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学习总结

2024-04-25

跟师学习总结(精选9篇)

篇1:跟师学习总结

跟师学习总结

作为一名自命不凡的年轻教师,这一年来在李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无止境,不同的付出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不少想法,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首先,在为人师表上,李老师给我真正树立了榜样,从他身上我真正感觉到了教师的责任和形象,也更深地明白了教师的内涵。使我真正懂得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特别是他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深深的印在我心里,给我以后的从教生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丰富的营养。其次在业务水平上,李老师的精业求精、勤奋执教、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他备课细、讲授精、启发活,让我们年青人不断闪现灵感,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一个老教师的职责与伟大,在很大程度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在李老师潜移默化,耳染目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成绩稳步提高,201年我被评为县十佳教师。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李老师的敬业精神发扬光大。

青 年 教 师:

年月日

篇2:跟师学习总结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白晶梅

指导老师:马一乾

我的老师马一乾副主任医师是甘肃省著名肾病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博古通今,衷中参西。马一乾主任在工作中特别强调中西医并举的方法,既强调中医的辩证论治,也注重西医的诊断方法和特效药的使用,且以疗效来判定选择使用何种方法与药物,在肾脏病的中西医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一、肾性蛋白尿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马老师认为人体内蛋白为有形之质,属阴,性本凝聚而沉降,依据阴阳升降原理,正常情况下随阳气之升散而输布于各脏腑,进行各种生化的生理活动。如人体阳气衰弱,升散性、动性不足(包括肾虚不固,肺气虚不制等),则可因其沉降性而从尿中漏失,另一方面如阳的温散性、动性太过,蛋白亦可因其过分温动而从尿中漏失。因此,治疗蛋白尿必须从调节阴阳着手。如果由于温热阳邪引起,当以清利法治疗;如为阳虚气弱所致,当以升阳益气法治疗,总之,阴阳平衡而蛋白自消。

(二)治疗方法

1、清热利湿法:温热阳邪当以湿热为主,既可由外感湿热邪毒郁遏肌表内归脏腑,又可因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所成。湿热内蕴交织于1

下,肾受其熏灼,失其封藏之职,精微被迫外泄而成蛋白尿。马老师运用清热使肾不受煎迫,利湿则热势必孤,如此湿热清利则精微无外泄之虞,尿中蛋白自消。临证常用药物有:金钱草、车前草、薏苡仁、石韦、赤小豆、苦参、地肤子、黄柏、玉米须、白花蛇舌草等。

2、健脾益气法:肺胃为肌体升降之枢纽,对气机升降出入至关重要,故有“斡旋之洲”称谓。如果脾气虚衰,升降失常则清气不升,清阳不能敷布精微不能归藏,随尿下流出现蛋白尿。马老师认为健脾益气可鼓舞脾气,升清降浊,使清浊各行其道,尿中蛋白得以消除。临证常用药物有党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苡米、白扁豆、莲子肉。

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慢性肾炎,消除蛋白尿,采用激素强的松口服,是西医学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副作用较大。针对强的松所造成的阴虚阳亢证,马老师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益肾养肝,滋阴潜阳。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见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慢性肾炎蛋白尿治疗比较困难,某些病人的蛋白尿长期不消,意味着肾损害仍然存在,因此积极寻求治疗蛋白尿的方法,促使肾脏病变的好转,有助于使慢性肾炎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马老师从阴阳平衡入手,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值得我们效法。

二、肾性血尿

中医认为,人体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2

协调。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主气而朝百脉,肾藏精,精血同源。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脉中,而溢于脉络之外,由膀胱排出,则发生血尿。马老师论治血尿,多采用以下三法:

1、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此法最为常用,多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证。临床表现除血尿外,多不同程度地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多见于泌尿系非特异性感染、部分尿石症及肾外伤等病。常用药物有:金钱草、瞿麦、泽泻、木通、黄柏、生地、大小蓟、地榆炭、仙鹤草、琥珀、生甘草,其中用量可根据病性不同而相应增减。

2、滋阴降火,养血止血。适用于肝肾阴虚,相火偏旺,灼伤脉络,血不归经所引起的血尿。患者多伴有口苦咽干、潮热盗汗、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舌有裂纹、脉细数等症。可见于泌尿系结核、部分泌尿系肿瘤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之尿血。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同时,马老师多运用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并酌加三七粉、生地炭、白茅根、藕节等。

3、辨病用药:急性肾炎的血尿,治以清热利水为主,常用小蓟草30 g、白茅根30 g、生蒲黄15 g、干藕节15 g,黑山栀12 g,并随症加减。慢性肾炎中隐匿型出现血尿,有的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应以扶正为主,即取调理脾胃加益气养阴止血药,常用太子参30 g,生黄芪12 g、生地12 g、旱莲草15 g、女贞子12 g,山药15 g。慢性肾炎中普通型出现血尿,则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治疗上应重用黄芪约30 g左右,并取生地12 g、知母10 g,以知母之润制黄芪之燥,还用丹皮3

6-10 g、仙鹤草15 g、旱莲草15 g。

血尿在中医属血症的范畴。马老师认为血尿的产生主要是湿热下注,治疗上也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要辩病与症,另外,不要单纯止血,还要注意活血,对临床多有启迪。

三、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和治疗

1、病因及分型

肾性水肿是指因肾脏疾病导致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而引起的水肿,又称肾源性水肿。肾性水肿是肾脏疾病的重要体征,其特点是水肿首先发生在颜面或足踝、下肢部位,严重时可波及全身,水肿性质软而移动。肾性水肿属中医“风水”、“水气”、“水肿”、“阴水”、“阳水”等病的范畴。肾性水肿的病因,马老师认为是外因和内因。外因有外感风邪水湿、疮毒与过劳,内因多责之于脾肾虚损。病机为在这些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水液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遂潴留于体内而为水肿。

马老师认为肾性水肿的急性期以邪实为主,证侯多属阳。临床可分为风寒、风热、风毒、湿热、风湿诸证,病机多系邪气犯肺,肺失宣肃,水道不通,膀胱不利,形成水肿。肾性水肿的慢性期以正虚为主,邪实为辅,或虚实并重,证侯多属阴。脏气之虚以脾、肾为重心。常见的证型有阳虚水停,临证当辩识脾阳虚肾阳虚,或脾肾阳俱虚;气虚水停系脾肺肾气之虚,气化失司;阴虚水停是水肿同时伴有肝肾阴虚内热诸症;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水停,即水停的同时伴有脾肾气阴两虚或肾阴阳两虚诸症。本病可致气滞、血瘀,反过来气滞血瘀又4

阻碍水的运行,这样恶性循环,形成了病机的复杂性。

2、辨证论治

马老师认为肾性水肿在急性期,西医的利尿效果较好,而对慢性期的肾性水肿中医中药则疗效甚好,常有标本同治之效。在治疗此类疾病中,要抓住正虚与邪实的比重,分清肺脾肾三脏的主次,掌握急性期与慢性期的特点,重视气、血、水三者的调治,是治疗重要环节,并总结出治疗肾性水肿六法:常从宣肺健脾、温肾育阴、行气治血七个方面论治。

篇3:跟师学习总结

1 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 系统地辨证论治, 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黄帝内经》中就已阐述了初步的内科辨证理论, 并随着历史地发展、知识的进步以及经验的积累而达到现代中医内科临床的疾病辨证治疗体系。

中医内科临床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做好中医内科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般可概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继承。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无论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所以在研究时要注重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方法, 并要将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究。其次是重视。重视中医领域传统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 并借助和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使得诊断更加多元化、准确化。第三是把握整体性。这就要求医师在日常临床诊疗中要从整体思维出发, 探索并研究出新的、更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第四是辨证证治。通过对患者整体的把握和诊疗, 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要把微观的辨证证治认真、严格的落实到位。第五是临床应用。根据实践经验, 要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的集合, 规范病例, 并及时、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诊断[1]。

2 中医内科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临床讲究整体性, 同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分型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本文仅从感冒的治疗来探讨笔者跟随恩师的学习心得。

2.1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通常可以分为表实证、夹湿证以及表虚证。表实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汗、发热、关节疼痛、鼻塞严重、咳嗽、喉痒、舌苔白, 对于这类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辛温解表药, 此类中药药性温热, 能够发汗, 不仅可以发散风寒, 也能够化痰、止咳平喘, 常用荆防败毒散等;夹湿证主要表现为头疼、口粘、恶寒发热、头沉, 脉象浮滑, 在治疗上通常采用具有散风祛寒外加辛温解表的中药;表虚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是浮弱, 治疗时主要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类药物。

2.2 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可分为暑天感冒风寒证和暑热感冒夹湿证。暑天感冒风寒证主要症状是无汗、头疼、头昏、腹胀或是疼痛并伴有呕吐、脉弦滑,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用发表散寒、化湿解暑、理气和中的药物, 比如藿香正气散;暑热感冒夹湿证临床上表现为汗少、身体发热、头昏重痛、肢体疼痛酸沉、口中粘腻、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濡数, 在治疗时主要采用清暑祛湿解表的中药, 给药时要注意控制药量, 以免引起助热现象。

2.3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细分为气虚感冒、阳虚感冒、血虚感冒和阴虚感冒。气虚感冒在治疗方面针对其发热、咳嗽无力、脉浮无力等症状通常采用益气解表的药物, 夹痰兼咳服用参苏饮、夹痰夹湿服用败毒散;阳虚感冒表现为热轻寒重、倦怠嗜睡、面色苍白、脉不浮反沉而无力, 治疗时宜用解表散寒、助阳益气的药物, 严重的可服用再造丸, 病轻的可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血虚感冒身热无汗、面色萎黄、脉浮无力, 在治疗中采用养血解表的药物, 重者加四物汤, 用药时切忌不能单纯发汗而伤阴血;阴虚感冒临床表现为身热头痛、汗少或是无汗、心烦咳嗽、脉细, 在临床治疗中可使用滋阴解表的药物, 本病证发表不能太过、滋补也不宜太多, 否则不利于祛邪。

2.4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的发病机理与大人的基本一致, 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儿感冒热多于寒, 在治疗时根据实际情况以清热解表为主;其次是小儿感冒常伴积滞, 主要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外邪容易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 治疗时要注意消积助运;再次, 小儿感冒主要发生在肺卫, 经常会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时注意宣肺化痰;最后, 小儿感冒易夹惊, 主要是小儿神气怯弱, 感冒高热易引风动致惊厥抽搐, 在治疗上清热解表之外, 宜加祛风除惊之品[2]。

3 结语

中医作为我国医学界对于世界的贡献, 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极为重大。采用中医治愈内科的病症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成为病患治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想更好的发挥中医内科的作用, 就需要在平时的临床研究和护理中对于病症引发的机理以及相关的中医治疗原理有深刻的了解, 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 以取良效。

关键词:中医,内科,感冒,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光辉.浅析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发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02) :274-274..

篇4: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 理解概念  重视例题  加强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82

初中数学作为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学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接触到几何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比较困难,甚至在整体知识的理解上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初中数学成绩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个中学时期的数学水平,还影响到物理、化学等理科成绩的好坏。因此,学生应该想办法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为中学时期所有理科学科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理解各个数学概念的含义,打好初中数学的基础

数学概念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所有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如果学生数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那么就会导致数学题目不会做,数学成绩不够优秀。因此,学生想要学好初中数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记住课本上所有基础的数学概念的含义,并对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概念加以理解和掌握。

很多老师在对于数学概念的处理上往往会比较生硬,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之后,硬性要求学生背过。这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学生只背过概念,对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帮助,想要真正提高数学成绩,就要从理解概念的层面上入手,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解答,这样学生做起题目来才能够得心应手。

老师需要在讲解数学概念的时候,着重提出概念的背景和推导过程,要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遇到不理解的概念一定要刨根问底,自己课后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及时向老师进行请教,毕竟数学概念是整个初中数学学科的基石,学生必须将这个基础打牢。

二、重视资料上的例题,借助例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要做到活学活用,将所理解的数学概念运用到题目中去。然而,大部分学生会在知识点的运用上出现问题,学生不知道具体怎么使用已有的概念,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将概念运用到数学题目中去,最终解答出题目。这时,例题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在每一章节提出的数学概念之后都有几个例题,而且例题的难度并不大,学生往往很容易看懂。老师在进行每一章节知识点的讲解时,往往也会讲到这些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帮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将知识点运用到题目中去。

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如果实在不能理解,可以试着从例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并且初步学会运用知识点。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点往往是抽象的,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直观的理解,然而,例题则是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将枯燥无味的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从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阐述与诠释,这样学生能够从例题中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含义。

然而学生在看例题时,不能只靠眼睛,不能只读一遍题目,扫一眼解答过程,自以为已经理解了题目,然后就草草了事。这种方式并不能将例题的作用发挥出来,例题往往很简单,但是简单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看一遍就过目不忘、理解其中的解题思路和内涵。因此,学生在看例题时,要着重记忆例题中所体现的解题方法,深刻挖掘例题中的解题思路。学生在看例题时不能走马观花,不能就题论题,只记住某一道题目中的解答过程,而不去理解题目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学生应该在看每一道题目时,都要理清题目中所运用的解题思路,掌握题目的思维方式,当再次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学生就能立马反应出题目的解答思路,这样才能达到看例题的真正意义。

同时,学生要将看和写结合起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自己动笔进行解答,自己动脑思考,真正将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要借助书写来达到思考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要求学生在记忆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的时候,通过书写来加深印象。学生在看例题的时候要先思考,自己动笔写出自己的思路,再看正确的解答过程。

三、多做练习题,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要通过练习来提高成绩。因此,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要多下工夫,多做几道练习题。但是多做练习并不意味着题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注重所做题目的质量,学生要做的是从题目中获得解题的思路,学会思考,找到解答初中数学题目的一般规律。

学生在进行题目训练时,要有针对性,比如在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学完之后,学生要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进行专题训练。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给出的例题,还要掌握课后习题的解答思路,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辅导资料,多做些课外的习题,增强自己对某部分知识点的解答熟练度。然后学生可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综合类题目,从综合类题目中摸索初中数学综合类大题的一般规律和思路。

同时,学生需要在每道题目的解答过程中理清思路,有意识地记忆题目的解答思路,借此形成熟练地数学思维。数学学科往往注重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和熟练度,学好数学的关键,往往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思维技巧。每道数学题目的解答都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利用,因此,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要养成思维定式,要从多角度进行题目的思考和解答。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多做些综合类题目。由于综合类题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多,所运用的解题思路比较灵活,因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在综合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漏洞与不足,因而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学生长期坚持多做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来完成,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就要有勇气坚持做题。

篇5:跟师学习心得

临证附子巧用

摘要:吾师胡连玺老中医是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继承人,从医近五十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活灵活现。笔者有幸侍诊胡老四年,现将其附子用药简介如下:

一、扶阳固表:(附子配桂枝)

恶寒证,有表症与阳虚的区别。凡发热恶寒并见的,多为表症。宜用麻黄汤,枝桂汤,小柴胡汤等方治疗。若单恶寒不发热或汗后表解恶寒的。多为阳虚恶寒。是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表,不能固表御邪所造成的。正如钱璜所说:“其命门真阳已虚,以致卫气不密,故玄府不得紧闭而汗出,阳虚不任外气而恶寒也”。亦内经所谓:“阳虚则外寒”,伤寒论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太阳病兼卫阳虚而恶寒者,“伤寒论”中均以一枚炮附子,参与解太阳病的方药中,以对症治疗卫阳虚恶寒的症候,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方中的附子都是治疗卫阳虚恶寒的。如张潞论桂枝加附子汤时说:“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

二、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

凡大汗,大吐,大下之后,阳气衰微,症见“恶寒”,“烦燥”“手足劂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等症。濒于亡阳阶段,两书中必用生附子一枚,配合干姜来回阳救逆,急救垂危之阳,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方都是这样配合应用。附子走而不守,生者尤猛,在此亡阳阶段,病势更急,故急用来回阳,更配合而不走的干姜,使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强。二者配合既可迅取效,又可疗效持久。的确是经方的妙用,实为我们深入学习的榜样。

三、通阳开痹,逐寒镇痛:(附子配桂枝治风湿在表,配白术主寒湿在里;配以仁治寒胸痹;配健脾药治胃腹冷痛;配麻黄治阳虚外感)。

附子为大辛大热的药物,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络,对阳气不振,寒湿或阴寒内盛的有通阳开痹,散湿逐寒,镇疼痛的作用。在两书中多有例证,其中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1、主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在两书中主治风湿痹症的三方中,均重用大量的炮附子(二、三枚)来主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的症假。风湿在表“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配合桂枝。如桂枝附子汤;寒湿在里“骨节疼病,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配合白术。如甘草附子汤。于两方中不难看出附子的作用不但能通阳开痹,而且还有逐寒湿,镇疼痛的作用。可见一味药,因其用量不同,作用也有所改变,这是我们临症中应该注意的。

2、主治胸痹:胸阳不振,寒湿内停或阴寒内盛的,两书中也常以附子振奋阳气,散湿逐寒,通行痹阻。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乌头赤石脂丸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都是依靠附子起这种作用来达到愈病的目的。正如黄元御论薏苡附子散时所说:“胸痹缓急者,水土湿寒,浊阴上逆,肺气郁阻,胸膈闭塞,证有缓急不同,而总属寒湿。薏苡附子散,薏苡泄湿而降浊,附子逐寒而破壅也。”

3、温中散寒:脾胃必得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脾胃虚寒,胃腹冷痛,下利清谷等症,除以参术妾草等来温中散寒外,还必须加以附子等壮阳助火的药物来助命门之火,以温暖中焦脾胃。如四逆汤主治“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呜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及大黄附子汤主治腹中寒积来综合分析,不难看出,对中焦虚寒是命门火衰的,都加附子来助火逐寒。

4、主治阳虚外感。外感风寒本当以麻黄发汗解表。但脉沉为少阴阳虚又恐发汗亡阳。此时“须以附子温经通阳,托住其里,使真阳不致随汗而升”才能以麻黄发汗解表。在主治太少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中就是以附子、麻黄合用来主治阳虚外感的。正如李钻文所说:“发阴爱汗,必用附子,恐亡阳也”。

四、温阳利水:(附子配茯苓等利水药温阳利水,配麻黄发汗泄水)。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与肺、脾、三焦、膀胱共同主管体内水液的代谢。所以自古即认为水肿之病多与肾气有关。如“素问,水热穴论”中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虚,导致水肿的多为命门火衰,肾脏虚寒所造成的。所以在真武汤,肾气丸,瓜蒌瞿麦丸等方里都于利水方剂中加入附子,温补肾阳以治其本。肾阳足,气化行,小便利,水气自然排尽无余。正如柯韵伯论真武汤时说:“为有水气是立真武汤本意。小便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沉重而痛,皆水气为患,因水气不利所致。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之无阳,坎中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汤。”又如程知两论:“白通四逆,附子皆生用,惟真武一证熟用者,盖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经去饮。白通诸汤以通阳为重,真武汤以益阳为先。”其他利水方中所用附子也都是炮附子。如此细微之处。不可不知。

附子不但善扶肾阳,助气化,利小便以行水,而且肾水泛滥,需发汗泄水的也应当用附子温经壮阳。如“金匮要略”中主治肾水为病,其脉沉小而发汗泄水的麻黄附子汤就是其例。方中以附子配麻黄发汗的办法来消除肾水泛造成的证候。如尤在泾所说:“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水病发其汗则已。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阴则当温其经„„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五、温经行血:

附子是大辛大热的药物,长于运行走窜,具有很强的破阴结,温经行血的作用。所以在黄土汤中用附子温经行血,使血行正轨而不产生离经便血的症状。如程云来所说:“内经曰阴脉不和则留之用黄土,附子之气厚者,血得温即循经而行也”。

篇6:针灸跟师学习心得

如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如何判断气的状态呢?气的虚实逆顺,除了根据症状之外,再有较为客观的就是脉诊,脉的不同状态可以反应人体气的状态,有时症状可以和脉象同步,有时也可以不同步,因此对于针灸效果的情况判断,还需要脉症合参,《灵枢·终始》中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气调”二字应该包括了脉症综合的信息。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这一段就是说明了针灸治疗之后脉症相应与否的问题。

《灵枢·热病》中说“无刺病与脉相逆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在古代,古人治疗疾病的技术缺乏,只有中药、针灸、按摩等手段,针灸算是比较快捷的治疗手段了,在临床应诊时,能否进行针灸治疗,需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那个年代能够有这样的经验真是难能可贵的。在《灵枢》中,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对现在的临床诊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后世中,唐代孙思邈也十分重视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凡欲针灸,必先看脉”,“脉恶勿乱下针也”,“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热甚,勿灸”,“脉好乃下针”,这些记载都说明药王对针灸治疗时对疾病选择的慎重。

近代陆瘦燕对脉诊也非常重视,如果出现弦脉,他认为是元阴不足,应取太溪、肾俞、关元等穴,严重出现结代脉时,还要大艾炷急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他对冲阳、太溪、寸口、颔厌、太冲诸脉都有独到经验,如冲阳脉不衰,说明胃气犹存,生机未绝,但脉旺弦急,木来克土则预后多为不良; 凡肝阳上逆时,颔厌脉往往搏动较甚,而寸口及太冲脉都相对弦细,临床当补涌泉导血下行,泻行间以平熄肝风,补太溪以滋水涵木,而脾肾两亏,中气下陷者则颔厌脉搏动常现微弱而不易触及,而寸口三部及太冲脉亦细小微弱,治疗应灸百会,导清阳之气上升,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补益脾肾,以治其本。

业师赖新生教授更重视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学内容,综合各类信息进行判断。赖老师说,切脉乃是中医学四种诊断技术之一,四诊合参获得人体整体信息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比较确切的患者疾病状态,再确立处方用药,取穴施法,而不可单凭脉诊确立对应穴位。脉诊是古老的获得人体信息的诊断技术,虽然现在仍有重大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核磁、CT、各种化验等应互相参照,不能偏执一端,不可一味依赖脉诊。

脉象的浮沉迟数,弦滑芤弱,对应人体的外邪内伤,寒热虚实,与其他的诊断技术结合互参更能揭示人体的疾病状态,四诊结合得出的较为确切的体质证候类型。针灸取穴应该将证候和经络辨证结合,指导取穴,单纯以脉象指导取穴,有失偏颇。赖老师所创立通元针法正是基以对整体体质及证候类型的判断,以背俞穴和腹部募穴为调节具体脏腑的主要用穴,以任、督二脉及四肢五输穴做为整体调节的主要用穴的综合治疗方案。

近来,有一将脉诊深入探讨推广,并以脉象作为取穴根据的学派,名“切脉针灸”,其创立者俞云老先生以其切脉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肿瘤取得成效。虽取名“切脉针灸”,但是其内容与传统取穴原则无异,唯按脉象的经验取穴乃是其特色之处,取穴也非常重视背部及经络之反应点取穴。临床治疗取穴较多,常以穴组出现如大腹四针包括中脘、双天枢、气海,痞五针包括上脘、中脘、双梁门、下脘五穴,脐四针,补肾四穴包括照海、太溪、复溜、三阴交,调理八穴包括中脘、阴都、肓俞、气海、气旁等等,其他尚有排针奇穴等取穴方法,针具方面以金针为补,银针为泻,同时结合中药治疗,针药并用。俞老先生采用针药治疗肿瘤的实践是对针灸学发展有开创性意义。

篇7:跟师总结

(跟师总结)

指导老师:王静主任

时光如梭,转眼跟王静老师学习已经一年。从以前的有点儿懵懂到现在的思路比较清晰,这一切都要感谢王老师和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否则我们基层医生提升自己的业务是很慢的,现在我们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一边为患者服务,一边为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真的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模式--师傅带徒弟,把中医传统文化从基层生根发芽。

我的老师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比较擅长,因此我学到了很多这些疾病方面的经验知识,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胀),心悸,胸痹等治疗尤为突出。她精湛的医术受到了附近居民的赞许,有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曾有一个市区的慢阻肺的患者来找王老师看病,男性,72岁,主诉:喘憋1周加重。现病史:患者6年来每到冬季易发喘憋,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1周前喘憋加重,大汗,喉间痰鸣,色黄,不易咳出,故来诊。既往:慢支肺气肿病史30年,高血压病10年,无药物过敏史以及传染病史。其他情况: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6.8°C脉搏112次/分 呼吸30次/分,喘憋状,口唇紫甘,四肢冷,颈静脉稍怒张,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12次/分,未闻及杂音,腹部软,双下肢可凹形水肿,舌质偏淡,脉滑。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血常规,白细胞稍高,C反应蛋白稍高,肺功能低下。初步诊断:西医诊断依据:根据症状、查体检查诊断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中医辩证分析:老师说到,根据症状可以诊断为肺胀,虚喘,复感外邪,肾气虚亏,日久肺肾俱虚导致心气心阳虚弱而喘。诊断为喘证,正虚喘逆。治法:补气温阳,滋肾平喘。方药:党参20附子6黄芪20炙甘草10山茱萸10冬虫夏草6五味子10蛤蚧6生龙骨30生牡蛎30,水煎服,日一剂,避免受凉。同时收入院治疗,完善相关检查。住院一周后,好转出院。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区分是实喘还是虚喘,并且一定要中西并治。这样的患者不计其数。老师说了,不管任何疾病都不要拘泥于单纯的西医或者中医,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话,就一定要用。因为我们医生的最终目标是为患者解决病痛,并让患者少花钱。老师总是对我们说,任何疾病都要考虑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把症状改善减轻其痛苦。老师永远为患者考虑,这就仁心,一个医生的必有的心。我们当初为什么来做医生,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我的老师做到了,这是我永远遵循的方向,医者仁心。

还有就是我们要提高动手能力,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每次老师都会示意我们看舌像和舌下脉络,让我仔细的体会指尖下的脉象。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记得有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篇8:中医实习学生如何跟师

1 进入跟师学习前的准备

做好预习非常重要。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跟师之前必须温习一药物的类别, 更要掌握药物的个性特征及常规用量。这样临床应用时才得心应手。常用的方剂必须烂熟于胸中。方剂不熟, 临床之际别说自己单独考虑用方用药, 就连老师的处方已经开出还不知是何方, 这样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和看病的节奏, 很难和老师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熟背方药。掌握足够的方剂和中药, 跟师上门诊才不会有太多方剂障碍, 跟师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 跟师的收效也会更快。

2 跟师出门诊时的要领

2.1 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 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 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 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 能够被准确表达, 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 人类更多的知识, 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 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 临床实践证明,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 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 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 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 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 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 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为"至阴之地", 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 如咽喉红肿, 为有实火;红而干, 为阴虚;不红不肿, 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 为真寒假热, 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 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 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 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 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 有取有舍, 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如咳嗽, 首先问"咳了多久, 是否有恶寒、发热、头痛等"是为了鉴别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病程短, 常伴肺卫表证, 其治在肺;内伤咳嗽病程长, 可伴它脏见证, 其治重在肺脾肾。外感咳嗽再问"是否有痰及痰的颜色"是为了鉴别是风寒、风热、还是风燥。咯痰稀薄色白是风寒;咯痰不爽, 痰粘稠或黄是风热;无痰或痰少而粘是风燥。问"是否咽痒、咽痛"也是为了鉴别外感风寒咳嗽还是外感风热咳嗽。证型不同, 治法各异。

至于脉诊, 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 轻取即得, 重按稍减而不空, 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 轻取不应, 重按使得, 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 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 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 强调"手感", 必须持之以恒, 经常有意识地训练, 久而久之, 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 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 看是什么脉象, 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 《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 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 指下难明", 怯怯地说"脉好硬, 像绷紧的绳子一样", 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 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 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 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 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 直上寸口, 多半是肝阳上亢, 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 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2.2 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 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 包括舌脉, 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 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 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 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 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 往往茅塞顿开, 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2.3 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 用心切脉, 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 该用什么主方, 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 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 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 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 我的思路错在哪里, 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 哪些药用得得当,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 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2.4 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 体贴患者, 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 让你做检查, 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 要"用心读书, 用心看病, 用心总结, 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3 出门诊结束后要注意总结

跟师临证后不等于学习的终结, 而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 要用心总结, 这是培养独立思考, 独立学习的很好方式。

首先应整理当天的病案, 或补充没有来得及记录完整的病案, 或反复推敲老师如何用方用药。不懂之处, 或在资料、在书中求索, 或求教于老师。其次, 还应把老师的病案按病种归类, 便于发现规律, 掌握治疗方法。如学生在中医妇科门诊学习阶段, 就应该总结一下痛经、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盆腔炎等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病属中医的优势病种, 求助于中医治疗的患者比较多。总结后可以掌握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常见证型, 进而就掌握了治疗方法。为我们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就是要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古人都是"白天临证, 晚上读书", 当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读书时印象就更深刻。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一点学习经验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摘要: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 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 一时很难掌握, 应探求好的学习方法。

篇9:自主学习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自主学习 预习习惯 质疑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是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促进人“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是强调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情感、伦理等平衡发展的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的明智选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本阶段,我们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资源才能完成。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所应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

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除教科书以外的各种学习参考用书、辅导材料、媒体、网络等,它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学生使用工具书和到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查找资料。

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使学生感兴趣的人,包括学习者、教育者、学习同伴。人力资源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场所、情境、氛围等,在此环境中学生可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首先使学生做到四要:

1.要明确预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2.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发生过程;

3.要尝试练习;

4.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

在具体预习时则可采取如下步骤:读,即读教材;收,即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制,即制作学案和练习;议,即可与家庭成员、同学议论一下学习的难点、疑点;练,即尝试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记,即记录下疑难问题,以供课上质疑。根据教材内容,灵活机动地运用以上预习步骤。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让自己“会学”

1.正确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优势与劣势、自己的学习类型、学习任务与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制约因素等。

2.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直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掌握一定的方法。掌握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多种方法与技巧,掌握自我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自主学习的效果反馈与调节,掌握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掌握分析综合问题的方法。

4.懂得制订活动方案和学案,让自己“善学”

(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教材知识点,自主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会、研究性学习、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网上的学习活动、展板、宣传专栏等,主动地去查找有关的知识内容,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适时进行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可以依照下面步骤去制订自己的学习方案: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新知导学——合作探究——检测反馈——拓展延伸——回顾反思,自我评价。

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预习时质疑。文言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时,仍然会有不理解、不明白或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时就让学生记录下来以备上课时质疑。

(2)在学习的课题上质疑。课题既是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课题上质疑,将会使学习目的更明确、具体。只要我们注重启发培养,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就会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惟师、不惟书、善思考、会提问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让学习成为探索之旅。提问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它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提问,让“为什么”成为师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上一篇:嘉肴说课稿下一篇:机械售后工作总结范文