民勤务员,挂钩联系服务基层,实行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矛盾,解决了利民之举有人谋、便民之事有人做的问题。三是建立民情联席会制度,推进服务落实。由党组织、政法、农办、信访、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民情联席会议,县级每2个月开一次,乡镇1月开一次,定期收集和分析民情民意,研究制定措施,确保了安民之计有人问、落得实、能解决。四是建立民情巡视员制度,加强服务督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级领导、纪检干部、群众代表组成巡视组,以明查暗访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巡查,了解民情动向和群众工作落实情况,促进为民服务制度落实,保障了富民之策有人跟踪落实、为民服务有人督促办理。五是建立民情考测评制度,提高服务实效。以基层群众代表为参评主体,采取召开测评会和入户测评方式,对民情责任人履行职责和服务基层群众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对群众满意、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提拔重用,对测评结果差、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问责,使人民满意不满意成为评判群众工作的硬指标。三年来,全县各民情责任单位和人民勤务员走访调研2.23万户、15万人次,筹措协调资金达1000多万元,为群众办大小实事4000余件。

(四)改进服务方式,确保群众工作有实效。针对‚7〃19‛事件中反映出来的党员干部作风不实、方法不当的问题,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近距离开展工作、心贴心为民服务。一是走进基层,倡导一线工作。推行‚一线工作法‛,引导机关干部走出机关,驻村蹲点,倡导干部在一线服务、农民在一线培训、法律在一线普及、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成效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成长、和谐在一线建成,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党员干部真心为民、全心为民、倾心为民的情结,转变了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深入群众,开展真情服务。建立‚党员责任区‛,推行党员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开展‚困难户必访、上访户必访、老党员和老干部必访、产业大户必访‛的‚四必访‛活动,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三年来,全县1821名党员干部深入村组,接访群众113人次、干部下访10多万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50起。开展‚手握手承诺‛活动,要求副科以上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不少于1户、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3件,机关干部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1件。三年来,全县4492名党员干部向群众承诺事项15618项,承诺为民办实事1090件、已办理实事 1030件。三是搭建平台,解决实际问题。整合计生、民政、社保、综治等服务资源,建设农民服务站(点)36个,指定代办员168名,推出便民利民措施76条,搭建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的工作平台,每年为群众代办事项40797件,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五)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群众工作有保障。针对‚7〃19‛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作为、管理错位和服务缺位的问题,积极构建网格、履行职能、优化服务、提供保障。一是构建社会管理网格,化解民怨。由县级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开门接访和全员接访,听取群众合理诉求,帮助解决问题;由县、乡、村每月、每半月、每周召开舆情分析会,排查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整合司法、信访等部门力量,集中受理和调处矛盾纠纷;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大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力度,落实党员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维护民利。县委派出工作队深入各村各户分林权、清地权、选模式、发证书,依法、依规、依政策理顺土地权属、明确橡胶产权,合理分配利益,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举一反三,解决好茶叶、咖啡产业中的类似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提供社会管理服务,发展民生。开展‚兴边富民送温暖‛活动,对122个橡胶专业队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整合‚兴边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工程、扶贫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5683万元,组织建设农田水利、村组道路、安居工程、农村电网、整村推进、人畜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批基础设施,全县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率达100%,通水率达98.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成效

实践证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抓住了解决孟连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党和政府的威信立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形象、威信、公信力在群众心目中几乎丧失殆尽,部分村寨的群众甚至抛开基层组织,自行召开村民会议,推举自己的‚代言人‛。勐马镇芒海村村民波岩胆说:‚我们想不通,为什么人民的政府,成了公司的政府;政府派人来我们都不理,公安来我们就抵着干。‛三年来,孟连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心实意维护群众利益,尽心竭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一点一滴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重树了党和政府的威信。‚7〃19‛事件发生时,村寨中没有一名群众主动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而在2011年食盐抢购**中,有好多村民主动给县委书记打电话报告:‚盐巴涨价了,政府应该管一管。‛橡胶种植区群众发自内心感慨地说:‚很多年来,我们像没爹没娘的孩子,如今我们的‘爹娘’回来了,我们又有了主心骨。‛今天的孟连,广大群众已经将党和政府看成‚自己的党‛、‚自己的政府‛,党组织成了各族群众的‚主心骨‛。

(二)基层党组织强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一些基层组织形同虚设,党员干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工作无法干,有些村的公章被群众抢走;橡胶队、茶叶社的党组织陷入瘫痪,多年不开展活动、不发展党员。三年来,孟连县通过抓基层、打基础,消除党组织‚空白点‛,积极发展党员,健全阵地,开展活动,基层党组织焕发了生机,增强了吸引力。有6名曾经在‚7〃19‛事件中带头闹事的群众,加入了党组织。勐啊村村民余章说:‚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的钱多了,盖起了新房子,村里焕然一新,生活也好过了,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去年我写了入党申请书,决心要跟着共产党走。‛今天的孟连,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工作推得开。

(三)党员干部的作风好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忽视群众诉求,漠视群众利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空前恶化。三年来,孟连县通过推行‚三五‛群众工作法,牢牢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风发生根本性转变,党群干群关系从水火不容到水乳交融。孟连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郭崇伟说:‚现在已经形成了习惯,一段时间不下基层,心里就会不踏实。过去,干部做工作寨门难进、脸色难看,冷嘲热讽、棍棒相加。现在,村民们笑脸相迎、端茶递水。‛公信乡公信村永红一组村民岩俄这样讲到:‚以前见了干部就恨,现在几天不见就想,觉都睡不着。‛今天的孟连,广大党员干部已经把基层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访当‚家访‛、把群众事情当‚家事‛,形成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的共识。

(四)经济社会发展快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各项发展指标大幅下滑,多项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财政减收近四分之一,多项重要考核被一票否决。三年来,孟连县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群众工作,人心齐了,社会稳了,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9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2%,2010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8%,信访总量连年大幅下降,没有再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今天的孟连,心齐气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边疆人民群众乐起来了。‚7〃19‛事件发生时,孟连县胶农的合理利益得不到维护,群众生活困难,怨声载道。三年来,孟连县以产权改革为抓手,理顺橡胶产业的产权和利益分配关系,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人,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胶农年收入比2008年增长了近11倍,芒海村芒沙小组68户村民有36户新建了住房,芒啊村芒丙小组62户村民有50户新建了住房。勐啊村村民岩依丙所说:‚原来没有搞林改时,一个月收入八九百块,现在一万多了。‛有的胶农说:‚我们现在开小汽车进城、骑摩托车割胶、用拖拉机种田,有自己的‘三套车’,心里乐开了花。‛今天的孟连,群众票子多了,房子建了,车子买了,日子火了,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三、几点启示

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巨变证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必须坚持正确执政理念,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准绳。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放松甚至放弃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导致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漠,执政理念出现偏差,位臵坐不正,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执政为民的理念烙印在党员干部心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形同虚设,党员干部丧失威信,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切实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工作才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得到长期巩固。

(三)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群众基础。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党员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问民情、不解民困、不办民事。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群众的长期拥护。

(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制度基础。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群众工作方法陈旧、方式单一,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缺乏一套系统、务实、科学的长效机制。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健全为民、利民、便民的工作制度,使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五)必须推动科学发展,才能筑牢群众工作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孟连事件的教训之一是:领导干部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片面、单

一、不可持续,严重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引起了民怨,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孟连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才会有基础,群众才会跟党走。

篇3:循环经济是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

走向世界: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突出矛盾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循环经济被看好并逐步实践和应用,请概括地谈一谈循环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式?

张: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全过程控制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随着环境保护不断深化而被国际社会确认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式和新的技术范式,代表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前沿。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无害化为基本特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经济性,表现形式是物质循环,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文化理念是生态文明。全球出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生态蜕化的严峻形势,使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模式,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努力推进循环经济作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就更能发挥经济增长的战略作用,自然界就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环境支持。循环经济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实现生活福利升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走向世界:就目前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前景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途径,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科学发展积极地体现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其根本还是发展,但表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要努力推进环境优先的理念,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经济以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新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消耗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到2020年,们要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世界环境保护的历程表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韩国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多美元的发展阶段,环境状况总体开始好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转型期,要避免和防止发达国家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转变增长方式,逐步抛弃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运行机制,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来设计经济社会活动,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环境问题就能在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走向世界:受固定生产模式的制约,传统的经济关系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处理好这个矛盾,推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张: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循环经济作为当 今环境保护的高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丰富和发展了环境保护的内涵。中国环境保护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污染防治主要是点源和流域的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仅费用高,见效慢,而且企业负担重,工作推动难度大,环境监管被动,执法效率低。

2000年中国提出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使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治理转向防治结合,保护与建设并举,环境保护的职能进一步拓展。后来,国家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规范和指导经济社会活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实现由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由单一治理到综合防治的转变,由事后监管到事前监管的转变,促使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能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总量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变被动执法、行政调控为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强化法律监督与主动为社会服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环保工作效能。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阶段环保理念的经济体现,这种在本质体现了环境保护宗旨的先进经济模式,推进着各种环保意义上的高科技在各种环节上应运而生,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集中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高科技。

走向世界:在发展循环经济当中,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到山东省,准备如何为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朝阳事业,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涉及到各级各部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山东2000年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逐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系统推进体系,即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在社会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坚持把企业的发展定位在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上,实施了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创建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各类循环经济试点,以及生态市(县、区)的环境友好战略。培育了鲁北化工、潍坊海化、泉林纸业、青岛啤酒厂、黄岛电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市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

下一步,山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保执法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将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改变部分地区存在的“企业排污、社会买单、群众受害”的现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强化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对建设项目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全过程控制污染。三是严格环境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的发展,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对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四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制淘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淘汰。五是继续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综合推进“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及带有循环经济细胞工程的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用典型引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走向世界:在前面您提到循环经济文化理念上是一种生态文明。能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吗?

张: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全民的生态文化共识提升为人人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行动。

篇4:孙金龙体制机制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治本之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廉洁与腐败,既是一种从政行为,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人们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随他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目前社会有一种思想日益浓烈,人们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能受贿、善遮掩的贪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有的人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所以,有权办事的干部巧立名目地收礼,求官办事者千方百计地送礼。试想,在这样一种“腐败亚文化”的氛围下,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腐败现象能不滋生蔓延吗?如果整个社会都对腐败嫉恶如仇,“人人得而诛之”,腐败就终有根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根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防治腐败,必须着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廉鄙贪的文化氛围。党的第十七届六种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这个决定中可以看到一种观点“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廉政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反腐倡廉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一部反腐倡廉电影《第一书记》中主人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光辉的形象深深打动了亿万中国人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浩、王瑛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清正廉洁、执政为民,老百姓对于这样的干部有感情,也拥护他,所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加以广泛宣传意义重大。并且只有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文化产品加以整理,加以保存,加以发扬光大,才能进一步提升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一个讲诚信、尚廉洁、重法制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廉政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断增强人们建设廉政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工作全局,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整体部署、长远规划,分段实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篇5:“带薪休假”是治本之策?

每到节假日,拥挤只是一个表象而已。近两年,围绕现行休假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调整的呼声渐涨。

“五一”“十一”假期,对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广大民众而言,能够利用假期调整一下无疑是最好的“福利”。然而,当假期真来临时,许多人却难免纠结一番——不出门,呆在家里觉得有些“亏”;出去吧,拥堵等问题却弄得满身疲惫。近年来,每逢大小长假,现行休假制度总会成为民众吐槽的焦点。

纠结的“黄金周”

“五一”假期,不少人对自己的假期生活也有了不同的安排,只是春光虽好,面对拼凑而来的3天小长假,许多人会不自觉怀念起过往的“五一”黄金周。

以“黄金周”制度为代表的节假日制度安排,在过去10多年间,对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发展旅游、拉动内需等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然而,黄金周期间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的乱象,引发公众的广泛非议和质疑。

为此,2013年年底,全国假日办就休假制度在网上公开征集意见,对2014年的5个3天小长假进行了微调,最终形成了现行的长假模式:春节、国庆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

相较于之前的休假制度,2013年这一次假期调整,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并增加了其他节日的假期。但对于这次调整,舆论争议比较大。一些学者认为,除了春节,“五一”“十一”是休假制度的核心,调整之后,变相将民众的出行压力一股脑压到了“十一”黄金周,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实际上,就在调整后的2014年第一个“五一”小长假,媒体报道了这样的景象:故宫爆满、长城爆满、鼓浪屿成了人海、西湖景区人山人海,铁路客运创历史新高、高速公路多处爆堵等,似乎没有哪个地方不拥挤。而到了“十一”黄金周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民众的呼声、舆论的质疑,有关部门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对2015年休假方案的意见,尽管讨论热烈,但出台的2015休假方案,与2014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全国集中统一的节假日放假安排,已经无法通过微量调整形成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民盟中央在一份提案中如此强调。

问题不止是“拥堵”

拥堵不堪,“黄金周”变“黄金粥”,这是许多人对假期出行最深刻的印象。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前些年“十一”黄金周的一次黄山之行令他“刻骨铭心”。因为当时游客超过了景区负荷,他和他的家人不得不随着其他游客步行下山,到达山下已接近凌晨。“这次旅游经历之后,我假期就很少出远门了,宁愿呆在家里,或者陪家人逛逛商场,偶尔来次郊游。”

实际上,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人都有过与这位市民相似的经历。然而,拥挤只是一个表象而已。近两年,围绕现行休假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调整的呼声渐涨。

去年全国“两会”,全国工商联以团体提案的形式,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国式休假”制度的提案》,认为现行休假制度中普遍存在的“挪假”导致混乱工作模式。以2013年最为典型,2013年7个法定假日共休息29天,但紧接着的7个周日都要上班。而2013年的中秋、国庆两个节日更被称为“史上最乱假期”:自9月16日开始,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

除此之外,由拥堵带来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以高速公路对小客车免费通行的第一个节日——2012年“十一”黄金周为例,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是5年前“十一”黄金周全国交通事故数的近19倍。与此同时,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也因超负荷运转而导致治安事件频发。

民盟中央的调研表明,现行休假制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我国法定节假日既有农历也有公历,有时放假时间会很接近,容易出现“上2天休1天又上2天又休1天”的零乱局面,整合休假的需求强烈。二是总体上法定节假日个数、休假天数较少。三是带薪休假呈现门槛条件高、基点数量低、年均增长少的特点。

对于现行休假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学者认为,本质上是民众休假需求与假日供应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变的制度设计与多变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休假制度予以完善。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常委吴鸿建议,适当延长春节假期、恢复“五一”长假。“对中国人来讲,没有哪个日子、哪个节日比春节更重要。然而就有许多人无法在春节与家人团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假期实在太短。春节假期短,加上机票、车票一票难求,交通拥挤,如果工作地与老家路途遥远,掐头去尾,路上长途跋涉两三天,真正和家人、亲友团聚过年的时间也就两三天。建议春节由现在的3天假期延长到5天,再恢复‘五一长假,以分散全国各地民众集中出行、旅游和返乡难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志刚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但在他看来,延长假期只是权宜之计,治本之策还在于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于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难的现状,苏志刚建议,应从法治层面下功夫,“将带薪休假作为法定权利,必须有刚性支撑,依法强制执行。任何剥夺职工带薪休年假的行为都是公然违法,应该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予以处罚”。

民盟中央也建议将完善和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作为战略方向,逐步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法定节假日与带薪休假时间的增长机制。“从法定节假日来看,我国的增长空间有限。但从带薪休假的发展水平来看,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此,重心可放在增加带薪休假的时间上。”

事实上,对于现行休假制度存在的“拥堵”等问题,主管部门也寄希望于全国范围内带薪休假的实行,以此来缓解节假日溶度的问题。但在全国政协委员张明森看来,这种“希望”是不现实的,而“采用全国分大区错峰休假的模式是解决或缓解拥堵这一问题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篇6:追根溯源方是治本之策

回首中华厚重深邃的历史,梁惠王的声音依旧在大殿上回响: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自认比邻国君王更加用心的梁惠王,挠破脑袋也没想通为什么“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他只停留在认识问题的最初层次,却不去深刻反思什么才是黎民苍生真正渴望的。遇上饥荒便把百姓迁来迁去,这样饥荒就被消灭了吗?百姓就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了吗?最终是善于思考的孟子点醒了他:“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不满足于不符科学、不治根本的治民之策,他真正用心为民谋福利,想办法,才能一针见血命中问题的要害,使得梁惠王点头称善。

当今社会群雄争霸,豪杰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地发展着。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渐渐被丢弃在时光尘埃中的联盟——苏联。苏联曾一度风光无限,气魄逼人,军备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是,一味重视工业的苏联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农业、轻工业极度薄弱,对此,赫鲁晓夫认为,只要集中力量发展农业,这样的格局便可改变。于是,他一味发展种植业,却没有在市场制度等相关方面推陈出新。之后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目光短浅,改革仅浮于表面而不深入要害。终于迎来了有头脑有能力、目光犀利的戈尔巴乔夫,他深知改革的根本在于体制,随便颁布空头文件打打花架子,根本不起丝毫作用。虽然他尽全力挽救动乱不安的苏联,但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盲目折腾的苏联早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于是被一架倒下的“梯子”砸死了。可见,倘若不早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至事态恶化才开始采取真正有意义的措施,那就是“迟到的戈尔巴乔夫”了。

梯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纸空文与一颗空洞麻木的心。面对身边的“梯子”,要尽观全局、脚踏实地地分析,深刻深入地思索,谨慎仔细地行动,这才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将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梯子不用请横放。”希望我们都以这样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对待身边的事物,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谱写一曲响彻宇宙的华章!为世界和谐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高分解密】本文作者紧紧围绕所供材料展开论述且立意深刻,告诉我们“不论是有形的危险,还是种种无形的威胁,都必须深入剖析,追根溯源,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可行之法,才能真正地治服它们,扫清征途的障碍”,观点鲜明而且准确。作者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来进行论证,从梁惠王的“浮于表面”到孟子的“切中要害”,再到苏联的“目光短浅”“盲目折腾”,对比说理中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追根溯源方是治本之策”的中心;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且首尾呼应,尤其是文末的两段议论性文字更是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故得高分。(张祥云)

篇7:严处党员“合法”奢靡是治本之策

严管私生活,不允许党员“合法”地奢靡,还可以营造“不想腐”的氛围。上有组织审查,下有群众监督,党员干部有富不能露,内心的虚荣不再能得到满足,多吃多占的欲望会逐渐下降,“不想腐”的氛围就可能越来越浓。

中央纪委副书记张军日前在解读《党纪处分条例》时指出,靠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的党员、干部,生活过得好一点,群众完全能理解,但是过分奢靡,群众会认为他们已不像一名共产党员,对这样处理私生活的党员,党组织不能不管。

10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央此次对两大党内法规的修订,体现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反腐败制度的重要完善。《条例》规定,党员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鉴于有此规定,有网友提出自己的疑问:党员干部用合法收入买豪车、名表,算不算违纪?中纪委的回应也很干脆:党组织不能不管。

说起党员干部生活奢靡,比如购置豪车、佩戴名表,很多人会立即联想到“表叔”事件。几年前,原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佩戴名表的图片,引起广泛关注,最终其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获刑14年。“表叔”落马是因受贿和财产来源不明,而非因为佩戴名表,但是,现在受党内新法规的约束,就算用合法收入买的名表,党员也不能佩戴了。

党纪为何要管得更宽?一个党员生活奢靡、贪图享乐,即使没有贪赃枉法,也已经背离了党章要求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义务,就已经变质为不合格分子,也就难怪群众会斥其为“土豪”。广大党员是党的基础,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牢执政根基,就必须将各类引人侧目的“土豪”清理出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杜绝奢靡之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已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紧迫任务。

让党员在奢靡面前却步,并不是看上去“显得”朴素的表面文章,禁止党员“合法”奢靡,其实是一种反腐治本之策。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因奢靡而败亡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奢靡之风如同癌细胞,是会不断转移和扩散的。

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其私生活不受约束,任其“合法”地奢靡——住高级别墅,开顶级豪车,穿高档名牌,尽享美味佳肴,这些人很快就会成为奢靡消费的重要群体。

消费档次一旦上去就很难下来,一些党员干部难免逐渐走向挥霍无度,接下来收礼纳贿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奢靡如癌细胞,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还会以不可遏制之势转移至工作方面。生活的档次高了,办公场所自然也不能寒酸,攀比之下,一些单位大兴土木建设豪华办公大楼,一些党员干部即便知道有被查处的风险,也忍不住要偷偷使用超标办公室。一些党员干部信奉享乐主义人生观,在生活上“合法”奢靡日久,在工作中也自然地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把吃拿卡要视为正常,早已将为民服务的大义扔到一边。

严管私生活,不允许党员“合法”地奢靡,之所以是一条治本的反腐好纪律,还因其可以营造“不想腐”的氛围。上有组织审查,下有群众监督,党员干部自然不敢再肆意露富。有富不能露,空有豪车名表,也只能“锦衣夜行”,内心的虚荣不再能得到满足,多吃多占的欲望会逐渐下降,“不想腐”的氛围就可能越来越浓。

当然,好的纪律出台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还要看执行。各级纪委监察机构应该结合群众举报和各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渐细化标准,加强党纪的可操作性,并以此全方位、严格地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让其更专注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特约编辑:施杨

上一篇:幼儿园庆六一活动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笔筒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