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2024-05-04

城市中的“地铁文化”(精选9篇)

篇1: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作者:许民彤

2013-11-05天津网-数字报刊

近日,据媒体报道,“1元借阅”在上海地铁2号线已全面铺开,乘客只需支付1元钱,就可在地铁站内借走自己“心仪”的书,在乘地铁时阅读,下车时可在其他车站归还。

这个“1元借阅”由爱知书店推出,需要的时间只是短短一两分钟,打开手机微信,扫一下店方提供的二维码,即出现了爱知书店的公众账号,加关注后输入站点名称就能进行“1元借阅”,十分方便。

地铁乘客有比较多的“碎片时间”,据一份调查显示,有47%的人玩手机、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而拿着一本书阅读的人少之又少。主办者就是希望通过“地铁阅读”的方式,使更多的乘客加入到绿色阅读中来,提升地铁的全民阅读氛围,创造一种崭新的“地铁文化”,从而为提高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提供文化的力量。

人们坐地铁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书,这是现代文明城市中常见的一种文化风景。在加拿大的地铁里,一些最时尚的白领手里,捧着的是一本书脊上贴着公立图书馆标记的流行书。俄罗斯更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在俄罗斯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里俨然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

湖北作协在武汉轻轨的站台、车厢内布置诗歌作品,进行“公共空间诗歌”活动,有文化媒体曾刊登《诗意穿越武汉城,117首中英诗歌走进武汉轻轨》的文化报道,介绍这项地铁诗歌文化阅读情况。这些诗歌作品是“公共空间诗歌”主题活动的一部分,市民和游客只要搭乘武汉轻轨出行,便可在轻轨1号线的公共空间中,欣赏到这些当代诗人的诗歌佳作,主办方希望通过发挥文学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让人们能够在休闲、等车、散步,甚至购物时,都有机会放慢脚步,享受片刻的阅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感受那瞬间的文化清新。

如今,我们国家很多大城市都已经通了地铁,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所需。一座城市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固然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市文明更应由城市的主体——人来体现,由人的文化冲动、精神追求来体现。所以,加强城市“地铁文化”建设非常必要,无论是在地铁读一本书也好,还是“地铁诗歌”的阅读也好,都体现了一种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品位。

“地铁阅读”、“地铁诗歌”进入公共生活空间,令人感到温暖。在城市里,那些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如洪水一样泛滥,人们的物质欲望膨胀,似乎已经没有了或失去了对阅读的精神冲动和文化追求。

现今,地铁文化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水平,更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普及阅读文化、普及诗歌文化,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文明教化作用,希望它成为一种阅读常态,成为城市中一种永不消失的文化风景!

篇2: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文化是基础,文化更关键.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文化是城市之魂,它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来衡量,建设国际化城市必须要以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

作 者:申东镇 SHEN Dong-zhen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大连,116025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TAXATION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17(6)分类号:G05关键词:城市文化 增长点 精神动力 城市竞争力

篇3:城市文化与地铁环境视觉设计

一、地铁文化与环境视觉设计

地铁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首先出现, 并随着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地铁。地铁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 也正改变着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并形成了独特的地铁文化。环境视觉设计不仅在地铁站内起到引导、说明、指示等作用, 还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地铁建设风格、塑造地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从城市文化认知、站点文化认知以及时间性文化事件三个方面构建地铁文化。

1. 城市文化认知

地铁是城市对外的主要窗口,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追求功能实现与艺术审美的同时, 更需要考虑乘客尤其是外来乘客了解城市特色、解读城市文化、品味城市精神风貌的需要, 提升城市地铁空间的亲和力与文化认同。不同城市的地铁文化因不同的设计而风格迥异。

2. 站点文化表达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通过对站点周边文化的汲取, 凝练独特的文化主题, 建立地下空间地标, 实现地下与地面空间的文化对接。这些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地标将是有效的记忆点, 能帮助乘客辨别方位, 也能构建相应的地铁文化氛围, 推动城市地铁由“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

3. 时间性文化事件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活动, 不论是体育赛事、传统节日还是各类会展都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展, 所以我们将这种文化活动称为时间性文化事件, 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可以帮助传达文化事件的信息, 也可以将事件设定为站点的文化主题, 通过深入的文化表现, 吸引乘客注意, 形成较为广泛的文化影响。

二、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特征

国内的地铁文化在近几年发展迅速, 借助环境视觉设计将城市文化引入地铁空间, 打破了地铁站内设计的常规模式, 呈现出符号性、文化性、表现性、功能性、多元性、跨媒介的设计特征。

1. 文化性

随着城市复兴理论在英国城市峰会中的提出, 城市整体设计与文脉的保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外显的介质进行展示。地铁作为城市的物质文明渗透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目前,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的设计关注, 通过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保留与提升城市的文明精华, 不仅满足乘客对功能的需求与内心的愉悦, 同时也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的高度, 使人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如,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 在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采用了很多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的元素, 地铁三山街站由于地处夫子庙附近所以其壁画设计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 采用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 展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场景, 点明了站点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区域文化 (如图1) 。

2. 符号性

环境视觉设计就是对视觉符号的设计与表现, 使其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不仅传达一定的环境信息, 同时也丰富环境感受, 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是基于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中的经典范式来进行认知, 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不仅展现符号本身, 同时也是文化关系与内涵的表现。尤其是图形符号, 样式简洁可以概括与表达较为复杂、抽象的概念, 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如, 美国著名的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师兰斯·威曼 (Lance Wyman) 为墨西哥地铁设计的站名符号, 开创了地下交通空间导视系统符号运用的先河。每个车站根据站点特殊的历史文化或者外观形态进行图形化设计, 形成独特的站名符号, 并将其编入地铁地图,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图2) 。

3. 表现性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具有较强的表现性, 这种表现性不仅体现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更是对富于文化内涵的形象选择与内容创造。就表现形式而言, 所有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与手段都可以在地铁环境中使用, 主要用以吸引受众的目光、美化环境、营造氛围, 并传递一定的表层信息, 设计以受众的一般认知经验为指导。形象选择与内容创造则是深层的意义建构, 在满足视觉审美需求的基础上, 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更有力、生动地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每一个造型、色彩、文字除了自身显而易见的意义之外, 还将通过相互关联组合构成新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如, 杭州地铁武林广场站遴选向日葵作为主要图形元素, 设计了绿、橘、红、黄四色葵花青铜浮雕墙, 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阳光葵园》 (如图3) 。由于葵花是向阳而开的花朵, 对应“红太阳广场”, 展现了站点特有的文化内涵。

4. 功能性

由于地铁空间格局样式单一, 且又封闭, 活动区域四通八达,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难以辨别方向, 更无法知道自己所处的城市位置, 所以必须要营造相应的文化特点或地标、记忆点。环境视觉设计的功能性就体现在不仅能够打破单调的空间特征, 形成可辨识的标识, 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点名站点地理位置。伦敦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别具特色, 每个地铁站台, 特别是车窗两旁, 除了标有站名的标识之外, 具有地理文化特色的装饰壁画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使车内的乘客可以快速准确的辨识所到的站点, 有效避免坐过头。如, 贝克街站 (Baker Street) 的福尔摩斯剪影, 符号性的图形设计不仅点明了站点名称, 同时也展现了伦敦的城市文化 (如图4) 。

5. 多元性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形式是多元化的, 一切与空间环境相关的视觉设计都是其范畴, 包含了空间导视系统, 特色鲜明的建筑外观, 具有记忆功能的各类广告, 满足乘客审美需求的公共艺术作品, 功能与文化结合的公共设施、环境设计等。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遵循受众环境认知需求的基础上, 运用多元化的设计形式, 能够更好地营造站点文化氛围, 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杭州地铁站设计精良的各类导视牌, 标志鲜明的出入口建筑, 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站厅壁画、站台石凳, 展现现代商业文化的各色广告, 独具魅力的地铁文化衍生产品等, 都是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形式。将多元化的环境视觉设计统一于一定的设计风格与文化氛围, 能够为乘客提供准确的行为指导, 为杭州地铁带来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与赏心悦目的地下空间印象 (如图5) 。

6. 跨媒介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可以从平面媒介、空间媒介、动态媒介、智能交互媒介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应用, 丰富乘客的感官感受。其中平面媒介导视与空间媒介导视是重要的地铁环境视觉媒介, 而动态媒介、智能交互媒介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新媒介, 具有动态化、沉浸感、交互性的体验特征, 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韩国第二大连锁超市HOMEPLUS在地铁通道的屏蔽门上设置了“虚拟货架”, 通过与乘客的互动产生了真实的商业行为, 体现了一种现代购物文化 (如图6) 。可见, 新媒体的应用体现了城市的现代文明, 但要注意的是跨媒介信息的整合传达。一方面要关注单个媒体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各媒体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信息衔接与互为作用, 以实现信息传达的连贯性、整体性与统一性, 塑造地铁文化形象。

三、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综合价值

城市文化的可读性是城市视觉品质的一部分, 它在日益重视城市形象的今天显得非常重要。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组合可认知的文字、图片等符号形成能被视觉领悟的形态, 通过人们的直接感觉以及以往的经验记忆来实现城市文化认知。注入文化基因的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可以帮助乘客准确了解城市的信息乃至整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使乘客沉浸于舒适、亲切的人文关怀中, 形成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1. 推动地铁环境发展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 一方面是有效指导乘客在复杂的地铁空间中行进, 帮助乘客快速到达目的地, 缓解空间人流压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可以为单调、冷漠的地铁空间增加生活的气息、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 通过有效改善人对空间的认识提升地铁空间环境质量, 增加空间亲和力与舒适度。

2. 展现城市文化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 通过对城市文化进行提炼与再现使地铁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城市文化的视觉化展现, 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同时也对建设城市品牌, 树立品牌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3. 扎根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他是大众文化领域中的一种文化样态, 作为一种“强势”文化, 直接影响着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功能实现, 所以, 只有面向市民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才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并深入民心, 从而有效地发挥其导视与传播的功能。

4. 接轨国际文化

国际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 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将拥有国际化的设计视野, 以满足世界的发展。同时, 国际文化是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与渗透形成的文化集合, 各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化是国际文化的本源, 要实现国际化还是应该从自身的城市文化研究开始。

摘要:地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经济发展, 并形成了独特的地铁文化。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是地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文化性、符号性、表现性、功能性等特征, 也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综合价值。

关键词:城市文化,环境视觉设计,地铁,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振福, 王卓.建筑的城市文化可读性功能[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9) .

[2]陈慧婧.环境视觉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 2007.

[3]萧俊明.文化与符号——当代符号性研究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 2000 (04) .

[4]李睿, 王强, 曹传明.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

篇4: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地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特殊的城市公共产品中,各种视觉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以图像(影像)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们成为城市下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诞生以来,地铁无疑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以其大运量、安全舒适、快捷便利的优势而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城市的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视觉文化是当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性”和“跨学科”特征,本文对地铁中视觉文化的探讨,为地铁与城市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一、何为视觉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视觉至上的地位几乎经久不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便以颂扬视觉开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1]”达芬奇则称视觉为神圣,以它为世界基本真理的知觉。[2] 然而视觉文化的流行则是晚近才出现的事情。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预言到:“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3]。巴拉兹最早明确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他将人们重新关注“视觉性”的重要原因归结于电影技术的诞生,其“视觉文化”明显地指向于以电影为代表的电子文化。上世纪30年代,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其美学思想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也着重探讨了电影、摄影等可复制性艺术,他尽管并未直接使用视觉文化这一概念,但他的机械复制理论对后续视觉文化的影响巨大。美国的丹尼尔·贝尔则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到:“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漸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4]中国当代学者周宪先生将视觉文化定义为:“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图像逐渐成为文化主因的形态。[5]”他同时指出,较之于传统的话语文化形态,视觉文化彰显了图像生产、传播和接受重要性和普遍性,使得视觉因素在文化中更具有优势地位。

上述学者的观点让我们对视觉文化有了大致的认识:即视觉文化是图像(影像)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是伴随现代科技和后现代消费社会而发生的,因此也被视为一种“后现代文化”或“信息社会文化”。视觉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依赖于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强调视觉形式的表现经验。同时也指向一种文化研究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征。

二、地铁文化的视觉化转向

今天,地铁之于城市的意义已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而更在于它对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在城市中,地铁拥有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地铁空间中既封闭又具流动性,为人们的文化学习、文化交流与艺术鉴赏、休闲娱乐等创造了条件,地铁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载体。王受之先生曾感叹说:“(纽约)地铁虽然陈旧,80年代的车厢还布满涂鸦,但总有一种难分难解的文化纠缠!”英国人肯尼斯·鲍威尔则对伦敦地铁充满情感,他说:“伦敦地铁是伦敦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之一,也是任何一个来到伦敦的人很快就会认为理所当然、叹为观止,时刻关心并对其产生某种情结的事物。”[6]地铁所具有公共属性和文化品质,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抒情感和文化活力的活动空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视觉快感已经成为深受视觉文化熏陶的现代大众的基本需求”[7]。因此,普遍视觉化、高度视觉化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倾向,这反映出人们普遍的文化审美心理。在视觉文化流行的今天,人们更强调文化在视觉经验上的社会建构,从而帮助人们解读所关照对象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这即是文化的视觉化转向。回到地铁文化这个问题上,也同样如此。“只要搭上地铁,就能看到最真实的巴黎”,Editions de Paris在《巴黎地铁杂货旅行》一书封面的这句醒目标题。为我们传达出人与城市的一种互动方式,即透过眼睛来关照地铁,进而去了解一个城市。这种方式有赖于视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体验。如周宪先生所说:“视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8]地铁中的这一互动方式让人们在凝神关照的同时,获得对城市文化的深刻体验。而在城市中,由于视觉技术的发展,城市的可视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鲜明的城市形象、大众的流行文化、熟悉的市井生活等都逐渐进入到城市的地下空间。还有地铁中的各种图像(影像)、符号与媒介:如醒目的地铁标志、图示化的交通线路图、艺术化的地铁环境、动感的地铁广告等。以及各种夺人眼球且丰富绚烂的地铁促销、公益表演、艺术展览、行为艺术甚至是乘客身体等等。这些丰富的形象与画面构成了地铁中的视觉文化,它们在提升了地铁文化传播效力的同时,也成为城市下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地铁中的视觉文化及其价值

在以科技为支撑的地铁交通系统中,大量的公共信息都借助于视觉技术和媒介来呈现,因而图像和影像化成为一种必然。除此之外,地铁所代表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也受到人们文化审美需求的影响,因而地铁中的视觉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影响着城市的文化。

(一)地铁设计提升城市品质

在地铁中,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咨询和交通导视等都依赖于视觉设计来实现。借助于视觉设计将信息转化为图形和符号等视觉元素,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给乘客,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提升信息的传播效力。地铁形象系统、交通导视系统、地铁广告等均属于地铁视觉设计的范畴。它们分布在地铁的各个角落,集实用功能、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媒介形式和视觉呈现。地铁设计的好坏是衡量地铁环境人性化原则的评价标准,对于提升城市的品质至关重要。以地铁标志为例,每个地铁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标识,标志本身的识别性和视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论出现在城市哪一个角落,它都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定形象和文化符号。如在法国巴黎的约300个地铁入口,代表不同年代地铁标记的大写“M”、红色的“METRO”或新艺术风格的“METROPPLITAIN”异常的醒目,每隔数百米就能找到一个这样的标记,成为巴黎地铁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代表。

(二)地铁艺术塑造城市之美

今天的地铁变得越来越美,这一趋势体现出人们对地铁环境更高的文化与审美要求。在地铁中,各种地铁艺术品如:文化墙、浮雕、壁画、装置艺术、装饰艺术、书法绘画、工艺美术品等是最引人关注的公共艺术形式。它们都结合城市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加以创作,带有强烈的艺术家风格和独特的视觉语言,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此外,地铁环境艺术恰当的把握建筑空间与环境诸要素的关系,运用所在城市各种自然、人文资源与手段(如光线、声音、地形、历史典故等)进行独特表现,营造出符合大众心理感受的“场所感”、“文化感”,满足了人们对深层心理情感的交流和陶冶的需要,也带给人们以审美享受。如在莫斯科地铁,这里的每个地铁车站都出自建筑大师和艺术家之手,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装点出美妙绝伦的壁画、浮雕、雕刻、灯饰等,被誉为“地下的艺术宫殿”,成为莫斯科人的骄傲。

(三)地铁生活展现城市活力

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倾向是视觉成分中的大众生活和娱乐现象,这在包容、流动、开放和创造性的地铁环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入地铁,你就如同站在另一种街头,地铁车厢和站台就是城市地下最大最长的生活舞台。每天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人在此相聚、邂逅、等待与错过;人们或忙碌、或休闲,或弹奏、或劲歌热舞,各种新颖奇特的休闲食品、时尚流行的数码产品、最新款的轿车、堂而皇之的世界名牌,都可能汇聚于此。这里“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9]”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关注和被关注的对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展现出这座城市最富活力的文化色彩。如在南京地铁“昆曲大美,地铁有戏”昆曲进地铁活动中,當身着华丽戏服的唐明皇、杨贵妃、李香君、侯方域等恍若时空穿越,步入熙熙攘攘的地铁车厢中曼舒水袖、婉转唱腔的时候,一定会为这座城市留下最生动鲜活的文化记忆。

结束语

由后现代而发生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形而上的审美活动置入日常生活视野,唤起了我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关照。地铁作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也自然成为我们关照和审美的对象。从这层意义来说,地铁中的视觉文化发生应是一种必然。今天,地铁的文化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都将地铁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加以打造,这使得我们对地铁文化现象的关注转变为对其价值、深层结构和要素的思考。而如何看待地铁中的视觉文化?如何挖掘其内在的价值?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地铁文化的内涵与本质,为建设高品质的地铁文化和城市文化做出科学的决策,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德]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匈] 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 [美] 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南京:江苏人民书店,1996

[5]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英]肯尼斯·鲍威尔,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甘锋,论视觉文化对传统审美方式的消解[J].西北师大学报,2007(05)

[8]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 王受之.建筑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稿件来源】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南京地铁视觉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篇5: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国务院新批复22个城市地铁规划+中国地铁建设情况详细介绍(转)2009-12-10 09:19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迅猛。1995年至2008年12年间,我国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0个,投资以每年100多亿元的速度在推进。迄今为止,已有10个城市开通了31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运营里程达到835.5公里。2009年底,国务院又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总投资达8820.03亿元。

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有3项指标——城市人口超300万、GDP超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0亿元。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王庆云指出,目前全国有近50个城市达标,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未来发展有着巨大潜力。在2009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上,中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图显示,至2016年我国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89条,总建设里程为2500公里,投资规模达9937.3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近万亿元的商机,备受海内外轨道交通制造企业的青睐,纷纷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自主产权技术取得的进步,也获得了国际认可,轨道交通设备进驻海外市场取得可喜成果。中国地铁建设情况

1.2009年06月,福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昆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郑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宁波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

2.2009年04月,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房山线、昌平线一期开工; 3.2009年03月,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工可获批; 4.2009年02月,郑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 5.2009年01月,长沙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

6.2008年12月,无锡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宁波地铁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上海地铁13号线一期、12号线正式开工; 7.2008年09月,深圳地铁5号线工可获批,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全线开工; 8.2008年08月,宁波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 以上中国第二批地铁报批城市开始获批

1.2008年07月,北京地铁10号线、8号线一期正式通车,北京机场轨道交通线正式运营;

2.2008年06月,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可获批; 3.2008年04月,武汉轻轨1号线二期全线开工,北京地铁6号线开工建设; 4.2007年12月,上海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上海地铁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通车试运营,北京地铁大兴线动工,苏州地铁1号线一期全线开工,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全线开工;

5.2007年11月,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可获批;

6.2007年10月,北京地铁五号线对外试运营,苏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

7.2007年09月,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可获批,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工可获批并开工;

8.2007年08月,上海地铁10号线全线开工; 9.2007年07月,深圳地铁2号线工可获批;

10.2007年04月,武汉轻轨1号线二期工可获批,北京地铁9号线开工; 11.2007年03月,杭州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可获批,上海地铁11号线正式开工;

12.2007年02月,苏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 13.2007年01月,天津地铁3号线工可获批;

14.2006年12月,上海地铁3号线北延伸段通车,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全线开工;津滨轻轨西段(9号线二期)工可获批;

15.2006年11月,沈阳地铁2号线工可获批并正式开工; 16.2006年07月,天津地铁2号线工可获批,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工可获批; 17.2006年06月,天津地铁1号线重新正式开通运营; 18.2006年05月,沈阳地铁1号线延伸线工可获批并开工;

19.2006年04月,杭州地铁1号线工可获批,深圳地铁3号线工可获批; 20.2006年02月,深圳地铁1号线二期工可获批;

21.2006年01月,北京机场轨道交通线地下段隧道开工; 22.2005年12月,上海地铁4号线投入运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全线开工; 23.2005年11月,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工可获批并全线开工,上海地铁7号线正式开工;

24.2005年09月,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运营; 25.2005年08月,成都、沈阳两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 26.2005年06月,杭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 以上我国地铁建设开始提速

1.2004年12月,深圳地铁1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正式开通,上海地铁1号线北延伸段试运营;

2.2004年09月,武汉轻轨1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运营; 3.2004年03月,津滨轻轨(9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运营; 4.2003年12月,北京地铁八通线全线开通; 5.2003年11月,上海地铁5号线试运营; 6.2003年01月,北京地铁13号线全线开通; 7.2002年12月,北京地铁五号线正式开工,上海地铁3号线一期正式通车; 8.2002年11月,天津地铁1号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9.2001年01月,津滨轻轨(9号线一期)正式开工建设;

10.2000年12月,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开工建设,武汉轻轨1号线一期正式开工建设;

11.2000年06月,北京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上海地铁2号线正式通车; 12.1999年12月,深圳地铁1号线一期开工; 13.1999年10月,武汉轻轨1号线批准立项; 14.1999年04月,南京地铁1号线批准立项; 以下为我国地铁起步建设阶段

1.1997年07月,上海地铁1号线南延伸段贯通运营; 2.1994年12月,上海地铁1号线一期建成通车; 3.1990年01月,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 4.1984年12月,天津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

5.1982年00月,北京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投入运营; 6.1981年09月,北京地铁2号线正式对外运营; 7.1970年04月,天津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 8.1969年00月,北京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

篇6:我的城市我的地铁征文

那天,我们坐着长途汽车来到上海 ,刚进上海区内时就下起了毛毛小雨,渐渐地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一下车就找了一家宾馆住下。

我们在房间里想去哪玩。我坐在床上,弯着腰想去哪玩,妈妈坐在沙发上翻着地图找景点,爸爸呢!无所事事,躺在床上看电视。突然我想:“上海的房子这么高,经济一定很发达,那——有没有地铁呢?”我站起身对妈妈问道:“妈妈,上海有没有地铁啊!”忽然妈妈一拍大腿对大家说道:“我们坐一次地铁吧!反正都没坐过。”说着我们就拿好房卡奔向楼下,叫了一辆出租车向最近的地铁站进发。

一路上我的心十分高兴,看什么都是那么灿烂。到了,我们直冲地铁站,买了票坐在椅子上等待地铁的到来,“嘟嘟嘟”只见黑暗中出现了两个圆光又听见广播说道:“地铁来了,地铁来了,请注意。”我一听就像疯子一样似的跳来跳去。

地铁一停下,门一开,一大群人挤出来,我们好不容易进了车,可车里还是很多人,我握紧杆子“当当当”门一关,地铁慢慢行驶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我的身体一直向后倒,好像有人一直拉着我不放,我紧握住杆子,手里渐渐冒出汗,一不小心滑倒下来时,幸好爸爸扶住了我,要不然就要丢脸了,我站稳下来时发现一大部分人在看书,有的再弄手机,有的安安稳稳地坐着。爸爸妈妈可真厉害,无论地铁开多快站得就像一棵松树。我们坐了两站就下车了。

篇7:我的城市我的地铁征文

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一名普通工人,在工厂当了30年的工会主席。

1993年6月,我的女儿出世。1993年12月28日,广州市地铁正式动工,每天都看《羊城晚报》的父亲从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激动万分的他对着半岁的孙女说:“悠悠猪,你快点长大,公公到时带你坐地铁……”语气中满是期待和向往。

仍记得6月28日,广州地铁试运营,首段开通西朗至黄沙段,这天,全城街坊为之兴奋,全城出动,排队试乘。

更记得197月20日中午,时值盛夏,异常炎热,我带着女儿和父亲一早来到黄沙站。眼前是崭新的地铁站,排队的长龙已经打了好几个大S型。大家在烈日下打着伞,摇着扇,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想着能够带着女儿和父亲一起成为第一批试乘广州地铁的乘客,我的心中无比幸福。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等候,终于轮到我们祖孙三代。我们坐在广州第一辆开通的地铁上,既兴奋又新奇。当列车穿过第一条过江隧道,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父亲感慨地说:“香港有海底隧道,现在我们广州也有珠江隧道。而且广州地铁比香港地铁的设备要先进,车厢也更加明亮宽敞。”

一眨眼,过了花地湾站,地铁开始在地面行走,女儿拍着小手兴奋地说:“好嘢!地铁变天铁啦!”是啊,地铁就是几代广州人心中的“天路”,现在梦想终于实现了。

父亲满怀信心地说:“手术三年后,我就可以坐地铁从河南到西关探我的孙女啦,以后还可以搭地铁到番禺大石探亲呢。”当时,父亲已经做了肺癌切除手术。

12月28日地铁一号线全线竣工,6月28日正式通车,广州成为全国第4座建有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

然而,两年的等待对父亲来说,太漫长了。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

191月,父亲离世,距离一号线开通只有5个月。至今,我还保留着试乘的地铁观光票,它承载着父亲对广州地铁所有的情感。

篇8:城市中的“地铁文化”

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定位问题上,《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认为,地铁公共艺术是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反映。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而地铁公共艺术更像城市的窗口,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在此窗口中反映出来。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许多城市以当地的历史和人文风情作为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主题。此外,书中还提到,地铁空间设计者应当在设计地铁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民俗以及自然环境等,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束缚,将“空间艺术化”的思维模式在地铁设计中得到延伸。《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中还谈论了地铁设计中的空间氛围和人文关怀的融合,公共艺术涉及的学科知识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建筑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这也让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城市媒介的重要载体,它兼顾了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等许许多多方面,是大多数人审美需求的体现。对于地铁而言,当人们进入到其中,难免会因封闭的空间环境产生压抑的感觉,因此该书认为,地铁空间设计应当通过色彩、材质、故事题材等的变化来打破这种压抑感,使人们的紧张与不适感得到缓解,让乘客获得乐趣。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是通过行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流动来完成的,所以适当设置可以让乘客驻足、小憩的艺术展示窗和座椅非常必要,这也是达到人和艺术氛围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之一。和其他公共场所不同,地铁受限于空间,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则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诸如法国等国家的地铁中提供有按摩和餐饮等服务项目,置身其中,甚至感觉不到是在地铁里,颇有置身博物馆的感觉。在我国的武汉地铁二号线,也根据乘客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装饰,公共电话、残疾人卫生间、盲人通道、饮水机、母婴室、银行服务等具有人性化的设施一应俱全,《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认为,这也正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完美体现。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一书中指出的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策略,对于我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地铁整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其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公共艺术的和谐发展,将地铁由功能型向文化型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铁的设计正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的地铁设计体系相比,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之许多地区对地铁的设计不够重视,使其千篇一律,缺乏技术和文化的创新,不能很好地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自然风貌,这也需要我国地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创新和独特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地铁设计水平,改进地铁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是从属和依附于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之中的,在此问题之上,公共艺术形式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国际上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如壁画、浮雕、景观、装饰艺术等公共设置都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参考和借鉴,这些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壁画和雕刻艺术,能够使空间感得到很好地呈现,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篇9:地铁——城市文化的又一“载体”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就是活力和灵魂,彰显着城市的魅力。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地铁自然也成为城市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

有人说,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提炼。从发达国家的地铁文化建设特色来看,地铁文化无不蕴含着浓郁的城市文化气息,特别是那些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地铁文化还可以延伸和提升城市文化。例如,在伦敦,人们感受颇深的就是各个车站的建筑风格,从砖石拱形结构,到纯钢铁架构,再到现代的钢化玻璃站台,英国一百多年的地铁建筑发展史鲜明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莫斯科,地铁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衬托可谓是淋漓尽致。凡是去过莫斯科的人,都会为其规模宏大的建筑风格和华美的风貌而感叹。据说,在建设地铁之初,前苏联领导人就有提升城市文化的想法。于是,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设计时十分用心,主要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用大理石和石英岩刻成浮雕,以此向人们展示莫斯科的地铁文化。莫斯科地铁也由此成为世界公认的最漂亮的地铁。因此,世界各国的地铁建设虽风格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本国文化的渊源,走入地铁就如走进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廊。难怪有人说,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可以从地铁文化开始,在那里一定可以找到城市文化的缩影。

从功能上看,地铁文化还会影响城市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塑造相比,地铁文化的建设即是一项短期工程,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产生效果,实现它的功能。例如,巴黎地铁站中设有数百家“商业点”,此外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地铁营销”的公司,对这些地铁商业点进行统一管理,年净利润可达数千万欧元。有人将这种经营方式称为“地下经济”。如今,“地下经济”已经成为巴黎城市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每当城市规划地铁建设项目时,该地铁沿线的房地产就开始“火”起来,房价也被开发商一炒再炒。地铁沿线的各种店铺和超市就更不用说了,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很是红火。由此可见,只要地铁建成以后,该地段就会顺应地铁文化发展的需要,很快成为商业开发和住宅建设的黄金地带,从而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今,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展现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各具特色的地铁文化

在欧美国家,地铁建设及地铁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墨西哥,地铁的管理、运营以及各项服务设施都较为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其地铁文化也极具特色。车站设有书市,在上下班时间,地铁还专门开展科普宣传。在一些重要出入口,站厅的墙壁绘有颇具墨西哥传统文化的壁画、雕塑等。地铁卫生的保持状况也比较好,即使在客流量较大的车站、车厢、过道,也都是干干净净,十分整洁,展现了良好的地铁环境。在巴黎,地铁的建设和发展约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无论从其覆盖范围、管理质量,还是从运行的效率来看,都属于世界第一流水平。而且,巴黎每一个地铁站的设计都十分独特,内部装饰各异,被称为是“展示法国文化艺术的窗口”。因此,地铁及地铁文化也是巴黎人所引以为豪的。

不过,如果说能让中国人感到自豪,而且是世界公认的设备完善、自动化程度高、管理先进的话,那么香港地铁可谓当之无愧。在香港地铁里,各个车站都设有银行自动柜员机、各种便利店、自助售卖机及自助照相机等,而且站内的报刊派发处则可以免费派发《都市日报》、《快线周报》等四份刊物。另外,进入香港地铁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广告,尤其是悬挂在月台前的“巨幅”或“超大幅”的灯箱广告更加引人瞩目。据此,有人认为,这些都是与香港人繁忙的工作节奏相吻合的,香港的地铁实际上代表了香港的文化。

至于北京地铁,近几年的发展也可谓是突飞猛进。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地铁5号线、10号线以及奥运支线都相继开通运行。在地铁站的建设上,除了展现中国的传统特色之外,设计师们还专门加入了与奥运相关的元素。例如,10号线“北土城站”中的“青花瓷”元素就兼具了这两种风格。每当乘坐10号线路过北土城站时,人们就会被“青花瓷”带入到它所蕴含的那种古代意境。对于前来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国外友人来说,“青花瓷”则成为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使。

地铁文化需要“和谐”

如前所述,地铁的建设往往会带动城市的发展,地铁文化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但是,当人们匆匆忙忙穿梭于地铁站台时,也会发现很多与地铁文化不相协调的因素。就北京来说,人们经常会在乘坐地铁时遇到一两个打扮得很破旧的人,边唱边乞讨。令人感到特别搞笑的是,这些人的乞讨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发现代化了。前些时间,笔者就经常碰到有人在地铁的车厢里拿着麦克风,从这头唱到那头,边唱边讨。如果不看外表,只听声音的话,还以为是哪个街头艺人在表演呢。对于地铁车厢里的乞讨行为,很多乘客表示,看他们的样子很是可怜,但是他们的方式却不能让人信服,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给予施舍,当他们把手伸到你面前时,就会感到很不自在。也有人对此感到很气愤,有位姓王的先生说,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车厢里已经够挤的了,再来一两个乞讨的人穿来穿去的,像我这种急性子的人真想把他们踹下去。这种在地铁车厢乞讨的行为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乘客反映1号线、2号线、5号线、10号线等均有类似的乞讨行为发生,给乘客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可见,如果对这些行为不加以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地铁文化的发展势必会受到负面影响,更不利于维持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大都市形象。

近日,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贾鹏表示,国庆前,北京地铁会对逃票、乞讨卖艺、摆摊设点、散发小广告等不文明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对于那些反复纠缠、强行讨要的乞讨方式,地铁公司会及时劝阻,对于不听从劝阻,且已构成违法治安管理行为的,会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现在,地铁的乞讨现象已经销声匿迹,笔者每天乘坐地铁时再也没有遇到过拿着麦克风边唱边乞讨的人,乘车秩序也越来越好了。实际上,人们之前也曾看到有人在地铁站的角落里自弹自唱,悠扬的歌声让来来往往的行人感觉舒畅无比,就像西方国家的街头艺人一样,也是地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地铁有地铁自身的文化,只要是文明的行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都可以成为地铁文化的一部分。

可以说,作为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地铁文化。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北京在地铁文化的建设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地铁出入口处的相关基础设施的设计还有不太合理的地方,人多的时候容易造成严重的拥挤。另外,原先所建造的地铁站似乎已经与现在的客流量不相匹配了,再加上几个报纸摊堆积在其中,总感觉空间太小,尤其是在上下班时间更容易堵个水泄不通。当然,以上这些情况会随着地铁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目前,北京还有几条大的地铁线正在建设当中,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美一些大城市建设地铁和地铁文化方面的经验,不过还要注意突出自己的风格,使地铁文化成为展示北京这个大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上一篇:《菊花》教学设计下一篇:到外地参观考察感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