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2024-05-04

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共10篇)

篇1: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一、不正确的姿势:长时间的不良坐姿、不良站立、不正确的躺卧以及常处于特殊体位。

二、急性腰扭伤:不正确的姿势,搬、抬重物,或腰部活动时肌肉未能适应、腰部活动范围过大。

三、劳累:平时运动或劳动较少,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较多或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后感到疲劳。

四、退行性改变及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自然退化。骨质增生可刺激组织或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五、腰椎间盘突出:由于退行性改变,经常挤压或外伤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篇2: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2、维生素D能辅助钙、镁的吸收。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禽蛋、鱼肝油等。

3、维生素C可用于修复组织,减轻背部肌肉紧张。常见的豆芽、辣椒、新鲜绿叶蔬菜及水果都富含维生素C。

4、当背痛发作时,立即饮两杯水有利于减轻疼痛。正常机体每天至少需要8杯水,以免酸类废物过量堆积。

营养食谱

乌鸡生地汤

[ 用料 ] 乌鸡 1 只,生地 120 克,饴糖 120 克。

[ 制作 ] 将鸡去毛和内脏,洗净,入生地及饴糖于鸡腹内,用水炖至鸡熟烂时,去生地吃肉。每月2只。

[ 功效 ] 益肝肾,强腰背。

母鸡熟地粥

[ 用料 ] 黄母鸡 1 只,熟地 90 克,杏仁 10 个,粳米 60 克,酒 60 毫升。

[ 制作 ] 将鸡去毛及内脏,切块后加水四大碗,煮剩两碗半,下米煮粥;另将熟地切碎,与杏仁、酒同入粥中,再煮片刻,待粥熟后调味食用。

篇3: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1临床资料

2011年1-12月共收治疑似颅内感染患儿874例, 均给予做腰椎穿刺, 术后并发腰背痛的有116例, 其中男64例, 女52例。年龄8个月~14岁, 其中3~7岁年龄段最多。疼痛多发生在术后6~24h内。仅表现腰背痛54例, 腰背痛伴有站立时上身前倾或后仰、不能直立行走和平卧等运动受限者26例, 因疼痛难忍而哭闹着36例。

2原因分析

2.1 恐慌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长对腰穿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担心腰穿后孩子不聪明, 会变傻或留下后遗症, 以致造成恐慌心理并影响到年长患儿, 使其压力增加、不配合导致穿刺过程不顺利。

2.2 穿刺因素

穿刺针的粗细、位置及过程是否顺利, 与疼痛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患儿不配合导致穿刺姿势不当, 造成穿刺困难, 反复穿刺而损伤韧带和肌腱。另外穿刺针的大小不当, 粗大的穿刺针损伤棘上韧带, 损伤后愈合缓慢也是造成腰背部疼痛的原因之一。

2.3 特殊体位保持时间过长

腰穿前先给患儿摆好体位, 然后再局部消毒处理, 直至操作结束。术后要去枕平卧4~6h。由于长时间的特殊体位, 腰背部的肌肉和韧带过度紧张而引起疼痛。

3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腰穿前做好心理疏导。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知识, 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腰穿有抵触情绪, 因此护士应向家长和年长儿说明腰穿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不能因为顾虑重重而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改变其错误的观念, 消除顾虑, 取得配合。允许家长陪伴, 以减轻患儿紧张和陌生心理。

3.2 提高穿刺成功率

3.2.1 穿刺者的选择:

穿刺者应选择操作熟练、穿刺技术精湛、心理素质好、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 避免因穿刺水平不高而对患儿造成伤害。

3.2.2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和大小适宜的穿刺针:

以3~4或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 穿刺针选用5ml注射器针头或7号穿刺针。

3.2.3 术中配合:

若患儿有激烈头痛、频繁呕吐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可于术前30min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 颅内压降低后再行穿刺。对烦躁不安的患儿, 术前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如安定、苯巴比妥。协助患儿保持正确体位防止乱动, 以免发生断针、软组织损伤及穿刺部位被污染。

3.3 术后体位的改进

传统的体位要求是术后给予去枕平卧4~6h, 这样小儿容易产生紧张, 腰穿处肌肉疲劳。为此我科给予适当的调整, 采取去枕自由体位, 在保证头部不抬起的条件下, 允许左右侧卧。对于惯用枕头者, 平卧时在其头后放一个3~5cm的薄枕, 使颈部肌肉松弛。腰背部也可垫一薄枕, 以防止穿刺后腰背不适。

3.4 疼痛的护理

由于对疼痛的感受个体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较多, 每个患儿对疼痛的描述也不尽相同, 故应准确评估患儿的疼痛以及对疼痛的耐受, 以决定用何种止痛更为合适, 尽量使患儿处于无痛状态。

3.4.1 轻度疼痛:

给予局部热敷、按摩。用50℃左右的热毛巾热敷, 15min/次, 1~2次/d。嘱家长给患儿讲故事、做游戏、听轻音乐分散其注意力。

3.4.2 重度疼痛:

可以口服止痛剂和局部外涂扶他林软膏等。还可外加理疗, 如TDP局部照射、红外线照射等, 1~2次/d, 30min/次。

4讨论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护士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儿及家属, 改变错误认知是提高腰椎穿刺依从性的前提。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 消除了错误认识, 减轻了焦虑和恐惧, 在腰穿过程中能积极配合减少损伤, 以至于减少疼痛的发生。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患儿腰背部的疼痛得到缓解。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腰穿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874例腰穿患儿进行观察, 分析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减少腰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本组患儿腰穿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为13.27%, 与患儿的心理因素、正确体位、配合与否、脑脊液压力、穿刺针的粗细及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有关。结论:对腰穿患儿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 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儿童,腰穿,疼痛,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宋红艳.腰椎穿刺术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2) :76-77.

[2]张庆民, 王道斌.腰椎穿刺术后腰背部疼痛24例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4) :305-306.

篇4:肌肉酸痛的原因

通常认为,肌肉酸痛和肌(jī)肉内部的能量代谢有关。如果你参加一场篮球比赛,在比赛中要来回迅速地奔跑和做各种动作,这样你全身的肌肉,特别是腿部的肌肉就交替进行着剧烈和迅速的收缩。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则由肌肉内供能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来供应。

肌肉组织内的化学变化有两种:一种是无氧代谢(没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另一种是有氧代谢(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在无氧代谢中,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和肌醣元等物质(这些都是供给能量的物质)分解,同时放出能量供给肌肉收缩。肌醣元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分解产生乳酸。在进入有氧代谢时,乳酸就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乳酸在氧化时也放出能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乳酸都被氧化,被氧化的只有少部分,剩下的乳酸在肝脏重新变成醣元。

缺少经常锻炼的人,偶而参加剧烈的运动,由于肌肉的血液供给不足,氧气缺少,这些乳酸就不能及时处理掉,而积累在肌肉中。由于过多的乳酸刺激了肌肉中的化学感受器(感受化学物质刺激的组织)或由于这些物质的积聚增加了渗透压,使肌肉组织吸收较多的水分而产生局部的肿胀,这都会使肌肉产生酸痛的感觉。这种现象没有多大害处,经过几天就会消失。如果酸痛太厉害,可以用热水洗个澡,在痛处进行按摩,或用松节油揉擦,这样能促进血液的循环,酸痛就可以减轻或较快地消失。

近来也有人认为,肌肉酸痛是由于运动的肌肉疲劳时,肌肉内部有局部肌纤维放松不充分,产生轻微痉挛,在这种状态下,肌肉内的血管受到压迫,血流受阻,肌肉缺血缺氧,这样就产生肌肉发硬和酸痛。这时,适当地牵拉这部分肌肉,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使肌肉放松,肌肉酸痛现象也就得到减轻或缓解。

篇5:背部和胸部酸痛是什么原因

(2)椎间盘破裂,韧带扭伤和肌肉撕裂为突然发病,症状常在举重物后24小时内开始,特定部位局部压痛和肌肉痉挛是有意义的,提示为背部本身的病变而不是骨盆内或腹膜后疾病,CT扫描或MRI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纵轴空腔变形的图像。

(3)骨折与骨折脱位可通过病史,创伤的性质,X线检查,CT扫描,骨扫描(如99m锝焦磷酸盐标记)来排除。

(4)椎体后小关节的慢性关节炎通常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有关,前者有骨关节炎的特殊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后者有神经根激惹症状,过度伸展通常加重受累椎体后小关节的疼痛。

(5)较年轻的成人逐渐发生的下背部痛提示潜在的骨异常,如脊椎前移或脊椎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椎炎或骶髂关节炎);青春期发病高度提示脊椎关节病,盆腔与腹膜后疾病有相应的症状,无腰部的局部体征。

(6)肿瘤与感染较难诊断,可类似破裂的椎间盘,占位性肿瘤常由CT,MRI或脊髓造影诊断,脑脊液检查不一定能鉴别肿瘤与椎间盘破裂,两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都可以升高,但此项检查在诊断脑脊膜炎和其他感染是必要的。

篇6:缓解背部酸痛九法

1.不要娇惯自己

无论你的背部疼痛是令你难以忍受,还是只是个小烦恼,大概你都不想让它更加剧下去。适当休息是可以的,但请不要过于放松自己超过一二天,娇惯自己会加深和延长疼痛感。相反地,低体能运动,例如步行或游泳,可以加快背部肌肉的血流量,有助于放松肌肉。

2.避免成为“周末战士”

医学专家表示,一般说来,那些经常锻炼的人比较少出现背部疼痛问题。但在周末或假期,如果你这时候突然大量锻炼,不但不能练回你工作时间的运动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你的肌肉处于长期不活动的状态。在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每天都进行健走。这是解决脊椎问题的最佳处方了。

3.适当的休息

每隔半小时,从你的电脑面前走开,或从沙发上站起来,做伸展运动:将你的双手放在你的臀部上,抬头看着天花板,将背部向后弯曲。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你的背部并没有得到放松,站起来可以保护椎骨受压。

4.选择一个合适的胸罩

胸部丰满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背部问题,请确保你穿的是合适尺寸的胸罩。合适的胸罩有助于分散胸部的重量,还能防止你过于弯腰驼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做缩胸手术,通常可除去1-6磅的份量,这样是有益解决背部问题的。

5.重新配置你的电脑位置

当人们在进行笔记本电脑上工作时,眼睛经常朝屏幕向下看,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容易感到紧张。显示屏的高度应该与视线水平平行,肘部和肩部呈90度。如果你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考虑买个单独的键盘,这样做符合人体工程学。

6.给你的脊椎提供一个支撑物

你的下背部通常是呈靠内的曲线形式,但大部分椅子都会让背部向外突出,保持脊椎中立且向内弯曲的关键是缓冲腰部的力量。放一卷纸巾或一个腰枕在你的背后,在车内或公共场合可以放你的外衣在你的背后。一旦你的下背部得到支撑,你的脖子和上背部就可以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了。

7.找到受压的穴位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帮助减轻背部疼痛。如果你害怕针头,可以尝试指压按摩疗法,这种疗法可以按摩穴位。平日时常得不到放松的人,通常建议使用按摩或针灸患者肌肉,甚至采用物理治疗。

8.减轻压力

当你情绪上处于艰难时刻的时候,体内会产生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可导致你情绪上和身体上的痛苦。减少焦虑,经常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必要的时候可采取心理治疗。

9.活动你的身体重心

虚弱的腹部肌肉和背部问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好的锻炼地点是地板。脸朝下趴在地上,弯曲自己的手臂和脚趾向上移动到同一个直线上。

(1)保持这个姿势30-60秒,为了让这个动作更有难度,向上推动并伸直手臂;

(2)如果可能的话,先将重心都停留在左脚,抬高并伸直你的一个手臂伸向天空;

篇7: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1 工程概况

既有建筑1#、2#、3#居民楼均为7层框架结构, 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基础埋深为2.2m, 持力层为粉质粘土层, 总建筑面积约为12500m2, 于2006年7月开工, 2007年9月经竣工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北侧在建项目拟建7幢12~1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 设二层地下室, 采用筏板基础, 总建筑面积82483m2, 于2013年2月开始基坑开挖施工;南侧在建项目项目为商业综合体, 共分A、B、C、D、E、F共6个区, 其中与1#、2#、3#楼毗邻的C、D区为住宅及商铺地块, C区设二层地下室, D区设一层地下室, 采用灌注桩及预应力高强管桩基础, 于2013年2月开始基坑开挖施工。现居民诉称受毗邻南、北两侧项目基坑工程施工影响, 其房屋出现裂缝等损伤。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委托对该3幢建筑物损伤状况进行调查, 并对损伤原因、责任方进行鉴定, 作为后续加固、修复处理以及经济赔偿等的主要依据。

2 居民楼与相邻南、北两侧基坑相互位置关系

1#、2#、3#居民楼均由两个结构单元组成, 平面布置均呈矩形, 房屋纵向为东西向, 1#、2#、3#楼由西至东并排布置。居民楼北侧基坑的开挖深度约10m, 其南面基坑坡顶距离居民楼外墙约12m;居民楼南侧C、D区基坑排桩支护边界距离居民楼外墙约25m, 室外地面与D区基坑底面高差约6.5m, 与C区基坑底面高差约10.4m;1#、2#、3#楼与南、北侧毗邻基坑平面位置关系及剖面高程关系详见图1、图2。

3 两侧基坑设计与施工情况调查

北侧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0m, 采用土钉墙、局部桩加锚索支护方案, 主体结构采用筏板基础;南侧基坑开挖深度约6.5~10.4m, 上部3m内采用1∶1放坡支护, 下部C区、D区采用灌注桩与预应力锚杆的组合支护体系, 主体结构采用灌注桩及预应力高强管桩基础。以上南、北两侧基坑支护设计等级均为一级, 基坑侧壁土层主要有素填土、粉质粘土、圆砾、含角砾粉质粘土及砾砂, 地下水位埋深为2.00~3.40m。

该两个项目均于2013年2月开始基坑开挖, 2013年4月底, 北侧基坑已挖至基底, 东南角进行筏板基础施工;南侧C区、D区基坑围护桩已施工完毕, D区商铺区域土方开挖至基底, C区商铺区域正进行土方开挖。在陆续完成地下结构后, 北侧靠近居民楼的基坑侧壁约于2013年6月22日完成土方回填, 南侧靠近居民楼的D区基坑侧壁约于2013年7月底完成土方回填。

4 基坑及安置房变形监测情况

2013年4月25日~8月12日期间对基坑及居民楼变形进行监测。

(1) 基坑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期间北侧基坑累计最大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明显大于南侧基坑, 且其中2#楼靠近北侧基坑的测点14~测点16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显著大于其余各测点。

(2)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期间南侧基坑、北侧基坑测点的累计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无明显差异。

(3) 地下水位变化:相较于南侧基坑外侧测孔, 北侧基坑外侧测孔的地下水位明显更低;监测期间南侧基坑外侧测孔有若干周期地下水位变化超过报警值。

(4) 居民楼沉降:6月30日前的10次监测数据表明, 安置房部分测点沉降速率大于0.10mm/d;7月20日至8月12日最后2个周期各测点沉降速率已趋于收敛, 并小于0.04mm/d, 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北侧靠近居民一侧的基坑侧壁6月22日完成土方回填) 。1#楼最大沉降量为7.35mm, 2#楼最大沉降量为8.99mm, 3#楼最大沉降量为4.10mm, 该3栋楼沉降量最大的测点均位于安置房北面 (靠近北侧基坑) 。

(5) 居民楼倾斜:监测期间各测点倾斜值无明显变化, 但居民楼整体向北侧即向北侧基坑倾斜, 其中位于2#楼北侧的测点13、测点16、测点19的倾斜值超过或接近规范限值H/450 (实测最大倾斜值为H/404) 。

5 居民楼周边地面等损伤状况调查、检测

居民楼与南侧基坑之间的水泥路面存在若干平行于基坑的通缝, 其中多数为水泥路面施工缝, 部分为裂缝;居民楼外墙墙脚与室外散水普遍脱开, 最大脱开宽度为7.3~16.5mm。监测期间以上裂损无明显变化。

6 居民楼开裂状况调查、检测

除1#楼个别梁粉刷面层局部开裂外, 该3栋楼其余柱、梁、板等承重结构构件未见明显裂缝, 但填充墙体等非承重构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状况, 且底层杂物间开裂情况明显较二层以上严重。

外墙、楼梯间及底层杂物间:填充墙体裂缝主要表现为竖向开裂或与框架、地面连接处脱开, 少数墙体出现斜裂缝, 尚存在局部变形缝处墙体瓷砖面层空鼓、落水管与外墙连接处破裂等问题;所检填充墙体裂缝宽度最大测读值1#楼为1.24m, 2#楼为1.30mm, 3#楼为1.63mm;墙体与框架、板底脱开宽度最大测读值为8.0mm, 与地面脱开宽度最大测读值为33mm, 均出现在2#楼。

二~七层住宅内部:填充墙体裂缝主要表现为门窗洞口周边开裂或与框架脱开, 个别墙体、阳台栏板面层瓷砖空鼓、开裂, 个别厨房吊顶、卧室衣柜与主体结构脱开;所检裂缝宽度最大测度值1#楼为0.90mm, 2#楼为0.94mm, 3#楼为0.38mm。监测期间以上裂损无明显变化。

7 安置房损伤责任分析

7.1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评价

南、北两侧基坑支护设计的安全等级均取一级, 符合规范要求。其中南侧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选型合理, 其较好的基坑变形控制及截水帷幕可大幅减轻对周边既有建筑的影响。

北侧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土钉墙, 未设置截水帷幕;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表明, 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 (3) 圆砾层, 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强, 抽水试验数据表明, 降水影响半径为154~303m, 远大于居民楼与南、北两侧基坑之间的距离。表明其设计选型不合理, 其墙面泄水孔将导致基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 并可能导致流沙、流土, 监测数据亦表明北侧基坑外侧测孔的地下水位明显较南侧基坑低, 以上将导致周边浅基础既有建筑一定程度的附加沉降;同时理论及监测数据均表明, 北侧基坑土钉墙支护结构的累计最大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值明显大于南侧基坑, 也将对周边建筑物的浅基础持力层造成一定的影响。

7.2 损伤责任分析

该3栋居民楼均采用浅基础, 现沉降量最大的测点均位于居民楼北面, 3栋居民楼均整体向北侧即金鸡小区基坑一侧倾斜, 且底层杂物间开裂情况明显较二层以上严重, 以上均表明居民楼现有损伤呈现不均匀沉降特征, 其主要责任为北侧基础工程施工对周边土层的降水及土钉墙基坑支护结构较大的变形;同时, 以下因素亦可对居民楼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并出现部分损伤:

⑴南侧基坑北面支护桩采用冲击抓斗成孔, 在圆砾等硬壳层中有冲击振动;

⑵监测期间南侧基坑外侧测孔有若干周期地下水位变化较大;

⑶由于混凝土与填充墙体间线膨胀系数的差异、墙体自身施工质量及构造状况等, 不排除在南、北两侧基础工程施工之前即已出现少数填充墙体与框架脱开或开裂;结合居民楼的结构传力路线等分析, 现个别钢筋砼梁粉刷面层开裂、个别墙体局部渗漏、霉变的产生原因与相邻两侧基础工程施工之间无必然联系。

8 1#、2#、3#楼现有损伤对主体结构的安全影响分析

居民楼1#、2#、3#楼现有损伤主要为倾斜与围护结构构件开裂。现居民楼整体向北侧基坑倾斜, 其中1#、3#楼各测点倾斜值未超过规范限值, 2#楼测点13、测点16、测点19的倾斜值超过或接近规范限值H/450;但鉴于现安置房各测点沉降速率已趋于收敛、监测期间安置房各测点倾斜值无明显变化、且安置房相应受力部位未见明显裂损, 安置房现有倾斜尚未对主体结构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居民楼为现浇钢筋砼框架结构, 该3栋楼柱、梁、板等承重结构构件未见明显裂缝, 仅填充墙体等非承重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状况。

现南、北两侧基坑土方已回填, 基础工程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降水等不利因素已消除, 结合以上分析表明, 现状居民楼主体结构的安全性能相较于损伤前无明显变化, 但已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建议及时对居民楼现有围护结构构件裂缝及周边地面裂缝进行修复;鉴于南、北两侧在建项目尚未完工, 应在后续施工过程继续进行必要的变形监测。

9 结语

基坑工程尤其是深基坑工程涉及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领域, 综合性较高, 影响因素多。基坑工程土方开挖、降排水、支护结构变形等均可能对周边既有建筑造成损伤。当既有建筑相邻两侧均有基坑工程施工, 且基坑工程施工已经给建筑物造成损伤时, 损伤状况及原因的鉴定就变得更加复杂。在既有建筑物与基坑相互位置关系、工程地质状况、建筑物结构型式、基础类型、基坑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等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造成建筑物损伤的各种可能因素, 结合必要的检测、监测, 从而分析造成建筑物损伤的主要原因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因素, 并评估损伤对建筑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妥善的处理纠纷、争议、经济赔偿等后续工作提供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

参考文献

[1]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 120-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3]GB 50292-199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篇8: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关键词: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机理;预防与治疗;

1前言

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特别在突然加大运动量、非习惯性运动及力量训练后24h 发生的特有的肌肉酸痛,由于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后即刻, 而是在运动后数小时, 所以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和(或)伴有肿胀、僵硬等症状。48h 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轻。该症状的发生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特点为酸痛的延迟性及其发展过程的相对独立性。DOMS 是否表明骨骼肌损伤, 是否影响运动训练, 必须对DOMS 产生的机制及程度的评价作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预防和治疗DOMS, 利于运动训练和比赛。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生理学,体育运动训练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期刊,专著,并通过专业网络(中国期刊网)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源。

2.2实验法

2.2.1实验对象

北华大学参加校田径运动会的男短跑运动员,共46 人,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人,两组年龄、体质无显著差异,随访时间为两周。

2.2.2实验分组

对照组:按常规训练要求组织训练,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每周两次训练,40 min/ 次。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运动员讲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使运动员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做初步的自我治疗。

2.2.3实验过程

静力牵张练习:拉长肌肉起始点,尽量保持30~60 s ,以缓解肌肉痉挛。

按摩、理疗、热水浴:以加快代谢产物的排出,缓解肌肉酸痛。

针灸:选用阿是穴,以疼痛点为进针点,“斜刺”法,贯穿整个肌肉。

2.3访谈法

在训练进行两周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延迟性肌肉酸痛出现的情况,因延迟性肌肉酸痛而请病假的情况。病假以本院医院及附属医院出具的病情证明为准。

2.4数理统计法

两组间比较采用U 检验。

3研究结果与分析

两组研究结果见表1:

试验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率、请病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1) ,试验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实验结果显示,采取了干预措施后,运动员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措施是有效的。通过采取上述多种形式的措施可以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和减轻其发生的程度。在比赛前的2 周教学训练中,适当地给运动员讲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机制 、临床表现、处理办法,在教学中处理好准备活动、练习、放松活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

4延迟性肌肉酸痛形成机制的分析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已持续100 余年,关于其发生机制的学说众多,关于延迟性肌肉酸痛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延迟性肌肉损伤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肌肉痉挛学说和组织撕裂说,急性炎症反应学说等。

4.1延迟性肌肉损伤(Delayed Onset Muscle Damages, DOMD)说

即非习惯性运动特别是高强度、长时间离心运动后,肌肉常出现变性、坏死、炎症。故认为发生DOMS的原因是由DOMD 所引起。

4.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研究认为DOMS 的产生原因是肌肉中HL 堆积所致。HL 是目前研究最多致疲劳物质之一。HL 堆积造成运动能力下降: 1) HL 解离后生成H+使肌肉pH 值下降, 抑制糖酵解酶, 抑制供能速度, 减少运动中ATP 再合成, 造成能量供应障碍。2) HL 解离生成H+与Ca2+竞争骨骼肌肌钙蛋白的结合位点, 替换肌钙蛋白中的Ca2+, 使兴奋- 收缩脱离偶联, 阻碍肌肉收缩。3) 血液pH 值降低, 造成脑神经疲劳。

4.3肌肉痉挛学说

Devries 在1966 年提出DOMS 是由局部运动单位的强直性痉挛所致,提出“局部缺血- 痉挛”假说,。认为运动引起参与工作的肌肉组织缺血, 引起一些导致疼痛物质(如P 物质等)的产生。进一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的强直痉挛,从而致使更多的致痛物质产生,当这种致痛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会刺激肌肉内的痛觉神经末梢, 引起疼痛, 疼痛又反射性地引起痉挛, 痉挛又进一步使局部缺血加剧而形成恶性循环

4.4组织撕裂说

早在1902 年,Hough 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了“组织撕裂”假说,他认为运动后发生的肌肉酸痛可能是由于肌肉和或结缔组织撕裂所致 。肌肉在离心运动中因为机械牵拉的原因而发生了损伤, 这种损伤在运动后被发展成为DOMS 。机械损伤包括细胞膜、细胞周围结缔组织的损伤和细胞骨架的损伤,主要依据有离心性运动的氧耗、能耗均少,而膜伤、酸痛却较重;运动后血液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运动后尿中三甲基组氨酸、羟脯氨酸含量均增加 。在离心运动中,肌细胞膜及周围结缔组织被重复拉长时,部分胶原断裂及细胞膜轻微损伤,肌细胞膜通透性异常,细胞内蛋白质及其他原生质流失,如肌酸激酶(CK) 释放出胞外,细胞及组织渗透压改变,钙离子大量进人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及一系列延迟性反应,细胞功能受损。Brown 等认为离心运动不导致肌细胞内质网的损伤,因为离心收缩后虽然肌肉电- 机械延迟增加,但舒张功能并不受影响,这可能是DOMS可自动消失的结构基础。收缩成分损伤是肌原纤维在受到被动牵拉时所发生的损伤和肌微丝的降解,其原因更为复杂,可能涉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及ATP 能量转换障碍。有学者认为,细胞收缩成分的机械性损伤可能与ATP 酶水解速度有关:在横桥作退让性摆动时,若ATP 酶水解速度与牵拉速度适应的话,损伤不会发生;而当ATP 酶水解速度落后于被动牵拉的速度时损伤即可能发生。有证据表明,离心运动的速度是比力量更重要的诱发DOMS 因素 。

4.5急性炎症反应学说

该假说认为DOMS 是由机械性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炎症反应,钙离子在其中起了触发作用。DOMS 炎症反应在运动后24h 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单核细胞在运动后5~11h 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在运动后96h 明显增加,嗜酸、嗜碱性粒细胞亦有所增加 。Smith 让鼠进行跑台运动后作远端跖肌组织学检查,发现肌纤维间隙内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Kuiper 让大鼠在- 10°坡度的跑台上进行下坡跑运动2h 后,发现比目鱼肌中有中性多核细胞的聚集浸润 。Armstrong发现大鼠运动后即刻肌组织间质有巨噬细胞的出现。Mishra 等人让兔进行离心运动诱发肌肉损伤,服用抗炎药物后,发现在肌肉收缩功能明显恢复的同时,肌球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强 。根据以上事实,有学者认为,大负荷运动后首先出现一个急性炎症的过程,由细胞外基质断裂所引发炎症细胞浸润、聚集,而巨噬细胞合成释放大量前列腺素( PGE2 ) ,PGE2 升高可间接通过激活疼痛感受器而引起肌肉疼痛 。

4.6肌肉温度

提高肌肉温度可导致肌肉组织损伤, 造成肌纤维坏死和连接组织分解, 从而造成DOMS。离心收缩后肌肉温度的增加比向心收缩明显, 这可以解释离心收缩导致的DOMS 症状较向心收缩严重的原因。

4.7其他学说

其他的学说包括代谢失调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收缩弹性成分张力学说、钙离子损伤学说、 “肌膜亏负”观点等。也有学者认为,DOMS 是运动疲劳的一种特殊类型。运动应激产生的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对运动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已被大多数研究证实。运动疲劳状态下,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和ATP 合成能力降低是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易于遭受氧化损伤,从而导致线粒体内多种酶活性(如ATP 合成酶系、DNA 修复酶系,抗氧化酶系及其他酶系) 改变,故线粒体的热机效率原理可作为DOMS 的一种可能性机制的观点已被学者所认识 。

5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预防与治疗

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预防、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

5.1从医学角度,可用促进恢复的中草药内服外用, 也可服用缓解肌肉痉挛药、止痛药、钙离子螯合剂。常用的是服用维生素C , 每日100mg , 持续服用30d 可预防或减轻肌肉疼痛。

5.2从物理角度,可以采用冷敷、按摩, 或电疗、热水浴等方法缓解肌肉症状。

5.2.1热敷: 应用蜡袋、热水袋等热敷, 每次半小时, 每天2~3 次。

5.2.2理疗: 周林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神灯”治疗仪等对关节及肌肉处的效果很好, 但时间不易过长, 一般20~30min 即可, 每天2~3 次。

5.2.3静力牵张: 肢体静力牵引简单有效, 队员之间可互相协调, 但时间不易太长, 中间应有休息而利于血液循环, 国内外运动员采用此法较多。

5.2.4按摩放松法: 按摩放松法是预防和治疗Doms 的主要方法, 比赛之前可自我放松,可按摩双下肢的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和上肢的肱二头肌及三角肌。在训练之后的6~8h内由队医、队员或教练进行按摩。手法是推法、揉法、揉捏法、按压法、抖动和运拉法。其中揉捏法运用的最多。揉捏法是将四指并拢, 拇指分开, 将近掌心及各指紧贴于酸痛部位皮肤上, 拇指与四指相对用力, 将肌肉略向上提起, 开始动作要轻, 待适应后逐渐加重手法。在大腿的外侧或内侧肌肉一筋膜移行处, 可采用指压法。如: 以拇指指腹由远端向近端按压, 按压时要用力均匀直到深部, 往返要几次而且结束前要施以放松手法。

5.2.5从训练角度, 在运动前后应该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在练习安排上尽量避免突然增加练习强度。应采用循序渐进原则, 将离心力量和向心力量练习交替安排, 练习后充分牵拉肌肉。实践证明, 采用训练学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漫跑、健身操、游戏等一般性准备活动目的在于适当增加全身肌肉温度、降低粘滞性、预防肌肉损伤。针对性准备活动, 例如小强度跳跃练习和小重量杠铃、哑铃力量练习可以提高机体神经、肌肉的适应性, 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症状。练习后充分的整理与牵拉活动不仅可以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 而且可以引起损伤肌肉中粘连组织的分离, 并释放出啡吠类物质, 起到止痛和提高肌肉组织痛阈的作用。此外, 练习中的负荷安排可以采用小一中一大的形式, 以及多种练习, 使不同身体部位的练习交替进行,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练习强度过大引起的延迟性肌肉酸痛。

3结论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可以预防并治愈并预防的。实验观察证实:通过物理、医学、训练等多个角度对延迟性肌肉酸痛进行治疗,运用热敷、理疗、静力牵张、按摩放松法、水按摩或桑拿浴等多种方法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1 ] 于葆,陈惠昌,高言诚,等编著. 运动医学[M] . 第2 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175 - 182.

[ 2 ] 邹亮畴. 肌肉拉长- 缩短周期研究的若干问题[J ] . 体育与科学,1999 ,20 (118) :1 - 5.

[ 3 ] 王义润,刘汉杨,胡静波编著. 运动生理学[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48 - 59.

[ 4 ] Armstrong TB. Mechanisms of exercise2induced delayed onset mus2

cular soreness : a brief review[J ] . Med Sci Spores Exerc ,1984 ,16(6) :529238.

[ 5 ] 马建,张世明,刘波,等. DOMS 的国内外研究近况[J ]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 ,4 (25) :23226.

篇9: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邹县电厂四期工程2×1000mW机组锅炉是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DBC) /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 (BHDB) 与日本巴布科克-日立公司 (BHK) 联合设计、制造的DG3000/26.15-Ⅱ1型高效超超临界本生直流锅炉, 为单炉膛, 倒U型布置、平衡通风、一次中间再热、前后墙对冲燃烧、尾部双烟道, 复合变压运行锅炉。

炉膛宽33 973.4mm, 深15 558.4mm, 高度69 700mm。炉膛四周为全焊式膜式水冷壁, 由下部螺旋盘绕上升水冷壁和上部垂直上升水冷壁组成。沿烟气流程依次布置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竖井为双烟道结构, 前/后烟道深分别为5486.4/9144mm, 前烟道布置低温再热器、后烟道布置低温过热器和省煤器, 其后布置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采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 每台锅炉配6台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燃烧器采用前后墙对冲分级燃烧技术。在炉膛前后墙各分三层布置低NOx旋流式HT-NR3煤粉燃烧器, 每层布置8只, 全炉共设有48只燃烧器。在最上层燃烧器的上部布置了燃尽风喷口 (AAP) 。

锅炉的循环系统由启动分离器、储水罐、启动再循环泵、下降管、下水连接管、水冷壁上升管及汽水连接管等组成。在负荷≥25%B-MCR后, 直流运行, 一次上升, 启动分离器入口具有一定的过热度。炉膛水冷壁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水冷壁采用全焊接的螺旋上升膜式管屏, 螺旋水冷壁管采用内螺纹管, 上部水冷壁采用全焊接的垂直上升膜式管屏。螺旋围绕水冷壁与上部垂直水冷壁的过渡方式采用中间混合集箱形式。汽水流程如下图:

2 炉膛出口烟温两侧偏差大的原因分析

1) 炉膛两侧燃料不均匀:不同粉管流动阻力有偏差, 均粉挡板开度配比不恰当或者某一侧燃烧器对应的粉管堵塞可能导致同一层同一排左右两个燃烧器出力不同, 在两侧炉膛配风均匀的情况下, 燃烧器出力大的一边风煤比小, 氧量就偏低;

2) 燃煤煤质差, 导致制粉系统分离器堵塞, 出粉不均匀。尤其是近两年, 燃煤价格上涨较多, 价格稍低的劣质煤较多的进入电厂, 煤中杂质较多, 像石块、树枝、编织袋等杂物, 不仅对磨煤机磨损严重, 还经常导致分离器堵塞, 磨煤机出粉不匀。右图为磨煤机停运后磨内及分离器折向挡板处的实际情况;

3) 锅炉两侧配风偏差大, 炉膛两侧燃烧器二次风挡板开度一侧高一侧低, 可能导致炉膛两侧二次风量不均衡;在两侧燃料相同的情况下, 二次风量大的一边燃烧充分, 燃烧不充分的一边氧量就会偏高;

4) 水平烟道、尾部烟道积灰, 结渣程度不同, 烟气挡板开度不同, 以及受热面自身结构、安装的可能的偏差都会使炉膛左右两侧烟气流动时遇到的阻力产生偏差, 从而使尾部烟道左右两侧负压出现偏差, 负压的偏差会使烟道两侧漏风量发生变化, 也会造成炉膛两侧氧量偏差;

5) 烟气挡板的开度不同, 水平烟道、尾部烟道流动阻力不同, 炉膛两侧烟气流量不同, 烟气流量偏差可能使氧化锆氧量计的灵敏度有所降低, 这可能是低负荷时氧量偏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6) 燃烬风左右两侧不均衡, 前后墙燃烬风左右两侧不同燃烬风口的挡板开度不一样, 或者某些燃烬风口自身特性不一样或者堵塞导致炉膛左右两侧燃烬风量不同, 因而烟道左右两侧过量空气系数不同, 氧量产生偏差, 另外, 炉膛左右两侧燃烬风量偏差, 可能导致烟气流向偏向某一边, 导致省煤器出口两侧氧量测点处烟气流量、负压不同, 都会影响氧量测量结果;

7) 尾部烟道漏风, 尾部烟道在正常工况下是处于负压状态下的, 两侧尾部烟道由于自身严密性不同, 负压不同, 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漏风, 氧量测点前漏风量大的一侧氧量将会偏高;

8) 氧化锆氧量计表面积灰、结渣会影响其灵敏度。另外, 氧量计所处环境温度不同, 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也不同, 测量出来的氧量也会有偏差。

3 采取措施及解决方案

结合上面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调整两侧氧量偏差调整:

1) 调整好炉膛燃烧, 包括燃料和配风, 保证炉膛火焰在中心位置, 各受热面截面热负荷均匀, 确保燃烬风两侧偏差尽可能小;

2) 加强吹灰, 防止水平烟道, 尾部烟道因积灰严重形成不正常的烟气通道, 加强对两侧空气预热器入口负压的关注, 监视并及时调整炉膛两侧出口烟温偏差;

3) 针对制粉系统两侧出力偏差大, 对磨煤机分离器内锥体挡板进行了改造, 并定期分离器清理。利用停运磨煤机的时间, 进行了分离器异物检查清理、回粉管道检查清理和分离器内锥体挡板检查。发现和处理了回粉管道堵塞、分离器内锥体挡板卡涩、脱落等重大缺陷;改造分离器挡板检查窗使易于检查, 定期清除分离器异物, 在落煤斗进口加篦子, 改造分离器内锥体挡板, 改造回粉管挡板, 调整分离器挡板的开度等, 解决了制粉系统两侧出力偏差大的问题;

4) 进行燃烧器外二次风旋流开度及氧量调平试验。

机组投入后, 对邹县发电厂#7机组进行了燃烧器外二次风旋流开度及氧量调平试验。每个燃烧器的风量大小是由风箱风压及燃烧器的风门挡板开度决定的,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燃烧器的风门开度来对单个的燃烧器风量进行调整, 同层燃烧器设置不同的外二次风旋流开度, 主要是为了克服由于风箱结构所造成的沿炉宽方向燃烧器风量分配不均, 和由于燃烧器出力不均而形成对氧的需求不一致。燃烧器配风的特点是:直流一次风+直流内二次风+旋流外二次风, 其中旋流外二次风的空气量占燃烧区域空气总流量的60%左右, 是调平燃烧器区域风量的主要手段。外旋二次风开度指示从0%~100%, 对应挡板角度变化为0°~75°。

不同燃烧器旋流外二次风开度下省煤器出口氧量分布如下表与下图:氧量沿炉宽度方向总体是呈“马鞍”形分布, 若不做调整将会造成炉宽方向的中心与两侧局部缺氧, 在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 该位置烟气中CO含量与飞灰可燃物将会升高, 从而降低锅炉热效率, 另一方面还会增加沿炉宽方向烟气的温度偏差, 易引起受热面管壁金属超温。

从调整后的试验结果来看, 改变燃烧器旋流外二次风的开度对省煤器出口氧量的均匀性有明显改善, 试验还表明:当挡板开度一定时, 随着磨煤机的启停, 煤质的变化, 省煤器出口氧量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这与磨煤机出口到燃烧器喷口间的一次风管道煤粉出现沉积, 燃烧器出力发生变化有关。为降低沿炉宽方向烟温偏差, 进行的燃烧器旋流外二次风的调整效果明显;

5) 二次风箱中, 只有燃尽风层风箱沿炉宽方向被隔板分隔为左右相互独立的风室, 因此, 通过调节燃尽风箱两侧入口风门挡板的开度, 能很灵敏的调整沿炉宽方向氧量分布, 这是实际运行中保证氧量左右侧均匀分布的主要手段, 也是最易操作的方法 (该挡板是电动门) , 但若沿炉宽氧量偏差过大或单侧氧量不均, 通过调整单只燃烧器外旋二次风门开度来调平氧量;

6) 当两侧出口氧量偏差较大, 且感觉一侧明显异常时, 及时联系热控人员对氧化锆氧量计表面积灰、结渣进行清理和吹扫, 避免氧量测量不准对燃烧调整的影响;

7) 通过对空预器热端密封间隙的逐步调整与磨合, 同时对空预器的冷端密封间隙进行了调整, 使空预器漏风率降至6%左右。在停炉期间, 又对空预器进行了端部密封及径向密封消缺, 降低了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 消除了烟道漏风对氧量偏差的影响。

4 结论

通过上述调整, 从邹县电厂2台1 000mW机组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 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解决了锅炉尾部烟道两侧氧量偏差较大的现象, 低负荷时, 炉膛出口烟温两侧偏差也可控制在较小的水平, 解决了低负荷由于燃烧不均造成的上部水冷壁或屏过、高过壁温的超温现象, 确保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自投产以来, 经常出现尾部烟道两侧氧量偏差较大的现象, 尤其在低负荷时, 最大能达到2% (正常要求两侧氧量在2.7%~4.5%左右) 。炉膛出口烟温两侧偏差大, 主、再热汽温, 屏过、高过壁温偏差变大, 给机组的调整及稳定运行带来巨大的影响, 调节不当, 甚至会导致上部水冷壁或屏过、高过壁温的严重超限, 引起锅炉受热面的超温爆管, 威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运行调整经验, 经过全面分析和试验, 找出了导致锅炉运行中两侧氧量偏差大的原因, 提出了调整和改造方案, 彻底解决了该问题。

篇10:背部两侧酸痛的原因

【关键词】车辆;滚动轴承;压装

1.总体介绍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轴承压装质量的好坏事关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实践证明,轴承压装质量不高是列车发生热切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故障发生快,发展快,危害大,尤其是列车提速后对轴承压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货车滚动轴承压装机是保证压装的关键设备,它直接影响着轴承压装质量,通过轴承压装机进行轴承压装,可以监督轴承的选配,及时发现轴承缺陷,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进一步加强轴承检修、压装质量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将有效防止热切轴,进而避免列车脱轨,颠覆等重大事故,为中国铁路提高运量、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滚动轴承压装机主要由压装部分、轴承支架、轮对起落装置三部分组成。压装部分是压装机的主体,它的作用是:依靠定心顶针、导向套使压装部分相对于轮对占有一个正确位置,起精确定位与导向作用。继而通过主缸活塞、连接销、顶套,把轴承压装到轴颈上。

液压系统由定量油泵供油,初始时为卸载工作状态,工作前使电磁铁1DT通电,系统由溢流阀设定压力。轮对推入后,电磁铁7DT通电,轮对被顶起,同时电磁铁5DT也通电,送对缸顶出,使V形活动轨翻转。顶升到位后,电磁铁2DT通电,开始伸套定位,完成后压力继电器1YJ阀信号,使电磁铁3DT通电,电磁铁2DT断点,开始压装,之后,电磁铁4DT通电,使伸套杆及压装杆同时退回。到位后,压力继电器2YJ发信号,使电磁铁3DT、4DT/7DT断电,8DT通电而落下轮对,然后将轮对送出。压力继电器4YJ发信号,使5DT断电,6DT通电而使送轮对退回,V形活动铁复位,最后压力继电器3YJ发信号,使1DT、6DT、8DT断电,系统回到卸载状态。压装质量由压力传感器检测高压腔液压变化而得到的压力曲线来确定。

2.故障的种类

2.1两油缸外载荷存在差异。比如两油缸的阻力不同、摩擦力不同会导致两油缸不同步,其中阻力小的油缸位移将快一些。

2.2两油缸内部摩擦力的不同。如油缸的活塞与油缸之间,活塞杆与密封件之间的摩擦力的差异导致油缸的不同步。

2.3油缸使用时间过长后出现活塞与油缸之间内泄漏导致两油缸不同步。

2.4两油缸的输油管路上液压油沿程阻力的不同导致两油缸出现不同步。

2.5控制原件调整的偏差导致流量的差异出现的不同步,如每个油缸使用的独立节流阀出现进出油量的差别影响到两个油缸的同步。

3.判断及处理

前4种故障比较明显,可以通过对液压缸进行维护和对液压油进行污染控制来解决。

液压缸主要检查缸筒、活塞杆、导向套等零件表面有无纵向拉痕或单边过大磨损并予以修整。液压缸拆卸下来的全部零件用煤油或柴油清洗。检查密封元件、弹簧卡圈等易损件是否损坏,必要时应予以更换。装配时要调整密封圈的压紧装置,使之松紧合适,保证活塞杆能用手来回拉动,而且在使用时不能泄露。

液压油的污染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防止污物侵入和把已经进入系统的污物清除出去。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1)装配元件前认真清洗零件,注意工具的清洁,并保护好工作表面不被碰伤。(2)装配液压系统时,仔细清洗油箱、油管、接头。(3)加入油箱的油应按要求严格过滤。油箱合理密封,防止灰尘侵入。(4)注意滤油器的使用情况,滤油网和滤芯定定期跟换或清洗。(5)维修系统时严格遵守清洁操作规程。(6)定期将系统液压油全部放出,更换新油。

第5种故障是最难解决的,因为在液压系统中,液压元件都是密封的,发生故障时不易查找原因,下面将详细介绍该类故障的判断与处理。

当故障表现为油缸无压力不足,表压最大仅为4~5MPa,而标准表压应逐步上升到8MPa再保压5s,可初步排除油泵故障。油箱液压油正常,各连接管路及接头无明显湿润、泄漏,排除电气及控制系统原因后,判断液压系统存在内泄,根据液压原理图分析,内泄主要有两种可能:(1)两侧油缸的活塞密封件密封不严,油缸内泄漏。(2)溢流阀或电磁换向阀存在阀芯和阀体磨损密封不严或阀芯弹簧疲劳,弹性减弱导致阀芯移动不到位造成泄漏。观察现象是两油缸表压数值相差不大且均不足额定压力,考虑两缸密封件为换新,可排除油缸内漏。初步判断油路中溢流阀、电磁控制阀有故障造成内漏。进入工控压装系统执行电磁阀排查各个电磁阀有无卡死,有无失电不归位现象,拆卸清洗阀体阀芯后,故障可消除。

发现有故障的电磁阀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单向阀拆装注意阀芯和阀体的配合间隙要合适。如若阀芯锈蚀、拉毛或被污物堵塞,则需清洗,并用金刚砂纸抛光阀芯外圆表面。另外,密封元件应工作可靠,弹簧弹力和合适。

电磁换向阀除了检查密封元件工作可靠性、弹簧弹力以外,要特别检查配合间隙,配合间隙不当是换向阀出现机械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溢流阀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去除毛刺,用金刚砂纸抛除阀芯外圆表面锈蚀,使阀芯运动灵活;滑阀阻尼孔清洗干净,以防止阻尼孔被堵塞,滑阀不能移动。弹簧软硬应合适,不可断裂或弯曲;液控口加装罗塞,拧紧密封防止漏泄。

分配阀除了要注意阀体和阀芯的配合间隙要合适、弹簧软硬要合适、密封可靠以及联接紧固等问题外,特别要注意阀体和阀芯的清洗。

4.设备改进方案

为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在液压回路中增加一个油缸使之与另两个油缸实现串联而实现两个工作油缸的同步。在这个系统中所使用的实现双油缸同步的油缸是与原承载两个油缸相同的油缸。而在这个油缸里的油永远不会回到油箱。所以,中间油缸需要认真排气与补油。通过中间油缸与两个承载油缸的链接实现力的传递和位移的传递。

该方案与原系统相比优点为:一是需要油泵的流量仅仅是原有系统的一半,而压力是原有系统的两倍。二是减少了一半的液压元件,从而降低了维护成本,使设备的故障率下降,同时提高了职工的检修效率。该方案与原系统相比缺点为:新增加了一个油缸,使设备占地面积增大。

5.结束语

上一篇:《锄禾》最新教学设计下一篇:学校元旦诗歌朗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