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5-14

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了解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更好的解决公务员为

社会服务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闽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周边机关部分公

务员。

三、调查内容:

1、公务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公务员的压力状况。

3、公务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4、公务员的工作态度。

四、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使公务员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人于2012年03月01日-03月26日期间,通过发放问卷,走访闽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周边机关单位,比较客观的掌握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些问题的粗浅看法,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问卷及访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90份,收回90份,有效回收率100%。此外,还召开了4次座谈会对公务员职业倦怠进行了调查。

根据我对闽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周边机关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7%的人还没有患上职业倦怠症,工作状态不错。有21%的人已经开始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的前期症状。有12%的人很危险,工作状态很不佳,职业倦怠状况严重。这些倦怠者的主要表现为:在别人眼中他们是白领一族,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但其本人却对职场“索然无味”,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而言。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上波动很大,会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因素。在意向方面,疏远工作,无心投入。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但他们原有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社会影响等都有较好的基础。

二、导致工作倦怠的因素

1、个人因素

倦怠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我价

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没有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如被调查的张华,从学校调入机关工作以来,思想压力太重,总认为自己能力欠佳,在工作中谨小慎微,始终不能放开手脚工作,心理素质低下,导致工作没有创新和起色。

2、社会因素

(1)称誉与现实的反差

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务员,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机关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2)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背离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面对这种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实,公务员们就会产生愤懑心理。访谈中发现,当前公务员对工资待遇方面意见较大,对现在的收入状况不满意,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得到了证实许多公务员每月的工资收入大部分用于基本生活和人情往来,在业余文化生活和继续教育方面已经没有能力投入了,更不用说面对结婚、住房

等大问题了。

(3)职业工作的低创造性

调查结果表明,13%的人有明显的情绪衰竭,有12.6%的人出现玩世不恭的维度。他们在工作中以执行为主,自主性差,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工作,他们因循守旧、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着烦琐事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公务员的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

(4)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与工作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在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常常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从而导致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具体对策

(一)、从外部着手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

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引起机体的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的一种机能状态。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生活,无数自然环境的变化,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都可以作为应激源而引起应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社会应激源复杂多样。在实际工作中,其领导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工作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工作内容丰富化,让公务员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为公务员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倦怠者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提高公务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

(1)引导倦怠者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使倦怠者认识到: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寻求积极的应付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我建议被调查者采取两种策略:

(3)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让被调查者充分认识到: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要反复提醒

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在经常的这样自我暗示下,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4)学会适应的策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总之,公务员职业倦怠还有很多办法,核心是“人”,即如何形成一个公务员心理安全监控及有效调整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既能够将公务员的心理问题解决,同时也将担负起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职责。

篇2: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主题背景:

“倦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疲乏、懈怠。与“兴奋”的意思相反,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行为。在心理上表现为苦闷、淡漠,甚至于恐惧,在情感的上表现为疲乏、厌恶。在行为上表现为抵触,应付、逃避,被动。这些因素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投入工作,不能顺应工作压力和工作需要,致使工作低效成就感降低,人性淡漠,情绪衰竭。

根据我的访问、调查和了解可知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倦怠并非完全是在高水平压力下产生的。

二、倦怠产生主要来自个人内部因素,既内因,外部因素不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它仅仅产生了影响的作用。

三、工资刺激与消除职业倦怠不成正比。

四、倦怠产生的面更广,也更容易。

教师的职业倦怠给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工作失去热情、兴趣,对学生失去关爱和理解,对教育的效果失去反思和关注,对教育的前景充满悲观,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失去应有的尊重,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即浪费了自己的年华,国家、集体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耽误了下一代,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了解、分析,以及消除职业倦怠对策思考是必要的。

关于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调查

长春中心校共有在职教师168人,接受调查教师130人,具体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与问卷中可以综合而知,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也是主要问题,其成因来自两个方面:内因(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因(国家政策,社会家庭等的大环境)。但内因起着决定的作用。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因有:

一、对职业理想化追求程度和成就感降低,目标模糊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不高,有相当部分老师对教育的愿景和渴望是不明确的,也有相当部分老师不因学生的进步而快乐,不因学生的退步而焦急.更有高达百分之八十比例的教师怀疑自己,不愿意把孩子放到自己的班上。毋庸置疑,无目标引导的行为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这种感觉就像船行大海失落了航标,人行沙漠失去了方向,这是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消失,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取得的成绩熟视无睹,对学生的进步置若罔闻,总认为自己不行,时常感到无法胜任教育工作对教育学生的前景缺少远见,工作着就是撞钟的和尚,一声声催促岁月平静的走过,更不愿意在工作中付出努力。

二、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的淡化

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的淡化使教师狭隘的认为从事教育不过是谋生的手段,抛却了教育中更深刻的精神价值的取向,表现为严重的自私化的聪明和计较,将奉献当成异类加以排斥。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做任何事或做出任何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即时回报的,这会使许多人失去耐心,失去兴趣,失去动力,失去激情,乐

于计较,甘于平庸,而不思实现自我价值,展示人生抱负、热心服务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自然是倦怠的。

三、忽视继续学习、知识更新与专业成长的追求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机械重复的工作容易使人疲倦,只有创造性和充满渴望的工作时,人才能精神饱满、轻松、快乐。然而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有对本行业工作的深刻理解,对行业知识的掌握,对专业成长的不懈追求,不学习、忽视知识的更新造成的结果是知识老化、遗忘,专业退步。因此感觉工作力不从心,无法顺利进行课堂的优化、教育的反思、教学的思考、分析。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到:我想学习,可就是学不进去,想多做些教学研究,却一点兴趣都没有,感觉教书越教越不会教了越教越没有意思。这是知识退化造成的后果,是专业成长失却带来的困惑。长此以往,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四、自我定位不正确

教育职业应该是教师终生的追求,但在教师队伍中却有两种不同但同样是错误的定位,直接影响了老师工作态度,产生了职业倦怠,一种是“平庸快乐”的消极思想,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实绩一般,但同别人相比还不算差,于是甘于平庸,对工作不思上进缺少激情。另一种是年龄稍大一些的老师,他们不断增加的衷老感,使之逐渐倾向于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看到别人的进步和成绩经常自我解嘲,“我们也年轻过,也辉煌过,现在的世界是年轻人的”、“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因此不再勤勉地工作,不再深入研究。

五、思想免疫力降低,抗干扰能力不强,意志薄弱

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平凡,选择了坚守,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身处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之中,也处在各种诱惑之中,有的老师经不起这种种的冲击和诱惑,思想动摇,意志摇摆。面对实惠,地位,享受,最终失去了防线,将当初从事教育的旦旦信誓抛之脑后,变得浮躁不安,苦闷,厌恶。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因有:

一、社会与生活环境的变更及影响。

老师是社会的一员,不能游离于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它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变革,各种思潮的涌动,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原来所提倡的奉献理念受到挑战,过去的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和“蜡烛”般无私精神为职业的理想开始动摇解体,许多教师以奉行实惠为先,个人为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外界的大环境影响还包括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不恰当的社会监督等。如:《未成年保护法》的制定让社会及家长存在许多不正确地理解,有时他们会把教师对学生不良表现的批评教育当成是对孩子的伤害,许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是老师最直接的验证品,孩子不好的表现老师要负直接的责任,对教师的攻击也屡见不鲜,老师也因此成为弱势群体,造成他们对教育的失望,不敢教育,害怕教育。再如: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形成了校园大、学生少,疏于修缮,给老师们造成了一种苍桑的感觉,沉寂的气氛使他们无法唤起心中的激情,他们一个趋向性的认识是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成果肯定比大校差,这样的学校也最终会消失,职业倦怠由此而生。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竞争、检查、人际关系的压力。

目前频繁的检查,包括各级别、各类别的检查使老师疲于应付、小心翼翼,似乎工作就是为了能通过检查。对学生的教育是长效的,无法立竿见影,而检查是好是坏能马上体现,令老师们诚惶诚恐,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以致于身心疲惫。如:学生管理的困惑让老师无所适从,家长加强了对学校管理的干涉而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与约束,使教师、家长、学生矛盾突显出来,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以往更难得到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委屈可想而知。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多种多样,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内在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应该根据具体成因有的放矢,尊重各种因素,采取相应妥当的措施,具体策略如下:

基于内因的策略思考

一、加强职业理想和人生观的教育

这是职业引领的关键,从事教育事业没有显赫的地位,优厚的收入,但是教育的真谛在于树人,是培育人类文明的伟大工程,是人类从事一切文明活动的基础,就像大海,孕育生命,承载厚重,但始终匍匐在大地的脚下,就像土壤,支撑起世界的绿色,却从不张扬。教育事业的崇高正是根植于它从不追求急功近利,而是放眼于缔造人类长久的文明。因此教育事业虽然平凡,却永远笼罩着灿烂的光芒。足以让我们为之奉献一生。

二、加强师德教育,端正自我定位

从调查分析中我们知道,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乐于奉献,甘于平凡,是消除职业倦怠的精神良药,为什么以前教师的待遇不高,但教师工作都是态度端正、热情饱满、艰苦而能体验着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奉献的心,他们对事业的成就感体现在培养了多少好学生,认真践行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因此就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乐此不疲,甘于平凡、知足常乐是一个美好的心态。鲁迅先生说“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争名利,不盲目攀比,才能坚守教育这块圣土,才能将心灵在这方净土上安营扎寨,快乐而有效地培育每一棵新苗。

要树立终生从教的理想,教育不分彼此,不分年龄,在职在岗的一天就是奉献的一天,就是播种希望的一天,教育的征途没有终点,更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要将自己定位好,并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体验快乐与成就。

三、坚定意志、增强抗干扰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积累体验,感受职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充实,在心中竖起职业理想的目标旗帜,坚守教育的阵地,固然现实生活有许多的诱惑和委屈,却能做到荣辱不惊,坦然处之

四、重视知识更新,关注专业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教师要终生学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终生学习作好规划。首先要积极参加国家为提高教师素质而提供的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其次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多读教育专著,认真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的得失,促进专业的成长。再次,要及时地把握时代教育的脉搏,教育新信息,吸收新知识。最后要博览群书,尽可能多的涉及各个学科,以储备更多的相关的知识,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外因的策略思考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的建设

社会洪流不可阻挡、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会有许多现象令人迷茫。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做好教师理想教育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整个社会气氛,提倡保护未成年人并不是不能教育未成年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不是建立在将老师做为弱势群体的基础上,不应将教育中呈现出各种问题都归咎于教师,不应把教育的各种压力都让老师来承担,让社会、家长对教育有个公正客观的看待和评判,要确立对教师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并非圣贤,能力也是有限的。其次,学校要帮助解开学生管理的困惑,缓解人际关系的压力,内部的改革要合理、合情、公平、公正。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谋求教育的均衡发展

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济的提高并不能完全消除职业倦怠,但都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职业声望。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由此而生是倦怠,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应切实地落实教师法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让教师体验到行业的魅力和价值,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4、关心教师、提倡人文管理,引导合理竞争

关注人文管理,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好方法,关心教师首先要欣赏教师,欣赏是催人奋进的良药,欣赏就是宽容,欣赏就是扬长避短,欣赏就是理解,欣赏更是一份信任,欣赏是最知心的关爱,它可以激发教师被隐藏的斗志,拂去教师心中蒙尘而久违成就感,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挖掘他们长处与潜力,努力工作。

合理科学的竞争可以激发教师的斗志,通过竞争平台,充分的展示自己,竞争为教师提供了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在竞争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竞争不能只看重成败,因此学校要构建合理,人文的竞争机制。第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竞争评价体系;第二、要认真细致的对竞争过程进行引导,使竞争沿着健康的方向运行;第三、竞争的主要意图在于鼓励先进,而不是一种惩罚的手段。

篇3: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下, 由于个人感知到的资源和现实要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个人资源持续消耗, 从而引发的身心疲惫精力耗竭为特征的心理与行为症状。具体影响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因素有:

(一) 个体因素

从总体满意度而言, 女性公务员的满意度要高于男性。但是, 在工作中, 男性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 也愿意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而女性由于社会角色定位的原因, 在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 对自身的晋升等方面不会有太高的期望, 所以, 男性的自我成就感会稍高于女性, 而女性对工作的满意度会高于男性。处在30-40岁阶段的公务员表现出更强的疏离感和对工作的不满意, 这是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 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人际关系相对紧张, 而且自身精力相对旺盛, 所以跟其他年龄阶段相比会更加明显。公务员的职务越高, 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决策中, 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物质上都会有更大的满足, 相应的职业倦怠的程度也会较低, 对工作的满意度会较高, 而职务较低的公务员则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情况。公务员工作程序化程度较高, 而高学历人员对自身充满信心, 有较高的期望, 所以出现学历较高的公务员疏离感较严重, 职业倦怠感突出。另外, 很多公务员在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前对这一职业充满了期望。但是, 一旦开始工作之后, 却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巨大, 而且没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认同感和成就感急剧下落造成的巨大落差直接导致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 职业因素

近年来, 我国一直在进行行政机构改革, 逐渐缩小公务员队伍, 而政府职能不断扩张, 公共服务涉及领域越来越广, 这无疑会不断增加公务员的工作量, 甚至出现加班情况。加之公务员工作仍然都是程序性工作, 工作刻板、单调, 久而久之, 公务员就会对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随之降低。公务员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现行的政府机关中, 公务员完成上级或组织的任务是责任, 但是上级的指令或组织的安排并不是每次都是对的。在选择中, 公务员倍感疲惫与困惑, 而且也产生了强烈的角色冲突感。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 这种上述冲突无处不在, 如果他们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 工作压力随之而来, 从而形成严重的职业倦怠。公务员在自己的工作中很多情况都不能做出重要的决策, 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任凭领导指挥安排, 其工作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挫伤。公务员长期在这种缺乏工作自主性的环境中工作, 必然会表现出情绪耗竭和无效能感。

(三) 组织因素

在日常工作中, 公务员的业绩考评乃至晋升, 在一定程度上与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有关。公务员不得不小心谨慎、察言观色、费尽心机在各种规则中寻求平衡。而人际消耗和冲突会大大影响公务员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 很多人因此产生无力感、无奈感、厌倦感甚至厌恶感。而且, 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与领导的沟通不足, 不能跟上级畅谈自己对工作的感受和想法, 使得公务员自身并不能了解自己在领导心中的评价, 不能充分估计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同时, 遇到问题时, 也无法得到领导的指导与帮助。领导自身并不重视跟下属的沟通, 对于下属的能力、工作业绩也无法有全面的了解。沟通渠道的长期不畅通, 公务员遇到问题和困难无法及时解决, 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 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 制度因素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对政府部门、对公务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公务员不及时充电, 不仅会使他们感到更大的工作压力, 而且会使他们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丧失希望。但是, 政府部门对公务员的培训重点也存在两点弊端, 一是培训人员主要以领导干部为主。领导干部本身工作压力相对较小, 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 而普通公务员正是需要培训的对象。二是培训内容以思想教育为主, 专业知识相对较少, 缺少实用性培训。公务员长期缺少培训, 会降低对组织的认同感, 培训的激励作用也无法得到体现, 发生倦怠的机会就比较大。虽然现阶段我国政府机构已基本建立了一整套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和程序, 制定了具体量化考核办法, 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制定得并不精细, 标准也界定不清晰, 很难量化, 考核过程大多只是例行公事, 程序上简单粗糙, 考核结果没有与目标和激励挂钩。考核既缺乏有针对性的设置和跟踪, 又缺乏对行为的监督, 这就造成考核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很难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公务员面对考核机制的不科学, 必然会影响公务员的公平感、心理平衡感和进取心, 从而加重了职业倦怠的程度。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的产生与概念框架

(一) 无边界职业生涯的产生

首先, 从组织角度来分析,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的高架化向简易明了的网络式的、扁平式架构转变, 增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这种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毋庸置疑会对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形成一个重要的冲击。信息化改变了信息传递、沟通的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办公自动化日益普及, 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 组织内的多部门、多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可穿透的”或“半穿透的”, 而不是封闭的, 这对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冲击力量。

其次, 从工作人员角度分析, 传统职业生涯中工作人员与部门间的心理契约是以工作安全感为基础的。工作人员以忠诚和努力作为条件换来工作稳定感, 而组织也能够给予个人较多的发展机会。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导致组织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相比起一般人员, 公务员的价值观更加丰富, 他们期望的是做挑战性和有价值的工作, 在职业生涯中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 为单位做出积极的贡献, 所以其流动性更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由于组织在职业生涯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 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感大大降低。因此, 无边界职业生涯观念应运而生, 工作人员将会在多个部门、多个职业和多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 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框架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工作人员采用独立于而非依赖于组织的职业生涯安排。这个概念具体包含以下六层含义:跨越组织边界的转换;跨越职业边界的转换;需要外部的网络和信息来支持;雇佣关系意义的变革;跨越角色内边界的转换;跨越角色间边界的转换。

苏里曼在1999年提出, 系统为区分其自身与外界环境, 其实是需要“边界”的, 因而, 事实上, 职业生涯不是也不可能是无边界的。当从职业生涯个体的观点来考察这些新的职业方式的时候, 为强调员工的适应性和自我引导力, 使用“易变性职业生涯” (protean career) 这一字眼是更为恰当的, 也就是说个体的“易变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要频繁地穿越组织边界。安如瑟和罗塞尔在2005年又将无边界职业流动性分成了物理职业流动和心理职业流动, 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双维度模型。安如瑟和罗塞尔关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论述, 较好地解释了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推进了一步, 为改进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三、针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方法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条件下, 公务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已不再完全依赖组织, 而逐步变成了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周围环境特别是所在组织的客观状况是引起公务员职业生涯安排变迁的外因和诱因。政府部门应采取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应当是构建合作共赢的模式, 将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部门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使公务员在多个部门、多个职业和多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降低其工作倦怠。基于这个思路, 政府部门应当这样对公务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一) 绩效评估要以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为导向

传统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员工寻找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 继而找出问题的原因, 改进绩效。公务员通常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和打算, 并往往根据客观环境的实际状况决定行动方向。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是从当前的实际来推断公务员未来的发展, 分析他们需要加强哪些知识, 才能达到目标与现实的统一, 政府部门要与公务员一起实事求是地对原有发展方向和公务员自我发展的方向进行评价。

(二) 构建学习型组织, 促进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能够使个人、团队以及整个组织系统三个层次上共同发展。对于公务员的学习既要创造条件满足其要求, 更要通过完善或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公务员持续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政府部门要在应用好传统管理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具体激励措施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创新意识的交流碰撞。政府部门构建组织的学习型, 不仅可以给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以极大的促进, 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组织依赖感。

(三) 完善人事制度改革, 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一方面, 建立起有效的公务员进出机制。首先, 把好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关, 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不拘一格选人才, 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遴选出符合部门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次, 疏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 实行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 使公务员逐步告别“铁饭碗”, 消除“能进不能出”的弊端,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形成公务员队伍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另外, 改革级别晋升制度, 构建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 开拓公务员的新的晋升渠道, 使公务员即使在职务上得不到提升, 也能通过职级的晋升提高自己的待遇。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 拓宽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化解公务员职务晋升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机关领导职务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 为公务员提供适合的职位设计

公务员对知识和事业成长的不懈追求, 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 当公务员认为自己仅是一个普通的办事人员时, 就很容易形成工作倦怠。因此, 政府部门不仅要为公务员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 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 而且应充分了解公务员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 向其提供清晰的个人成长道路。

(五) 建立系统的公务员职业规划培训体系

系统有效的培训是政府部门对公务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公务员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中, 既要考虑组织战略和现实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又要切实考虑公务员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 公务员队伍亟须在知识结构、科技信息、科学管理、技术运用、项目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充电”。公务员培训要注重帮助他们实现知识更新, 增强专业决策能力, 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视野,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需要做到, 在制度上以公务员为主体, 在重点上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采用单位内培训、国内进修与国际研修相结合的多层次培训方式。要把培训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使用的依据, 制订培训发展计划, 坚持因时制宜、多元化开阔视野的原则, 使其在暂时看不到晋升机会时, 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更加接近下一个职位的要求, 缓解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倦怠现象, 从而保证公务员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

(六) 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主的工作条件, 使工作方式灵活多样

为了鼓励公务员的创新活动, 政府部门应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 自主地安排工作、寻找伙伴、确定进度以完成任务, 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 导致公务员创新激情消失。领导者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对公务员进行指导与调控, 使他们更有效率地工作, 有多种价值追求的公务人员一定会愉快地接受并积极地工作, 消除可能出现的工作倦怠。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南省人社厅劳动科学研究所,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

篇4: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教师 职业倦怠 现状 成因 解决办法

早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上,职业倦怠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起初,职业倦怠的研究并不包括教师群体。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人们发现,教师行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研究者发现,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还对教师队伍稳定性、教学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早在2004年12月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教师倦怠指数高达50.34%。现在教师的倦怠现象更为严重。因而,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深究原因,亟寻良策刻不容缓。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国内外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迄今为止,对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有的研究者对职业倦怠作了静态的定义,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过程。成因观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强度等外部因素引起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症状观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在心理、生理上的疲惫、精神枯竭、自我效能感降低或消失的状态;而过程观者认为:倦怠是包括应激、疲劳、防御应付等阶段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所有的理论中,被后续研究者引用得最多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的定义,她认为倦怠是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她提出了倦怠的三个维度:情感枯竭,指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带来过度疲劳的感觉,代表了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冷漠的情感去对待同事或工作对象,甚至冷嘲热讽,代表了人际环境维度;低成就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积极性丧失,代表了个人评价维度。

综合国内外各种研究资料,笔者认为各种定义都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引起倦怠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发生倦怠情况的复杂性,各种理论各有偏重,总的来说职业倦怠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倦怠的发生者没有精神病理学原因;

②存在典型的疲劳症状,如疲倦、抑郁、情感耗竭等;

③倦怠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过程与原因,并且过程与原因息息相关;

④倦怠的发生者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下降。

根据文献资料,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含有学生问题、角色压力、体制问题、人际关系、个人因素等源头。根据这些因素,结合研究过程中与访谈者交流得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我认为:

首先是学生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班级人数太多,管理吃力。例如我市某校,是一所普通高中,而班级平均人数有75人,有些班级甚至达到80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和无原则的放纵,使得他们的个性太强,有的学生甚至不服管教,从而使老师很头疼。

其次是教师的承担的角色压力大。主要是教师收入微薄,囊中羞涩,教师容易动摇信心;而且社会、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压力巨大;工作时间长,负荷大让教师身心疲惫,以高中语文教师为例,有早晚自习,担任班主任者时刻要留意班级管理,对自己的家庭更是无暇顾及;还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造成了新的学习负担,让教师倍感压力。

另外是教育学校的体制问题。职称评定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学校有些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形成额外负担;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机会使教师积极性受挫等等。

再者是人际关系。因为教师工作性质使教师家庭关系紧张;有时非良性竞争使教师在单位有压迫感;有时师生关系紧张让教师焦虑;领导与上级部门的不合理干预让教师工作受阻。

最后还有个人问题。有些教师经过实实践发现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教师岗位,这样,对于某些教师而言,教育工作成了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晋升机会的落差也使一些教师希望另谋它职。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影响教育的未来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首先提高教师经济地位,加强对教育行业的激励。教师对经济收入的不满排在所有18个调查项目的第二位。长期以来,国家的分配制度没有体现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问题导致大量师资特别是骨干师资的非正常流失,高中教师尤为突出,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绩效工资,而高中阶段的教师连这点可怜的绩效都没有,高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的激励迫在眉睫。

其次是教师自我调整。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晋升机会让很多教师希望另谋它职。确实,客观条件是形成教师倦怠的外部因素。但是教师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坦然接受现实发展对自己的要求,才能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所动,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调查表明,30岁以下以及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的倦怠程度要明显低于其它年龄段的教师。说明在入行之初,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而倦怠的产生源于教师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发生了变化。作为合格的教师,有必要建立指导自己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套哲学,清晰的哲学思想将引导和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可测量的和隐性的成功之间的平衡点。

再次对教师持合理期望。孩子成绩好,有的家长认为是他孩子聪明,跟老师的教育没有关系,有的甚至说不是因为某老师他孩子的成绩还会更优秀;孩子成绩差,好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没有遇上好老师老师。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教师是人而不是神。因此,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教育个体,也不要给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最后优化管理机制。领导与上级部门的不合理干预让教师正常的工作经常受到阻碍。学校各种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形成额外负担和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形成了掣肘。另外,有无行政职务教师之间在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组织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能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篇5:论公务员职业倦怠与压力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竞争和压力也正在逐渐影响到政府或公共事业的各个部门各种层级的公务员。由环境中产生的紧张性刺激,引起个体的心理和生物反应称为压力反应,职业倦怠就是工作压力达到一个临界程度的状态。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如果对之不能很好调适,对公务员自己及其家庭和单位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危害极大。所以,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克服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组织干预;行为调适;情绪调适;心态调整。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倦怠 压力管理 调适

正文: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有了这种心态,就能从工作中发现若干的意义,对工作产生出强大的动力和主观的自觉能动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竞争和压力也正在逐渐影响到政府或公共事业的各个部门各种层级的公务员。适度的压力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是,如果对压力处理不当,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是对心理素质欠佳者,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满足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加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策略来应对,就会引起当事人消沉、行为退缩、逃避责任、工作上听之任之,信仰丧失,甚至出现精神变态、犯罪或自杀。

公务员的压力通常是指当其察觉到环境对他们的要求超过其能对付的能力,或者被迫以某种不喜欢的工作方式在不适应的环境里工作,在环境中失去对工作或人际关系的把握感、控制感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的和心理的状态。这种由环境中产生的紧张性刺激,引起个体的心理和生物反应称为压力反应。职业倦怠就是工作压力达到一个临界程度的状态。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Job Burnout),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国际上的分类,一般把职业倦怠分为3个方面: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有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疾病和绩效降低与不能有效适应压力有关。

但是,如果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任何压力,人的免疫系统也会出现功能降低,也非常容易导致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留意到有些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压力太小,导致对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不适应,其免疫能力降低,最后得了严重的疾病。所以,要让公务员处于合理的压力水平状态下,调整好生活和工作、个人和组织、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对个人、组织和国家都是大有益处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指出:虽然不同行业之间倦怠发生率有差别,但现在社会所有行业发生倦怠的可能性都很高。事实上,只要与人打交道多的群体,都存在职业倦怠高发的问题。当人们对自己不再充满信心,对工作不再兴致勃勃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是说来就来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而形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职业中,公务员中有高达54.88%的被调查者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而人力资源从业者则是倦怠程度最低的人群,仅为30.53%。出现工作倦怠的被调查者中有20.9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能获得提升,而未出现工作倦怠的被调查者中只有2.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能获得提升。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工作中能否获得提升与是否出现工作倦怠有着明显的关系。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和工作性质、工作要求有很大关系。公务员则是因为工作性质以执行为主,自主性差,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要服从上级安排,久而久之其积极性和成就感就会降低。而且,类似公务员的职业,发展机会只能靠提升,而升迁的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人难以获得升迁,这种一元化发展的途径也导致倦怠。

发生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是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情绪和行为特征。职业倦怠不但会直接影响公务员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甚至还会厌弃工作,最终会对自己、家庭及单位都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危害极大。

而对于公务员,第一,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会使其产生情感和家庭问题;也会导致失眠、酗酒、药物依赖和自杀。心理枯竭还会使他们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第二,公务员出现职业倦怠后,易对领导和同事的行为作消极解释,易产生出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矛盾,甚至与同事的关系恶化;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质量会明

显降低。

第三,职业倦怠状态的公务员对工作的消极影响会导致士气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能。

第四,公务员职业倦怠将会导致公务员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压力过大,个体容易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易出错,不想与人沟通,导致工作业绩的下降,反过来,就易形成更大的压力,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克服职业倦怠的需要组织干预的措施: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然后工作丰富化;再接着丰富培训的内容;再来就是关注组织公平;最后用沟通创造和谐舒心的民主氛围。

面对职业倦怠的行为我们要做出相应的调适:找出造成压力的原因;设定目标;设定优先顺序;讨论问题;积极寻求应付方式;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面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进行调适,情绪常常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当公务员处于职业倦怠时,会有许多情绪状态,其中愤怒和焦虑就是常见的情绪表现,人在这样的情绪中,轻则思维质量会大打折扣,重则产生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人行为的退缩和逃避。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当公务员的焦虑情绪出现时,常常会表现下述情形:没有原因地感到烦恼,无法控制,持续不断,不可理喻地隐含对某一事件忧心忡忡;若持续恶化可能出现恐惧症、强迫性行为、惊慌失措等。

面对职业倦怠的心态进行调整,尽管人们无法回避职业压力,但却能调整面对压力的心态。有了好的心态才能够想出各种办法,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解决压力的能力。增强信心是提高对压力承受能力的重要心态,它体现着一个人面对职业压力的自尊心表达。

1.无论压力从何而来,改善职业倦怠的办法首先是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2.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差距:3.在竞争中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4.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古人曰,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快乐与内心的祥和来自和谐的内心世界。有了内心的真正和谐,就如同建立了强大的自我控制系统,总结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科学办法,加上组织实施减压的若干措施,便能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产生的许多问题。

参考文献:

篇6: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

研究表明,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身心方面产生不良反应。而学生是教师工作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人们一般工作热情、资源充足,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便开始袭来,到四年左右达到高峰。一般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的、讲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但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社会压力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尤其如果工作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低,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困难,家长要求的增多,领导关心的不够等,教师容易产生愤怒,变得没有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的工作就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工资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工作倦怠就出现了。具体的反应表现为:

1.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耗竭和性格解体,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使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职业因素。(1)外在期望的重压。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权威机构调查表明: 90%的教师感到 “ 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2)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3)职业的低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工作环境因素。(1)教学环境。纪律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比如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人际关系氛围的不和谐等因素。(2)组织气氛。教师常抱怨学校管理者缺乏同情心、官僚、无效能等,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反馈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1)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加上生活条件的不理想,使教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2)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减轻工作倦怠感。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薄弱的,教师无法从多种支持形式上得到支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

从研究结果来看,要解决职业倦怠,组织调节比个体调节更重要。一方面要靠教师个体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求教师所在的单位、部门调整相关的政策、制度、工作的安排等。只有两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篇7: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条题为“中小学教师寒假忙跳槽”的新闻。讲述了某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寒假期间向学校递交辞职信,毅然离开“三尺讲台”,去谋求其它职业。这些教师当中,以青年骨干教师居多,寒假成为优秀教师离职高峰期。文章也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同时客观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几年前就被人们提及,且被某些部门作为一项课题开展研究。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大家都在分析它的成因,试图破解这一命题。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教育教学之外的事务,有些工作是短期的,有些确是贯穿整个学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

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六、教育不均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我们当地和其它大中型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好多倍。另外,那边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不像内地严格。因此,内地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纷纷前往私立学校。要知道出去打拼的教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当地人才的流失。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着当地教育。看着别人拿着优厚的报酬,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影响。

七、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眼下,网上资源丰富、“卡五星”之风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每天读书半小时的教育专著相比,打麻将具有更强的诱惑。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备导学案,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网络的便利让人学会了敷衍。想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卡五星,课要自己手写,课件要自己设计制作,下班后没有多的娱乐方式,会选择看看业务杂志。也只有在那几年,人的工作能力才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以上分析不知是否在理,字里行间可能透露了些许无奈和抱怨。不管怎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俗话说:“带病的大夫如何给病人看病?”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工作没有创新,精神萎靡不振,对待任务敷衍了事,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这些年,作为学校,也在致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投入也不可能太多,并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否则你就是痛苦的。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例如:今年,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一个什么特色;我要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等等。当某一件事情做成了,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自己会充满惊喜。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们感到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的。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要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讲课、表彰的机会;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些工作,学校都在努力实施着。

篇8: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一、城镇小学教师情绪衰竭程度高

情感态度或情绪的衰竭是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衰竭指感到精力耗尽,身心极度疲惫,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对开始新的一天是否有热情、能否接受即将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否愿意和家人经常谈论自己工作方面的事情。

城镇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 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工作热情, 只是一味的上课、改作业、考试,他们经常抱怨自己所做的工作。更让他们感到头疼的是学校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活动, 虽然很不愿意参加,但是不参加又会受到批评或者扣奖金, 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终促使城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加重。

二、城镇小学教师去个性化程度高

教师职业倦怠还表现在个体消极、冷酷,以否定或麻木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或学生。城镇小学教师不能有效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小学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符合度非常小, 只有极少部分的乡村教师认为自己符合这一情况。

去个性化更重要的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面对学生的吵闹,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的教师表现出的暴躁程度也越高,对待学生也就越没有耐心,而没有耐心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相对于乡村小学教师而言, 城镇小学教师往往更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更容易产生暴躁的情绪。

三、城镇小学教师个人成就感低

教师职业倦怠还表现在教师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性降低。很多教师在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是希望自己的职业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而渐渐地他们发现,他们什么都做不了,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在访谈中得知,很大一部分城镇小学教师都想要换一份其他的工作,男教师表现的更为突出。

而学校用学生的成绩来评定教师让他们更有压力, 很多城镇教师更注重对学生们做人做事方面的教育,但现实是如果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工作评价降低,升职的机会也将减少,简言之,学生的成绩上不去,所有的好处都靠后。

四、城镇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大

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没有精力照顾到和照顾好每位学生。教室规模一致,过多的学生挤在一起,上课的效率,学生学习效率都会大打折扣。对小学教师而言,学生升学压力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心理上的压力更让他们喘不过气。

五、合理认识,寻求解决方案

1.情绪衰竭方面。要减轻城镇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师自身加强体育锻炼, 放松心情,听舒缓的音乐,多与同事、家人、朋友谈心,进行交流;教师要提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必须坚定地认为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为此而感到荣幸;学校应当减少形式主义的活动,或者选出专人来完成这一任务,不再给教师增加过多的负担。

2.低个性化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 因为只有爱才是最伟大的,爱是可以融化一切冰窟、越过一切坎坷,教育学生更应如此,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3.低个人成就感方面。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社会地位,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并不代表教师是神圣的,教师也是平平凡凡的人,也需要过柴米油盐的生活,没有物质的保证,没有别人的认可,很难让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参加培训,多与优秀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学习,要不断创新,勇于从教学的一些小事情中挖掘不足,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4.认知方面。教师自身要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是能为自己的学生乃至社会做出贡献的。自己的工作是能为自己带来希望的,只有充满了希望,教师才不会颓废,才不会堕落,才能有信心教好学生。

上一篇: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初中作文下一篇:我爱我的好朋友-寻宝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