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修小结

2024-05-16

国际研修小结(精选8篇)

篇1:国际研修小结

国培(2012)个人研修报告暨岗位研修小结

新田中心初中 师美宋

根据上级师训部门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国培计划(2012)”——安徽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初中学段远程培训,时间已近2个月,结合远程专家辅导,加之一线教学实践,深感大有收获。

在这段时间里,我先后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家解读》、《走在行知的路上——师德报告》、《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基本理论》、《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课例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等专家讲座课程和课堂教学实例,超额完成了听课时间。另外上传了4个资源、参与活动5次、评论13条、话题13个(其中发起3个)、完成了6个作业,总之按照培训要求完成了线上学习研讨任务。

尽管平时教学管理任务较重,但我仍然对于本次培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虽然时间有限,但却感觉获益匪浅。粗粗归纳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进一步转变了对远程培训的看法。曾几何时,人们总是感觉远程培训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秀,秀什么,怎么秀等等问题并不被人关注,这一方面可能受制于受训者有限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跟培训的要求有关,还有就是安排的培训内容脱离了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而这次培训由于受训者不是全员,而是各校遴选的骨干,这就从态度上保证了培训开展的严肃性。但更主要的是培训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贴近教师实际需要,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因而从打开第一门课程开始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便油然而生。另外本次培训设计的形式丰富多彩,使得多种教育要素很好地融入了进来,克服了形式单一而产生的培训疲劳。也正因为如此我感觉此次培训的实效性大不一样。

2、频繁的互动和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信也!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个人的问题有了众人的力量,解决起来就变得很轻松了。这首先归功于辅导员的精心组织与安排,其次是得益于班长和组长强有力的贯彻实施能力。培训伊始,辅导员便逐个通知,详尽地告知了培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接下来在整个过程中辅导员始终与每个学员保持着联系,密切地关注着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进度,不让一个人落下(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正是有了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加之亦步亦趋的督促,还有个人的自觉主动,所以线上的学习能很顺利的得以完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班长和组长的有力辅助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的内容对于个人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从师德这一做好教师的关键问题切入,融入了新的师德研究成果,让人既觉得熟悉又感到陌生,既有了亲切之感,又有了新意,没有简单的重复,只有切实的强调和善意的提醒,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鲜活的感悟,让人在感动之余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当然师德只是精神保障,只有德而无才是做不好教师的,真正的教育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技术是最基本的素养,没有自觉地掌握教学应有的规律,不能很好地去运用规律,艺术是无从谈起的。在培训的内容安排上组织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编排,在师德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技能培训,从导入开始,到课堂组织,再到诊断与评价等等,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理论与实践很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很有说服力。

4、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能更自觉的将一些先进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去了,另外对于别人课堂的观察评价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感谢本次培训的安排者,组织者,更感谢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是老师给了学习的机会,是学生给了实践的机会,这必将对我们今后的专业化成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我的同行们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为他们今后 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篇2:国际研修小结

海安县海师研修班 汤秀芳

春孕育着夏的朝气蓬勃,秋的硕果累累,冬的洁白无暇,徜徉在曹丕“文以载道,德艺双馨”的古典情怀中,四月份的研修时光悄然而逝,来不及停留,更不让你回头,这就是研修班固有的节奏。或许是学科的特点,或许是个性的特点,我们中数组的学员在低调行事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完成了相应的研修任务。

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大吴主任的解读下我们读《论语》,品古人智慧,充实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一颗烦躁的心得以淡定,不再纠结于不公平的绩效工资和没门儿的可怜的交通补贴和伙食补贴。顾志勇老师在周记中写道:一年的研修生活,有得有失,也只有安慰自己了。看来他的心理很健康,对生活中的烦恼很是淡定。是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易经》认为,你有了,也就意味着你无;如果你无,也许意味着你有。无论有或无都不要执著,去执著就能离苦,离苦就能得乐。

读卢梭的《爱弥儿》,逐渐领悟法国思想家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读李庚南的《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深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育目标是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并懂得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力。在读书的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以便掌握教育动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依照读书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及时记下自己的点滴感悟,在学中思,在思中研,在研中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光会教学实践,还要能参与教学研究。本月我们研修生活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完善微型课题,并提交结题报告。朱主任不忘在群中指导我们,不仅仅是格式,包括课题的具体要求。周义萍老师还把我们中数组每个人的微型课题结题报告都细看了一遍,并一一当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她的建议,我们很感动于周老师的耐心和细心。对照问题我们每个人认真对结题报告做了一些适当的修改和加工,尽管还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坚信只有不断经历着过 1

程的折磨,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月我们组成员都按研修要求完成了编题、解题作业,所编试卷都配有相应的双向细目表,在周老师的善意的提醒下,我们组的顾志勇、朱月凤、汤秀芳、顾雪凡、缪明月老师已经提前完成了5、6月份的编题、解题作业,曹龙锦、陈爱军两位老师的这一项任务也将接近尾声。

本月研修生活的另一个重点是去李堡初中上教学实践课。为了能较好地完成本次活动,我们小组4名上课成员精心准备,丝毫没有马虎。接到上课课题的第二天,海师为我们请来了专家为我们指导最佳教学思路,利用周五上午半天的时间我们又请教研员过目指导课件和教案。为了一个环节的处理,我们和夏校长共同探导,他老人家的一句话“孩儿们要上课,我帮看看”温暧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犹如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呵护。中午我们放弃休息时间,驱车前往西场中学试教四节课,并和西场中学的听课老师交流得与失,五点多回来后我们又针对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了后再去南屏初中试教。通过聆听教研员的指导、斟酌试教过程中环节的处理、结合各人的教学风格,我们组4名成员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顺利地完成了本次任务。学生的创造力是金矿,就看教师如何去开采。在上课过程中,我们组4位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通过对不同辅助线的运用,加深旧知和新旧的相互转化和异同点的认识。

篇3:国际研修小结

为了提高参与质量, 组织者安排学员们提前阅读了本书, 并做了专题发言准备。研修活动中, 张铁道首先对本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 各组代表分享读书体会并与张铁道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 张铁道从教师研修理念、研修策略与研修组织者素养等角度对研修活动进行了总结。现将本次专题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纪实如下, 以飨读者。

一、关于本书的简要介绍

主持人 (张铁道) :各位校长好!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讨论教师研修的话题, 我特别高兴, 也很期待。首先, 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然后, 我们大家通过互动研修, 再共同创建一个教师研修故事。而后, 我们将从这段真实体验中汲取对于教师研修基本特点的认识。

1985 年,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有机会陪同世界银行专家在甘肃省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发展贷款项目的需求调研。在基层, 我们接触了很多校长。世界银行专家向校长们询问学校财务与教学情况及发展需求, 但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校长能说清楚, 个别校长甚至对教学情况都不甚了解。这些校长的表现让我意识到, 一位校长的专业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986 年, 我有幸受国家派遣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 我选择了教育管理学专业。当时, 我生发了一个朴素的想法, 就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校长。我觉得, 如果把校长培养好, 他们就能够带出好教师, 而教师又能影响成千上万的学生。为此, 我在课程学习之余, 参加了当地教育局举办的校长培训, 还深入多所学校实地观察校长们如何工作。在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我学习了大量西方相关研究文献, 研究了美国学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 并以此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 还就如何在甘肃省设计并实施校长培训提出了具体构想。大家手上这本书, 便是我回国以后20 多年间不断实践与研究的结果。

本书分为五部分:前言部分的“探索教师研修20 年”篇幅比较长, 主要介绍我多年探索的过程, 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实践结果与认识。第二部分所呈现的是学生视角。研究学习者是规划和实施教师研修的重要前提。第三部分汇集了一组实践案例, 分享了我和众多合作者一起完成的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案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很多教师研修的理念与方法在这些富有挑战的探索中逐步生成。第四部分是一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专题研究。第五部分是三篇翻译文稿, 分别呈现国际教育界对于儿童学习、教学策略以及教师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向读者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作为教师, 必须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学习者;要教好课, 必须不断发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要想与时俱进, 必须不断从事专业学习。

二、分享与互动

主持人:下面, 我们将请各组代表结合自己所读的一篇文章分享读书体会并提问, 我会回应大家的问题并做点评和补充。

(一) 如何通过教师研修促进学校变革

贵阳市花溪区第九小学校长李媛:《新课程教学改革:北航附中教师的研修实践》这篇案例报告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一实践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 而一般的研修不太会考虑学生, 也不太会让学生直接地和教师面对面。同时, 开展全体教师参与的团队行动研究, 行动一段时间进行总结, 再制订下一次的研修计划。我还发现, 高中学生所表达的需求实际上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生都会有的感受。当他们全身心投入体验的时候、有了自主选择的时候、放松的时候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时候, 都会获得难忘或感动的体验。这就说明,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得到的体验, 要比从书本上看到的深刻得多。

主持人:北航附中的案例说明, 学校变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干预过程。学校变革就在这其中启动并发展。北航附中的专题研修, 我们在1 年之内连续做了5 次大的干预活动。此外, 学校层面还做了很多工作。刚开始是聚焦学生实际体验及其需求, 据此改进了入学教育和学法指导。随后, 又进一步聚焦语文学科, 取得成效后又拓展到全科。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渐进性的变革过程。通过几次连续性的研修活动, 大家已经结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但是, 如果没有一个逐步深化的“学习连续体”, 有意义的变革过程仍然难以生发。实践表明, “学习共同体”是激发大家积极性的结果, 但还只是参与层面;而“学习连续体”则是强调走向纵深的、持续的、相互强化的过程。只有共同体和连续体共同作用的时候, 变革才有可能发生, 才有可能触及参与人员的能力成长。

(二) 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意愿

青岛24中校长刘晓芸:我们学校在教师研修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就是教师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您在这本书中讲到, 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他能否在个人发展中以主动的、积极的精神来参与。我想请教您, 如何唤起教师的主动发展意愿?

主持人:您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多年前, 山东省淄博市派了七位不同学科的教研员来北京市京源学校考察学习。京源学校和我一起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研修课程。第一天, 教研员们先到学校, 校长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情况。随即, 他们便被安排到不同的学科组, 并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教师的课都听一遍。然后, 教研员们分别向各学科组的全体教师反馈自己的听课意见和建议并与教师们交流。第二周, 七位淄博的教研员给京源全校教师做了七个不同学科的专题报告, 分析学校各学科教学的优势、特点和问题。就这样, 淄博的教研员带着上述任务, 高质量地完成了考察学习, 也为京源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反馈意见。这一实践被淄博的教研员们称为“蹚水过河教研法”。

如何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我的体会是, 当他们感觉到学生不满意时, 就会产生压力, 承担了改进任务时, 便会产生很强的动机。我们在北航附中所触及的第一个学科是语文。语文组的教师们顾虑重重, 甚至有些抵触。作为前期准备, 学校科研室组织高一年级组和高二年级组全体学生评价语文教学, 将他们的问题、困惑与需求整理成两份报告, 并由两位学生向所有语文老师进行汇报。教师们没有想到, 学生们居然能够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立刻开始了改进。一年以后, 语文教学得到显著改观, 学生非常满意, 语文教师们也重新获得了自信。因此, 问题有助于唤起变革的意愿, 问题解决过程则能够带给参与者以成就体验。

(三) 如何组织高效的教师专业学习

陕西运城盐湖区席张小学校长肖静:我重点看的是《研修课程规划与实施:教师培训管理者的研修实践》这一篇。这个案例是针对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培训者的, 目的是使他们获得教师研修规划和实施的基本理念与实施方法。案例所展示的6 个研修方案设计给我的启示是, 要为教师们组织一次研修活动, 首先要确定有价值的主题, 这非常关键;其次是创设宽松、平等的氛围, 这是研修活动的基础;再次, 就是专家的参与和指导, 这是研修活动的保障。

同时, 我也有一点困惑。我们也组织过很多次教师专业学习, 但是, “满堂灌”依然是主要形式, 并且, 没有高层次的专家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所以, 我最想问的就是, 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学习形式是最高效的?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 单一听专家讲课或单一看书, 并不能够直接获得能力成长。我们为什么倡导研修, 不仅是因为尊重参与者的平等地位, 更重要的是强调研修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学习互动强化并有效磨合的过程。我们读了书, 自己思考了, 并付诸教学实践, 然后, 通过研究总结把这种实践案例或者心得写出来和别人分享, 再带领别人成长。最后这一条, 我们特别有心得。我们在培养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规律, 那就是让骨干教师承担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实施任务, 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他们的自我超越。

顺便说一句, 我最近参加了一次“如何推广优秀成果”的主题讨论。大家都知道, 目前, 推广先进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表彰优秀教师, 请他们去做示范课、做报告、出著作或者带徒弟。但是, 往往很难达到有效推广的目的。我认为, 推广优秀经验也需要课程规划和教学过程, 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学习, 即“知晓”“会做”“有成就”。由此, 你不仅可以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付诸自身教学实践;更能从取得进步和成效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事实表明, 真正的学习必须是能够带给学习者以能力成长的体验, 否则, 就不是有价值的学习, 也就不可能持续。

福建顺昌实验小学校长张曙光:我是来自基层学校的一名校长。书中的案例都是由教研员或名师来做的。但是, 在基层, 很多培训任务都压到了学校。我很想知道, 在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 如何更高效地通过学习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主持人:教师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叫作“产出性学习”, 就是带着任务去学。产出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 它往往特别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并从中获得能力成长。各位校长如果要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 就要事先和教师们约定学习回来以后提供课例, 并且给大家分享学习心得, 那么, 他们外出学习的成效就会特别高。如果再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校报上刊登出来, 或者发布到学校网站上, 他们就更有成就感了。

(四)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校长郭明:作为一名校长, 我认为,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两个关键词, 就是“教师”和“学生”, 也就是借助发展教师来成就学生。那么, 怎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读了书中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这篇文章, 深有同感。我从中学习到的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草根”研修。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 我们就以解决问题的形式, 引导教师去研究, 去立一些小课题, 以此来引导教师的研究意识或研修意识。我想请教您, 这些做法如何能够更加深入?

主持人:我觉得你们在学校层面把“以人为本”的“人”分为教师和学生, 并具体化为“发展教师”和“成就学生”, 这是非常好的。从学校教育实际看, 还需要加一类“人”, 那就是“家长”。这样, 学校层面的“人”就全都涵盖了, 而且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了。

另外, 我特别赞同你们开展的问题解决式研究。需要强调的是, 问题解决是一个持续跟进的过程。我们在宣武区的校本教研案例, 从创意设计到产生成果, 断断续续持续了差不多10 年。其实, 本书涉及的很多案例都是持续努力的结果。如果你要真正做问题解决式研究, 其结果不仅在于问题解决, 还在于所有参与问题解决的人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能力成长。例如, 本书所反映的北航附中的系列研修, 第一次只是借助发掘学生的实际体验, 彰显学法需求, 并由此驱动教师开始深刻反思自身教学理念与方法, 开始问题解决的努力过程。

(五) 如何确定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副校长张月军:书中的实践案例覆盖面广, 内容也很丰富, 为我们基层学校设计和组织校本教研提供了样板。但是, 让我纠结的是, 目前教师们都是以论文、课题研究或者公开课方面取得的成绩, 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指标, 但这些评价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 我们很难评价哪些教师真正得到了成长, 哪些教师没有。

主持人:针对您的问题, 我做两点回应。其实, 在座的各位校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在实践中积累形成并不断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我心目中的教师专业标准有七条:一是具有坚定的教育职业追求;二是具有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三是积累了全面的学生知识;四是积累了实际可行的教学知识;五是善于运用研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和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应用教学技术、评价教学成效、总结教学经验及开展课题等;六是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的心态;七是具有个人魅力。当然, 这七个方面不一定每个教师都具备。但是, 当一个教师能够有这种意识, 并不断借助自身实践予以追求的时候, 他就踏上了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

另外, 针对您提及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估, 我们在2003 年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师专业评估的方法。当时, 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给小学生讲了《平均数》一课, 课非常精彩。我灵机一动, 走上讲台, 问同学们:“今天吴老师讲的课, 你们听懂了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听懂了!”我接着问:“那好。你们说说, 吴老师今天的课好在什么地方?”学生们抢着回答, “吴老师很亲切”“很幽默”“讲课很生动”“很有耐心”“很有魅力”……学生们一边说, 我一边写在黑板上。教师们吃惊地发现, 没有一个学生说今天学会了平均数。但实际上, 凡是听课的人都知道, 学生们的确学会了。那为什么他们却都没有提及呢?我们突然认识到,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他对学生的态度, 以及他能否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 如何借助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四川内江桐梓坝小学教导主任黄小路:我阅读了《教学要追求脑会、手会、心会》这篇文章。通过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一次专题活动, 展示了学校如何借助特色校本课程带动教学变革。文中提到, 学习方法的变革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变化, 并鼓励教师通过课程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帮助学生“进脑、上手、入心”, 并由此发展他们的能力, 完善他们的人格, 这将会引导学生走上一条终身受益的学习之路。阅读这篇文章后, 我就在反思, 以往我们对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关注得比较多, 却很少关注学生, 没有充分地去整理、收集来自学生的声音, 导致我们的研究难以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那么, 我们应如何带领团队把付诸于实践的工作整理成有价值的、能够推广的成果呢?

主持人:您的问题涉及如何借助研究促进有意义的变革, 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在开展基层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先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开展一些特色活动, 并连续不断地做, 渐渐地就有了成效。然后, 对上述活动进行客观具体地记录, 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便逐步形成了成果。什么叫成果?成果或许可以视为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开展的有成效的问题解决过程的真实记录和理性的解释。一般而言, 没有实践成效, 便不会有研究成果。当然, 完全没有成效的实践, 如果善于分析发掘, 也可以从教训中汲取有意义的成果。关键是怎样把一项成果内化为一种普遍的、持久的行动?那就是要把它变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 如定期交流制度、同行分享制度。更为持久的, 还要变成一种文化, 成为大家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研修总结

主持人:各位校长, 我们今天围绕教师研修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大家都结合阅读本书的体会及自己的实践经验, 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教师研修的基本理念、实践方法及研修组织者素养问题。在总结大家共同认识的基础上, 我就今天我们的团队研修及其特点做一个小结。

(一) 研修理念

教师研修有几个特点:一是互为资源。大家都发现, 我们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也分享了他人的知识与经验, 彼此之间结成了一种“学习共同体”。其次, 我们需要强调, 建立“学习共同体”只是教师研修的第一步, 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借助大家的努力跟进实践, 也就是建立“实践连续体”, 方能生成有意义的结果及在此过程中的能力成长过程。这应当成为校长规划、引领教师发展的基本常识。

在职教师有意义的学习, 大多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今天, 我们在一起共同体验了什么叫作教师研修, 教师研修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有什么不同。我们所强调的体验式学习, 至少是三个层面的:一是针对特定问题, 参与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经验;二是大家获得机会充分交流分享, 并逐渐形成“1+1>2”的学习结果;三是把汇聚起来的丰富的个体体验与反思, 梳理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研修成果,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专题资源。

(二) 研修策略

关于研修策略问题, 我们大家的体验是:首先, 大家之前对于教师研修都有一定的实践和思考, 再加上对本书的阅读, 为参与讨论做好了准备, 现场每个小组的代表又都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分享和提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场的研修气氛自始至终都很热烈。其次, 能够带来成就体验的研修都需要问题链。“问题链”也可以叫作“脚手架学习”, 即围绕一定主题精心预设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问题。其实, 一位好校长、好教师, 都善于给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搭建“脚手架”。“脚手架学习”究其本质而言, 就是带着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有支持的自主学习。借助这种学习, 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解决问题、超越自我, 还能从中获得赖以持续进步的自信。

其实, 实施“脚手架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比并不轻松。我们需要高度集中, 一刻都不能走神, 及时捕捉讲话人有价值的东西, 还要根据会场气氛及时做出调整。作为校长, 你要成为教师研修的引导者, 最有价值的在于借助“问题链”引导参与者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分享他人的资源、发现更为愉悦的自我。当然, 借助环境场地条件, 特别是组织者的努力, 创设一个建设性的研修氛围也非常重要。今天的研修过程中, 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更可贵的是, 各位提出的很多观点相互印证、相互拓展, 为我们获得研修成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评价问题, 我们所做的不是达标, 而是促进。我们的教师研修更加关注彼此之间可以分享什么资源, 大家是不是通过研修活动得到有价值的收获, 这种让我们兴奋其中的学习交流过程能够沉淀什么。比如, 今天的主题研修活动之后, 我们会收集参与人员的反馈评价, 并将研修过程的结果整理成文字, 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在阅读和修订的过程中, 对于我们共同经历的团队研修就又会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当然, 对于那些想有所作为的参与者而言, 更具有挑战性的后续跟进则是借助研修所得改进自身实践。所以, 我要说, 有意义的现场生成加上坚持不懈的后续跟进是教师研修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三) 研修组织者素养

研修活动的组织者, 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成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首先要善于根据研修任务和参与者的实际情况, 设定主题、“问题链”及活动结构, 尽力安排参与各方做好准备, 促进参与者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收获。

如果说教师是少年儿童的教育者的话, 校长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成功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 就是成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引领者和分享者。只有校长成就了教师的成长, 教师才能有效地去成就学生。

最后, 我从教师研修的角度对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反观这则对于残疾人并不公正的成语故事, 我们在探讨教师研修问题时, 可以将“盲人摸象”的过程解读为“摸象—说象—成象—抽象”四个紧密联系的认知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教师研修而言具有丰富的意义。第一, “摸象”。教师的直接经验可以被视为具有个性化的“摸象”的体验与认识过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学习”。第二, “说象”。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感悟进行的平等交流, 也就是“分享式学习”。第三, “成象”。整合众多个体相对片面的认识, 创建较为全面客观认识的过程, 也就是“建构性学习”。第四, “抽象”。获得由局部到整体, 再到类别的概念的认知跨越, 也就是“概念性学习”。

作为校长, 如果我们认同并有意识地实践这种认识, 就会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象”的发现, 通过“说象”交流分享各自的收获, 然后, 我们再进行“成象”和“抽象”。由此, 引领教师共同经历有意义的体验式学习、分享式学习、建构性学习和概念性学习。其实, 我们今天就用这种理念围绕“教师研修”的主题进行了一次“盲人摸象”。大家以自己和他人既有的教师研修实践与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感言、评论, 交流各自的经验, 并由此获得了对教师研修相对全面的认识。所以说,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创建了一个教师研修故事。谢谢大家!

注释

11本次研修活动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编辑部主任刘灿、编辑郑莉等组织。感谢参与本次研修活动的各位校长的倾情贡献。限于篇幅, 本文只选取了部分研修案例。

篇4:国际研修小结

【关键词】双元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

大力展职业教育,是世界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在欧美发达国家,重视和扶持职业教育,已成为其人才战略、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工人、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不仅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而且有效弥补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据统计,德国60%的年轻人在“双元制”体系中接受职业培训。这些学徒逐渐成长为工业、手工业等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一、职教模式的典范----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双元制”教育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能够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实用技能,从而能大大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在吉森大学,Prof. Armin Bohnet经济学院教授先为我们介绍了中德关系,告诉我们中德关系非常友好,并着重介绍了德国的教育体系:小学4年制,6岁入学。学生一般情况下在小学后进行第一次分流,学生可以选择进入文理中学或实科中学。文理中学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实验中学学生到职业院校就读。多数学生在一开始升入中学时,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进行第二次分流,进入全时制或者部分时间制的职业院校就读。在德国的职业院校中,主要以双元制为主。接受双元制的学生,首先必须具备文理中学或实验中学的毕业证书,然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同时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在学习过程中,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职业基础教育,集中学习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学生要从职业类别中(经济、技术、社会工作或服务三个领域为主)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第二学年转入所选定的职业领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第三学年则向特定职业(专业)深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具有双层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同时,也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为其提供培训的企业和学习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职业学校。其在企业接受培训和在学校进行学习的时间比一般为4:1,目的是要通过加大培训时间的比例,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

另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双元”特性还体现在两种不同的法律依据和两个不同的主管单位上:企业的职业培训作为经济方面的事务由联邦政府主管,主要遵守联邦政府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来管理,受到州颁布的学校法的约束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行会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职业教育,拓宽学渠道,增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教育经费,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职的就业率,使职业院校备受重视,促进了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

近几年,德国的高等教育也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形成双元制大学。莱茵美茵应用科技大学,Prof. Fechter工程系主任告诉我们,这种模式把高等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完成实践部分的学习。按照规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每3个月会轮换一次。进入双元制大学学习的学生需要拥有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或者定向专业高中毕业证书,并且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先是对学生进行面试筛选,然后与合格学生签订3年培训合同。学生从签约企业获得培训工资。經过3年学习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这种大学培养模式相比德国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学制短、实践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近几年,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入学人数每年以15%的比例增加,2011年入学人数达到61000人,占德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6%。同时,双元制大学所开设课程种类也逐渐增加。2011年,课程总数达929门,涵盖经济、工程、信息技术等众多专业领域。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私立机构等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较大部分开支。

二、用高标准的师资队伍来实施“双元制”

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即公务员来对待的,所以教师的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稳定。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都要求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除具有博士学位和高校任教资格等基本条件外,学校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硬性要求,规定他们必须有不少于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且其中至少有3年必须在高校领域以外获得。另外,德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一个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很大,大量聘用兼职教师一是可以节约经费开支,二是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授课,可将最新发展技术教给学生。三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专职教师业务能力的持续提高。

授课之余,教师们也会进行科研活动,科研项目大多来源于企业等产业一线机构,学生们也有机会进入项目小组参与研究。在科研资金方面,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促”模式,这也在客观上保障了学校在科研上的应用导向。

当教师就某项科研项目向国家申请资金时,需证明该课题有企业参与和部分出资,以表明有企业对相关项目有兴趣。这就促进了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被投入实际应用。

三、用严格的教育评价系统来保障教育质量

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毕业也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德国工商协会(IHK)或手工业协会(HWK)通过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制定职业技能的标准,参与学生的评价,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必须参加德国工商协会(IHK)或手工业协会(HWK)组织的统一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拥有职业上岗的资格证,从而确保了全德职业教育的质量。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 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除此之外,学生还须参加中期考试,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查学徒工的培训成绩来检查企业培训计划的落实程度。没有中期考试成绩者不得参加结业考试。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都是按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6个小时。如考试通不过, 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 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总之,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大获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在德国有广泛社会基础和优良传统。在德国,获得职业培训证书的年轻人与获得其他学位证书的同龄人相比毫不逊色。技术人才在德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工资收入。企业也认为,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 二是德国联邦政府“亲手”抓职业教育。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教育主要由各联邦州政府分管,但只有职业教育是惟一例外,由联邦政府直接领导和协调。三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本身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40-241.

[2]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

篇5:研修小结(最终版)

研修小结

走进研修,倾听心灵的跳动,走进研修,感觉情感的炙热,走进研修,体验智慧的高贵,走进研修,体会合作的博大,走进研修,就如同走进人生的旅程,走进研修,就如同走进时空的隧道,领悟智慧的光芒,感受学习的真谛。几天忙碌而紧张的学习,我们付出着,我们收获着。研修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有了改进?我们对于今后的教学又有什么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研修中,大家有很多想说的,研修过后,大家肯定有很多想做的……

篇6:线下研修活动小结

情况小结

根据《“国培计划(201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线下实践测评活动实施方案》,并根据我乡实际,本坊成员积极开展“国培计划(201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线下研训活动,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依托,使线下实践测评、校本研修与线上远程学习相结合,将预设性资源应用与生成性资源物化相结合,从管理、指导、应用三方面有效推进各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深入开展,现将具体开展情况小结如下如下:

按照活动安排,各位教师线下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线上学习,紧密结合课堂,要将线下实践活动与教研室组织开展的《 “学习课标、研究教材、优化教法”活动实施方案》紧密结合。在线下研修活动中,各校注重教研组建设,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培训,把“学习课标、研究教材、优化教法”活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培训活动常态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主要开展以演讲的形式进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要用 PPT、运用知识树的形式表达),自选所教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书、或一个单元(章、组)、或一类知识(一个专题)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再进行观课、议课。

说课标:说小学阶段所带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说所选部分教材的内容标准。

说教材:简要说明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重点说所选教材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说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说教与学的建议;说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说本节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说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为了以评促学,以学促用,使培训更加收到实效。在线下研修开展过程中,各校还开展了各校评比、全乡评比评优活动,用以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在开展过程中,各校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但部分教师反映学校无网络,但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参与活动,效果明显。

篇7:暑假远程研修小结

时光飞逝,六天的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已经结束。炎热的夏天挡不住我们初中老师远程研修的热情。没有一位老师缺勤。在纪律方面有以下要求:早晨8:30到校。中午12:00吃饭,下午4:30放学,请老师们自觉执行,有事务必请假!每位教师完成网上培训任务后,书写了一份培训总结。

全体老师每天坐在电脑前,细心聆听着专家的精湛的讲演,随着视频观赏一节节的课例,欣赏着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受益匪浅。

首先、感谢省领导给我们远程研修这次机会,感谢专家和指导教师们的点评,感谢同仁的相互讨论!在这次培训过程中,老师们一同随着专家讲座在不断探讨、学习和交流。

第二、通过观看视频讲座,阅读专家和指导教师 推荐的相关文章,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完成提交作业的过程。使我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有了质飞跃。获得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些教学理论上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

第三、这次远程研修的内容,直击在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比较贴近教学实际,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受益匪浅。课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大开了眼界,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反思。

第四、专家们高深独到的理论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各具特色的授课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敬佩!

第五、这种大空间的网络培训,从传统的培训模式中走向网络平台时,产生了极大新鲜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给我们初中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交流空间,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困惑、思考、收获,不知道向谁倾诉表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省初中研修平台共同与所有在线的同仁们,一起进行交流、研讨。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员的学习动态,进行适时引导,不断地给予精神鼓励,对每位老师的文章和作业进行及时点评,与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正是这些的关注、鼓励着老师们自始至终保着旺盛的学习精力和饱满的参加远程研修热情。并把远程研修培训作为一种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思考得以提升,对问题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这种培训形式能超越时空,让老师们享受到了教学的乐趣!

篇8:国际研修小结

2005年9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承诺“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以下简称研修学院)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立项建设的。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商务部培训中心大院内,总建筑面积约27000m2,其中改建约12000m2,扩建约15000m2,是在对原亚太中心、图书馆(图1、2)两个项目改造的基础上,向北新增部分功能而共同构成的。从功能看,原亚太中心及图书馆设施陈旧,内部功能设置混乱;从建筑群体关系看,原亚太中心偏于院内一角,与图书馆分别孤立建设,整个区域内空间凌乱无序、缺乏整体感;从建筑外观看,由于各部分的设计年代不同,风格上也迥然不同(图3、4),且手法陈旧、缺乏特色。但受到建设投资、时间、用地的限制,拆除重建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在面对诸多不利现状条件的同时,设计中还有另外一个更高层面的问题需要处理。即该项目不仅要在功能上严格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同时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项目建成后将同时担负向世界各国来华培训学员传扬、展现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因此如何巧妙改造、利用原有建筑的功能、布局、结构形式,如何恰如其分地将新功能穿插安排其间,如何使新老部分和谐统一,如何在充分展示时代特征的前提下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这些问题成为设计的难点,也是设计的切入点,更是设计完成的重点。

经过层层梳理、清晰思路,我们发现杂乱的现状依然有可遵循、利用和延续的内容,并逐步确立了延续是思路、整合是手段、提升是目标这样的设计理念。

1延续

我们注意到,原亚太中心十几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记忆是值得保留的;项目用地周边已经形成的规划态势是值得尊重的;继承原有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内在形态特征,使其成为本项目中新老两部分的内在联系纽带。改扩建不应是割弃,而是对建筑生命的一种延续。

2整合

整合功能:通过补充与调整,使新建、改建、扩建部分功能互补、系统完善。将会议、接待功能从学员餐厅中剥离,使餐饮面积加大,相应加大后厨区域面积,理顺流线;将洗浴功能从文体楼中剥离,合并到游泳馆内,功能互补、空间效率提高。同时,文体楼腾出的空间,引进更多新的娱乐项目;对原专家公寓进行改造,扩大卫生间,将两间客房合并成套间,通过结构转换实现独立大堂,最大限度提高住宿品质;将原图书馆通过结构调整,改造成教学研讨楼。并与甲方协商,将原图书馆入口两侧的半室外空间,通过增设屋顶纳入室内(图5、6),扩大可利用面积。并在室外增设通廊,向东可与学员餐厅、文体楼相连,向北向西可与专家公寓及新建学员宿舍区相连(图7),实现主次功能之间的合理联系。

整合形体:新建部分充分协调原有布局,使之完整均衡(图8),疏密有致。保持原图书馆方正对称的形态,并进一步加强了中轴线的序列层次。东西侧建筑群体量均衡,原专家公寓与新建学员宿舍采用线性内院式围合布局,很好地将东西两侧建筑与中间主体相连,使建筑群体更趋完整协调。

整合空间:新建与改造部分有机对接,形成丰富变幻的空间形式。改造后的教学研讨楼、学员餐厅、学员宿舍、专家公寓共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空间形态。新旧建筑单体之间继续以原古典园林为核心,形成传统的围合空间(图9、10);建筑群与周边建筑、环境之间相互渗透。丰富的建筑组群布局方式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形式,使各类空间相互联系融合。

整合景观:以原有古典园林作为新建与改造的景观核心,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建筑群体沿北侧河道一线展开,北侧面向水系大景观,南侧面向内部精致的古典园林,形成丰富变化的横向景观序列,使小环境融入无限大美景中。

1原亚太中心(改造后为学员餐厅、文体楼)

2原图书馆(改造后为教学研讨楼)

3原亚太中心外观

4原图书馆外观

5原图书馆入口两侧半室外空间

6改造后成为教学研讨楼侧厅(摄影:周若谷)

7连廊(摄影:周若谷)

8教学研讨楼成为群体核心(摄影:杨超英)

9改造前古典园林

10改造后保留的古典园林与周围建筑关系(摄影:周若谷)

11建筑细部、形式的抽象(摄影:周若谷)

12保留下来的原亚太中心中式门头(摄影:周若谷)

13教学研讨楼报告厅改造前后比较(改造后照片摄影:周若谷)

14文体楼西侧改造前后比较(改造后照片摄影:周若谷)

15学院餐厅与文体楼连廊改造前后比较

16教学研讨楼大厅(摄影:周若谷)

17改造前后卫星航拍图比较

18文体楼门厅改造前后比较(改造后照片摄影:周若谷)

19总体鸟瞰(摄影:周若谷)

20学员宿舍楼(摄影:周若谷)

21学员宿舍室内(摄影:周若谷)

22文体活动用房入口(摄影:杨超英)

整合立面:运用抽象的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色彩及材料,用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力图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兼具时代气息的立面形式(图11)。设计中简化抽象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柱、檐口、屋顶关系,运用现代材料表达;采用砖墙、灰瓦等传统材料元素进行细部勾画;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以平静温和、亲切精细的小手笔与内部的古典园林契合;以硬朗的线条、大尺度的构筑物,与周边的现代建筑相对话,形成外方内柔的建筑群形象。对于原亚太中心入口处的中式门头,考虑到改造前此处是原亚太中心的主出入口,各届外籍学员都是站在门前的台阶上,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式门头为背景拍摄毕业照。因此我们刻意保留下了这份回忆,希望他们故地重游时,能够亲切地回想起那段中国往事,同时也是对原有建筑的一种纪念(图12)。

3提升

通过整合各种设计资源,使本项目的功能品质、景观品质、形象品质、环境品质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在投资上实现了合理的控制,实现本项目的最终建设目标。

结语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面对改扩建项目时,大拆大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延续原有建筑的结构、空间与造型,整合原有建筑的功能、布局,从而达到提升原有建筑的使用品质才是合理的设计理念。在尊重原有建筑、尊重原有建筑记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度改造与更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实现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解析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手法,尝试提出类似改扩建项目的一种设计理念,即:对原有建筑功能布局进行巧妙的改造与利用;恰如其分地将新功能穿插安排其间;注重新老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展示新建部分的特色下注意传递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整合、提升是改扩建项目的设计宗旨。

上一篇:中山市小学入学条件下一篇:架子分项工程内部承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