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2024-05-08

鸟语花香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荷塘柳的博客

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观菊花景,冬吟白雪诗,鸟语花香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的目标是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笔墨的趣味,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的花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中国画的兴趣,教学反思《鸟语花香教学反思》。但这节课上下来感觉教学目标并未真正地达到。在教学时,教师关于中国画的知识和技法讲得过多,首先感觉好像是在上欣赏课,而后在练习时又感觉是以临摹为主。其实自己在设计教案时是想通过课堂练习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掌握前面所讲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有创意地表现自然界的花鸟,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新的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这一课花鸟画的学习延伸到了环保问题,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时还应该将这种情感融入进去。

篇2: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鸟语花香教学反思1

教学方案

一.教学课时:

1课时

二.教学准备:

各种材料的纸、彩笔、胶水、剪刀、课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与创作美好事物的甜美。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难点:在制作“鸟”与“花”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

四.教学目标:

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1)大家都来学一学

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与动作。

(2)大家都来猜一猜

师:用双手组合的手势表演鸟儿展翅飞翔的姿态。

生:我觉得老师做的手势像……,引出“鸟”。

(3)我是鸟儿展翅飞

伴着音乐,师生张开双臂,学做鸟儿展翅飞。

2.发展部分:

(1)夸夸我的本领

(教师戴上鸟的头饰)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那些小鸟儿能说说我们有哪些本领吗?

生:……

(2)夸夸我的美丽

(我是一只开心的、漂亮的小鸟,你瞧!)

师:示范从自己的穿着入手,夸夸我这只鸟儿是多么的美丽。

生:模仿教师的说法,夸夸鸟儿多么漂亮。

(3)揭题

观看《鸟的天堂》的影片片段,揭示课题“鸟语花香”。

(4)假如我是花儿

师:有鸟儿的地方就有花,小鸟飞来了,花儿该怎么欢迎鸟儿的到来呢!

生:发表“假如我是花儿,鸟儿飞来了,我会……”的演说。

3.高潮部分:

(1)电脑展示各种“鸟儿”“花儿”的图案。

欣赏并交流各自感受。

(2)以小组活动形式,交流对“鸟儿”“花儿”形象设计的大胆创想。

(3)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制作方法,鼓励自主动脑、创新实践。

(4)布置“鸟语花香”的背景,营造游戏的氛围。

(5)我们的生活多美好。

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伴随着鸟儿欢快的叫声,自由的表演。

4.结束部分:

(1)互相推荐班中“小百灵”和“小金花”

(2)欣赏漫画

出示漫画《不见了》

师: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里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请小朋友们结合这张漫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3)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歌词内容:

花儿爱阳光,鸟儿爱蓝天。

我们爱生活,拍手把歌唱。

教学反思: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教材,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学生们喜欢的美术课,一些新课改的精神相比之下更容易得以体现与实施。因此在与同学一起学习一年级新教材的过程中,无形之中感觉到:走在新课改第一线的美术老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材观,转变观念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对于美术新一册中的《鸟语花香》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也有了一些体会与感触,下面结合有关教学片段做一些探讨性的反思。

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大家都来学一学;大家都来猜一猜;我是鸟儿展翅飞这三个教学环节。

以活动的形式导入本课,让每个学生愉快的,主动的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是我在导入部分设计的意图。新课程中要求在课堂中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从学生们积极热烈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教学尝试是成功的。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在发展部分,我设计了夸夸我的本领;夸夸我的美丽;观看《鸟的天堂》片段揭题;假如我是花儿这四个教学环节。

用拟人的手法创设情境贯穿整个发展部分,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界中的小鸟与花儿,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是我设计的初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自吹自擂”一番,一个个精神抖擞,自信的种子开始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在假如我是花儿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为迎接小鸟的到来,表演了怎样来迎接我们的朋友的礼仪,在美术教学的同时渗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品质教育思想。我认为这些体现也正是我们新课程中要求我们课堂教学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高潮部分,我设计了电脑展示各种“鸟儿”“花儿”的图案;以小组活动形式交流创想;自主动脑、创新实践;营造游戏的氛围;我们的生活多美好这五个教学环节。

我大胆尝试了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与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尝试制作。把老师耐心的讲解变为灵动的主观尝试。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内作出自己的选择,我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在学习中我们更要重视我们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的新理念。尝试让我明白了只有紧紧围绕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怎样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去设计教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在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互相推荐班中“小百灵”和“小金花”;欣赏漫画《不见了》;在歌声中结束本课这三个教学环节。

新课程重视课的延伸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在结束部分我重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树立自信心特安排了互相推荐班中“小百灵”和“小金花”。给学生安排欣赏漫画《不见了》,意在给幼小的心灵中拨下爱的种子,渗透环保意识。歌声带来了回味,新课改带来了新的理念,新教材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尝试设计、运用新教材的同时,感触不少。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要大胆的、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我相信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鸟语花香教学反思2

上完本节课后,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即小学美术课堂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状态,关注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而老师又能给他们什么?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教材,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的三大领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学生们喜欢的美术课,在新课改的精神下更容易得以体现与实施。对于《鸟语花香》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也有了一些体会与感触,下面结合有关教学片段做一些探讨性的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审美为核心,结合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课堂情境、板书、国画作品、音乐等,使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部分: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水墨动画片导入本课,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引发了对本节课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之后的教学作下了铺垫。提高了知识的趣味性,打破了传统导入模式,使学生感到很新奇,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二、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及一些中国画的知识,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水墨特点。指导学生学习蘸墨法和如何用笔的绘画技法,并再加以练习。中国的水墨画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极具特色的画面效果,不但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更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对水墨画韵味及所形成美感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水墨画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感受水墨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表现时不受技法、方法的限制,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

三、欣赏部分:中国画注重人文内涵的渗透,引导学生欣赏了中国花鸟画作品,学生在欣赏中受到了极大的感染,感受到作品的优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有的学生在欣赏后说:“我觉得很美,画的像真的一样。”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很神奇。”虽然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很简洁,但他们已经受到审美的熏陶。

三、评价方面:我改变以往的作品评价方式,相对注重成果的展示,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相评价。在用笔用墨的手法上虽显得比较稚拙,但对于初次接触中国画的小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为此我采取积极评价的方式,及时鼓励画的好的、有创意的作品,并用徽章奖励课堂表现好、作品好以及在各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学生进步的表现,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四:在课堂背景音乐的选择时,我注重音乐与课的内容的协调与配合,运用了琵琶曲《琵琶语》这首曲子,这段音乐的运用,能体现古色古香的中国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美的情景,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经过本节课我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课时分配上:这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学生实践的时间还可再长一些,应更加注意时间的安排,让学生充分的创作表现。

课中再添加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获取、去表现、去发展。应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让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学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同时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适时的演示,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

总之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

鸟语花香教学反思3

我用我近的教学经验精心地准备了几个周后,终于录好了《鸟语花香》。短暂地轻松之后,我又反复地观看录相,长时间地沉浸其中,反复咀嚼,一点点寻找自己“精彩的”和“糟糕的”环节。

精彩一:

我最得意的是把花鸟画来自于生活的理念传达给了学生。因为在讲课之前,我详细了解了学生对于国画的掌握情况,发现国画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临摹,临老师的临书上的,国画只存在于书本中,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而我的作画思想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展示一幅生活中野菊的照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哪里可以用点来画,这样等于对物写生;之后又把齐白石大师的荷花图与生活中荷花的照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要高于生活。”;在课的最后,我又把这个理念延伸,把花鸟画在衣服上、陶瓷上、包上、挂历上,甚至美甲上的应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追问学生: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花鸟画应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使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精彩二:

当我点击课件出现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吴冠中大师的《春如线》后,没有想到学生们哗然一片,他们竟然不屑,认为这不是成品的作品,只是随意的关于点线的小练笔。说实话,当时,我的确有些慌,因为这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好在对于吴冠中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我说:“吴冠中曾留学国外,他的画引入了外国人的思想,中西合璧造就了他的画与众不同。尽管这幅《春如线》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点和线,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请大家再投入地看一看,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几句话介绍了吴冠中作品的风格,也把学生带入了想象中,打破了学生心目中固有的国画概念,使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花鸟画也需要想象力,创作起来也可以这样随意轻松啊!直到交流展示作品的环节,当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说到:“这节课让我成了吴冠中大师的粉丝……”我是那样欣喜若狂。我也从下课后学生们纷纷要回自己的作品,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的举动中,看到了学生们不但喜欢上了吴冠中,更喜欢上了花鸟画。

精彩三:

我利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激趣导入本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一幅幅动起来的花鸟画中,引导学生说出它美在哪儿?一切是那样事半功倍:有学生说青蛙和叶子用墨来画很神奇,明明是黑色的,却让人感觉它是深绿色,品味出了中国画用墨的神韵;有学生说它不象现在的动画片那样色彩强烈,却有着诗一样的画面……真是不能小瞧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

糟糕一: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没有把花鸟画与平日里的水彩笔画进行对比,所以学生在创作时,有一个学生竟然似在生宣纸画水彩笔画:在给自己的花鸟画作品匀匀地涂一个底色,他不了解花鸟画“留白”的艺术;还有两个学生在生宣纸上反复涂描,结果作品撕了。虽然在评价环节中有学生点出来,并给了他们适当的建议,但仍弥补了我设计中的不足。

糟糕二:

在教学设计中,我忽视了小组合作的力量,我想如果把每位学生创作一小幅作品改换成一个组创作一张四尺作品,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在我寻问了几位同行的意见后,他们都认为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更震撼,更大气!

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反思仍在进行中,希望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脚步!

鸟语花香教学反思4

尊敬的各位老师、专家:

下午好,这是我第四次踏上这个地方,和前几次的心情相比,此时此刻,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感谢陆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和各位老师,同仁交流学习,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和我重温那段难忘的经历。

下面我就谈谈参加这次优质课展评的一些感想。

一、积极准备

在题目公布之前,我对浙美版7—9年级的所有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教学思路的设计,同时也观摩了大量的优质课录像,加上自己10几年的教学经验,感觉自己内心也有了一些思路,但是在10月23日拿到课题之后,我还是蒙了,感觉这节课很难处理,这是一堂技法课,要上出新意,的确不是那么简单。

二、多次磨课

所以在定教学方案时,我也犹豫了很久,做了3个不同的方案,在我无法定夺的时候,是唐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指导。教案一遍遍的改,课件也随着相应的改,期间我也为自己的课堂进行了2次摄像,通过观看自己在课堂上的录像,再进行修改。综合权衡之后,决定上第一课时的水墨荷花。

三、回顾课堂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聆听鸟鸣声,脱离常规的眼耳共同体验,引起学生的多方联想,发散思维,带着好奇感走进鸟语花香的水墨世界。

新课的第一环节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国画的基本知识。

第二环节的笔墨体验,首先是设计了一个叫一位学生来黑板上尝试的环节,让学生直接感受,为下面的技法知识讲解埋下伏笔。教师的示范,学生的体验同步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体验氛围。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一张作品,了解学生对笔墨技法的理解掌握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安排,梯度式进行训练。

第三环节的感受体验设计:以荷花为载体,运用写意的笔墨技法去临摹,学生体验作业的同时PPT循环播放一些写意花鸟的作品,配上朱自清《荷塘月色》描绘荷塘的文章朗诵和悠扬的古琴音乐,让学生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细细感受,慢慢体验。

作业展示环节设计:是展示在一个已经设计好的长轴上,等学生作业展示后题上班级等字后是一幅“十里荷塘”的长卷,再次感受国画的用笔技巧和墨色变化。

整堂课从鸟鸣声的聆听开始到落实知识,老师的示范到学生的练习,做到环环相扣,并适时地渗透进德育。无论是知识的落实、学生的练习都是梯式层层递进。

四、存在差距

经过半个月的磨课,试讲,我认为自己做的已经不错了,可11月8日的课堂,特别是听了在我之后的几堂课,让我看到了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使我寻找到了一些努力的方向。

首先,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优质课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设计要新颖,抓住教学主线,环环相扣,处处都体现了一种独具匠心。特别是赵技锋的课,他抓住写意画的三个特点贯穿整堂课,把知识点很好的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中、欣赏中得到了感悟。

其次,没有及时展示知识要点。优质课不是老师秀,要关注全体学生,要让学生感觉通过这节课真正学到了些什么。而回顾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能看的更清楚,了解的更明白,在示范的时候有意识的把身体朝一边倾斜,可是我还是忽略了一点,没有把要点明白的,有条理的展示在PPT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

篇3:《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一路花香》是一篇清新质朴的寓言, 写的是印度有个挑水工, 他有两个水罐, 一只完好无损, 另一只有条裂缝。有裂缝的水罐十分惭愧, 挑水工与其对话, 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 也无需妄自菲薄, 只要恰当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就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体现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故事内容, 理解寓意,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能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 通过合作拓展思路, 提高交流能力, 抒发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内容, 理解寓意,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复习

1.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引导学生读课题)

读了课题,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花”和“花香”的词语。 (出示:花团锦簇争奇斗艳花草茂盛婀娜多姿清香四溢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芬芳扑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抓住题眼, 激发兴趣, 为想象课文中可能描绘的景观, 创设了一定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美感, 同时累积了词语, 为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情趣。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这“一路花香”是怎么来的吗?

[设计意图]以探寻“一路花香”为诱因引发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锤炼学生的语感。

二、品读课文, 探究真理

1.整体感知, 小组研读。

师:这只破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 可真了不起。然而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都有哪些变化?破水罐遇到了哪些事情, 让它的心情如此复杂,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课文, 然后四人一组, 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出示提纲:

(1) 面对___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因为___。

(2) 看到___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因为___它又仍然伤心。

(3) 后来破水罐成了一只___水罐, 因为_____。

(4) 我想对故事中的___说:“___。”

2.交流汇报, 思想碰撞。

(1) 体会“惭愧”。

第一, 理解词语:惭愧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惭愧?引导学生理解惭愧可以是自己做错事, 没有尽到责任而心里感到不安, 是一种自责, 也可以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 是一种自卑。

[设计意图]阅读是对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考查, 这种综合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素养, 生活阅历和体验其实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里摈弃了以往查字典生硬理解词语的方法, 让孩子们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惭愧”的意思。

第二, 感受文中的惭愧:

A.面对完好水罐, 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出示句子: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 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 谈谈你对两只水罐的认识。

教师相机评价, 引导学生理解:破损的水罐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 感到十分惭愧, 它很自卑。

理解骄傲的含义: (1) 自豪。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自豪。 (2) 自大, 自满。完好的水罐和破损的水罐比较后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对文本割裂地、零碎地机械解读, 实践证明, 将完好的水罐与破损的水罐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角色的把握更加准确, 认识也更为丰满。

B.面对挑水工, 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出示对话。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重读:两年 裂缝 半罐水 尽了 全力 应有的回报

[设计意图]文本的语言是直白浅显的, 学生理解上并无难度, 但要从理解内容走向领会意思, 学生还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 (体会“一丝快乐”, “仍然伤心”) 。

师:那是怎样美好的一番景象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播放音乐, 想象描述) 。

欣赏着路旁如此美好的景象, 我们的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它的快乐是那么的少。然而这一丝快乐到了路的尽头也没有了, 它仍然感到, 因为, 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它会说些什么呢?挑水工是怎么回答的呢?同桌两人演一演。

[设计意图]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 在阅读文本时, 不难发现有很多地方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 还等待着读者去发现, 去填补和阐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 激活他们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想象, 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 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体会破水罐的第四次心情变化:

(1) 听了挑水工的话, 破水罐成了一只怎样的水罐?

引导学生理解挑水工的话。

(2) 之前挑水工为什么不直接指出呢?

感受挑水工这么做的深意, 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去悟。

三、回归生活, 收获哲理

1.课文中的三个角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现实生活中的你以及你身边的人, 或许正在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 或许正在为没有姣好的容貌而懊恼, 或许……那么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想对谁说, 说什么呢?拿出你们的纸和笔, 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生动的写话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激活他们的理性思考。此时写话环节又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心灵感悟, 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内化感悟, 回归深化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深意, 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4:《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87-01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一路花香》讲述的是印度挑水工每天去溪边挑水,两只水罐中一只是好的,另一只是破的,“破水罐”因为自身缺陷而自责,挑水工为“破水罐”种出一路花香而欣慰。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对文本解读往往走向极端,一味关注“破水罐”的表现,在形象解读、语言赏析、课堂训练等环节产生倾向性,学生获得学习认知势必存在缺陷,“好的”不如“破的”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严重的教学误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一、形象解读避免走向极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开形象解读,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教法。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解读文本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往往会对教师的话深信不疑,这就容易出现偏听偏信的情况。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仅失去自主学习信心,还可能陷入教师的误导之中。《一路花香》中总共有三个角色:挑水工、好水罐、破水罐。文章的写作意图很明显:“破水罐”虽然没有给主人带来更多的河水,但却种出了一路鲜花,其缺陷不仅不是错,还有值得称道的美。有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如下。

师:破水罐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1:因为破水罐在路上流失了很多水,感觉对不起主人和挑水工。

师:好水罐有必要感到骄傲吗?

生2:没有必要骄傲,破水罐种出一路花香,同样为人们做出巨大贡献。

师:我们应该向好水罐学习还是向破水罐学习呢?

生3:破水罐。

教师引导的最终结果是“破水罐”是学习的好榜样,而“好水罐”却一文不值。这样的形象解读显然存在严重认知偏差。“好水罐”为主人送去更多的河水,为挑水工省去了很多力气,它的贡献也不小,同样应当获得认同。

二、语言赏析注重思想情感

小学生语言基础较薄弱,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时,要关注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寻找语言“亮点”的意识,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语言展开思想情感分析感知。课文《一路花香》中有许多好词佳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句时不能只关注语言的外表美,而要注重其思想情感的内质美。教师让学生摘抄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这样赏析道:“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通过两只水罐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评价道:这句话的确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能从这个角度展开欣赏,说明你对语言的生动性有敏锐的认知,但只是从外在语言来欣赏,忽视了语言思想情感表达,这样的欣赏就存在缺陷了。学生再度欣赏:好水罐感觉自己贡献大,所以骄傲,而破水罐因为自身有裂缝,漏了很多水而感觉自卑。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并不是为突出破水罐而贬低好水罐,而是让人在对比中对破水罐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课堂训练观照多元构成

课堂训练是学生巩固学习认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在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的设计中,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首先在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适合度更高的内容展开训练。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设计。学生的学习有认知基础和认知个性,教师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确定课堂训练任务,特别要引入分层教学意识,给不同群体学生投放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题型,进一步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在课文《一路花香》的教学中,教师给出课堂训练设计: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很多人存在弱点和缺陷,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有些同学有这样或那样的短处,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些同学树立起自信心呢?每个同学自主选择两个问题展开书面回答,并在班级中展示。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纷纷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这些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我们没有必要产生自卑心理,即便是那只破水罐,也可以在不经意间种出一路花香。

这样的课堂训练充满人文性,充分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学力,提升了训练覆盖面,对激发学生自觉参与训练的热情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教材文本内容,还要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展开学情调查,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及时矫正不当的教学行为,以便形成重要的教学契机。

篇5: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情节简单,篇幅较短,但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却比较深刻,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材料体会寓言所要阐述的道理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我分为两个课时开展教学。第一课时是生字词教学。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花”作为导入,让学生联想含有花的词语,这不仅能自然地导入进课题,并且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词汇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学习生字词时,我从解决字音开始,通过男女对读、分排读,随机抽读、去掉拼音读等方式熟悉字音,检测字音。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解决完字音,就开始观察生字字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哪些生字比较难写,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地方,这样处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汉字框架的感受力。当解决完生字之后,我给了充分的时间学生读书,以自由读,抽读等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对课文有较充分的认识。

对于第二课时,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第一,整堂课的脉络非常清晰顺畅,从导入到课文朗读与分析再到童心留言版,最后到课本剧表演,都是有条不紊,层层递进的。这得益于课前我搜集了很多有关《一路花香》的材料,有图片、音频等等,经过我精心的挑选,选了一幅非常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一条乡村小路,只有路的一旁有鲜花,另一旁没有鲜花。我用这幅图片来导入,请学生观察图片的小路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发现后,老师提出质疑“为什么小路只有一旁有鲜花呢”?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第二,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阐述的“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这个课文重点时,引导得比较到位。我主要从分析破水罐的心理这条线来分析并深入探究了它产生此种心理的原因,最终学生说出自然而言的说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要看到自己也有优点”,并且我设计的童言留言板“我想对 说(破水罐、好水罐、挑水工、自己、同学)”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度,大部分人都能够理解课文的重点。

对于这篇课文的处理时,也有遗憾的地方。首先,第一课时的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字词读得较多,但写字的时间相对短了,这是以后生字教学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是板书的科学性问题。一位学生指出惭字右半部分的斤很容易写成欠,当时我先把惭字板书再写学生所指的错别字,然后用一个箭头从惭字指向错的字,这样板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以为错的字才是正确的。

篇6: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玉苗小学——陈芳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新选的一篇课文,这则寓

言故事蕴涵的寓意是: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 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 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路花香”题目本身就很美,一语双关,既写了花美、花香,还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赞美了那些能为他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人。寓言虽然浅 显、简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值得我们和孩子深思的。这样的主题学生是可接受的,也是可以基本理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感悟其蕴涵的人生哲理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

一、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读书活动的过程,课堂中读书的时间占了很多,从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开始,再精读课文角色的对话,要求读出味来,最后再品读挑水工的最后一段话,体会暗含着的道理。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读书中感悟,伴着这感悟,书也读得越来越有味越来越有情趣。

二、填补空白,展开想象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破水罐的价值呢?为此,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处进行想象说话。挑水工说了一番劝说破水罐的话后,课文就结束了。此处是一个非常好的想象说话的地方。即如果你就是那只自卑的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后,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对此处进行说话,就是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因为这时破水罐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它总是能将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也是一只好水罐啊!主人家不都需要这样的好水罐吗?可是这只好水罐后来不禁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了。于是我结合练习册上的题目,在总结课文时我也引导学生用“好水罐,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说话,学生都肯定了它的成绩,指出它的自满。这种说话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篇7:一路花香 教学反思

《一路花香》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说,从它的裂缝中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从而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满,也不用自卑,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一路花香”是挑水工挑水时利用“破损的水罐”漏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景象。课文分为三个自然段:

1.挑水工用一好一破的水罐挑水的不同结果

2.有裂缝的水罐因漏水而惭愧的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叫它回去时注意路旁的花。

3.破水罐看了花后,仍然为漏水而道歉,挑水工告诉他:是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了美丽的花。

这篇寓言分两课时教授,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罐”和“灌”,理解形旁帮助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骄傲、惭愧、回报”等词语意思。体会这些关键词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故事内容及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回报”的角度有多种,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解故事内容并感悟其中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体会破水罐的心理。

一开始我读到这个故事时,就挺喜欢的。因为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很美,一语双关,既写了花美、花香,还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赞美了那些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人。可是备课时,我发现虽然这篇课文很美,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感悟其蕴涵的人生哲理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拾级而上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其中的内涵,成为我设计的重点。通过研读教材,想在第一课时上扎扎实实地教给孩子一些受益的学习方法,使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双基训练

1、我以“花”导入,让学生说说“花”的词语,既是对学生平时词汇积累的一个检验,又为下文“说说破水罐看到的美好景象”做了铺垫。

2、生字词教学。对“罐”这个生字的教学,从理解它的部首“缶”到理解整个字,紧接着,一笔一划地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目的是让孩子认清字形,注意笔顺;

3、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检验初读效果时,检查了词汇的朗读,分节朗读,默读思考故事中三个角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每一次朗读提一次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循序渐进,读准,读通,读懂。

二、找准切入点。

我以“故事中出现了哪三个角色,你觉得他们怎么样?”这个问题作为本文教学的切入点。抛出一个话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说的机会,在师生的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这一环节中,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感悟人文情怀,品析重点词句。

1、阅读不应是对文本割裂地、零散地机械解读,对“完好的水罐”与“破损的水罐”的对比性阅读,对“破损的水罐”与“挑水工”对话的探究性阅读,使学生对角色的把握更加准确,认识更为丰满,而“完好”与“破损”的鲜明对比也为寓意中“完美”与“缺陷”的揭示奠定了基点

2、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理解、感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一个有缺陷的人的内心。同时,有机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语,如“一丝”、“早知道”等。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收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之效。

四、交流对话,感动体验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其中,三者之间的对话应该具备交互性,是多维立体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如何让学生虚幻的感悟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道理呢?为此,可以加上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几句话。此时,学生通过写的练习,理解故事所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就水到渠成了。培养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学生们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小学段的学生,多读中必然会碰到“读不懂”这只拦路虎,这时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养成善于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 但是教学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

一、读得不够

在教学时由于时间紧张,导致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各种形式的朗读也不多。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把握好读书的时间,要有一定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情感在读中深化。

二、牵着走学生

由于又是有人听课,教学设计上还是保守了些,课上虽呈现孩子氛围较好,但是把孩子牵着走的痕迹严重。

篇8:鸟语花香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

课堂实录

(一)

师: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 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 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静静地读, 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 教师巡视)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纷纷发言:甜, 柔, 乐, 美, 香……) 【板书:香、乐、甜……】

师:作者写“摇桂花”, 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 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先谈“香”字。

生: (朗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闻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觉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很香, 每家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于是, 我也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就像桂花真的就在我们旁边一样。

师:有哪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 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生:就是很香很香, 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我们看, 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对, 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 摸不着。

师:用了一个“浸”字———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了, 摸得着了。

师:一个“浸”字, 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 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 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 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

师:真好!太投入了!除了这个“浸”字传神, 还有表现“香”的话吗?

生: (朗读) “桂花摇落以后, 全家动员, ……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感觉香味特别多, 整个村庄都是香味。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

师:【板书:沉浸】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 还可以泡茶喝, 所以很香。

师:虽然吃了, 喝了, 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用桂花做的食品, 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 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 有那桂花的香味, 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生读得很深情。掌声)

师:读得真好!还有描写“香”的吗?

生: (朗读) “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 (朗读) “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好香的雨啊!是好香的——

生:桂花雨!

师:想象一下, 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 大声喊——

生: (齐读)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个“香”字中还包含——

生:快乐。

生:甜蜜。

师:花香之中, 蕴含着摇花的快乐, 心里的甜蜜。香→乐→甜, 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样的情境, 这样的感受, 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

生: (齐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二)

师:桂花香, 摇花乐, 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 读出了“甜”, 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

生: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师: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 12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 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 漫山遍野都是桂花, 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这是她对家乡的思念。

师:比的是什么呀?

生: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

师: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和淡, 而是感情的深和浅!

生: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 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 一浓一淡。谁来把这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众掌声。)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 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 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 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 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 (生齐声念诗) 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 脸上的表情吗?

生:悲伤。

生:忧愁。

生:流泪了。

生:思念……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

生:我离开过家乡两个月。

师:有感受吗?

生:有。就是非常非常想回家, 想看看自己的亲人, 想看看自己住过的地方, 很怀念。

师: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板书:乡愁】 (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两小节)

(三)

生: (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

师: (插话) 有三个字要强调!

生:“最喜欢”。

生: (继续)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 笨笨拙拙的。”

师: (插话) 哪种树更好看?

生:梅花树。

生: (继续读) “不开花时, 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 (插话) “满树茂密的叶子”, 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好看吗?

生:不好看, 太单调了。

生: (继续) “开花季节, 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 (插话) 桂花好看吗?

生:不好看, 太细了, 找都找不到。

师:树、叶、花, 都不好看!不好看干嘛还要写呢?

生:为了衬托花的香气迷人。

生:为了写花香作埋伏。

师:这叫“伏笔”。

生: (继续读)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桂花非常香, 虽然和繁花相比它不好看, 但是它的香气味太迷人了。

生:“我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爱桂花, 【板书: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 爱得深沉, 爱得魂牵梦萦, 所以, 在台湾, 一闻到桂花飘香, 就想起了家乡, 想起了亲人, 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桂花雨, 桂花真是—— (指板书)

生:香!

师:给人带来——

生:乐!

师:给人带来——

生:甜!

师:给人带来淡淡的—

生:乡愁!

师:【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这句话写几句话, 也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生纷纷动笔写)

教学谈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 学生用心多读几遍, 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 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 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 暂时也不教。如此, 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 目标就很集中, 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否则, 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 面面俱到, 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 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 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 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 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 摇花乐, 忆花雨, 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之情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 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 《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 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 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 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看似简单, 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 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 而不知道作者是用衬托的手法, 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 拨开迷雾见晴天, 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 学生也一读就懂, 很容易“滑”过去, 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 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 通感之美;一个“沉浸”, 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寻常的字眼上, 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 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 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 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 “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想到的, 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 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 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 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 写的始终是“桂花”, 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这样, 再多的内容也不“散”了。香→乐→甜→愁, 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 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 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 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 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 愁……这样粘连, 情就浓了, “神”就有了。阅读散文, 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 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 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 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上一篇:区城建开发公司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规划下一篇:老人节和重阳节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