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2024-04-25

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共8篇)

篇1: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山西省晋中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对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依法进行救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本细则所称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时,医疗机构依照规定标准,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置所产生的医疗费用。

第四条 救助基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三)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发挥救助基金使用效率;

(四)公开、公正、公平。

第五条 设立晋中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由分管市(县)领导任组长,公安、财政、卫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公安局交通警察支(大)队,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日常管理工作。市财政部门负责设立救助基

金财政专户,及时按规定提供收取基金的票据。审计、财政部门要对救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对有关受害人的抢救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救助基金来源和垫付

第六条 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保险费提取的资金(按省级人民政府政府确定比例执行),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按照每季度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提取资金转入救助基金专户;

(二)地方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其它资金。

第七条 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必须确保救助基金来源的合法与稳定,确保应筹款项及时足额进入救助基金专用帐户。

对于垫付的抢救和丧葬费用,及时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回。经公安部门调解并达成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在赔偿款中扣留已垫付的费用并转入救助基金;未申请公安部门调解或调解终结的,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及时提起民事诉讼予以追偿。对交通事故责任方拒不赔偿无法确认身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赔偿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及时提起民事诉讼追偿。对无法确认身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赔偿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设立独立科目,查明其身份后,及时支付给法定继承人。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四)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丧葬费,赔偿义务人无能力支付或者赔偿义务人无法确认的;

(五)交通事故所致无名尸体的保管、火化费用;

(六)需要特殊救助的。

依法应当由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时垫付。救助基金一般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由医疗机构书面说明理由。具体应当按照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核算。

第九条 申请救助基金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交通事故伤亡者亲属或法定代理人、委托人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申请表》;

(二)申请人经村民委员会(或居委会)、乡镇(街道办事处)签注意见;

(三)交通事故经办民警、办案单位对申请人、交通事故情况及其申请理由进行调查核实;

(四)医疗机构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的,由医疗机构书面申请,卫生主管部门签注意见;

(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后垫付。

第十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受理申请并经调查核实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同意垫付抢救费用或者3个工作日内垫付丧葬费用;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则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不予垫付的理由。

第十一条 申请救助基金垫付的相关项目,按照伤者的实际受伤情况,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与救助机构共同确定。丧葬费用是指《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费用。

第三章 救助基金管理监督

第十二条 按本细则垫付的各类救助费用,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依法委托相关机关向赔偿义务人追偿,有关机关应予协助。

第十三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一月底前对上年度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清理审核,对已追偿的抢救和丧葬费用进行冲销;对确实无法追偿的费用,以书面审批材料为依据,按财务管理规定予以核销。

第十四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向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年度工作报告包括基金收取、垫付、追偿和结存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救助基金帐号公开,收支统一使用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基金使用和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 相关责任

第十六条 救助基金申请人以提供伪造的交通事故事实,或者提交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救助基金垫付的,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责令其退回所骗取的款额;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以虚列治疗费用、提高收费标准等方式骗取救助基金垫付的,由卫生部门责令其退回,并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一)未按规定的范围使用救助基金的;(二)未按规定受理、审核救助申请的;(三)未按规定垫付救助基金的。

第十九条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依法依纪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在本市辖区内道路以外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报案情况为依据,其人身伤亡的救助可参照本细则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山西省晋中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二日

篇2: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依法对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进行救助,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政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安部 卫生部 农业部令 第56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设立、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第二章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

第四条 建立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履行救助基金主管部门职责。联席会议的召集人由主管交通安全的副省长担任;成员单位为省公安厅、省财政厅、陕西保监局、省卫生厅、省农业厅。联席会议决定全省救助基金管理的重大问题,并对我省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办公室成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派员组成。办公室负责协调省级各部门工作;制定全省救助

基金管理办法;承办联席会议决定及交办事项。

第五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省公安厅负责制定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救助基金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督促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追缴救助基金垫付费用;对全省救助基金的分配提出意见;对机动车参加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省财政厅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救助基金有关政策;设立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对全省救助基金进行筹集和分配;对全省救助基金使用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陕西保监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从在陕保险公司交强险保费收入中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对在陕保险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向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缴纳救助基金实施监督检查。

省卫生厅负责监督各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及时抢救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监督各地卫生部门据实审核医疗机构申请的救助基金垫付费用。

省农业厅负责督促各地农机部门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向涉及农业机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垫付费用;对拖拉机参加交强险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六条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应按照《办法》有关规定,设立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县(市、区)是否设立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章 救助基金的筹集

第七条 我省救助基金的来源:

(一)按照机动车交强险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地方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未知名死者人身损害赔偿款;

(八)其他资金。

第八条 财政部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当年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幅度后,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在该幅度范围内确定我省提取比例。

第九条 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从交强险保费中提取资金,由承办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统一汇缴,并在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全额转入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十条 省级救助基金的15%用于全省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补助、省管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的垫付,85%将以各市、县(市、区)交强险保费收入、交强险营业税收入和罚没收入等为基础,统筹考虑各市、县(市、区)救助基金资金实际需要情况,进行全省统一分配调度。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于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照上一季度保险公司缴纳的交强险营业额数额向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拨付财政补助资金。

第十二条 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对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单独缴库。

对未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罚款,按规定缴入省财政“交强险罚没收入”科目,并定期全额划拨转至省级救助基金特设专户。

第四章 救助基金的申请和垫付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救助基金一般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由医疗机构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作出书面说明。具体应当按照救治医疗机构所在地物价部门核定(备案)的收费标准核算。

各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凭卫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拨付费用。对于72小时以内发生的抢救费用,救助基金垫付

80%;72小时以上发生的抢救费用,救助基金垫付50%。

第十四条 省管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符合救助情形的道路交通事故,参照本细则相关程序执行,具体操作流程由省公安厅商省财政厅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道路交通事故有人员受伤并已送往医疗机构抢救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指派交通警察尽快赶赴医院了解伤情。对属于救助基金救助情形且需要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告知医疗机构提交抢救费用垫付申请和抢救费用证明材料。

对群伤事故中伤员送往事故发生地以外的市、县(市、区)医疗机构救治的,垫付抢救费用的申请材料应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部门审核后,由医疗机构所在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先行垫付,后由事故发生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按支出费用转入其基金专户内。

第十六条 对属于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或垫付抢救费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支付(垫付)抢救费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抢救费支付(垫付)通知书》送达保险公司,并及时告知医疗机构及受害人亲属。

第十七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抢救费用垫付申请表、抢救费证明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将相关材料一并送达当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抢救费用的证明材料包括:抢救费用发票原件(住院者为72小时阶段结算发票)、费用清单、病历资料(门、急诊为病历复印件、住院为72小时抢救记录)、特殊情况下超过72小时抢救费用由医疗机构出具的书面说明等。以上材料均应加盖医疗机构印章。

第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材料后,经确认符合救助情形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送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初审。卫生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按以下内容进行初审并签署审核意见后,将相关材料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一)抢救费用是否真实、合理;

(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认为需要审核的其它内容。第十九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对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制作《垫付通知书》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并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制作《不予垫付通知书》说明理由,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垫付抢救费用的决定有异议时,由上一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会同卫生主管部门聘请专家组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论告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和相关

医疗机构。下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按照复核结论进行垫付。

第二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死亡,符合救助基金救助情形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向受害人亲属送达《道路交通事故尸体处理通知书》的同时,应当告知受害人亲属可以书面申请由当地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

第二十二条 对未知名尸体,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向殡葬服务机构送达《道路交通事故尸体处理通知书》的同时,应当告知殡葬服务机构可以书面申请由当地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

第二十三条 受害人亲属或殡葬服务机构作为丧葬费申请人,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递交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的申请应包括:垫付申请、申请人身份证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尸体处理通知书》和未知名尸体的书面证明。

第二十四条 对属于救助基金救助情形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与其他申请材料一并送达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第二十五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申请表及其他申请材料后,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制作《垫付通知书》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申请人,并按照有关标准垫付丧葬费用;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制作《不予垫付通知书》说明理由,书面告知处理该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未知名尸体的人身损害赔偿款按照《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计算,由当地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存保管,并出具相关票据。2年后无死者的损害赔偿权利人认领的,损害赔偿款纳入当地救助基金特设专户,作为救助基金的来源核算。省管高速公路发生类似情况比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对于受害人及其家属属于城乡低保户或五保户的,或受害人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伤残、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申请书、乡镇政府或街道办出具的证明材料、伤残评定结论)后可给予一次性困难救助,最高为1万元。

第二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对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的垫付申请和一次性困难救助的申请在进行审核时,可以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殡葬服务机构、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以及相关人员核实情况,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章 救助基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 救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在省、设区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设立救助基金特设专户,对救助基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分级管理原则。救助基金年终结余全额结转下一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设立救助基金专户,负责全省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补助、省管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垫付和接受救助基金管理

费用。

第三十条 按照财政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各级财政部门应增列本级救助基金管理专项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部门的部门预算,用于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员费用、办公费用、追偿费用和各项委托代理费用。

第三十一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每年应当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救助基金收支及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情况,接受同级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应当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全省救助基金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于每年2月底以前通过网络或报刊等形式予以公告。

第三十三条 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应当于每年3月1日前,将本地区上一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等情况报送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三十四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法接受救助基金联席会议、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垫付费用的追偿

第三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申请后,应当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指派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中记录交通事故责任人偿还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和医疗机构所垫付费用的方式和期限,并督促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及时偿还。

第三十六条 对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行协商和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发送偿还垫付费用的通知书,明确偿还期限和金额。

第三十七条 对不偿还垫付费用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行追偿。有关单位、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有义务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追偿。

第三十八条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向救助基金偿还垫付费用的,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或现金的方式转入救助基金指定的账户,并注明偿还项目。

第三十九条 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全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追偿垫付费用情况进行考核,追偿费用达到全年垫付费用一定比例可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另行规定。

第四十条 对于确实无法追回的垫付费用,经市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市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最后由省救助基金联席会议批准核销。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办理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未依法从交强险保费中提取资金并及时足额转入省级救助基金财政专户的,由陕

西保监局进行催缴,超过3个工作日仍未足额上缴的,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或丧葬服务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或丧葬费证明材料骗取救助基金垫付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并给予警告,并对直接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可以根据情形决定是否撤换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相关责任人: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审核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并进行垫付的;

(二)提供虚假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违反本细则的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者妨碍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四十四条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所称受害人,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除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

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所称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

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所称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火化的服务费用。具体费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确定。

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比照适用本细则。

第四十九条 各设区市可比照本实施细则制定相关具体规定。

篇3: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以下简称“救助基金”) , 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200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明确设立救助基金。2006年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救助基金的来源和使用范围作了原则规定。2009年, 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安部、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第56号令, 以下简称五部委第56号令) , 对救助基金来源、使用、追偿以及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管理体制、资金监督等做了明确规定。

2010年,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H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确立了H省救助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规定H省“救助基金实行分级筹集、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省、市、县 (市) 人民政府均设立救助基金。财政部门为救助基金的主管部门, 要求“各地应成立由财政、保监、公安、卫生、农机主管等部门组成的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研究救助基金的运作, 审定救助基金主管部门提交的重要议题和有关事项。救助基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财政部门”。“省、市、县 (市) 应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履行救助基金管理职责”。

二、重塑救助基金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 机构设立困难, 工作推进较慢

在当前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 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十分困难。截至2015年10月底, 全省18个省辖市、158个县 (市、区) 仅有4个省辖市本级、7个县经编办批复设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这些已批复设立管理机构的市县中, 有的机构还没有单设, 人员也没有到位。机构不健全是救助基金管理工作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专业人员不足, 审核追偿困难

一是由于管理机构或目前实际承担审核工作的财政、公安等部门不具备相应的医学诊疗、法律、事故鉴定等专业知识, 难以对医院抢救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核, 给基金的安全运行带来道德风险;二是尚未建立由公安、法院、检察院以及保险公司等部门参加的救助基金追偿执法联动机制和追偿激励机制, 缺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兼职管理部门 (人员) 精力有限, 加之追偿主要通过诉讼方式, 需要法律专业人才, 难以胜任诉讼追偿。截止2014年底, 全省累计追偿31.2万元, 仅占垫付金额的6.25%。“垫付容易追偿难”, 影响基金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三) 文件理解不一, 运行过程失范

由于政策不够细化、缺乏相应操作规程和统一的审核标准, 市县救助基金垫付不规范。一是对基金性质理解不准确, 把“救命钱”理解为“维稳钱”, 把“资金垫付”当成“困难补助”。大部分市县把救助基金作为扶贫资金, 是“给予”不是“垫付”, 主要用于受害者家庭的一次性困难补助;有的市县把救助基金作为维稳资金、息访资金使用, 如某市为了息访, 经市主要领导批准, 给予3年前发生的交通事故受害人一次性补助30万元。某县把交通事故中垫付丧葬费用理解为职工死亡后的丧葬补助费, 按最高不超过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额度对交通事故中伤亡人员进行补助。据统计, 全省按规定用于垫付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抢救费用的资金仅占20.5%, 一次性困难补助占支出比重达79.5%。二是垫付审核程序不规范, 政策把握尺度不一, 审核事项、审批要件不全。有的市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交警部门, 由其受理并负责审核垫付申请, 经财政部门批准后, 通过交警部门银行账户支付垫付费用, 财政部门将其作为一个预算单位管理。许多市县对垫付抢救费用自行设置了最高限额, 但市县之间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未按规定审查、提供相关要件, 如公安机关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等;救助基金垫付审核, 有的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人为最终审批人, 有的地方领导小组组长为最终审批人, 有的审核批准时间长达几个月。

(四) 筹资渠道较窄, 市县基金不足

省政府文件明确救助基金的有9项来源, 从市本级来看, 主要是“各级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公开竞价所得价款”。由于财政困难, “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财政补助”这项政策难以落实。“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公开竞价所得价款”, 由于公安部不支持小型客车号牌号码拍卖, 全省又没有统一文件规范, 各地做法不一, 该项收入不具有可持续性。从县级来看, 按照现行收入分成体制, 交强险营业税和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公开竞价所得价款归属市级财政, 大部分省辖市没有建立市对县的救助基金补助机制, 除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和省级补助外, 县本级基本没有来源。资金筹集困难, 直接影响和制约市县开展救助垫付工作。

三、H省救助基金管理模式重塑的主要内容

1.调整救助基金操作方式, 委托专业机构承办。把救助基金运行中适合由专业机构办理的申请受理、审核、追偿等业务, 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委托专业机构承办,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可以有效破解我省救助基金运行中市县管理机构难以设立以及医疗、法律等专业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 提高救助基金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救助基金管理工作全面开展。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财政部门) 集中精力做好筹集资金、政策宣传、协调追偿、考核、监督等工作。

救助基金购买服务由省级救助基金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可以降低购买成本, 实行全省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审核尺度、统一垫付规则、统一考核办法, 有助于提高救助基金规范操作, 避免地区之间救助标准的差距和矛盾。

救助基金管理实行统一政策, 是《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五部委第56号令) 要求, 也有利于解决目前各地存在的垫付标准不同、操作流程失范、审核尺度不一的问题, 实现救助基金公平、公正救助, 有利于提高救助基金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2.完善垫付资金追偿机制, 保障救助基金安全稳定运行垫付资金追偿难是救助基金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截至2015年6月底, H省累计垫付资金904.53万元, 追回79.81万元, 追偿率仅8.8%。借鉴外省经验, 通过纳入信用体系、法律诉讼等措施, 建立健全救助基金追偿保障机制, 确保垫付资金及时回收。

3.完善资金补助机制, 确保各级救助基金“有钱救命”针对县级救助基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救助基金补助机制, 增强救助基金统筹能力。一是省级救助基金建立与市县资金使用绩效相挂钩的资金补助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求建立市级救助基金对所属县 (市) 补助机制, 确保县级救助基金“有钱救命”。

4.完善部门协同配合机制, 增强救助部门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救助基金资金归集、垫付申请、审核、追偿等阶段的职责, 加强监督措施, 确保救助反应迅速、对接顺畅、结算及时。比如, 规定卫生计生部门对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推诿、拖延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的, 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民政部门对出具虚假火化证明和违反规定收取殡葬费用的殡葬机构和人员,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 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农业机械发生交通事故需要垫付抢救费用的, 由农机监理部门接案处理的, 由农机监理部门负责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2015年11月, H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H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对2010年出台的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标志着H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模式的重新设计。同时根据H省实际情况, 借鉴融合外省经验, 修订后的办法规定H省救助基金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筹集、购买服务、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以此全面提升H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水平。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下称“救助基金”) , 是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 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资金。是对机动车交强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行动。文章以H省为例, 对重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国家政策,必要性,救助基金,道路交通事故

参考文献

[1]李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之检讨与完善[J].南京社会科学, 2012 (08) .

[2]翁文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工作体会[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01) .

[3]李娟.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立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以受害人利益保护为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 (06) .

篇4: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一是国家应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包括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的操作规程等,使各级相关管理部门有章可循。

二是要加强对资金的征收管理。虽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基金的来源、管理和相关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管理,把应收缴的资金足额上缴,保证此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借鉴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经验,在工作运作初期政府拿出一定的启动资金,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启动。

篇5: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使用和管理,依法对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实施救助,确保救助基金的使用真实、合理和有序进行,根据《河北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救助基金的使用应当遵循关爱生命、公开、公平、便民、利民的原则,对符合法定救助情形的交通事故受害人及时进行救助。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 为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及时协调解决本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试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第四条 省级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救助基金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主要研究制定救助基金管理相关政策和规定,通报救助基金使用情况,协调救助基金相关工作,审议 1 救助基金的有关议题和有关事项,特殊情况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各设区市和县(市)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协调。

第五条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为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全省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日常工作,并对涉嫌违法违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后及时上报。

第六条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会同财政部门依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相关专业机构作为救助基金承办单位(以下简称承办单位),承办单位在设区的市和县(市)设立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办事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受理救助基金垫付申请;

(二)依法审核救助基金票据和证明材料,上报省承办单位审批;

(三)受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委托,依法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

办事机构应当明确救助基金受理地点,并公布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第七条 办事机构负责受理和初审本辖区救助基金垫付申请以及相关证明材料,调查了解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及肇事车辆等情况,参与事故赔偿调解及对垫付的费用进行追偿。省承办单位负责对办事机构上报的救助基金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及时将相关费用划入医 疗或殡葬机构账户。

第八条 承办单位、办事机构与医疗机构或殡葬机构就垫付费用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可以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相当于县(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统称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门进行协调,并将结果书面通知争议各方。特殊情况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解决。

第三章 抢救费用的申请与垫付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

第十条 抢救费用一般指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因特殊情况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的,医疗机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最高限额不超过5万元。第十一条 发生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时,应当及时查明和记录肇事车辆驾驶人、所有人、管理人、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以及交通事故受害人是否属于救助基金垫付情形等情况。

第十二条 发生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的,受害人或其家属可以向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垫付申请,填写《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申请表》、《使用救助基金承诺书》,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受害人、申请人身份证明;

(二)乡、镇以上公安机关提供的受害人与申请人关系证明或能够确定亲属关系的户口登记薄。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垫付申请后,对符合垫付情形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医疗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肇事机动车交强险保单或商业险保单(逃逸或未入交强险的除外);

(二)道路交通事故简要情况(加盖交通事故处理专用印章);

(三)《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申请表》、《使用救助基金承诺书》;

(四)本规定第十二条所列的证明材料;

(五)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基金垫付受害人抢救费用,受害人身份无法确定或者受害人及其亲属无法提出垫付申请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直接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并按照本细则第十三条第(一)、(二)、(五)项之规定提供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在抢救受害人工作结束后,对尚未结算的抢救费用,可以向办事机构提出抢救费用垫付申请,填写《交通事故抢救费用垫付申请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病案首页(加盖医疗机构印章);

(二)抢救费用清单;

(三)抢救费用发票原件或财政厅监制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据;

(四)诊断证明;

(五)医疗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十六条 办事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和医疗机构《交通事故抢救费用垫付申请表》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 内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对以下内容进行初审:

(一)垫付抢救或丧葬费用是否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的情形;

(二)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是否属实、准确、合理。第十七条 办事机构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的证明材料初审后,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应当将所有证明材料上报省承办单位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退回相关单位,说明原因并告知申请人可向其上级承办单位进行复审;对于证明材料不全的,退回相关单位进行补充和完善。

省承办单位收到办事机构提交的垫付费用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将垫付的抢救费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划入医疗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规定的,制作《不予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

第十八条 抢救费用垫付后发现错误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退回已垫付款项。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收到垫付的抢救费用后,在受害人出院结算医疗发票上应当注明“治疗费用中包含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已垫付抢救费用数额”。

第四章 丧葬费用的申请与垫付

第二十条 发生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的,受害人亲属可以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垫付申请,填写《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申请表》、《使用救助基金承诺书》,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受害人、申请人身份证明;

(二)乡、镇以上公安机关提供的受害人与申请人关系证明或能够确定亲属关系的户口登记薄;

(三)《尸体处理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交通事故受害人亲属的垫付申请后,对符合垫付情形的,应当及时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殡葬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道路交通事故简要情况(加盖交通事故处理专用印章);

(二)本规定第二十条所列的材料;

(三)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第二十二条 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情形之一需要使用救助基金垫付受害人丧葬费用,受害人身份无法确定或者受害人及其亲属无法提出救助申请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直接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和相关殡葬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本细则第二十条第(三)项、第二十一条第(一)、(三)项规定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 殡葬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垫付丧葬费用的通知,在对交通事故受害人尸体处理后,填写《交通事故丧葬费用垫付申请表》,并向办事机构提供以下材料:

(一)受害人火化证明;

(二)受害人遗体运送、停放、冷藏和火化的原始发票及费用清单;

(三)殡葬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二十四条 办事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和殡葬机构《交通事故丧葬费用垫付申请表》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根据当地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等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初审:

(一)垫付丧葬费用是否符合本规定第九条所列的情形;

(二)丧葬费用是否属实、准确、合理。

第二十五条 办事机构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机构提供的证明材料初审后,对符合垫付要求的,应当将所有证明材料上报省承办单位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垫付要求的,退回相关单位,说明原因并告知申请人可向其上级承办 单位进行复审;对于证明材料不全的,退回相关单位进行补充和完善。

省承办单位收到办事机构提交的垫付费用材料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通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机构。

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将垫付的丧葬费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划入殡葬机构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规定的,制作《不予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殡葬机构。

第二十六条 受害人属于殡葬政策允许非火化且符合垫付丧葬费用情形的,由受害人亲属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土葬证明、费用清单、费用发票或收据(收款人为自然人的,自然人应当提供身份证明复印件)、受害人亲属银行账户及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对依法应当救助的,应当及时制作《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书面通知办事机构,并向办事机构提供前款规定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 办事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通知书》后,应当按规定程序审核,对符合垫付规定的,应当将垫付的丧葬费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划入受害人亲属银行账户;对不符合垫付规定 的,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十八条 丧葬费用垫付金额最高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的6个月总额。

第五章 垫付费用的追偿与核销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进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时,应当通知办事机构派员参加,并要求事故双方优先偿还垫付的救助基金。经调解事故双方达成协议的,调解人员应当在调解书中记录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人偿还救助基金所垫付费用的方式和期限。

第三十条 办事机构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垫付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后,应当及时核实和记录肇事车辆的交强险和商业险投保情况,填写《协助追偿通知书》,书面通知肇事车辆所投保的保险公司,要求该公司在保险赔偿时,应当优先偿还垫付的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

第三十一条 办事机构对已追偿的垫付费用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划入承办单位救助基金账户,作为救助基金的来源核算。

第三十二条 交通事故责任人、受害人及有关保险公司偿还垫付的抢救费用或丧葬费用后,收款单位应当为其开具相关票据。第三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垫付的费用可以核销:

(一)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死亡,自垫付之日起超过3年且追偿未果的;

(二)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由乡、镇或城市街道办事处以上人民政府出具困难证明),且自垫付之日起超过3年且追偿未果的;

(三)机动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自案发之日起满3年未侦破的,但案件侦破后,应当继续追偿;

(四)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 核销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一)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三规定条件的,由办事机构将核销垫付费用的全部证明及材料整理后上报省承办单位;

(二)省承办单位对上报的核销证明及材料进行审核后按规定上报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审批,每年核销一次。

第三十五条 垫付的抢救和丧葬费用按照规定核销后,财务会计应当按照有关财务规定进行账目处理。

第三十六条 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垫付的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核销后,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仍保留对交通事故责任人的追偿权。

第三十七条 各设区的市、县(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和殡葬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垫 付抢救或丧葬费用的相关材料,填写《证明材料交接单》,于每月底前将纸制材料向办事机构交接。纸制材料由办事机构存档,存档期限为15 年。

第六章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对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机制,每季度对承办单位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确定承办单位的基本依据。

第三十九条 救助基金承办单位应当在每季度结束的15个工作日内,向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季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汇总后报省公安机关和省财政部门。

救助基金承办单位应当在每年2月1日前,向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和救助基金垫付、追偿等情况,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汇总后报省公安机关和省财政部门。

省公安机关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救助基金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条 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按规 定向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交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公安机关、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承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承办单位,按合同的约定处理;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办理救助基金垫付工作的;

(二)不按规定提交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在报告中弄虚作假的;

(三)贪污、挪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妨碍省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或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二)受害人,是指因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受害人,但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除外。

(三)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 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生命体征虽平稳但不采取处理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遗体运送、停放、冷藏、火化的基本服务费用。

篇6: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各县(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局、委、处、室;

为了有效化解因交通事故导致损害赔偿得不到及时落实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切实增强社会救助功能,积极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设立《日喀则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根据日署办法【2012】10号文件精神,成立日喀则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设在地区财政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该中心组成人员为: 主

任:周贵庆,地区财政局局长

副主任:扎西多吉 行署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桑珠旺加 地区财政局副局长

贡布欧珠 地区公安处副处长、交警支队支队长 索

旺 中国人保财险日喀则分公司总经理

成员 宋一彤

地区农牧局副局长

黄学文

地区卫生局副局长 吉

地区民政局副局长

边巴次仁 地区审计局副调研员

工作职责:主任负责审核救助基金的来源和支出,并协调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财政局负责基金管理;卫生局负责协调各医院对交通事故伤者的及时抢救治疗及依法申请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垫付抢救费用等工作;民政局负责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筹集社会慈善等资金;交警支队负责通知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垫付抢救费用,并查处未交纳交强险的机动车,确保交强险依法收缴和对无交强险当事人的处罚;审计部门负责监察、保障基金规范运行,保险公司负责按比例及时从交强险中划拔款项注入基金,确保救助基金的正常运行;农业局负责协助救助基金管理中心向涉及农业机械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二、基金帐户的设置和基金来源

帐户设置:特设专用帐户,设在地区财政局,由专人管理,单独核算;

基金来源:按照《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六条规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按照交强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地方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其他资金

三、救助基金工作机构

参照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委托人保财险西藏分公司代理西藏自治区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的做法。由地区财政局委托人保财险日喀则分公司代理日喀则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区交警支队,由交警支队提供办公职场。

四、工作制度

1、工作例会制度:由主任或主人委托人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特殊情况可临时通知),汇总季度工作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联签制度:对需要救助的对象,由交警支队事故处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经实地调查后出具调查报告,由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及时受理、审核申请、报财政局业务主管联签,报主任或财政主管副局长审批发放;

3、奖励制度:对侦破交通事故逃逸案提供有效线索者、侦破案件的有功人员,按事故等级予以奖励;

4、惩罚制度:对不按规定时间、比例足额转入救助基金特设专户的、医疗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用或不提供医疗证明的、违反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等情形,依据《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5、追偿制度:有关单位、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有义务协助救助基金管理中心进行追偿。

五、具体要求:

1、各成员单位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把手负总责;

2、各单位及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不得弄虚作假,杜绝违规使用基金;

3、按照五部委《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细化程序,完善制度,规范运行。

篇7: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执法服务水平,快速、高效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缓解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堵,保障人民群众平安顺畅出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西省境内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仅造成财产损失、不涉及人身伤亡、各方车辆可以移动的道路交通事故,适用本办法快速处理。

快速处理方式包括当事人自行协商快速处理和交通警察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处理。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不适用快速处理:

(一)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交强险标志的;

(二)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

(三)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及其他设施的;

(四)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

(五)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

(六)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

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有

(一)至

(三)项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停车位置,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报警后等候处理。有

(四)至

(六)项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第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在事故处理部门设置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公室,或者在合适地点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快处中心),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专门处理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

高速公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服务区、收费站等地点设置临时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服务场所。

第五条 确因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时常造成严重交通拥堵,拟筹建快处中心的,应当逐级以书面形式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审批。建设完成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验收合格后,正式开展工作。

快处中心作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设立统一的公安标识,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公开办事流程、事故处理程序,公开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社会

和群众的监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对快处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定期考核通报,如有违法违纪问题,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六条 发生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自行协商处理:

(一)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相互查验驾驶证、行驶证和保险凭证,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用摄像、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的方式固定事故现场及损失部位等证据;

(二)自行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向各自保险公司报案;

(三)对责任及赔偿进行协商;

(四)协商达成协议的,应当以文字方式如实记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机动车驾驶证号、机动车号牌、保险凭证号、交通事故形态、碰撞部位、过错行为、赔偿责任等内容,由各方当事人对文字材料共同核对后签名确认;

(五)需要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各方当事人应当在24小时内共同到事故发生地快速处理机构,向交通警察提交照片、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凭证和协议书。交通警察在一小时内审查相关证据,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

第七条 发生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成因或损害赔偿有争议的,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快速处理:

(一)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后立即报警,相互查验驾驶证、行驶证和保险凭证,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用摄像、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的方式固定事故现场及损失部位等证据;

(二)撤离现场,各方当事人24小时内共同到事故发生地快速处理机构,向交通警察提交照片、视频、事故经过文字陈述、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凭证等材料;

(三)交通警察在审查相关证据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在一个工作日内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由当事人签字。

(四)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场进行调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

第八条 当事人固定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证据,应当能够反映车辆在道路上的位置、事故形态、车辆具体损伤部位、车辆号牌和驾驶证、行驶证。

第九条 对适用快速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警,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和现场告知等方式,引导当事人按照第六、七、八条办理。当事人要求交通警察到现场处理的,应当立即指派交通警察出警处理。

第十条 按照本办法进行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在事故中的交通违法行为,应当以教育为主。

严禁违法扣留、扣押事故车辆、驾驶证、行驶证,严禁指定或变相指定修理厂,严格落实自主选修的原则。快处中心应当免收24小时内停车费。

第十一条 对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造成交通堵塞的,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对驾驶人处以200元罚款。驾驶人有其他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依法一并处罚。

第十二条 一方当事人未按约定到快速处理机构,经交通警察通知,无正当理由,一个工作日内仍不到,导致事故无法正常处理的,案件移交至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该事故车辆标注为道路交通事故未处理完毕,限制其办理车辆检验、变更、转移登记等相关业务。

第十三条 对于无保险、外地车辆、租借车辆或损失较大,各方当事人对事实、成因有严重分歧等不利于履行赔偿的情况,应当告知当事人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或申请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快速处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将案件移交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一般程序处理。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实现短信、微博、微信报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引导、协助取证和事故快速处理。充分运用视频监控、执法记录仪、警务通和交通信息卡,实时抓拍道路交通事故图像、采集信息,实现与快速处理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融合,为道路交通事故后期调查、处理提供证据。

第十五条 全省建立统一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信息系统,快速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入该系统,实现网上事故信息查询、法律文书制作、财损事故统计分析、事故处理规范化审查、日常监督和投诉处理。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保险行业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真实性审查制度。如发现故意制造或虚构道路交通事故涉嫌保险欺诈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与保险监管部门、财产保险公司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本着快速、高效、便民的原则,因地制宜,提供便利,配套开展保险快速理赔服务,共同促进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和快速理赔工作开展。

篇8:江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 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 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 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 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因履行的主体不完全履行法律规定, 造成公安机关事故处理民警对落实解决交通事故伤者医疗费问题总是一筹莫展, 成为一些百姓对事故处理民警进行行为、语言攻击的话题, 成为公安机关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最棘手、最突出、最揪心的老大难问题, 也成为群众上访和不稳定因素出现的根源。

一、形成问题的根源

一是“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 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难以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医疗机构是一个经济实体, 自负盈亏, 承受不了大量交通事故拖欠的大额医疗费用。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 公安机关积极与卫生医疗机构协商, 成立了在第一时间抢救伤者的“绿色通道”, 然而当伤者脱离生命危险后, 医疗机构就向伤者家属催交医疗费用。如果交纳医疗费不及时, 就会采取成本最低、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导致伤者家属心急如焚、情绪激动, 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施压, 甚至出现不安定因素。实际上, 作为经济实体的院方也有难处, 医院的考核指标会给整个医疗科室医生、护士的工资、奖金带来影响, 这样一来矛盾显现。

二是“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 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额度太低。目前, 我国施行的车险中第三者强制保险支付医疗费最高限额为1万元, 并且需要提供医院发票、治疗清单和公安机关交管部门事故证明。众所周知, 1万元根本起不到“救命”的效果, 对于生命垂危的伤者这些抢救费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医疗费用在1万元以下的, 当事人都能自己解决, 也不会出现不安定因素。此外, 保险公司不愿意在第一时间内把抢救费支付给医疗机构。因为医院是个盈利单位, 怕钱到了医院的账上不会有多余。同时, 保险公司也是以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 社会效益不是其职责。

三是“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 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 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难度太高。时至今日, 交强险正式实施已经七年多,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仍未出台。另外, 追偿是要成本的, 法院的审判、执行环节又都是难题, 追偿的可能性、有效性很低。所以,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多年, 救助基金一直悬而未决, 很多交通事故伤者因无力承担医疗费得不到及时救治, 从而引发了不少的社会矛盾。由于耽误了及时治疗和相关后继事项的处理, 伤者及其家属往往情绪激动, 通过上访、信访等方式将矛头指向政府和公安部门, 给事故处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据统计, 近三年因事故中伤者无力承担医疗费, 得不到及时救治而造成事故当事人不满的事故40余起。

四是因交通事故肇事者无经济能力赔付或者肇事逃逸, 致使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得不到赔偿的问题较多。由于闵行区地处城郊接合部, 聚集大量的外地来沪人员。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交通肇事后无经济能力赔付事故受害者。虽经法院判决, 但因肇事者无经济能力致使无法执行, 造成一些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从而到处上访和信访。还有一些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故, 受害者得不到赔偿也是引发不安定因素的根源。据统计, 近三年因诉讼后执行困难, 受害者无法得到赔偿而不断信访、上访的案件8起;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故, 受害者得不到赔偿而信访、上访的案件3起。

二、出现问题的案例

1. 沪闵路元江路路口事故

2009年6月12日, 陈某 (男, 48岁) 驾驶套牌车闯红灯撞到李某 (男, 38岁) , 致李某受伤, 事发后陈某弃车逃离现场。闵行交警支队经调查认定陈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而陈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因病死亡, 伤者李某全身瘫痪经鉴定为一级伤残 (初步估算赔偿费用在120万~130万元) 。

李某的家属向法院就民事赔偿提起诉讼, 但因肇事者陈某已死亡且无遗产, 民事赔偿无法执行。李某家庭情况异常困难, 因无力承担其医疗费, 家属曾多次信访和上访, 希望得到政府的经济救助。

2. 华翔路沪青平公路路口事故

2008年9月8日, 胡某 (男, 34岁) 和邓某 (女, 29岁) 夫妇与别某 (男, 26岁) 发生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致胡某和邓某夫妇死亡。

经法院判决, 由保险公司赔偿了死者家属的少量费用, 但因别某无经济能力赔付, 该事故的大部分赔偿费用法院无法执行。胡某和邓某家庭困难, 且有3个年幼的子女需要抚养, 家属多次信访和上访, 希望得到政府的经济救助。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想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 按规定交通事故当事人无须交纳事故处理保证金和支付抢救费用,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也不需要、也不可能向事故责任人催交医疗费。但是事实上, 事故处理民警天天为解决医疗费“找医院”、“求保险公司”、“找车主”、“开导当事人家属”, 耐心劝说做工作, 几乎处处“碰壁”, 没有好脸色看。同时, 伤者家属围攻民警找事说事, 一个事故少则几天, 多则几月围着解决医疗费转, 甚至还要受到谩骂和人身攻击, 但凡承担交通事故处理职能的基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尽管想办法、做工作、求稳定, 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和正常诉求得不到保障, 让民警身心疲惫。这种年复一年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也损害了民警的身心健康。

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中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相关规定, 但是据笔者了解, 法律颁布实施多年, 在大部分地区救助基金仍是法律上的一纸空文, 极大地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因此, 亟需推进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建设。

1. 明确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伤者的抢救义务

首先, 要制定对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等借口而拖延救治或拒绝、拖延履行抢救义务的, 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的法律条文, 以保护交通事故伤者的生命安全。其次, 明确抢救与治疗的界线, 以保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履行法定义务, 杜绝扯皮现象的发生。同时, 对治疗费用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 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机构、法人或事故责任人按法律法规处罚。

2. 改革当前我国的车辆强制保险制度

首先是交强险赔付的分配比例, 要充分体现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目前, 我国交强险医疗费为1万元, 死亡、误工、护理、交通和伤残合计为11万元, 显然欠妥。交通事故中, 焦点问题就是伤者的抢救和治疗费用, 这个前置问题不解决, 处理误工、伤残、护理就没有基础, 就是无的放矢。因此, 在目前交强险没有提高的前提下, 应把抢救和治疗费、伤亡、误工、护理等合在一起, 首先解决医疗费, 其余费用按事故不同情况, 由重到轻分别处理。其次, 随着社会发展, 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 医疗费用的增加, 相应地提高保险费率。同时, 提高提前支付理赔费用的机制, 使交通事故医疗费用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享受国家政策的优惠, 解人民群众之所急。

3. 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上一篇:两句相近的爱情语录下一篇:如何抓好项目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