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2024-04-19

六祖坛经哪个版本比较好(精选5篇)

篇1:六祖坛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六祖坛经》流传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思想。

《六祖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质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六祖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及本性实在,所引般若经典,乃在取其作为修证的观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六祖坛经》引用《维摩经》者计六例,共有五种观念:顿悟、守心与直心,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动静一体、不二。此外尚可在《六祖坛经》中见到《大涅槃经》、《菩萨戒经》、《法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的思想。

《六祖坛经》的心理实践,名为“无念法门”,它又有无住、无著、无相等不同的名称,以无念得智慧,以无著离烦恼,以无相证佛性。《六祖坛经》的生活实践是以忏悔、发愿、受三归依戒为准则,而又将之导归心理实践的“无相法门”。

前言

从传统的观点和信仰来说,《六祖坛经》是禅宗的第六祖惠能大师(西无六三八——七一三年)所说,但自从敦煌本的《六祖坛经》出现之后,日本和中国的学术界对于《六祖坛经》的作者产生了争论——究竟是出于六祖惠能的思想,还是于神会(六六八——七六O)伪造?本文不拟讨论这些问题,而只讨论其思想内容。

《六祖坛经》收在《大正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的有两种。第一种叫《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通常被称为《敦煌出土六祖坛经》;第二种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中国通用且流传最广的一种,乃元朝至元年间比丘宗宝所编,而敦煌本《六祖坛经》是由六祖的弟子法海所辑。看起来敦煌本的应该比较可靠,而且宗宝编的《六祖坛经》在文字上也比较通顺,可能是后期经过传、抄、润饰而成。目前又发现曹溪本,其实就是宗宝本的另一种抄本。以上三种,文字各有出入,特别是敦煌本,其段落次第的衔接和其他两种版本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证明,这三种版本属于两个系统,但也不能确定宗宝编的《六祖坛经》原如资料,比敦煌本更晚出,这些乃属于学术界的版本考证问题,本文也不加以论述。

本文所想讨论的是《六祖坛经》的思想内容,参考各种版本,采取各本中共同所有的资料加以综合,做为讨论的重点。

篇2:六祖坛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有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二 定慧

师示众云: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於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果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烟无相;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於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有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和,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篇3:六祖坛经语录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坛经》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篇4:学习《六祖坛经》有感

凡是佛学、佛教界的人都知道,佛经都是佛的言论所集。但惟有一部是除释迦牟尼言论之外的佛经,这就是《六祖坛经》,这部经是佛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结出的无以比喻的佛果,是中国佛学、佛教乃至世界佛学、佛教的一大法宝。这部伟大的经典既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就与中华民族有着殊胜的因缘。千百年来《六祖坛经》传法普众,救度众生,无论其在佛学、佛教还是在中国的文化上都产生了无以言说的影响。至今学习这部经典仍是倍感惠能大师说法的当机,传法的方便,不失为中国学佛人学佛悟法、知法解法的一盏明灯。笔者学佛十多年来常读《六祖坛经》,颇有感慨,试着从三个方面谈点认知。

一、五个何期是悟法的指南

学习《六祖坛经》必须了知“五个何期”,什么是“五个何期”呢?她是惠能在半夜三更听五祖弘忍密授《金刚经》,当听至“应无所住而其心”时,惠能当即大悟而发出的感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具体内容,是《六祖坛经》的精髓所在。毫不夸大地说,每一个“何期”对我们后学来说都有无尽的感慨,都可以写出一篇大文章。将五个何期简而言之:自性本自清净,这是说自性的实相、实体,是一切生命及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个本体是无有染污的,是无善无恶的。这种境地,必须是亲证者才能自知。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实相,以及惠能大师所说的清净,都是以言语来作表达。正如《金刚经》所说:“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自性本不生灭,是指自性之常性,自性不是因缘法,他本自无生,亦就无灭,不断不常,不增不减,常住不迁。自性本自具足,是指佛性人人皆有,正如惠能大师所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他还说,“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之时,也曾感叹,原来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妄念所遮盖。佛所说的众生平等也缘于此。自性本无动摇,是指自性无来也无去,正如《金刚经》所言:“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故名如来”。坛经中有一著名公案,即“风动、幡动、心动”。此公案就是二位争执的僧人见地落在相上,他们不知动上有不动。故而争执不休。自性能生万法,是指一切因缘之法,都是由此而生。也即佛学中所说的“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也正是惠能当下感悟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如此简说“五个何期”,己足以使我们惊叹不一。 “五个何期”的伟大感言,已经将全部佛法告诉了我们,将佛法的终端成果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从迷茫中看到光明,从愚昧中体悟到无上智慧,“五个何期”是我们后学之人的一大法宝,是修持者的指南,她的智慧之光,直射我们的心底。我们今生能读到《六祖坛经》,这是我们与六祖的殊胜因缘,我们能识“五个何期”,这是六祖恩于我们入佛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验证我们悟法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三十六对法是解法的基本武器

学习《六祖坛经》必须熟知三十六对法,因为这是惠能大师赐给我们后学修持的一个基本武器。经中记载的三十六对法是惠能大师在其晚年时,自知时日不多,便召其十位得法第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单独授的法。这三十六对法是指: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惠能大师这次授法旨意是在为第子们今后传法而说,以达到不失本宗之目的。我们仅从这三十六对法产生的背境,就足可见其意义非同一般。她既包含六祖护法传法的心血,无疑其包含的佛理必定深邃,其深藏的智慧必定不可思议。正如惠能大师所说:“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两边”。这不仅是大师留给其第子们的教授方法,也是大师留给我们后人的解法的基本武器。

说三十六对法是解法的基本武器,是因为我们一切学佛人都生活在世间,日日要与诸多现象相遇,天天要和世间人和事打交道,无时无刻不处在矛盾之中,稍稍不注意就会落于世间之见,落于世间诸相之中。学佛人学法重在心悟,故而三十六对法,深解三十六对法,遇事遇物用三十六对法相应,定是通解佛法的最好武器。故而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这里什么是世间觉,如何去世间觉,就是善用三十六对法,时时处处用三十六对法去解世间一切现象,菩提便在其中。学习三十对法笔者以为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基本开示:

第一, 去人执着。执着是世人最大的习性,执着生死,执着五蕴受用,执着诸相。因执着而生贪、嗔、痴。即便是学佛人,也因执着于法而难以见道。执着恰似一堵墙,他遮住了人的智慧。惠能大师说:“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而三十六对法,却去人执着。正如惠能大师所说:“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十六对法如何能去人执着呢?若你问明,他答暗。你问有,他答无。如此叫你无有落脚处,无有执着,无法可执。

第二, 使人生疑。疑是学佛人的动力,是悟法的机缘。诸多学佛人就是因为质疑而起步学佛的,或是质疑世界,或是质疑生命,或是质疑人生等等。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因为质疑人的生老病死而出家求法。故而可以说起疑是学佛的一大因缘,也是体悟佛法的一大愿力。佛教禅宗就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之说。三十六对法就极易使人生疑,问此答彼,问彼答此,叫人摸不着道,捉不住法。一步生疑,步步生疑。疑团不消,穷追猛打。一旦疑团捅破,自有一番天地。

第三, 于相离相。学佛的目的,在于通达佛理真谛,了知佛法实相。这一求法过程,最大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能否于相离相,明心见性。正如惠能大师所说:“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见生性”。三十六对法,法法相对相应,都是世间法。但“二道相应,生中道义”。若是能于对中离对法,知对上有不对,如此出入即离两边,深知法即不二,此时必能深解惠能大师所说,“明与不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三十六对法从表面上看,文字简明,易读易懂,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学佛人特别在意的地方,也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理义值得让人去深思。然而这正是惠能大师的高明之处,这正体现了他“佛法在世间”的光辉思想。

三、《六祖坛经》是学佛人的法宝

佛学、佛教界长久以来对《六祖坛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将其划为是一部禅宗的经典,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大大的误知误解。若是将这部伟大的经典锁定在一个宗派中,轻者可以说是一种佛学资源的大浪费,重者则是我们后学的无明,遮盖住了佛经的光辉而误了我们一生。惠能虽是被奉为禅宗第六祖,但这位伟大的`佛法实践者,其体验佛法的实践及弘扬佛法的思想,是宗教派别所无法局限的。笔者以为无论是哪个派系的学佛人,学习惠能的思想,对于深解佛法真谛,体验佛法实相是极为有利的。笔者以遍及全国各地的净土宗为例,学习《六祖坛经》就会有无尽的利益,这是因为此经中处处闪现着净土思想的光辉。

比如该经在记述惠能大悟佛法时,第一句感言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清净二字,就很鲜明地告诉我们,本性是净土,本心是净土。大师又在后来说过,“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可见修持净土的同仁,也必须知道这个理。经中记载,当有人对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有质疑而问及惠能时,惠能答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心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惠能大师在这里对净土在哪里的开示,可算是十分透彻了。惠能大师为进一步开示众人之智慧,接着还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然而,在我们实际修学净土的不少道友们,只是一心向外,知道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愿力向往。而不知自性是净土,的确令人悲悯。在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学佛人中,不少人学佛多年,始终未找到佛门,就是存在这样一个方向问题。学佛不知佛在哪里,愿生净土不知净土在哪里。故而,用力再大,也是枉然。正如惠能大师在经中指出的那样,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这的确是一个大大的问题,笔者以为,无论是哪个宗派的学佛人,用惠能大师的自性思想作对照,都值得认认真真地反思反思。

对于如何认识自性是净土,以及如何修持净土,惠能大师还作了许多的教诲。为了有利于净土的佛友学习,我不妨摘录一些经文,与学友们共用。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

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

恶,即行十方,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

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

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

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

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

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经中关于净土的言论及思想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不一一诉说。笔者也相信其他宗派的学佛人,只要认真学习此经必定会有无数无量功德。

篇5:六祖惠能与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达磨所传释迦单传直指禅法,至六祖惠能,发挥尽致,禅宗途告大成,六祖原一不识字沙门,而具绝顶之智慧,其所发挥道理全自如来性海中流出,直捷了当,斩尽一切葛藤,删除一切滥调,最为亲切,最为透澈。以前对于自性法身顿渐等理,拘于文字,每多滞泥。六祖直捷指出,无有一尘之隔,若排云雾而顿见太清,因此宗风传播更广,获益者众多,甚至行婆走卒,皆解参禅,皆能悟道,一时明心见性之哲,不可指数,真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传灯录慧能大师传云:“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子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米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尸师途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湼盘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宾坊。

师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岩室间,遇智远禅师,师途请益,远曰:观子初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摩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次,师辞去直往黄梅之东禅 ,即唐成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凰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湼盘经》,师寓止廊廪间,暮夜风扬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辙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翌日邀师入室,徵风幡之义,师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受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即指坐下卢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戒坛即来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土,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要归旧隐。”时印宗与缁白千余人,送师归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轮,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然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客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遗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悲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偿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能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憎;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寐,妙用恒沙。”简蒙指教溪然大悟,礼辞归辟表奏师语,有诏谢师。

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落沾洽悉得发生,承五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诸徒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师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大师于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得法者除印元等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标为正嗣,其外藏名匿延者不可胜纪。宗门以不立文字为本色,故自初祖达磨以至五祖弘忍,所传语句寥寥无几,至六祖慧能,有坛经传世,达磨禅法,始得窥其全貌。六祖坛经所发挥之道理,全自自性流出,一言一语,不离自性。盖证悟之后,胸中七通八达,随手拈来,无非自性也。六祖之法乃持自性戒,发自性愿,凭自性力,度自性众生,皈依自性佛。坛经云:“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又云:“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又云:“我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禅宗以“涅槃盘心”为本体,湼盘妙心者,即六祖所谓“本源自性”是也。自性以定为体夕以慧为用,定慧同出自性一体不二,故曰:“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意”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坛经中所提出之“一相三昧者,定也,体也。“一行三昧”者,慧也,用也。已明心见性然后得此两种三昧,体用一如,故六祖标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盖即“湼盘妙心”之旨极也。荷泽显宗记云:“无念为宗,能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思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湼盘,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周法界”。故知六祖坛经,乃以发挥“湼盘妙心”之体用为宗旨,其禅法为般若三味。坛经云:“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究为何如耶,实为参禅者所不可不知,兹特为详述之,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即体)(二)观照般若,(即智)(三)方便般若(即用)换言之,实相般若即佛性,观照般若即见闻觉知,方便般若即六根,修行之时,用观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打破无始无明,证实相般若,证悟之后实相是佛性本体,观照方便是佛性妙用,实相是定,观照方便是慧,实相(即佛性)是法身,观照(即见闻觉知)是报身,方便(即六根)是应身,三即一,一即三,谓之一体三身,体用一如,定慧平等,妙用恒沙,坛经云:“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又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关于打破无始无明一节,坛经云:“当用大智慧,(即观照般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即无始无明)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又云:“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禅参用功时,用般若智慧向无明窠臼照去,照到山穷水尽时,机缘成熟,无明窠臼团的打破,一刹那闻,佛性现前,净名经所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是也,此时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圆满具足,无欠无余,是名般若三昧,亦名明心见性。

摘自《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

★ 陈大惠语录

★ 对比的句子

★ 《琵琶行》对比教学

★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生自荐信

★ 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论文

★ 雨中的惠山

★ 三峡对比阅读答案

★ 对比手法的句子

★ 中美交通对比论文

上一篇:油墨生产车间主管安全生产职责下一篇:2022年个人总结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