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024-05-2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精选6篇)

篇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灭亡中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政府当局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严令东北军全部撤入关内,并要求民众“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政府当局的错误政策,极大地压制了抗日救亡的民族热情,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一些人难以看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抱有退让求安的幻想。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挺身而出,代表全民族发出了武装抗日的第一声怒吼。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公开进兵中国,其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号召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政府对日战争,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一致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警醒了那些尚在沉睡和被蒙蔽的国人;第一次喊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唤起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一起谱写壮烈不朽的英雄史诗;第一次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开启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冲在了抗战的最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发动组织民众,创建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一批抗日英雄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的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的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民族的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出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党的瓦窑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府当局被迫暂时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以及寄望于国际社会调停干涉等卖国误国政策,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高要求,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无数将士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他们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大会战、昆仑关战役等重大战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妄想。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艰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政府当局的妥协退让倾向,顽固派军队制造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有效遏制妥协投降势力的发展,推动政府当局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这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为民族利益牺牲一切的博大胸怀,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没有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下,大片国土迅速沦丧。重重疑虑沉重地压在中国民众的心上:战争会怎样发展下去?中国能够胜利吗?怎样才能取得胜利?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及时、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一英明论断,犹如朝阳,拨开人们心头上的迷雾,指明了战争的前途,大大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预见了战争发展的趋势: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战争形势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科学预见,帮助全国军民统一了思想,正确把握战争的进程,积极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指引各方面的军事力量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役、战术方针,做出正确的军事部署;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道义和军事上给予中国坚定而长期的支持和援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这一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抗战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使全国四万万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奋力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汇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全部抗战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的抗战路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的战略指导,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了广阔的解放区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在战略上造成了对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迫使日本侵略者基本停止了在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战略进攻。1938年12月,日本天皇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抗日战争的战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处于主导地位。一直到抗战胜利,抗日根据地始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是抗日的中坚和主要力量。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使人们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阴霾中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正面战场的每一次失利,都造成了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广大人民陷入侵略者的魔爪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向敌后沦陷区大步前进,把成千上万的百姓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在饱受外敌蹂躏的土地上,燃起燎原的希望之光。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整个抗日战争赢得了战略主动权。日本侵略者凭借先进的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现代化的战术,控制了正面战场。解放区战场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其进退失据,难以自拔,最终丢掉了战略主动权。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0万以上的兵力。1942年,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多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使抗日战争在最艰难的阶段得以坚持下去。从1940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对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华中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面对严重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敌斗争,采取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有效政策,不仅顶住了日伪军的严酷进攻,而且逐步壮大了力量,扩大了根据地。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在这里得以相对稳定地繁衍生息,基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以维持和恢复,在国难深重的艰难时刻,支撑了濒临崩溃的国力,滋养了饱受摧残的民族。

解放区战场的开辟,为最后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当194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万,成为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下,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迅速就近向华北、华南、华中和东北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解放了大片国土。

八年的艰苦抗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力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主要力量,解放人民、收复国土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

抗日战争是四万万中华儿女齐心协力,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壮举。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放光彩。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共产党人赴汤蹈火,在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这是英勇豪迈的抗联露营之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战士,为拯救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英雄血染大地,壮士气吞山河。抗联第五军妇女团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与围困的敌人战至弹尽粮绝,手挽着手跳入乌斯浑河的激流中壮烈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共产党员杨靖宇,强忍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只身一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残酷的敌人剖开他的肠胃,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

太行山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指挥反“扫荡”壮烈牺牲;狼牙山巅,八路军五壮士舍身跳崖;白洋淀畔,八路军冀中军分区指挥员孔庆同只身掩护战友撤退,当敌人围上来的时候,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长江两岸广大地区,新四军将士驰骋于水乡山林之间,与日本侵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在突破日军包围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血洒疆场。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三兄弟在与日寇作战中先后壮烈牺牲。眼看自己三个儿子全部为国捐躯,英雄母亲含泪忍痛说:“我和儿媳要把四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 日寇牢房中,女英雄赵一曼在走上刑场的前夜,怀着深情给自己的孩子写下诀别信: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望你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赵一曼以31岁的年轻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勇敢杀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谱写出伟大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60年后的今天,人们回首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程,一定会深深地思索: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别的政治力量,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推动和领导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就是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进步要求,为中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大公无私的党,总是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甘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振兴而不懈奋斗,激励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党,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葆生机和活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60年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备受凌辱、历尽磨难的中华民族正以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崭新形象屹立于当今国际舞台,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气风发地开创未来。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既面临极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

面对未来,我们从抗战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尤为珍贵。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中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而且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中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辉旗帜,而且是今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光辉旗帜。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国共产党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已完成了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夙愿。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战中领导中国人民与世界法西斯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今天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方针,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推动世界向着光明和进步的目标迈进。

抚今追昔,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万众一心,向着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前进。

篇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后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5)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篇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在这里我要高兴地告诉大家, 化学化工专家们早已研究、生产出了这样一种产品, 这种产品的中文名字叫有机硅。

有机硅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以重复的Si-X键为主链的线型或环状聚合物叫有机硅聚合物, 当X为氧 (O) 时即为最常用的聚硅氧烷;习惯上将有机硅单体及有机硅聚合物统称为“有机硅化合物”或简称“有机硅”, 并称聚硅氧烷液体为硅油, 聚硅氧烷橡胶为硅橡胶, 聚硅氧烷树脂为硅树脂。

由于有机硅独特的结构, 兼备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性能。这种产品具有表面张力低、压缩性高、气体渗透性高等基本性质, 并具有耐高低温、电气绝缘、耐氧化稳定性、耐候性好、难燃、憎水、耐腐蚀、无毒无味以及生理惰性等优异特性。因此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作为航空、尖端技术、军事技术部门的特种材料使用, 而且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纺织、汽车、机械、皮革造纸、轻工、金属、油漆和医药医疗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成为化工新材料家族独树一帜的重要产品体系。

目前世界上有机硅产品品种牌号达到近万种。2015年全球硅氧烷消费量约220万吨, 中国消费约100万吨。其实, 有机硅还是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的好伙伴。

我们今天穿的衣服又挺括、又透气、又柔软、又丝滑, 这其中就有有机硅整理剂的功劳。有机硅整理剂加入后, 能够改变织物的性能, 挺括、柔软、透气、丝滑就是织物优化的结果。例如缝纫机线, 以前使用脚踩缝纫机由于转速不快, 普通棉线可以胜任, 而如今服装企业都改为转速飞快的电动缝纫机, 如果缝纫机用线不经过有机硅处理, 就耐不住高速运转而产生的高温。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 现在出口的服装几乎都要经过有机硅整理剂处理, 否则不仅卖不出好价钱, 而且可能进不了国际市场。

说完了衣服, 再来说说咱们住的房子。有机硅对优化我们住房功劳也很大。稍上年纪的人可能还记得, 以前的窗户玻璃与窗框的缝接是用石膏泥子抹的。由于石膏材料容易老化, 用上三五年之后窗户就会漏风甚至脱落。自从有了有机硅建筑密封胶后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化工企业把有机硅建筑密封胶灌进牙膏一样的大瓶子里, 用的时候像挤牙膏一样就把玻璃和框子粘牢了。由于有机硅产品具有耐高低温和耐候性能, 用建筑密封胶粘接的玻璃窗户寿命可达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今大家在大城市看到的漂亮的玻璃幕墙大厦就得益于有机硅产品, 如果没有有机硅产品是不可想象的。有机硅还对房屋的防水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家知道, 住房非常害怕漏水, 而屋顶、厨房、卫生间等又离不开与水为伍, 以前不少家庭为房屋漏水烦恼过吧?由于有机硅防水材料的问世, 这一烦恼之事也就随之化解了。

现在再来说说有机硅对美发美容的贡献。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尤其是年轻女士。你们是否知道有机硅帮了您的大忙。现在商店里出售的高档化妆品、洗护用品大都添加了有机硅产品。广告里宣传的化妆品无化学添加剂是缺乏基本常识的骗人谎言。无毒无味的有机硅添加剂对皮肤保湿、滋润及头发柔顺功不可没。另外, 一些明星和职场人士希望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可能有隆胸、隆鼻等整容需求, 从目前来看, 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主要由有机硅材料担当。因为有机硅产品具有生理惰性, 肌体与植入的有机硅材料可以平和相处, 不易发生排斥反应。

有机硅产品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如今, 汽车已经进入平常人家, 我国已经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我们在享受汽车便利的时候, 是否知道有机硅产品帮了您的大忙?性能优越的有机硅产品广泛应用在汽车尤其是小轿车上。一辆小轿车的用量大概在2~3公斤。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车门的密封条大都是硅橡胶做的, 这种胶条不仅密封性能好, 而且经久耐用。汽车底盘、刹车系统、安全气囊、车身和内部零件、塑料零件和传动系统、燃料及空调系统、电子和电气零件等方面使用了包括密封剂、粘结剂、橡胶、硅油、润滑油、衬垫、添加剂以及绝缘材料等在内的有机硅产品。

运动员穿的高档鞋子, 少不了有机硅材料, 人类航天登月踏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的鞋底就是有机硅材料制成的。杨利伟等宇航员穿的宇航服离不开有机硅材料的参与。

有机硅产品十分神奇,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不胜枚举。作为一种现代工业必不可少的高新技术材料, 说它无处不在也不为过。有机硅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已成为社会和人们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化工材料。有机硅产品的市场规模, 取决于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甲基氯硅烷的主要原料是硅块和氯甲烷。硅是地球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资源非常丰富。但有机硅的生产工艺和工程技术却很复杂, 牵涉到气体、固体两相反应, 生产过程中容易结垢、堵塞、磨损设备管道。因此, 有机硅至今仍然是化工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只有美、德、法、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有机硅产品。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道康宁、通用电气;德国的瓦克、拜耳;法国罗纳-普朗克等公司在实现有机硅工业化和产品开发方面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自美国Dow Corning公司于1943年建成全球第一套有机硅生产装置以来, 该行业的生产发展十分迅速, 短短几十年间, 它的生产规模一直呈高速的增长趋势。

中国的有机硅技术开发起步于1952年。为了满足国防军工需要, 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北京化工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沈阳化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克服困难, 艰难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于国外技术封锁, 我国有机硅技术研究尤其是工业化发展缓慢。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化工人进行了不懈努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化工部星火化工厂在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了百吨级、千吨级工业化试验。八十年代, 承担了我国第一套万吨有机硅工业试验性装置建设任务, 全厂职工尽洪荒之力进行了项目建设和多次试车, 摸索了宝贵经验和试验数据。星火厂1996年加盟蓝星公司之后, 1997年, 万吨有机硅工业试验性装置开车成功, 之后陆续扩建和新建有机硅装置, 使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扩大至40万吨/年。近20年来, 全国多地新建有机硅装置, 并有部分有机硅产品出口国外, 我国有机硅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篇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全民族抗战旗帜,毛泽东促进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后,又发表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践踏,让毛泽东忧心如焚。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后,1931年11月27日主持发表了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1932年4月,毛泽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寇将侵略的战火烧向更广阔的中国大地的背景下,以满腔怒火,主持发布了其抱病起草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随后,毛泽东又起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指出“在接近中心城市与帝国主义势力直接统治的地方,可由游击队领导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实行游击行动”。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派大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组织东北人民群众,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和联合各抗日组织和军队共同抗日。1933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全民族抗战号召,最早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6年12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全国团结抗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天,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再次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至此,毛泽东极力促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那么,怎样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摆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面前。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共两党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成为对抗战成败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性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斗争,但不能否认阶级斗争,必须以阶级斗争促民族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团结人民抗战的过程中,为了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对蒋介石集团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国内政治情况,明确地指出: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仍处于从属地位,争取时局好转、克服时局逆转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共产党的任务仍应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1年年初,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9000余人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近7000人牺牲或被俘。皖南事变发生后,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毛泽东不断提醒全党注意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1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指出:我们同志中却有许多人至今还把各派地主阶级各派资产阶级混为一谈,似乎在皖南事变之后整个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叛变了,这是把复杂的中国政治简单化。如果我们采取了这种看法,将一切地主资产阶级都看成和国民党顽固派一样,其结果将使我们自己陷于孤立。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5月25日,毛泽东又在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指示中指出:“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此次晋南战役,八路军复自动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两周以来在华北各线作全面出击,至今犹在酣战中。”并首次明确告诉全党:“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在全力挽救民族危亡的艰难阶段,中国共产党以为民族利益牺牲一切的博大胸怀,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

从毛泽东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态度,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观和战略眼光,同时也可以看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毛泽东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

全国抗战一开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指南。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这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誓言。

抗战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战争路线。他说:“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实行了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战争路线,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才能够长期坚持抗日战争,并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最后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共中央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号召全党“准备着长时间同敌人奋斗”,“为着同敌人作持久战而准备自己的艰苦工作”。在会后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7年8月11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在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谈话会上指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论持久战》犹如一轮朝阳,拨开了人们心头上的迷雾,指明了战争的前途,大大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全国抗战形势的后来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论断。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对日作战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实践证明,毛泽东倡导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人民军队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的最好的作战形式,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经过10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锻炼成长的红军,它的政治优势就是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它的军事优势就是打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抗战刚开始时,人民军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只有4万多人。如果将这4万多人的军队摆到正面战场与日军打正规战,硬拼消耗,很快就会拼光,这样无益于抗战全局。但是,打游击战,这4万多人就成了4万多个火种,散播到敌后广大的土地上,可以组织起千百万群众、点燃起燎原的烈火。

实行游击战争,充分动员和高度发挥全民的力量,去同敌人进行斗争,在战争中壮大发展自己,消耗和削弱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后完全战胜敌人。

中国共产党提出实施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进而坚定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指引全民族抗战一步步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艰苦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最为重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参加了各战区防御作战。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1 9 3 7年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心。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主战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日寇改变了政策,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而移其主力于敌后战场,残酷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清乡和“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战略上造成对日本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从抗战全局来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特别是从1941年起,日军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1942年,日军在华北、华中有55万余人,其中用于巩固占领区的约有33.2万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担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1940年8月,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获1.8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

谈起百团大战,亲历这次战役的聂荣臻满怀胜利豪情地说,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前后历时3个半月。这次战役,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严重打击了敌人妄图分割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钳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全国军民莫不感到欢欣鼓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承担着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展对日伪军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承担起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

事实是最好的证人。当日本宣布投降时,长期在东北战斗的,在华北、华中等地包围各重要城市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队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 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

中国共产党树立了英勇抗战的楷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其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伤亡达600余万人。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等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群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共产党人,为抗战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

正如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政治报告中指出的:“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军事报告,说道:“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就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是正确的。”

篇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从日本战史资料看中共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开辟的。敌后战场自开辟之日起,就被日本当局和侵华日军视为心腹大患,实施了欲置之于死地的灭绝政策。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紧紧依靠群众,将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了攻不破、打不垮的坚强堡垒,不但有效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而且在战略上牢牢牵制住了侵华日军,使敌后战场逐渐上升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透过战时日本档案资料和战史资料,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壮大(1937—1940年)

1937—1940年是敌后战场开辟、形成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侵华日军为维护占领区的“治安”,发动了以敌后战场为目标的“治安战”,其重点是华北地区,百团大战后扩展到整个敌后战场。

“七七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先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937年末,华北、华东的大片领土和北平、天津、上海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共应进行以游击战为主体的持久战。按照游击战方针,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和华中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6个抗日根据地,标志着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抗战,一开始便被日军视为心腹大患。1937年12月22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方面军占领地区治安维持实施要领》中,就把对八路军进行“讨伐”列入作战计划。从1938年开始,日本华北方面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肃正作战”。据日本华北方面军独立混成旅团直属第三大队作战主任田副正信少佐回忆,该旅团1938年4月在河北涞源、灵丘等地对八路军进行“肃正作战”,一年间进行了50次作战,“我军屡次讨伐,土匪被消灭了,但八路军的势力却逐步扩大。”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副参谋长的武藤章大佐回忆说,1938年秋,日军华北占领区“治安恶化”,尤其是共产党军队以山西省山区为根据地,“巧妙地开展游击战,在日军防守的缝隙中猖狂地扰乱治安”。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从1937年底到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八路军已成功地在日本占领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入日军后方的一把利刃。

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2月6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在《1938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中,规定日本中国派遣军“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准备扩大占领地区,而将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这里所谓的“治安地区”,主要是指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4月2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制订了《治安肃正要纲》,计划从1月至10月分3期进行。在制订计划时,日军还比较注意占领区内国民党残余军队的存在,到第三期“肃正作战”中就完全将重点指向了八路军。

1939年9月23日,日本大本营在给日本中国派遣军的《大陆命第363号》命令中提出:“大本营的企图是希望迅速处理中国事变。”当时,日本中国派遣军拥有24个师团、1个骑兵兵团,其中14个师团即56%的兵力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表明日本对华作战重点开始向敌后战场转移。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震动中外的百团大战。据《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记载,“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百团大战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也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以治安第一为基调”“一切施策均集中于剿灭中共势力”。由此表明,以百团大战为标志,日本将对华作战重点指向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也标志着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1943年)

1941—1943年,日本继续将敌后战场作为对华作战的重点,对敌后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治安战”,敌后战场进入了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紧紧依靠群众,挫败了日军的“治安战”,承担了中国抗战主战场的重任。

从1941年开始,日本华北方面军将“治安肃正”作战上升为“治安强化”作战,强调“肃正的重点依然放在剿共上”,军事作战“主要是对共产党根据地进行歼灭战”。此时,日本华北方面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所谓的“总体战”,即以军事为主要手段,辅之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手段,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对游击区进行“蚕食”。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剿共施策要纲》中写道:“关于摧毁敌人大根据地问题,除按照上级司令部的计划指导直接消灭共产党的势力外,还要全力捣毁其各种机关设施(司令部、行政公署、补给、修理、贮藏、金融、通讯、教育设施等),铲除地下组织,毁坏生活资源,以经济封锁相配合,使其不得已而放弃根据地。”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烧光、抢光、杀光“三光”政策。经过日军1941年的“扫荡”作战,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但并未被摧垮。面对日军残酷的“扫荡”作战,中共中央推出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后来归纳为“十大政策”,使各抗日根据地更能适应 “治安战”的残酷环境。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企图将中国从南进的基地变成南进的“总兵站基地”。1941年12月3日,日本大本营在《大陆命第575号》中规定,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总目标是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总任务是在占领区“迅速恢复治安”。为此,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作战更加残酷。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中将指出,由于日本南进,中共会频繁发动反攻及破坏工作,“必须在敌人发动反攻之前,先发制人,更加主动作战,提高治安,谋求安定。”这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未减轻中国抗战的压力,反而使日军更加重视对抗日根据地的“治安战”。1942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加频繁,仅1月份就高达1682次。与华北的“治安战”相呼应,日军在华中对中共领导的新四军敌后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乡”作战。

1943年,日本继续将对华军事作战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3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在一次讲话中叫嚷,“要加以铁锤般的打击”“彻底剿灭华北治安之癌——中共军队”。4月8日,日本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有末精三少将在部长会议上提出,“中国问题的重点是粮食、物价和共产党三大问题”。

总之,从1941年至1943年,由于日军以重兵围剿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进入了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坚持持久抗战,使日本妄图将中国变成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总兵站”的希望化为泡影。

敌后战场的反攻与胜利(1944—1945年)

1944—1945年是中国敌后战场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的时期,也是日本对中国敌后战场的“治安战”走向彻底失败的时期。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海上交通线被切断,难以保持本土与南方战线的联系。为挽救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日本计划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的以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目标的“一号作战”,这就必然减少对中共敌后战场进行“治安战”的兵力,从而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机。1943年底,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对经过日军3年“扫荡”作战的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的情况作了如下估计:“日军占领着中国东部的重要地区,重庆政府被压迫于黄河以南的内地及山岳地带,仅仅保住了残余势力。与此相反,中共军队乘日军转用减少之机,在华北、华中富庶地区建立了牢固的地盘,取得了巩固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拥有强大的势力„„他们的首脑部在长期的逆境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苦难的历程,其坚强意志和智谋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华北方面军预计,当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时,中共敌后战场必定会进行反攻。

1944年,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各抗日根据地确实开始了局部反攻,并尾追日军,在新的敌占区开辟和扩大根据地,缩小了日本占领区。在“一号作战”期间,日本参谋本部次长秦彦三郎中将向大本营报告说,“原日本占领区的治安急剧恶化了。”此时,日军已无力对中共敌后根据地发动攻势,只能收缩战线,退守重要地区和铁路两侧地区。同时,中共军队已成为日本从中国攫取、运送物资的最大障碍。到1944年底,日本占领区缩小到“点”(城市)和“线”(重要交通线两侧),而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显著扩展,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1944年,中共敌后战场通过局部反攻,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总人口从8000万上升到9000万,抗日武装正规军由47万人上升到65万人,成为1945年中国对日反攻作战的主战场。

进入1945年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继续败退。在中国战场,既要面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又要准备应对美国在中国沿海登陆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从1945年开始,敌后战场展开了以攻占战略要地为主要目标的春季和夏季两大攻势作战,使敌后抗日根据地迅猛扩展。日军面对中共军队的反攻,步步后退,已不能对敌后战场进行“治安战”,从而宣告了日本对敌后战场“治安战”的彻底失败。

篇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5讲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国民党当局一次次屈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成立满洲国后,并将其侵略势力向华北渗透,向中国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国民党当局在日本的淫威面前又一次屈服。

1935年5-7月《何梅协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

1936年6 月日本关东军潜入察哈尔境内偷绘地图,不服国民党军守卫官兵检查,被拘留。日本以中国军队“侮辱”日本军人为借口,不依不饶,借机提出许多要求。南京政府屈服于日方压力,被迫签订《秦土协定》 :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

2、民族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全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的党派、团体、学者名流、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谈判,共同成立国防政府;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发起人、工农红军首先加入。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北平学生运动,抗日游行,“打倒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迅速波及全国,从学生示威游行到工人罢工抗议,再到爱国人士及团体、海外华侨等,对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镇压抗日运动进行抗议,发出爱国救亡呼声。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作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国难当头,应该立即承担起将各种抗日力量汇集起来,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

1935年12月,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全国政治形势、军事策略、党的路线策略等,分析抗战中中国社会各阶级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同时指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应停留在下层,还应包括上层。党的路线方针策略是发动、团结、组织全国各民族一切革命力量,“抗日反蒋(集中精力围剿红军)”。并对农业、工商业政策做了调整,以建立更稳固更广泛的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后,中共中央加强统战工作,积极促进一二九运动的发展,与国民党上层、军队将领宣传抗日主张,争取同盟军。西北地区,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1936年党分别与张学良、杨虎城等秘密接触,说服他们接受停止内战、互不侵犯、加强联络、联合抗日的主张。年底西北大联合局面形成,对稳定全国局势、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蒋介石态度转变:

中共放弃反蒋,积极倡导国共二次合作。强调,只有国共重新合作,以及全国各党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2日,攘外必先安内。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五项条件,其主张的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国民党上层的赞同;谈判达成六项条件-------结束十年内战,为国共二次合作做好准备。二、七七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

2、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共筑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三项基本要求(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重申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

3、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转变:不承认的合法地位(庐山谈判)

4、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联合抗日的必要-----正面大规模开战------改编红军主力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体现国共合作中中共的诚意,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内容。

1937年9月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开辟敌后战场与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主张实行全国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国民党***,给人民以民主权利,改善民生等。

2、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坚持***,只实行单纯的政府与军队的抗战,拒绝实行有利于抗战的民主、民生方面的改革,限制人民力量在抗战中的发展。

3、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党全面抗战的政治主张,为长期抗战、夺取胜利指明方向。

到敌后去,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打败日寇!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平型关大捷-----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振奋军心民心,提高共产党的威望。

5、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与人民军队阔步敌后:

台儿庄------敌强我弱,片面战争与单纯的防御方针,国民党腐败,正面战争日益被动,大片沦陷,民不聊生;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滔天罪行。

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共中央在敌后,发动、武装群众,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逐渐收复国土。

游击战,不仅给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部队以有力支持,也迫使日军将更多兵力转移到对占领区的防守,使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起到重要作用。

6、《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战局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许多人对战争的发展形势认识不清。亲日派散布“亡国论”,片面强调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鼓吹“再战必亡” 汪精卫

主张妥协投降,宣传“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

公开投敌

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战胜日本 蒋介石

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担心共产党力量的增长和影响扩大

全面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为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7、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工作

8、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不同阶级、不同的抗战路线,统一与独立,团结与斗争

王明右倾错误思想

以“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放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为主要特征的。

六届六中全会: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遏制国民党的反共逆流

1、抗日战争向相持阶段过渡 日本对国民党政府政策的改变

投降分裂成为时局的最大危险

团结抗战局面出现危机

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广州沦陷,日军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困难。到一九三八年为止,日军伤亡达四十四万七千多人。军费开支剧增,人民生活日益贫困。人民的反战情绪在增长。由于战线的延长,日军的兵力更加不足。这些是日本政府非常忧虑的事情。中国虽然受到严重损失,但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猛烈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抗击着四十万日军。国民党政府仍保有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拥有很大的兵力和日军对抗。国际上,苏联继续援助中国抗战。英、美、法等国由于不满日本对华侵略的扩大,对中国的抗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和日蒋矛盾的无法调和,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和短时期灭亡中国的幻想,迫使它不得不下决心应付持久的战争。战争的长期化、国内的困难以及外交上的孤立,使日本政府“重新检讨对华国策”。它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在策略上作了新的修改。

对国民党政府实行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把重视国民党正面战场、轻视广大的敌后人民战争的战场,改变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本希望经过这一改变,不仅能够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而且可以诱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在其统治区内扶植傀儡,发展汉奸组织。这样,日本在占领武汉以后,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敌我相持阶段。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关于抗战问题,全会虽然声言“坚持抗战到底”,但是按照蒋介石的解释,所谓“抗战到底”,就是恢复芦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就是说东北不要了,华北也可仅维持形式上的统治,只要能保存华中华南就可以罢战言和。

华北各地共产党的竞起”,国民党处于“艰险”的环境中。长此下去,就不免“趋于消灭”。蒋介石说这是他“夙夜不能忘怀的衷心忧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的***,加紧进行反共斗争。会议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

限共 反共摩擦事件连发

2、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相持阶段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提出坚持团结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民族利益第一,阶级利益服从全民族利益反对妥协,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使全党思想一致,也加强宣传,争取党外许多人士的理解与支持。

为反对投降、振奋民心、锤炼队伍,组织大规模破袭-------百团大战。极大振奋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以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蔑视,并支持了正面战场,遏制了国民党投降暗流,对时局好转起到积极作用。

3、沦陷区,党的地下组织以秘密方式开展抗日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

4、在国民党统治区做艰苦的统战工作:宣传政治主张,发动工农及各阶级阶层支持前线及敌后抗战,协助民盟等中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织成立,巩固并发展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级组织。

5、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国民党顽固派围攻,九千人大部分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遇害。

五、加强根据地各项建设和克服抗战面临的严重困难

1、游击战成为抗日战争的基本形态。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分散游击,积小胜为大胜,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发展长大自己。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全面贯彻及实现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三三制”-----政府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三分之一,共产党在政府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优势是靠政策的正确、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人民的拥护来实现的。讲究民主与团结合作,不专制。重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级利益,改良工农生活。

2、抗战面临的严重困难

日本为把中国变成其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在占领区进行大肆的殖民统治及经济掠夺;大批国民党要员以曲线救国为借口投敌反共;国民党顽固派也想借机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物资,并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国民党统治区特务机构暗杀共产党人,以致敌后军民伤亡惨重,抗战面临最严重考验(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 万锐减至40万)。

思想上:困难是前进中的暂时的,要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

军事上:灵活的地道战、麻雀战、敌后武工队、水上游击战等,反清乡、反扫荡,以小胜积大胜。

政治上:精兵简政,减少税负,协调各阶级各阶层利益关系;实行“三三制”政权政策,调动敌后各阶层抗战积极性;开展拥政爱民等运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军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渡过难关,巩固政权、争取抗日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时期,当积累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领导经验,并培育出具有特殊内涵的“延安精神”----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倡导并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提出并制定持久战等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实行一系列有利于抗日、民主、团结、有利于改善民生、调动各阶级各阶层参与抗战及生产积极性的措施,遏制了国民党的反攻逆流,维护了抗日大局;积累了执政经验;人民革命力量也得以发展壮大,并成为对日反攻的中坚力量。

上一篇:数学组长校本培训总结下一篇:军训服义捐及探访敬老院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