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

2024-05-07

浅谈周易(通用8篇)

篇1:浅谈周易

浅谈我对《周易》的认识(2012105444238曾莹媛)

选报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有概念的理解那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基于对预知未来的好奇心理和对风水之说的一贯兴趣,我按下了申请的字样。等到进入课堂,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博大精深,引领我开始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后,我发现再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那历经数千年之沧桑,辉煌四海天下之灿烂。我惊异于其中蕴含的博大理念与浑然一体的庞大系统。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于是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

毕竟是刚刚接触一段时日,我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了解得一清二楚,就简单的就我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周易卦易系统中所提到的最基本的概念上有阴阳,进而重叠演变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以此判定相应的人事吉凶。这种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正好符合了我国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某些理念,如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周易的地位高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它的贡献远不止局限在文化层次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脉传承,自强不息,繁荣至今是与易道精神息息相关的,那并不是迷信上天神助,而是通过运用八卦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云:不看《易经》,不能为将相。《易经》是群经之首,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内容涵盖了 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从伏羲八卦到现如今的六十四卦,生生不息,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系统!

最感兴趣的还是《易经》里的太极图。当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思索很久,终于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一切便从这里开始。

阴阳这一说,只是孔子加进去的。这告诉我们,每种事物含有不同的东西,这个我们很容易了解,就好像那正反、上下、高低、轻重……就是相对的两种。很多人一想到相对,就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说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绝对没有绝对,我想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绝对。凡事都有例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易经》里,已经诠释的很核心。实际上只要把这个搞清楚,采取一定的互补措施,动态平衡,我们就能完全了解了。所以我们把《易经》排在群经的第一位,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还不够,其实,它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做群经之源。

太极阴阳,互补也。就像两种互动的力量一样一正一反,一上一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原始的阴阳循环力量让我们震撼。一阴一阳之谓道,但并不是说一个阴一个阳,合起来就叫道,而是说自然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但是自然孕育背后有一个道理,那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那个道理会变,那就每天出不同的花样,社会还有什么秩序?我想这种道理离不开阴阳之道吧。

周易阴阳和合思想,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阳爻和阴爻代表事物运动的两个相反相成的要素,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交感共同发展。卦由最初的“乾,坤”二卦慢慢演变发展,经历了八卦到最后的六十四卦。卦中包含的发展理论在今天也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事物之间只有交流才能发展。

一切均有阴阳之道,太极是我们的共性,一个人再大不过是个太极,再小也还是一个太极。就像一种潜意识的单位一样,人人都是太极,甚至于汉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太极,一字一太极,万物皆太极。可是,事物交替,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变化就有阴阳交替。同一个人,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却非常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候却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却很沮丧。人有情绪的变化,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感觉世界真是光明,充满了希望,有时候又觉得到处都是坏人,自己很倒霉。殊不知一直在交替着。同一个人,也就是同一个太极,有阴阳之分。坏人是不是一定坏?不一定,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会做坏事?也不一定,好人也经常是好心做坏事,当然也可以做坏事。可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不分离,息息相关。如果问西方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我保证他的答案是——两个东西。西方人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两码事。可是中国人会告诉你,阴阳是一个东西,只是这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种叫做阴,一种叫做阳,合起来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这是一种很神秘的合体。

太极图其实给我们的是“一内含二”的思维。也就是一分为二。然而这一种观念就产生了中西冲突。其实西方也有生的事实,只是他们太重视分了,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就是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两个细胞就分成四个,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这样无穷无尽就产生了万物。我们就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但是偏偏中国人的看法就不太一样,我们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面就不讲了,因为不需要讲了,万物都产生了,还讲什么?表面上来讲,一分为二,一生为二,这两种都对,但是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一生二,很简单,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而分就是分开,一块地它分分分,分出来的若干份,越来越小。而如果我们一直是生,则生生不息,越来越多。

有阴有阳,现在谁都知道,但是阴阳如果不互动,就什么都没有,就一个阴一个阳,能有什么用?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一来,自然就可以衍生出万物来。这整个的思路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发展!中国是合中有分,我们怎么分都离不开要合,合是最重要的,为了合而分,可以;为了分而分,我们认为不好,就像中国朝代一样分合更替,这样才造就了纷呈的历史文化。《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就不会变化了,更不会有万物了。光是有阴有阳,如果阴阳不互动,也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世界上的东西本是有阴有阳,而且阴阳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知道阴阳不但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易经》的奥秘远不止这么一点,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学习只是一种修身养性,从它里面源源不断的吸取精神食粮,让我们从内心强大起来。

《周易》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的人生和社会决策。一方面它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先贤人生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迷信色彩,这就是使人们对《周易》产生了哲学与迷信的两种诠释。而一班江湖术士们披着周易的外衣,用其卜卦算命。没有学过周易或略知皮毛的算命先生们,批“八字”,摇麻钱,用虚妄的低级手法预测吉凶,制造玄妙,它只在文化程度低下的民间百姓中流行,从从未登过大雅之堂。

当今我们所读《周易》,一定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周易》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正确地把握人生,使古代哲学思想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

六十四卦每封中的六爻,由下至上都象征着事物的萌芽、成长、发展、鼎盛、衰败以至灭亡,转化为另—种事物或现象的历程。也正象卜筮者说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暮、绝、胎、养”—祥。阴、阳又的错杂变化反映着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因素间的相互转换、影响及变化。

学习《周易》首先就是在理解的卦爻的同时,总结、揭示人生和社会规律,教导给人们,使之从中得到启迪,各卦所总结的指导方针,更有巨大的实用价值。故与其说《周易》有着预测功能不如说《周易》是人生决策指南,人生决策的百科全书,因为决策比预测更有现实意义,有更高的价值。

《周易》这部天书,就象—个智慧的老人,引导着我们前进。它象一座灯塔,将智慧之光穿过漫长的岁月,照亮了我们暂短的人生旅途。今天在我们手上的着本书,是千年前的智慧。它古老,却依旧富有美丽,依旧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之光。与千年前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伟大,更神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表达一下由衷的钦佩。我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周易》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其研究和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所以我想从正确的思想观出发,更进一层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的学习周易。

篇2:浅谈周易

周易,在未学习之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算卦。还记得以前看《封神榜》的时候,周文王姬昌总是通过占卜算卦来测吉凶,当时就感觉很滑稽,真有算命一说吗?所以在第一次选修课的时候,出于好奇心我选了周易。我渴望了解周易,想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周易究竟是什么样的。

早在远古时代,燧(sui)人氏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先人(伏羲)则之以画先天八卦,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作后天八卦。卦的起源为河图、洛书。八卦图告诉人们关于宇宙自然中的理、象、数。以后对《易经》的研究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到了近古时代,即殷商末年,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取名《周易》一书,便成为流传后人的一部经典。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等儒家学派的研究和传述,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和阴爻,十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坤、震、艮、离、兑、撰。八卦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把世界分成天、地、人三大类。“天”既是风雨雷电云等自然之象的统称,它能觉知天地人事间反应的信息和神灵,含义多样;“地”的基本含义即山川河流,草木荒原等土地之象的统称,亦隐含与神意之天相对的鬼神之意:“人”既指客观又存在具体的人身。又指与人相关的一切人事活动。天、地、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感应。

周易是如何进行占卜算卦的呢?周易算不算是科学的呢?

周易占卜是以周易阴阳、八卦象数理论为指导,结合干支五行学说,创造了一套独特而神奇的预测方法。周易预测是一套独立、完整的筮占系统和易占理论,这一系统有一套独特的起卦方法,有独特的以体卦用卦为主,结合阴阳、五行、八卦、卦象参断吉凶的筮占方法,有独立的确定应期的方法,并把筮占学说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周易卜卦就是以数来参悟、描述、预测一些具体事物的未来成败,得失之可能性或其大体过程的发展趋势,卜卦的出发点就是预测事物、预测的方法及步骤主要为:第一起卦一因数而成卦象,第二步是释卦,应用体卦,用卦及互卦象数进行演绎,第三步是因卦象而得出预测结果。

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却不能因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周易》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像是指引人们前行的灯塔,只因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正确的人生态度。《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知天、顺天、乐天,强调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是一致的。从中我们应该明了,每个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顺心,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时的成败看得过重。如果自己的理想因为某些主客观原因没能实现,也不要颓废气馁,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找到其中的规律。

其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周易》推崇为人处世有三大法宝:第一法宝是“守正”。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探讨天人关系的目的还是为了人处世建立原则。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当然,人也不例外,应该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第二法宝是“中孚”。“孚”是诚信,“中”是出自内心。世界的维系不完全是靠金钱和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第三法宝是“尚和”。“和”与“中”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人关系要协调,要顺畅。

再次,合理的处事原则:果决、审慎、适变。《周易》通过六十四卦的解析,为我们的处事原则作出了具体指导。

篇3:解读周易美学有感

关键词:《周易》,美,乾坤,大和,变化,阳刚,阴柔

《周易》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 神秘的形式中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初萌芽于上古至殷商, 成形于周代, 故称周易。内容包括重叠八卦而成的六十四卦, 每卦有六爻 (爻的顺序由下而上, 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 , 爻分阴 (以“六”来表示) 阳 (以“九”来表示) 。

《周易》产生后, 大约从春秋战国至汉代, 出现了一些解释、阐发易理及卦辞、爻辞的专题论文, 重要的有七种十篇, 故称《易传》, 相应的改称原本的《周易》为《易经》了, 后人又将《易经》和《易传》合称为《周易》。《易传》主要包括《彖传》和《象传》。

《系辞》中有:“是故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 是因为大到极点, 就称之为“太极”。物极必反, 太极了, 就会出现分化, 故阴阳分离, 形成了天与地。阴阳分, 两仪成。它以阳 (—) 代表天, 以阴 (——) 代表地。这 (—) 和 (——) 两种符号, 也有人说代表男女的生殖器官。这一阴爻, 一阳爻, 就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的符号。

《周易》的核心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上的密切结合。也包涵着文学、艺术, 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 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里就其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方面来阐述《周易》中的美学思想。

一、美的表现

《周易》是从天地产生万物这一基本观念来看美的。没有天地就不会有万物, 从而也不会有万物的美。因此《周易》的美的观念是同天地观念及生命观念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故认为美在生命中, 生命即美。其中美的表现侧重于天、地、阴、阳的交感和神奇的变化。天为阳, 地为阴, 天地交感也就是阴阳相交变化。即是既要知道它彰明卓著的变化, 更要探知它隐幽细微的变化;也就是既要掌握它矛盾的质的突变、飞跃, 又要体察它渐变和量变的过程, 以及矛盾的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当然《周易》免不了时代的局限, 不可能完全排斥鬼神的存在。“易数”本身是一种占筮的方法, 具有先天的神秘性,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讲到“天佑”、“神佑”之类的神秘观念。

二、大和之美

美的最高表现即是“大和”, 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 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作“中”, 所以“大和”又作“中和”。这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和”之美, 而是囊括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大和”之美。当然, 这又很容易与政治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从生命之“大和”通向社会人伦道德的“大和”。只有在“大和”的状态下, 生命才能获得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以“大和”为美, 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很重要而古老的观念, 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核心思想。

三、变化之美

《周易》所讲的变化首先是指天地的变化, 并且特别重视与万物的生成、生长不可分离的四时的变化, 雷霆风雨、日月运行、寒来暑往的变化。根本上是指宇宙万物生命的变化, 但又与人事的吉凶祸福、事业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虽然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这种认识最初不是针对美与艺术提出的, 但恰好又能直接地通向审美与艺术创造。美不能脱离、违背生命的规律, 而在生命的规律中, 就他的运动变化来看, 与美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的, 是生命运动的节奏, 是“阴阳变化各正性命”的结果, 它正是存在于阴阳的永不止息的变化运动的节奏之中。

四、阳刚之美

《周易·说卦传》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即指天地万物有阴有阳, 因而创立阴阳两类卦象以象征之。阳为刚, 阴为柔, 万物有刚有柔。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进一步阐发为《周易》中“乾为天, 为阳, 为刚”。《周易》所说的阳刚之美或刚健之美, 是生命坚强有力的表现。它所说的“刚健”的美, 正是表现在义无反顾, 如斩钉截铁般的“直”“方”上。相反, 道家所追求的气势力量之美倒是一种无比自由的运动着的曲线之美。从《周易》的整个思想来看, 它对阳刚之美是十分重视的。

五、阴柔之美

对阴柔之美论述最详的, 是在对坤卦的解释中。坤为地, 具有纯阴至柔的特点, 因此坤的美, 也当是阴柔之美最集中的表现。首先是无私地抚育、照顾子女的母亲, 以及负载万物使其顺利生长的大地。因此, “阴柔之美”也即是宽厚博大的母爱和崇高的道德品格的表现。“阴柔之美”指的是一种包容广大的、内含的美, 也是一种含蓄的美;是一种柔顺的、静态的美。其表现是平和、柔顺、安稳、平静。但《周易》中所讲的这种阴柔之美并不是一种软弱无力的东西。因为《周易》中所讲的“坤”之美或阴柔之美, 其基本精神是执着于现实人生的, 而且同样也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在至柔、至顺、至静中又表现出刚健的力量, 这是《周易》所讲的阴柔之美的重要特点。

总之, 《周易》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美学角度来分析, 它包括了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伦理美, 并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的关系, 把自然、真实、光明、秩序、和谐、整一、变易、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探索研究对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艺术风格、审美思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映逵:《周易解读》[M].黄山出版社, 2007.

[2]王效平:《周易》[M].蓝天出版社, 2006.

篇4:浅谈《周易》“变”的思想

关键词 《周易》 变化 卦爻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处理生活得失、治理天下国家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怎样践行做人之道的哲学经典,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要想知道《周易》的卦象讲什么,首先则要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易’,即‘变’。《易经》上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说的是事物处于穷尽局面須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它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重视事物的新生、日新、更新、上进,主张积极的变革。只要你肯去变,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但如何‘变’却是个大问题,搞不好越变越死。《周易》所讲的就是‘变’的法则,会变者,穷变通,死变生,凶变吉。不会变者,通变穷,生变死,吉变凶。因此,《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上上卦,也没有一卦是下下卦,每一卦里都是好坏参半,吉凶参半,就像你的人生,好坏参半,吉凶各半。会变者,《周易》里每一卦都是上上卦;不会变者,每一卦都是下下卦。就像我们的人生,会走者穷孩子可以金榜提名,不会走者富家子弟也会身败名裂。《易经》通篇贯穿了变革、革命、创新的思想。“易”就是变易、易变、恒变;“生生之谓易”(《易经·系辞》)。变革、易变是《易经》活的灵魂。而且《易经》上讲的变易,往往带有根本性、制度性。“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虽然孔子对《易经》爱不释手,但《易经》的变革思想又是与维护正统不变的儒家主张相违背的。

《易经》中处处存在变化,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处处充满了变机。而任何一卦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泰”字与太、极、最诸字意义相通。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意思主要是安宁、平安的意思,含义十分吉祥。如安泰、富泰、康泰、和泰、福泰、通泰等等。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彖传》说:“泰卦象征亨通太平:阴柔者往外,表示阳刚者入内,吉祥,顺利。”这表明了天地的阴阳交合,万物的生养畅通,君臣上下交相沟通,志同道合。外柔内刚,道出了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君子”的基本面貌风骨。泰卦象征宇宙间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最佳状态。但泰卦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认识到这种相交会演变为相背,使事物向其相反方向转变。所以到泰卦上六,乾天本亲乎上,就要上复,坤本亲乎下,就要下返,天翻地覆,大势所趋,泰极否来。

否卦接泰卦之后而来,否卦说明事物不可能永远和泰畅达。其卦象为坤下乾上。如果说泰卦表示天地相交,万物相通,世道昌盛;那么否卦则表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世道衰落。否卦的基本卦义是阻隔闭塞。《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象辞说天地阴阳不相交合,象征着闭塞黑暗。君子观此节俭收敛以避患难,不可以被荣华富贵诱惑。世道险恶,君子固穷,不肯同流合污,当闭塞达到极点时,必然倾覆,最终通泰欢喜。

乾坤两卦经过多次变化而形成泰否两卦,泰、否是乾坤运动的两种主要形态。泰极否来,否极泰来,是《易经》的重要哲学思想。否泰相倾,否终泰来的自然变化和社会进化,绝非易家的空话臆想,其高明的哲理,是有地球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作根据的。

《易经》中剥卦和复卦也是互通变化的。《彖》曰:“不利有攸往。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的卦辞说不利于前往,卦乃是剥脱衰落之义,它正处于由盛转衰之时,故不宜于前去办事。基本卦义是众柔克刚。而地雷复卦刚好是剥卦变化之后的一卦,坤上震下。《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与剥卦相反,基本卦义是阳刚逐渐恢复。阴盛之极,阳刚来复,剥尽复来,反复其道,属于天道运行必然之理,当刚长阳复之时,万物复苏,有利于君子大有作为。

“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周易》讲‘变’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并在这种顺应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人们生来都有趋吉避凶的心理,所以在处理事情上,我们需要善用此理,运筹帷幄,方成大事。《丰卦》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在今天可演化为与时推移乃至与时俱进,这同样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运动而得出来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改造、扬弃,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落后与时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我们现代人生存最起码的追求与责任。

周易的变易思想强调变化一定要“与时偕行”,周易所体现的道理在于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唯有随爻变化才是它趋赴的方向。《系辞下》又曰:变通者,趣时者也。”意谓:变化会通,一定要根据时机的变动,采取相应的变通方式。只有与时偕行,才能顺应时势的变化,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价值;反之,若不能与时偕行,则会被时代所淘汰,成为受人所怜的失败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充分证明改革的思维理论无比正确。《易经》的变易思维尚需大力弘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是历史,变是事物本质,变是希望,变昭示人类社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2]朱熹.周易本义.系辞下传.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篇5:浅谈周易

摘要:易经作为五经之首阐释的是宇宙的哲学,这本东方的实用主义圣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全文分为哲学论、方法论和结语三大部分。哲学论部分通过对易经的解读论述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系、象形思维理论等哲学思想,以确立本文的哲学基础架构。方法论部分主要通过对绝对统一、相对统一和物极必反这三大规律的阐释,表述易经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进而联系到法学领域分别做具体论述。本文通过研读易经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探寻我们失落已久的族群意识,希望籍此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和法制化有所思考。

关键词:天人合一;族群意识;法治进程

资产阶级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方文化伴随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对国人的思想产生急剧的冲击。清末礼法之争后,传统的东方文化因为不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彻底败下阵来。

然而西方法律价值观的客观进入并未能植入中国人民的骨髓,因为他们认为这与他们世代赖行的信条不符,法律移植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法律亦然。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波接一波的思想革新,让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阐释的道德精髓被随同所谓“四旧”彻底革除。但令革命者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革掉了四旧也革掉了他们自己的根!中国社会的变革真切的印证出伯尔曼先生所讲的“本土族群意识的失落”,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真空”。

本文的初衷是为通过易经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探寻我们失落已久的族群意识,希望籍此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和法治化有所思考。

一、哲学论

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这里仅进行概括的体系整理以期对于整篇文章的论点进行理论支撑。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整体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它从不是只从天一方面来说的,也从不只是从人一方面来说的,必须从人与宇宙自然两方面共同着眼。

天地自然是生命之源,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离。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天与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天具有统治地位,万物必须顺天而行。正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1]。人与天地自然是相互感应的,人在获得自然界提供给人生存所需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需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这样也就达到了人的生命目的。

(二)阴阳五行体系思想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意象,就是“道”。在这里我们不必过深的讨论道的涵义,我们只要知道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一种超经验的客观规律存在即可。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当然遵循一套自己的演绎规律。这套规律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五行之理蕴含其中。无极和太极是道最初时的两个表象,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是辩证的,阴和阳即是两仪。

(三)象形思维理念

象形思维理念是周易卦象的最显著特点,通过探讨我们将发现许多对中国法治有裨益的东西。我们力求用周易中的四象来演绎一下法律的发展运行过程:这四象分别是从太阴(==)到少阳(―、)到太阳(==)到少阴(、―)的循环过程。阴爻和阳爻合称为两仪,它们是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极端,二者相互转化,互为体用,同生同灭。实际上四对两仪所做的具体分化,在太阴和太阳之间增加少阴和少阳这两个过渡过程。由四象的运转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后文将要提出的绝对统一(道法自然)、相对统一(天人合一)、物极必反、混沌发展这四大规律。

法律中最基本的两者对峙,即是权利、义务两者对峙,两股力量交合对抗,实现平衡。在法领域中,如果把法律高度抽象为一种客观的规律―――“道”的话,那样我们可以将权利看作阴爻“CC”,义务看作阳爻“―”,一阴一阳谓之道。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应该是符合易学习惯的。阳是绝对的理性、绝对的领导和正义,阴是绝对的感性、绝对的顺从和包容,阳在前而阴在后,是后天社会整体男权观念的表现。现代社会由于文明程度的提高呈现出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及弱者方权利保护的侧重,进而法律的两爻先义务后权利逐渐转变为先权利后义务,即所谓的权利先于义务的“权利本位”思潮。法律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制公民接受的规则的集合,公民的义务的履行是需要强制力的保证才能更好地进行的。人是利己性的客体,因为人有利己性,人都期望并追求享受更多的权利履行更少的义务。但人的后天的社会发展伴随社会公权力的急剧膨胀使得人们的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威胁,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的。因此社会民主势力为达成人权的保障和对公权力的制约,逐渐更加重视对权力的研究和对规范的制定。

二、方法论

(一)经过思考在这里力求揭示出《周易》其中蕴藏的三大逻辑规律

1.绝对统一律道家主张“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就是第一动因、就是宇宙,万物再道中存在、生长和运动,与道和谐是用不着费力气的。”[2]太极之“道”,是绝对统一的“道”,也就是未分化的世界,是“无、有”化存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有”、“无”也是相对的,“道”、“太极”才是绝对的。意识是自我化意识,而非对所谓客观实在的反映性认识。自然无为“,无为”,是指人的行为的绝对合“道”性,完全遵循自然规律,不假人为;是指至高无上的“道”是完全绝对不变的存在;是指万物皆有“道”,万物齐一,本质无差别的世界。[3]2.物极必反律祸兮福所依,祸兮福所伏。否极泰来,泰的时候,已经潜伏否的因素。否的时候,也含有泰的转机。[4]无极生太极,太极衍万物,万物返璞归真太极,太极还无极。无中生有,有中藏无。“无”不是虚无,是对过去的整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使无序变有序,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这“无”是“有”的本源,这“无、有”是人的真正本质。人从“无”中来,还要回到“无”中去。完全对立与同一都意味着存在的消亡,非常态,不为所求。一切“有”,即各种基本社会关系都存在紧张关系,保持必要的紧张是有益的,在“无、有”中也即物质(客观实在)、无意识中,通过“反存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5]3.相对统一律“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世界是人天一体的开放系统,“天”是本质,人是万物之一现象,与天之精微可以相通、和谐、互相转化。可以说,天道是我,我是天道,我与天道同在,天道与我同在。我从天道中来,存于天道之中,宿于天道之门。天道自然,至公至明顺天者生,逆天者亡。人必须顺应于天,才能作用于天。天道造就我,我是天道的一部分,天人感应,他充分注意从整体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天是生命之源,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

(二)三大规律在法律上的应用

1.绝对统一律的法律应用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来的,而万事万物又都是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在表现,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循道的轨迹。公正、平等、秩序、正义、自由这些法哲学意象当然也是道的表现形态,他们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正面性―――视为“阳”。偏私、特权、混乱、邪恶、禁锢也都是道的表现形态,它们也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负面性―――视为“阴”。

黑格尔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为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归根到底要符合自己的本质,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合理的.东西才能成为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当然就是合理的。”[6]我们必须尊重天道,否则法律必将残缺不全!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天道?首先,要理解天道至公,道法自然。具体到法律领域,如果将法律抽象为天道的一面的话,那么作为法律人必须摒弃我们研究法律时经常走入的一个思维上的误区,真正的正义并不是单方的推崇阴阳的其中某一面,而贬低或漠视-24-面。对法的正面价值的过度追逐而忽视对负面价值的深度探究,必然造成法律的畸形发展的,在这种立法模式下是不能更绝对不能得到完善的制度和真理。因为从方法论上,研究者已经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根本违背天道无私和道法自然的规律!价值观上的消极面是客观的必然;法律绝对不是围追堵截,法律必须因势利导!在没有恶的领域,善无从谈起的;在没有罪的国度,绝对不存在罚。!2.物极必反律的法律应用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法律作为矛盾的统一体,作为天道的具体态,当然遵从物极必反的规律。

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法律在情理、道德、伦理、私密等诸多领域显得捉襟见肘,法律具有它的局限性。

在以上诸多领域中,法律的过度进入会不利于事态的缓和和事情的解决,有时甚至会激起社会的反感和厌恶,形成了所谓的去法律化和法律虚无主义。

“法律及其调整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仅靠法律运行是难以对整个社会进行有效调控的。所以,对于过去那种摒弃法治、否定法治功能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我们固然要从根本上予以批判,但那种认为有了法律就可以万事大吉,只要实行法治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思想同样是十分幼稚和有害的。事实上过分依赖法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病态已经引起了西方的深刻反思。比如海外学者余英时就曾指出’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不良影响,他理智而深刻的指出,上述现象均属社会病态而绝非现代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7]汉谟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我们在注重法治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法治同时所带给我们的问题,避免出现法律的机械化和极端化,这样才能趋吉避凶,不偏不倚,使我国法制建设健康发展。

3.相对统一律的法律应用

易经告诉我们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观念,放置在法学领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命题:法合人性则兴,法灭人性者亡。“基本的人性就是人的生存、尊严、名誉、亲情、自由和发展等需求倾向,它普遍的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和地理等依据。人的本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和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和躯体。认为压制人性中的恶、扶持人性中的善而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是以人性为基础的。”[8]法作为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必然性的遵从以天人合一为内容的相对统一律。这就要求人类生存在法治的大环境中,必需要遵从法治并作用于法治。正如易经所讲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人与法应该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考虑法律问题时,必须要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和谐法律观,法与人的和谐与平衡。

三、结语

篇6:浅谈周易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篇7:《周易》名言

1.潜龙勿用。《乾·初九》

2.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九三》

3.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 4.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5.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

6.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 7.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乾·文言》 8.庸言之行,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乾·文言》 9.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 10.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乾·文言》 11.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文言》 12.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乾·文言》 13.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乾·文言》 1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

15.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 16.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文言》 17.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乾·文言》 1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

19.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乾·文言》 20.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 21.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彖》 22.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

23.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文言》 2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2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26.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坤·文言》 27.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小畜·象》

28.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履·象》 29.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 3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31.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 32.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 33.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有·上九》 34.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 3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初六象》 36.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3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 38.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复·初九》 39.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 40.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 4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彖》 42.君子以立不易方。《恒·象》 4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恒·九三》 44.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遁·象》 45.君子好遁,小人否也。《遁·象》 46.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象》 47.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

48.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 49.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50.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彖》 51.君子以同而异。《睽·象》 52.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53.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解·六三》 54.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55.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彖》 56.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57.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夬·象》

58.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夬·象》 59.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60.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61.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 62.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象》

63.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 64.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革·象》 65.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

66.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67.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象》

68.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丰·彖》 69.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象》

70.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兑·彖》 71.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象》

72.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彖》 73.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象》

74.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75.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76.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未济·象》 77.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

78.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系辞上》 79.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 80.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系辞上》 81.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 82.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系辞上》

8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 8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85.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86.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而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而违之,况其迩者乎。《系辞上》

87.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系辞上》

8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辞上》

89.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系辞上》

90.德言盛,礼言恭。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系辞上》 91.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系辞上》

92.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 93.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

94.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系辞上》

95.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系辞上》

96.形而上者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97.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 98.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下》

99.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

100.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10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系辞下》

10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

10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系辞下》 10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 105.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系辞下》

106.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系辞下》 107.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系辞下》 108.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系辞下》 109.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

110.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系辞下》 111.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112.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系辞下》 113.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 114.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系辞下》

115.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系辞下》

116.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自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系辞下》

117.《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118.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系辞下》

119.《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

120.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系辞下》 121.惧以终始,其要无咎。《系辞下》

122.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系辞下》 123.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 124.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

125.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

篇8:《周易》之女性观

一、从象、姓名及辞看, 《易》主张女子柔顺、矜持、隐忍等内在美

女子的矜持体现在《咸》、《渐》等卦, 其卦象为男追女, 卦意很好, “吉”。相反, 若女子在婚嫁中主动追求对方, 则不吉利:如卦象为少女勾引长男的《归妹》, “征凶, 无攸利。”卦象为长女诱惑少男的《蛊》, 仅从卦名就可看出古人的态度。卦象为一女与众男周旋, 作风不正的《姤》:女壮, 勿用取女。[1] (346) 女子应矜持地等待, 婚嫁应循序渐进, (“渐”的含义即是依序而进, 不可操之过急) [1] (374) , 但并不是后来那样严格的“三媒六聘”。

她还奉劝女子在选婿上应看重男子节俭的品德 (见《贲·六五》) [1] (283) ;男子在择偶上应着重女子的内在美, 勿娶见钱眼开的女子 (见《蒙·六三》) [1] (233) , 这一观念影响后世几千年。总之, 《易》重女子内在美而轻外在美, 外在美与内在美相比, 后者更重要。对于各种美德, 应当长久保持;若遇事辄变, 反复无常, 躁动不安, 则追悔莫及。 (见《恒》) [1] (311)

二、从卦爻位的变化看, 《易》赞赏女子有主见、有远见, 闪烁着变易思想

《易》虽然强调女子矜持柔顺、内敛隐忍, 但并非一成不变, 在特定情况, 尤其是不利处境下, 提倡女子应有审时度势之大才;赞扬女子在逆境中有主见, 不屈于淫威, 具备坚韧和外柔内刚的远见。她既主张“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的适婚 (见《咸》) , 又赞赏特殊情况的反常婚姻, 如因为某种原因坚持十年不嫁 (《屯·六三》) 、不惜当老姑娘 (《归妹·九四》) 。 (《屯》之“六三”即处于准备阶段, 又阴居阳位, 不中不正, 所以必须隐忍、坚守;《归妹》之“九四”即待嫁少女, 阳居阴位, 既不当位, 又与初九同阳不应, 所以只有等待、坚守) 可见, 女子并非都是“头发长, 见识短”、一味的盲目服从, 更没有宣扬“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意思;相反, 却是非常注重女子的主见和远见。

柔弱与坚韧、顺从与刚强, 原是相反相成的, 都是在有主见、有远见的情形下所作出的判断。女子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发挥其品行德性, 若是处境不利, 尤当隐忍待发、韬光养晦,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男女原是同样适用的。总之, 女子应根据情况适时而变, 若没有才能, 不知变通, 固守某种德性, 必然走向事情的反面。“两极相通, 物极必反”, 古人早将这立天、立地、人事之道记载下来, 以警后人。

三、从《易》的主旨思想看, 她提倡女子在立身行事方面应“中正”

《易》非常重视“中”, “中”首先指一种位置、立场;其次指与此相关的品质、德性, 持“中”不偏则吉祥, “中”即是“中正”。凡处中正之位、行中正之举、扬中正之德者, 必吉。“中正”不仅仅只是一种内在向往的德性, 更是表现为外的一种立场, 一种行为, 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最佳方式。《易》之二、五两爻因居中当位, 位尊处优, 女子若处得此位, 可坚持自己的立场、主见, 不为他人所左右;即便不当位也能化凶为吉。如上文提到的《观·六二》:闚观, 利女贞。[1] (276) 《恒·六五》:恒其德, 贞。妇人吉, 夫子凶。[1] (311) 《家人·六二》:无攸遂, 在中馈, 贞吉。[1] (324) (“六二”既中且正, 象征妇人中庸而行, 遇事不独断专行, 在家庭中尽职尽责, 坚持下去必吉。) 再如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妇士夫”婚配现象所持态度, 《大过:九五》:枯扬生华, 老妇得其士夫, 无咎无誉。[1] (299) 即处于大的过渡, 即使行为反常, 也被认可, 犹如“老妇得其士夫, 无咎无誉”。这里“老妇”之所以与“士夫”结合而没有招致反对与批评, 正是因为《大过》之“九五”所处的中正位置所决定。

四、从《易》的立意看, 她主张女子寓“德”于“才”、德才兼备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治家方面, 在家庭这一稳定环境下, 女子应恪守本分, 发挥其才学及素养, 寓“德”于“才”;体现了才德相依并重的思想, 只有德才兼备、贤能双全, 方能担当起“治家”、“富家”的职责, 有德无才者恐难胜此重任。 (见《家人·六四》) [1] (326) 后世有“国破思良将, 家贫思贤妻”, “良”、“贤”不止是在德性上对人的要求, 更是对有能力者的呼唤。这种才德并重的主张, 蕴涵着功利主义和男女平等的萌芽, 与上文所提其赞赏女子有主见正相呼应。《易》认为自爱的女子, 与其修饰容貌, 莫如潜心修身, 增长才干。 (见《归妹·六五》) [1] (380) 虽倡导“男主外, 女主内”, 但不否认妇人在协助夫君处理事务方面所起作用, 并视具体情况该坚定时就坚定, 对于德才兼备的女子, 尤其推崇其所具备的坚定意志。有人引用《尚书》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 曾于牧野誓师, 借用古言: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 惟家之索。[2] (165) 以此说明女性不能涉猎公共事务, 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牝鸡之晨”指的当是后宫乱政, 并非指女人干政。众所周知, 在古代, 各个领域都有很多非常杰出的女性, 如商王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妇好就是集王后、祭司、将领、诸侯于一身, 协助夫君统治国家。同样是辅助夫君, 动机、目的及结果不同, 后人形容就不同;“乱”与“干”虽一字之差, 却深刻地反映了妇人德才的不同, 及由此而带来影响的不同。

《易》对待女性的态度不乏开明与健康的思想, 但总起来说, 他体现的是一种男尊女卑观, 突出表现在《鼎·初六》:鼎颠趾, 利出否, 得妾以其子, 无咎。这里用类比手法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 不主张纳妾 (鼎足倒置, 是件危险的事, 犹如讨小老婆) ;第二, 母以子贵 (讨小老婆虽然不好, 但因生了个儿子, 变得“无咎”) ;第三, 男尊女卑。但仍然给予女性特有的发展空间, 如《恒·六五》:恒其德, 贞。妇人吉, 夫子凶。[1] (309) 即维持长久的夫妇关系, 宜柔不宜刚, 所以宜由妇人坚持自己的德性, 发挥主导作用, 若由夫子发挥其德性, 恐难维持恒久的夫妇关系。《家人》:“利女贞”, [1] (324) 即在家庭中利于女人坚持。可见, 当时社会既不象后世所认为的天下大同那般美好, 也不似后来女性那般的地位卑下。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易》所体现的思想, 相反, 却对女子束缚愈发严重, 有些方面甚至呈倒退趋势。女子所处之位决定了其势, 而势又决定了其行, 这样的分工既确保了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又维护了其提倡的道德规范, 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周山.解读周易[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周易】相关文章:

周易智慧05-07

周易起源05-07

周易入门05-16

周易入门论文04-08

周易起名范文05-18

《周易》读书笔记04-11

周易的起源04-14

周易和易经05-01

拜读《周易》有感05-01

周易儒家哲学论文04-16

上一篇:内勤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新乡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