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2024-04-20

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共6篇)

篇1: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信息技术中心编制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网络管理人员岗位责任

一、网管员任职条件

二、网管员岗位职责 第三章 网络中心管理制度

一、服务器管理

二、网络交换设备管理

三、环境.设备定期维护

四、文档资料管理

五、网络安全管理

六、应用软件使用管理

第四章 教育网站信息发布审核制度 第五章 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教室管理

二、计算机教室管理教师岗位职责

三、学生上机学习守则 第六章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第七章 办公电脑上网管理制度 第八章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第一章 总则

一、几个概念

(一)连云港市教育城域网:在连云港市地区范围内,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局域网互连而成的城域网,其骨干网主节点由市教育局网络中心组成,市教育局网络中心与各学校全面实现光纤互连,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高速.安全的传输网络。

(二)教育网站:为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而建立的各级各类网站,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页.学科资源网站等。

(三)教育软件:为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而建立的各级各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学籍管理.教学评价等软件。

二、本制度适用于连云港市所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学校要严格按本制度实施。

第二章 网络管理人员岗位责任

一、网管员任职条件 1.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熟悉国家的网络管理法规。2.具有较强的协作和奉献精神,有开拓创新精神。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积极主动.踏实肯干,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3.具有信息学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或者拥有经信息技术部认可的相关证书,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安全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网络管理能力,能确保教育信息网的正常运行;具有维护网站.制作主页能力,掌握相关编程语言。

4.能有效管理维护网络中心的各类服务器,PC机.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防毒墙等设备以及节点线路。

二、网管员岗位职责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连云港市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本单位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按时上.下班,坚守岗位,确保网络运行正常。

2.负责组织对单位(学校)网络设备.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3.负责本单位(学校)内.外的信息传输.交流.发布与管理。管理好教育网站(或学校网站)信息的录入与更新,保证其科学性.时效性.安全性。

4.负责本单位(学校)网络的安全.保密管理,并杜绝利用网络从事与教学.科研.管理无关的活动。

5.负责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工作总结的撰写,积极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任务。

6.负责本单位教职员工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工作(每学期要举行不少于2次的相关讲座),指导教师对各自负责的网络系统和上网资源进行管理。

7.负责建立网络中心机房值班制度 8.负责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三章

网络中心管理制度4

一、服务器管理

1.本制度适用于学校网络中心机房的所有专用网络服务器.非专用服务器和提供网络服务的设备。(专用网络服务器指专门用来通过网络提供服务.使用固定 IP 地址,除管理目的以外没有用户日常操作使用其本机的计算机类设备;非专用服务器指静态获取 IP 地址,日常有用户将其当作普通客户计算机使用,但是在该机器上持续或偶尔提供某种可通过网络访问服务的计算机类设备。)

2.网络中心提供服务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和各级地方法律法规以及连云港市教育局网络中心的有关规章制度,服务管理者应在制度和技术上对服务内容负责。

3.由于安全原因,不提倡使用基于 Microsoft 桌面操作系统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服务,如使用必须采用密码.隐藏共享名等手段加以保护,并在使用结束后立即停止共享。数据库服务器提倡使用不可路由的私有地址(RFC1918)与前台服务器通信。

4.服务器备案:备案时对于专用服务器须提供固定 IP 地址.协议类型(TCP/UDP).服务器端端口号.服务描述.负责人姓名.职务.身份证号和电话。对于非专用服务器由于一般没有固定 IP 地址,须提供所在网段.MAC 地址.提供服务的时段和上述其他信息。使用非 IP 协议的服务参考 IP 协议的备案项目。

5.对于外部服务,原则上不允许提供匿名可上载的 FTP 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对于需要打开防火墙的服务,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提供。

6.任何网络服务的设立者或负责人需要承担管理该服务的义务,经常检查其内容以保证其符合法律规章的要求。

7.服务器的管理者有责任妥善配臵服务器,在保障应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意外运行的无用的服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带宽占用,不以广播的方式发送信息,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感染,预防非法使用者的入侵。

8.需要在单位(学校)网站上建立连接的,应向主管领导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建立连接。9.网络中心应不定期检查各种服务器及其运行情况,服务器的管理者须按照中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正。紧急情况下中心应立即采取强制措施。

紧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1)服务内容严重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规定(2)服务器感染计算机病毒并向其他机器传染

(3)服务器被攻击者控制向其他机器发起攻击行为或者服务器配臵不恰当导致其严重影响网上其他机器的使用等情况。

强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临时中断该服务器所在的交换机端口的连接。

10.由于服务提供的内容违法违纪或引发各种纠纷,由服务提供者负责,或因提供服务时的服务协议的限定由使用该服务并引起问题的用户负责,用户责任无法界定时由服务提供者承担全部法律和经济责任。

11.网络中心不承担由于网络连接意外中断给服务提供者或用户造成的损失。若网络故障发生在中心内并且相关设备有备件的情况下,中心有责任尽快排除故障,恢复网络正常连通。若故障发生在中心外,中心有责任及时与相关 ISP 联系,要求其尽快排除故障,恢复网络连通。

二、网络交换设备管理

1.设备的选型与购臵实行统分结合,坚持实用可靠.性能稳定.价格合理.服务优良的原则。

2.设备购臵必须与供应厂商签订合同,列明品牌.型号.维修等服务事项。3.加强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及维修管理。启动设备前,必须认真检查各种设备的状态,确认正常方可开机。关闭系统时,按规定程序操作。严禁在通电情况下拆卸.移动.擦拭设备,严禁带电插拨电缆线。应定期对设备内部进行清扫。长期不使用设备应定期开机检测。

4.网络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报告,由系统管理员及时诊断处理,并建立故障应急处理方案。

5.加强设备管理情况检查。应落实专人负责设备检查维护,并作好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的记录。6.对网络硬件设备的增加.调换.更新等,必须作好详细的记录

三、环境.设备定期维护

1.中心机房内部卫生应定期进行清理,每季度应彻底清理一次。2.如条件允许,中心机房应配备专用工作服,并经常清洗。

3.无论是中心机房人员还是其他经允许进入中心机房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拖鞋或使用鞋套。

4.每季度对服务器等设备进行内部除尘

5.每月检查一次门.窗的密封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每年对环境卫生工作进行一次年终检查评估,找出问题,制定解决措施。

7.定时彻底清扫中心机房内部和周围环境卫生。

8.定期检查清洗空调系统,检查排泄水管道。

9.定期检查.测试中心机房电源工作情况,做好UPS系统的充放电操作,检查各种电缆和导线的固定.走向及通电后温升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并做好维护记录。

10.夏季来临之前,检查中心机房防水.防雷电措施情况。

11.需临时增设一些设备,事先安装并调试。

12.连续使用两年左右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心机房及其设备进行中修。

13.连续使用五年左右时间,对中心机房及其设备进行大修。

四、文档资料管理

1.由网络中心管理的所有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口令为绝密资料。由网络管理员和中心负责人掌握,并登记在密码本上。密码本为绝密资料,必须妥善保存,不得泄露内容。

2.网络系统集成的文档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参数,网络拓扑图.网络布线图.虚网划分.IP地址分配等为网络机密资料,由网络管理员装订保存。不得向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以外的人员透露文档内容。网络系统集成参数变更时,必须及时修改.变更文档。永远保持网络系统集成的文档与集成参数对应相同。

3.随网络的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携带的说明书.各种文字资料为网络系统的重要资料,必须登记.编号.造册。由网络管理员保存。重要资料只限于在网络中心内查询。

4.有关网络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合同。上级部门的各种批文,网络管理和配备的各种规则、条例等文字材料,必须留档备案和登记,由资料员妥善保管。

5.对网络中心购买的科技图书、科技杂志,进行登记、编目造册,禁止中心以外的人员借阅。本中心内部的人员借阅必须通过资料员进行借阅登记,并限期归还。

6.丢失或损坏网络中心的文件,应照价赔偿,并恢复资料原貌。因为丢失或损坏文档资料而造成不良影响者,则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行政纪律处分。

五、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中心的安全包括设备的物理安全和运行安全。物理安全基于网络设备和传输线路的环境安全性,包括五个方面:防盗、放火、防静电、防雷击、防电磁泄漏。运行安全基于组网的各个设备之间从底层链路到传输、应用程序层面上的密切配合和安全运行。

1.根据安全工作中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网络中心安全工作具体由网络管理员全权负责。

2.计算机设备由于体积小、价值高,日益成为盗窃者的重点目标,各单位应按照自身情况加强防盗措施,如架设红外线报警、食品监控、加强人员巡查等。3.中心机房内应按规定配备灭火器,并定期更换;一旦发生火情,应立即采取措施灭火,同时报警。

4.中心机房内严禁吸烟和使用电炉,不得随意用水。在夏季空调开放期间,应经常检查空调冷凝水管和窗户,以防止水流入机房。

5.中心机房内不得堆放易燃物品,如纸箱和废纸等。

6.中心机房内需配备不间断电源,用以保证重要设备的稳定供电,并确保电源和插座为机房设备专用,非网络中心设备不得使用。7.静电是计算机房发生最频繁、最难消除的危害之一,中心机房应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静电对设备的影响,如铺设静电地板、安装等电位铜排等。

8.感应雷是电子设备的主要杀手,雷击防护的主要措施是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主要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防护要点为分类保护;根据可能危害的通道和线路对电源线和数据通信网络做多层防护。

9.电磁泄漏是计算机信息泄漏的途径之一,中心机房应加强防电磁泄漏措施。

10.中心机房内严禁存放任何食品,要经常检查有无老鼠,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

11.没有特殊情况并得到批准,中心机房内不准外人随意出入。

12.网络中心应做好数据备份工作,确保在数据被破坏时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将数据全部或部分恢复。

13.网络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意外事故预案,并确保软硬件供应商能提供足够预案所需的备件。

14.网络中心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定期做安全风险分析,对网络、系统、应用存在的风险和威胁给出具体和详细的分析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

15.网络中心应加强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了解基本的安全技术,掌握分辨和查找安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做好机房出入登记工作。如需装入其他软件,需经批准,由网络管理员负责或陪同安装。

17.安全问题责任重大,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对违反制度造成后果的要严加追查,予以处理。对于严格管理避免重大事故的,予以表扬和物资鼓励。

六、应用软件使用管理

1.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著作权法禁止用盗版软件.非法软件.淫秽软件,并负有对网络用户的监督职责。一经发现上述违法行为,立即销毁软件.并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2.严防使用网络中心的软件从事商业牟利活动。严防软件病毒的传播。一旦发现病毒,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清除病毒。

3.凡中心购买的正版软件,随计算机设备所带的软件,由网络中心开发的应用软件,属于重要软件,应至少制作两套备份。

4.凡中心外单位免费赠送的软件.网络中心计算机外部设备驱动程序,为一般软件,至少制作一套备份,原软件光盘(或磁盘)为原始盘封存。备份磁盘为用户磁盘。只有用户盘损坏时,方可使用原始盘备份用户盘。

5.凡在网络文件服务器上登载的软件必须是公开软件。

6.网络中心保留的重要软件不得借阅本部门以外的用户。特殊情况需要中心负责人同意和签字。

7.用户借用网络中心允许外借的软件时,必须履行借用程序,不得损坏借用的软件。一旦用户借用的软件被损坏,由借用人照价赔偿

第四章 教育网站信息发布审核制度

1.本制度适合教育城域网单位网站的信息发布。在教育网站(学校网站)发布的网络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不得含有下列内容:(1)违反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3)损害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宣扬封建迷信;

(6)散布谣言,编造和传播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9)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2.学校网站建设必须严格遵守《“校园网站”建设标准(试行)》。网站发布前必须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和公安局备案,并经过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审核同意后才能发布。

3.信源单位对拟发布的网络信息必须进行认真检查,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内容出现;

4.各单位相关科室必须对发布在各级教育网站上的信息负责,不得有违反第一条规定的内容出现。

5.各级教育网站发布的各类信息是转载于其他媒体的,必须注明出处。6.学校网站上发布的网络信息,必须由学校相关科室或指定专人负责,对每条拟发布的信息都要经过认真审核,并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根据分级发布和分级负责原则,对照有关规定审定后发布,同时做好备案登记。

7.对建有BBS公告板、论坛等发布公共言论的栏目要建立完善的审核检查制度,并定时检查,防止违犯《计算机网络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言论出现。

8.设有教师博客、个人专题网站板块的学校(单位)主页做好页面安全防范工作,防止违犯《计算机网络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言论出现。

9.所有发布的网络信息,其发布时间、IP地址、发布人员等网络记录必须保存90天以上,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第五章

一、计算机教室管理

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1.计算机教室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维护能力。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才能上岗。

2.计算机教室要有必要的防触电、防火、防潮、防盗、防雷、防尘、防高温、防强光、防静电设施,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维护、保养工具和软件。

3.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和设施,要分类编号定位,逐一登记入帐。文件、教学资料、软件和财产档案要及时整理归档,做到帐据齐全,帐物相符。要建立健全严格验货、报废审批等制度。

4.要建立工作日志或周志,建立计算机档案,记载每台计算机的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

5.要做好系统维护和设备保养工作,雨季和假期要定时开机;要严控外来磁盘、移动存储器和光盘的使用,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和杀毒;重要文件和软件要有备份。

6.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入室要保持室内安静和清洁卫生,要求学生按上机操作规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应及时报告教师,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排除故障,严禁学生擅自处理。学生离室后,要做好设备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7.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教室,一般教师须经学校同意后按要求使用计算机房,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拆卸计算机。下班时,要关好门窗,关闭设备电源、电灯、窗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8.对因未按规定要求操作.管理,造成计算机及设备损坏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9.要按照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机房内各项设备和资源。

10.计算机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调整要及时做好设备清点和有关账目等交接手续。

二、计算机教室管理教师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有关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计算机及设备的正常使用。2.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计划,协助教师制定学期上机计划。3.熟悉教材及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给予正确解答。4.上机学习时要积极协助教师,保证学习课的正常进行。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计算机使用情况记录册。

5.贯彻落实学生绿色上网相关政策和《学生上机学习守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6.注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学习和更新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7.认真做好计算机教室设备的清点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消毒和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

8.积极开展学习、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积极向学校提出计算机教室建设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建议。

9.做好计算机教室环境卫生、安全防范和财产保护工作,熟悉消防等有关器材的使用,经常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10.因工作变动,调入、调出计算机教室时,应及时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办理交接手续,做到账目清楚、帐物相符。

三、学生上机学习守则

1.上机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每一节上机学习课。

2.上机学习前要认真做好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内容、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3.进入计算机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按指定位臵就座,学习时要遵守纪律。4.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不准随意拉动键盘.扭动显示器方向和用手触摸显示屏。未经教师许可,严禁对硬盘(软盘)自设密码.删改文件和初始化操作,严禁对系统文件更改名称.内容和地址等。5.上机过程中要积极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思考,同学之间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实事求是地做好上机操作情况记录。

6.要爱护室内一切设施和用品,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要保持计算机教室内清洁,不准乱写.乱画.乱扔污物。

7.上机学习要注意安全,发现异常现象和不安全因素时,要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向教师报告,不得自行处理,以免发生事故。

8.学习结束时要按顺序关好主机.显示器和辅助设备电源。将椅凳放回指定位臵。认真填写好计算机使用情况记录册,经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计算机教室。

第六章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1.多媒体教室要配备现代教育技术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由管理人员全面负责 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保养工作。

2.多媒体教室中的电脑要专用,任何人不得用来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3.教师应正确使用计算机、视频展示台、投影机(电视机)及各种视听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设备。

4.管理人员必须保障多媒体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根据教学安排,做好所需设备的检测准备工作,协助和指导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管理人员应及时处理多媒体设备使用中的故障,对自己不能排除的故障应及时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确保教学的正常使用。

5.关闭投影机应先使用遥控器关机,等3-5分钟后,待投影机内灯泡冷却并且风机停止运转后,再切断投影机电源。

6.多媒体教室使用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将所有设备切断电源,关闭电源电闸,罩好护套或放入柜内,登记好设备使用状况表,并向管理人员做好移交工作。

7.要按照设备、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多媒体教室内各项设备。

第七章 办公电脑上网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全市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电脑信息系统及涉密信息的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的效率,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一、本规定针对连云港市教育系统单位提供上网场所服务、公用上网计算机等网络服务项目而制定。

二、网络管理实行单位领导和岗位责任人双重负责制。各单位须明确一位负责人作为管理本单位网络服务的主要责任人,坚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度。

三、各上网场所或机房须有专门管理人员,严格管理机房的上网秩序、监管上网的内容、排除网络或计算机的故障等。严格上机审核、登记制度,并记录上网者上网时间、离网时间等有关上网信息。登记内容和记录备份要保存完好,备案待查,不得修改或者删除。

四、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下列危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行为: 1.制作或者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破坏性程序;

2.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 3.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五、不得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愚昧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六、工作时间内禁止在计算机上玩游戏、看录像、聊天、炒股等与工作无关的活 动。

七、工作人员使用的计算机实行责任人制度,不得将计算机交由外人使用。

八、工作人员要爱护电脑设备,正确操作。电脑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单位网管人员,由网管人员进行故障诊断和排查,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未经允许,不得私自拆卸电脑设备或送出维修。

九、雷雨期间要关闭电脑并拔下电源插头以免雷击,下班要关闭总电源。

十、公用上网计算机要有专门的管理员,负责对计算机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对由于管理混乱,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造成不良后果的,要限期整改;对有害信息问题突出、管理失控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关闭和清除,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十一、市教育局网络中心和各学校网络中心保留网络监控的权利。

第八章 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互联网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互联网通信保障应急和通信恢复工作的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连云港市教育系统,下述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互联网重大安全事件。

1.攻击类事件:指互联网网络系统因计算机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等导致数据丢失、业务中断、系统宕机、网络瘫痪等情况。

2.出现有害信息内容:(1)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

(2)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3)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4)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5)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恶意攻击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严重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6)宣传邪教、色情、暴力、凶杀,教唆犯罪;(7)歪曲报道我市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8)其他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信息。3.出现严重违法犯罪活动:

(1)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大规模进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活动。(2)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组党结社,进行反动勾联、邪教活动。(3)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大规模破坏社会稳定,扰乱金融秩序的活动。(4)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大规模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重大损失的活动。

按照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Ⅰ级)。指扩散性很强,造成全市教育系统的重要信息系统大面积瘫痪,影响社会稳定,衍生其他重大安全事件。

2.重大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Ⅱ级)。指扩散性强,涉及教育系统的重要信息系统。

3.较大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Ⅲ级)。指基本无扩散性,发生在本市个别学校。4.一般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Ⅳ级)。指无扩散性,发生在本市个别学校。

四、组织机构

各中小学成立学校的组织机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的相关责任人、业务骨干组成,设立学校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小组和信息安全监看小组,从而优质.高效地确保学校的网络畅通、信息安全。

五、职责与任务

(一)网络安全小组负责组织和开展连云港市教育系统网络的信息监控和巡查,删除、过滤有害信息,采取技术措施封堵有害信息的传播途径,控制有害信息在校园网扩散。

(二)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衔接工作,做到权责明确,应急处臵渠道畅通。要根据师生使用公共网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有害信息通过公共网络在校内扩散。

(三)通过卫星网接收和播放远程教育节目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接收节目信号监测,确保教育电视节目接收、下载、录制、播放的安全。

六、应急处臵基本程序及处臵方法 1.应急处臵基本程序

学校网络安全小组发现学校网络安全事件后,应立即采取删除、过滤等技术手段及时处臵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保存相关技术数据和资料,及时向市教育局信息安全联系人报告。

连云港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小组在发现或接到案情报告后,应协助学校处臵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保存相关技术数据和资料,及时向市.市相关单位报告。必要时,可按公安等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要求关闭相关网站或栏目。

2.应急处臵方法

遇到网络安全事件为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级别的,由学校负责处理,并上报市教育局信息安全联系人。

遇到网络安全事件为重大(Ⅱ级)级别的,学校及时上报市教育局信息安全联系人,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小组协助学校处理问题,及时向市教育局、市公安局上报,必要时关闭相关网站或栏目。

遇到网络安全事件为重大(Ⅰ级)级别的,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小组应立即关闭相关网站,及时向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上报,协助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处理问题。

七、应急处臵工作要求和责任

1.在接到案情报告或通知后,应立即行动,及时采取处臵措施。

2.在处臵工作中,参加处臵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法。3.严格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情况。

应急处臵过程,要求严格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落实、行动迟缓、措施不力以及清查处理后,网站上仍有相关有害信息出现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八、预案生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篇2: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的配备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任何人不得挪作私人用途。本制度规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有电脑及其外设、投影仪、打印机、视频展示台、扩音器、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网络系统、语音教学系统、广播系统及其它电子教学设施。

一、班主任为各班教室内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主要责任人,有权利和责任监督每位科任教师正确使用和维护好本班的各种电教设备;各副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共同管理各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各功能室、实验室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责任人为该室管理人,对该室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负责管理责任。

三、每位教职员工有责任维护电脑的稳定和整洁,不得随意安装和删除电脑中的文件及程序。不得随意使用由他人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四、各室主要责任人负责保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钥匙和密码,离职换岗者需在办理手续时移交钥匙和密码。

五、严禁私自拆卸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得随意换机。

六、学校信息化管理负责人为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主管和主要维护人;其可以授权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自行维护信息化基础设施,但管理和维护责任不变。

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人为损坏赔偿责任由使用人承担,丢失赔偿责任由视具体情况由相关人员承担;赔偿比例根据责任大小分配;责任的划分由学校教育化管理中心负责人与学校主管行政调查研究后确定。

八、所有教职员工在使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在不熟练的情况下操作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报修。

九、电脑的主要用途是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制作和播放教学课件,不得用电脑播放用于个人娱乐的歌曲和影片,不得用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不得上不良网站。不得在电脑中随意安装与办公无关的软件,个人资料保存需定期备份到其它电脑或存储器。

十、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要定期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一、下班时一定要安全关闭信息化基础设施,拉下场室的电源总闸。

十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每学期组织一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

学校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一、学校根据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计算机配发给相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二、办公室计算机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使用者要妥善保管和维护好办公设备,设备丢失或人为损坏,使用者要负相应责任。

三、办公室计算机定人使用,办公室内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电脑、偷看他人资料;因教学任务的变更,办公室需要搬动,基本上坚持“机随人走”,特殊原因要报学校批准。

四、不得在办公室利用计算机上网聊天,玩打牌、下棋等游戏或浏览反动、黄色站点。

五、使用完毕后要按照正常的关机方法关机,不得强行关闭电源。

六、办公室内不得随意调换计算机的某些部件,如鼠标、键盘等。

七、机箱后有封条,使用教师不得擅自拆开机箱,如机器出现故障或需要添加新硬件,须向学校信息化管理专人报告。

八、学生一律不准进入办公室使用电脑,特殊原因需使用电脑,教师必须在场指导。

九、办公室电脑需定期清洁,做到通风透气,防水防潮,以防主机、显示器设备损坏。

十、离开办公室要关好门窗,断开计算机电源,注意防火防盗。学校普通教室电教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普通教室电教设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

二、各班班主任为电教设备的第一责任人,可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电教设备管理员,负责电教设备使用的监督(包括:录音机、电子白板),并协助教师上好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三、对信息化基础设备做到定期清洁,做到通风透气,防水防潮,切忌用湿抹布清洁,以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所有任课教师应掌握各种电教设备使用方法,使用前应认真检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完好程度,使用时严格按不同设备的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时刻注意设备运转情况,如有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五、未经班级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擅自拆卸电教设备,不准擅自把电教设备拿出教室外使用。

六、因操作失误造成人为损坏及不良影响者要照章赔偿,学校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收集教学成果。

八、离开教室要关好门窗,断开总电源,注意防火防盗。

新营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2013年8月25日

篇3: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呈上升势头。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在2014年,我国共接收外国留学生将近38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近2万人,其中江苏省共接收留学生约2.3万人,已经位列全国第4位。然而留学生数量增多导致管理起来相当困难,尤其是海量的信息数据。根据经验,采用计算机技术分类整理学生信息,可解决目前检索不便、管理复杂、不易存储等问题[1,2,3,4,5,6];该技术在国内高校中用的越来越多,但在留学生信息管理方面还比较少见。

本研究拟通过采用浏览器/服务器(也就是B/S)结构模型,同时结合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留学生的日常信息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实现留学生信息的全过程管理,本系统将使得南航外国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研究成果将为各高校,尤其是江苏省内高校留学生的管理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系统分析

1.1可行性分析

1.1.1技术可行性

从目前常用的技术来看,Visual Studio.NET开发环境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基于此基础,可利用ASP.NET技术和ADO.NET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能够降低费用 、增加扩展 性 。 前后台开 发分别采 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技术和SQL Server技术,程序之间的连接利用ADO.NET技术来设计。本次设计采用的技术都相当成熟,在许多地方都得到应用,因此本系统的开发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1.1.2成本节约及操作可能

从经济成本考虑,本系统所需软件和硬件都已经具备,从事开发的人员编程基础良好,系统开发完成后,留学生和信息管理老师都能够方便地使用,比如在线信息发布、查询、下载等,经过一定时间的测试,可在各高校进行一定的推广。从操作上来看,开发完成后的系统直观、简便、易操作,略懂计算机的人员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操作。

1.2需求分析

1.2.1总体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有:入学申请、注册、成绩管理、住宿管理、毕业管理等。

(1)根据留学生的申请情况,可以对其申请状态进行事先设置。

(2)如果决定对其录用,学校管理人员可通过招生录取系统将留学生的申请入学状态修改为已同意(或未同意)录取状态。

(3)当学生被批准可以入学以后,就可以进行后续的操作处理,如在系统中改变其报到状态,分配其相应的学籍、在校期间的住宿情况,证件照片的管理、各种保险的管理的操作。

(4)下一步可以通过注册模块将留学生的状态由转变为已注册状态,这样就可以进行学籍、档案、成绩、奖学金、考勤等方面的管理操作。

(5)当学生将要毕业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毕业模块对学生进行管理,这里面的操作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毕业证书的发放、成绩的登记及缴费清理等。

(6)最后一个阶段为离校阶段,通过离校模块,可以对学生的离校办理手续进行一站式管理,从而实现学生由毕业状态变为已离校状态。

1.2.2系统安全

本系统主要面对两种类型的用户:首先是留学生人员,该类用户只能对其信息进行查询,不能自己进行修改,若修改必须通过老师;二是学校具有权限的老师,该用户既可以进行查询,也可以进行修改管理,其登录后可以对其拥有权限的模块进行操作。在数据安全防护上,采用SQL Server自带安全工具进行设计。

2 相关技术简介

2.1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体系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体系主要有三层:

第一层为表示层,本层的主要实现过程见图1。

第二层为功能层,主要实现功能的逻辑处理,主要实现过程见图2。

第三层为数据层,其主要实现过程见图3。

2.2连接池技术

连接池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数据库连接后,这些连接能偶不断重复使用,而不需要再次建立多余的连接。其主要原理是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从连接池中获得已经建立的连接,当使用之后,将该连接放入连接池中,其他程序在使用时,能够从连接池中直接分配到已有连接,使用完毕后再返回至连接池。

在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连接池类及其管理类。连接池类主要起缓冲作用,其功能有:建立连接-返回-释放连接-重新分配连接。

2.3面向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技术是一个对客观事物处理的一种方法,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以客观存在的对象为研究目标,采用事件驱动对象来进行程序设计。其主要焦点为数据,对功能不太要求,往往需要将数据和操作放在一起进行处理。通过数据化抽象和信息化隐蔽技术,使得该整体被抽象为一种新的数据类型——类,同时兼顾不同类之间的联接和类的通用性。此次所利用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使得留学生管理信息体系结构清晰、可用性好,既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同时减少维护,大大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的整体功能模块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可以画出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型框架,如图4所示。通过对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主要模块设计思想如下:

(1)用户管理层:该层主要是对于不同的人群,使其拥有相应的权利,如果有需要可以根据授权范围进行信息的更改、添加等。同时可以添加删除用户,本次设计主要是针对留学生用户。

(2)入学申请模块:该模块主要针对留学生在入学申请阶段的相关事务进行处理,包括登录之后的入学申请操作、相关的个人信息录入、查询申请状态,留管老师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操作,如查询、修改等。

本模块主要的页面为ASPy.NET页面“申请.aspx”,其实现代码如下:

构建连接:

设置查询功能:

采用学生的申请编码,对数据进行读取录入:

(3)招生录取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录取状态。管理人员在操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申请信息、学校自身情况,确定是否录取,从而对相应的状态进行修改。

(4)办理入学手续模块:该模块针对留学生录取后一些后续事项的办理,如注册、入住、办理保险和证件等。

(5)在校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如学习成绩、奖励、学生出勤、宿舍卫生、各种突发事件等管理。

(6)结/毕业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毕业分配登记、学生查询成绩、在校缴费情况结算、毕业和学位证书的分发、离校办理手续等。

(7)校友录管理模块:留学生学生毕业后,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建立其校友录,记录留学生的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3.2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设计主要针对特定对象,通过建立数据库表,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其核心是各种具体的表格,通过综合分析,本文中利用SQL Server 2000来开发。

3.2.1系数据库的 E-R 图

本次设计共有25个表格,分为实体库表和关系表,这些表格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图5所示。

3.2.2留学生信息数据库

留学生信息数据库表主要包括:

(1)入学申请相关信息表:留学生入学申请时可以采用,包括基本信息等9个表,描述学生的国家、专业、二级学院等。

(2)招生过程的表格:该表格功能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要进行录取,并进行相关的录取操作。

(3)办理入学手续涉及到的表:主要包括学号、证件、住宿、缴费等6个表。

(4)对于学生日常管理:主要的信息表是登记成绩的、登记课程进度及学生奖惩情况、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等8个表,用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

(5)毕业管理和校友录涉及的表:该表格主要涉及到留学生毕业时所需的成绩表、基本信息表、校友录信息表。

3.3系统测试

本次测试主要通过单元、集成及系统测试三种情况来进行。针对系统中的几大功能模块均进行了相关测试,如在入学申请模块中,操作过程中提取一个申请编号,对其进行分析,如果申请信息有误,根据其返回的错误信息,可分析系统设计的缺陷,并通过修改代码予以解决。通过测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总体上满足单位的使用要求。

4 结语

篇4: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主成分分析;基础设施;公用管理平台;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2-0073-04

引言

实现教育信息化要达到“四通”,即高速安全、布局合理、多种接入方式并存、覆盖全市教育城域网的“物理通”;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资源通”;以网络视频、卫星通信和有线电视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通”;由学生库、教师库、公文库等组成的教育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管理通”。这“四通”的基础就是各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用管理平台应用。近年来,各个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但也存在务虚不务实、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通常人们处理这类问题大多以经验定性分析为主,主观随意性较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首先建立基础设施和公用管理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再随机选取佛山市52所中小学进行采样,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类,最后得出结论。

一、指标体系

基础设施与公用管理平台应用主要考察学校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使用效率。包括信息化场室建设、校园网建设、教师及学生用机建设、信息化公用管理平台建设等情况。建立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数学模型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为了使这些综合变量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因此用少量的几个综合变量代替原来的许多变量是有实际意义的,由这几个综合变量出发还有可能得到一个总的指标,按此总指标来排序、分类,问题就简单多了。具体数学模型如下。

F1=A11ZX1+A21ZX2+……+An1ZXn

F2=A12ZX1+A22ZX2+……+An2ZXn

……

Fn=A1mZX1+A2mZX2+……+AnmZXn

其中A1i 、A2i 、Ani (i=1、2、3……m)为X的协方差阵∑的特征值多对应的特征向量,ZX1、ZX2、…… ZXn,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须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就存在量纲影响。[注:本文指的数据标准化是指Z标准化]

A=(aij )n*m =(a1、a2、am),Rai=λi ai ,R为相关系数矩阵,λi 、ai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λ1≥λ2≥……≥λn≥0。

进行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根据研究问题选取指标与数据。

(2)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

(3)求无量纲后的相关系数矩阵R,进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

(4)求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本文按照特征值大于1以及和累积贡献率(即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占总体方差的比例)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因子。

(6)对主成分因子的经济意义作解释,一般由权重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

(7)确定主成分Fi表达式。

(8)计算各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值并进行评价与研究。

三、实证分析

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由佛山市教育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中心组成专家组,随机抽取佛山市52所学校,利用搜集整理现有资料、网络调查、走访座谈、典型案例分析跟踪等多种方式进行采样,并将各二级指标加权求和,得到原始数据(见表2)。

佛山共有五个区,分别为:A—禅城,B—南海,C—顺德,D—三水,E—高明;

学校分别用代码(001—052)表示。

对原始数据按评价模型进行计算,限于篇幅,略去计算过程,直接给出结果。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

一般依据特征根的贡献率来决定应当取多少个主成分比较合适,根据统计学原理,在通常情况下,特征根累计贡献率的阈值标准为85%。由表3可见,第一、二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85.75%,即第一、二主成分以85.75%的精度体现了原始数据的特征,所以在此只需要取第一、二主成分做进一步分析,便可得到期望结果。综合评价函数为:

F=0.77F1+0.09F2

第一主成分的计算公式为:

F1=0.4674X1+0.4387X2+0.4566X3+0.4251X4+0.4470X5

第二主成分的计算公式为:

F2=0.1993X1-0.4495X2-0.1131X3+0.7722X4-0.3861X5

按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并将结果排序,得到表4。

第一主成分中五个指标的系数相当且都为正值,所以第一主成分中每个指标的影响是差不多的,这反映了这些指标在教育信息化基本环境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每个指标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过有着影响大小的区别。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佛山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佛山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表现在:

(1)学校大多拥有多媒体教室、学科电教室,设备功能满足教学需求。

(2)校园网能实现宽带介入佛山教育城域网,网络信息点覆盖到教室、功能室和办公室。

(3)拥有教师专门用机,基本能满足教师教学需求。

(4)建有学生专门机房,机房充分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5)建有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如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图书管理等)、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排课、教室管理),有的学校还建有独立的考试质量监控分析系统。

(6)各中小学的大规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化公用管理平台,工作的重点转变为管好、用好这些设备,提高其使用效果,同时推进软件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

当然,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性,如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稍差的高明地区,从计算结果看,此区学校最高排在第19位,所以当地有关部门还需要更加重视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公用管理平台状况。

结束语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信息化课室、校园网、教师用机、学生用机和信息化公用管理平台等方面,对佛山市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基本环境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客观可信,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布局提供依据。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具有普遍性,对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用管理平台的评估分析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豪锋,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郑晓丽,叶小宝.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5):72-74.

[3]吴战杰,姜曾贺.中小学信息化校本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8):12-15.

[4]郭淑斌,蒋家傅.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绩效分析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4):9-12.

篇5: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圆满结束

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增进教学互动,不断提升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按照学校《2013年师德师风建设周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在开学第二周开展了兰州市外国语学校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本次评选活动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先进的理念、博爱的胸怀四方面为评选标准,所有任课教师参加评选,全校1600多名学生参与投票,评选中全程由学生代表负责投票、计票工作,最终由得票率高低选出了周韫玉、刘小萍、常钰、贺彩娜、张巩曦、丁晓莉、董强、王阳、李红娟、钟清十名“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过程公正、透明,真正做到实至名归。对当选的“我最喜爱的教师”学校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当选教师所在班级学生代表为老师写了满含深情的颁奖词,并由学生对获奖教师进行颁奖。本次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反响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全体教师在育人观念上,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在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体现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通过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篇6: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制度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l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会议内容主要如下:

一、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1、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大力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步伐。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各地要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加快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步伐。

3、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省际联合编写。我部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评估,并按教材管理的规定规范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工作。

4、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

二、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5、“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6、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这些资源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主要学科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优秀课程资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首先要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要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所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都要向社会公布,避免重复开发,同时要使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师生共享,有条件的应向中小学师生免费。

7、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本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配置标准和实现中小学“校校通”的建设规划,设备的配备要与未来技术的发展相衔接,建设规划要与小城镇的建设、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作甩。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好中小学校园网。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地区,把辖区内若干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建设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的“城域网”。

三、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鼓励和引导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师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咨询、普及等工作。积极研究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9、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培训;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四、加强领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认真制定当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工作由各地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明确一位负责同志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1、各地要多渠道筹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金。要统筹安排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在每年安排教育经费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需求,并努力做到逐年有所增加;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多种形式筹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经费。

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实施“校校通”工程给予支持,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捐赠所需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这些地区也要以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工程的建设。

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支持。中国教育科研网对所有中小学国内上网实行免费。用多种方式包括低息贷款,购买信息技术教育设备。

12、为保证如期实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将把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各地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估检查办法,积极推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3、为推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建好一批“示范校”和“实验区”,使其在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起到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促进各地如期或提前实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我国农村面广人稀以及70%的人力资源在农村的现实决定了信息化教育要突出抓好农村信息化教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人员,我们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很多难题制约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找出推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对策。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以下诸方面:

1、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熟悉不足、熟悉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建设熟悉不足、熟悉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上至政府、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应彻底改变观念,加深熟悉。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有的教师也公然说:“我制作水平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应吧!”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有的学校只给信息技术教师订书,学生不订或两人合用一本书,这种现象在我校还真实存在。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

2、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调,设备老化

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资金投入的确是个叫学校领导头疼的大难题,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我县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财政投入几乎为零(只有对县政府规划的极个别重点新建学校投入)。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教师培训的现象。从硬件环境上看,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不足30台,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CPU是赛扬600,硬盘5-10G,内存只有32MB;达不到各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师生微机配置的基本要求,急需更新,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相关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性、不公平性:投资向大、中城市学校倾斜、条件较好的学校倾斜、向重点乡镇学校倾斜,完全忽视一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人为的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我县村小学有微机室的学校屈指可数)。从软件环境上看,我县“校校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局域网刚刚建设,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网上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已拥有的教学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软件。已有的软件质量也较差、实用性不强,且盗版软件占有率几乎为100%,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

3、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刚刚兴起,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低。一是信息技术治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现在学校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或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他们的理论水平、治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许多人还是兼职。所谓“治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性的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修。其教学水平只不过是按照课本讲,一边讲一边操作;二是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约90%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有的即使是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每个学校只有1或2人,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多地教师去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教育才能和谐的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完善。

4、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气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如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熟悉

它对于解决、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至关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然后提高熟悉,最终得到应用,对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也是如此。

1.1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熟悉

一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建设视为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要宣传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及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组织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熟悉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熟悉,使他们熟悉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学习,大家要普遍熟悉到:教育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1.2应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强化观念

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评价体系上可以适当倾斜。对所在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非凡是中小学校长,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考核制度之中,考核时,达不到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教师参评优质课、做示范课,课堂教学没有课件可实行一票否决制,用来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熟悉上对信息化教育建设加以引导。

2、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治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要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要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方针。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资金的筹措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应注重几点:一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合理、健全的机制,须做到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节省开支,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鼓励社会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向教育投资,给他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四是动员全社会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搞以“献爱心”为主题的社会募捐活动,让全社会投入到支援信息化教育的洪流之中。

信息化教育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对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进行建设的同时,对软件环境的建设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们应清醒地熟悉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硬件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软件通过硬件来展现它的丰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完美无缺。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对硬件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一定要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

3、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对推进信息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建立专门培训基地。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培训专题,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定培训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金海航课件制作系统等)。三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县级教育信息部门(或县计算机协会)负责基础知识培训,市级以上信息化教育部门(或相关院校)负责层次提高的培训。还可采取教师自学、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信息技术治理人员不但有治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要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信息技术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4、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主观上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网络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各省、市、县电教馆要进行广泛地课件制作评选、网页制作评选、网站建设评选、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选,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学生要广泛地获取知识,必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的发展。

5、落实领导职责,优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使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推进信息化教育,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大都是所在地区的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非凡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育都有着深刻熟悉和紧迫感。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在信息化教育工程中的职责,促进他们在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上一篇:感 念 师 恩下一篇:申贷网申请公积金贷款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